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四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一子品第九

导读

(一)[0562a14]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母人,心怀笃信,唯有一子,恒作是念:‘云何当教授比,使成为人?’”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义。世尊是诸法之本,如来所陈,靡不承受。唯愿世尊与诸比丘说此深法,闻已奉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其义。”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犹彼优婆斯心怀笃信,作是教训:‘汝今在家,当如质多长者,亦如象童子。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世尊受证弟子,所谓质多长者、象童子也。’若童子意欲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当如舍利弗目犍连比丘。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所谓舍利弗、目犍连比丘!好学正法,莫作邪业,兴起非法;设汝生此染著之想,便当坠堕三恶趣中。善念专心,不得者得,不获者获,未得证者,今当受证。所以然者,诸比丘!信施之重,实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是故,诸比丘!莫生染著之意,已生当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

大正藏无“授彼”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须发”,宋、元、明三本作“发须”。

[注解]

笃信:坚定的信心。

如来所陈,靡不承受:如来所说的法,没有不接受的。

质多:优婆塞名,佛陀称赞他是在家弟子中“第一智慧”。又译为“质多罗”。

象童子:优婆塞名,佛陀称赞他是在家弟子中“恒坐禅思”第一。又译为“呵侈阿罗婆”、“手长者”、“首长者”、“手阿罗婆长者子”、“旷野长者”。

三法衣:出家人的三种袈裟,包括安陀会(日常劳务或就寝时用;贴身的衣)、郁多罗僧(礼拜、听法、听戒时加披于安陀会外;上衣)、僧伽梨(外出托钵或入聚落王宫,说法教化时用;外套)。

舍利弗:比丘名,以“智慧第一”闻名。又译为“舍利子”,因为他的母亲名叫“舍利”。

目犍连:比丘名,以“神通第一”闻名。又译为“大目犍连”、“目揵连”、“大目揵连”。

信施之重,实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实在难以禁得起信徒的供养,(对于修为不够的人,这些供养能造成障碍,)让人无法成道。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二)[0562b08]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笃信优婆斯唯有一女,彼当云何教训成就?”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义。世尊是诸法之本,如来所陈,靡不承受。唯愿世尊与诸比丘说此深法,闻已奉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其义。”

诸比丘对曰:“如是。”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犹彼笃信优婆斯教训女曰:‘汝今在家者,当如拘仇多罗优婆斯、难陀母。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世尊受证弟子,所谓拘仇多罗优婆斯、难陀母是。’若女意欲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者,当如谶摩比丘尼、优钵花色比丘尼。所以然者,此是其量,此是其限。所谓谶摩比丘尼、优钵华色比丘尼!好学正法,莫作邪业,兴起非法;设汝生此染著之想,便当坠堕三恶趣中。善念专心,不果者果,不获者获,未得证者,今当受证。所以然者,诸比丘!信施之重,实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之趣。是故,诸比丘!莫生染著之想,已生当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拘仇多罗:优婆夷名,佛陀称赞她是在家女弟子中“智慧第一”。又译为“久寿多罗”。

难陀母:优婆夷名,佛陀称赞她是在家女弟子中“行守护业”(舍无量心)第一。又译为“郁多罗难陀母”。

谶摩:比丘尼名,佛陀称赞她是比丘尼中“智慧聪明”第一。“谶”读音同“趁”。又译为“差摩”。

优钵花色:比丘尼名,佛陀称赞她是比丘尼中“神足第一,感致诸神”。又译为“优钵华色”、“莲华色”。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和前一经中,佛陀以智慧、禅定第一的在家与出家弟子作为佛弟子们的榜样。

其中“神通第一”的弟子也算“禅定第一”的弟子之一,因为神通是借由定力而升起的。

有同学提问:“为什么不是举慈悲、智慧第一,而是举禅定、智慧第一?”

