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阿须伦品第八

导读

《增壹阿含经》每一品的名称,都是采用该品第一小经的标题,本品称作“阿须伦品”,也是因为第一小经的标题为阿须伦(阿修罗)。

《增壹阿含经》是每十篇合为一品,且一法一法的增加,而称为“增壹”。本品还是在“一”开头的条目中,所说的法都是以“一人”为关键字,这一人就是佛陀。

这十小经大致的意义是:

  1. 比丘依佛所教,能不被天魔波旬所迷惑。
  2. 有佛陀,而能造福众生。
  3. 有佛陀,而有各种佛法。
  4. 有佛陀,而有智慧光明。
  5. 有佛陀,而能消灭无明。
  6. 有佛陀,而有三十七道品。
  7. 佛灭则三十七道品灭。
  8. 有佛陀,而有信戒闻施慧。
  9. 有佛陀,而减少三恶道众生。
  10. 没有人比得上佛陀。

因此要恭敬、正信、承事于佛。

(一)[0560c06]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受形大者,莫过阿须伦王。比丘当知,阿须伦形广长八万四千,口纵广千由[*]旬。比丘当知,或有是时,阿须伦王欲触犯日时,倍复化身十六万八千由旬,住日月前。日月王见已,各怀恐怖,不宁本处。所以然者,阿须伦形甚可畏故。彼日月王以怀恐惧,不复有光明;然阿须伦不敢前捉日月。何以故?日月威德有大神力,寿命极长,颜色端[*]正,受乐无穷。欲知寿命长短者,住寿一。复是此间众生福祐,令日月王不为阿须伦所见触恼。尔时,阿须伦便怀愁忧,即于彼

“如是。诸比丘!弊魔波旬恒在汝后,求其方便,坏败善根。波旬便化极妙奇异色、声、香、味、细滑之法,欲恼乱诸比丘意。波旬作是念:‘我当会遇得比丘眼便,亦当得耳、鼻、舌、身、意之便。’尔时,比丘虽见极妙六情之法,心不染著。尔时,弊魔波旬便怀愁忧,即退而去。所以然者,多萨阿竭.阿罗呵威力所致。何以故?诸比丘不近色、声、香、味、细滑法。尔时,比丘恒作是学,受人信施,极为甚难,不可消化,坠堕五趣,不得至无上正真之道。要当专意,未获者获,未得者得,未度者度,未得证者教令成证。是故,诸比丘!比丘不希求供养,才配得上受供养未有信施,不起想念;已有信施,便能消化,不起染著。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明本无“增壹阿含经”五字。

“旬”,大正藏原为“延”,今依据圣本改作“旬”。

“由旬”,宋、元、明三本作“由延”。

“住”,大正藏原为“往”,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住”。

“劫”,圣本作“切”。

“恼”,大正藏原为“迷”,圣本作“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恼”。

“舌”,大正藏原为“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舌”。

“坠堕”,大正藏原为“堕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坠堕”。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注解]

阿须伦:即“阿修罗”,六道众生之一,喜爱战斗,有福报但因为瞋、慢、疑而生为阿修罗。

由旬:长度单位,公牛挂轭行走一日的距离,约七、八公里。另译作“由延”。

日月王:分别以日、月为名,并以日、月为基地的天人。

劫:时间单位,代表极长的时间。

没:消失。

弊魔:欺诈蒙骗的魔。

波旬:恶魔的名字,是欲界最高天(他化自在天)的一位天主。

多萨阿竭.阿罗呵:佛陀。“多萨阿竭”为“如来”的音译,“阿罗呵”为“应供”的音译,是古印度对觉者十种常见的称号(如来十号)的前二个,这里以这二个称号来代表佛陀。

信施:基于信心的布施;信徒的布施。

五趣:众生往生的五种去处,即天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因为“六道”中阿修罗道散布于其余道中,因此经中有时说“六道”、有时说“五道”。

无上正真之道:佛陀的智慧,音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迷悟掌握在自己

本经以阿修罗王纵使身形巨大而能吓日、月天子,但不能真的损害日、月,比喻天魔波旬或欲界的一切境界纵使能迷惑比丘,但是否染著还是要看比丘自己,依著佛陀的教导而能不染著。

  • 日天子、月天子

《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8〉:“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国名国,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CBETA, T01, no. 1, p. 135, a29-b3)

“日月王”是依于日、月为名的天人,天人和阿修罗时常征战,《杂阿含经》卷四十即有许多相关记载。

[进阶辨正]

(二)[0561a08]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多饶益人,安隐众生,愍世群萌,欲使天、人获其福祐。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是谓一人出现于世,多饶益人,安隐众生,愍世群萌,欲使天、人获其福祐。是故,诸比丘!常兴恭敬于如来所。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多…佛~Tathāgata arahaṃ sammā-sambuddha.

