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九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导读

(一五四)梵志品婆罗婆堂经第三(第四分别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东园鹿子母堂。

尔时,有二人婆私吒及婆罗婆梵志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诸梵志见已,极诃责数,甚急至苦,而语之曰:“梵志种胜,余者不如;梵志种白,余者皆黑;梵志得清净,非梵志不得清净;梵志梵天子,从彼口生,梵梵所化。汝等舍胜从不如,舍白从黑,彼秃沙门为黑所缚,断种无子。是故汝等所作大恶,极犯大过。”

尔时,世尊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堂上来下,于堂影中露地经行,为诸比丘说甚深微妙法。尊者婆私吒遥见世尊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堂上来下,于堂影中露地经行,为诸比丘说甚深微妙法。尊者婆私吒见已,语曰:“贤者婆罗婆!当知世尊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堂上来下,于堂影中露地经行,为诸比丘说甚深微妙法。贤者婆罗婆!可共诣佛,或能因此从佛闻法。”

于是,婆私吒及婆罗婆即诣佛所,稽首作礼,从后经行。

世尊回顾,告彼二人:“婆私吒!汝等二梵志舍梵志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诸梵志见已,不大责[*]数耶?”

彼即答曰:“唯然。世尊!诸梵志见已,极诃责[*]数,甚急至苦。”

世尊问曰:“婆私吒!诸梵志见已,云何极诃责[*]数,甚急至苦耶[*]?”

答曰:“世尊!诸梵志见我等已,而作是说:‘梵志种胜,余者不如;梵志种白,余者皆黑;梵志得清净,非梵志不得清净;梵志梵天子,从彼口生,梵梵所化。汝等舍胜从不如,舍白从黑,彼秃沙门为黑所缚,断种无子。是故汝等所作大恶,极犯大过。’世尊!诸梵志见我等已,如是极诃责[*]数,甚急至苦。”

世尊告曰:“婆私吒!彼诸梵志所说至恶,极自无赖。所以者何?谓彼愚痴,不善晓解,不识良田,不能自知,作如是说:‘我等梵志是梵天子,从彼口生,梵梵所化。’所以者何?婆私吒!我此无上明、行、作证,不说生胜,不说种姓,不说憍慢:‘彼可我意,不可我意,因坐因水,所学经书’。婆私吒!若有婚姻者,彼应说生,应说种姓,应说憍慢:‘彼可我意,不可我意,因坐因水,所学经书’。婆私吒!若有计生、计姓、计慢者,彼极远离于我无上明、行、作证。婆私吒!说生、说姓、说慢:‘彼可我意,不可我意,因坐因水,所学经书’者,于我无上明、行、作证别。

各种姓都有善法与恶法

复次,婆私吒!谓有三种,令非一切人人共诤,杂善不善法,彼则为圣所称不称。云何为三?刹利种、梵志种、居士种。婆私吒!于意云何?刹利杀生,不与取、行邪淫、妄言乃至邪见,居士亦然;非梵志耶[*]?”

答曰:“世尊!刹利亦可杀生、不与取、行邪淫、妄言,乃至邪见,梵志、居士亦复如是。”

世尊问曰:“婆私吒!于意云何?梵志离杀、断杀、不与取、行邪淫、妄言,乃至离邪见,得正见;刹利、居士为不然耶[*]?”

答曰:“世尊!梵志亦可离杀、断杀、不与取、行邪淫、妄言,乃至离邪见得正见;刹利、居士亦复如是。”

世尊问曰:“婆私吒!于意云何?若有无量恶不善法,是刹利、居士所行;非梵志耶[*]?若有无量善法,是梵志所行;非刹利、居士耶[*]?”

答曰:“世尊!若有无量恶不善法,彼刹利亦不可行,梵志、居士亦复如是。若有无量善法,彼梵志亦可行,刹利、居士亦复如是。”

“婆私吒!若有无量恶不善法,一向刹利、居士行,非梵志者。若有无量善法,一向梵志行,非刹利、居士者。彼诸梵志可作是说:‘我等梵志是梵天子,从彼口生,梵梵所化。’所以者何?婆私吒!见梵志女始婚姻时,婚姻已后,见怀妊时,怀妊[*][*]已后,见产生时,或童男,或童女。婆私吒!婆罗门也是妈妈生的,而不是梵天口生如是诸梵志亦如世法,随产道生,然彼妄言诬谤梵天而作是说:‘我等梵志是梵天子,从彼口生,梵梵所化。’

“婆私吒!若族姓子、若干种姓、若干种名,舍若干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从我学道,应作是念:‘我等梵志是梵天子,从彼口生,梵梵所化。’所以者何?婆私吒!彼族姓子入我正法、律中,受我正法、律,得至彼岸,断疑度惑,无有犹豫,于世尊法得无所畏。是故彼应作是说:‘我等梵志是梵天子,从彼口生,梵梵所化。’婆私吒!彼梵天者,是说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梵是如来,今是如来,无烦无热,不离如者,是如来也。婆私吒!于意云何?诸释下意爱敬至重,供养奉事于波斯匿拘娑罗王耶[*]?”

