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护心品第十

导读

(一)[0563c11]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广布一法已,便得神通,诸行寂静,得沙门果,至泥洹界。云何为一法?所谓无放逸行。云何为无放逸行?所谓护心也。云何护心?于是,比丘!常守护心有漏有漏法,当彼守护心有漏、有漏法,于有漏法便得悦豫,亦有信乐住不移易恒专其意,自力劝勉。

“如是,比丘!彼无放逸行,恒自谨慎。未生欲漏便不生;已生欲漏便能使灭;未生有漏便不生;已生有漏便能使灭;未生无明漏便不生;已生无明漏便能使灭。比丘于彼无放逸行,闲静一处,恒自觉知而自游戏,欲漏心便得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便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无甘露迹,  放逸是死径;
 无不死,  慢者即是死。

“是故,诸比丘!当念修行无放逸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增壹阿含经〕-【明】

  明本无“增壹阿含经”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增壹阿含经”五字,今依据明本删去。

〔有漏法〕-【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有漏法”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有漏法”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斯=此【宋】【元】【明】

  “斯”,宋、元、明三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为“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憍=慢【宋】【元】【明】

  “憍”,宋、元、明三本作“慢”。
  “慢”,大正藏原为“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慢”。

不=无【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无”。
  “无”,大正藏原为“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无”。

即=则【宋】【元】【明】

  “即”,宋、元、明三本作“则”。
  “则”,大正藏原为“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则”。

[注解]

广布:广泛地传播散布。

诸行:所有由因缘而生的事物(即“有为法”);种种行为造作。【𢔽对比其余经典看是作前者还是后者解??】

泥洹:即涅槃。

无放逸行:不怠惰。又译为“不放逸”、“不放逸行”。

护心:守护心念。又译为“舍心”。

有漏:有烦恼。

有漏法:由烦恼而生,或生烦恼的事物。

悦豫:欢悦。

信乐:确信和爱乐。

住不移易:心念专注不动。

恒专其意:持续保持意念的专注。

欲漏:欲贪引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其中“漏”是“烦恼”的意思。此经中的欲漏、有漏、无明漏统称“三漏”。

有漏: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无明漏:无明的烦恼;没有智慧、让众生不能出离生死的烦恼。

游戏:比喻纯熟自在。

憍:可指骄傲,也可指放纵,在这里作后者解。读音同“交”。

甘露:印度传说中的不死药,譬喻佛所教授的解脱法门,因为解脱的圣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

慢:可指傲慢,也可指怠惰,在这里作后者解。

[对应经典]

  • Itivuttaka 23 Ubho attho。

[读经拾得]

本经中佛陀所说的偈子,和《南传法句经》卷一〈不放逸品 2〉第21颂相同:“无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CBETA, B07, no. 17, p. 41, a4)

[进阶辨正]

(二)[0564a04]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广布一法已,便得神通,诸行寂静,得沙门果,至泥洹处。云何为一法?谓无放逸行于诸善法。云何无放逸行?所谓不触娆一切众生,不害一切众生,不恼一切众生,是谓无放逸行。什么是善法彼云何名善法?所谓贤圣八圣道等见等方便等语等行等命等治等念,是谓善法。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

“施一切众生,  不如法施人;
 虽施众生福,  一人法施胜。

“是故,诸比丘!当修行善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圣道”,大正藏原为“道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圣道”。

定+(等)【宋】【元】【明】

  “定”,宋、元、明三本作“定等”。
  大正藏无“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触娆:扰乱。

