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七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导读

(二九)舍梨子相应品大拘𫄨罗经第九(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

尔时,尊者舍梨子则于晡时起,至尊者大拘𫄨罗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尊者舍梨子语尊者大拘𫄨罗:“我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尊者大拘𫄨罗答曰:“尊者舍梨子!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

尊者舍梨子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不善、知不善根。云何知不善?谓身恶行不善,口、意恶行不善,是谓知不善。云何知不善根?谓贪不善根,恚、痴不善根,是谓知不善根。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不善及不善根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善、知善根。云何知善?谓身妙行善,口、意妙行善,是谓知善。云何知善根?谓无贪善根,无恚、无痴善根,是谓知善根。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善,知善根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食如真,知食习、知食灭、知食灭道如真。云何知食如真?谓有四食,一者麤、细,二者更乐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识食,是谓知食如真。云何知食习[*]如真?谓因爱便有食,是谓知食习[*]如真。云何知食灭如真?谓爱灭食便灭,是谓知食灭如真。云何知食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食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食如真,知食习、知食灭、知食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漏如真,知漏习[*]、知漏灭、知漏灭道如真。云何知漏如真?谓有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是谓知漏如真。云何知漏习[*]如真?谓因无明便有漏,是谓知漏习如真。云何知漏灭如真?谓无明灭漏便灭,是谓知漏灭如真。云何知漏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漏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漏如真,知漏习、知漏灭、知漏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云何知苦如真?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是谓知苦如真。云何知苦习[*]如真?谓因老死便有苦,是谓知苦习[*]如真。云何知苦灭如真?谓老死灭苦便灭,是谓知苦灭如真。云何知苦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苦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老死如真,知老死习[*]、知老死灭、知老死灭道如真。云何知老?谓彼老耄,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是名老也。云何知死?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死也。此说死,前说老,是名老死,是谓知老死如真。云何知老死习[*]如真?谓因生便有老死,是谓知老死习[*]如真。云何知老死灭如真?谓生灭老死便灭,是谓知老死灭如真。云何知老死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老死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老死如真,知老死习、知老死灭、知老死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生如真,知生习[*]、知生灭、知生灭道如真。云何知生如真?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兴起五阴,已得命根,是谓知生如真。云何知生习[*]如真?谓因有便有生,是谓知生习[*]如真。云何知生灭如真?谓有灭生便灭,是谓知生灭如真。云何知生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生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生如真,知生习[*]、知生灭、知生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有如真,知有习[*]、知有灭、知有灭道如真。云何知有如真?谓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谓知有如真。云何知有习[*]如真?谓因受便有有,是谓知有习[*]如真。云何知有灭如真?谓受灭有便灭,是谓知有灭如真。云何知有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有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有如真,知有习[*]、知有灭、知有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受如真,知受习[*]、知受灭、知受灭道如真。云何知受如真?谓有四受:欲受、戒受、见受、我受,是谓知受如真。云何知受习[*]如真?谓因爱便有受,是谓知受习[*]如真。云何知受灭如真?谓爱灭受便灭,是谓知受灭如真。云何知受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受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受如真,知受习、知受灭、知受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爱如真,知爱习[*]、知爱灭、知爱灭道如真。云何知爱如真?谓有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是谓知爱如真。云何知爱习[*]如真?谓因觉便有爱,是谓知爱习如真。云何知爱灭如真?谓觉灭爱便灭,是谓知爱灭如真。云何知爱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爱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爱如真,知爱习[*]、知爱灭、知爱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觉如真,知觉习[*]、知觉灭、知觉灭道如真。云何知觉如真?谓有三觉: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是谓知觉如真。云何知觉习如真?谓因更乐便有觉,是谓知觉习[*]如真。云何知觉灭如真?谓更乐灭觉便灭,是谓知觉灭如真。云何知觉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觉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觉如真,知觉习[*]、知觉灭、知觉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更乐如真,知更乐习[*]、知更乐灭、知更乐灭道如真。云何知更乐如真?谓有三更乐:乐更乐、苦更乐、不苦不乐更乐,是谓知更乐如真。云何知更乐习[*]如真?谓因六处便有更乐,是谓知更乐习[*]如真。云何知更乐灭如真?谓六处灭更乐便灭,是谓知更乐灭如真。云何知更乐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更乐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更乐如真,知更乐习[*]、知更乐灭、知更乐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六处如真,知六处习[*]、知六处灭、知六处灭道如真。云何知六处如真?谓眼处,耳、鼻、舌、身、意处,是谓知六处如真。云何知六处习[*]如真?谓因名色便有六处,是谓知六处习[*]如真。云何知六处灭如真?谓名色灭六处便灭,是谓知六处灭如真。云何知六处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六处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六处如真,知六处习[*]、知六处灭、知六处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名色如真,知名色习[*]、知名色灭、知名色灭道如真。云何知名?谓四非色阴为名。云何知色?谓四大及四大造为色。此说色,前说名,是为名色,是谓知名色如真。云何知名色习[*]如真?谓因识便有名色,是谓知名色习[*]如真。云何知名色灭如真?谓识灭名色便灭,是谓知名色灭如真。云何知名色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名色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名色如真,知名色习[*]、知名色灭、知名色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识如真,知识习[*]、知识灭、知识灭道如真。云何知识如真?谓有六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是谓知识如真。云何知识习[*]如真?谓因行便有识,是谓知识习[*]如真。云何知识灭如真?谓行灭识便灭,是谓知识灭如真。云何知识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识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识如真,知识习[*]、知识灭、知识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行如真,知行习[*]、知行灭、知行灭道如真。云何知行如真?谓有三行:身行、口行、意行,是谓知行如真。云何知行习[*]如真?谓因无明便有行,是谓知行习[*]如真。云何知行灭如真?谓无明灭行便灭,是谓知行灭如真。云何知行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行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行如真,知行习[*]、知行灭、知行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已生,复作何等?”

