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三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地主品第二十三

导读

(一)[0609a14]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王波斯匿告诸群臣曰:“汝等催严羽宝之车,吾欲往诣世尊所,礼拜问讯。”

是时,左右受王教令,寻严驾[*]羽宝之车,即白王曰:“严驾已办,今正是时。”

尔时,王波斯匿即乘宝羽之车,步骑数千,前后围遶,出舍卫国,至祇洹精舍,往诣世尊所。如诸王法,除去五饰,所谓盖、天冠、剑、履屣及金拂,舍著一面,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与说深法,劝乐令喜。是时,王波斯匿闻说法已,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受我三月请,及比丘僧,莫在余处。”是时,世尊默然受波斯匿请。

时,王波斯匿见世尊默然受请,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还至舍卫城,敕诸群臣曰:“吾欲饭佛及比丘僧三月供养,给所须物: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汝等亦当发欢喜心。”

诸臣对曰:“如是。”

时,王波斯匿即于宫门外,作大讲堂,极为殊妙,悬缯幡盖,作倡妓乐,不可称计。施诸浴池,办诸油灯,办种种饭食,味有百种。是时,王波斯匿即白:“时到,唯愿世尊临顾此处。”

尔时,世尊以见时到,着衣持钵,将诸比丘僧,前后围遶,入舍卫城,至彼讲堂所。到已,就座而坐,及比丘僧各随次而坐。

是时,王波斯匿将诸宫人,手自行食,供给所须,乃至三月,无所短乏,给与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见世尊食讫,持种种华散世尊及比丘僧上,更取小座于如来前坐,白世尊曰:“我曾从佛闻以因缘本末:施畜生食者,获福百倍;与犯戒人食者,获福千倍;施持戒人食者,获福万倍;施断欲仙人食者,获福亿倍;与向须陀洹食者,获福不可计。况复成须陀洹乎?况向斯陀含、得斯陀含道!况向阿那含、得阿那含道!况向阿罗汉、得阿罗汉道!况向辟支佛、得辟支佛!况向如来.至真.等正觉!况成佛及比丘僧!其福功德不可称计,我今所作功德,今日已办。”

世尊告曰:“大王!勿作是语,作福无厌。今日何故说所作已办?所以然者,生死长远,不可称记。

“过去久远,有王名曰地主,统领此阎浮里地。彼王有臣名曰善明,少小与王周旋,无所畏难。是时,彼王分阎浮地半与彼臣使治。是时,善明小王自造城郭,东西十二由旬,广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众多。

“尔时,彼城名曰远照,善明王主第一夫人名日月光,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颜貌端政,世之希有。口出优钵华香,身作栴檀香。未经几日,身便怀妊。彼夫人即往白王:‘我今有娠。’王闻此语,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便敕左右,更施设座具,快乐无比。夫人怀妊日数遂满,生一男儿。当生之时,阎浮里内晃然金色,颜貌[*]端政,三十二相,身体金色。善明大王见此太子,欢喜踊跃,庆贺无量,便召诸师,婆罗门、道士,躬抱太子,使彼瞻相:‘我今以生此子,卿等与吾瞻相,便立名字。’

“时,诸相师受王教令,各共抱瞻,观察形貌,咸共白王:‘圣王!太子[*]端政无双,诸根不缺,有三十二相。今此王子当有两趣。若当在家者,便为转轮圣王,七宝具足。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是为七。当有千子,勇悍刚强,能却众敌,于此四海之内,不加刀杖,自然靡伏。若此王子出家学道者,成无上正觉,名德远布,弥满世界。生此王子,当此之日,光明远照,今字王子名曰灯光。’时,诸相师[*]以立名字,各退坐而去。

“时,王竟日抱此太子,未常离目。时,王为此王子立三讲堂,秋、冬、夏节随适所宜,宫人婇女充满宫里,使吾太子于此游戏。

时,王太子年二十九,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即日出家,即夜成佛。尔时,阎浮里地悉共闻知:‘彼王太子出家学道,即日成佛。’父王清旦闻王太子出家学道,即夜成佛。时,父王便作是念:‘昨夜吾闻诸天在空皆共称善,此必善应,非有恶向,我今可往而共相见。’

“时,王将四十亿众,男女围绕,便诣灯光如来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及四十亿众,各共礼足,在一面坐。是时,如来与父王及四十亿众渐说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污、漏、不净行,出家为要,获清净报。尔时,如来观众生意,心性柔和;诸佛如来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尽与彼四十亿众广说其义,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时,四十亿众白灯光如来曰:‘我等意愿剃除须发,出家学道。’大王当知。尔时,四十亿众尽得出家学道,即以其日成阿罗汉。

“尔时,灯光如来将四十亿众,皆是无著,游彼国界。国土人民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无所渴乏。是时,地主大王闻子灯光成无上正真.等正觉,将四十亿众,皆是无著,游彼国界。‘我今当遣信,往请如来在此游化;若使来者,充我本愿;若不来者,我躬自当往拜跪问讯。’即敕一臣:‘汝往至彼问讯如来,持我名字,头面礼足,兴居轻利游步康强。云王地主问讯如来,兴居轻利,游步康强。唯愿世尊临顾此土。’

“尔时,彼人受王教敕便往至彼国界。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立,便作是说:‘大王地主礼如来足,问讯礼竟,兴居轻利,游步康强,唯愿世尊临顾彼国。’尔时,世尊默然受彼请。

