增壹阿含经卷第三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弟子品第四

[导读:僧团的成立]

本品有十小经,每一小经介绍十位尊者,总共列举佛世时一百位值得学习、各有专精的尊者,可以作“念僧”的参考。

这一百位尊者约略是依据被佛陀度化的先后来排列的,例如第一位是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中第一位证道的阿若拘邻尊者,第一百位则是佛陀涅槃前最后一位度化的须拔尊者。

这一切要从头说起:

悉达多太子自小生活在优渥的环境,见不到人世的苦难,直到他出城游玩时在东城门遇到了老人、在南城门遇到了病人、在西城门遇到了死人、在北城门遇到了出家人,这让他开始思考生老病死的问题,想要出家。他的父亲净饭王以各种方法要打消他出家的念头,找了国师的儿子优陀夷带悉达多太子娱乐,并劝太子不要出家,不过太子还是意志坚定地出家了。之后净饭王的国师找了五位可信赖的人跟随太子,就近观察,这五位是:拘邻、拔提、摩诃男婆破马师

悉达多太子于是开始了六年的苦行,首先接连跟着两位外道仙人修得无所有处定以及非想非非想处定,但他发现禅定的最高境界仍然是有变化的、无常的,而不是解脱。于是他改为修日食一麻的苦行,拘邻等五人也就跟着他苦行。然而随着悉达多太子的身体骨瘦如柴,越来越无力,他苦到晕过去,几乎饿死。最终他了解到这些自苦的行为没有出路,不会导致解脱,于是舍弃了苦行,到河中洗去身上多年的污垢,并乞食以回复力气,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终于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为释迦牟尼佛。

佛陀成道后最先想到要度的人,是他的两位外道仙人老师,可是他们不久前才老死了。接着佛陀想到拘邻等五人,先前他们在见到佛陀舍弃苦行时,以为他放弃了,就到了波罗㮈国的鹿野苑地方继续苦行。于是佛陀前往鹿野苑,和五比丘分享他所证知的真理,度化了五比丘。《增壹阿含经》卷十四〈高幢品24〉第5经载道:“是时,三千大千刹土有五阿罗汉,佛为第六。”

波罗㮈国有一位巨富叫做耶舍(又译为善胜),一天歌舞娱乐过后,半夜醒来,见到睡着的美女,睡相难看有如死人,边睡边流口水,美女口中的白齿也是白骨,因此生厌离心,心神不宁地跑出城外,在河岸边遇到佛陀,听佛说法后随佛出家,成为随佛出家的第六人。

波罗㮈国有四位大富翁善肘牛迹、无垢、满足,都是耶舍的好朋友,听说耶舍随佛出家,就来拜访佛陀及耶舍,也就跟着出家求道,成为随佛出家的第七至十人,通通证得阿罗汉。接下来耶舍的五十位朋友也陆续来随佛出家。

不久后,佛陀行经摩竭提国的优留毘村,当地有位外道大师叫迦叶(后世称为优留毘迦叶),佛陀借住附近有恶龙的石窟,收服了恶龙,让优留毘迦叶惊讶,在一番较量后带着所有弟子随佛出家。他的弟弟江迦叶象迦叶各带领三百位、二百位弟子修行,都跟着出家,证阿罗汉。

以上有划底线的尊者名字,即是在以下被佛陀特别提出称赞的弟子名。

(一)[0557a17]

闻如是:

一时,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所谓阿若拘邻比丘是。初受法味,思惟四谛,亦是阿若拘邻比丘。善能劝导,福度人民,所谓优陀夷比丘是。速成神通,中不有悔,所谓摩诃男比丘是。恒飞虚空,足不蹈地,所谓善肘比丘是。乘虚教化,意无荣冀,所谓婆破比丘是。居乐天上,不处人中,所谓牛迹比丘是。恒观恶露不净之想,所谓[*]善胜比丘是。将护圣众,四事供养,所谓优留毘迦叶比丘是。心意寂然,降伏诸,所谓江迦叶比丘是。观了诸法,都无所著,所谓象迦叶比丘是。”

 拘邻陀.夷.男  善肘.婆第五
 牛迹及善胜  迦叶三兄弟

[校勘]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

  ????

“阿若拘邻”,巴利本作 Aññākoṇḍañña。

“悔”,大正藏原为“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悔”。

大正藏无“所谓”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护”,大正藏原为“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护”。

“优留毘迦叶”,巴利本作 Uruvela-Kassapa。

“观了”,宋、元、明三本作“观于”。

[注解]

劝化:劝进、教化。

将养:侍奉、赡养。指为僧团募到食物、资材。

阿若拘邻:比丘名,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当中第一位证果的。“阿若”为音译,义译为“已了知”,拘邻尊者证果后才被称为“阿若拘邻”。“拘邻”又译为“憍陈如”。

