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四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导读(二〇〇)大品阿梨吒经第九(第五后诵)ⓒ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行欲会不会障道? 尔时,阿梨吒ⓓ比丘本伽陀婆利①ⓔⓕ,生如是恶见:“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②。”诸比丘闻已,往至阿梨吒比丘所,问曰:“阿梨吒!汝实如是说:‘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耶?’” 时,阿梨吒答曰:“诸贤!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 诸比丘诃阿梨吒曰:“汝莫作是说,莫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说。阿梨吒!欲有障碍,世尊无量方便说欲有障碍。阿梨吒!汝可速舍此恶见也。” 阿梨吒比丘为诸比丘所诃已,如此恶见其强力执,而一向说:“此是真实,余者虚妄。”如是再三。 众多比丘不能令阿梨吒比丘舍此恶见,从座ⓖ起去,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阿梨吒比丘生如是恶见:‘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世尊!我等闻已,往诣阿梨吒比丘所,问曰:‘阿梨吒!汝实如是说:“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耶?’”’阿梨吒比丘答我等曰:‘诸贤!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世尊!我等诃曰:‘阿梨吒!汝莫作是说,莫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说。阿梨吒!欲有障碍,世尊无量方便说欲有障碍。阿梨吒!汝可速舍此恶见。’我等诃已,如此恶见其强力执,而一向说:‘此是真实,余者虚妄。’如是再三。世尊!如我等不能令阿梨吒比丘舍此恶见,从座[*]起去。” 世尊闻已,告一比丘:“汝往阿梨吒比丘所,作如是语:‘世尊呼汝!’” 于是,一比丘受世尊教,即从座[*]起,稽首佛足,遶三匝而去,至阿梨吒比丘所,即语彼曰:“世尊呼汝!”阿梨吒比丘即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世尊问曰:“阿梨吒!实如是说:‘我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耶?’” 阿梨吒答曰:“世尊!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 世尊诃曰:“阿梨吒!汝云何知我如是说法?汝从何口ⓗ闻我如是说法?汝愚痴人!我不一向说,汝一向说耶③?汝愚痴人!闻诸比丘共诃,汝时应如是ⓘ答:‘我今当问诸比丘也。’” 于是,世尊问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说法:‘行欲者无障碍。’耶?” 时,诸比丘答曰:“不也。” 行欲障道的譬喻 世尊问曰:“汝等云何知我说法?” 诸比丘答曰:“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欲有障碍。’世尊说欲有障碍也。欲如骨锁,世尊说欲如骨锁④也。欲如肉脔⑤,世尊说欲如肉脔也。欲如把炬⑥,世尊说欲如把炬也。欲如火坑,世尊说欲如火坑也。欲如毒蛇,世尊说欲如毒蛇也。欲如梦,世尊说欲如梦也。欲如假借⑦,世尊说欲如假借也。欲如树果⑧ⓙ,世尊说欲如树果[*]也。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说法。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欲有障碍。’我说欲有障碍。欲如骨锁,我说欲如骨锁。欲如肉脔,我说欲如肉脔。欲如把炬,我说欲如把炬。欲如火坑,我说欲如火坑。欲如毒蛇,我说欲如毒蛇。欲如梦,我说欲如梦。欲如假借,我说欲如假借。欲如树果[*],我说欲如树果[*]。”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汝等知我如是说法。然此阿梨吒愚痴之人,颠倒受解义及文也。彼因自颠倒受解故,诬谤于我,为自伤害,有犯有罪,诸智梵行者所不憙也,而得大罪。汝愚痴人!知有此恶不善处耶ⓚ。” 于是,阿梨吒比丘为世尊面诃责ⓛ已,内怀忧戚,低头默然,失辩无言,如有所伺。 误解经文徒劳无功,如捉蛇捉腰部会被咬 于是,世尊面诃责[*]数ⓜ阿梨吒比丘已,告诸比丘:“若我所说法尽具解义者,当如是受持。若我所说法不尽具解义者,便当问我及诸智梵行者。所以者何?或有痴人,颠倒受解义及文也,彼因自颠倒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彼诤知此义,不受解脱知此义,彼所为知此法,不得此义,但受极苦,唐自疲劳。所以者何?彼以颠倒受解法故。 “譬若如人,欲得捉蛇,便行求蛇。彼求蛇时,行野林间,见极大蛇,便前以手捉其腰中,蛇回举头,或蜇手足及余肢ⓝ节。彼人所为求取捉蛇,不得此义,但受极苦,唐自疲劳。所以者何?以不善解取蛇法故。如是或有痴人,颠倒受解义及文也,彼因自颠倒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彼诤知此义,不受解脱知此义,彼所为知此法,不得此义,但受极苦,唐自疲劳ⓞ。所以者何?彼以颠倒受解法故。 “或有族姓子⑨,不颠倒善受解义及文,彼因不颠倒善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彼不诤知此义,唯受解脱知此义,彼所为知此法,得此义,不受极苦,亦不疲劳。所以者何?以不颠倒受解法故。 “譬若如人,欲得捉蛇,便行求蛇。彼求蛇时,手执铁杖,行野林间,见极大蛇,先以铁杖压ⓟ彼蛇项ⓠ,手捉其头,彼蛇虽反ⓡ尾回,或缠手足及余肢[*]节,然不能蜇。彼人所为求取捉蛇,而得此义,不受极苦,亦不疲劳。所以者何?彼以善解取蛇法故。如是或有族姓子,不颠倒善受解义及文,彼因不颠倒善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彼不诤知此义,唯受解脱知此义。彼所为知此法,得此义,不受极苦,亦不疲劳。所以者何?以不颠倒受解法故。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故。 