“时,灯光如来将诸大众,以渐人间游行,与大比丘四十亿众俱。在在处处,靡不恭敬者,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皆悉贡献,渐至地主国界,时,地主大王闻灯光如来至此国界,在北婆罗园中,将大比丘众四十亿人:‘我今可躬自往迎。’时,地主大王复将四十亿众往诣灯光如来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及四十亿众礼足已,在一面坐。

“尔时,灯光如来渐与彼王及四十亿众面说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污,漏不净行,出家为要,获清净报。尔时,如来观众生意,心性柔和,诸佛如来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尽与彼四十亿众广说其义,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时,四十亿众白灯光如来曰:‘我等意愿剃除须发,出家学道。’大王当知。尔时,四十亿众尽得出家学道,即以其日,成阿罗汉道。时,地主国王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时,灯光如来将八十亿众,皆是阿罗汉,游彼国界,国土人民四事供养: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事事供给,无所乏短。是时,地主国王复于余时,将诸群臣至彼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灯光如来与彼国王说微妙法,地主大王白如来曰:‘唯愿世尊尽我形寿受我供养,及比丘僧,当供给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悉当供给。’尔时,灯光如来默然受彼王请。

“时,王见佛默然受请,重白世尊:‘我今从世尊求愿,唯见听许!’世尊告曰:‘如来法者,以过此愿。’王白世尊:‘我今求愿者,极为净妙。’世尊告曰:‘所求之愿,云何净妙?’王白世尊:‘如我意中,今日众僧在一器食,明日复用余器食;今日众僧著一种服,明日复更易服;今日众僧坐一种座,明日复更坐余座;今日使人与众僧使,明日复更易使人。我所求愿者,正谓此耳。’灯光如来告曰:‘随汝所愿,今正是时。’

“地主大王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还至宫中。到已,告诸群臣:‘我今意欲尽其形寿供养灯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及比丘众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汝等亦当劝发佐吾供办。’诸臣对曰:‘如大王教。’去城不远一由旬内,造立堂舍,雕文刻镂,五色玄黄,悬缯幡盖,作倡伎乐,香汁洒地,修治浴池,办具灯明及甘馔、饮食、施设坐具。便白:‘时到,今正是时,愿尊屈顾!’

“时,灯光如来[*]以知时至,着衣持钵,将比丘众,前后围遶,便往至讲堂所,各各就座而坐。时,地主大王见佛、比丘僧坐讫,将宫人婇女及诸大臣,手自斟酌,行种种饮食,味各百种。大王当知,尔时,地主国王七万岁中,供养灯光如来及八十亿众诸阿罗汉,未曾懈废。时,彼如来教化周讫,便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时,地主大王若干百种香花供养,于四衢道路,起四庙寺,各用七宝金、银、琉璃、水精,悬缯幡盖,及八十亿众各各以渐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尔时,大王取八十亿众,收其舍利,各各兴起神寺,皆悬缯幡盖,香华供养。大王当知。尔时,地主大王复供养灯光如来寺及八十亿罗汉寺,复经七万岁,随时供养,然灯、散华,悬缯幡盖。大王当知,灯光如来遗法灭尽,然后彼王方取灭度。

“尔时,地主大王者岂是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尔时地主大王者,即我身是。我于尔时,七万岁中,以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供养彼佛,令不减少。般涅槃后,复于七万岁中供养形像舍利,烧香、然灯,悬缯幡盖,无所渴乏。我于尔时,以此功德,求在生死获此福祐,不求解脱。大王当知,尔时所有福德,今有遗余耶?莫作是观!如我今日观彼富有,无有毫厘如毛发许。所以然者,生死长远,不可称[*]记,于中悉食福尽,无有毫厘许在。是故,大王!莫作是说言:‘我所作福祐,今日已办。’大王!当作是说:‘我今身、口、意所作众行,尽求解脱,不求在生死福业,便于长夜安隐无量。’”

尔时,王波斯匿便怀恐惧,衣毛皆竖,悲泣交集;以手抆泪,头面礼世尊足,自陈过状:“如愚、如𫘤,无所觉知,唯愿世尊受我悔过!今五体投地,改已往之失,更不造此言教,唯愿世尊受我悔过。”如是再三。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大王!今于如来前悔其非法,改往修来,我今要受汝悔过,更莫复造。”

尔时,于大众中有一比丘尼,名迦旃延,即从[*]坐起,头面礼足,白世尊曰:“今世尊所说,甚为微妙。又世尊告波斯匿王作是语:‘大王当知,身、口、意所作众行,尽求解脱,莫求在生死食其福业,更于长夜获安隐无量。’所以然者,我自忆三十一劫,式诘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游在野马世界。

“尔时,彼佛到时着衣持钵,入野马城乞食。是时,城内有一使人,名曰纯黑。时,彼使人见如来执钵入城乞食。见已,便作是念:‘今如来入城必须饮食。’即入家出食施与如来,兴发此愿:‘持此功德,莫堕三恶趣中;使我当来之世,亦当值如此圣尊;亦当使彼圣尊为我说法,时得解脱。’世尊并波斯匿王咸共知之。当尔时,纯黑使人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尔时纯黑使人者,即我身是。

“我于尔时,饭式诘如来作此誓愿:‘使将来之世,值如此圣尊,与我说法,时得解脱。’我于三十一劫不堕三恶趣中,生天、人中,最后今日受此身分,遭值圣尊得出家学道,尽诸有漏,成阿罗汉。若世尊所说极为微妙,语波斯匿王:‘身、口、意所作众行,尽求解脱,莫在生死食此福业。’我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斯,欢喜心意向如来者,我便生此念:‘此诸贤士,用意犹不爱敬供奉如来?’设我见四部之众,即往告曰:‘汝等诸贤,为须何物,衣钵耶?尼师檀耶?针筒耶?澡罐耶?及余沙门什物,我尽当供给。’我已许之,便在处处乞求。若我得者是其大幸;若使不得,便往至郁单越瞿耶尼弗于逮,求索来与。所以然者,皆由此四部之众得涅槃道。”

尔时,世尊观察迦旃延比丘尼心,便告诸比丘:“汝等颇见如此之比信心解脱,如[*]迦旃延比丘尼乎?”

