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九

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导读:十上经]

本经《十上经》和前一经《众集经》类似,都是将重要法义依数字而整理。本经和前一经的不同,在于将名相整理出十类的脉络:

  • 成法:助益修行的法。
  • 修法:应该修行的法。
  • 觉法:应该看透的法。
  • 灭法:应该灭除的法。
  • 退法:使修行退步的法。
  • 增法:使修行进步的法。
  • 难解法:深奥的法。
  • 生法:应该使其产生、发生的法。
  • 知法:应该了解的法。
  • 证法:应该证知的法。

(一〇)第二分十上经第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鸯伽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诣瞻婆城,止宿伽伽侧。

以十五日月满时,世尊在露地坐,大众围遶,竟夜说法,告舍利弗:“今者四方诸比丘集,皆各精勤,睡眠,欲闻说法,吾患背痛,欲小止息,卿今可为诸比丘说法。”

时,舍利弗受佛教已,尔时世尊即四褺僧伽梨,偃右胁卧如师子,累足而卧。

尔时,耆年舍利弗告诸比丘:“今我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舍利弗告诸比丘:“有十上法,除众结缚,得至泥洹,尽于苦际,又能具足五百五十法,今当分别,汝等善听。诸比丘!有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难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证法。云何一成法[*]?谓于诸善法能不放逸。云何一修法?谓常自念身。云何一觉法?谓有漏触。云何一灭法?谓是我慢。云何一退法?谓不恶露观。云何一增法?谓恶露观。云何一难解法?谓无间定。云何一生法?谓有漏解脱。云何一知法?谓诸众生皆仰食存。云何一证法?谓无碍心解脱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觉法、二灭法、二退法、二增法、二难解法、二生法、二知法、二证法。云何二成法[*]?谓知惭、知愧。云何二修法?谓。云何二觉法?谓。云何二灭法?谓无明。云何二退法?谓毁戒、破见。云何二增法?戒具、见具。云何二难解法?有因有缘,众生生垢;有因有缘,众生得净。云何二生法?尽智无生智。云何二知法?谓是处、非处。云何二证法?谓与解脱。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觉法、三灭法、三退法、三增法、三难解法、三生法、三知法、三证法。云何三成法[*]?一者亲近善友,二者耳闻法音,三者法法成就。云何三修法?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云何三觉法?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云何三灭法?谓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云何三退法?谓三不善根: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云何三增法?谓三善根:无贪善根、无恚善根、无痴善根。云何三难解法?谓三难解:贤圣难解、闻法难解、如来难解。云何三生法?谓三相:息止相、精进相、舍离相。云何三知法?谓三出要界:欲出要至色界,色界出要至无色界;舍离一切诸有为法,彼名为尽。云何三证法?谓三明:宿命智、天眼智、漏尽智。诸比丘!是为三十法,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觉法、四灭法、四退法、四增法、四难解法、四生法、四知法、四证法。云何四成法[*]?谓:一者住中国,二者近善友,三者自谨慎,四者宿植善本。云何四修法?谓四念处:比丘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内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云何四觉法?谓四食:抟食、触食、念食、识食。云何四灭法?谓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见受。

“云何四退法?谓四扼:欲扼[*]、有扼[*]、见扼[*]、无明扼[*]。云何四增法?谓四无扼[*]:无欲扼[*]、无有扼[*]、无见扼[*]、无无明扼[*]。云何四难解法?谓有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云何四生法?谓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心智。云何四知法?谓四辩才:法辩、义辩、辞辩、应辩。云何四证法?谓四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诸比丘!是为四十法,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觉法、五灭法、五退法、五增法、五难解法、五生法、五知法、五证法。云何五成法[*]?谓五灭尽枝:一者信佛、如来、至真,十号具足;二者无病,身常安隐;三者质直无有谀谄,直趣如来涅槃径路;四者专心不乱,讽诵不忘;五者善于观察法之起灭,以贤圣行尽于苦本。云何五修法?谓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五觉法?谓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五灭法?谓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云何五退法?谓五心碍结:一者比丘疑佛,疑佛已,则不亲近,不亲近已,则不恭敬,是为初心碍结;又比丘于法、于众、于戒,有穿漏行、不真正行、为污染行,不亲近戒,亦不恭敬,是为四心碍结;又复比丘于梵行人生恶害心,心不喜乐,以麁恶言而毁骂之,是为五心碍结。云何五增法?谓五喜本:一悦、二念、三猗、四乐、五定。

“云何五难解法?谓五解脱入:若比丘精勤不懈,乐闲静处,专念一心,未解得解,未尽得尽,未安得安。何谓五?若比丘闻佛说法,或闻梵行者说,或闻师长说,思惟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已,便得法爱,得法爱已,身心安隐,身心安隐已,则得禅定,得禅定已,得如实智,是为初解脱入。于是,比丘闻法欢喜已,受持讽诵,亦复欢喜,为他人说,亦复欢喜,思惟分别,亦复欢喜,于法得定,亦复如是。