筏喻 “云何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犹如山水甚深极广,长流驶疾,多有所漂,其中无船ⓣ,亦无桥梁。或有人来,而于彼岸有事欲度,彼求度时,而作是念:‘今此山水甚深极广,长流驶疾,多有所漂,其中无船[*]亦无桥梁而可度者,我于彼岸有事欲度,当以何方便,令我安隐至彼岸耶?’复作是念:‘我今宁可于此岸边收聚草木,缚作椑ⓤ筏⑩,乘之而度。’即于ⓥ岸边收聚草木,缚作椑[*]筏,乘之而度,安隐至彼。便作是念:‘今我此筏多有所益,乘此筏已,令我安隐,从彼岸来,度至此岸,我今宁可以著右肩或头戴去。’彼便以筏著右肩上或头戴去。于意云何?彼作如是意ⓦ,能为筏有所益耶?” 时,诸比丘答曰:“不也。” 世尊告曰:“彼人云何为筏所作能有益耶?彼人作是念:‘今我此筏多有所益,乘此筏已,令我安隐,从彼岸来,度至此岸。我今宁可更以此筏还著水中,或著岸边而舍去耶?’彼人便以此筏还著水中,或著岸边舍之而去。于意云何?彼作如是,为筏所作能有益耶?” 时,诸比丘答曰:“益也。”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尊告曰:“如是。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令弃舍,不欲令受。若汝等知我长夜说筏喻法者,当以舍是法,况非法耶? 六见处无我 “复次,有六见处⑪。云何为六?比丘者,色所有色,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精或麤,或妙或不妙,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受、想所有觉、所有想、所有此见非我有,我非彼有,我当无,我当不有,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行、识所有此见,若见闻识知,所得所观,意所思念,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边见所有此见,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因对内、外我的执著,而有恐怖 于是,有一比丘从座[*]而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颇有因内有恐怖⑫耶?” 世尊答曰:“有也。” 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内有恐怖耶?” 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彼或昔时无,设有我不得。彼如是见、如是说,忧戚烦劳,啼哭椎ⓨ胸而发狂痴。比丘!如是因内有恐怖也。” 比丘叹世尊已,复问曰:“世尊!颇有因内无恐怖耶ⓩ。” 世尊答曰:“有也。” 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内无恐怖耶[*]?” 世尊答曰:“比丘者,不如是见、不如是说,彼或昔时无,设有我不得。彼不如是见、不如是说,不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比丘!如是因内无恐怖也[*]。” 比丘叹世尊已,复问曰:“世尊!颇有因外有恐怖⑬耶[*]?” 世尊答曰:“有也。” 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外有恐怖耶[*]?” 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⑭。彼如是见、如是说,或遇如来Ⓐ,或遇如来[*]弟子,聪明智慧而善言语,成就智慧。彼或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灭慢使故说法,彼或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灭慢使故说法时,忧戚烦劳,啼哭椎[*]胸而发狂痴,如是说,我断坏不复有。所以者何?彼比丘所谓长夜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意念,比丘多行彼便忧戚烦劳,啼Ⓑ哭椎[*]胸而发狂痴。比丘!如是因外有恐怖也。” 比丘叹世尊已,复问曰:“世尊!颇有因外无恐怖耶?” 世尊答曰:“有也。” 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外无恐怖耶?” 世尊答曰:“比丘者,不如是见、不如是说,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彼不如是见、不如是说,或遇如来[*],或遇如来[*]弟子,聪明智慧而善言语,成就智慧。彼或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灭慢使故说法,彼或如来[*],或如来[*]弟子,灭一切自身故说法,舍离一切漏、一切我、我所作,灭慢使故说法时,不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不如是说,我断坏不复有。所以者何?彼比丘所谓长夜可爱、可乐、可意念,比丘多行彼便不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比丘!如是因外无恐怖也。” 尔时,比丘叹世尊曰:“善哉,善哉,”叹善哉已,闻佛所说,善受持诵,则便默然。 于是,世尊叹诸比丘曰:“善哉,善哉,比丘受如是所可受Ⓒ,受Ⓓ已,不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汝等见所受所可受,不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汝等依如是见所可依,见已,不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汝等见依如是见所可依,见已,不生忧戚,不烦劳,不啼哭,不椎[*]胸,不发狂痴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汝等受如是身,所有身常住不变易、不磨[*]灭法。汝等见受如是身所可受Ⓔ身已,常住不变易、不磨[*]灭法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所谓因神故有我,无神则Ⓕ无我,是为神、神所有不可得、不可施设,及心中有见处、结著、诸使亦不可得、不可施设。比丘!非为具足说见及见所相续,犹如阿梨吒比丘本为伽陀婆利耶?” 比丘答曰:“如是。世尊!为具足说见及见所相续,犹如阿梨吒比丘本为伽陀婆利Ⓖ。” “复次,有六见处。云何为六?