彼则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问曰:“婆私吒!于意云何?若诸释下意爱敬至重,供养奉事于波斯匿拘娑罗王,如是波斯匿拘娑罗王则于我身下意爱敬至重,供养奉事我耶[*]?”

答世尊曰:“诸释下意爱敬至重,供养奉事于波斯匿拘娑罗王者,此无奇特。若波斯匿拘娑罗王下意爱敬至重,供养奉事于世尊者,此甚奇特。”

世尊告曰:“婆私吒!波斯匿拘娑罗王不如是意,而于我身下意爱敬至重,供养奉事于我:‘沙门瞿昙种族极高,我种族下。沙门瞿昙财宝甚多,我财宝少。沙门瞿昙形色至妙,我色不妙。沙门瞿昙有大威神,我威神小。沙门瞿昙有善智慧,我有恶智。’婆私吒!但敬法因此敬佛波斯匿拘娑罗王爱敬于法,至重供养,为奉事故,而于我身下意爱敬至重,供养奉事于我。

产生种姓的因缘

尔时,世尊告比丘曰:“婆私吒!有时此世皆悉败坏。此世坏时,若有众生生晃昱天,彼于其中妙色意生,一切支节诸根具足,以喜为食,自身光明,昇于虚空,净色久住。婆私吒!有时此大地满其中水,彼大水上以风吹搅,结构为精,合聚和合,犹如熟酪,以抨抨乳,结构[*]为精,合[*]聚和合。如是,婆私吒!有时此大地满其中水,彼大水上以风吹搅,结构[*]为精,合[*]聚和合,从是生地味,有色香味。云何为色?犹如生酥及熟酥[*]色。云何为味?如蜜丸味。

“婆私吒!有时此世还成复时,若有众生生晃昱天,寿尽、业尽、福尽命终,生此为人,生此间已,妙色意生,一切支节诸根具足,以喜为食,自身光明,昇于虚空,净色久住。婆私吒!尔时,世中无有日月,亦无星宿,无有昼夜,无月、半月,无时无岁。婆私吒!当尔之时,无父无母,无男无女,又无大家,复无奴婢,唯等众生。于是,有一众生贪餮不廉,便作是念:‘云何地味?我宁可以指抄此地味尝。’彼时,众生便以指抄此地味尝。如是,众生既知地味,复欲得食。彼时,众生复作是念:‘何故以指食此地味,用自疲劳?我今宁可以手撮此地味食之。’彼时,众生便以手撮此地味食。于彼众生中复有众生,见彼众生各以手撮此地味食,便作是念:‘此实为善,此实为快,我等宁可亦以手撮此地味食。’时,彼众生即以手撮此地味食。若彼众生以手撮此地味食已,如是如是,身生转厚、转重、转坚,若彼本时有清净色,于是便灭,自然生暗。婆私吒!世间之法,自然有是,若生暗者,必生日月,生日月已,便生星宿,生星宿已,便成昼夜,成昼夜已,便有月、半月,有时、有岁。彼食地味,住世久远。

“婆私吒!若有众生食地味多者,便生恶色,食地味少者,便有妙色,从是知色有胜有如,因色胜如故,众生众生共相轻慢言:‘我色胜,汝色不如。’因色胜如而生轻慢及恶法故,地味便灭。地味灭已,彼众生等便共聚集,极悲啼泣而作是语:‘奈何地味?奈何地味?’犹如今人含消美物,不说本字,虽受持而不知义,此说观义亦复如是。婆私吒!地味灭后,彼众生生地肥,有色香味。云何为色?犹如生酥[*]及熟酥[*]色。云何为味?如蜜丸味。彼食此地肥[*],住世久远。

“婆私吒!若有众生食地肥[*]多者,便生恶色,食地肥[*]少者,便有妙色,从是知色有胜有如,因色胜如故,众生众生共相轻慢言:‘我色胜,汝色不如。’因色胜如而生轻慢及恶法故,地肥[*]便灭。地肥[*]灭已,彼众生等便共聚集,极悲啼泣而作是语:‘奈何地肥[*]?奈何地肥[*]?’犹如今人为他所责,不说本字,虽受持而不知义,此说观义亦复如是。婆私吒!地肥[*]灭后,彼众生生婆罗,有色香味。云何为色?犹如昙华色。云何为味?如淖蜜丸味。彼食此婆罗,住世久远。

