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七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导读(二九)舍梨子相应品大拘𫄨罗经第九(初一日诵)ⓐ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 尔时,尊者舍梨子则于晡时从宴ⓓ坐起,至尊者大拘𫄨罗ⓔ①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尊者舍梨子语尊者大拘𫄨罗:“我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尊者大拘𫄨罗答曰:“尊者舍梨子!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②。” 尊者舍梨子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不善、知不善根。云何知不善?谓身恶行不善,口、意恶行不善,是谓知不善。云何知不善根?谓贪不善根,恚、痴不善根,是谓知不善根。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不善及不善根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善、知善根。云何知善?谓身妙行善,口、意妙行善,是谓知善。云何知善根?谓无贪善根,无恚、无痴善根,是谓知善根。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善,知善根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食如真,知食习ⓕ、知食灭、知食灭道如真。云何知食如真?谓有四食,一者抟ⓖ食③麤、细,二者更乐食④,三者意思食⑤,四者识食⑥,是谓知食如真。云何知食习[*]如真?谓因爱便有食,是谓知食习[*]如真。云何知食灭如真?谓爱灭食便灭,是谓知食灭如真。云何知食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食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食如真,知食习、知食灭、知食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漏如真,知漏习[*]、知漏灭、知漏灭道如真。云何知漏如真?谓有三漏:欲漏⑦、有漏⑧、无明漏⑨,是谓知漏如真。云何知漏习[*]如真?谓因无明便有漏,是谓知漏习如真。云何知漏灭如真?谓无明灭漏便灭,是谓知漏灭如真。云何知漏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漏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漏如真,知漏习、知漏灭、知漏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云何知苦如真?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是谓知苦如真。云何知苦习[*]如真?谓因老死便有苦,是谓知苦习[*]如真。云何知苦灭如真?谓老死灭苦便灭,是谓知苦灭如真。云何知苦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苦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老死如真,知老死习[*]、知老死灭、知老死灭道如真。云何知老?谓彼老耄,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是名老也。云何知死?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死也。此说死,前说老,是名老死,是谓知老死如真。云何知老死习[*]如真?谓因生便有老死,是谓知老死习[*]如真。云何知老死灭如真?谓生灭老死便灭,是谓知老死灭如真。云何知老死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老死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老死如真,知老死习、知老死灭、知老死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生如真,知生习[*]、知生灭、知生灭道如真。云何知生如真?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兴起ⓙ五阴,已得命根,是谓知生如真。云何知生习[*]如真?谓因有便有生,是谓知生习[*]如真。云何知生灭如真?谓有灭生便灭,是谓知生灭如真。云何知生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生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生如真,知生习[*]、知生灭、知生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有如真,知有习[*]、知有灭、知有灭道如真。云何知有如真?谓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谓知有如真。云何知有习[*]如真?谓因受便有有,是谓知有习[*]如真。云何知有灭如真?谓受灭有便灭,是谓知有灭如真。云何知有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有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有如真,知有习[*]、知有灭、知有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受如真,知受习[*]、知受灭、知受灭道如真。云何知受如真?谓有四受⑩:欲受、戒受、见受、我受,是谓知受如真。云何知受习[*]如真?谓因爱便有受,是谓知受习[*]如真。云何知受灭如真?谓爱灭受便灭,是谓知受灭如真。云何知受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受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受如真,知受习、知受灭、知受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爱如真,知爱习[*]、知爱灭、知爱灭道如真。云何知爱如真?谓有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是谓知爱如真。云何知爱习[*]如真?谓因觉便有爱,是谓知爱习如真。云何知爱灭如真?谓觉灭爱便灭,是谓知爱灭如真。云何知爱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爱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爱如真,知爱习[*]、知爱灭、知爱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觉如真,知觉习[*]、知觉灭、知觉灭道如真。云何知觉如真?谓有三觉: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是谓知觉如真。云何知觉习如真?