四谛:四项圣者所证的真理:苦、集、灭、道。又译为“四圣谛”。

优陀夷:比丘名,迦毗罗卫国国师的儿子,未出家前净饭王请他带悉达多太子娱乐,劝悉达多太子打消出家的念头。佛陀成道后,跟随佛陀出家,证阿罗汉。佛陀在回家乡前先派遣优陀夷尊者回国,度化了原先不喜欢见到出家人的净饭王,使得释迦族人及全城的人民热烈迎接佛陀进城,详见《增壹阿含经》卷十五〈高幢品 24〉。又译为“优陀耶”。

摩诃男:比丘名,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出家后悟性高,且较其他人都早得神通。又译作“摩诃男拘隶”。

善肘:比丘名,出家前是波罗奈国的富有长者,是最早随佛出家的十人之一,他以神通飞行空中有如在平地走路般自然。又译为“须婆休”。

乘虚:腾空。

荣冀:对荣华富贵的欲望。

婆破:比丘名,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能以神通腾空飞行,并以此协助教化。又译为“惒破”。

牛迹:比丘名,出家前是波罗奈国的富有长者,是最早随佛出家的十人之一。他过去多世为牛,行为仍有牛的习气,例如吃完饭后会反刍,因此容易被人讥笑。为免有人讥笑圣者而造地狱恶业,佛陀让他待在忉利天宫尸利沙园修习禅定、受天王供养。又译为“憍梵波提”。

观恶露不净:即“不净观”,以心念专注观察身体各组成成分的不净,可以对治贪欲。“恶露”指不干净的。

善胜:疑为“善称”的讹传,又译为“耶舍”,是随佛出家的第六人。出生自波罗奈国的巨富世家,一天歌舞娱乐过后,半夜醒来,见到睡着的美女,睡相难看有如死人,边睡边流口水,美女口中的白齿也是白骨,因此生厌离心,心神不宁地跑出城外,在河岸边遇到佛陀,听佛说法后随佛出家。

将护:侍奉、养护。指为僧团募到食物、资材。

四事供养: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供给资养出家人。

优留毘迦叶:摩竭提国优留毘(“木瓜”的音译)村的迦叶,和大迦叶尊者不同人,是最早随佛出家的外道大师。他带领五百位弟子在连若河旁修行,佛陀经过时借住附近有恶龙的石窟,收服了恶龙,让优留毘迦叶惊讶,在一番较量后带着所有弟子随佛出家。江迦叶、象迦叶是他的弟弟,各带领三百位、二百位弟子修行,都跟着出家,证阿罗汉,详见《增壹阿含经》卷十四〈高幢品 24〉第5经。他带头让一千人随佛出家,为佛教带来许多信众以及供养,因此是“将护圣众,四事供养”。又译为“优毘迦叶”、“优楼频螺迦叶”、“郁鞞罗迦叶”。

结:结使;烦恼。

江迦叶:比丘名,优留毘迦叶的弟弟,在江边修行,所以称为“江迦叶”。又译为“那提迦叶”。

象迦叶:比丘名,优留毘迦叶的弟弟,在象头山的城修行,所以称为“象迦叶”。又译为“伽耶迦叶”。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导读:王舍城的游化]

五比丘之一的马师尊者有一天在摩竭提国的首都王舍城乞食,被舍利弗见到。舍利弗当时是外道的大弟子,见到马师尊者的威仪端正、行步稳重,就问他的老师是谁?学什么法?马师尊者回答说他的老师是佛陀,佛陀教他诸法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才听完转述,舍利弗尊者就得法眼净、证初果了。

大目揵连从小就是舍利弗尊者的朋友,两人原先都是外道的大弟子,曾互相约定先证悟真理的人要通知另一方。舍利弗尊者在听马胜尊者转述佛说而证得初果后,即告诉目揵连,于是两人一同带着弟子从佛出家,很快都证得阿罗汉了。从此舍利弗尊者、目揵连尊者即成为协助佛陀弘法的左右手。

王舍城伽蓝陀竹园

佛陀游化王舍城时,二十亿耳奉摩竭提国频婆娑罗王的命令往见佛陀,接着就随佛出家;大迦叶也在王舍城遇到佛陀,一见如故,当下请佛陀接受他为弟子。

此时释迦族人已陆续听说了佛陀成道的消息,过去被净饭王派来劝佛陀不要出家的优陀夷等人也都随佛出家。因为亲自证得了真理,佛弟子们更是一传十、十传百,像舍利弗的舅舅摩诃拘𫄨罗,舍利弗的弟弟纯陀、优波先那、离越,都先后加入了僧团。

(二)[0557b04]

“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威容端正,行步庠序,所谓马师比丘是。智慧无穷,决了诸疑,所谓舍利弗比丘是。神足轻举,飞到十方,所谓大目揵连比丘是。勇猛精勤,堪任苦行,所谓二十亿耳比丘是。十二头陀,难得之行,所谓大迦叶比丘是。天眼第一,见十方域,所谓阿那律比丘是。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比丘是。能广劝率,施立斋讲,所谓陀罗婆摩罗比丘是。安造房室,与招提僧,所谓小陀罗婆摩罗比丘是。贵豪种族,出家学道,所谓罗吒婆罗比丘是。善分别义,敷演道教,所谓大迦旃延比丘是。”

 马师.舍利弗  拘律.耳.迦叶
 阿那律.离曰  摩罗.吒.旃延

[校勘]

舍利弗~Sāriputta.