“婆私吒!若有众生食婆罗多者,便生恶色,食婆罗少者,便有妙色,从是知色有胜有如,因色胜如故,众生众生共相轻慢言:‘我色胜,汝色不如。’因色胜如而生轻慢及恶法故,婆罗便灭。婆罗灭已,彼众生等便共聚集,极悲啼泣而作是语:‘奈何婆罗?奈何婆罗?’犹如今人苦法所触,不说本字,虽受持而不知义,此说观义亦复如是。

“婆私吒!婆罗灭后,彼众生生自然粳米,白净无皮,亦无有穬,长四寸,朝刈暮生,暮刈朝生,熟有盐味,无有生气。众生食此自然粳米,如彼众生食此自然粳米已,彼众生等便生若干形,或有众生而生男形,或有众生而生女形。若彼众生生男女形者,彼相见已,便作是语:‘恶众生生,恶众生生。’

“婆私吒!恶众生生者,谓说妇人也。若彼众生生于男形及女形者,彼众生等则更相伺,更相伺已,眼更相视,更相视已,则更相染,更相染已,便有烦热,有烦热已,便相爱着,相爱着已,便行于欲。若见行欲时,便以木石,或以杖块而掷打之,便作是语:‘咄咄!弊恶众生作非法事。’云何众生共作是耶[*]?犹如今人迎新妇时,则以襆华散,或以华鬘垂,作如是语:‘新妇安隐,新妇安隐。’本所可憎,今所可爱。婆私吒!若有众生恶不净法,憎恶羞耻,怀惭愧者,彼便离众一日、二日,至六、七日,半月、一月,乃至一岁。婆私吒!若有众生欲得行此不净行者,彼便作家而作是说:‘此中作恶,此中作恶。’婆私吒!是谓初因初缘世中起家法,旧第一智如法、非不如法如法人尊

“于中有一懒惰众生,便作是念:‘我今何为日日常取自然粳米,我宁可并取一日食直耶[*]?’彼便并[*]取一日食米。于是,有一众生语彼众生曰:‘众生!汝来共行取米耶[*]?’彼则答曰:‘我已并[*]取,汝自取去。’彼众生闻已,便作是念:‘此实为善,此实为快,我亦宁可并[*]取明日所食米耶[*]?’彼便并[*]取明日米来。复有一众生语彼众生曰:‘众生!汝来共行取米耶[*]?’彼则答曰:‘我已并[*]取明日米来,汝自取去。’彼众生闻已,便作是念:‘此实为善,此实为快,我今宁可并[*]取七日食米来耶[*]?’时,彼众生即便并[*]取七日米来。如[*]彼众生自然粳米极取积聚,彼宿粳米便生皮穬[*],刈至七日亦生皮穬[*],随所刈[*]处,即不复生。

“于是,彼众生便共聚集,极悲啼泣,作如是语:‘我等生恶不善之法,谓我曹等储畜宿米。所以者何?我等本有妙色意生,一切支节诸根具足,以喜为食,自身光明,昇于虚空,净色久住,我等生地味,有色香味。云何为色?犹如生酥及熟酥[*]色。云何为味?如蜜丸味。我等食地味,住世久远。我等若食地味多者,便生恶色,食地味少者,便有妙色,从是知色有胜有如,因色胜如故,我等各各共相轻慢言:“我色胜,汝色不如。”因色胜如而生轻慢及恶法故,地味便灭,地味灭后,我等生地肥[*],有色香味。云何为色?犹如生酥[*]及熟酥[*]色。云何为味?如蜜丸味。我等食地肥[*],住世久远。我等若食地肥[*]多者,便生恶色,食地肥[*]少者,便有妙色,从是知色有胜有如,因色胜如故,我等各各共相轻慢言:“我色胜,汝色不如。”因色胜如而生轻慢及恶法故,地肥[*]便灭。地肥[*]灭后,我等生婆罗,有色香味。云何为色?犹如[*]昙华色。云何为味?如淖蜜丸味。我等食婆罗,住世久远。我等若食婆罗多者,便生恶色,食婆罗少者,便有妙色,从是知色有胜有如,因色胜如故,我等各各共相轻慢言:“我色胜,汝色不如。”因色胜如而生轻慢及恶法故,婆罗便灭。婆罗灭后,我等生自然粳米,白净无皮,亦无有穬[*]藁[*],长四寸,朝刈暮生,暮刈朝生,熟有盐味,无有生气,我等食彼自然粳米,如我等自然粳米,极取积聚,彼宿粳米便生皮穬[*],刈至七日,亦生皮穬[*],随所刈处,即不复生,我等宁可造作田种,立标榜耶[*]?’