尊者大拘𫄨罗答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已生,无所复作。”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

如是,彼二尊更互说义,各欢喜奉行,从座起去。

大拘𫄨罗经第九竟(四千七十七字)

[校勘]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迦”,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迦”。

“哆”,明本作“多”。

“宴”,大正藏原为“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大拘𫄨罗”,巴利本作 Mahā-koṭṭhita。

“习”,元、明二本作“集”。[*]

“抟”,大正藏原为“搏”,今依据经文改作“抟”。

大正藏在“丘”字之后有一“死”字,今依据高丽藏删去。

“拄”,大正藏原为“柱”,今依据宋、明二本改作“拄”。

“起”,宋、元、明三本作“报”。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明本无“大拘𫄨罗经第九竟”八字。

宋、元、明三本无“四千七十七字”六字。

[注解]

大拘𫄨罗:比丘名,佛陀称赞他“得四辩才,触难答对”第一。他是舍利弗的舅舅,从佛出家前又被称为“长爪梵志”。“大”加在人名前可作尊称,例如用以和资历较浅的同姓名人士区分。

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你想要问就问,我听了问题后会思考(然后回答)。

搏食:长养支持身命的东西为“食”,“搏食”是古印度认为的四食之一,以鼻舌尝味而进食。“搏”即用手握东西成一团,即印度人手抓食物进食的方法。又作揣食、段食。

更乐食:四食之一,与外境接触而使身心有所资益。又作触食。

意思食:以思考、意志作用而支持身命。又作念食。

识食:由于有六识的识别、分别作用,而资益身心,即以识为食。

欲漏:欲贪引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其中“漏”是“烦恼”的意思。此经中的欲漏、有漏、无明漏统称“三漏”。

有漏: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无明漏:无明的烦恼;没有智慧、让众生不能出离生死的烦恼。

四受:即“四取”:欲取(执著欲贪)、见取(执著邪见)、戒禁取(执著与解脱无关的禁戒或禁忌)、我与取(执著“有我”的言论)。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舍利弗尊者问大拘𫄨罗尊者,如何成就正见、得法不坏净?这也是证得初果的条件。

大拘𫄨罗尊者的回答,或许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段落:

  1. 分辨善与不善,善根与不善根。
  2. 了解世间身心的生成(四食)与烦恼的来源。
  3. 逆观十二因缘:彻底分析苦的来源。

这三段可说从粗略至细部分析,也可以说先让人具备作个好人的知见(第一段落),进一步分析身心后(第二段落),再细部分析如何作个圣人(第三段落)。

至于成为圣人的实践方法,不论从哪一个烦恼支来看,都是八正道。

[进阶辨正]

(三〇)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象迹喻经第十(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如是,诸贤!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

“诸贤!云何五盛阴?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诸贤!云何色盛阴?谓有色,彼一切四大四大造。诸贤!云何四大?谓地界,水、火、风界。诸贤!云何地界?诸贤!谓地界有二,有内地界,有外地界。诸贤!云何内地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坚,坚性住,内之所受。此为云何?谓发、毛、爪、齿、麤细皮肤、肌肉、筋、骨、心、肾、肝、肺、脾、肠、胃、粪,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坚性住,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地界。诸贤!外地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诸贤!有时水灾,是时灭外地界。

“诸贤!此外地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彼云何作是念?若有他人骂詈、捶打、瞋恚责数者,彼作是念:‘我生此苦,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苦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彼于后时他人来语柔辞软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乐,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乐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彼于后时,若幼少、中年、长老来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掷,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麤质,四大之种,从父母生,饮食长养,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由是之故,彼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痴,安定一心,彼作是念:‘我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痴,安定一心,我受此身,应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但当精勤学世尊法。’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身。若汝为贼以利刀锯节节解身时,或心变易,或恶语言者,汝则衰退。汝当作是念:“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变易,不恶语言,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诸贤!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者,诸贤!彼比丘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诸贤!犹如初迎新妇,见其姑嫜,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诸贤!云何水界?诸贤!谓水界有二,有内水界,有外水界。诸贤!云何内水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水,水性润,内之所受。此为云何?谓脑、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水,水性润,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水界。诸贤!外水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诸贤!有时火灾,是时灭外水界。

“诸贤!此外水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彼云何作是念?若有他人骂詈、捶打、瞋恚责数者,便作是念:‘我生此苦,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苦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彼于后时,他人来语柔辞软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乐,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乐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彼于后时,若幼少、中年、长老来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掷,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麤质,四大之种,从父母生,饮食长养,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由是之故,彼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痴,安定一心,彼作是念:‘我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痴,安定一心,我受此身应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但当精勤学世尊法。’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身。若汝为贼以利刀锯节节解身时,或心变易,或恶语言者,汝则衰退。汝当作是念:“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变易,不恶语言,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诸贤!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者,诸贤!彼比丘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诸贤!犹如初迎新妇,见其姑嫜,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诸贤!云何火界?诸贤!谓火界有二,有内火界,有外火界。诸贤!云何内火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火,火性热,内之所受。此为云何?谓暖身、热身、烦闷、温壮、消化饮食,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火,火性热,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火界。诸贤!外火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诸贤!有时外火界起,起已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烧彼已,或至道、至水,无受而灭。诸贤!外火界灭后,人民求火,或钻木截竹,或以珠燧。

“诸贤!此外火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彼云何作是念?若有他人骂詈、捶打、瞋恚责数者,便作是念:‘我生此苦,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苦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彼于后时,他人来语柔辞软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乐,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乐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彼于后时,若幼少、中年、长老来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掷,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麤质,四大之种,从父母生,饮食长养,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由是之故,彼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痴,安定一心,彼作是念:‘我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痴,安定一心,我受此身应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但当精勤学世尊法。’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身。若汝为贼以利刀锯节节解身时,或心变易,或恶语言者,汝则衰退。汝当作是念:“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变易,不恶语言,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诸贤!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者,诸贤!彼比丘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诸贤!犹如初迎新妇,见其姑嫜,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诸贤!云何风界?诸贤!谓风界有二,有内风界,有外风界。诸贤!云何内风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风,风性动,内之所受。此为云何?谓上风、下风、腹风、行风、掣缩风、刀风、跻风、非道风、节节行风息出风、息入风,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风,风性动,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风界。诸贤!外风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诸贤!有时外风界起,风界起时拨,屋拔树,崩山,山岩拨[*]已便止,纤毫不动。诸贤!外风界止后,人民求风,或以其扇,或以哆逻叶,或以衣求风。