“如是”,大正藏原为“是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如是”。

[注解]

愍世群萌:怜悯世间的众生。

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佛陀。“多萨阿竭”为“如来”的音译,“阿罗呵”为“应供”的音译,“三耶三佛”为“等正觉”的音译,是如来十号的前三个,这里以这三个称号来代表佛陀。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这几经所说,也算是补充十念中念佛的功德。

(三)[0561a17]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便有一人入道在于世间,亦有二谛三解脱门四谛真法、五根六邪见灭七觉意贤圣八品道九众生居如来十力十一慈心解脱,便出现于世。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是谓一人出现于世,便有一人入道在于世间,亦有二谛、三解脱门、四谛真法、五根、六邪见灭、七觉意、贤圣八品道[*]、九众生居、如来十力、十一慈心解脱,便出现于世。是故,诸比丘!常兴恭敬于如来所,亦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八品道”,大正藏原为“八道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八品道”。*

[注解]

入道:入圣道、觉悟真理。

二谛:“真谛”与“俗谛”。“真谛”是出世间的真理,“俗谛”是世间的事实。“谛”指真实不虚、真理。

三解脱门:由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而获得解脱。“空三昧”是观五阴无常、本空,而入的定境。“无相三昧”是观色、声、香、味、触、法相断,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无愿三昧”是观贪瞋痴相断,没有任何愿求、造作,而入的定境。又译为“三三昧”。详见《杂阿含经》卷三第80经。

四谛:四项圣者所证的真理:苦、集、灭、道。又译为“四圣谛”。

五根:如同根生茎叶般能增上其他善法的五个根本:(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六邪见灭:灭除六种邪见:(1)有我的真我、(2)无我的真我、(3)我以真我而解了真我、(4)我以真我而解了非真我、(5)我以非真我而解了真我、(6)我的真我能说,能感受,能经验善恶,而这我的真我是永恒不变的。详见《增一阿含经》七日品第360经、《中阿含经》第10经。

七觉意:觉悟的七个要素:(1)念觉分、(2)择法觉分、(3)精进觉分、(4)喜觉分、(5)轻安觉分、(6)定觉分、(7)舍觉分。又译为“七觉支”、“七觉分”。

贤圣八品道:迈向解脱的八个正确途径:(1)正见、(2)正志、(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又译为“八正道”、“八圣道”。

九众生居:九种众生乐于居住的地方:(1) 欲界的人及天(若干身、若干想) (2) 色界的初禅天(例如梵天初生时若干身、一想) (3) 色界的二禅天(例如光音天一身、若干想) (4) 色界的三禅天(例如遍净天一身、一想) (5) 色界的四禅天(例如无想天无想无觉知) (6) 无色界的空入处天 (7) 无色界的识入处天 (8) 无色界的无所有入处天 (9) 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入处天。详见《长阿含经》卷八第5经众集经。至于欲界的三恶道,并非众生乐于居住的地方,因此不在九众生居中。

如来十力: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种智力。详见《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第684经

十一慈心解脱:修行慈心解脱并为人演说的十一种果报:(1)卧安、(2)觉安、(3)不见恶梦、(4)天护、(5)人爱、(6)不毒、(7)不兵、(8~10)水、火、盗贼终不侵抂、(11)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详见《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七〈放牛品 49〉第10经。

[对应经典]

 

(四)[0561b01]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便有智慧光明出现于世。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是谓一人出现于世,便有智慧光明出现于世。是故,诸比丘!当信心向佛,无有倾邪。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1. 13. 6.

  ???

[注解]

[对应经典]

 

(五)[0561b0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无明大冥便自消灭。尔时,凡愚之士为此无明所见缠结,生死所趣,如实不知,周旋往来今世、后世,从劫至[*]劫,无有解已;若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出现世时,无明大便自消灭。是故,诸比丘!当念承事诸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结=络【圣】

  “结”,圣本作“络”。
  “络”,大正藏原为“结”,今依据圣本改作“络”。

所=五【宋】【元】【明】,=无【圣】

  ????