诸比丘对曰:“不见也,世尊!”

世尊告曰:“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尼,得信解脱者,所谓[*]迦旃延比丘尼是也。”

尔时,迦旃延比丘尼及波斯匿王、四部之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

  ????

羽宝=羽葆【元】【明】*

  “羽宝”,元、明二本作“羽葆”。
  “羽葆”,大正藏原为“羽宝”,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羽葆”。

正=王【元】

  “正”,元本作“王”。
  “王”,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元本改作“王”。

宝羽=羽宝【宋】,=羽葆【元】【明】

  ????

祇洹=祇桓【明】

  “祇洹”,明本作“祇桓”。
  “祇桓”,大正藏原为“祇洹”,今依据明本改作“祇桓”。

饭=饮【宋】【元】【明】

  “饭”,宋、元、明三本作“饮”。
  “饮”,大正藏原为“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饮”。

短乏=乏短【宋】【元】【明】

  “短乏”,宋、元、明三本作“乏短”。
  “乏短”,大正藏原为“短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乏短”。

更=臾【元】

  “更”,元本作“臾”。
  “臾”,大正藏原为“更”,今依据元本改作“臾”。

小座=小床【宋】【元】【明】

  “小座”,宋、元、明三本作“小床”。
  “小床”,大正藏原为“小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小床”。

〔末〕-【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末”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记=计【明】*

  “记”,明本作“计”。
  “计”,大正藏原为“记”,今依据明本改作“计”。

地主=地种【宋】

  “地主”,宋本作“地种”。
  “地种”,大正藏原为“地主”,今依据宋本改作“地种”。

主=王【宋】

  “主”,宋本作“王”。
  “王”,大正藏原为“主”,今依据宋本改作“王”。

端政=端正【宋】*【元】*【明】*

  “端政”,宋、元、明三本作“端正”。
  “端正”,大正藏原为“端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端正”。

〔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身+(体)【宋】【元】【明】

  “身”,宋、元、明三本作“身体”。
  大正藏无“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娠=身【宋】【元】

  “娠”,宋、元二本作“身”。
  “身”,大正藏原为“娠”,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身”。

座=坐【宋】【元】【明】

  “座”,宋、元、明三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为“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坐”。

夫人=天人【元】

  “夫人”,元本作“天人”。
  “天人”,大正藏原为“夫人”,今依据元本改作“天人”。

遂=已【宋】【元】【明】

  “遂”,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地)+里【宋】【元】【明】

  “里”,宋、元、明三本作“地里”。
  大正藏无“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强=健【宋】【元】【明】

  “强”,宋、元、明三本作“健”。
  “健”,大正藏原为“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健”。

刀杖=刀仗【元】【明】

  “刀杖”,元、明二本作“刀仗”。
  “刀仗”,大正藏原为“刀杖”,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刀仗”。

(道等)+正觉【宋】【元】【明】

  “正觉”,宋、元、明三本作“道等正觉”。
  大正藏无“道等”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常=尝【宋】【元】【明】

  “常”,宋、元、明三本作“尝”。
  “尝”,大正藏原为“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尝”。

(时王太子于此游戏)+时王【宋】【元】【明】

  “时王”,宋、元、明三本作“时王太子于此游戏时王”。
  大正藏无“时王太子于此游戏”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恶向=恶响【宋】【元】【明】

  “恶向”,宋、元、明三本作“恶响”。
  “恶响”,大正藏原为“恶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恶响”。

习=集【元】【明】*

  “习”,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已〕-【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已”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灯光=登光【宋】

  “灯光”,宋本作“登光”。
  “登光”,大正藏原为“灯光”,今依据宋本改作“登光”。

足=已【元】【明】

  “足”,元、明二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足”,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已”。

时+(时)【宋】【元】【明】

  “时”,宋、元、明三本作“时时”。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若干=若千【明】

  “若干”,明本作“若千”。
  “若千”,大正藏原为“若干”,今依据明本改作“若千”。

方=方王【元】

  “方”,元本作“方王”。
  “方王”,大正藏原为“方”,今依据元本改作“方王”。

烧香然灯=然灯烧香【宋】【元】【明】

  “烧香然灯”,宋、元、明三本作“然灯烧香”。
  “然灯烧香”,大正藏原为“烧香然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然灯烧香”。

富有=福祐【宋】【元】【明】

  “富有”,宋、元、明三本作“福祐”。
  “福祐”,大正藏原为“富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福祐”。

许+(在)【元】【明】

  “许”,元、明二本作“许在”。
  大正藏无“在”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食其)+福业【宋】【元】【明】

  “福业”,宋、元、明三本作“食其福业”。
  大正藏无“食其”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要〕-【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迦旃延=迦栴延【宋】*【元】*【明】*

  “迦旃延”,宋、元、明三本作“迦栴延”。
  “迦栴延”,大正藏原为“迦旃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迦栴延”。

〔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更=便【宋】【元】【明】

  “更”,宋、元、明三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为“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便”。