八圣道:迈向解脱的八个正确途径;圣者的道路。又译为“八正道”。

等见:正确的见解。又译为“正见”。

等方便:正确的努力。又译为“正方便”、“正精进”、“正勤”。

等语: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又译为“正语”。

等行:正确的行为;不做杀生、偷盗、邪淫的事。又译为“正业”。

等命:正当的谋生。又译为“正命”。

等治: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又译为“正志”、“正思惟”。

等念: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又译为“正念”。

等定:正确的禅定。又译为“正定”。

法施:解说佛法,使听闻者获益。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施一切众生,不如法施人”,表示法施比财施的效用更大。这个道理或许可以用世俗上“送鱼不如给钓竿”的观念以理解,财施给人的利益时常是短暂的,而法施则可能给人带来更长久、更广大的利益。

(三)[0564a18]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云何观檀越施主?”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是诸法之王,唯愿世尊与诸比丘而说此义,闻已尽当奉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与汝分别其义。”

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檀越施主当恭敬,如子孝顺父母,养之、侍之,长益五阴,于阎浮利地现种种义。观檀越主能成人戒、闻、三昧、智慧,诸比丘多所饶益,于三宝中无所罣碍,能施卿等衣被、饮食、床榻卧具、病瘦医药。是故,诸比丘!当有慈心于檀越所,小恩常不忘,况复大者!恒以慈心向彼檀越,说身、口、意清净之行,不可称量,亦无有限。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使彼檀越所施之物,终不唐捐,获其大果,成大福祐,有大名称,流闻世间,甘露法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

“施以成大财,  所愿亦成就;
 王及诸贼盗,  不能侵彼物。
 施以得王位,  绍继转轮处;
 七宝具足成,  本施之所致。
 布施成天身,  首著杂宝冠;
 与诸妓女游,  本施之果报。
 施得天帝释,  天王威力盛;
 千眼庄严形,  本施之果报。
 布施成佛道,  三十二相具;
 转无上法轮,  本施之果报。”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王=主【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主”。
  “主”,大正藏原为“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主”。

(施)+主【宋】【元】【明】

  “主”,宋、元、明三本作“施主”。
  大正藏无“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床榻=床蹋【宋】【元】

  “床榻”,宋、元二本作“床蹋”。
  “床蹋”,大正藏原为“床榻”,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床蹋”。

〔身行〕-【宋】

  宋本无“身行”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身行”二字,今依据宋本删去。

〔慈〕-【宋】

  宋本无“慈”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慈”字,今依据宋本删去。

贼盗=盗贼【宋】【元】【明】

  “贼盗”,宋、元、明三本作“盗贼”。
  “盗贼”,大正藏原为“贼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盗贼”。

[注解]

檀越:为音译,义译为“施主”,施与僧众衣食等的人。

阎浮利地: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们居住于此。另译为“南赡部洲”、“阎浮洲”、“阎浮提”。

现种种义:展现种种的利益。

三昧: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又译为“三摩地”、“三摩提”,义译为“等持”。

三宝:佛陀、佛法、圣众(僧)的合称。

慈心:愿给众生安乐的心。

唐捐:白费。

绍继:继承。

转轮:以正法统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善业感召天空中飞来轮宝,四方国家看到轮宝就自行归服,因此称作转轮王。又译为“转轮圣王”。

七宝:指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

卧具:坐、卧时的资具用品,如床榻、棉被等。

妓女:表演歌舞杂技的女性艺人。

天帝释:欲界六天当中,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的天主。

千眼:天帝释前世为人时,极为聪明,在短时间内可思考、观察千种道理,因此称为“千眼”。参见《杂阿含经》卷四十第1106经。

三十二相:古印度相术认为最有福报的人的三十二个形体相貌特征,相传有这三十二相的人在家可成为转轮圣王,出家可成佛。

法轮:指佛法。佛法能摧破众生的烦恼,犹如巨轮能碾压经过的地方,又不停滞于一地,辗转传人,有如车轮,所以比喻为“法轮”。

[对应经典]

 

(四)[0564b1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檀越施主当云何承事、供养,精进、持戒诸贤圣人?”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是诸法之王,唯愿世尊与诸比丘而说此义,尽当奉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与汝分别其义。”