大目揵连~Mahā-Moggallāna.

“勤”,大正藏原为“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勤”。

“二十亿耳”,宋、元、明三本作“二十耳亿”。

大迦叶~Mahā-Kassapa.

阿那律~Anuruddha.

大正藏无“所谓”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房室”,大正藏原为“房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房室”。

“与”,大正藏原为“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与”。

罗吒婆罗~Raṭṭhapāla.

大迦旃延~Mahā-Kaccāna.

[注解]

行步庠序:走路安详肃穆。“庠”通“详”,安详。

马师:比丘名,以威仪端正而闻名,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舍利弗尊者原先为外道大弟子,有次见到马师尊者的威仪端正、行步稳重,就问他的老师是谁?学什么法?马师尊者回答说他的老师是佛陀,佛陀教他诸法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舍利弗尊者听完就证得初果,接着从佛出家证阿罗汉。又译为“马胜”、音译为“阿湿波誓”、“阿摄贝”。

舍利弗:比丘名,以“智慧第一”闻名。又译为“舍利子”,因为他的母亲名叫“舍利”。

神足:能依意念飞行、前往不论远近的地方、或转变物质的神通。又译为“神足通”、“如意足”。

大目揵连:比丘名,以“神通第一”闻名。又译为“目揵连”、“目犍连”、“大目犍连”。

二十亿耳:比丘名,以“精进第一”闻名。出家后精勤苦行,却一直未证果,因此萌生还俗的念头。佛陀以弹琴为喻来开导他,说明修行不可太缓、也不可太急,二十亿耳尊者调整步调后终于得阿罗汉。详见《增壹阿含经》卷十三〈地主品 23〉第3经。音译为“输屡那”。

十二头陀:舍弃对衣服、饮食、住处的贪著,以修炼身心、去除尘垢烦恼的苦行法。有十二项规定:(1) 在阿兰若处:居于离开聚落,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2) 常行乞食。(3) 次第乞食:乞食时沿门托钵,不分贫富之家。又作“不择家食”。(4)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 节量食:不吃过多,钵中只受一团饭。(6) 中后不得饮浆:日中一食后不再饮浆。(7) 著弊衲衣:穿着废弃布所作的褴褛衣。(8) 但三衣:除三衣外,没有多余的衣服。(9) 冢间住:住于墓地。(10) 树下止。(11) 露地坐。(12) 但坐不卧:不躺下。

大迦叶:比丘名,在佛成道后第三年随佛出家,八天后即证得阿罗汉,以少欲知足、头陀第一闻名,佛陀曾在轻视大迦叶尊者衣服破烂的比丘前,让半座给他坐。又译为“摩诃迦叶”。

天眼:能见到不论远近的事物的神通。又译为“天眼通”、“天眼智通”、“天眼智”。

阿那律:比丘名,以“天眼第一”闻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译为“阿那律陀”。

离曰:比丘名,是舍利弗尊者俗家最年幼的弟弟,常乐坐禅,曾在一株树下坐禅六年,摩诃拘𫄨罗尊者拜访时问他为何坐枯树下?他才发现树枯了。又译为“离越”、“离越哆”、“离婆多”。

劝率:身为表率,劝导别人

斋讲:讲堂。

陀罗婆摩罗:比丘名,他名字是“陀罗婆”,父亲是位名叫“摩罗”的国王,因此被称为“陀罗婆摩罗”或“小陀罗婆摩罗”。少年出家后证阿罗汉,得六神通,在王舍城负责为僧团分派、管理卧具、饮食,不曾有任何私心,佛陀称赞他“能为大众修供具”。又译为“陀骠”、“陀骠摩罗子”、“陀罗骠摩罗子”。

招提僧:游化四方的僧人。

小陀罗婆摩罗:即“陀罗婆摩罗”尊者。

罗吒婆罗:比丘名,出家前是拘楼瘦国贵族世家的独子,佛陀游化经过他家乡时,听到佛陀说法而求出家,但父母不准许他出家,因此绝食直到父母准许。出家后勤修证阿罗汉,以“能修净行,善住山岩”闻名。十年后他回到家乡乞食度化父母,父母以钱财、美女引诱他还俗,都不为所动。详见《中阿含经》卷三十一〈大品 1〉第132经赖吒惒罗经。又译为“赖吒惒罗”。

大迦旃延:比丘名,以“善解经律,而能论义”闻名。又作“摩诃迦旃延”、“迦旃延”。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三)[0557b18]