比丘者,所有色,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精或麤,或妙或不妙,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觉、所Ⓗ有想、所有此见,非我有,我非彼有,我Ⓘ当无我,当不有,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此见,若见闻识知,所得所观,意所思念,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所有此见,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观,知其如真。 “若Ⓙ有比丘,此六见处不见是神,亦不见神所有,彼如是不见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无恐怖,因不恐怖已,便得般涅槃,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知如真。是谓比丘度堑、过堑、破郭Ⓛ、无门、圣智慧镜⑮。云何比丘度堑耶?无明堑已尽已知,拔绝根本,打Ⓜ破不复当生,如是比丘得度堑也。云何比丘过堑耶?有爱已尽已知,拔绝根本,打[*]破不复当生,如是比丘得过堑也。云何比丘破郭[*]耶?无穷生死已尽已知,拔绝根本,打[*]破不复当生,如是比丘得破郭[*]也。云何比丘无门耶?五下分结Ⓝ⑯已尽已知,拔绝根本,打[*]破不复当生,如是比丘得无门也。云何比丘圣智慧镜?我慢已尽已知,拔绝根本,打[*]破不复当生,如是比丘圣智慧镜。是谓比丘度堑、过堑、破郭[*]、无门、圣智慧镜。 不执着我,则不以我喜、不以我忧 “如是正解脱如来,有因提罗及天伊沙那,有梵及眷属,彼求不能得如来所依识,如来是梵,如来是冷,如来不烦热,如来是不异。我如是说:‘诸沙门、梵志诬谤我,虚妄言、不真实,沙门瞿昙御无所施设,彼实有众生,施设断灭坏,若此中无我不说,彼如来于现法中说无忧。若有他人骂詈如来,挝打Ⓞ,瞋恚责数Ⓟ者,如来因彼处不瞋恚、不憎嫉,终无害心。’若人骂詈如来,挝打、瞋恚责数[*]时,如来意云何?如来作是念:‘若我本所作、本所造者,因彼致此。’言然骂詈如来,挝打、瞋恚责数[*]者,如来作是意。若有他人恭敬如来,供养礼事尊重者,如来因此不以为悦,不以为欢喜,心不以为乐。若他人恭敬如来,供养礼事尊重者,如来意云何?如来作是念:‘若我今所知所断,因彼致此。’若有他人恭敬如来,供养礼事尊重者,如来作是意。”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他人骂詈汝等,挝打、瞋恚责数[*]者,若有恭敬供养、礼事尊重者,汝等因此亦当莫瞋恚憎嫉,莫起害心,亦莫欢悦欢喜,亦莫心乐。所以者何?我等无神、无神所有,犹如今Ⓠ此胜林门外燥草枯木,或有他人持去火烧,随意所用,于意云何?彼燥草枯木颇作是念:‘他人持我去火烧,随意所用耶?’” 诸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若有他人骂詈汝等,挝打、瞋恚责数[*]者,若有恭敬供养、礼事尊重者,汝因此亦当莫瞋恚憎嫉,莫起害心,亦莫欢悦欢喜,亦莫心乐。所以者何?我等无神、无神所有,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若正智Ⓢ解脱命终者,彼不施设有无穷,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若有五下分结尽而命终者,生于彼间,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彼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便得苦边⑰。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彼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七往来天上人间,七往来已,便得苦边。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如是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流布宣传,乃至天人。若有信乐于我而命终者,皆Ⓦ生善处,如上有余。”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阿梨吒经第九竟Ⓧ(四千五百七十字)Ⓨ [校勘]ⓐ “含”,圣本作“鋡”。[*] ⓑ 圣本无“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十三字。 ⓒ 明本无“第五后诵”四字。 ⓓ “阿梨吒”,巴利本作 Ariṭṭha。 ⓔ “利”,大正藏原为“梨”,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利”。 ⓕ “本伽陀婆利”,巴利本作 Gaddhabādhi pubba。 ⓖ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口”,明本作“曰”。 ⓘ “是”,大正藏原为“法”,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是”。 ⓙ “果”,圣本作“菓”。[*] ⓚ “耶”,大正藏原为“也”,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耶”。[*] ⓛ “责”,圣本作“啧”。[*] ⓜ “数”,圣本作“𡂡”。 ⓝ “肢”,大正藏原为“支”,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肢”。[*] ⓞ “疲劳”,宋、元二本作“劳疲”。 ⓟ “压”,大正藏原为“押”,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压”。 ⓠ “项”,大正藏原为“顶”,圣本作“项”及“头”,今依据圣本改作“项”。 ⓡ “反”,圣本作“及”。 ⓢ “义”,圣本作“善义”。 ⓣ “船”,大正藏原为“舡”,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船”。[*] ⓤ “椑”,宋、元、明三本作“𥱼”,圣本作“𮆰”。[*] ⓥ “即于”,大正藏原为“彼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即于”。 ⓦ “意”,大正藏原为“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意”。 ⓧ “磨”,宋、元、明三本作“摩”。[*] ⓨ “椎”,宋、元、明三本作“槌”,圣本作“推”。