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檀越施主承事、供养,精进、持戒诸多闻者,犹如与迷者指示其路,粮食乏短而给施食,恐怖之人令无忧恼,惊畏者教令莫惧,无所归者与作覆护,盲者作眼目,与病作医王。犹如田家农夫修治田业,除去秽草,便能成就谷食。比丘常当除弃五盛阴病,求入无畏泥洹城中。如是,诸比丘!檀越施主承事、供养,精进、持戒诸多闻者,当施。”

尔时,阿那邠持长者集在彼众,尔时长者阿那邠持白世尊曰:“如是,世尊!如是,如来!一切施主及与受者犹吉祥瓶,诸受施人如毘沙王,劝人行施如亲父母,受施之人是后世良祐,一切施主及与受者犹如居士。”

世尊告曰:“如是,长者!如汝所言。”

阿那邠持长者白世尊曰:“自今已后,门不安守,亦不拒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斯,及诸行路乏粮食者。”

尔时,阿那邠持长者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及比丘众受弟子请。”尔时,世尊默然受长者请。

尔时,长者见世尊默然受请,即礼佛,还归所在,到舍已,即其夜办具甘馔种种饭食,广敷坐具,自白:“时到,食具已办,唯愿世尊愿时临顾。”

尔时,世尊将诸比丘众,着衣持钵,诣舍卫城,至长者家,到已,各自就座,诸比丘僧亦各随次坐。尔时,长者见佛、比丘众坐定,手自斟酌,行种种饮食。以行种种饮食,各收钵坐,更取卑[*]座,在如来前欲听闻法。

尔时,长者白世尊言:“善哉!如来!听诸比丘随所须物三衣钵盂尼师坛衣带、法澡罐,及余一切沙门杂物,尽听弟子家取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若须衣裳、钵器及尼师坛、法澡[*]罐,及余一切沙门杂物,听使此取,勿足疑难,起想着心。”

尔时,世尊与长者阿那邠持说微妙之法。说妙法已,便从坐起而去。

当于尔时,阿那邠持复于四城门而广惠施,第五市中,第六在家,须食与食,须浆与浆,须车乘、妓乐、香熏、璎珞,悉皆与之。

尔时,世尊闻长者阿那邠持于四城门中广作惠施,复于大市布施贫乏,复于家内布施无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优婆塞好喜布施,所谓须达长者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王=主【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主”。
  “主”,大正藏原为“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主”。

(闻已)+尽【宋】【元】【明】

  “尽”,宋、元、明三本作“闻已尽”。
  大正藏无“闻已”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其=是【宋】【元】【明】

  “其”,宋、元、明三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为“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

(之)+者【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之者”。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除弃=除去【宋】【元】【明】

  “除弃”,宋、元、明三本作“除去”。
  “除去”,大正藏原为“除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除去”。

〔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施=于【宋】【元】【明】

  “施”,宋、元、明三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为“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于”。

门=闻【宋】

  “门”,宋本作“闻”。
  “闻”,大正藏原为“门”,今依据宋本改作“闻”。

拒=巨【宋】

  “拒”,宋本作“巨”。
  “巨”,大正藏原为“拒”,今依据宋本改作“巨”。

(已)+见【宋】【元】【明】

  “见”,宋、元、明三本作“已见”。
  大正藏无“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尧)+三【宋】【元】【明】

  “三”,宋、元、明三本作“尧三”。
  大正藏无“尧”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饭=饮【宋】【元】【明】

  “饭”,宋、元、明三本作“饮”。
  “饮”,大正藏原为“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饮”。

唯愿=唯然【宋】

  “唯愿”,宋本作“唯然”。
  “唯然”,大正藏原为“唯愿”,今依据宋本改作“唯然”。

座=坐【宋】*【元】*【明】*

  “座”,宋、元、明三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为“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坐”。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坐=起【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起”。
  “起”,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起”。

筒=筒【宋】【元】【明】

  “筒”,宋、元、明三本作“筒”。
  “筒”,大正藏原为“筒”,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筒”。