“诸贤!此风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彼云何作是念?若有他人骂詈、捶打、瞋恚责数者,便作是念:‘我生此苦,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苦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彼于后时,他人来语柔辞软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乐,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乐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彼于后时,若幼少、中年、长老来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掷,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麤质,四大之种,从父母生,饮食长养,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由是之故,彼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痴,安定一心,彼作是念:‘我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痴,安定一心,我受此身应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但当精勤学世尊法。’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身。若汝为贼以利刀锯节节解身时,或心变易,或恶语言者,汝则衰退。汝当作是念:“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变易,不恶语言,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诸贤!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者,诸贤!彼比丘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诸贤!犹如初迎新妇,见其姑嫜,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诸贤!犹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诸贤!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因皮肤,因肉血,缠裹于空,便生身名。诸贤!若内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生。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诸贤!内眼处及色,眼识知外色,是属色阴。若有觉是觉阴,若有想是想阴,若有思是思阴,若有识是识阴,如是观阴合会。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所以者何?诸贤!世尊说五盛阴从因缘生,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诸贤!若内耳、鼻、舌、身、意处坏者,外法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意识不得生。诸贤!若内意处不坏者,外法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识得生。诸贤!内意处及法,意识知外色法,是属色阴。若有觉是觉阴,若有想是想阴,若有思是思阴,若有识是识阴,如是观阴合会。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所以者何?诸贤!世尊说五盛阴从因缘生,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彼厌此过去、未来、现在五盛阴,厌已便无欲,无欲已便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象迹喻经第十竟(三千八百六十七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习”,元、明二本作“集”。

“五盛阴”,巴利本作 Pañca upādānakkhandā。

大正藏在“阴”字之后有一“苦”字,今依据高丽藏删去。

“四大”,巴利本作 Cattāri mahābhūtāni。

“地界”,巴利本作 Paṭhavīdhātu。

“水界”,巴利本作 āpodh。

“火界”,巴利本作 tejodh。

“风界”,巴利本作 vāyodh。

“内”,巴利本作 Ajjhattikā。

“外”,巴利本作 bāhirā。

“坚”,宋、元、明三本作“竖”。

“爪”,宋、元二本作“脾”。

“肺脾”,宋、元、明三本作“脾肺”。

“胃”,大正藏原为“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胃”。

“坚”,宋、元、明三本作“坚竖”。

“恚”,大正藏原为“忘”,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恚”。

“爱”,宋、元、明三本作“受”。

“脑根”,元、明二本作“脂眼”。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谓”。

“少中”,明本作“中少”。

“跻”,宋本作“𮛣”,元、明二本作“𨄯”。

“拨”,宋、元、明三本作“发”。[*]

“哆逻”,宋本作“多罗”。

明本无“象迹喻经第十竟”七字。

宋、元、明三本无“三千八百六十七字”八字。

[注解]

四大:古代印度人认为一切物质及物理现象,有四种组成:地大(坚固性)、水大(湿润性)、火大(温热性)、风大(移动性)。

四大造:由“四大”所造成的各种物质及物理现象。

为爱所受:因为贪爱而执著(身体)。

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保持正念在观察四大的因缘变化上。??

拳扠:用拳头打。“扠”读音同“叉”,打、交手的意思。

善相应舍:善所依止的舍,即六根对六境时既不贪著也不嫌恶的平静。

姑嫜:丈夫的父母。

上风、下风、腹风、行风、掣缩风、刀风、跻风、非道风、节节行风:往上移动(例如形成声音)的风、往下移动的风、腹部(例如消化系统蠕动)的风、走遍全身的风、收缩(例如贬眼)的风、支解体内组织(例如人将死时)的风、跳跃伸展(移动关节)的风、不正常的风、行走于四肢的风。“风”代表移动性。“掣”读音同“撤”,牵制的意思。“跻”读音同“机”,登上、升上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上行风、下行风、腹部中的风、腹腔中的风、随行于四肢的风”。

