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目錄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导读:婆耆舍尊者;婆耆舍相应 (2/2)]婆耆舍尊者是佛弟子中最著名的诗人,常以即兴的诗偈赞叹三宝。 《杂阿含经》“婆耆舍相应”的内容依次为现今版本的卷四十五第1208~1221经和本卷第993~994经,收录有婆耆舍尊者所作诗偈的经文。 从这些记载也可见到婆耆舍尊者的修学历程,从赞佛、赞僧,到观察自己的心念并舍去恶念,乃至亲自证得三明,甚至第994经记载他圆寂前也不忘说偈赞佛,不愧是佛陀称赞能造偈颂的诗人兼修行人。 (九九三)[0259a05]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诸上座比丘随佛左右,依止而住。所谓尊者阿若憍陈如①、尊者摩诃迦叶②、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目揵连、尊者阿那律陀③、尊者二十亿耳④、尊者陀罗骠摩罗子⑤、尊者婆那迦婆娑⑥、尊者耶舍舍罗迦毘诃利⑦、尊者富楼ⓐ那⑧、尊者分陀檀尼迦。如此及余上座比丘随佛左右,依止而住。 时,尊者婆耆舍⑨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时,尊者婆耆舍作是念:“今日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诸上座比丘随佛左右,依止而住,我今当往至世尊所,各各说偈叹诸上座比丘。” 作是念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而ⓑ说偈言:
“念僧上上座比丘, 已断诸贪欲, 尊者婆耆舍偈赞叹时,诸比丘闻其所说,皆大欢喜。 [校勘]ⓐ “楼”,大正藏原为“留”,今依元、明二本改作“楼”。 ⓑ 宋、元、明三本无“而”字。 ⓒ “魔”,圣本作“摩”。 ⓓ “正”,圣本作“政”。 [注解]① 阿若憍陈如:比丘名,以“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闻名,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当中第一位证果的。又译为“阿若拘邻”。 ② 摩诃迦叶:比丘名,在佛成道后第三年随佛出家,八天后即证得阿罗汉。佛陀称赞他“十二头陀,难得之行”第一,并曾在轻视摩诃迦叶尊者衣服破烂的比丘前,让半座给他坐。又译为“大迦叶”。 ③ 阿那律陀:比丘名,以“天眼第一”闻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译为“阿那律”。 ④ 二十亿耳:比丘名,以“精进第一”闻名。出家后精勤苦行,却一直未证果,因此萌生还俗的念头。佛陀以弹琴为喻,说明修行不可太缓、也不可太急,二十亿耳尊者依此修行而得阿罗汉。详见《杂阿含经》卷九第254经。音译为“输屡那”。 ⑤ 陀罗骠摩罗子:比丘名,少年出家后证阿罗汉,得六神通,在王舍城负责为僧团分派、管理卧具、饮食,不曾有任何私心,佛陀称赞他“能广劝率,施立斋讲;安造房室,与招提僧”第一。又译作“陀骠摩罗子”、“陀骠”、“陀罗婆摩罗”、“陀罗婆摩罗”、“小陀罗婆摩罗”。 ⑥ 婆那迦婆娑:比丘名,以“居处岩峻,游止山泽”第一闻名。又译为“婆那伽婆蹉”。 ⑦ 耶舍舍罗迦毘诃利:比丘名。又译为“耶舍赊罗俱毘诃”、“耶舍行筹”。 ⑧ 富楼那:比丘名,以通达经义、长于辩才闻名,被誉为“说法第一”。又译为“富留那”。 ⑨ 婆耆舍:比丘名,佛弟子中最著名的诗人,常以即兴的诗偈赞叹三宝,佛陀称赞他“能造偈颂叹如来德”、“言论辩了而无疑滞”第一。又译作“婆耆奢”、“鹏耆舍”、“傍耆舍”。 ⑩ 超过诸世间,一切之积聚:超越了一切的五阴,“阴”即“积聚”的意思。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弃舍诸积聚”。 ⑪ 遮罗延:为音译,义译作“庶察”,广泛明辨的。 ⑫ 胜族:贵族。 ⑬ 禅思:禅定。 ⑭ 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又译为“六通”。 ⑮ 五道:天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因为“六道”中阿修罗道散布于其余道中,因此经中有时说“六道”、有时说“五道”。 ⑯ 梵世:色界初禅天的统称,由上而下可分为: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 ⑰ 爱集:贪爱的集起。 ⑱ 悕望:同“希望”。 ⑲ 身念观清净:修习身念处而让心念清净。 ⑳ 于林离林去:处于丛林但已舍离了丛林,指不染著、不起烦恼。 ㉑ 爱喜:贪爱。 ㉒ 出一切见处:超越一切见得到的地方,指超越世间。也可解为超越六见处、超越四识住等。 ㉓ 地神:行走于地面的神祇。 ㉔ 虚空天:飞行于空中的神祇。 ㉕ 光明悉映障:(天人的)光明相对于佛陀都黯淡了。 ㉖ 度生死有边:度过生死之海,抵达岸边。按:这句对应到如来十号中的“善逝”,即彻底地到达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之海。 ㉗ 超逾越群众:至高无上,超越所有众生。按:这句对应到如来十号中的“无上士”,即至高无上的人。 ㉘ 柔弱善调伏:善于调御柔弱的众生,让他们勇健修行。按:这句对应到如来十号中的“调御丈夫”,即能调御一切可以度的人,让他们修行。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念僧和念佛的方法,《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0经记载为:
婆耆舍尊者的诵偈也包含了这些项目。 [进阶辨正]
(九九四)[0259c06]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尊者婆耆舍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疾病困笃①,尊者富邻尼为看病人,供给供养。 时,尊者婆耆舍语尊者富邻尼言:“汝往诣世尊所,持我语白世尊言:‘尊者婆耆舍稽首世尊足,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得自安乐住不?’复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东园鹿子母讲堂,疾病困笃,欲求见世尊,无力方便堪诣世尊。善哉,世尊!愿往至东园鹿子母讲堂尊者婆耆舍所,哀愍故。’” 时,尊者富邻尼即受其语,往诣世尊。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作是言:“尊者婆耆舍住东园鹿子母讲堂,疾病困笃,愿见世尊,无力方便堪能奉见。善哉,世尊!愿往东园鹿子母讲堂尊者婆耆舍所,为哀愍故。”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 时,尊者富邻尼知佛许已,即从坐起,礼佛足而去。 世尊晡时从禅起,往诣尊者婆耆舍。尊者婆耆舍遥见世尊,凭床欲起。 尔时,世尊见尊者婆耆舍凭床欲起,语言:“婆耆舍!莫自轻动。”世尊即坐,问尊者婆耆舍:“汝所患苦,为平和可堪忍不?身诸苦痛为增为损?……” 如前焰摩迦修多罗②广说,乃至“我所苦患,转觉其增,不觉其损。” 佛告婆耆舍:“我今问汝,随意答我。汝得心不染、不着、不污、解脱、离诸颠倒不?” 婆耆舍白佛言:“我心不染、不着、不污、解脱、离诸颠倒。” 佛告婆耆舍:“汝云何得心不染、不着、不污、解脱、离诸颠倒?” 婆耆舍白佛言ⓐ:“我过去眼识于色,心不顾念③,于未来色不欣想,于现在色不着。我过去、未来、现在眼识于色,贪欲爱乐念于彼得尽,无欲、灭、没、息、离、解脱④;心解脱已,是故不染、不着、不污、离诸颠倒,正受而住。如是耳、鼻、舌、身、意识,过去于法,心不顾念,未来不欣,现在不着。过去、未来、现在法中,念欲爱ⓑ尽,无欲、灭、没、息、离、解脱;心解脱已,是故不染、不着、不污、解脱、离诸颠倒,正受而住。唯愿世尊今日最后饶益于我,听我说偈。” 佛告婆耆舍:“宜知是时。”