[*] ⓩ “耶”,大正藏原为“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耶”。 Ⓐ “来”,圣本作“是”。[*] Ⓑ “啼”,圣本作“劳”。 Ⓒ “受”,圣本作“爱”。 Ⓓ 宋、元、明、圣四本无“受”字。 Ⓔ “受”,宋、元、明三本作“爱”。 Ⓕ “则”,大正藏原为“见”,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则”。 Ⓖ “利”,大正藏原为“梨”,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利”。 Ⓗ “所”,大正藏原为“行”,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所”。 Ⓘ “我”,大正藏原为“彼”,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我”。 Ⓙ “若”,大正藏原为“所”,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若”。 Ⓚ “受后”,大正藏原为“更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受后”。 Ⓛ “郭”,大正藏原为“墎”,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郭”。[*] Ⓜ “打”,圣本作“顶”。[*] Ⓝ “五下分结”,巴利本作 Pañc’ orambhāgiyāni saṃyojanāni。 Ⓞ 大正藏在“打”字之后有“如来”二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责数”,圣本作“啧𡂡”。[*] Ⓠ “今”,圣本作“令”。 Ⓡ 大正藏在“我”字之前有一“有”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大正藏在“正”字之后有一“慧”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一往来”,巴利本作 Sakadāgāmin。 Ⓤ “得”,宋、元、明三本作“是”。 Ⓥ “须陀洹”,巴利本作 Sotāpannā。 Ⓦ “皆”,宋、元、明三本作“必”。 Ⓧ 明本无“阿梨吒经第九竟”七字。 Ⓨ 宋、元、明、圣四本无“四千五百七十字”七字。 [注解]① 伽陀婆利:阿梨吒比丘出家前的职业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捕鹫者”。 ② 行欲者无障碍:享受感官快乐不会对修行造成障碍。相当的《摩诃僧祇律》经文作“习淫法不能障道”,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那些世尊所说的障碍法,当从事时,那些不足以成为障碍”。 ③ 我不一向说,汝一向说耶:我一向不这样说,然而你却一向这样说吗? ④ 骨锁:连锁的白骨,已没有肉了,贪吃的狗啃食时可能被刺伤。按:本段各项譬喻的详细说明可见《中阿含经》卷五十五第203经晡利多经。 ⑤ 肉脔:肉块,乌鸦或其它鸟类会抢夺、争食它。 ⑥ 把炬:举起火炬,特指迎风举起火炬,会被烧到。 ⑦ 假借:借用,指无法持续下去。 ⑧ 树果:树上的果实,能让人为了摘果而不顾危险爬上树,也有人为了摘果而砍树,进一步造成前者的危险。 ⑨ 族姓子:原义为婆罗门大族的子弟,引申为信佛行善的男子。另译为“善男子”。 ⑩ 筏:同“筏”。 ⑪ 六见处:六个观察处。这六个观察处为“五阴”加上外道虚妄的边见(常见、断见)所见,都是无我的。 ⑫ 因内有恐怖:因为身内(无我,却执著有我)而觉得惊恐。 ⑬ 因外有恐怖:因为身外(无我,却执著有我)而觉得惊恐。 ⑭ 如是见、如是说,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 ⑮ 度堑、过堑、破郭、无门、圣智慧镜:跨越壕沟,渡过壕沟,突破城外墙,解除城门,树立神圣智慧的镜子。按:这是以战士打胜仗比喻修行人超脱轮回。又译为“断关、度堑,超越境界,脱诸防逻,建圣法幢”。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障碍已除去、沟已填满、柱已拔起、无门闩、圣者旗已落下、负担已卸下、已分离”。 ⑯ 五下分结:身见(执著于有恒常不变的自我)、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疑(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贪欲、瞋恚。断除五下分结,即为第三果圣者。 ⑰ 苦边:苦的尽头。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佛陀会针对目前听众的程度,顺应听众的根基,依照听众的意愿,开示能提升该听众程度的法,而不是要求每位佛教徒都出家证阿罗汉甚至成佛。 就经上所载八正道的次第来看,先有“正念”而有“正定”。在修四念处以成就正念的阶段,会看着起心动念,有贪就看着贪生起、持续、灭去,有瞋就看着瞋生起、持续、灭去,这时的修法不要求一有贪就离贪、一有瞋就离瞋,而是多观察这些三毒对身心的影响乃至后果,在我们体会了三毒对于身心的伤害后,自然对三毒就较减轻执著而能放下。在这个阶段只要不破戒、不纵欲,并不须出家程度的要求。 修四念处修到稳固的“正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后,则可进一步修“正定”。正定以“初禅”为例,要求为“离欲、恶、不善法”,就需要真正能够放下五欲,才能离开欲界的层次,达到色界的层次(色界定)。因此如果想要修正定者,则得要在精进修定的期间离欲,才可能达到初禅的层次,否则心随境转,随着花花世界漂流,无法定下心来。另一方面,定境毕竟也是因缘生灭,出定后如回复到在家人生活,五欲还是会因缘生起,届时也就无法入定,但若已基于定境而对佛法有进一步的体悟,这智慧是不受定境退失而退的。
“筏喻”是以佛法为筏,一个阶段的修法完成后,就可超越而舍去,以进修于下一阶段。然而为何本经是在阿梨吒比丘误以为“行欲不障道”的非法言论后说筏喻? 背后的原因经上没有记载,只能由读者自行思考。一种可能性是阿梨吒比丘将佛陀对在家人不须清修、较宽松的要求,当作是究竟的法,而自己错误推论认为行欲不障道。然而入门的法门毕竟不是终点,出家以究竟解脱为目标,应进修能解脱的止观等法门,那么就须要离欲才能更上一层楼。 说一切有部则有论师认为阿梨吒比丘是外道派进佛教中的卧底,故意混淆修行次第而捣乱。
本经中“因内有恐怖”是指因为身内无我,却执著有我而觉得惊恐。浅显的来说,例如因为身体器官坏掉而认为自己快死了,而惊恐。更深一层来说,当执著身体是我的人,听佛陀说“无我”时,会觉得惊恐而想说“怎么会没有我?”