息出风、息入风:呼气、吸气。

内眼处:内在的眼入处,即“眼根”。

则无有念:则没有对应的起心动念。又译为“作意”。

内意处:内在的意入处,即“意根”。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本经所说的实修重点
    • 正观色身(四界分别观):
      • 人有五阴;
      • 色阴可分为四大:地、水、火、风;
      • 地界可分为内、外;
      • 内地界有种种器官,外地界是广大干净的、不会憎恶的,也会受到大水而灭去;
      • 连外界的地界都是无常的,何况是我这无常的的色身呢?
    • 修行到一定程度:
      • 修行者因此不再爱着身体;
      • 如果自己的身体被攻击/有人奉承,会发现自己的感受都是由触而来,触是无常的,受想行识是无常的,以这样的观察,心便是:“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 后续修行者如果被攻击:
      • 自己的身体如果被攻击,修行者会想:我的身体是四大组成,从父母生,需要饮食、洗澡来维持,但身体却不断地坏灭,我也因为有这身体才会遭到攻击。
      • 修行者因为有上述想法,而更勤修行正念,思考:“我因为有此身体导致攻击,我要更加努力修行佛法”。
      • 对攻击自己身体的人修慈无量心。
      • 如果修行者见到佛法僧没有起善相应舍的心,应该要自己惭愧,惭愧后便住善相应舍,这样便能离爱、无欲、灭尽。
  • “四界分别观”和“慈无量心”

本经提到“四界分别观”及“慈无量心”这两种修行方法。

“四界分别观”是以智慧分别观察身体的构成成分如地大(坚固性)、水大(湿润性)、火大(温热性)、风大(移动性),和构成外在物质的成分并没有不同,其实身体中无我。

“慈无量心”的修法要发起慈心(愿给众生安乐的心),让慈心没有限制、没有边际,以无边无际的慈心遍满十方,最终超越人、我的界限,平等没有分别,所以称为“无量”。

修行人受到恶人攻击时,先从理智分析身体如同外物,由“四界分别观”而转念不起瞋恨心。另一方面,一般人不会因为理智分析就不起瞋恨心,因此也可修“慈无量心”来对治瞋恨心,让情感能够平衡。

  • 善相应舍

本经说到:“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善相应舍”即是修“舍觉支”的平等舍,在六根触对六境时,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时,或是可意的,或是不可意的,起平等舍的纯然觉知,如实谛观生灭,不为外境所动,不会因此起贪、起瞋,这就是“善相应舍”。如《杂阿含经》卷九第254经所说:“六入处常对,不能动其心。心常住坚固,谛观法生灭。”

“善相应舍”修行成就时,即是阿罗汉的“六常行”,如《杂阿含经》卷十三第342经:“有六常行。云何为六?若比丘眼见色,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如实知见一切法,于顺逆境不动贪瞋的生死自在,即是正念正智住“善相应舍”。

[进阶辨正]

(三一)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分别圣谛经第十一(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是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我今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

“舍梨子比丘聪慧、速慧、捷慧、利慧、广慧、深慧、出要慧、明达慧、辩才慧,舍梨子比丘成就实慧。所以者何?谓我略说此四圣谛,舍梨子比丘则能为他广教、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舍梨子比丘广教、广示此四圣谛,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时,令无量人而得于观,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见为导御也。目干连比丘能令立于最上真际,谓究竟漏尽。舍梨子比丘生诸梵行,犹如生母,目连比丘长养诸梵行,犹如养母,是以诸梵行者,应奉事供养恭敬礼拜舍梨子、目干[*]连比丘。所以者何?舍梨子、目干连比丘为诸梵行者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尔时,世尊说如是已,即从座起,入室宴坐。