衣带=衣裳【宋】【元】【明】

  “衣带”,宋、元、明三本作“衣裳”。
  “衣裳”,大正藏原为“衣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衣裳”。

“罐”,宋、元、明三本作“灌”。

此取=取此【宋】【元】【明】

  “此取”,宋、元、明三本作“取此”。
  “取此”,大正藏原为“此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取此”。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微)+妙【宋】【元】【明】

  “妙”,宋、元、明三本作“微妙”。
  大正藏无“微”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贤圣:尚未证果的修行人称为贤,已经证果的人称为圣。

五盛阴:色、受、想、行、识合称“五阴”,有执著的五阴,又称为“五盛阴”。“盛”读音同“成”。参见《杂阿含经》卷二第55、58经。又译为“五受阴”、“五取蕴”。

阿那邠持:优婆塞名,是舍卫城的长者,波斯匿王的主藏吏。为城中富豪,秉性仁慈,因常帮助孤苦无依的人,人誉为“给孤独”(音译“阿那邠邸”),又译为“须达多”。曾和波斯匿王长子祇陀太子共同捐献园林给僧团,即祇树给孤独园。

吉祥瓶:能自然涌出所须万物的宝瓶。

毘沙:毘舍(毘沙)离城的城主,佛陀称赞他“好喜惠施”第一。毘舍离城是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这个城内主要的种族叫离车,佛世时此种族实施共和制,颇为富强。

行施:布施。

匝:环绕一圈称为一匝。

三衣:出家人的三种袈裟,包括安陀会(日常劳务或就寝时用;贴身的衣)、郁多罗僧(礼拜、听法、听戒时加披于安陀会外;上衣)、僧伽梨(外出托钵或入聚落王宫,说法教化时用;外套)。

钵盂:即“钵”,出家人盛饭食的器具。

鍼筒:针筒,内部可置放针供修补衣服用。

尼师坛:坐时或卧时垫在身下,以保持衣服干净的长方形布。又译为坐具、敷具。

法澡罐:符合规定的水瓶,可用来洗手。“法”指“如法”,也就是符合规定,不过大或铺张的。

沙门:出家的修行人。

惠施: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又译为“布施”。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给孤独长者说:“一切施主及与受者犹吉祥瓶,诸受施人如毘沙王,劝人行施如亲父母,受施之人是后世良祐,一切施主及与受者犹如居士。”佛陀则加以称许。

这是指在布施或受施时,修行人该以如何的心态面对另一方。

“一切施主及与受者犹吉祥瓶”,彼此都要看待对方为衣食父母,受施的人是当下得到福利,布施的人是未来得到福利。

“诸受施人如毘沙王”是说布施的人应该尊重受施的人,犹如受施的人是国王般,不应高傲自大、轻视受施的人。这也是佛教所主张的“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

“劝人行施如亲父母”表示在劝导他人布施时,心态上如同鼓励自己的父母要行善布施,希望能利益他们,而不是想骗他们钱。

“受施之人是后世良祐”因为受施的人接受了供养,是布施的人的福田,这个福田在未来可以收割获福。

“一切施主及与受者犹如居士”,这里“居士”是“一家之主”的意思,彼此都要尊敬对方有如尊敬一家之主,而且对方就像一家之主般给予我们依怙。受施的人是当下受到照顾,而布施的人是未来受到照顾。

[进阶辨正]

(五)[0565a10]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那邠持长者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世尊足,在一面坐。世尊告曰:“云何,长者!贵家恒布施贫乏耶?”