因为“慈悲、智慧”是入世的说法,就究竟的出世法来看,则是强调“禅定、智慧”。“禅定”功夫好的,通常已破除了小我,自然入世时也慈悲喜舍,或是四无量心修得特别好。

(三)[0562c02]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见一法疾于心者,无譬可喻,犹如猕猴舍一取一,心不专定。心亦如是,前想、后想所不同者,以方便不可摸则,心回转疾。是故,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观察心意。是故,诸比丘!常当降伏心意,令趣善道,亦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譬可喻犹如猕猴舍一取一心不专定心亦如是前想后想所不同者”二十七字。

宋、元、明三本无“便”字。

[注解]

猕猴舍一取一:猕猴在树丛中抓着树枝漫游,放掉一个枝条时,又会抓取另一个枝条。

不可摸则:不能复制。“摸”在此同“模”,式样。“则”指准则。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89经与本经呼应:“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CBETA, T02, no. 99, p. 81, c14-17)

《本事经》卷二〈一法品 1〉也有相关的经文及实修法:“我观世间无别一法,速疾回转,犹如其心。所以者何?是心于境速疾回转,世出、世间无可为喻,汝等应取如是心相。善取相已,应善思惟;善思惟已,应善观察;善观察已,应善安住;善安住已,若不觉有内贪欲缠,汝等复应审谛观察:我今为有内贪欲缠而不觉耶?我今为无内贪欲缠而不觉耶?”(CBETA, T17, no. 765, p. 672, c5-12)

  • 佛陀表示没有任何事物比心更迅速的了。

就像猕猴在树丛中抓着树枝漫游,放掉一个枝条时,又会抓取另一个枝条。我们的心不断执取、攀缘各种事物,迅速地从一个对象攀缘到另一个对象,无法保持专注、稳定,捉摸不定。因此,一般人无法敏锐地观察到心的变化。

修行人要练习专注,让心稳定地专注在目标上,以往善的方向发展。

(四)[0562c10]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见一法疾于心者,无譬可喻。犹如猕猴舍一取一,心不专定。心亦如是,前想、后想所念不同。是故,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观察心意所由。是故,诸比丘!常当降伏心意,得趣善道。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是故=如是【宋】【元】【明】

  “是故”,宋、元、明三本作“如是”。
  “如是”,大正藏原为“是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如是”。

[注解]

[对应经典]

 

(五)[0562c18]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念之起,当下轮回我恒观见一人心中所念之事,此人如屈伸臂顷堕泥黎中。所以然者,由恶心故,心之生病坠堕地狱。

尔时,世尊便说偈言:

“犹如有一人,  心怀瞋恚想,
 今告诸比丘,  广演其义趣。
 今正是其时,  设有命终者,
 假令入地狱,  由心秽行故。

“是故,诸比丘!当降伏心,勿生秽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泥黎=泥犂【宋】【元】【明】

  “泥黎”,宋、元、明三本作“泥犂”。
  “泥犂”,大正藏原为“泥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泥犂”。

者=时【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时”。
  “时”,大正藏原为“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时”。

[注解]

泥黎:地狱。

[对应经典]

 

(六)[0563a01]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恒观见一人心中所念之事,如屈伸臂顷而生天上。所以然者,由善心故;已生善心,便生天上。”

尔时,世尊便说偈言:

“设复有一人,  而生善妙心,
 今告诸比丘,  广演其义趣。
 今正是其时,  设有命终者,
 便得生天上,  由心善行故。

“是故,诸比丘!当发净意,勿生秽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言=曰【宋】【元】【明】

  “言”,宋、元、明三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为“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及前一经所说,也可以解读为日常生活中,一念之起,当下轮回。《杂阿含经》卷十六第432经也将轮回五道比喻为五个辐条相连的车轮,强调轮回如同轮子的快速旋转般。

这些经文可以说是《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在《阿含经》中的出处。

(七)[0563a13]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此众中,不见一法最胜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缚著牢狱,无有解已。所谓男子见女色已,便起想着,意甚爱敬,令人不至永寂,缚著牢狱,无有解已。意不舍离,周旋往来,今世后世,回转五道,动历数。”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

梵音柔软声,  如来说难见;
 或复有时见,  系念在目前

 亦莫与女人,  往来与言语;
 恒罗伺捕人,  不得至无为

“是故,诸比丘!当除诸色,莫起想着。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女+(人)【宋】*【元】*【明】*

  “女”,宋、元、明三本作“女人”。
  大正藏无“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不见一法最胜最妙,眩惑世人:没有见到其他的事物更胜妙而能够眩惑世人的。

五道:天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因为“六道”中阿修罗道散布于其余道中,因此经中有时说“六道”、有时说“五道”。