“云何五生法?谓贤圣五智定:一者修三昧现乐后乐,生内外智。二者贤圣无爱,生内外智。三者诸佛贤圣之所修行,生内外智。四者猗[*]寂灭相,独而无侣,而生内外智。五者于三昧一心入、一心起,生内外智。云何五知法?谓五出要界:一者比丘于欲不乐、不念,亦不亲近,但念出要,乐于远离,亲近不怠,其心调柔,出要离欲,因欲起漏亦尽舍灭,而得解脱,是为欲出要,瞋恚出要、嫉妒出要、色出要、身见出要,亦复如是。云何五证法?谓五无学聚:无学戒聚、定聚、慧聚、解脱聚、解脱知见聚,是为五十法。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觉法、六灭法、六退法、六增法、六难解法、六生法、六知法、六证法。云何六成法[*]?谓六重法: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云何六?于是,比丘身常行慈,敬梵行者,住仁爱心,名曰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复次,比丘口慈、意慈,以法得养及钵中余,与人共之,不怀彼此。复次,比丘圣所行戒,不犯不毁,无有染污,智者所称,善具足持,成就定意。复次,比丘成就贤圣出要,平等尽苦,正见及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不杂。

“云何六修法?谓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云何六觉法?谓六内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云何六灭法?谓六爱:色爱、声爱、香、味、触、法爱。云何六退法?谓六不敬法: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云何六增法?谓六敬法: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父母。云何六难解法?谓六无上:见无上、闻无上、利养无上、戒无上、恭敬无上、念无上。云何六生法?谓六等法:于是,比丘眼见色无忧无喜,住舍专念,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不喜不忧,住舍专念。

“云何六知法?谓六出要界:若比丘作是言:‘我修慈心,更生瞋恚。’余比丘言:‘汝勿作此言,勿谤如来,如来不作是说,欲使修慈解脱更生瞋恚者,无有是处。佛言:除瞋恚已,然后得慈。’若比丘言:‘我行悲解脱,生憎嫉心;行喜解脱,生忧恼心;行舍解脱,生憎爱心;行无我行,生狐疑心;行无想行,生众乱想。’亦复如是。云何六证法?谓六神通:一者神足通证,二者天耳通证,三者知他心通证,四者宿命通证,五者天眼通证,六者漏尽通证。是为六十法。诸比丘!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觉法、七灭法、七退法、七增法、七难解法、七生法、七知法、七证法。云何七成法[*]?谓七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是为七财。云何七修法?谓七觉意。于是,比丘修念觉意,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修法、修精进、修喜、修猗、修定、修舍,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

“云何七觉法?谓七识住处:若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识住。复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识住。复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识住。复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识住。或有众生,空处住,是五识住,或识处住,是六识住。或不用处住,是七识住。云何七灭法?谓七使法:欲爱使、有爱使、见使、慢使、瞋恚使、无明使、疑使。

“云何七退法?谓七非法:谓比丘无信、无惭、无愧、少闻、懈堕、多忘、无智。云何七增法?谓七正法:于是,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多闻、不懈堕、强记、有智。云何七难解法?谓七正善法:于是,比丘好义、好法、好知时、好知足、好自摄、好集众、好分别人。云何七生法?谓七想:不净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

“云何七知法?谓七勤:勤于戒行、勤灭贪欲、勤破邪见、勤于多闻、勤于精进、勤于正念、勤于禅定。云何七证法?谓七漏尽力:于是,漏尽比丘于一切诸苦、、灭、出要如实知见。观欲如火坑,亦如刀剑,知欲见欲,不贪于欲,心不住欲。漏尽比丘逆顺观察,如实觉知,如实见已,世间贪嫉、恶不善法不漏不起,修四念处,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多修多行。诸比丘!是为七十法,如实不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觉法、八灭法、八退法、八增法、八难解法、八生法、八知法、八证法。云何八成法[*]?谓八因缘:不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云何为八?于是,比丘依世尊住,或依师长,或依智慧梵行者住,生惭愧心,有爱有敬,是谓初因缘,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复次,依世尊住,随时请问,此法云何?义何所趣?时,诸尊长即为开演甚深义理,是为二因缘。既闻法已,身心乐静,是为三因缘。既乐静已,不为遮道无益杂论,彼到众中,或自说法,或请他说,犹复不舍贤圣默然,是为四因缘。多闻广博,守持不忘,诸法深奥,上中下善,义味谛诚,梵行具足,闻已入心,见不流动,是为五因缘。修习精勤,灭恶增善,勉力堪任,不舍斯法,是为六因缘。有以智慧知起灭法,贤圣所趣,能尽苦际,是为七因缘。观五受阴,生相、灭相,此、色集、色灭,此,此识、识集、识灭,是为八因缘。未得梵行而有智,得梵行已智增多。