“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堪任受筹,不违禁法,所谓军头波汉比丘是。降伏外道,履行正法,所谓宾头卢比丘是。瞻视疾病,供给医药,所谓谶比丘是。四事供养衣被、饭食,亦是谶[*]比丘。能造偈颂,叹如来德,所谓鹏耆舍比丘是。言论辩了而无疑滞,亦是鹏耆舍比丘。得四辩才触难答对,所谓摩诃拘𫄨罗比丘是。清净闲居,不乐人中,所谓坚牢比丘是。乞食耐辱,不避寒暑,所谓难提比丘是。独处静坐,专意念道,所谓金毘罗比丘是。一坐一食,不移于,所谓施罗比丘是。守持三衣不离食息,所谓浮弥比丘是。”

 军头.宾头卢  谶.鹏.拘𫄨罗
 坚牢及难提  金[*]毘.施罗.弥

[校勘]

“军头波汉”,大正藏原为“军头波漠”,宋、元、明三本作“军头婆汉”。今依CBETA本修订为“军头波汉”。

宾头卢~Piṇḍola-Bhāradvāja.

“谶”,大正藏原为“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谶”。*

“饭”,大正藏原为“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饭”。

“颂”,宋、元、明三本作“诵”。

大正藏无“所谓”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鹏耆舍~Vaṅgīsa.

摩诃拘𫄨罗~Mahā-Koṭṭhita.

“金”,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金”。*

“于”,大正藏原为“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于”。

“谶”,大正藏原为“识”,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谶”。

“坚”,大正藏原为“善”,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坚”。

[注解]

受筹:领取计算人数用的竹片(以方便统计接受供养的僧众数目)。“筹”是计算人数的用具,以竹片制成,可供投票的计票或统计接受供餐的僧众数目等用途。

禁法:指戒律。

军头波汉:比丘名。有次佛弟子须摩提女被逼婚,燃香向佛求助,佛陀要所有已得神足的阿罗汉出席接受供养,军头波汉尊者是僧团当场最资深的上座,但只证初果,也没有神通,眼看最资浅的小沙弥也有神足,自己怎么有资格受筹接受供养?他的心清净,在受筹的瞬间证得阿罗汉果,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二〈须陀品 30〉第3经。军头波汉尊者是接受佛陀付嘱在法灭尽前不入涅槃的尊者之一,至今仍在人间行走。又译为“君头波汉”、“君屠钵汉”。

宾头卢:比丘名,出身婆罗门贵族,是俱睒弥国优填王的宰相之子,少年出家,证阿罗汉且有神通。佛陀成道后第六年,王舍城的树提长者将栴檀木制成的钵高悬在长竿上,表示谁能以神通取得就送谁,最后由宾头卢尊者以神通取得,折服外道六师。但由于向未受大戒的人示现神通,被佛陀处罚离开阎浮提而到别的世界度众,佛陀后来让他回到阎浮提,付嘱他在法灭尽前不入涅槃,以让后世众生供养植福。

瞻视:照顾。

偈颂:诗颂。梵语“偈陀”中译为“颂”,合并称为“偈颂”。

鹏耆舍:比丘名,佛弟子中最著名的诗人,常以即兴的诗偈赞叹三宝。又译为“多耆奢”、“婆耆舍”。

四辩才:善于说法的四种才智,包含义辩(分别义理)、法辩(明白诸法)、辞辩(通达方言)、应辩(不畏惧说法)。又译为“四辩”。

触难答对:遇到困难的质问能适切地应答。

摩诃拘𫄨罗:比丘名,以“随所敷演,而有大智”闻名,佛陀并且称赞他的四辩才,,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一〈苦乐品 29〉第5经。他是舍利弗的舅舅,从佛出家前又被称为“长爪梵志”。“摩诃”为音译,义译为“大”,加在人名前可作尊称,例如用以和资历较浅的同姓名人士区分。

难提:比丘名,他和阿那律尊者、金毘罗尊者共同修行的事迹可参见《增壹阿含经》卷十六〈高幢品 24〉第8经。

一坐一食,不移于处:一天只吃一餐,即日中一食,而且一离开座位就算结束用餐,不移到其他地方再吃,这是十二头陀行之一。

施罗:比丘名,原为摩竭陀国王舍城的外道大师,有五百位弟子,后来随佛出家,详见《增壹阿含经》卷四十六〈放牛品 49〉第6经。

三衣:出家人的三种袈裟,包括安陀会(日常劳务或就寝时用;贴身的衣)、郁多罗僧(礼拜、听法、听戒时加披于安陀会外;上衣)、僧伽梨(外出托钵或入聚落王宫,说法教化时用;外套)。

不离食息:不离开一刻。“食息”在这里指每时每刻。

浮弥:比丘名,他和王子耆婆先那童子的问答可见《中阿含经》卷四十五〈心品 3〉第173经浮弥经,和外道的问答可见《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3经。

[对应经典]

 

(四)[0557c03]