长者对曰:“如是。世尊!恒布施贫乏,于四城门而广布施,复在家中给与所须。世尊!我或时作是念,并欲布施野、飞鸟、猪、狗之属。我亦无是念,此应与,此不应与。亦复无是念,此应与多,此应与少。我恒有是念,一切众生皆由食而存其命,有食便存,无食便丧。”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长者!汝乃以菩萨心,专精一意而广惠施。然此众生由食得济,无食便丧。长者!汝当获大果,得大名称,有大果报,声彻十方,得甘露法味。所以然者,以平等心而惠施菩萨之处恒以平等心而以惠施,专精一意,念众生类由食而存,有食便济,无食便丧。是谓,长者!菩萨心所安处而广惠施。”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

“尽当普惠施,  终无悋悔心,
 必当遇良友,  得济到彼岸。

“是故,长者!当平等意而广惠施。如是,长者!当作是学。”

尔时,长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野+(兽)【宋】【元】【明】

  “野”,宋、元、明三本作“野兽”。
  大正藏无“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果+(报)【宋】【元】【明】

  “大果”,宋、元、明三本作“大果报”。
  大正藏无“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处=家【宋】【元】【明】

  “处”,宋、元、明三本作“家”。
  “家”,大正藏原为“处”,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家”。

说偈曰=说此偈【宋】【元】【明】

  “说偈曰”,宋、元、明三本作“说此偈”。
  “说此偈”,大正藏原为“说偈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说此偈”。

[注解]

贵家:你家。贵是敬词。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给孤独长者说:“一切众生皆由食而存其命,有食便存,无食便丧”,而获佛陀称赞:“菩萨之处恒以平等心而以惠施,专精一意,念众生类由食而存,有食便济,无食便丧。”

这同于《长阿含经》卷八第9经众集经:“如来说一正法:一切众生皆仰食存。”(CBETA, T01, no. 1, p. 49, c20)

“以平等心而惠施”不是齐头式的平等,而是有智慧的平等,不管是谁,都体察他的需求,而给他需要的东西。

(六)[0565b04]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我今日审知众生根原所趣,亦知布施之报。最后一抟之余,已不自食,惠施他人,尔时不起憎嫉之心如毛发许。以此众生不知施之果报,如我皆悉知之。施之果报,平等之报,心无有异。是故,不平等施自堕落众生不能平等施而自堕落,恒有悭嫉之心,缠裹心意。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

“众生不自觉,  如来之言教;
 常当普惠施,  专向真人所。
 志性以清净,  所获福倍多;
 等共分其福,  后得大果报。
 所施今善哉,  心向广福田;
 于此人间逝,  必生于天上。
 [*]以到彼善处,  快乐自娱乐
 吉祥甚欢悦,  一切无乏短。
 以天威德业,  玉女为营从;
 平等之施报,  故获此福祐。”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根原所趣:心念的源头及意向。

一抟:一团(食物)。

真人:至真之人、证得真理之人,指阿罗汉或佛陀。

志性:心念。

自娱乐:自得其乐,乐在其中。又译为“具足住”、“成就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进入后住于”。

威德:声威与德行,表现在对人的影响力及受人的敬爱。

玉女:体态秾纤合度,性情端正温柔的美女。

[对应经典]

  • Itivuttaka 26。

 

(七)[0565b23]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不要怕福报,要怕没福报汝等莫畏福报。所以然者,此是受乐之应,甚可爱敬。所以名为福者,有此大报。汝等当畏无福。所以然者,此名苦之原本,愁忧苦恼不可称记,无有爱乐,此名无福。比丘!昔我自念七年行慈心,复过七不来此世,复于七劫中生光音天,复于七劫生空梵天处为大梵天,无与等者统百千世界,三十六反为天帝释形,无数世为转轮王。是故,诸比丘!作福莫惓。所以然者,此名受乐之应,甚可爱敬,是谓名为福。汝等当畏无福。所以然者,苦之原本,愁忧苦恼不可[*]称记,此名无福。”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快哉福报,  所愿者得,
 速至灭尽,  到无为处
 正使亿数,  天魔波旬
 亦不能娆,  为福业者。
 彼恒自求,  贤圣之道,
 便尽除苦,  后无有忧。