“云何八修法?谓贤圣八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云何八觉法?谓世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云何八灭法?谓八邪: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云何八退法?谓八懈怠法,何谓八懈怠?比丘乞食不得,便作是念:‘我于今日下村乞食不得,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今宜卧息。’懈怠比丘即便卧息,不肯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是为初懈怠。懈怠比丘得食既足,复作是念:‘我朝入村乞食,得食过足,身体沉重,不能堪任坐禅、经行,今宜寝息。’懈怠比丘即便寝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懈怠比丘设执事,便作是念:‘我今日执事,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今宜寝息。’懈怠比丘即便寝息。懈怠比丘设欲执事,便作是念:‘明当执事,必有疲极,今者不得坐禅、经行,当豫卧息。’懈怠比丘即便卧息。懈怠比丘设少行来,便作是念:‘我朝行来,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我今宜当卧息。’懈怠比丘即便卧息。懈怠比丘设欲少行,便作是念:‘我明当行,必有疲极,今者不得坐禅、经行,当寝息。’懈怠比丘即寻寝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是为六懈怠比丘。设遇小,便作是念:‘我得重病,困笃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当须寝息。’懈怠比丘即寻寝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懈怠比丘所患已,复作是念:‘我病瘥[*]未久,身体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宜自寝息。’懈怠比丘即寻寝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云何八增法?谓八不怠。

“云何八精进?比丘入村乞食,不得食还,即作是念:‘我身体轻便,少于睡眠,宜可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是为初精进比丘。乞食得足,便作是念:‘我今入村,乞食饱满,气力充足,宜勤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寻精进。精进比丘设有执事,便作是念:‘我执事,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寻精进。精进比丘设欲执事,便作是念:‘明当执事,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精进比丘设有行来,便作是念:‘我朝行来,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寻精进。精进比丘设欲行来,便作是念:‘我明当行,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精进比丘设遇患时,便作是念:‘我得重病或能命终,今宜精进。’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精进比丘患得小瘥[*],复作是念:‘我病初瘥[*],或更增动,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坐禅、经行,是为八。

“云何八难解法?谓八不闲妨修梵行。云何八?如来、至真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有人生地狱中,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如来、至真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而有众生在畜生中、饿鬼中、长寿天中、边地无识、无佛法处,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或有众生生于中国,而有邪见,怀颠倒心,恶行成就,必入地狱,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或有众生生于中国,聋、盲、喑痖,不得闻法、修行梵行,是为不闲处,不得修行梵行。如来、至真、等正觉不出世间,无有能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而有众生生于中国,彼诸根具足,堪受圣教,而不值佛,不得修行梵行,是为八不闲。

“云何八生法?谓八大人觉:道当少欲,多欲非道;道当知足,无厌非道;道当闲静,乐众非道;道当自守,戯笑非道;道当精进,懈怠非道;道当专念,多忘非道;道当定意,乱意非道;道当智慧,愚痴非道。云何八知法?谓八除入: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初除入。内有色想,观外色无量,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二除入。内无色想,外观色少,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三除入。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四除入。内无色想,外观色青,青色、青光、青见,譬如青莲华,亦如青波罗奈衣,纯一青色、青光、青见,作如是想,常观常念,是为五除入。内无色想,外观色黄,黄色、黄光、黄见,譬如黄华、黄波罗奈[*]衣,黄色、黄光、黄见,常念常观,作如是想,是为六除入。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赤色、赤光、赤见,譬如赤华、赤波罗奈[*]衣,纯一赤色、赤光、赤见,常观常念,作如是想,是为七除入。内无色想,观外色白,白色、白光、白见,譬如白华、白波罗奈[*]衣,纯一白色、白光、白见,常观常念,作如是想,是为八除入。

“云何八证法?谓八解脱:内有色想,观外色,一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二解脱。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瞋恚想,住空处,四解脱。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脱。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度有想无想处,住想知灭,八解脱。诸比丘!是为八十法,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觉法、九灭法、九退法、九增法、九难解法、九生法、九知法、九证法。云何九成法[*]?谓九净灭支法:戒净灭支[*]、心净灭支[*]、见净灭支[*]、度疑净灭支[*]、分别净灭支[*]、道净灭支[*]、除净灭支[*]、无欲净灭支[*]、解脱净灭支[*]。云何九修法?谓九喜本:一喜,二爱,三悦,四乐,五定,六如实知,七除舍,八无欲,九解脱。

“云何九觉法?谓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或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复有众生,住有想无想处,是九众生居。

“云何九灭法?谓九爱本: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着,因着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云何九退法?谓九恼法:有人已侵恼我,今侵恼我,当侵恼我;我所爱者,已侵恼,今侵恼,当侵恼;我所憎者,已爱敬,今爱敬,当爱敬。云何九增法?谓九无恼:彼已侵我,我恼何益?已不生恼,今不生恼,当不生恼;我所爱者,彼已侵恼,我恼何益?已不生恼,今不生恼,当不生恼;我所憎者,彼已爱敬,我恼何益?已不生恼,今不生恼,当不生恼。

“云何九难解法?谓九梵行:若比丘有信而不持戒,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闻,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不能说法,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不能养众,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不能于大众中广演法言,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于大众广演法言,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大众广演法言,而不得四禅,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于大众广演法言,又得四禅,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大众中广演法言,又得四禅,不于八解脱逆顺游行,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于大众中广演法言,具足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大众中广演法言,得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然不能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大众广演法言,成就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舍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则梵行具足。