谓因更乐便有觉,是谓知觉习[*]如真。云何知觉灭如真?谓更乐灭觉便灭,是谓知觉灭如真。云何知觉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觉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觉如真,知觉习[*]、知觉灭、知觉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更乐如真,知更乐习[*]、知更乐灭、知更乐灭道如真。云何知更乐如真?谓有三更乐:乐更乐、苦更乐、不苦不乐更乐,是谓知更乐如真。云何知更乐习[*]如真?谓因六处便有更乐,是谓知更乐习[*]如真。云何知更乐灭如真?谓六处灭更乐便灭,是谓知更乐灭如真。云何知更乐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更乐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更乐如真,知更乐习[*]、知更乐灭、知更乐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六处如真,知六处习[*]、知六处灭、知六处灭道如真。云何知六处如真?谓眼处,耳、鼻、舌、身、意处,是谓知六处如真。云何知六处习[*]如真?谓因名色便有六处,是谓知六处习[*]如真。云何知六处灭如真?谓名色灭六处便灭,是谓知六处灭如真。云何知六处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六处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六处如真,知六处习[*]、知六处灭、知六处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名色如真,知名色习[*]、知名色灭、知名色灭道如真。云何知名?谓四非色阴为名。云何知色?谓四大及四大造为色。此说色,前说名,是为名色,是谓知名色如真。云何知名色习[*]如真?谓因识便有名色,是谓知名色习[*]如真。云何知名色灭如真?谓识灭名色便灭,是谓知名色灭如真。云何知名色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名色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名色如真,知名色习[*]、知名色灭、知名色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识如真,知识习[*]、知识灭、知识灭道如真。云何知识如真?谓有六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是谓知识如真。云何知识习[*]如真?谓因行便有识,是谓知识习[*]如真。云何知识灭如真?谓行灭识便灭,是谓知识灭如真。云何知识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识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识如真,知识习[*]、知识灭、知识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颇更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答曰:“有也。尊者舍梨子!谓有比丘知行如真,知行习[*]、知行灭、知行灭道如真。云何知行如真?谓有三行:身行、口行、意行,是谓知行如真。云何知行习[*]如真?谓因无明便有行,是谓知行习[*]如真。云何知行灭如真?谓无明灭行便灭,是谓知行灭如真。云何知行灭道如真?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行灭道如真。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如是知行如真,知行习[*]、知行灭、知行灭道如真者,是谓比丘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正法中。”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尊者舍梨子叹已,欢喜奉行。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大拘𫄨罗!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已生,复作何等?” 尊者大拘𫄨罗答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无明已尽,明已生,无所复作。” 尊者舍梨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大拘𫄨罗!” 如是,彼二尊更互说义,各欢喜奉行,从座ⓚ起去。 大拘𫄨罗经第九竟ⓛ(四千七十七字)ⓜ [校勘]ⓐ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 “迦”,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迦”。 ⓒ “哆”,明本作“多”。 ⓓ “宴”,大正藏原为“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 “大拘𫄨罗”,巴利本作 Mahā-koṭṭhita。 ⓕ “习”,元、明二本作“集”。[*] ⓖ “抟”,大正藏原为“搏”,今依据经文改作“抟”。 ⓗ 大正藏在“丘”字之后有一“死”字,今依据高丽藏删去。 ⓘ “拄”,大正藏原为“柱”,今依据宋、明二本改作“拄”。 ⓙ “起”,宋、元、明三本作“报”。 ⓚ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明本无“大拘𫄨罗经第九竟”八字。 ⓜ 宋、元、明三本无“四千七十七字”六字。 [注解]① 大拘𫄨罗:比丘名,佛陀称赞他“得四辩才,触难答对”第一。他是舍利弗的舅舅,从佛出家前又被称为“长爪梵志”。“大”加在人名前可作尊称,例如用以和资历较浅的同姓名人士区分。 ② 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你想要问就问,我听了问题后会思考(然后回答)。 ③ 搏食:长养支持身命的东西为“食”,“搏食”是古印度认为的四食之一,以鼻舌尝味而进食。“搏”即用手握东西成一团,即印度人手抓食物进食的方法。又作揣食、段食。 ④ 更乐食:四食之一,与外境接触而使身心有所资益。又作触食。 ⑤ 意思食:以思考、意志作用而支持身命。又作念食。 ⑥ 识食:由于有六识的识别、分别作用,而资益身心,即以识为食。 ⑦ 欲漏:欲贪引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其中“漏”是“烦恼”的意思。此经中的欲漏、有漏、无明漏统称“三漏”。 ⑧ 有漏: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⑨ 无明漏:无明的烦恼;没有智慧、让众生不能出离生死的烦恼。 ⑩ 四受:即“四取”:欲取(执著欲贪)、见取(执著邪见)、戒禁取(执著与解脱无关的禁戒或禁忌)、我与取(执著“有我”的言论)。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舍利弗尊者问大拘𫄨罗尊者,如何成就正见、得法不坏净?这也是证得初果的条件。 大拘𫄨罗尊者的回答,或许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段落:
这三段可说从粗略至细部分析,也可以说先让人具备作个好人的知见(第一段落),进一步分析身心后(第二段落),再细部分析如何作个圣人(第三段落)。 至于成为圣人的实践方法,不论从哪一个烦恼支来看,都是八正道。 [进阶辨正](三〇)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象迹喻经第十(初一日诵)ⓑ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所以者何?摄受一切众善法故。诸贤!犹如诸畜之迹,象迹为第一。所以者何?彼象迹者最广大故。如是,诸贤!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 “诸贤!云何五盛阴ⓔ?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诸贤!云何色盛阴?谓有色,彼一切四大ⓕ①及四大造②。诸贤!云何四大?谓地界ⓖ,水ⓗ、火ⓘ、风界ⓙ。诸贤!云何地界?诸贤!谓地界有二,有内ⓚ地界,有外ⓛ地界。诸贤!云何内地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坚,坚ⓜ性住,内之所受。此为云何?谓发、毛、爪ⓝ、齿、麤细皮肤、肌肉、筋、骨、心、肾、肝、肺、脾ⓞ、肠、胃ⓟ、粪,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坚ⓠ性住,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地界。诸贤!外地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诸贤!有时水灾,是时灭外地界。 “诸贤!此外地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③?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彼云何作是念?若有他人骂詈、捶打、瞋恚责数者,彼作是念:‘我生此苦,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苦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④。彼于后时他人来语柔辞软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乐,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乐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彼于后时,若幼少、中年、长老来行不可事,或以拳扠⑤,或以石掷,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麤质,四大之种,从父母生,饮食长养,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由是之故,彼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痴,安定一心,彼作是念:‘我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痴,安定一心,我受此身,应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但当精勤学世尊法。’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身。若汝为贼以利刀锯节节解身时,或心变易,或恶语言者,汝则衰退。汝当作是念:“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变易,不恶语言,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诸贤!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⑥者,诸贤!彼比丘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诸贤!犹如初迎新妇,见其姑嫜⑦,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诸贤!云何水界?诸贤!谓水界有二,有内水界,有外水界。诸贤!云何内水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水,水性润,内之所受。此为云何?谓脑、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水,水性润,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水界。诸贤!外水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诸贤!有时火灾,是时灭外水界。 “诸贤!此外水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彼云何作是念?若有他人骂詈、捶打、瞋恚责数者,便作是念:‘我生此苦,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苦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彼于后时,他人来语柔辞软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乐,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乐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彼于后时,若幼少、中ⓥ年、长老来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掷,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麤质,四大之种,从父母生,饮食长养,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由是之故,彼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痴,安定一心,彼作是念:‘我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痴,安定一心,我受此身应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但当精勤学世尊法。’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身。若汝为贼以利刀锯节节解身时,或心变易,或恶语言者,汝则衰退。汝当作是念:“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变易,不恶语言,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诸贤!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者,诸贤!彼比丘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诸贤!