“是故,诸比丘!为福莫厌。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称记=称纪【宋】【元】【明】*

  “称记”,宋、元、明三本作“称纪”。
  “称纪”,大正藏原为“称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称纪”。

空+(处天)【宋】【元】【明】

  “空”,宋、元、明三本作“空处天”。
  大正藏无“处天”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反=变【宋】【元】【明】

  “反”,宋、元、明三本作“变”。
  “变”,大正藏原为“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变”。

莫惓=莫倦【宋】*【元】*【明】*

  “莫惓”,宋、元、明三本作“莫倦”。
  “莫倦”,大正藏原为“莫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莫倦”。

有=复【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复”。
  “复”,大正藏原为“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复”。

[注解]

劫:时间单位,代表极长的时间。

光音天:色界二禅天中的最高一层。光音天人不用口语沟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称为“光音”。坏劫开始的时候,宇宙发生大火灾,将光音天之下全部烧毁,但无法烧到光音天,此时光音天之下的各界众生会辗转生于光音天。

空梵天:刚形成而还没有天众的梵天;第一位化生于梵天的天众,即为大梵天王。

大梵天:色界初禅天的最高天,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大梵天是第一位在梵天出生的天众,被后来往生梵天的天众尊为天主。又译为“大梵天王”、“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转轮王:以正法统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善业感召天空中飞来轮宝,四方国家看到轮宝就自行归服,因此称作转轮王。又译为“转轮圣王”。

无为处:贪欲、瞋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又译为“涅槃”。

波旬:恶魔的名字,是欲界最高天(他化自在天)的一位天主。

[对应经典]

  • Itivuttaka 22。

[读经拾得]

本经中佛陀表示不要怕福报,要怕没福报:“汝等莫畏福报。所以然者,此是受乐之应,甚可爱敬。所以名为福者,有此大报。汝等当畏无福。”

佛陀并以自己过去生中曾七年行慈,获得极长远的福报为例,这在《杂阿含经》卷十第264经中也有提到:“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七劫坏时生光音天,七劫成时还生梵世,空宫殿中作大梵王,无胜、无上,领千世界。从是已后,复三十六反,作天帝释。复百千反,作转轮圣王[……]此是何等业报,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三种业报,云何为三?一者布施,二者调伏,三者修道。”(CBETA, T02, no. 99, p. 67, c17-p. 68, a29)

而在该经中,佛陀进一步表示:“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皆悉磨灭。”纵使是这么大的福报也有点滴不剩的一天,佛弟子要运用有漏的福报,培育无漏的修行。因此在行善之上,佛陀更开示无常、无我的道理,让佛弟子们能究竟解脱。

《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一〈力品 38〉第5经中佛陀也说:“世间求福之人无复过我,如来于六法无有厌足。云何为六?一者施,二者教诫,三者忍,四者法说、义说,五者将护众生,六者求无上正真之道。”(CBETA, T02, no. 125, p. 719, b2-6)

[进阶辨正]

(八)[0565c14]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承顺一法,不离一法,魔波旬不能得其便,亦不能来触娆人。云何为一法?谓功德福业。所以然者,自忆往昔在道树下,与诸菩萨集在一处,弊魔波旬将诸兵众数千万亿,种种形貌,兽头人身不可称计,天、龙、鬼、神、阿须伦迦留罗摩休勒等,皆来运集。

“时,魔波旬而语我言:‘沙门速投于地!’佛以福德大力,降伏魔怨,诸尘垢消,无有诸秽,便成无上正真。诸比丘!当观此义,其有比丘功德具足者,弊魔波旬不能得其便,坏其功德。”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有福快乐,  无福者苦,
 今世后世,  为福受乐。

“是故,诸比丘!为福[*]莫惓。”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天)+魔【宋】【元】【明】

  “魔”,宋、元、明三本作“天魔”。
  大正藏无“天”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运=云【宋】【元】【明】