于是,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世尊为我等出世,谓为他广教、广示此四圣谛,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诸贤!说生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生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兴起五阴,已得命根,是名为生。诸贤!生苦者,谓众生生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生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老苦者,此说何因?诸贤!老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彼为老耄,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是名为老。诸贤!老苦者,谓众生老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老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病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病者,谓头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齿痛、舌痛、腭痛、咽痛、风喘、咳嗽、喉痹、癫痫、痈瘿经溢赤痰壮热、枯槁、痔瘘下利,若有如是比余种种病,从更乐触生,不离心,立在身中,是名为病。诸贤!病苦者,谓众生病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病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死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诸贤!死苦者,谓众生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死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怨憎会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怨憎会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不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不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是名怨憎会。诸贤!怨憎会苦者,谓众生怨憎会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怨憎会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爱别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是名爱别离。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别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爱别离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此说何因?诸贤!谓众生生法,不离生法,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实不可以欲而得,老法、死法、愁忧戚法,不离忧戚法,欲得令我不忧戚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乐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乐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此说何因?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圣谛。

“诸贤!云何爱习[*]苦习[*]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彼知此爱习[*],苦习[*]圣谛,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彼知是爱习[*]苦习圣谛。诸贤!过去时是爱习[*]苦习[*]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习[*]苦习[*]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爱习[*]苦习[*]圣谛。

“诸贤!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彼知是爱灭苦灭圣谛,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彼知是爱灭苦灭圣谛。诸贤!过去时是爱灭苦灭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灭苦灭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爱灭苦灭圣谛。

“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诸贤!云何正见?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决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

“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是名正志。

“诸贤!云何正语?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口四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语。

“诸贤!云何正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身三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业。

“诸贤!云何正命?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技术咒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诸贤!云何正方便?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诸贤!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正、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诸贤!云何正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是名正定。

“诸贤!过去时是苦灭道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灭道圣谛,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灭道圣谛。”

于是颂曰:

“佛明达诸法,  见无量善德,
 苦习[*]灭道谛,  善显现分别。”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分别圣谛经第十一竟(三千四百二十五字)

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第三竟(二万七千五百一十二字)(初一日诵)

中阿含经卷第七(一万一千三百六十九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干”,宋、元、明三本作“揵”。[*]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宴”,大正藏原为“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习”,元本作“集”,明本作“寂”。

“遍受”,宋本作“通受”,元本作“受偏”。

“腭”,大正藏原为“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腭”。

“咳”,宋、元、明三本作“欬”。

“噫”,大正藏原为“喝”,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噫”。

“痹”,大正藏原为“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痹”。

“痰”,大正藏原为“胆”,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痰”。

“瘘”,大正藏原为“𭼟”,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瘘”。

“利”,宋、元、明三本作“𢈱”。

“习”,元、明二本作“集”。

“决”,大正藏原为“次”,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决”。

“伺”,元、明二本作“何伺”。

“技”,大正藏原为“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技”。

“心”,宋、元、明三本作“念”。

“正”,大正藏原为“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正”,宋、元二本作“止”。

“真”,宋、元、明三本作“真如”。

明本无“分别圣谛经第十一竟”九字。

宋、元、明三本无“三千四百二十五字”八字。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宋、元、明三本无“二万七千五百一十二字”十字。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宋、元、明三本无“一万一千三百六十九字”十字。

大正藏原将“中阿含经卷第七(一万一千三百六十九字)”置于“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第三竟(二万七千五百一十二字)(初一日诵)”之前,今依据宋、元二本改置于卷末。

[注解]

正行说法:(让闻者)生起正确意向的说法。

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佛陀用不同的方式宣说四圣谛的定型句,… 开仰:开启仰望;引发修学的意愿与信心。… 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告知、教导、公告、建立、开显、解析、阐明”。(欠缺个别注解)

受、遍受、觉、遍觉:

壮热烦恼忧戚:强烈的热恼、担忧。

噫吐:

喉痹:咽喉肿痛,吞咽阻塞不利。

痈瘿:以急性发病,结喉两侧结块,肿胀,色红灼热,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炎症性疾病;相当于急性甲状腺炎。

经溢:

赤痰:

壮热:

痔瘘:

下利:即下痢,“利”是“痢”之异体字。

不离心,立在身中:

摄、和、习:

众生生法,不离生法:

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

爱习苦习圣谛:即集谛。??

有腻:有亲近。

本所作:过去的造作,又作“本行所作”。

择、遍择、决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

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

口四妙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不行不作,不合不会:

身三妙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正:

心住、禅住、顺住:

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七.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1/18 11:00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144995689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