“云何九生法?谓九想:不净想、观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尽想无欲想。云何九知法?谓九异法:因界异、生触异。因触异、生受异。因受异、生想异。因想异、生集异。因集异、生欲异。因欲异、生利异。因利异、生求异。因求异、生烦恼异。🄐云何九证法?谓九尽:若入初禅,则声刺🄑灭。入第二禅,则觉观刺🄒灭。入第三禅,则喜刺灭。入第四禅,则出入息刺灭。入空处,则色想刺灭。入识处,则空想刺灭。入不用处,则识想刺灭。入有想无想处,则不用想刺灭。入灭尽定,则想受刺灭。诸比丘!是为九十法,如实不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十成法[*]、十修法、十觉法、十灭法、十退法、十增法、十难解法、十生法、十知法、十证法。云何十成法[*]?谓十救法:一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具,威仪亦具,见有小罪,生大怖畏,平等学戒,心无倾斜🄓。二者得善知识。三者言语中正,多所合🄔受。四者好求善法,分布不吝。五者诸梵行人有所施设佐助,不以为劳,难为能为,亦教人为。六者多闻,闻便能持,未曾有忘。七者精进🄕,灭不善法,增长善法。八者常自专念,无有他想,忆本善行,若在目前。九者智慧成就,观法生灭,以贤圣律而断苦本。十者乐于闲居,专念思惟,于禅中间无有调戏

“云何十修法?谓十正行: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云何十觉法?谓十色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云何十灭法?谓十邪行: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脱、邪智。云何十退法?谓十不善行迹:身杀、盗、淫,口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贪取、嫉妒、邪见。云何十增法?谓十善行:身不杀、盗、淫,口不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不贪取、嫉妒、邪见。云何十难解法?谓十贤圣居:一者比丘除灭五枝,二者成就六枝,三者舍一,四者依四,五者灭异谛,六者胜妙求,七者无浊🄗,八者身行已立,九者心解脱,十者慧解脱

“云何十生法?谓十称誉处:若比丘自得信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得信者。自持戒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持戒者。自少欲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少欲者。自知足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知足者。自乐闲静,为他人说,亦复称叹乐闲静者。自多闻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多闻者。自精进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精进者。自专念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专念者。自得禅定,为他人说,亦复称叹得禅定者。自得智慧,为他人说,亦复称叹得智慧者。

“云何十知法?谓十灭法:正见之人能灭邪见,诸缘邪见,起无数恶,亦尽除灭。诸因正见,生无数善,尽得成就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正智之人能灭邪智,诸因邪智,起无数恶,悉皆🄘除灭;诸因正智,起无数善法,尽得成就。云何十证法?谓十无学法:无学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诸比丘!是为百法,如实无虚,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尔时,舍利弗佛所印可,诸比丘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大正藏原为“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宋、元、明三本作“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圣本无“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十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瞻婆”,巴利本作 Campā。

“伽伽”,巴利本作 Gaggarā。

“舍利弗”,巴利本作 Sāriputta。

“捐”,圣本作“损”。

“睡眠”,大正藏原为“眠睡”,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睡眠”。[*]

“小”,大正藏原为“少”,今依据高丽藏改作“小”。

“褺”,大正藏原为“牒”,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褺”。

“泥洹”,巴利本作 Nibbāna。

“成法”,宋、元、明三本作“多成法”。[*]

宋、元、明三本无“不”字。

“谓”,宋、元、明三本作“谓不”。

“法法成就”,宋、元、明三本作“非恶露观”。

“三昧”,巴利本作 Samādhi。

“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宋、元、明三本作“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宋、元、明三本作“生处:欲处、色处、无色处”。

“贤圣难解、闻法难解、如来”,宋、元、明三本作“三摩提相难解、三摩提住相难解、三摩提起相”。

“三相:息止相、精进相、舍离相”,宋、元、明三本作“空、无相、无作”。

“出要界:欲出要至色界,色界出要至无色界;舍离一切诸有为法,彼名为尽”,宋、元、明三本作“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四”,宋、元、明三本作“四天人”。

“轮”,宋、元二本作“轮备悉具有天人四轮回转生长庄满于诸善”,明本作“轮备悉具有天人四轮回转生长庄严于诸善”。

“自谨慎”,宋、元、明三本作“宿曾发精愿”。

“我”,宋、元、明三本作“见”。

“见”,宋、元、明三本作“我”。

“扼”,宋、元、明三本作“枙”。[*]

“集”,宋本作“习”。

“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心智”,宋本作“苦智、习智、灭智、道智”,元、明二本作“苦智、集智、灭智、道智”。

“四辩才:法辩、义辩、辞辩、应辩”,宋、元、明三本作“知小、知大、知无量、知无边法”。

“四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大正藏未标明何部大藏经作“有法须身证有法须念证有法须眼证有法须慧证”。

“虚”,大正藏原为“空”,今依据高丽藏、宋、明、圣四本改作“虚”。

宋本无“枝”字。

宋本无“径路”二字。

“掉”,宋、元、明三本作“调”。

“害”,大正藏原为“向”,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害”。

“猗”,宋本作“倚”。[*]