饭式诘=有式诘【宋】【元】【明】

  “饭式诘”,宋、元、明三本作“有式诘”。
  “有式诘”,大正藏原为“饭式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有式诘”。

一=德【元】

  “一”,元本作“德”。
  “德”,大正藏原为“一”,今依据元本改作“德”。

使+(我)【元】【明】

  “使”,元、明二本作“使我”。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将来=当来【宋】【元】【明】

  “将来”,宋、元、明三本作“当来”。
  “当来”,大正藏原为“将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当来”。

圣尊=世尊【宋】【元】【明】

  “圣尊”,宋、元、明三本作“世尊”。
  “世尊”,大正藏原为“圣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世尊”。

若=如【元】【明】

  “若”,元、明二本作“如”。
  “如”,大正藏原为“若”,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如”。

优婆斯=优婆夷【宋】【元】【明】

  “优婆斯”,宋、元、明三本作“优婆夷”。
  “优婆夷”,大正藏原为“优婆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优婆夷”。

尼师檀=尼师坛【宋】【元】【明】

  “尼师檀”,宋、元、明三本作“尼师坛”。
  “尼师坛”,大正藏原为“尼师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尼师坛”。

针筒=针筒【元】【明】

  “针筒”,元、明二本作“针筒”。
  “针筒”,大正藏原为“针筒”,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针筒”。

(法)+澡罐【宋】【元】【明】,罐=灌【宋】

  ????

已许之便在=许已尽便在在【宋】【元】【明】

  “已许之便在”,宋、元、明三本作“许已尽便在在”。
  “许已尽便在在”,大正藏原为“已许之便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许已尽便在在”。

[注解]

阎浮里: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们居住于此。另译为“阎浮洲”、“阎浮提”、“南瞻部洲”。

小座:矮的座位。又译为“小床”、“卑床”。

辟支佛:没有老师教导而自己觉悟解脱,且不为大众说法的圣者。又译为“独觉”、“缘觉”。

三十二相:古印度相术认为最有福报的人的三十二个形体相貌特征,相传有这三十二相的人在家可成为转轮圣王,出家可成佛。

兴居轻利:生活起居轻松便利。又译为“起居轻利”。

游步康强:走起路来健康强壮。

使人:仆人。

饭:在这里作动词用,指拿食物给别人吃。

式诘:即尸弃佛,过去七佛中的第二位。

郁单越: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千岁,是四大洲中果报最殊胜的大同世界,但没有佛法。另译为“北俱卢洲”、“郁单曰”、“郁多罗提舍”。

瞿耶尼: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二百五十岁,义译为“西牛货洲”,因为此洲以牛作为货币。另译为“瞿陀尼”、“拘耶尼”、“拘陀尼”、“瞿陀尼迦”。

弗于逮: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五百岁,义译为“东胜身洲”,因为此洲的人类身形殊胜。另译为“弗婆提舍”、“弗婆提”、“弗婆鞞陀提”。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二)[0611c02]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尊者婆拘卢在一山曲,补纳故衣。是时,释提桓因遥见尊者婆拘卢在一山曲补纳故衣,见已,便作是念:“此尊者婆拘卢已成阿罗汉,诸缚已解,长寿无量,恒自降伏,思惟非常、苦、空、非身,不着世事,亦复不与他人说法,寂默自修如外道异学。不审此尊能与他说法?为不堪任乎?我今当与试之。”

尔时,天帝释便从三十三天没不现,来至耆阇崛山,在尊者婆拘卢前住,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释提桓因便说此偈:

“智者所叹说,  何故不说法?
 坏结成圣行,  何为寂然住?”

尔时,尊者婆拘卢复以此偈,报释提桓因曰:

“有佛舍利弗,  阿难均头槃,
 亦及诸尊长,  善能说妙法。”

尔时,释提桓因白尊者婆拘卢曰:“众生之根有若干种,然尊当知,世尊亦说众生种类,多于地土,何故尊者婆拘卢不与他人说法?”

婆拘卢报曰:“众生之类难可觉知,世界若干,国土不同,皆着我所、非我所。我今观察此义已,故不与人说法。”

释提桓因曰:“愿尊与我说我所、非我所之义。”

尊者婆拘卢曰:“我人寿命,若男、若女士夫之类,尽依此命而得存在。然复,拘翼!世尊亦说:‘比丘当知,当自炽然,无起邪法,亦当贤圣默然。’我观此义已,故默然耳。”

是时,释提桓因遥向世尊叉手,便说此偈:

“归命十力尊,  圆光无尘翳,
 普为一切人,  此者甚奇特。”

尊者婆拘卢报曰:“何故帝释而作是说:‘此者甚奇特’?”

释提桓因报言:“自念我昔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而问此义:‘天、人之类有何想念?’尔时,世尊告我曰:‘此世界若干种,各各殊异,根原不同。’我闻此语已,寻对曰:‘如是,世尊所说世界若干种,各各不同,设与彼众生说法,咸共受持有成果者。’我以此故说:‘此者甚奇特!’然尊者婆拘卢所说,亦复如是。世界若干种,各各不同。”

是时,释提桓因便作是念:“此尊堪任与人说法,非为不能。”是时,释提桓因即从[*]坐起而去。

尔时,释提桓因闻尊者婆拘卢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寂然=寂默【宋】【元】【明】

  “寂然”,宋、元、明三本作“寂默”。
  “寂默”,大正藏原为“寂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寂默”。

槃=叶【宋】【元】【明】

  “槃”,宋、元、明三本作“叶”。
  “叶”,大正藏原为“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叶”。