  “运”,宋、元、明三本作“云”。
  “云”,大正藏原为“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云”。

于=乎【宋】【元】【明】

  “于”,宋、元、明三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乎”。

(之)+道【宋】【元】【明】

  “道”,宋、元、明三本作“之道”。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其〕-【宋】

  宋本无“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其”字,今依据宋本删去。

[注解]

功德福业:善行所得的福利。

道树:即菩提树,桑科榕属的大乔木,株高二十米以上,因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打坐时悟道,而称为菩提树、道树、觉树、道场树,原名钵多树、义译吉祥树。

弊魔:欺诈蒙骗的魔。

阿须伦:即“阿修罗”,六道众生之一,喜爱战斗,有福报但因为瞋、慢、疑而生为阿修罗。

迦留罗:义译金翅鸟,以吃地龙(鳄鱼之类)维生。体型很大,展翅有三百多万里。又译为“迦楼罗”。

摩休勒:义译大蟒神,蛇头人身。瞋心重、善谄媚。相传一心想求神通的学者若得其加持,容易神通精进但瞋心变重,若无法容许异己,则离正道日远。其礼佛方式如同蛇类的腹行。又译为“摩睺罗伽”。

福德:善行所得的福利。

无上正真道: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佛陀的智慧。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古译。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提到佛陀的福德大力,让天魔波旬和魔众都拿他没办法,而能证道。这在其他经律中也有记载,例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五:“尔时世尊举轮万网缦,无量福生、慰喻一切恐怖,手指于大地曰:‘此当证我,如于三阿僧祇劫中作无量拘胝那庾多百千祠会,为利益有情故,舍头目手足血肉妻子金银诸珍实不虚者,当自证我。’是时地神从地涌出,合掌而发声曰:‘罪者!如是,如是。如世尊言,实不虚也。’作是语已,时魔王罪者,内怀羞愧默然而住,颜容憔悴而失威德,心怀懊恼作是念云:‘我今作是方便,不能令净饭子有少损坏,今当别设异计为其障碍。’”(CBETA, T24, no. 1450, p. 123, b4-13)

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佛陀的福德让天魔波旬动不了他,因此波旬派出三位女儿,以诱发心魔干扰修行,当然也徒劳无功。最后佛陀在努力修行下,终于证道。

(九)[0566a02]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修行一法,便不能坏败恶趣,一为趣善,一为趣泥洹。云何修行一法,不能坏败恶趣?所谓心无笃信,是谓修此一法不坏败恶趣。云何修行一法趣善处者?所谓心行笃信,是谓修此一法得趣善处。云何修行一法得至泥洹?所谓恒专心念,是谓修行此法得至泥洹。是故谓,诸比丘!专精心意,念诸善本。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至)+泥【宋】【元】【明】

  “泥”,宋、元、明三本作“至泥”。
  大正藏无“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谓〕-【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谓”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坏败:毁损破坏。

恶趣:坏的往生处,即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

笃信:坚定的信心。

恒专心念:持续保持专注心念。

善本:同于“善根”,能生出善法、成就菩提的善因。

[对应经典]

 

(一〇)[0566a13]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此众生类便增寿益算,颜色光润,气力炽盛,快乐无极,音声和雅。云何为一人?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此谓一人出现于世,此众生类便增寿益算,颜色光润,气力炽盛,快乐无极,音声和雅。是故,诸比丘!常当专精一心念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无慢二.念坛  二施.坚无厌
 施福.魔波旬  恶趣及一人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

[校勘]

此=是【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

坛=檀【宋】【元】【明】

  “坛”,宋、元、明三本作“檀”。
  “檀”,大正藏原为“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檀”。

坚=悭【宋】【元】【明】

  “坚”,宋、元、明三本作“悭”。
  “悭”,大正藏原为“坚”,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悭”。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agama1/增壹阿含經護心品第十.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12/03 21:2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611790657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