大正藏无“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宋、元、明、圣四本无“念”字。

“天”,宋、元、明、圣四本作“天念”。

“香”,宋、元、明三本作“香爱”。

大正藏在“香”字之后有一“爱”字,今依据高丽藏删去。

“敬”,大正藏原为“法”,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改作“敬”。

大正藏无“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宋、元、明、圣四本无“是”字。

宋、元、明、圣四本无“法”字。

“谓”,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谓”。

“何”,大正藏原为“所”,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改作“何”。

“法深奥”,宋、元、明三本作“深奥法”。

“谛诚”,宋、元、明三本作“诚谛”。

“增”,大正藏原为“僧”,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改作“增”

大正藏无“此识”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志”,大正藏原为“思”,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志”。[*]

大正藏在“得”字之后有一“食”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圣本无“寻”字。

“瘥”,大正藏原为“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瘥”。[*]

宋、元、明三本无“能”字。

“眠”,圣本作“卧”。

“欲”,宋、元、明三本作“应”。

“明”,宋、元、明三本作“朝”。

“作”,圣本作“生”。

“就”,圣本作“熟”。

宋、元、明三本无“修行梵行”四字。

“不闲处,不得修行梵行”,大正藏原为“不闲”,宋、元、明三本作“不闲处,不得修行梵行”,圣本无“不闲处,不得修行梵行”九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闲处,不得修行梵行”。

宋、元、明三本无“彼”字。

“波罗奈”,大正藏原为“波罗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波罗奈”。[*]

“波罗奈”,巴利本作 Bārāna。

“观外”,大正藏原为“外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观外”。

“内有色想,观外”,大正藏原为“色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内有色想,观外”。

“无”,大正藏原为“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无”。

“支”,大正藏原为“枝”,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支”。[*]

元本无“干”字。

“憎”,宋、元二本作“增”。

大正藏无“九”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宋、元、明三本无“若”字。

宋、元、明三本无“有”字。

“有多闻”,大正藏原为“多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有多闻”。

“若”,大正藏原为“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若”。

大正藏无“不净”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因界”,大正藏原为“生果异、因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因界”。

🄐 大正藏在“生烦恼异”后有“因烦恼异”四字,今依宋、元、明三本删去。

🄑 “刺”,大正藏原为“剌”,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刺”。

🄒 “刺”,大正藏原为“剌”,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刺”。

🄓 “斜”,大正藏原为“邪”,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斜”。

🄔 “合”,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合”。

🄕 “进”,宋、元、明三本作“勤”。

🄖 “智”,大正藏原为“知”,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智”。

🄗 “浊”,明本作“漏”。

🄘 “悉皆”,宋、元、明三本作“皆悉”。

🄙 大正藏在此校勘标示“三本以欢喜奉行为卷第九终,第二分以下为卷第十”,三本指宋、元、明三本,三本以第十经一经为卷第九,并将第十一经列入第十卷。查碛砂藏、永乐北藏、万历嘉兴藏、福州藏四藏皆将“(一一)佛说长阿含第二分增一经第七”列在第十卷内。

[注解]

伽伽池:名为伽伽罗的睡莲池。

竟夜:整夜。

耆年:长老??。

成法:助益修行的法。

修法:应该修行的法。

觉法:应该觉悟的法。

灭法:应该灭除的法。

退法:使修行退步的法。

增法:使修行进步的法。

难解法:深奥的法。

生法:应该使其产生、发生的法。

知法:应该了解的法。

证法:应该证知的法。

念身:系念在身体上,觉知当下身体的状态或本质。又译为“身至念”。

有漏触:引起烦恼的触。

我慢:自我中心、傲慢;因为认为五阴有我而有的傲慢。

恶露观:即“不净观”,以心念专注观察身体各组成成分的不净,可以对治贪欲。“恶露”指不干净的。

无间定:没有任何间隔、差距地以智慧观察的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无间断的定;直接的定”。

有漏解脱:不为名闻利养所动之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动摇之智”。??

无碍心解脱:不可动摇的心解脱;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动心解脱”。??

止:心专注于一处(或一境)而不散乱。音译为“奢摩他”、“三昧”、“三摩地”。

观:洞察。音译为“毘婆舍那”。

名:“受、想、行、识”四阴,即所有心理的运作,没有形体而只能用名字来诠释,因此称作“名”。

色:即色阴,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

爱:(对于结所系法的)贪爱。

破见:毁坏正见。

戒具、见具:持守净戒、具有正见。参见《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24经:“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清净身、口、意三业),然后修四念处。”

有因有缘,众生生垢;有因有缘,众生得净:有因缘(条件)使得众生有垢;有因缘(条件)使得众生清净。参见《杂阿含经》卷三第81经:“有因、有缘众生有垢,有因、有缘众生清净”,卷二十六第711经:“有因、有缘众生烦恼,有因、有缘众生清净”。

是处、非处:处,道理。知道什么是有道理、可能的(“斯有是处”),什么是没道理、不可能的(“无有是处”)。

明:智慧;彻底明白佛法。“无明”的对称。参考《杂阿含经》卷二十九810经。

法法成就:每一法都达成。

四轮法:四个轮转天上人间不堕恶趣的条件。?? c.f. 吉祥经,增支部4集31经/轮经

中国:有佛法流传的地方。

五喜本:五个增加喜悦的特质??(按:巴利本此处为五根)