炽然=然炽【宋】【元】【明】

  “炽然”,宋、元、明三本作“然炽”。
  “然炽”,大正藏原为“炽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然炽”。

特=持【元】

  “特”,元本作“持”。
  “持”,大正藏原为“特”,今依据元本改作“持”。

(如世尊)+所说【宋】【元】【明】

  “所说”,宋、元、明三本作“如世尊所说”。
  大正藏无“如世尊”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罗阅城:“王舍城”的音译,中印度摩羯陀国的首都。

婆拘卢:比丘名,终生没有疾病且极长寿,他的事迹详见《中阿含经》卷八〈未曾有法品 4〉第34经薄拘罗经。又译为“婆拘罗”、“薄拘罗”。

山曲:山拐弯的地方。

皆着我所、非我所:都贪著于(世俗观念下)我所有的、不是我所有的。“非我所”在这里不同于一般的用法。

十力尊:指佛陀。“十力”是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种智力,详见《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第684经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从本经或许可推论婆拘卢尊者虽然表面上不说法,但其实有深入观察众生根器的能力,才能对于众生的根性给予帝释天和佛陀所说一致的开示。

(三)[0612a17]

闻如是:

一时,佛在占波国雷声池侧。

是时,尊者二十亿耳在一静处,自修法本,不舍头陀十二法行,昼夜经行,不离三十七道品之教,若坐、若行,常修正法,初夜、中夜、竟夜,恒自克励,不舍斯须,然复不能于欲漏法心得解脱。是时,尊者二十亿耳所经行处,脚坏血流,盈满路侧,犹如屠牛之处,乌鹊食血,然复不能于欲漏心得解脱。是时,尊者二十亿耳便作是念:“释迦文佛苦行精进弟子中,我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脱;又我家业,多财饶宝,宜可舍服,还作白衣,持财物广惠施。然今作沙门,甚难不易!”

尔时,世尊遥知二十亿耳心之所念,便腾游虚空,至彼经行处,敷坐具而坐。是时,尊者二十亿耳前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问二十亿耳曰:“汝向何故作是念:‘释迦文尼佛精进苦行弟子中,我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脱;又我家业,饶财多宝,宜可舍服,还作白衣,持财物广施。然今作沙门,甚难不易。’”

二十亿耳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我今还问汝,随汝报我。云何,二十亿耳!汝本在家时,善弹琴乎?”

二十亿耳对曰:“如是。世尊!我本在家时,善能弹琴。”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亿耳!若弹弦极急,向不齐等,尔时琴音可听采不?”

二十亿耳对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亿耳!若琴[*]弦复缓,尔时琴音可听采不?”

二十亿耳对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亿耳!若琴[*]弦不急不缓,尔时琴音可听采不?”

二十亿耳对曰:“如是。世尊!若琴[*]弦不缓不急,尔时琴音便可听采。”

世尊告曰:“此亦如是。极精进者,犹如调戏;若懈怠者,此堕邪见;若能在中者,此则上行。如是不久,当成无漏人。”

尔时,世尊与二十亿耳比丘说微妙法已,还雷音池侧。

尔时,尊者二十亿耳思惟世尊教敕,不舍须臾,在闲静处修行其法。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剃除须发,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尊者二十亿耳便成阿罗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弟子精懃苦行,所谓二十亿耳比丘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VI. 55. Soṇa.,[No. 26.(123), No. 99(254)]

  ????

二十亿耳~Soṇa.

  ???

十二=十一【宋】【元】【明】

  “十二”,宋、元、明三本作“十一”。
  “十一”,大正藏原为“十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十一”。

腾游=腾逝【宋】【元】【明】

  “腾游”,宋、元、明三本作“腾逝”。
  “腾逝”,大正藏原为“腾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腾逝”。

〔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惠)+施【宋】【元】【明】

  “施”,宋、元、明三本作“惠施”。
  大正藏无“惠”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弦=弦【宋】*【元】*【明】*

  “弦”,宋、元、明三本作“弦”。
  “弦”,大正藏原为“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弦”。

向=响【宋】【元】【明】

  “向”,宋、元、明三本作“响”。
  “响”,大正藏原为“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响”。

不缓不急=不急不缓【宋】【元】【明】

  “不缓不急”,宋、元、明三本作“不急不缓”。
  “不急不缓”,大正藏原为“不缓不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急不缓”。

〔比丘〕-【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比丘”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比丘”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还+(在)【宋】【元】【明】

  “还”,宋、元、明三本作“还在”。
  大正藏无“在”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精懃=精勤【宋】【元】【明】

  “精懃”,宋、元、明三本作“精勤”。
  “精勤”,大正藏原为“精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精勤”。

[注解]

二十亿耳:比丘名,以“精进第一”闻名。音译为“输屡那”。

调戏:即“掉举”,心浮动不安。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中佛陀开示的内容,多了相当的《杂阿含经》经文一句:“若懈怠者,此堕邪见”,因此有同学问“懈怠为什么会堕邪见?”

懈怠会导致生起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其中的疑盖即会导致邪见。

(四)[0612c01]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城中婆提长者遇病命终,然彼长者无有子息,所有财宝尽没入官。尔时,王波斯匿尘土身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世尊问王曰:“大王!何故尘土坌身来至我所?”