“我今住佛前, 稽首恭敬礼, 佛口所生子,叹说此偈已,长辞于大众,婆耆舍涅槃,彼以慈悲故,说此无上偈。尊者婆耆舍,如来法生子,垂心哀愍故,说此无上偈,然后般涅槃,一切当敬礼。 [校勘]ⓐ 大正藏无“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爱”,宋、元、明、圣四本作“爱念”。 ⓒ “智”,圣本作“知”。 ⓓ “碍”,圣本作“阂”。 ⓔ “受”,宋、元、明、圣四本作“爱”。 ⓕ “越”,大正藏原为“超”,今依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越”。 ⓖ “过”,宋本作“遇”。 ⓗ “邻”,圣本作“怜”。 ⓘ “恼”,宋、元、明三本作“悔”。 ⓙ “狩”,大正藏原为“兽”,今依宋、圣二本改作“狩”。 [注解]① 疾病困笃:病势沉重。又作“病笃”。 ② 焰摩迦修多罗:即《杂阿含经》卷五第104经,然而这里应该是其前一经《差摩修多罗》的讹误。《差摩修多罗》为《杂阿含经》卷五第103经,当中譬喻差摩比丘得重病时,比以下情况还痛苦:1) 头被绳索网住大力绞杀时的头痛 2) 牛被屠夫剖腹割取内脏时的腹痛 3) 两手被从两边捉住以将身体悬挂在火上烧烤时两脚的焚烧痛苦。 ③ 顾念:爱顾、眷念。 ④ 贪欲爱乐念于彼得尽,无欲、灭、没、息、离、解脱:终止了对于色的贪、欲、爱、乐、惦记,而无欲、熄灭、终了、止息、舍离、解脱。 ⑤ 正身端坐:端正身体而坐。 ⑥ 系念在前:专注于当下。 ⑦ 使:烦恼。烦恼能驱使人,因此又称“使”。 ⑧ 日种: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印度神话传说释迦族的远祖,是由甘蔗中孕育,之后甘蔗经过日晒裂开而出生,因此称为“日种”、“甘蔗种”。音译为“瞿昙”。 ⑨ 余势之所起,从今夜永灭:剩余的轮回势力,从今晚就永远灭除了。意指入无余涅槃。 ⑩ 于初中最后,诸聚无障碍,诸聚既已断,了知受无余:对于开始、中间、结束的(受)蕴都没有障碍、没有执著,所有(受)蕴的执著既然断除了,也就完全彻底地了知受了。按:婆耆舍尊者受到极重的病苦,前几句及这句是描述他对于包含苦受在内的各种受,都已不执著,舍断而彻底地了知。 ⑪ 明见真实者,说九十一劫,三劫中不空,有大仙人尊。余空无洲依,唯畏恐怖劫,当知大仙人,乃复出于世:过去九十一劫中,只有过去第九十一劫、过去第三十一劫、现在贤劫这三劫中有佛出世,其余都无佛,而成为众生沉沦生死没有依靠、让人只觉得恐怖的劫,还好现在佛陀已出世了。 ⑫ 空过则生忧,邻于地狱苦:虚度光阴的话则会有忧悲苦恼,和地狱之苦也不远了。 ⑬ 有流:生命存在的相续。“有”即十二因缘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⑭ 念空野龙象,六十雄猛狩,一旦免枷锁,逸乐山林中:惦记着空旷山野的大象,虽然被六十位雄壮的猎人合力狩猎围捕上了枷锁,只要有朝一日逃脱了枷锁,就会回到山林中过着闲适快乐的生活。其中“龙象”是梵文及巴利文Nāga为龙及象的合称,水中龙的力量最大,陆上象的力量最大,因此经中常以龙象比喻佛或阿罗汉。 ⑮ 大师口生子:依佛陀口说的法修行,而出生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佛弟子。 ⑯ 依怙:依靠。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提到过去九十一劫中,只有过去第九十一劫、过去第三十一劫、现在贤劫这三劫中有佛出世,其余都无佛。
这和其他各经所述是一致的,例如《长阿含经》卷一第1经大本经:“过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次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即于彼劫中,毘舍如来出。今此贤劫中,无数那维岁,有四大仙人,愍众生故出:拘楼孙、那含、迦叶、释迦文”,《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14经:“我忆九十一劫以来,不见一人施一比丘,有尽有减。”
本经提到:“供养大师毕,所作者已作。”呼应了《长阿含经》卷三第2经游行经所说:“佛在双树间,偃卧心不乱;树神心清净,以花散佛上。阿难白佛言:‘云何名供养?’‘受法而能行,觉华而为供。紫金华如轮,散佛未为供;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 真正的供养如来,不是比供的花有多大朵,而是能听闻信受并修行佛法。 所有供养中的第一名,则是能于“阴界入无我”:于五“阴”(色、受、想、行、识)、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二“入”(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如实知无我,乃至证得涅槃。 [进阶辨正][导读:诸天相应 (1/4)]《杂阿含经》“诸天相应”的内容依次为现今版本的本卷第995~1022经、卷二十二、卷四十八、和卷四十九第1294~1318经,是和诸天众有关的经文。《杂阿含经》后半段这些有大量偈子的内容,相当于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的“有偈篇”,也是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的第一篇,因此虽然内容看似较不具组织,却深受南传学人重视。 天界不是仍在六道中吗?那佛陀和天人的问答有什么重要性? 因为佛陀说法是有次第性的,先谈如何做个好人,才能谈如何做个圣人:佛陀对于刚接触佛法的人,通常先说“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再说“欲为不净,断漏为上,出家为要”,等到听法的人心开意解后,才说“诸佛所可常说法者,苦、集、灭、道”等解脱法。 《杂阿含经》“诸天相应”本卷的内容,大致也是这样的次序,先说持戒、布施,而能升天,才说如何能进一步解脱,并解说是什么让人不得解脱?什么能让人解脱? 且看佛陀与诸天子的问答,将做好人到成圣人的次第,一一为我们显露出来。 (九九五)[0260c24]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清净的修行人气色好时,彼天子而说偈问佛:
“阿练若ⓐ比丘①, 住于空闲处,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于过去无忧, 未来不欣乐,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⑦,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阿练若”,巴利本作 Arañña。 ⓑ “特”,宋本作“持”。 ⓒ “雹”,宋本作“暴”。 [注解]① 阿练若比丘:离开聚落,寂静而修行的出家人。其中“阿练若”指离开聚落,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 ② 一坐而食:一天只吃一餐,即日中一食,而且一离开座位就算结束用餐,不会再吃更多东西,这是十二头陀行之一。 ③ 颜色特鲜明:容貌气色特别鲜亮明洁。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颜色极和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颜色、外表明亮洁净”。 ④ 正智系念持:有正智地保持心念系于当下。 ⑤ 饭食系念:吃饭时如理省察而不贪著,知足、不过量。详见《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75经、卷四十二第1150经。 ⑥ 如雹断生草:有如被天降冰雹所切断的新生的草,指断除了对未来的贪求、对过去的追悔,和愚痴。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如新生茅苇,剪之置日中”,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被割断的绿芦苇”。 ⑦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好久不见如此的修行人,达到了完全的涅槃。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天人提到清净的修行人“颜色特鲜明”,气色特别好,也可以说清净修行有打从心底美容的效果。 《佛说八大人觉经》:“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陷入欲求或掉悔等五盖,容易令人疲劳枯槁。相对地,清净修行能自然产生喜乐(七觉支中的喜觉支),让人身心安康。
本经表示圣人不会“过去追忧悔”,打坐时“掉悔”也是五盖之一,但佛教又强调修行人应常惭愧、忏悔,这是否有冲突呢? 其实这是修行的先后次第,并没有冲突,《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6经等经都记载学佛要从惭愧开始,忏悔得清净后即不再犯戒,不犯戒且有正念正知,自然也就能去除导致打坐时追悔的过去事了。
本经所述可与《中阿含经》卷四十三〈根本分别品13〉第165经温泉林天经的“跋地罗帝偈”相对照: [进阶辨正](九九六)[0261a13]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不欲起憍慢, 善自调其心,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已离于憍慢, 心常入正受,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在佛教的戒、定、慧三学中,本经提到的“正受”即“定学”,“明智善分别,解脱一切缚”即“慧学”。 前一经的“饭食系念”则可算是善摄根门的一部分,善摄根门才能持戒清净,成就“戒学”。在见到外境时,心不贪著、不向外驰骋。心不驰骋才能安定,进一步修习禅定,甚至开启智慧,所以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导读:布施、持戒,得以生天]如法布施及持戒得以往生欲界天,布施的发心愈清净、福报愈大者,往生愈高的欲界天。(至于往生色界、无色界天则还须要禅定的工夫。) 第997至1000经即教导我们如法布施:
(九九七)[0261a30]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得昼夜, 功德常增长?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种植园果ⓑ故, 林树荫清凉,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 “果”,宋、元二本作“菓”。 [注解]① 福德舍:供应旅人及贫人的宿舍。 ② 如法戒具足:如法地持戒清净。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升天的基础在于止恶行善,持戒能够止恶,布施则为一种善行,因此布施、持戒得以生天。 本经提到种树护林有功德,符合现今环保与减碳的潮流。种这些树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让后人乘凉。本经提到的造井、造桥、建福德舍,也都是基于善心的无私善行,才能有升天的功德。 同样是造井,如果违法挖井给鱼塭抽地下水,为了私利而导致地层下陷,贻害他人,则是造作恶业。 不管是种树、造井、造桥、建福德舍,都是舍去自己能用以长年生财的资源而布施给大众,能持续地日日嘉惠众生,或许因此而说这样的布施可日夜增长功德。 (九九八)[0261b17]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施何得大力? 施何得妙色?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种瓜得瓜施食得大力, 施衣得妙色,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① 施乘:施与交通工具(例如车、船)以便利路人通行。例如在河边造桥或设船,方便渡河。 ② 虚馆以待宾:空下房舍以免费招待客人住宿。 ③ 诲:教导;明示。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布施食物能让人身体有力气,果报则是有大力。 布施衣服能庄严衣不蔽体的人,果报是身相庄严。 布施车船能让人安全舒适地往返,果报是得到安乐。 布施灯明能让人半夜还看得清楚,果报是眼睛明亮。 布施舍宅能让人有安身的根据地,因此可称一切施。 然而真正在一切的层面给人帮助的,是教人佛法,助人解脱而了生死。 以上所列举的布施,包括“财施”及“法施”。要获得怎么样的果报,要先做那么样的布施。 (九九九)[0261c05]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悉鞞梨ⓐ,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诸天及世人, 于食悉欣乐,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清净施的福报如影随行净信心惠施②, 此世及后世, 时,彼悉鞞梨天子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说斯义:
“净信心惠施, 此世及他世, 悉鞞梨天子白佛言:“世尊!我自知过去世时曾为国王,名悉鞞梨,于四城门普施为福,于其城内有四交道⑤,亦于其中布施作福。 “时,有第一夫人来语ⓒ我言:‘大王大作福德,而我无力修诸福业。’我时告言:‘城东门外布施作福悉皆属汝。’时,诸王子复来白我:‘大王多作功德,夫人亦同,而我无力作诸福业,我今愿得依于大王少作功德。’我时答言:‘城南门外所作施福悉皆属汝。’时,有大臣复来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王子悉皆共之,而我无力作诸福业,愿依大王少有所作。’我时告言:‘城西门外所作施福悉皆属汝。’时,诸将士复来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太子及诸大臣悉皆共之,唯我无力能修福业,愿依大王得有所作。’我时答言:‘城北ⓓ门外所作施福悉皆属汝。’国中庶民复来白我:‘今日大王多作功德,夫人、王子、大臣、诸将悉皆共之,唯我无力不能修福,愿依大王少有所作。’我时答言:‘于其城内四交道头所作施福悉属汝等。’尔时,国王夫人、王子ⓔ、大臣、将士、庶民悉皆惠施,作诸功德,我先所作惠施功德于兹则断⑥。 “时,我所使诸作福者,还至我所,为我作礼而白我言:‘大王当知,诸修福处,夫人、王子、大臣、将士及诸庶民各据其处,行施作福,大王所施于兹则断。’我时答言:‘善男子!诸方边国岁输财物应入我者,分半入库,分其半分,即于彼处惠施作福。’彼闻教旨,往ⓕ诣边国,集诸财物,半送于库,半留于彼惠施作福。 “我先长夜如是惠施作福,长夜常得可爱、可念、可意福报,常受快乐,无有穷极。以斯福业及福果福报,悉皆入于大功德聚数。譬如五大河合为一流,所谓恒河、耶蒲那⑦、萨罗由⑧、伊罗跋提⑨、摩酰⑩。如是五河合为一流,无有人能量其河水百千万亿斗斛之数。彼大河水得为大水聚数,我亦如是,所作功德果、功德报不可称量,悉得入于大功德聚数。” 尔时,悉鞞梨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悉鞞梨”,巴利本作 Serī。 ⓑ “说”,圣本作“以”。 ⓒ “语”,宋、元、明、圣四本作“诣”。 ⓓ “城北”,圣本作“北城”。 ⓔ 宋、元、明、圣四本无“王子”二字。 ⓕ 圣本无“往”字。 [注解]① 颇有诸世间,福乐自随逐:世间有没有什么办法让福报、安乐自动追随着我们? ② 惠施:以慈悲心而施福利给人。又译为“布施”。 ③ 悭:吝啬。 ④ 无垢惠施:清净的布施,指布施的动机没有贪、瞋、痴、慢、疑等烦恼。 ⑤ 四交道:十字路口。 ⑥ 于兹则断:到此为止,指先前国王在四城门和十字路口的布施,因为都让给其他人负责,就不再由国王负责了。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断于王施,兼竭库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现在无陛下的任何布施被施与”。 ⑦ 耶蒲那:五大河(恒河及其四大支流)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Yamuna 河,为恒河的最大支流。又译为“耶符那”、“耶扶那”、“耶菩那”、“摇尤那”。 ⑧ 萨罗由: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Ghaghara 河。又译为“萨罗游”、“萨罗㳛”、“舍牢浮”。 ⑨ 伊罗跋提: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Rapti 河。又译为“阿夷罗婆提”。 ⑩ 摩酰: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Koshi 河。又译为“摩企”。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强调要以净信心、舍悭(离贪)、无垢(清净)布施,那么所获得的福报如影随行,能从此世带至后世。 卷四十八第1291经也表示行善所得的福报,无论火灾、风灾、水灾、盗贼,都抢不走。 [进阶辨正](一〇〇〇)[0262b03]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皆悉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等人能为, 远游善知识?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
“商人之导师, 游行善知识,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① 贞祥贤良妻:忠贞又贤淑的好妻子。 ② 宗亲相习近:熟识且关系好的亲戚。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佛陀说:“自所修功德,后世善知识”。我们所造的功德,将成为在后世帮助自己的好朋友。 [导读:布施之后]布施能让人生天,但单靠布施仍无法解脱。如同先前提到的,佛陀在说完“生天之论”后,会再说“欲为不净,断漏为上,出家为要”,等到听法的人心开意解后,才说“诸佛所可常说法者,苦、集、灭、道”等解脱法。这些就是本卷自1001经开始所提到的一些重点。 虽然前面几经都赞叹布施,第1001经至1003经中佛陀教导如何超越布施:
(一〇〇一)[0262b22]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冥运持命去①, 故令人短寿,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冥运持命去, 故令人短寿,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往”,大正藏原为“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往”。 [注解]① 冥运持命去:不明不白地生命消逝了。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人生寿不定,日日趣死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生命被带走”。 ② 有余:还有余留的,这里特指还有余留的执著。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提到老、病、死“令人大恐怖”,因此要断除对世间的贪爱执著。 卷二十八第758经则提到老、病、死三种“无母子畏”,这是指能让母子永不相见而令人畏惧的事情;修行“八正道”能断这三种“无母子畏”。 卷二十六第670经则提到另外五个恐怖:不活恐怖(无法存活下去的恐惧)、恶名恐怖(怕自己名誉被破坏的恐惧)、众中恐怖(面对群众胆怯的恐惧)、死恐怖(对死亡的恐惧)、恶趣恐怖(往生三恶道的恐惧);若成就四力:觉力(觉悟的力量)、精进力(彻底地断恶生善的力量)、无罪力(身口意清净远离罪恶的力量)、摄力(四摄法与人为善的感召力),则能离此五恐怖。 卷三十第845经则称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五种罪业因缘而生的恶报为五恐怖,不做这五种罪业就不会有这五恐怖,即“五恐怖怨对休息”。 卷三十七第1031经表示没有四不坏净而有恐怖,有四不坏净则能不恐怖。 卷五第107经表示不如实知五阴的集、灭、味、患、离,因此贪爱执著,就会在五阴变异时苦恼、恐怖,身心都苦;如果能如实知而不贪爱执著,则心不随五阴变异而转,就能不恐怖,身苦而心不苦。 (一〇〇二)[0262c12]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断除于几法, 几法应弃舍,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断除五、舍五②, 增修于五根,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驶”,大正藏原为“𫘝”,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驶”。 [注解]① 驶流:湍急的水流。 ② 断除五、舍五: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能断于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弃舍于五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应该切断五、应该舍断五”,南传注释书解为断除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舍断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 ③ 超越五和合:超越五阴(“阴”又译为“蕴”,是积聚、和合的意思)。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成就五分法(即“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超越五执著”,南传注释书将五执著解为贪执著、瞋执著、痴执著、慢执著、见执著。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经文中的几个“五”,不同的经论举了不同的例子,列表如下供参照:
(一〇〇三)[0262c28]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几人于觉眠? 几人于眠觉?①?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五人于觉眠, 五人于眠觉,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① 几人于觉眠?几人于眠觉?:什么样的人在醒时是睡着的?什么样的人在睡时是醒著的? ② 五人于觉眠,五人于眠觉,五人取于垢,五人得清净:有五种法的人在醒时是睡着的,有五种法的人在睡时是醒著的,有五种法的人染上污垢,有五种法的人得到清净。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若持五戒者,虽睡名为寤。若造五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者,虽寤名为睡。若为五盖覆,名为染尘垢。无学五分身(即“五分法身”),清净离尘垢”,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当清醒时五已睡,在已睡时五清醒,以五事他抓取了尘垢,以五事他被清净”,南传注释书解为五盖睡时五根醒,五根睡时五盖醒,有五盖则染上污垢,有五根则得到清净。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经文中的几个“五”,不同的经论举了不同的例子,列表如下供参照:
(一〇〇四)[0263a14]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母子更相喜, 牛主乐其牛①,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母子更相忧, 牛主忧其牛②,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① 母子更相喜,牛主乐其牛:母子因为彼此而欢喜,牛主乐于拥有牛。 ② 母子更相忧,牛主忧其牛:母子因为彼此而忧虑,牛主忧虑他的牛。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天人赞颂拥有孩子、财产而得到喜乐,佛陀则表示拥有孩子、财产也会得到忧愁。 喜乐由因缘而生,喜乐因缘灭时常生忧愁,经中的说明诸如卷三十二第913经:“若一爱念无常变异者,则一忧苦生”,卷二十二第585经:“烦恼生欢喜,喜亦生烦恼”。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恶魔相应4〉第8经欢喜经则记载天魔波旬也宣扬本经中天人赞颂的偈子。
本经提到“母子更相忧”,母子因为彼此而忧虑的实例可见卷二十八第758经所说的“无母子畏”,也就是能让母子永不相见而令人畏惧的事情:
(一〇〇五)[0263a28]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等人之物, 何名第一伴,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田宅众生有, 贤妻第一伴,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① 业为众生依:业力是众生的依靠,也就是说众生依着业力而轮回。 [对应经典]
(一〇〇六)[0263b13]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所爱无过子, 财无贵于牛,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无过于己, 财无过于谷,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萨罗”,巴利本作 Samudda。 [注解]① 萨罗:为音译,义译为湖泊或溪流。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渊”,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池湖”。 ② 萨罗无过见:没有比“见解”更大的湖泊,指邪见或戏论无量无边。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雨为第一渊”,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雨为最上湖”。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有同学问:“天人说:‘财无贵于牛’,佛陀答道:‘财无过于谷’,为什么谷比牛是更重要的财产?” 《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86经:“一切众生由食而存”,谷物是主食,可说是生存的必需品。印度民间认为牛是神圣的而不吃牛肉,只吃牛乳制品,算是奢侈品。谷物养活的生命显然远远多于牛乳制品养活的生命,或许因此可说谷比牛是更重要的财产。 也有同学问:“本经说‘光明无过慧’,智慧的光明看得到吗?” 光明可消除黑暗,让我们看东西看得清楚,智慧则能消除无明,让我们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进阶辨正](一〇〇七)[0263b27]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刹利ⓑ两足尊①, 犎牛ⓒ②四足胜,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正觉两足尊, 生马⑤四足胜,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佛”,大正藏原为“礼”,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佛”。 ⓑ “刹利”,巴利本作 Khattiya。 ⓒ “犎”,大正藏原为“𭷟”,,圣本作“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犎”。[*] [注解]① 两足尊:两只脚的人中最尊贵的人。