犹如初迎新妇,见其姑嫜,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诸贤!云何火界?诸贤!谓火界有二,有内火界,有外火界。诸贤!云何内火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火,火性热,内之所受。此为云何?谓暖身、热身、烦闷、温壮、消化饮食,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火,火性热,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火界。诸贤!外火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诸贤!有时外火界起,起已烧村邑、城郭、山林、旷野,烧彼已,或至道、至水,无受而灭。诸贤!外火界灭后,人民求火,或钻木截竹,或以珠燧。 “诸贤!此外火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彼云何作是念?若有他人骂詈、捶打、瞋恚责数者,便作是念:‘我生此苦,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苦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彼于后时,他人来语柔辞软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乐,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乐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彼于后时,若幼少、中年、长老来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掷,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麤质,四大之种,从父母生,饮食长养,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由是之故,彼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痴,安定一心,彼作是念:‘我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痴,安定一心,我受此身应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但当精勤学世尊法。’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身。若汝为贼以利刀锯节节解身时,或心变易,或恶语言者,汝则衰退。汝当作是念:“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变易,不恶语言,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诸贤!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者,诸贤!彼比丘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诸贤!犹如初迎新妇,见其姑嫜,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诸贤!云何风界?诸贤!谓风界有二,有内风界,有外风界。诸贤!云何内风界?谓内身中在,内所摄风,风性动,内之所受。此为云何?谓上风、下风、腹风、行风、掣缩风、刀风、跻ⓦ风、非道风、节节行风⑧、息出风、息入风⑨,如是比此身中余在,内所摄风,风性动,内之所受,诸贤!是谓内风界。诸贤!外风界者,谓大是,净是,不憎恶是。诸贤!有时外风界起,风界起时拨ⓧ,屋拔树,崩山,山岩拨[*]已便止,纤毫不动。诸贤!外风界止后,人民求风,或以其扇,或以哆逻ⓨ叶,或以衣求风。 “诸贤!此风界极大,极净,极不憎恶,是无常法、尽法、衰法、变易之法,况复此身暂住,为爱所受?谓不多闻愚痴凡夫而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多闻圣弟子不作此念:‘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彼云何作是念?若有他人骂詈、捶打、瞋恚责数者,便作是念:‘我生此苦,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苦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彼于后时,他人来语柔辞软言者,彼作是念:‘我生此乐,从因缘生,非无因缘。云何为缘?缘乐更乐。’彼观此更乐无常,观觉、想、行、识无常,彼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彼于后时,若幼少、中年、长老来行不可事,或以拳扠,或以石掷,或刀杖加,彼作是念:‘我受此身,色法麤质,四大之种,从父母生,饮食长养,常衣被覆,坐卧按摩,澡浴强忍,是破坏法,是灭尽法,离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由是之故,彼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痴,安定一心,彼作是念:‘我极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恚[*]不痴,安定一心,我受此身应致拳扠、石掷及刀杖加,但当精勤学世尊法。’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身。若汝为贼以利刀锯节节解身时,或心变易,或恶语言者,汝则衰退。汝当作是念:“若有贼来,以利刀锯节节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变易,不恶语言,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为彼人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诸贤!彼比丘若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者,诸贤!彼比丘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诸贤!犹如初迎新妇,见其姑嫜,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诸贤!当知比丘亦复如是,应惭愧羞厌,我于利无利,于德无德,谓我因佛、法、众,不住善相应舍,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诸贤!犹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诸贤!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因皮肤,因肉血,缠裹于空,便生身名。诸贤!若内眼处⑩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⑪,眼识不得生。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诸贤!内眼处及色,眼识知外色,是属色阴。若有觉是觉阴,若有想是想阴,若有思是思阴,若有识是识阴,如是观阴合会。 “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所以者何?诸贤!世尊说五盛阴从因缘生,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诸贤!若内耳、鼻、舌、身、意处坏者,外法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意识不得生。诸贤!若内意处⑫不坏者,外法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识得生。诸贤!内意处及法,意识知外色法,是属色阴。若有觉是觉阴,若有想是想阴,若有思是思阴,若有识是识阴,如是观阴合会。诸贤!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所以者何?诸贤!世尊说五盛阴从因缘生,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彼厌此过去、未来、现在五盛阴,厌已便无欲,无欲已便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象迹喻经第十竟ⓩ(三千八百六十七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 “习”,元、明二本作“集”。 ⓓ “五盛阴”,巴利本作 Pañca upādānakkhandā。 ⓔ 大正藏在“阴”字之后有一“苦”字,今依据高丽藏删去。 ⓕ “四大”,巴利本作 Cattāri mahābhūtāni。 ⓖ “地界”,巴利本作 Paṭhavīdhātu。 ⓗ “水界”,巴利本作 āpodh。 ⓘ “火界”,巴利本作 tejodh。 ⓙ “风界”,巴利本作 vāyodh。 ⓚ “内”,巴利本作 Ajjhattikā。 ⓛ “外”,巴利本作 bāhirā。 ⓜ “坚”,宋、元、明三本作“竖”。 ⓝ “爪”,宋、元二本作“脾”。 ⓞ “肺脾”,宋、元、明三本作“脾肺”。 ⓟ “胃”,大正藏原为“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胃”。 ⓠ “坚”,宋、元、明三本作“坚竖”。 ⓡ “恚”,大正藏原为“忘”,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恚”。 ⓢ “爱”,宋、元、明三本作“受”。 ⓣ “脑根”,元、明二本作“脂眼”。 ⓤ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谓”。 ⓥ “少中”,明本作“中少”。 ⓦ “跻”,宋本作“𮛣”,元、明二本作“𨄯”。 ⓧ “拨”,宋、元、明三本作“发”。[*] ⓨ “哆逻”,宋本作“多罗”。 ⓩ 明本无“象迹喻经第十竟”七字。 Ⓐ 宋、元、明三本无“三千八百六十七字”八字。 [注解]① 四大:古代印度人认为一切物质及物理现象,有四种组成:地大(坚固性)、水大(湿润性)、火大(温热性)、风大(移动性)。 ② 四大造:由“四大”所造成的各种物质及物理现象。 ③ 为爱所受:因为贪爱而执著(身体)。 ④ 心缘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动:保持正念在观察四大的因缘变化上。?? ⑤ 拳扠:用拳头打。“扠”读音同“叉”,打、交手的意思。 ⑥ 善相应舍:善所依止的舍,即六根对六境时既不贪著也不嫌恶的平静。 ⑦ 姑嫜:丈夫的父母。 ⑧ 上风、下风、腹风、行风、掣缩风、刀风、跻风、非道风、节节行风:往上移动(例如形成声音)的风、往下移动的风、腹部(例如消化系统蠕动)的风、走遍全身的风、收缩(例如贬眼)的风、支解体内组织(例如人将死时)的风、跳跃伸展(移动关节)的风、不正常的风、行走于四肢的风。“风”代表移动性。“掣”读音同“撤”,牵制的意思。“跻”读音同“机”,登上、升上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上行风、下行风、腹部中的风、腹腔中的风、随行于四肢的风”。 ⑨ 息出风、息入风:呼气、吸气。 ⑩ 内眼处:内在的眼入处,即“眼根”。 ⑪ 则无有念:则没有对应的起心动念。又译为“作意”。 ⑫ 内意处:内在的意入处,即“意根”。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本经提到“四界分别观”及“慈无量心”这两种修行方法。 “四界分别观”是以智慧分别观察身体的构成成分如地大(坚固性)、水大(湿润性)、火大(温热性)、风大(移动性),和构成外在物质的成分并没有不同,其实身体中无我。 “慈无量心”的修法要发起慈心(愿给众生安乐的心),让慈心没有限制、没有边际,以无边无际的慈心遍满十方,最终超越人、我的界限,平等没有分别,所以称为“无量”。 修行人受到恶人攻击时,先从理智分析身体如同外物,由“四界分别观”而转念不起瞋恨心。另一方面,一般人不会因为理智分析就不起瞋恨心,因此也可修“慈无量心”来对治瞋恨心,让情感能够平衡。
本经说到:“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 “善相应舍”即是修“舍觉支”的平等舍,在六根触对六境时,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时,或是可意的,或是不可意的,起平等舍的纯然觉知,如实谛观生灭,不为外境所动,不会因此起贪、起瞋,这就是“善相应舍”。如《杂阿含经》卷九第254经所说:“六入处常对,不能动其心。心常住坚固,谛观法生灭。” “善相应舍”修行成就时,即是阿罗汉的“六常行”,如《杂阿含经》卷十三第342经:“有六常行。云何为六?若比丘眼见色,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如实知见一切法,于顺逆境不动贪瞋的生死自在,即是正念正智住“善相应舍”。 [进阶辨正](三一)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分别圣谛经第十一(初一日诵)ⓑ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是正行说法①,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②。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我今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 “舍梨子比丘聪慧、速慧、捷慧、利慧、广慧、深慧、出要慧、明达慧、辩才慧,舍梨子比丘成就实慧。所以者何?谓我略说此四圣谛,舍梨子比丘则能为他广教、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舍梨子比丘广教、广示此四圣谛,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时,令无量人而得于观,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见为导御也。目干ⓒ连比丘能令立于最上真际,谓究竟漏尽。舍梨子比丘生诸梵行,犹如生母,目连比丘长养诸梵行,犹如养母,是以诸梵行者,应奉事供养恭敬礼拜舍梨子、目干[*]连比丘。所以者何?舍梨子、目干连比丘为诸梵行者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尔时,世尊说如是已,即从座ⓓ起,入室宴ⓔ坐。 