本经中“六见处”可能是指:
这六见处所见,通通都是“无我”的(“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也就是《杂阿含经》用词中的“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前五见处是经中常提的五阴,第六见处是说不管根据什么理论或见解,例如有人声称有“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不管怎么讲,圣者知道这些所描述的东西通通都是无我的。 第六见处可以引申包含各种边见,像是若有新兴宗教声称其供奉的佛是超出三界的“造物主”,或发明某高于五阴的识是不灭的“真我”,声称:“这些不在五阴之内,因此佛陀说的‘五阴无我’不适用”,虽然号称不属于五阴(第一见处至第五见处),其实仍不出五阴,都属于第六见处的边见,佛陀两千六百年前就讲明这一切都是无我的。 《杂阿含经》卷三第63经就说了:“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有我。”(CBETA, T02, no. 99, p. 16, b15-16) 从佛教的角度,外道声称的我其实不出五阴。 相关的诸多经文佐证,可参照线上“进阶辨正”的内容。
本经、《杂阿含经》卷三第71经、《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87经、南传《增支部尼科耶》集5〈战士品8〉第71经,都有以战士打胜仗比喻超脱轮回。这几经的主题、比喻项目,以及佛法的解说,整理如下表所示:
[进阶辨正][导读:四食]古印度认为有四类食物能长养身心,即四食:
第一次听闻“四食”的说法时,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会有形而上的食物?这是因为佛法中的“四食”是根据“长养五阴”来讲的:
人是五阴的集合体,因此便将能够长养五阴的,归纳为四食了。 关于“四食”的进一步解说以及和十二因缘的关系,也可参考《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71~378经,即“食相应”的内容。 (二〇一)中阿含[*]ⓐ大品嗏ⓑ帝经第十(第五后诵)ⓒ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轮回是否有不变的主体? 尔时,嗏帝ⓓ比丘鸡和哆ⓔ子①ⓕ生如是恶见:“我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诸比丘闻已,往至嗏[*]帝比丘所,问曰:“嗏[*]帝!汝实如是说:‘我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耶?”’” 嗏[*]帝比丘答曰:“诸贤!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 时,诸比丘诃嗏[*]帝比丘曰:“汝莫作是说,莫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说。嗏[*]帝比丘!今此识,因缘故起,世尊无量方便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嗏[*]帝比丘!汝可速舍此恶见也。” 嗏[*]帝比丘为诸比丘所诃已,如此恶见其强力执,而一向说:“此是真实,余者虚妄。”如是再三。 众多比丘不能令嗏[*]帝比丘舍此恶见,从座ⓗ起去,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嗏[*]帝比丘生如是恶见:‘我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世尊!我等闻已,往诣嗏[*]帝比丘所,问曰:‘嗏[*]帝!汝实如是说:“我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耶ⓘ。’”’嗏[*]帝比丘答我等曰:‘诸贤!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世尊!我等诃曰:‘嗏[*]帝比丘!汝莫作是说,莫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说。嗏[*]帝比丘!今此识,因缘故起,世尊无量方便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嗏[*]帝比丘!汝可速舍此恶见也。’我等诃已,如此恶见其强力执,而一向说:‘此是真实,余者虚妄。’如是再三。世尊!如我等不能令嗏[*]帝比丘舍此恶见,从座[*]起去。” 世尊闻已,告一比丘:“汝往嗏[*]帝比丘所,作如是语:‘世尊呼汝!’” 于是,一比丘受世尊教,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至嗏[*]帝比丘所,即语彼曰:“世尊呼汝!”嗏[*]帝比丘即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世尊问曰:“汝实如是说:‘我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耶[*]。”’” 嗏[*]帝比丘答曰:“世尊!我实知世尊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 世尊问曰:“何者识耶?” 嗏[*]帝比丘答曰:“世尊!谓此识说、觉、作、教作、起、等起,谓彼ⓛ彼作善恶业而受报也②。” 世尊呵曰:“嗏[*]帝!汝云何知我如是说法?汝从何口ⓜ闻我如是说法?汝ⓝ愚痴人!我不一向说,汝一向说耶?汝愚痴人!闻诸比丘共诃汝时,应如法答:‘我今当问诸比丘也。’” 识由因缘生灭 于是,世尊问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耶?’” 时,诸比丘答曰:“不也。” 世尊问曰:“汝等云何知我说法?” 诸比丘答曰:“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识因缘故起,世尊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说法。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识因缘故起,我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随什么缘生起的识,命名为什么识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犹若如火,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木生火,说木火也。缘草粪聚火,说草粪聚火。如是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汝等知我如是说法。然此嗏[*]帝比丘愚痴之人,颠倒受解义及文也。彼因自颠倒受解故,诬谤于我,为自伤害,有犯有罪,诸智梵行者所不喜也,而得大罪。汝愚痴人!知有此恶不善处耶?” 于是,嗏[*]帝比丘为世尊面呵责ⓠ已,内怀忧戚,低头默然,失辩无言,如有所伺。 于是,世尊面呵嗏[*]帝比丘已,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法究竟,无烦无热,恒有不变,诸智慧观如是,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真说③见耶④?”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真说⑤见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灭已,所有真说ⓡ彼亦灭法⑥,见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真说已见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真说已见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灭已,所有真说[*]彼亦灭法,已见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真说无有疑惑耶⑦?” 比丘答曰:“不也⑧。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真说无有疑惑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灭已,所有真说[*]彼亦灭法,无有疑惑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真说如是,慧见如真,所有疑惑彼灭耶⑨?”