按:经中称呼佛陀为两足尊,本经中天人称刹帝利种姓为两足尊,可能是着重于刹帝利是王族及武士的种姓,在世俗中最有权力。 ② 犎牛:牛科.野牛属.美洲野牛种的野牛,背上肉隆起像骆驼,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牛之一,尽管身躯庞大,仍可在奔跑时维持时速六十公里的高速。“犎”读音同“封”。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牛”,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公牛”。 ③ 童英:童女。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童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处女”。 ④ 贵生:较早出生而排名在前的。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长子”,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生在前的”。 ⑤ 生马:强悍的马。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善乘”,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骏马”。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有同学问:“曾听说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中最高阶级者,为何此经中天人说‘刹利两足尊’?” 印度在不同时代的种性分类及排行不太相同,本经中天人称刹帝利种姓为两足尊,可能是着重于刹帝利是王族及武士的种姓,在世俗中最有权力。本经中的天人认为尊贵的,着重在力量、出身,因此以刹帝利种为第一。佛陀对于尊贵的看法,则着重在觉悟以及利他,因此以“正觉”为第一。 在卷四十四第1190经中:“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绝妙色身,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于诸种姓中,刹利两足尊,明行具足者,天人中最胜!’”该经中“刹利两足尊”只是形容佛陀,而不是指刹帝利种性特别优越,佛陀就没有反对,而回答“如是”。 另一方面,本经中天人说犎牛(美洲野牛同种)是四脚动物中的第一,佛陀则说生马(悍马)是第一,这可能是考量到生马驯服后即可服务人,作为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 [进阶辨正](一〇〇八)[0263c12]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从地起众生, 何者为最胜? 时,有一天子ⓐ本为田家子,今得生天上,以本习故,即便说偈答彼天子:
“五谷从地生, 是则为最胜, 彼发问天子语答者言:“我不问汝,何故多言轻躁妄说,我自说偈问世尊言:
“从地起众生, 何者为最胜?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从下踊出者, 三明为最上,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世间几法起? 几法相顺可?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世六法等起, 世六法顺可,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宋、元、明、圣四本无“子”字。 [注解]① 从下踊出者,三明为最上,从空流下者,三明亦第一:从地出生的最上者为三明,从空中流下的也是三明为第一。其中“三明”是阿罗汉所能通达无碍的三种智慧神通: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明生最胜苗,无明灭为胜”,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明是最上的升起者,无明是殊胜的落下者”。 ② 世六法等起,世六法顺可,世六法取爱,世六法损减:世间在六法上生起,世间在六法上契合,世间在六法上执著贪爱,世间在六法上损耗。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六爱生世间,六触能和合,六受能得有,六情(六根)生诸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世间在六上被生起,在六上作亲密交往,就执取六后,世间在六上被恼害”,南传注释书解为“在六内入处生起中这被名为生起,在六外入处中作亲密交往,对六内入处执取后,在六外入处之中被恼害”。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本经中天人问到:“世间几法起?几法相顺可?世几法取爱?世几法损减?”当中的“等起、顺可、取爱、损减”或可部分对应到世间万物的“生、住、异、灭”。 回答中提到各种“六法”,可参考《杂阿含经》卷十三第304经:“何等为六六法?谓六内入处、六外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 《杂阿含经》卷九第230经也说六入处因缘是世间:“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世间。所以者何?六入处集则触集,如是乃至纯大苦聚集。” 虽然乍看之下本经各译本和论所举的“六法”例子都不同,但无非都是六入处相关的因缘,讲述六入处因缘是世间:
天人能忆念自己的前世,但在贪著于享天福后则可能忘失前世。经上即记载了一些天人记得前世的例子:
天人会因为前世的习性而有偏见,佛陀则是客观地以智慧看世间。 (一〇〇九)[0264a19]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谁持世间去, 谁拘牵①世间?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心持世间去, 心拘引世间,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① 拘牵:拘束牵绊。 ② 制御:控制、支配。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说:“心持世间去,心拘引世间,其心为一法,能制御世间”,或许也可说和《华严经》〈觉林菩萨偈〉:“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关。这心也是因缘生灭的,不应误解为外道的梵我,以为有个常住的真我。 《法句经》:“诸法意为导,意主意造作。人若清净意、或语或〔身〕行,乐事则随彼,如影之随形。”也有类似的意义。 虽然世间因缘生灭,佛教却非宿命论,佛弟子不应消极、被动地等死。相反地,由于心能制御世间,精进修行才能够超脱轮回。 [导读:爱欲缠缚众生]贪、瞋、痴、慢、疑是凡夫常见的烦恼:
感官接触到外境时起贪爱执著等烦恼,这样的因缘才会缠缚众生,造成生老病死的轮回。若作更细部的解析,可分解为十二因缘: (1) 无明 → (2) 行 → (3) 识 → (4) 名色 → (5) 六入处 → (6) 触 → (7) 受 → (8) 爱 → (9) 取 → (10) 有 → (11) 生 → (12) 老病死忧悲恼苦 以下第 1010 至 1012 三经提到一些相关于十二因缘的名词:
这几经可说是对应到佛陀说法次第中“欲为不净,断漏为上”的阶段。 至于十二因缘的详述可见卷十二等“因缘相应”的经文。 (一〇一〇)[0264b04]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谁缚于世间, 谁调伏①令解?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欲能缚世间, 调伏欲解脱,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① 调伏:调教、驯服。 [对应经典]
(一〇一一)[0264b18]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谁掩①于世间? 谁遮络②世间?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衰老掩世间, 死遮络世间,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① 掩:遮蔽。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覆盖”。 ② 遮络:遮盖、套住。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围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包围”。 [对应经典]
(一〇一二)[0264c04]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谁隐彼世间, 谁系于世间,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无明覆世间, 爱结缚众生, 时,彼天子即复说偈而问佛言:
“谁无有覆盖, 谁复无爱结,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如来等正觉, 正智ⓒ心解脱,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遍”,圣本作“现”。 ⓑ “忆”,圣本作“亿”。[*] ⓒ “智”,明本作“者”。 [注解]① 隐覆忆众生:众生将自己的过失隐藏起来,会让这过失在心中悬系而不忘。按:犯戒后忏悔则得安乐,隐覆犯戒的事实则会造成未来的追悔。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瞋污染众生”。 [对应经典]
[导读:信戒施闻慧]佛陀表示优秀的在家佛教徒应该要具足信、戒、施、闻、慧,俗称“在家五法”:
当然,这五法并不仅在家众要具足,出家众更是要具足。这五法的详细介绍可见卷三十三第927、929经所载。 以下第 1013 至 1015 三经提到一些相关的名词:
自第1014经开始,或许可大略对应到佛陀说法次第中“出家为上”的阶段,表示比丘能断各种的束缚。 (一〇一三)[0264c26]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等为上士, 所有资财物?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清净信乐心, 名士夫胜财。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① 真谛之妙说,是则味之上:讲述真理的妙法,是最上的滋味。按:“味”的原梵文一字多义,既可作“文”的意思,也可作“滋味”的意思,在此偈中一语双关。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于诸滋味中,实语为第一”,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真理确实是味道中最美味的”。 ② 贤圣智慧命,是为寿中最:贤圣的法身慧命,是第一的寿命。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于诸寿命中,慧命为最胜”,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慧生活他们说是最上的活命者”。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有智慧的生活,才是最高尚的生活。 (一〇一四)[0265a16]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为比丘, 同己之第二ⓐ①?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信为同己二②, 智慧教授者,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己”,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己”。 [注解]① 同己之第二:同伴。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二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伴侣”。 ② 信为同己二:信心就像是同伴。按:信心能陪伴我们,让我们不徬徨、不起疑心,就像同伴能陪伴我们,让我们不徬徨、不起疑虑。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信为第二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信是男子的伴侣”。 [对应经典]
(一〇一五)[0265b04]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善至老? 云何善建立?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正戒善至老, 净信善建立①,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① 正戒善至老,净信善建立:正确地持戒直到年老都是善的,清净的信心建立起来即是善的。其中“正戒”是相对于“邪戒”而言,指佛陀所教正确清净的戒。按:例如五戒和十善是一体的两面,而五戒是尽形寿持守,终身持守五戒的人即“正戒善至老”。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持戒善至老,信最为安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戒(德行)是善的直到老,信住立者是善的”。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导读:心理的运作]人的心理运作可以区分为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例如贪爱、造业都属于行阴的范畴;而在《阿含经》的用词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只是作用略有不同,都属于识阴的范畴。 