于是,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世尊为我等出世,谓为他广教、广示此四圣谛,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现、趣向。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诸贤!说生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生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兴起五阴,已得命根,是名为生。诸贤!生苦者,谓众生生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③,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④: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生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老苦者,此说何因?诸贤!老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彼为老耄,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是名为老。诸贤!老苦者,谓众生老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老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病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病者,谓头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齿痛、舌痛、腭ⓗ痛、咽痛、风喘、咳ⓘ嗽、噫ⓙ吐⑤、喉痹ⓚ⑥、癫痫、痈瘿⑦、经溢⑧、赤痰ⓛ⑨、壮热⑩、枯槁、痔瘘ⓜ⑪、下利ⓝ⑫,若有如是比余种种病,从更乐触生,不离心,立在身中⑬,是名为病。诸贤!病苦者,谓众生病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病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死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诸贤!死苦者,谓众生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死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怨憎会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怨憎会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不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同会一,有摄、和、习ⓞ⑭,共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不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是名怨憎会。诸贤!怨憎会苦者,谓众生怨憎会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怨憎会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爱别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是名爱别离。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别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爱别离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此说何因?诸贤!谓众生生法,不离生法⑮,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实不可以欲而得,老法、死法、愁忧戚法,不离忧戚法,欲得令我不忧戚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乐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乐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此说何因?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因此故说。 “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⑯,是故说苦圣谛。 “诸贤!云何爱习[*]苦习[*]圣谛⑰?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若有爱、有腻⑱、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彼知此爱习[*],苦习[*]圣谛,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于中若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习[*]苦习[*]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彼知是爱习[*]苦习圣谛。诸贤!过去时是爱习[*]苦习[*]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习[*]苦习[*]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爱习[*]苦习[*]圣谛。 “诸贤!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实有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彼知是爱灭苦灭圣谛,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诸贤!多闻圣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见,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是谓爱灭苦灭圣谛,如是知之。云何知耶?若有不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不为所作业,彼若解脱,不染不着,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彼知是爱灭苦灭圣谛。诸贤!过去时是爱灭苦灭圣谛,未来、现在时是爱灭苦灭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爱灭苦灭圣谛。 “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诸贤!云何正见?