梵音柔软声,如来说难见;或复有时见,系念在目前:具有美妙柔软声音的人,平常不易见到,若有时见到了,会让人时常回想起来,历历在目。

恒罗伺捕人:总是像有张罗网般,伺机补捉人。

无为:无造作的;不是由因缘而生的(因此也不会随因缘而灭),在这里指涅槃。“为”是“造作”的意思。

当除诸色,莫起想着:色境进入感官中,经过意根的作用,赋予其意义,而浮现出心中的影像,应当如实地观察,破除对于色境的贪爱染著。

[对应经典]

 

(八)[0563a27]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此众中,不见一法最胜最妙,眩惑世人,不生永寂,缚著牢狱,无有解已。所谓[*]女见男子色已,便起想着,意甚爱敬,令人不至永寂,缚著牢狱,无有解已。意不舍离,周旋往来,今世后世,回转五道,动历劫数。”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

“若生颠倒想,  兴念恩爱心,
 除念意染著,  便无此诸秽。

“是故,诸比丘!当除诸色,莫起想着。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不生=不至【宋】【元】【明】

  “不生”,宋、元、明三本作“不至”。
  “不至”,大正藏原为“不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至”。

除念=念除【宋】【元】【明】

  “除念”,宋、元、明三本作“念除”。
  “念除”,大正藏原为“除念”,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念除”。

[注解]

当除诸色,莫起想着:色境进入感官中,经过意根的作用,会浮现出心中的影像,自行赋予其意义,应当如实地观察,破除对于色境的贪爱染著。

[对应经典]

 

[导读:五盖]

五盖是五种覆盖心识、阻碍善法发生的烦恼:

  1. 贪欲盖:感官欲望。
  2. 瞋恚盖:生气。
  3. 睡眠盖:昏沉和嗜睡。
  4. 掉悔盖(调戏盖):心浮动静不下来。“掉”又译为“掉举”,心浮动不安;“悔”即“追悔”,于所作的事心怀忧恼。
  5. 疑盖:疑惑。

五盖会阻碍入定。觉察五盖生灭的因缘,进而去除造成五盖的原因、避免五盖生起,而调伏五盖,是修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九)[0563b11]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此众中,不见一法,无欲想便起欲想;已起欲想便增益。无瞋恚想便起瞋恚;已起瞋恚便增多。无睡眠想便起睡眠;已起睡眠便增多。无调戏想便起调戏;已起调戏便增多。无疑想便起疑想;已起疑想便增多。亦当观恶露不净想。设作乱想,无欲想便有欲想;已有欲想便增多。瞋恚、睡眠,本无疑想便起疑想;疑想已起便增多。是故,诸比丘!莫作乱想,常当专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疑想已起=已起疑想【宋】【元】【明】

  “疑想已起”,宋、元、明三本作“已起疑想”。
  “已起疑想”,大正藏原为“疑想已起”,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起疑想”。

[注解]

不见一法:此指没有其他的事物像乱想 (不如实观、不保持正念) 一般。

调戏:即“掉举”,心浮动不安。

观恶露不净:即“不净观”,以心念专注观察身体各组成成分的不净,可以对治贪欲。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没有其他的事物像乱想 (不如实观、不保持正念) 一般,会导致五盖 (贪、瞋、睡眠、掉举、疑,五种对于禅定的障碍) 的增长。

(一〇)[0563b23]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此法中,不见一法,未有欲想便不生欲想;已生欲想便能灭之。未生瞋恚想便不生,已生瞋恚想便能灭之。未生睡眠想便不生;已生睡眠想便能灭之。未生调戏想便不生;已生调戏想便能灭之。未生疑想便不生;已生疑想便能灭之。亦当观恶露不净,已观恶露不净,未生欲想便不生;已生便能灭之。未生瞋恚便不生;已生瞋恚便能灭之。乃至疑,未生疑想便不生;已生疑想便能灭之。是故,诸比丘!常当专意观不净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斯及二心  一堕一生天
 男女想受乐  二欲想在后

[校勘]

想受=相爱【元】【明】

  “想受”,元、明二本作“相爱”。
  “相爱”,大正藏原为“想受”,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相爱”。

[注解]

不见一法:此指没有其他的事物像专意 (如实观、保持正念) 一般。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没有其他的事物像专意 (如实观、保持正念) 一般,能够灭除五盖 (贪、瞋、睡眠、掉举、疑,五种对于禅定的障碍)。

[进阶辨正]

 
agama1/增壹阿含經一子品第九.txt · 上一次變更: 2018/03/31 20:5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287391185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