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真说如是,慧见如真,所有疑惑彼灭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灭已,所有真说[*]彼亦灭法,如是慧见如真,所有疑惑彼灭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真说已无疑惑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真说已无疑惑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告曰:“如来已灭,所有真说[*]彼亦灭法,已无疑惑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谓我此见如是清净,著彼、惜彼、守彼,不欲令舍⑩者,汝等知我长夜说筏喻法,知已所塞流开⑪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谓清净的知见也要能放下我此见如是清净,不着彼、不惜彼、不守彼,欲令舍者,汝等知我长夜说筏喻法,知已所塞流开耶?” 比丘答曰:“唯然。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有异学来问汝等:‘贤者!汝等若有如是清净见,彼何义、何为、何功德?’汝等云何答耶?” 比丘答曰:“世尊!若有异学来问我:‘贤者!汝等若有如是清净见,彼何义、何为、何功德?’者,我等当如是答:‘诸贤!为厌义,为无欲义,为见知如真义故。’世尊!若异学来问我者,我等当如是答。” 逆顺观察十二因缘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异学来问汝,汝等应如是答。所以者何?此所说观,一曰抟ⓢ食麤细⑫,二曰更乐⑬,三曰意念⑭,四曰识⑮也。此四食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彼四食者,因爱、习爱,从爱而生,由爱有也。爱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爱者,因觉、习觉,从觉而生,由觉有也。觉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觉者,因更乐、习更乐,从更乐生,由更乐有也。更乐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更乐者,因六处、习六处,从六处生,由六处有也。六处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六处者,因名色、习名色,从名色生,由名色有也。名色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名色者,因识、习识,从识而生,由识有也。识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识者,因行、习行,从行而生,由行有也。行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行者,因无明、习无明,从无明生,由无明有也。 “是为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更乐,缘更乐有觉,缘觉有爱,缘爱有受,缘受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如是此淳ⓣ大苦阴生。” “缘生有老死,此说缘生有老死,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生有老死,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生有老死也。” “缘有有生,此说缘有有生,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有有生,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有有生也ⓤ。” “缘受有有,此说缘受有有,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受有有,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受有有也。” “缘爱ⓥ有受ⓦ,此说缘爱有受,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爱有受,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爱有受也。” “缘觉有爱,此说缘觉有爱,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觉有爱,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觉有爱也。” “缘更乐有觉,此说缘更乐有觉,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更乐有觉,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更乐有觉也。” “缘六处有更乐,此说缘六处有更乐,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六处有更乐,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六处有更乐也。” “缘名色有六处,此说缘名色有六处,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名色有六处,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名色有六处也。” “缘识有名色,此说缘识有名色,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识有名色,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识有名色也。” “缘行有识,此说缘行有识,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行有识,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行有识也。” “缘无明有行,此说缘无明有行,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缘无明有行,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缘无明有行也。是为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更乐,缘更乐有觉,缘觉有爱,缘爱有受,缘受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可得生,如是此淳大苦阴生。”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比丘!汝等如是说。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更乐,缘更乐有觉,缘觉有爱,缘爱有受,缘受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可得生,如是此淳大苦阴生。” 十二因缘的还灭 “生灭则老死灭,此说生灭则老死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生灭则老死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生灭则老死灭也。” “有灭则生灭,此说有灭则生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有灭则生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有灭则生灭也。” “受灭则有灭ⓧ,此说受灭则有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受灭则有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受灭则有灭也。” “爱灭则受灭,此说爱灭则受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爱灭则受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爱灭则受灭也。” “觉灭则爱灭,此说觉灭则爱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觉灭则爱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觉灭则爱灭也。” “更乐灭则觉灭,此说更乐灭则觉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更乐灭则觉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更乐灭则觉灭也。” “六处灭则更乐灭,此说六处灭则更乐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六处灭则更乐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六处灭则更乐灭也。” “名色灭则六处灭,此说名色灭则六处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名色灭则六处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名色灭则六处灭也。” “识灭则名色灭,此说识灭则名色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识灭则名色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识灭则名色灭也。” “行灭则识灭,此说行灭则识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行灭则识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行灭则识灭也。” “无明灭则行灭,此说无明灭则行灭,于汝等意云何?” 比丘答曰:“世尊!无明灭则行灭,我等意如是。所以者何?无明灭则行灭也。是为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更乐灭,更乐灭则觉灭,觉灭则爱灭,爱灭则受灭,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可得灭,如是此淳大苦阴灭。”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比丘!汝等如是说。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更乐灭,更乐灭则觉灭,觉灭则爱灭,爱灭则受灭,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可得灭,如是此ⓩ淳大苦阴灭。” 见十二因缘则无邪见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于过去作是念:‘我过去时有,我过去时无。云何过去时有?何由过去时有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于未来作是念:‘我未来当有,我未来当无。云何未来有?何由未来有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于内有疑惑,此云何?此何等?此众生从何所来?趣至何处?何因已有?何因当有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故杀父母,害佛Ⓐ弟子阿罗汉Ⓑ,破坏圣众,恶意向佛出如来血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故犯戒舍戒罢道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舍此更求外尊求福田⑯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作Ⓒ沙门、梵志如是说:‘诸尊!可知则知,可见则见⑰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吉祥为清净⑱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为诸沙门、梵志,吉祥相应诸见杂苦杂之Ⓓ,杂烦热杂懊恼,彼是真实⑲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身生疹患,生甚重苦,乃至命欲断,舍此更求外:‘颇有彼沙门、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句,持此咒令脱我苦。’是谓:求苦、习苦、得苦尽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受八有⑳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如是说:‘我等恭敬沙门,敬重沙门,沙门瞿昙是我尊师㉑’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自知、自见、自觉得最正觉,汝等随所问答耶?” 比丘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我正御汝等,于毕究竟无烦无热,恒不变易法,正智所知、正智所见、正智所觉,因此故我向者说,我为汝说法,毕究竟不烦热,恒不变易法,正智所知、正智所见、正智所觉。” 投胎轮回的因缘 “复次,三事合会入于母胎,父母聚集一处、母满精堪耐、香Ⓔ阴㉒已至。此三事合会入于母胎,母胎或时Ⓕ九月十月便Ⓖ生,生已以血长养,血者于圣法中,谓是母乳也。彼于后时诸根转大、根转成就,食麤饭𪎊㉓酥Ⓗ油涂身,彼眼见色,乐着好色、憎恶恶Ⓘ色,不立身念,少心、心解脱、慧解脱,不知如真,所生恶不善法,不灭尽无余,不败坏无余。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乐着好法、憎恶恶法,不立身念,少心、心解脱、慧解脱,不知如真,所生恶不善法,不灭尽无余,不败坏无余。彼如是堕Ⓙ憎不憎所受觉,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彼乐彼觉求着受彼觉,彼乐彼觉求着受彼觉已,若乐觉者是为受,彼缘受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可得生,如是此淳大苦阴生。比丘!非为具足爱所系相续,如嗏[*]帝比丘鸡和哆[*]子耶?” 比丘答曰:“如是,世尊!具足爱所系相续,如嗏[*]帝比丘鸡和哆[*]子也。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眼见色,于好色而不乐着,于恶色而不憎恶,立身念,无量心,心解脱、慧解脱,知如真,所生恶不善法,灭尽无余,败坏无余。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不着好法、不恶恶法,立身念,无量心,心解脱、慧解脱,知如真,所生恶不善法,灭尽无余,败坏无余。彼如是灭憎不憎所受觉,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彼不乐彼觉,不求不着不受觉,彼不乐彼觉,不求不着不受觉已,若乐觉者彼便灭,乐灭则受灭,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可得灭,如是此淳大苦阴灭。” “比丘!非为具足爱尽解脱耶?” 比丘答曰:“如是,世尊!具足爱尽解脱也。” 说是法时,此三千大千世界三反震动,动、尽动,战、尽战,震、尽震。是故此经称爱尽解脱。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嗏[*]帝经第十竟Ⓚ(四千六百九十一字)Ⓛ 中阿含[*]大品第二竟Ⓜ(三万九千九百一十二字)Ⓝ(第五后诵)ⓄⓅ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四(九千三百六十一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嗏”,大正藏原为“𠻬”,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嗏”。[*] ⓒ 明本无“第五后诵”四字。 ⓓ “嗏帝”,巴利本作 Sāti。 ⓔ “哆”,宋、元、明三本作“多”。[*] ⓕ “鸡和哆子”,巴利本作 Kevaṭṭa putta。 ⓖ 大正藏无“识”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耶”,大正藏原为“也”,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耶”。[*] ⓙ “生”,宋本作“生来”。 ⓚ 大正藏在“异”字之后有一“也”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大正藏无“彼”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口”,明本作“曰”。 