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此舍卫城内有长者名婆提,今日命终,彼无子姓,躬往收摄财宝,理使入官。纯金八万斤,况复余杂物乎!然彼长者存在之日,所食如此之食,极为弊恶,不食精细,所着衣服垢坌不净,所乘车骑极为瘦弱。”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来言:‘夫悭贪之人得此财货,不能食啖,不与父母、妻子、仆从、奴婢,亦复不与朋友、知识,亦复不与沙门、婆罗门、诸尊长者。若有智之士得此财宝,便能惠施广济,一切无所爱惜,供给沙门、婆罗门、诸高德者。’”

时,王波斯匿说曰:“此婆提长者命终,为生何处?”

世尊告曰:“此婆提长者命终,生涕哭大地狱中。所以然者,此断善根之人,身坏命终,生[*]涕哭地狱中。”

波斯匿王曰:“婆提长者断善根耶?”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所说,彼长者断于善根,然彼长者故福已尽,更不造新。”

王波斯匿曰:“彼长者颇有遗余福乎?”

世尊告曰:“无也,大王!乃无毫厘之余有存在者,如彼田家公,但收不种,后便穷困,渐以命终。所以然者,但食故业,更不造新。此长者亦复如是,但食故福,更不造新福,此长者今夜当在[*]涕哭地狱中。”

尔时,波斯匿王便怀恐怖,收泪而曰:“此长者昔日作何功德福业生在富家?复作何不善根本,不得食此极富之货,不乐五乐之中?”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曰:“过去久远迦叶佛时,此长者在此舍卫城中为田家子。尔时,佛去世后,有辟支佛出世,往诣此长者家。尔时,此长者见辟支佛在门外,见已,便生是念:‘如此尊者出世甚难,我今可以饮食往施此人。’尔时,长者便施彼辟支佛食,辟支佛得食已,便飞在虚空而去。时,彼长者见辟支佛作神足,作是誓愿:‘持此善本之愿,使世世所生之处,不堕三恶趣,常多财宝。’后有悔心:‘我向所有食,应与奴仆,不与此秃头道人使食。’

“尔时,田家长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尔时田家长者,今此婆提长者是。是时施已,发此誓愿,持此功德,所生之处不堕恶趣,恒多财饶宝,生富贵之家,无所渴乏。布施后悔失福祐既复施已,后生悔心:‘我宁与奴仆使食,不与此秃头道人使食。’以此因缘本末,不得食此极有之货,亦复不乐五乐之中,不自供养;复不与父母、兄弟、妻子、仆从、朋友、知识,不施沙门、婆罗门、诸尊长者,但食故业,不造新者。是故,大王!若有智之士得此财货,当广布施,莫有所惜,复当得无极之财。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尔时,波斯匿王白世尊曰:“自今[*]以后,当广布施沙门、婆罗门四部之众,诸外道、异学来乞求者,我不堪与。”

世尊告曰:“大王!莫作是念。所以然者,以平等心而惠施一切众生皆由食得存,无食便丧。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念当广惠施,  终莫断施心,
 必当值贤圣,  度此生死源。

尔时,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我今倍复欢庆向如来,所以然者,一切众生皆由食得存,无食不存。”尔时,波斯匿王曰:“自今[*]以后,当广惠施,无所悋惜。”

是时,世尊与王说微妙之法。时,王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王波斯匿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S. 3. 2. 10. Aputtaka.

  ???

婆提长者~Seṭṭhi Gahapati,婆恐娑

  ????

子姓=子息【宋】【元】【明】

  “子姓”,宋、元、明三本作“子息”。
  “子息”,大正藏原为“子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子息”。

〔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弊=[(尚*殳)/心]【宋】【元】

  “弊”,宋、元二本作“[(尚*殳)/心]”。
  “[(尚*殳)/心]”,大正藏原为“弊”,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尚*殳)/心]”。

涕哭大地狱~Mahāroruva niraya.,涕哭=啼哭【元】【明】*

  ????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便=更【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更”。
  “更”,大正藏原为“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更”。

收=抆【宋】【元】【明】

  “收”,宋、元、明三本作“抆”。
  “抆”,大正藏原为“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抆”。

辟支佛~Paccekabuddha.

  ???

外+(立)【宋】【元】【明】

  “外”,宋、元、明三本作“外立”。
  大正藏无“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我)+世【宋】【元】【明】

  “世”,宋、元、明三本作“我世”。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饶)+宝【宋】【元】【明】

  “宝”,宋、元、明三本作“饶宝”。
  大正藏无“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公)+长【宋】【元】【明】

  “长”,宋、元、明三本作“公长”。
  大正藏无“公”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此)+无【宋】【元】【明】

  “无”,宋、元、明三本作“此无”。
  大正藏无“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不限)+沙门【宋】【元】【明】

  “沙门”,宋、元、明三本作“不限沙门”。
  大正藏无“不限”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贤圣=圣众【宋】【元】【明】

  “贤圣”,宋、元、明三本作“圣众”。
  “圣众”,大正藏原为“贤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圣众”。

源=原【宋】【元】【明】

  “源”,宋、元、明三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为“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原”。

〔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于〕-【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于”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如来+(所)【宋】【元】【明】

  “如来”,宋、元、明三本作“如来所”。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波斯匿王=王波斯匿【宋】【元】【明】

  “波斯匿王”,宋、元、明三本作“王波斯匿”。
  “王波斯匿”,大正藏原为“波斯匿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王波斯匿”。

[注解]

坌:尘土撒落在物体上,读音同“笨”。

涕哭大地狱:《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六】“复以何因缘。名为涕哭地狱。然彼众生善本断灭。无毛发​遗余在。在彼地狱中。受恼无量。于中称怨​唤呼。声不断绝。由此因缘。名为涕哭地狱​。复以何因缘。名为大涕哭地狱。然彼众生​在地狱中。受无量苦痛。不可称计。于中唤​呼.椎胸.自掴。同声唱[口*睾]。由此​因缘。名为大涕哭地狱。