“我声闻中第一比丘,树下坐禅,意不移转,所谓狐疑离曰比丘是。苦身露坐,不避风雨,所谓婆蹉比丘是。独乐空闲,专意思惟,所谓陀素比丘是。著五纳衣,不着荣饰,所谓尼婆比丘是。常乐间,不处人中,所谓优多罗比丘是。恒坐草,日福度人,所谓卢酰甯比丘是。不与人语,视地而行,所谓优钳摩尼江比丘是。坐起行步,常入三昧,所谓那提比丘是。好游远国,教授人民,所谓昙摩留支比丘是。喜集圣众,论说法味,所谓伽比丘是。”

 狐疑.婆蹉离  陀苏.婆.优多
 卢酰.优伽[*]摩  息.昙摩留.渠[*]

[校勘]

“蹉”,大正藏原为“嗟”,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蹉”。

“那”,大正藏原为“删”,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那”。

“伽”,大正藏原为“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伽”。*

“渠”,大正藏原为“泪”,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渠”。*

[注解]

五纳衣:捡拾被丢弃的衣物,清洗后缝制成的衣服,来源包括“道路弃衣、粪扫处衣、河边弃衣、蚁穿破衣、破碎衣”这五种,也可指“火烧衣、水渍衣、鼠咬衣、牛嚼衣、奶母弃衣”这五种。又译作“粪扫衣”。穿五纳衣而不穿施主布施的衣服是十二头陀行之一。

冢:坟墓。

蓐:草席、草垫。

视地而行:视线摆在前方的地面而行走,不东张西望。

坐起行步,常入三昧:坐下、起身、行走时,心常定于一处而不散乱。

昙摩留支:比丘名。释迦牟尼佛前生曾披头发在污泥上,要燃灯佛踏过,燃灯佛即授记释迦牟尼在未来世当作佛,而昙摩留支尊者前生则骂燃灯佛说:“秃头沙门为何将脚踏在清净梵志的头发上?真不是人啊。”因此生生世世堕畜生道,直到释迦牟尼佛时代才生而为人,详见《增壹阿含经》卷十一〈善知识品 20〉第3经。

[对应经典]

 

[导读:荣归故乡]

迦毘罗越城

佛陀在摩竭提国王舍城的弘法相当成功,许多长老及知识分子随佛出家修行,整个国家里上至国王、下至百姓,纷纷成为佛弟子。

佛陀接着准备拜访家乡迦毘罗越城,他先派遣优陀夷尊者回国,度化了原先不喜欢见到出家人的净饭王,使得释迦族人及全城的人民热烈迎接佛陀进城,佛陀并为他们作了精采的说法。

在净饭王的拥护下,五百位释迦族人热烈地要求随佛修行、加入僧团。特别的是佛陀首先剃度了首陀罗(奴隶)种姓出身、原为释迦族王室理发师的优波离,这是佛陀落实种姓平等的第一步。这时出家的还包括佛陀俗家的堂弟阿那律、堂弟释王、小弟难陀、儿子罗云、堂弟阿难,以及释迦族人难提金毘罗等人。

在四姓平等的原则下,随着佛陀游化各地,越来越多地方的人不分贫富贵贱加入僧团修行,佛法也开枝散叶,广为流传。

(五)[0557c16]

“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寿命极长,终不中夭,所谓婆拘罗比丘是。常乐闲居,不处众中,亦是婆拘罗比丘。能广说法,分别义理,所谓满愿子比丘是。奉持戒律,无所触犯,所谓优波比丘是。得信解脱,意无犹豫,所谓婆迦利比丘是。天体端正,与世殊异,所谓难陀比丘是。诸根寂静,心不变易,亦是难陀比丘。辩才卒起,解人疑滞,所谓婆陀比丘是。能广说义,理不有违,所谓斯尼比丘是。喜著好衣,行本清净,所谓天须菩提比丘是。常好教授诸后学者,难陀迦比丘是。善诲禁戒比丘尼僧,所谓须摩那比丘是。”

 婆拘.满.波离  婆迦利.难陀
 陀.尼.须菩提  难陀.须摩那

[校勘]

婆拘罗~Bakkula.

“亦是”,大正藏原为“所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亦是”。

大正藏在“丘”字之后有一“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满愿子~Puṇṇa Mantāni-putta.

大正藏无“所谓”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波”,圣本作“婆”。

优波离~Upāli.,

婆迦利~Vakkalī.

“天”,宋、元、明三本作“大”。

“正”,圣本作“政”。

难陀~Nanda.

“起”,大正藏原为“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起”。

“疑”,圣本作“凝”。

难陀迦~Nandaka.