ⓝ “汝”,圣本作“汝法”。 ⓞ “意”,圣本作“缘意”。 ⓟ 大正藏在“意”字之前有一“缘”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责”,圣本作“啧”。 ⓡ 大正藏无“说”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抟”,圣本作“揣”。 ⓣ “淳”,大正藏原为“等”,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淳”。 ⓤ “也”,大正藏原为“耶”,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也”。 ⓥ “爱”,圣本作“受”。 ⓦ “受”,圣本作“爱”。 ⓧ 大正藏在“灭”字之后有一“也”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者”,大正藏原为“然”,今依据高丽藏改作“者”。 ⓩ “此”,圣本作“此得”。 Ⓐ 大正藏无“佛”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汉”,大正藏原为“诃”,今依据明本改作“汉”。 Ⓒ “作”,圣、明二本作“仰”。 Ⓓ “之”,圣本作“毒”。 Ⓔ “香”,宋、元、明三本作“生”。 Ⓕ “时”,大正藏原为“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时”。 Ⓖ “便”,大正藏原为“更”,今依据高丽藏改作“便”。 Ⓗ “酥”,大正藏原为“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酥”。 Ⓘ 圣本无“恶”字。 Ⓙ “堕”,大正藏原为“随”,今依据圣本改作“堕”。 Ⓚ 明本无“嗏帝经第十竟”六字。 Ⓛ 宋、元、明、圣四本无“四千六百九十一字”八字。 Ⓜ “中阿含大品第二竟”,明本作“后大品第十六竟”。 Ⓝ 宋、元、明三本无“三万九千九百一十二字”十字。 Ⓞ “第五后诵”,元本作“第三后诵”,明本无“第五后诵”四字。 Ⓟ 圣本在“诵”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 宋、元、明、圣四本无“九千三百六十一字”八字。 Ⓡ 大正藏原将“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四(九千三百六十一字)”置于“中阿含大品第二竟(三万九千九百一十二字)(第五后诵)”前行,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置于卷末。 [注解]① 嗏帝比丘鸡和哆子:名为“嗏帝”的比丘,他是渔夫的儿子。其中“嗏”读音同“插”,“鸡和哆”是渔夫的音译。 ② 此识说、觉、作、教作、起、等起,谓彼彼作善恶业而受报也:识就是这个说话、感受、造作、教唆他人做、发起、对应地发起,也就是到处作善行、恶行而受报应的。其中“等起”的“等”是等同的意思,指基于某原因可产生对应的同类结果,例如基于善因可产生善果、基于恶因可产生恶果。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就是这讲话的、能感受的、到处经验善恶业果报的”。 ③ 真说:真实、正确的说法,又指佛陀亲口宣说的教法。《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5经译为“真实”。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是已生者”。按:此词巴利文bhūta一字多义,可译为“已生成的”,也可解为“真实”、“众生”等不同的翻译。南北传译者在此作不同的翻译选择,南传注释书解为“已生成的五阴”。 ④ 真说见耶:你们见到真实、正确的说法吗?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你们看见‘这是已生者’吗?” ⑤ 如来真说:佛陀所说的真实、正确的说法。《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5经译为“以食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那个食的生起”。按:南传经文的“食”是食物、滋养物的意思(例如四食可滋养五阴),巴利文为āhāra,《中阿含经》的底本可能为发音近似的arahā(阿罗汉;应供,为如来十号之一)。 ⑥ 如来灭已,所有真说彼亦灭法:佛陀灭度后,所有佛陀亲口宣说的教法也会因缘灭去。《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5经译为“彼食灭是真实灭”。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那个食的灭而已生者成为灭法”。 ⑦ 真说无有疑惑耶:你们是否对于佛陀亲口宣说的教法有疑惑呢?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当怀疑‘这是已生者吗?’时,疑惑生起吗?” ⑧ 不也:没有(疑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是的”。 ⑨ 真说如是,慧见如真,所有疑惑彼灭耶:像这样佛陀亲口宣说的教法,以智慧见到这就是真理,这样能灭除所有的疑惑吗?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当以正确之慧如实看见‘这是已生者。’时,那疑惑被舍断了吗?” ⑩ 我此见如是清净,著彼、惜彼、守彼,不欲令舍:我这样的见解如此地清净,因此执着它、爱惜它、守护它、不想要放下它。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个这么清净、这么皎洁的见解,如果你们黏着、珍惜、珍藏、执著为我所拥有的”。 ⑪ 知已所塞流开:知道了(筏喻)后,所停滞的就能开通了。相当南传经文作“为了越度而非为了握持的”。 ⑫ 抟食麤细:即“抟食”,物质的食物。印度人徒手抓食物吃,因此称食物为抟食。“抟”读音同“团”。又译为“揣食”、“麁抟食”。 ⑬ 更乐:即“触食”,根、境、识三者接触而生喜乐、长养身心。例如“秀色可餐”,眼睛看到美色,乃至身体触摸细滑,都是触食。又译为“细触食”。 ⑭ 意念:即“意思食”,以思考、意志而维系生命。例如“望梅止渴”、“精神食粮”。 ⑮ 识:即“识食”,有识阴的识知、觉知作用,而资益身心。即《杂阿含经》卷二第39经所形容“取阴俱识”。 ⑯ 舍此更求外尊求福田:舍弃这边(佛)而另外追求外道大师、外道修行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指定其他大师”。 ⑰ 可知则知,可见则见:能够知道的自然就会知道,能够见到的自然就会见到。按:这是外道末迦梨瞿舍利子的邪见,认为人的际遇,不是由自己的意志、行为造成的,一切随命运摆布,努力是徒然的。无论愚智,都要轮回受诸苦乐,直到八万四千大劫后,就自然得到解脱。因此也否定因果论,认为人所作的善事恶事都是徒然。可说是宿命论者。?? ⑱ 吉祥为清净:视吉兆、瑞相为清净、解脱。 ⑲ 为诸沙门、梵志,吉祥相应诸见杂苦杂之,杂烦热杂懊恼,彼是真实:作各种外道修行人的行为,以相应于吉兆之类的见解,间杂了苦在其中、见间杂了烦热、间杂了懊恼,将那些视作为真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返回那些个个沙门、婆罗门的禁戒、祭典、瑞相为(梵行的)核心”。 ⑳ 八有:初果圣者“七有天人往生”,来回人天出生最多七次,因此不会有第八次出生(八有)。 ㉑ 我等恭敬沙门,敬重沙门,沙门瞿昙是我尊师:因为我们恭敬修行人、敬重修行人、姓瞿昙的那位修行人是我们尊敬的老师(所以我们持这样的知见、这样说)。按:见道者亲自见证真理,因此不须要再盲信师长,而是以自己所知所见而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大师被我们尊重,我们以尊重大师而这么说”。 ㉒ 香阴:即“中阴”,为死后至再生前的过渡时期,在《阿含经》中通常以“识”或“神识”一并称之。相当的南传经文音译为“干达婆”、义译为“香阴”。 ㉓ 𪎊:一种将米、麦炒熟后磨粉制成的干粮。读音同“炒”。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尊叹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身生疹患,生甚重苦,乃至命欲断,舍此更求外:‘颇有彼沙门、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句,持此咒令脱我苦。’是谓:求苦、习苦、得苦尽耶?” ⇒ 持咒不能离苦,世间的作为通常也不能离苦,只有四圣谛才能真正离苦。 [进阶辨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