神足:能依意念飞行、前往不论远近的地方、或转变物质的神通。又译为“神足通”、“如意足”。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波斯匿王敬信佛法后,表示将永远不再布施给外道,佛陀则跟他说不须要这样,因为外道也是众生。由此也可见佛陀等视众生的胸襟。

http://buddhaspace.org/threadrea​d.php/board=BudaDigest&nums=2542:​2560:2569:2570:2571

(五)[0613b10]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在闲静处,便生此念:“世间颇有此香,亦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乎?”尔时,尊者阿难便从[*]坐起,往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尊者阿难白世尊曰:“我于闲静之处,便生此念:‘世间颇有此香,亦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乎?’”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有此妙香,亦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

是时,阿难白世尊曰:“此是何者香?亦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

世尊告曰:“有此之香,然此香气力,亦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

阿难白佛言:“此何等香,亦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

世尊告曰:“此三种香,亦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

阿难言:“何等为三?”

世尊告曰:“戒香、闻香、施香。是谓,阿难!有此香种,然复此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诸世间所有之香,此三种香最胜、最上,无与等者,无能及者。犹如由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然此醍醐最胜、最上,无与等者,亦不能及。此亦如是,诸所有世间诸香,此三种香最胜、最上,无能及者。”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栴檀,  优钵及诸香,
 亦诸种种香,  戒香最为胜。
 此戒以成就,  无欲无所染,
 等智而解脱,  逝处魔不知。
 此香虽为妙,  及诸檀[*]蜜香
 戒香之为妙,  十方悉闻之。
 栴檀虽有香,  优钵及余香,
 此诸众香中,  闻香最第一。
 栴檀虽有香,  优钵及余香,
 此诸众香中,  施香最第一。

“是谓此三种香,亦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是故,阿难!当求方便,成此三香。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III. 79. Gandha.

  ???

逆+(风)【宋】*【元】*【明】*

  “逆”,宋、元、明三本作“逆风”。
  大正藏无“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蜜”,元、明二本作“櫁”。*

亦=此【宋】【元】【明】

  “亦”,宋、元、明三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为“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逝=游【元】【明】

  “逝”,元、明二本作“游”。
  “游”,大正藏原为“逝”,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游”。

[注解]

无与等:没有比得上的。

木蜜:采自瑞香科沉香属常绿乔木的香料,这种木材在朽败或开采时,由中心木质部分渗出树脂,黑色树脂和黄白色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称为“木蜜”或“蜜香”,常态下几乎闻不到香味,熏烧时则香气浓郁,可作香料、药用、或雕刻材料。其中投入水中会沉底的即为“沈香”或“沈水香”,质地愈密实、颜色愈深,表示凝聚的树脂愈多,品质也愈好。

栴檀:檀香,为檀香科檀香属的常绿小乔木,有白檀、赤檀等种类。原产于印度,株高可达十二米,心材黄褐色,有强烈香味,可作香料、药用、或雕刻材料。

优钵:即“优钵罗华”,青莲花。

蜜香:即“木蜜”。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六)[0613c18]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世尊到时着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尔时,提婆达兜亦入城乞食。时,提婆达兜所入巷中,佛亦往至彼,然佛遥见提婆达兜来,便欲退而去。

是时,阿难白世尊曰:“何故欲远此巷?”

世尊告曰:“提婆达兜今在此巷,是以避之。”

阿难白佛言:“世尊!岂畏提婆达兜乎?”

世尊告曰:“我不畏提婆达兜也,但此恶人不应与相见。”

阿难曰:“然,世尊!可使此提婆达兜乃可使在他方。”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言:

我终无此心,  使彼在他方
 彼自当造行,  便自在他所。”

阿难白世尊曰:“然提婆达兜有过于如来所。”

世尊告曰:“愚惑之人不应与相见。”是时,世尊向阿难而说此偈:

“不应见愚人,  莫与愚从事
 亦莫与言论,  说于是非事。”

是时,阿难复以此偈报世尊曰:

“愚者何所能,  愚者有何过,
 正使共言说,  竟有何等失?”

尔时,世尊复以此偈报阿难曰:

“愚者自造行,  所作者非法,
 正见返常律,  邪见日以滋。

“是故,阿难!莫与恶知识从事。所以然者,与愚人从事,无信、无戒、无闻、无智,与善知识从事,便增益诸功德,戒具成就。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是)+时【宋】【元】【明】

  “时”,宋、元、明三本作“是时”。
  大正藏无“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佛〕-【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言说=言论【宋】【元】【明】

  “言说”,宋、元、明三本作“言论”。
  “言论”,大正藏原为“言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言论”。

“返”,大正藏原为“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返”。

[注解]

可使此提婆达兜乃可使在他方:可以驱使提婆达兜,让他到别的地方。

我终无此心,使彼在他方:我终究不会(因为看不顺眼而)想要令他到别的地方。

从事:交往。

[对应经典]

 

(七)[0614a18]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五百人俱。

尔时,王阿阇世恒以五百釜食给与提婆达兜。彼时,提婆达兜名闻四远,戒德具足,名称悉备,乃能使王日来供养。

是时,提婆达兜得此利养已,诸比丘闻之,白世尊曰:“国中人民,叹说提婆达兜名称远布,乃使王阿阇世恒来供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比丘,莫施此心,贪提婆达兜利养。所以然者,提婆达兜愚人造此三事,身、口、意行,终无惊惧,亦不恐怖,如今提婆达兜愚人,当复尽此诸善功德,如取恶狗鼻坏之,倍复凶恶。提婆达兜愚人亦复如是,受此利养,遂起贡高。是故,诸比丘!亦莫兴意著于利养。设有比丘著于利养,而不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着利养,便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若欲成此三法,当发善心,不着利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施=抱【宋】【元】【明】