五解脱入:五个依之修行能获得解脱的途径:(1)从师长听闻佛法、(2)读诵佛法、(3)为他人解说佛法、(4)依法修观、(5)修止。因此而能正确地理解佛法,因为正确地理解佛法而能欢悦,因为欢悦而能欢喜,因为欢喜而能轻安,因为轻安而能觉乐,因为觉乐而能心定,因为心定而能发起智慧乃至解脱。又译作“五解脱处”。

中阿含经对应翻译:

阿难!我本为汝说五解脱处,若比丘、比丘尼因此故,未解脱心得解脱,未尽诸漏得尽无余,未得无上涅槃得无上涅槃,云何为五?阿难!世尊为比丘、比丘尼说法,诸智梵行者亦为比丘、比丘尼说法。阿难!若世尊为比丘、比丘尼说法,诸智梵行者亦为比丘、比丘尼说法,彼闻法已,便知法解义;彼因知法解义故,便得欢悦;因欢悦故,便得欢喜;因欢喜故,便得止身;因止身故,便得觉乐;因觉乐故,便得心定。阿难!比丘、比丘尼因心定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故,便得厌;因厌故,便得无欲;因无欲故,便得解脱;因解脱故,便得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难!是谓:第一解脱处。因此故,比丘、比丘尼未解脱心得解脱,未尽诸漏得尽无余,未得无上涅槃得无上涅槃。

贤圣五智定:具备五种智慧的贤圣定/修贤圣定而生起的五种智慧??

大毗婆沙论三十一卷十页云:如契经说:如来成就五圣智三摩地。云何为五?一者、有内证智生,知此三摩地、是圣离染。二者、有内证智生,知此三摩地、非愚者所近,是智者所赞。三者、有内证智生,知此三摩地、现乐后乐。四者、有内证智生,知此三摩地、寂静微妙,是止息道,令心一趣,有所证得。五者、有内证智生,知此三摩地、正念故入;正念故出。问:此五圣智三摩地、谁几智性?答:此五皆是世俗智性。有作是说:皆八智性。谓除灭智,及他心智。尊者妙音,作如是说:皆六智性。谓除苦、集、灭、他心智。评曰:如是所说,虽亦有理;然契经中说此五种,一切皆是世俗智性。皆知定事有差别故。问:此五圣智三摩地、何力所摄?答:皆处非处智力所摄。
十增经

(八)哪些是应该使之生出的五法呢?正定五智:‘此定有现乐在与未来乐之果报。’就生起各自的智;‘此定是圣的、精神的。’就生起各自的智;‘此定不被劣恶人实行。’就生起各自的智;‘此定是寂静的、胜妙的、已得安息的、已达统一的、不进入被有行折伏后妨碍状态的。’就生起各自的智;‘我具念地进、出此定。’就生起各自的智,这些是应该使之生出的五法。

修三昧现乐后乐:修习三昧有当下生起的乐,以及未来的乐果。

内外智:由定所生的智慧;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各自的智”。??

贤圣无爱:贤圣的、超越对世俗事物的贪爱。

猗寂灭相,独而无侣: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个定是寂静的、胜妙的、得安息的、到达专一性的、不进入被有行折伏后妨碍状态的”。

于三昧一心入、一心起: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具念地进、出此定”。??

不乐、不念:不感到快乐、不惦记。

五无学聚:无学圣者所具备的五种功德,包括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又作“五分法身”。

六重法:六种比丘让人敬重的法。身口意慈;不吝分享托钵所得;持守圣戒;成就梵行。

独行无杂:所行一致,无有杂染;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合一、一致性”。??

定意:得初禅至第四禅。(Ref(七四)中阿含长寿王品八念经第三的读经拾得)??

平等尽苦:彻底地断尽所有的苦。

六无上:??六无上对应经文:增支部6集30经/无上经(详细解释)、增支部6集140经、增支部6集8经

六等法:六根对六境不起贪喜或排斥,专心一意安住在舍心上。

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

七使法:七种驱使人、让人不能休息的烦恼。又译为 “七使”、“七随眠”。

强记:记忆力特强。

七正善法:??

七漏尽定:??

南传对应经文:

(十)哪些是应该被作证的七法呢?七诸漏已尽之力:学友们!这里,诸漏已尽的比丘以正确之慧善见一切行是无常的,学友们!凡诸漏已尽的比丘以正确之慧善见一切行是无常的者,这是诸漏已尽的比丘之力,由于此力,比丘自称漏的灭尽:‘我的诸漏被灭尽。’
  再者,学友们!这里,诸漏已尽的比丘以正确之慧善见欲如炭火坑,学友们!凡……(中略)‘我的诸漏被灭尽。’
  再者,学友们!这里,诸漏已尽比丘的心是倾向远离的、斜向远离的、坡斜向远离的、在远离上的、极乐于离欲的、从能被一切漏住立的法终结的,学友们!凡……(中略)‘我的诸漏被灭尽。’
  再者,学友们!这里,诸漏已尽的比丘已修习、已善修习四念住,学友们!凡……(中略)‘我的诸漏被灭尽。’
  再者,学友们!这里,诸漏已尽的比丘已修习、已善修习五根,学友们!凡……(中略)‘我的诸漏被灭尽。’
  再者,学友们!这里,诸漏已尽的比丘已修习、已善修习七觉支,学友们!凡……(中略)‘我的诸漏被灭尽。’
  再者,学友们!这里,诸漏已尽的比丘已修习、已善修习八支圣道,学友们!凡诸漏已尽的比丘已修习、已善修习八支圣道者,这是诸漏已尽的比丘之力,由于此力,比丘自称漏的灭尽:‘我的诸漏被灭尽。’这些是应该被作证的七法。