[注解]

婆拘罗:比丘名,终生没有疾病且极长寿,他的事迹详见《中阿含经》卷八〈未曾有法品 4〉第34经薄拘罗经。又译为“婆拘卢”、“薄拘罗”。

满愿子:比丘名,以“说法第一”闻名。又译为“富楼那”、“富留那弥多罗尼子”、“满慈子”。

优波离:比丘名,佛陀称赞他“奉持戒律,无所触犯”第一。又译为“优婆离”。

信解脱:这里指基于对佛、法、僧的不坏信心而得解脱。 or 由“随信行”修行,证得初果但尚未证得四果的圣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脱”定力,也还没断尽烦恼者。因为先前随着对佛法的清净“信”心修行而证果、趣向“解脱”,所以名为“信解脱”。

婆迦利:比丘名,曾长期罹患重病,痛不欲生,最后以信坚固而持刀自刺,思维生法皆是死法,在举刀砍下的瞬间证阿罗汉。详见《增壹阿含经》卷十九〈四意断品 26〉第10经、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第1265经。又译为“跋迦梨”。

婆陀:比丘名,是舍卫城巨富之子,父母曾祈愿若怀孕生子则让儿子出家事佛,因此七岁即出家并证得阿罗汉。又译为“跋陀罗”。

须摩那:比丘名,在八岁为沙弥时即获佛陀称赞“有恭敬之心向佛、法、众”,而迅速证得四神足、四圣谛、四禅、四意断。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二〈须陀品 30〉第2经。又译为“修摩那”。

[对应经典]

 

(六)[0558a07]

“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功德盛满,所适无短,所谓尸婆罗比丘是。具足众行道品之法,所谓优波先迦兰陀子比丘是。所说和悦,不伤人意,所谓婆陀先比丘是。修行安般,思惟恶露,所谓摩诃迦延那比丘是。计我无常,心无有想,所谓优头槃比丘是。能杂种论,畅悦心识,所谓拘摩罗迦叶比丘是。著弊恶衣,无所羞耻,所谓面王比丘是。不毁禁戒,诵读不懈,所谓罗云比丘是。以神足力能自隐,所谓槃特比丘是。能化形体,作若干变,所谓周利槃特比丘是。”

 尸婆.优波先  婆陀.迦延那
 优头.迦叶.王  [*]罗云.二般特

[校勘]

拘摩罗迦叶~Kumāra-Kassapa.

“云”,大正藏原为“云”,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云”。

“翳”,大正藏原为“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翳”。

“槃特”,大正藏原为“般兔”,圣本作“般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槃特”。

“槃特”,大正藏原为“般兔”,圣本作“般”,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槃特”。

周利槃特~Cullapanthaka.

“迦叶王”,大正藏原为“王迦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迦叶王”。

“般特”,大正藏原为“般兔”,宋本作“槃菟”,圣本作“般菟”,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般特”。

[注解]

尸婆罗:比丘名,以“福德第一”闻名。详见卷二十一〈苦乐品 29〉第2经、卷二十五〈五王品 33〉第2经。

道品:即“三十七道品”,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

优头槃:比丘名,曾担任佛陀的侍者,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七〔邪聚品 35〕第7经、《长阿含经》卷二第2经游行经。又译为“优波摩”、“优波摩那”、“梵摩那”、“白净”。

能杂种论:能够混合偈颂、譬喻等体裁来演说佛法。

翳:隐藏。

周利槃特:比丘名,原来极为愚笨,后来在佛陀教导下扫地悟道。又译为“周利般特”。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七)[0558a20]

“我声闻中第一比丘,豪族富贵,天性柔和,所谓释王比丘是。乞食无厌足,教化无穷,所谓婆提婆罗比丘是。气力强盛,无所畏难,亦是[*]婆提婆罗比丘是。音响清彻,声至梵天,所谓罗婆那婆提比丘是。身体香洁,熏乎四方,鸯迦阇比丘是。我声闻中第一比丘,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任奉上,所谓阿难比丘是。庄严服饰,行步顾影,所谓迦持利比丘是。诸王敬待,群臣所宗,所谓月光比丘是。天人所奉,恒朝侍省,所谓输提比丘是。以舍人形,像天之貌,亦是输提比丘。诸天师导,旨授正法,所谓天比丘是。自忆宿命无数劫事,所谓菓衣比丘是。”

 释王.婆提波  罗婆.鸯迦阇
 阿难.迦.月光  输提.天.婆酰

[校勘]

〔乞〕-【圣】

  圣本无“乞”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乞”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婆提婆罗”,宋、元、明三本作“婆提波罗”。*

“响”,圣本作“向”。

熏乎=动于【宋】【元】【明】

  “熏乎”,宋、元、明三本作“动于”。
  “动于”,大正藏原为“熏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动于”。

阿难~Ānanda.

顾=愿【元】

  “顾”,元本作“愿”。
  “愿”,大正藏原为“顾”,今依据元本改作“愿”。

待=侍【圣】

  “待”,圣本作“侍”。
  “侍”,大正藏原为“待”,今依据圣本改作“侍”。

宗=崇【圣】

  “宗”,圣本作“崇”。
  “崇”,大正藏原为“宗”,今依据圣本改作“崇”。

旨授=指授【宋】【元】【明】

  “旨授”,宋、元、明三本作“指授”。
  “指授”,大正藏原为“旨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指授”。

[注解]