  “施”,宋、元、明三本作“抱”。
  “抱”,大正藏原为“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抱”。

复=消【宋】【元】【明】

  “复”,宋、元、明三本作“消”。
  “消”,大正藏原为“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消”。

(犹)+如【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犹如”。
  大正藏无“犹”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三所=三法【宋】【元】【明】

  “三所”,宋、元、明三本作“三法”。
  “三法”,大正藏原为“三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三法”。

[注解]

[对应经典]

 

(八)[0614b0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不善根。云何为三?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若比丘有此三不善根者,堕三恶趣。云何为三?所谓地狱、饿鬼、畜生。如是,比丘!若有此三不善根者,便有三恶趣。

“比丘当知,有此三善根。云何为三?不贪善根、不恚善根、不痴善根,是谓比丘有此三善根。若有此三善根者,便有二处,涅槃为三。云何二趣?所谓人、天是也。是谓比丘有此三善者,则生此善处。是故,诸比丘!当离三不善根,修三善根。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便)+堕【宋】【元】【明】

  “堕”,宋、元、明三本作“便堕”。
  大正藏无“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若有此三善根〕-【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若有此三善根”六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若有此三善根”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善+(趣)【元】【明】

  “善”,元、明二本作“善趣”。
  大正藏无“趣”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处涅槃为三〕-【明】

  明本无“处涅槃为三”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处涅槃为三”五字,今依据明本删去。

(为)+二趣【宋】【元】【明】

  “二趣”,宋、元、明三本作“为二趣”。
  大正藏无“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对应经典]

 

(九)[0614b22]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聚。云何为三?所谓等聚、邪聚、不定聚。彼云何为等聚?所谓等见、等治、等语、等业、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是谓等聚。彼云何名为邪聚?所谓邪见、邪治、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谓邪聚。彼云何名为不定聚?所谓不知苦、不知习、不知尽、不知道、不知等聚、不知邪聚,是谓名为不定聚。

“诸比丘当知,复有三聚。云何为三?所谓善聚、等聚、定聚。彼云何名善聚?所谓三善根。何等善根?所谓不贪善根、不恚善根、不痴善根,是谓善聚。云何名为等聚?所谓贤圣八品道,等见、等治、等语、等业、等命、等方便、等念、等三昧,是谓等聚。彼云何名为定聚?所谓知苦、知[*]习、知尽、知道、知善聚、知恶趣、知定聚,是谓名为定聚。是故,诸比丘!此三聚中,邪聚、不定聚,当远之,此正聚者当奉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名)+为【宋】【元】【明】

  “为”,宋、元、明三本作“名为”。
  大正藏无“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习=集【元】【明】*

  “习”,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名=为【宋】【元】【明】

  “名”,宋、元、明三本作“为”。
  “为”,大正藏原为“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为”。

(三)+善根【宋】【元】【明】

  “善根”,宋、元、明三本作“三善根”。
  大正藏无“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恶趣=恶聚【宋】【元】【明】

  “恶趣”,宋、元、明三本作“恶聚”。
  “恶聚”,大正藏原为“恶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恶聚”。

远+(离)【宋】【元】【明】

  “远”,宋、元、明三本作“远离”。
  大正藏无“离”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当+(共)【宋】【元】【明】

  “当”,宋、元、明三本作“当共”。
  大正藏无“共”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善聚:善法的类聚;善的一类。

[对应经典]

 

(一〇)[0614c13]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观想。云何为三?所谓观欲想、瞋恚想、杀害想。是谓比丘有此三想。比丘当知,若有观欲想,命终时便堕地狱中。若观瞋恚想,命终时生畜生中。所谓鸡狗之属,蛇蚖之类而生其中。若观害想,亦命终者生饿鬼中,形体烧然,苦痛难陈。是谓,比丘!有此三想生地狱中、饿鬼、畜生。

“复有三想,云何为三?所谓出要想、不害想、不恚想。若有人有出要想者,命终之时生此人中。若有不害想者,命终时自然天上。若有人不杀心者,命终时断五结,便于彼处而般涅槃。是谓,比丘!有此三想,常念修行,此三恶想当远离之。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地主.婆拘.耳  婆提.逆顺香
 愚.世.三不善  三聚.观在后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三

[校勘]

有+(人)【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有人”。
  大正藏无“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蛇蚖=蛇虺【宋】【元】【明】

  “蛇蚖”,宋、元、明三本作“蛇虺”。
  “蛇虺”,大正藏原为“蛇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蛇虺”。

亦=而【宋】【元】【明】

  “亦”,宋、元、明三本作“而”。
  “而”,大正藏原为“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而”。

(生)+自然【宋】【元】【明】

  “自然”,宋、元、明三本作“生自然”。
  大正藏无“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下)+五结【宋】【元】【明】

  “五结”,宋、元、明三本作“下五结”。
  大正藏无“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谓=诸【元】【明】

  “谓”,元、明二本作“诸”。
  “诸”,大正藏原为“谓”,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诸”。

[注解]

[对应经典]

  • Itivuttaka 87。

[读经拾得]

 
agama1/增壹阿含經地主品第二十三.txt · 上一次變更: 2023/04/14 15:5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554660797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