劫=初【圣】*

  “劫”,圣本作“初”。
  “初”,大正藏原为“劫”,今依据圣本改作“初”。

[注解]

无明:无智;不彻底明白佛法。也是“痴”的异名。

暗:即“暗”。

[对应经典]

 

(六)[0561b18]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便有三十七品出现于世。云何三十七品道?所谓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真行,便出现于世。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是故,诸比丘!常当承事于佛,亦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三十七品: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又译为“三十七道品”。

四意止:专注于当前的四种目标之一:(1)身念处、(2)受念处、(3)心念处、(4)法念处。又译为“四念处”。

四意断:正确地勤奋于四个层面:(1)已生恶令断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又译为“四正勤”。

四神足:基于四种因素产生禅定、成就神通:(1)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2)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3)意定断行成就如意足、(4)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又译为“四如意足”。

五根:如同根生茎叶般能增上其他善法的五个根本:(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五力:由五根实修而发挥出的具体力量,即:(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七觉意:觉悟的七个要素 (1)念觉支、(2)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5)轻安觉支、(6)定觉支、(7)舍觉支。又译为“七觉支”、“七觉分”。

八真行:迈向解脱的正确途径 (1)正见、(2)正志、(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又译为“八正道”、“八圣道”。

[对应经典]

 

(七)[0561b26]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没尽于世,人民之类多怀愁忧,天及人民普失荫覆。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是谓一人没尽于世,人民之类多怀愁忧,天及人民普失[*]荫覆。所以然者,若多萨阿竭于世灭尽,三十七品亦复灭尽。是故,诸比丘!常当恭敬于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1. 13. 4.

  ???

荫=阴【宋】*,=荫【圣】*

  ????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佛陀灭度则“三十七品亦复灭尽”。当今佛陀的肉身早已灭度,但佛陀的法身──经典,还在世间。等到法灭尽或没有人修行时,三十七道品就真灭尽了。

(八)[0561c06]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尔时天及人民便蒙光泽,便有信心于戒、闻、施、智慧,犹如秋时月光盛满而无尘秽,普有所照。此亦如是,若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出现世间,天及人民便蒙光泽,有信心于戒、闻、施、智慧,如月盛满,普照一切。是故,诸比丘!兴恭敬心于如来所。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而)+有【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而有”。
  大正藏无“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提到的“信、戒、施、闻、慧”俗称“在家五法”,是优秀的在家佛教徒应该具足的五个条件,其定义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三第927经所述:

五法 定义
信具足 坚固信佛
戒具足 持守五戒
施具足 离悭、清净施
闻具足 听闻受持佛法
慧具足 如实知四圣谛


信、戒、施、闻、慧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要有信、要持戒、要布施、要闻法、要智慧,第二种解释是信仰“戒、施、闻、慧”然后实践。

第一种解释在经中较常见,本经及《杂阿含经》卷三十一第887经则为第二种解释。两种解释是相通的,因为通常要信佛后才会持戒、布施、闻法、发慧。

(九)[0561c16]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尔时天及人民皆悉炽盛,三恶众生便自减少。犹如国界圣王治化时,彼城中人民炽盛,邻国力弱,此亦如是,若多萨阿竭出现世时,三恶趣道便自减少。如是,诸比丘!当信向佛。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如是=是故【宋】【元】【明】

  “如是”,宋、元、明三本作“是故”。
  “是故”,大正藏原为“如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故”。

是故=如是【宋】【元】【明】

  “是故”,宋、元、明三本作“如是”。
  “如是”,大正藏原为“是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如是”。

[注解]

[对应经典]

 

(一〇)[0561c24]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无与等者,不可摸则独步无侣,无有俦匹,诸天、人民无能及者,信、戒、闻、施、智慧,无能及者。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是谓一人出现于世,无与等者,不可摸则,独步无伴,无有俦匹,诸天、人民无能及者,信、戒、闻、施、智慧,皆悉具足。是故,诸比丘!当信敬于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须伦.益一道  光明及暗冥
 道品.没尽.信  炽盛.无与等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

[校勘]

~A. 1. 13. 5.

  ???

“不可摸”,明本作“不可模”。

伦=轮【圣】

  “伦”,圣本作“轮”。
  “轮”,大正藏原为“伦”,今依据圣本改作“轮”。

圣本在“三”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注解]

无与等:没有比得上的。

不可摸则:不能复制。“摸”在此同“模”,式样。“则”指准则。

独步无侣:独一无二;无与伦比。

俦匹:比得上的。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agama1/增壹阿含經阿須倫品第八.txt · 上一次變更: 2019/06/29 22:51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5323901176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