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⑲,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决ⓟ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⑳,是名正见。 “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㉑,是名正志。 “诸贤!云何正语?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口四妙行㉒,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㉓,是名正语。 “诸贤!云何正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身三妙行㉔,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业。 “诸贤!云何正命?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技ⓡ术咒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诸贤!云何正方便?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诸贤!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正ⓣ㉕、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诸贤!云何正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㉖,不乱不散,摄止正ⓤ定,是名正定。 “诸贤!过去时是苦灭道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灭道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㉗,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灭道圣谛。” 于是颂曰:
“佛明达诸法, 见无量善德,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分别圣谛经第十一竟ⓦ(三千四百二十五字)ⓧ 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第三竟(二万七千五百一十二字)ⓩ(初一日诵)Ⓐ 中阿含经卷第七(一万一千三百六十九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 “干”,宋、元、明三本作“揵”。[*] ⓓ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宴”,大正藏原为“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 “习”,元本作“集”,明本作“寂”。 ⓖ “遍受”,宋本作“通受”,元本作“受偏”。 ⓗ “腭”,大正藏原为“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腭”。 ⓘ “咳”,宋、元、明三本作“欬”。 ⓙ “噫”,大正藏原为“喝”,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噫”。 ⓚ “痹”,大正藏原为“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痹”。 ⓛ “痰”,大正藏原为“胆”,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痰”。 ⓜ “瘘”,大正藏原为“𭼟”,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瘘”。 ⓝ “利”,宋、元、明三本作“𢈱”。 ⓞ “习”,元、明二本作“集”。 ⓟ “决”,大正藏原为“次”,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决”。 ⓠ “伺”,元、明二本作“何伺”。 ⓡ “技”,大正藏原为“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技”。 ⓢ “心”,宋、元、明三本作“念”。 ⓣ “正”,大正藏原为“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 “正”,宋、元二本作“止”。 ⓥ “真”,宋、元、明三本作“真如”。 ⓦ 明本无“分别圣谛经第十一竟”九字。 ⓧ 宋、元、明三本无“三千四百二十五字”八字。 ⓨ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宋、元、明三本无“二万七千五百一十二字”十字。 Ⓐ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 宋、元、明三本无“一万一千三百六十九字”十字。 Ⓒ 大正藏原将“中阿含经卷第七(一万一千三百六十九字)”置于“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第三竟(二万七千五百一十二字)(初一日诵)”之前,今依据宋、元二本改置于卷末。 [注解]① 正行说法:(让闻者)生起正确意向的说法。 ② 广摄、广观、分别、发露、开仰、施设、显示、趣向:佛陀用不同的方式宣说四圣谛的定型句,… 开仰:开启仰望;引发修学的意愿与信心。… 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告知、教导、公告、建立、开显、解析、阐明”。(欠缺个别注解) ③ 受、遍受、觉、遍觉:一再重复地感受、感觉。 ④ 壮热烦恼忧戚:强烈的热恼、担忧。 ⑤ 噫吐:打嗝、呕吐。 ⑥ 喉痹:咽喉肿痛,吞咽阻塞不利。 ⑦ 痈瘿:以急性发病,结喉两侧结块,肿胀,色红灼热,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炎症性疾病;相当于急性甲状腺炎。 ⑧ 经溢:妇人经血过多。 ⑨ 赤痰:痰中带血。 ⑩ 壮热:身体发高热。 ⑪ 痔瘘:一种痔疮。 ⑫ 下利:即下痢,“利”是“痢”之异体字。 ⑬ 不离心,立在身中:意指“身心无法从病脱离”。 相当的《佛说四谛经》作“不得离是,皆在著身”。 ⑭ 摄、和、习:均为“集”之义。??? ⑮ 众生生法,不离生法:众生承受“生”而无法脱离“生”。??? ⑯ 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 ⑰ 爱习苦习圣谛:即集谛。?? ⑱ 有腻:有亲近。 ⑲ 本所作:过去的造作,又作“本行所作”。 ⑳ 择、遍择、决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 ㉑ 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 ㉒ 口四妙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㉓ 不行不作,不合不会: ㉔ 身三妙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㉕ 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正: ㉖ 心住、禅住、顺住: ㉗ 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