集:集起;生起。

味:快乐的滋味,能让人回味、爱着。

过:过患。

如实知见:如其原貌地了知;契合真理地了知、见到。又译为“如实知、如实见”。

见不流动:不轻易改变见解。

堪任:能够担当、有热忱。

八懈怠:八个心存懈怠的人找借口的例子。详见《增支部尼柯耶》集8〈双品8〉|第80经

行来:往来。

豫:事先,通“预”。

患:这边指生病的意思。

困笃:病势沉重。

瘥:病痊愈。

八不闲妨修梵行:八种难以修学佛法的地方、状况。地狱、畜生、饿鬼、长寿天(寿命极长的天界,例如色界最高天“无想天”的寿命五百大劫,无色界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劫)、边地无佛法处、或虽然生在中国(有佛法流传的地区)却怀有邪见、生在中国而聋盲喑痖、不遇如来。详见《中阿含经》卷二十九〈大品12〉第124经、《增壹阿含经》〈八难品42〉第1经、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8〈居士品3〉第29经。

喑痖:不能说话,指哑巴。

八大人觉:八种有成就的人的念头:(1)少欲觉、(2)知足觉、(3)闲静觉、(4)自守觉、(5)精进觉、(6)专念觉、(7)定意觉、(8)智慧觉,详见《中阿含经》卷十八〔长寿王品 7〕第74经念经。又译作“大人之念”、“大人八念”,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八种大丈夫的思惟、想法”。

八除入:发起胜知胜见以征服对色的贪爱的八种禅定方法。通常前四除处可用不净观来修,后四除处则转换为净观。又译为“八除处”、“八胜处”。

九净灭支:九种彻底清净的要素。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九种遍净勤奋支”按:南传的“九成法”和“九修法”与北传相比内容对调。

戒净灭支:持戒清净。

心净灭支:禅定心清净,指正确地证得禅定。

见净灭支:知见清净;见解清净。可以解为断除“身见”(执著于五阴有“我”的见解),也有解为如实知四圣谛。

度疑净灭支:清除对于真理、三宝的怀疑犹豫。度疑是超越、克服了疑惑。

分别净灭支:对于正道、邪道辨识清楚明白。

道净灭支:知道修行的道路,清楚明白。

除净灭支:清楚明白修道终点的智慧。??

无欲净灭支:??

解脱净灭支:??

九喜本:九种本于欢喜而生的法:(如理作意、烦恼减轻而)心生欢喜,心生欢喜而喜爱修行,喜爱修行而欣悦轻安,欣悦轻安而安乐,安乐而能得定,得定而能如实知,如实知而能舍离,舍离而无欲,无欲而解脱,类似的次第参见《中阿含经》卷十〈习相应品5〉第43经不思经。又译为“九喜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九个根植于如理作意的法:当如理作意时,则欣悦被生起;对喜悦者,喜被生起;对意喜者,身变得宁静;身已宁静者感受乐;对有乐者,心入定;在心得定时,如实知、见;如实知、见者厌;厌者离染,从离贪被解脱”。

九爱本:九种本于爱而生的法:因为渴爱而有寻求,因为寻求而有获得,因为获得而有处置,因为处置而有欲贪,因为欲贪而有执著,因为执著而有嫉妒,因为嫉妒而有防卫,因为防卫而有保护。详见《长阿含经》卷十第13经大缘方便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九个根植于渴爱的法:缘于渴爱而有遍求;缘于遍求而有得到;缘于得到而有决断;缘于决断而有欲贪;缘于欲贪而有取著;缘于取著而持有;缘于持有而有悭吝;缘于悭吝而有守护;因为守护之故而有拿杖、拿刀、斗诤、异执、诤论、指责、离间语、妄语等种种恶不善法生成”。

九恼法:九种引生嫌恨的情况:认为有人(1)已经找我麻烦、(2)正在找我麻烦、(3)将要找我麻烦、(4)已经找我所喜爱的(人事物的)麻烦、(5)正在找我喜爱的(人事物的)麻烦、(6)将要找我喜爱的(人事物的)麻烦、(7)已经帮助我所讨厌的(人事物)、(8)正在帮助我所讨厌的(人事物)、(9)将要帮助我所讨厌的(人事物)。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九种嫌恨事”。

九梵行:??