本卷自第1016经开始即结合先前提到的“心持世间去、心制御世间”、“因缘生烦恼与轮回”等义理:众生由心(意)为先导,起贪爱等烦恼而造业,形成生老病死的轮回。 这些经文的属性可约略对应到佛陀说法次第中“苦、集、灭、道”当中的“苦、集”的阶段,表示生死为苦,并略为探究苦生起的原因。“诸天相应”在本卷之外的其他卷,则可约略对应到“灭、道”的阶段。 (一〇一六)[0265b18]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法生众生, 何等前驱驰①,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欲生众生, 意在前驱驰,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大正藏无“于后夜时”四字,今依据明本补上。 [注解]① 驱驰:奔走。 ② 起生死:发生生死轮回。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于生死”,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来到轮回”。 [对应经典]
(一〇一七)[0265c03]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法生众生? 何等前驱驰?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欲生众生, 意在前驱驰,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法可依怙”,宋本作“者不解脱”。 ⓑ “业者可依怙”,宋本作“苦法不解脱”。 [注解]① 业者可依怙:业是可靠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业是他的所趣处”。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说“业者可依怙”,如同第1005经所说“业为众生依”。 (一〇一八)[0265c17]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法生众生? 何等前驱驰?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欲生众生, 意在前驱驰,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第1016、1017、1018三经几乎一样,彼此间只有一句差别:
业虽然是众生所依,但也是甚为可畏的,沈迷于轮回的人即无法出离苦,而不得解脱。 (一〇一九)[0266a02]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名为非道? 云何日夜迁①?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贪欲名非道, 寿命日夜迁,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水”,大正藏原为“小”,今依据前后文改作“水” [注解]① 迁:变化;不定。 ② 炽然修梵行,已洗诸非水:精进地清净修行,已洗去各种烦恼污垢。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专修梵行者,洁净胜彼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苦行与梵行,那是无水的沐浴”。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一〇二〇)[0266a17]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法映世间①? 何法无有上?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名②者映世间, 名者世无上,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① 映:在这里是“遮”的意思,指胜过。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最胜”,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征服”。 ② 名:“受、想、行、识”四阴,即所有心理的运作,没有形体而只能用名字来诠释,因此称作“名”。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四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名”。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人的身心运作可以区分为五阴,其中色阴是“色法”,受阴、想阴、行阴、识阴是“名法”。 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只是描述的角度有时彰显不同的作用面向。 由于“名法”当中的“识阴”也可说是“心”,第1009经中说“心制御世间”,也就可以如本经说“名法制御世间”。 (一〇二一)[0266b02]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何法为偈因? 以何庄严偈?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欲者是偈因①, 文字庄严偈,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注解]① 欲者是偈因:(想要作诗的)欲望是偈颂的起因。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偈以欲为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因为有韵律而有偈颂”。梵文及巴利文的 Chanda 为欲,Chando 为韵律,或许原偈以谐音一语双关。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相当于以说偈时的身心运作,作为前几经所述义理的举例:想要(“欲”)说偈,有心理运作(“名法”),而组合优美的文字(“文字庄严偈”),造作出偈来(“造作为偈体”)。 (一〇二二)[0266b16]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知车乘? 云何复知火?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见幢盖知车, 见烟则知火,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 逮得般涅槃,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校勘]ⓐ “退”,大正藏原为“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退”。 [注解][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校勘]ⓐ 圣本在“六”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