释王:比丘名,是佛陀俗家的堂弟,佛陀出家后曾为迦毘罗越国的国王,在佛陀回迦毘罗越国时和五百人一同出家。又译为“跋提释迦王”、“婆提唎迦”。

婆提婆罗:比丘名,因为体质关系要常常吃饭,佛陀允许他常常吃饭,他还不满足,三个月没拜访佛。后来在阿难尊者提醒下,向佛忏悔,精进修行,证阿罗汉。佛陀形容他是出家人中食量第一的人,详见卷四十七〈放牛品 49〉第7经。又译为“跋提婆罗”,义译为“吉护”。

[对应经典]

 

(八)[0558b07]

“我声闻中第一比丘,体性利根,智慧渊远,所谓鸯掘魔比丘是。能降伏魔外道邪业,所谓僧迦摩比丘是。入水三昧,不以为难,所谓质多舍利弗比丘是。广有所识,人所敬念,亦是质多舍利弗比丘是。入火三昧,普照十方,所谓善来比丘是。能降伏龙,使奉三尊,所谓那罗陀比丘是。降伏鬼神,改恶修善,所谓鬼陀比丘是。降乾沓和懃行善行,所谓毘卢遮比丘是。恒乐空定,分别空义,所谓须菩提比丘是。志在空寂,微妙德业,亦是须菩提比丘。行无想定,除去诸念,所谓耆利摩难比丘是。入无愿定,意不起乱,所谓焰盛比丘是。”

 鸯掘.僧迦摩  质多.婆.那罗
 阅叉.浮卢遮  善业及摩难

[校勘]

渊=深【宋】【元】【明】

  “渊”,宋、元、明三本作“深”。
  “深”,大正藏原为“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深”。

“魔”,圣本作“摩”。

善来~Sāgata.

  ???

陀=地【圣】

  “陀”,圣本作“地”。
  “地”,大正藏原为“陀”,今依据圣本改作“地”。

懃=勤【宋】*【元】*【明】*

  “懃”,宋、元、明三本作“勤”。
  “勤”,大正藏原为“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勤”。

分别=分利【宋】【元】【明】

  “分别”,宋、元、明三本作“分利”。
  “分利”,大正藏原为“分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分利”。

婆=善【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善”。
  “善”,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善”。

及摩难=摩难炎【宋】,=摩难焰【元】【明】

  ????

[注解]

鸯掘魔:比丘名,曾误信邪师而以为杀人可升天,杀了许多人,后来受佛陀渡化出家,证阿罗汉。又译为“央掘魔罗”、“央瞿利摩罗”。

僧迦摩:参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七〈邪聚品 35〉第10经。

水三昧:以水为专注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

火三昧:以火为专注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入这种定时,身体能发出火焰。又译为“火光三昧”。

三尊:即佛、法、僧三宝。

乾沓和:八部众之一,很会弹琴,是音乐神。不食酒肉,以香气为食,其身也有香气。又译为“乾闼婆”。

[对应经典]

 

(九)[0558b22]

“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入慈三昧,心无恚怒,梵摩达比丘是。入悲三昧,成就本业,所谓须深比丘是。得喜行德,无若干想,所谓娑弥陀比丘是。常守护心,意不舍离,所谓跃波迦比丘是。行焰盛三昧,终不懈堕,所谓昙弥比丘是。言语麁犷,不避尊贵,所谓比利陀婆遮比丘是。入金光三昧,亦是比利陀婆遮比丘。入金刚三昧,不可沮坏,所谓无畏比丘是。所说决了,不怀怯弱,所谓须泥多比丘是。恒乐静寂,意不处乱,所谓陀摩比丘是。义不可胜,终不可伏,所谓须罗陀比丘是。”

 梵摩达.须深  娑弥.跃.昙弥
 毘利陀.无畏  须泥陀.须罗

[校勘]

(所谓)+梵【宋】【元】【明】

  “梵”,宋、元、明三本作“所谓梵”。
  大正藏无“所谓”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喜=善【宋】【元】【明】

  “喜”,宋、元、明三本作“善”。
  “善”,大正藏原为“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善”。

娑弥=婆弥【宋】【元】【明】

  “娑弥”,宋、元、明三本作“婆弥”。
  “婆弥”,大正藏原为“娑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婆弥”。

“懈堕”,大正藏原为“解脱”,今依据圣本改作“懈堕”。

犷=穬【宋】【元】【圣】

  “犷”,宋、元、圣三本作“穬”。
  “穬”,大正藏原为“犷”,今依据宋、元、圣三本改作“穬”。

〔入金光三昧亦是比利陀婆遮比丘〕十四字-【宋】

  宋本无“入金光三昧亦是比利陀婆遮比丘”十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入金光三昧亦是比利陀婆遮比丘”十四字,今依据宋本删去。

〔比丘〕-【圣】

  圣本无“比丘”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比丘”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说=谓【圣】

  “说”,圣本作“谓”。
  “谓”,大正藏原为“说”,今依据圣本改作“谓”。

娑弥=婆弥【元】【明】

  “娑弥”,元、明二本作“婆弥”。
  “婆弥”,大正藏原为“娑弥”,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婆弥”。