尽想:观灭尽烦恼,止息一切苦的涅槃。

无欲想:观无爱欲能离烦恼生死。

九尽:诸受渐次寂灭的九个阶段,可参考《杂阿含经》卷十七474经。

好求善法,分布不吝:喜好学习善法,且不吝分享、流传。“吝”是“吝”的异体字。

施设:办理(事务)。

佐助:辅助;帮助。

十贤圣居:十个贤圣所居住的境界,也就是心中没有烦恼的境界。详见《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二〈结禁品46〉第2经、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10〈救护品2〉第20经。

除灭五枝:断除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成就六枝:成就对六根的守护;当六根对六境时,不喜不忧而安住于舍,有正念、正知。

舍一:以正念守护心。

依四:依于四种事;《成实论》表示可解读四种事为着粪扫衣、常行乞食、依树下坐、服陈弃药,也可解读为熟思而远离(恶象、恶马等)、熟思而习近(衣服、饮食等)、熟思而除遣(散乱、疲劳等)、熟思而忍受(寒热等)。相当的南传经文解释为后者。相当的《增壹阿含经》经文解释作四神足

灭异谛:舍弃外道以为真实的各种邪见。

胜妙求:超越种种的希求、执著。相当的《杂阿含经》经文作“离诸求”或“离四衢”,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寻求已舍并彻底衰灭”。

无浊想:舍断欲贪的念头(欲觉)、生气的念头(恚觉)、加害的念头(害觉)。

身行已立:该以身体做的事已达到了,可解为达到并住于第四禅。

十称誉处:十个应自己奉行、为他人说、并称赞他人奉行的谈论主题:(1)得信、(2)持戒、(3)少欲、(4)知足、(5)乐闲静、(6)多闻、(7)精进、(8)专念、(9)得禅定、(10)得智慧。按:佛陀鼓励比丘谈论这十个主题,而不要去谈论国王、盗贼、大臣等等世俗乱七八糟的主题,详见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10〈双品7〉第70经

诸缘邪见,起无数恶,亦尽除灭:各种由于有邪见而生起的无数种恶法,也都完全除去、消灭。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八懈怠”和“八精进”的例子值得我们一一反省,例如乞不到食,懈怠的人觉得饿肚子没力气而休息,精进的人觉得饿肚子身体轻便而修行;吃饱了饭,懈怠的人觉得吃饱了想睡而休息,精进的人觉得吃饱有力气而修行;身体生病,懈怠的人觉得身体差不适合修行而休息,精进的人觉知无常及苦而修行。诸如此类,正如俗话说:“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修行进退要看我们自己的心态。


本经列举十类法,每一类又一一列举了一法至十法,整理如下表所示,其中咖啡色者表示在《众集经》中曾经提过的法:

十上法
成法
(助益修行的法)
于诸善法能不放逸 知惭、知愧亲近善友、耳闻法音、法法成就四轮法(住中国、近善友、自谨慎、宿植善本) 五灭尽枝六重法七财八因缘九净灭支十救
修法
(应该修行的法)
常自念身止与观 三三昧四念处五根六念七觉意贤圣八道九喜本十正行
觉法
(应该看透的法)
有漏触名与色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四食五受阴六内入七识住处世八法九众生居十色入
灭法
(应该灭除的法)
我慢无明、爱欲爱、有爱、无有爱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见受)五盖六爱七使八邪九爱本十邪行
退法
(使修行退步的法)
不恶露观毁戒、破见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欲扼、有扼、见扼、无明扼五心碍结六不敬法七非法八懈怠九恼十不善行迹
增法
(使修行进步的法)
恶露观戒具、见具无贪善根、无恚善根、无痴善根无欲扼、无有扼、无见扼、无无明扼五喜本六敬法七正法八精进九无恼十善行
难解法
(深奥的法)
无间定有因有缘,众生生垢;有因有缘,众生得净贤圣难解、闻法难解、如来难解四圣谛五解脱入六无上七正善八不闲妨修梵行九梵行十贤圣居
生法
(应该使其产生、发生的法)
有漏解脱尽智、无生智息止相、精进相、舍离相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心智)贤圣五智定六等法七想八大人觉九想十称誉处
知法
(应该了解的法)
诸众生皆仰食存是处、非处三出要界(欲出要至色界、色界出要至无色界、舍离一切诸有为法彼名为尽)四辩才(法辩、义辩、辞辩、应辩)五出要界六出要界七勤八除入九异十灭
证法
(应该证知的法)
无碍心解脱明、解脱三明四沙门果五无学聚六神通七漏尽力八解脱九尽十无学

经文中是对应此表格从上到下纵向的说明,而我们阅读时也可以试着从左到右横向的阅读。


关于本经所提到的法数,可透过底下所列的参考经典,帮助理解:

一法
二法
  • 二修法:《本事经》提到“若有苾刍于空闲处,常乐宴坐,勤修内心奢摩他定,不离静虑,成就明净毘钵舍那,守护自心令无散乱,于诸善法修集无厌”。
三法
  • 三增法:《本事经》提到“若有苾刍,尊重正法、爱乐正法...。如是苾刍随念正法,常乐永断贪不善根,无贪善根修令圆满;常乐永断瞋不善根,无瞋善根修令圆满;常乐永断痴不善根,无痴善根修令圆满。修三善根得圆满已,修四念住亦令圆满”。
四法
五法
六法
七法
八法
九法

[进阶辨正]

 
agama3/長阿含經第十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2/04 15:41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849989891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