毘利陀=比利陀【宋】【元】【明】

  “毘利陀”,宋、元、明三本作“比利陀”。
  “比利陀”,大正藏原为“毘利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比利陀”。

[注解]

须深:比丘名,原为外道弟子,佛教僧团在当时获得许多供养,因此外道派他到佛教僧团卧底以盗法。佛陀知道须深的动机,但仍让他出家,后来须深尊者听佛说法证初果,而向佛忏悔,详见《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7经

娑弥陀:比丘名,《中阿含经》卷四十三〈根本分别品 2〉第165经记载佛陀为他说跋地罗帝偈(贤善偈):“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后略)”。《杂阿含经》卷三十九第1100经则记载他欣喜于在贤善的僧众中,过着贤善的生活。又译为“三弥提”、“三弥离提”、“善觉”。

昙弥:比丘名,曾任一寺主但性情暴戾,经常骂当地的比丘,导致当地的比丘都离开了,最后被当地的优婆塞集合起来赶走。昙弥尊者回到孤树给孤独园,找佛陀告状,被佛陀再三阻止,并开示慈心的重要性后痛改前非,详见《中阿含经》卷三十〈大品 1〉第130经教昙弥经。

比利陀婆遮:比丘名,他每天乞食经过恒河时,就说:“小婢,停水让我过”,渡过之后再说:“小婢,你继续。”恒河女神听了不高兴,向佛陀告状,他就向恒河女神忏悔,说:“小婢,我忏悔。”原来是因为比利陀婆遮尊者过去多世生婆罗门家,傲慢的习气难除。经过佛陀开示因果本末后,因为对佛的恭敬,终于根除了习气。他的神通变化能点石成金以助人,但常常生病,药不离身。又译为“毕陵伽婆蹉”。

[对应经典]

 

(一〇)[0558c07]

“我声闻中第一比丘,晓了星宿,预知吉凶,所谓那伽波罗比丘是。恒喜三昧,禅悦为食,所谓婆私吒比丘是。常以喜为食,所谓须夜奢比丘是。恒行忍辱,对至不起,所谓满愿盛明比丘是。修习日光三昧,所谓弥奚比丘是。明算术法,无有差错,所谓尼拘留比丘是。分别等智,恒不忘失,所谓鹿头比丘是。得雷电三昧者,不怀恐怖,所谓地比丘是。观了身本,所谓头那比丘是。最后取证得漏尽通,所谓须拔比丘是。”

 那迦.吒.舍那  弥奚.尼拘留
 鹿头.地.头那  须拔最在后

此百贤圣,悉应广演。

[校勘]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头那=烦那【宋】

  “头那”,宋本作“烦那”。
  “烦那”,大正藏原为“头那”,今依据宋本改作“烦那”。

取=时【宋】

  “取”,宋本作“时”。
  “时”,大正藏原为“取”,今依据宋本改作“时”。

那迦=那伽【宋】【元】【明】

  “那迦”,宋、元、明三本作“那伽”。
  “那伽”,大正藏原为“那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那伽”。

[注解]

那伽波罗:比丘名,曾担任佛陀的侍者,有次佛陀在半夜经行太久,他就披被子扮鬼想吓佛陀,让佛陀早睡,他作为侍者才能睡,而佛陀完全没被吓到,详见《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第1320经。

须拔:比丘名……详见《杂阿含经》卷三十五第979经。又译为“须跋陀罗”。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有同学提问:“曾听说佛教不鼓励算命,那为什么那伽波罗被佛陀誉为晓了星宿,预知吉凶第一?”

世俗所谓的算命有不同层次,最低层次的是以算命为名,察言观色,透过妄语而诈财骗色,这是造地狱恶业,为佛教所反对。高层次的则如印度古代“五明”当中的工巧明,包含了阴阳历数,是一种探讨世间现象的学问,可以应用在预知吉凶,有如中国古代的易经可以应用于五术(山、医、命、卜、相)。“五明”是古印度的学科分类,也是行走世间的方便,古代许多佛弟子也精通五明。

要“晓了星宿”才有天文历法,有了天文历法也才能推算节气的变化,订出适合播种、收割等农作的时节,也能预测日月蚀等现象,算是古代顶尖的科学及气象学。举例而言,唐代的一行沙门制定了“大衍历”,可说是中国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历法,其精神被运用了将近一千年,一直到明末才被西洋历法取代。

就“五明”而言,经律中所反对的是出家人以这些技术来赚钱维生、贪图利养,叫做邪命活。佛教出家人如法乞食为生,不贪图利养,而是清净的修行人;如果靠世间技术赚钱求财,不管是懂得事理而规划、仰观星历以测未来、为人做信差或跑腿、帮人开药或治病,只要贪图利养就是邪命。

至于在家众并不戒赚钱,只要不违五戒,以正当的方法赚钱维生,可以用各种世间的技术合理求财。

[进阶辨正]

 
agama1/增壹阿含經弟子品第四.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10/29 16:56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557219028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