“于是,彼众生等造作田种,竖立标榜[*]。于中有一众生自有稻谷,而入他田窃取他稻,其主见已,便作是语:‘咄!咄!弊恶众生,云何作是?汝自有稻,而入他田窃取他稻。汝今可去,后莫复作。’然彼众生复至再三窃取他稻,其主亦至再三见已,便以拳扠牵诣众所,语彼众曰:‘此一众生自有稻谷,而入我田窃取我稻。’然彼一众生亦语众曰:‘此一众生以拳扠我牵来诣众。’

“于是,彼诸众生共聚集会,极悲啼泣而作是语:‘我等生恶不善之法,谓守田也。所以者何?因守田故,便共诤讼,有失有尽,有相道说,有拳相扠。我等宁可于其众中举一端正形色,极妙最第一者,立为田主,若可诃者,当令彼诃,若可摈者,当令彼摈[*],若我曹等所得稻谷,当以如法输送与彼。’于是,彼众生中,若有端正[*]形色,极妙最第一者,众便共举,立为田主,若可诃者,彼便诃责,若可摈[*]者,彼便摈[*]弃,若有稻者,便以如法输送与彼是田主。是田主谓之刹利也,令如法乐众生,密护行戒是王,是王谓之王也。婆私吒!是谓初因初缘世中刹利种,旧第一智,如法非不如法,如法人尊。

“于是,彼异众生以守为病,以守为痈,以守为箭刺,便弃舍守,依于无事,作草叶屋而学禅也。彼从无事,朝朝平旦入村邑王城而行乞食,彼多众生见便施与,恭敬尊重,而作是语:‘此异众生以守为病,以守为痈,以守为箭刺,便弃舍守,依于无事,作草叶屋而学禅也。此诸尊舍害、恶不善法是梵志,是梵志谓之梵志也。’

“彼众生学禅不得禅,学苦行不得苦行,学远离不得远离,学一心不得一心,学精进不得精进,便舍无事,还村邑王城,作四柱屋,造立经书。彼多众生见如是已,便不复施与、恭敬、尊重,而作是语:‘此异众生本以守为病,以守为痈,以守为箭刺,便弃舍守,依于无事,作草叶屋,而学于禅不能得禅,学苦行不得苦行,学远离不得远离,学一心不得一心,学精进不得精进,便舍无事,还村邑王城,作四柱屋,造立经书。此诸尊等更学博闻,不复学禅是博闻,是博闻谓之博闻。’婆私吒!是谓初因初缘世中有梵志种,旧第一智,如法非不如法,如法人尊。

“于是,彼异众生各各诸方而作田业,是各各诸方而作田业,是各各诸方而作田业,谓之鞞舍。婆私吒!是谓初因初缘世中有鞞舍种,旧第一智,如法非不如法,如法人尊。

“婆私吒,世中起此三种姓已,便知有第四沙门种也。云何世中有此三种姓已,便知有第四沙门种耶?于刹利族族姓之子,能自诃责[*]恶不善法,自厌憎恶恶不善法,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而作是念:‘我当作沙门,行于梵行。’便作沙门行于梵行。如是,梵志种族、鞞舍种族族姓之子,亦自诃责[*]恶不善法,自厌憎恶恶不善法,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亦作是念:‘我当作沙门,行于梵行。’便作沙门行于梵行。婆私吒!如是世中起此三种姓已,便知有第四沙门种也。

苦乐是由于善恶业而非种姓所决定,除了受苦乐外,更有解脱之道

“婆私吒!我今广说此三种姓。云何广有此三种耶?刹利种族族姓之子,身行不善法,口、意行不善法,彼身坏命终,一向受苦。如是,梵志种族、鞞舍种族族姓之子,身行不善法,口、意行不善法,彼身坏命终,一向受苦。婆私吒!刹利种族族姓之子,身行善法,口、意行善法,彼身坏命终,一向受乐。如是,梵志种族、鞞舍种族族姓之子,身行善法,口、意行善法,彼身坏命终,一向受乐。婆私吒!刹利种族族姓之子,身行二行及与护行,口、意行二行及与护行,彼身坏命终,受于苦乐。如是,梵志种族、鞞舍种族族姓之子,身行二行及与护行,口、意行二行及与护行,彼身坏命终,受于苦乐。

“婆私吒!刹利种族族姓之子,修七觉法,善思善观,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如是,梵志种族、鞞舍种族族姓之子,修七觉法,善思善观,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婆私吒!如是此三种广分别也。梵天帝主说此偈曰:

“‘刹利二足尊,  谓有种族姓,
  求学明及行,  彼为天人称。’

“婆私吒!梵天帝主善说此偈,非不善也。善歌讽诵,非不善也。善咏语言,非不善也。谓如是说:

“‘刹利二足尊,  谓有种族姓,
  求学明及行,  彼为天人称。’

“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

“‘刹利二足尊,  谓有种族姓,
  求学明及行,  彼为天人称。’”

佛说如是。尊者婆私吒、婆罗婆等,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婆罗婆堂经第三竟(五千六十八字)

[校勘]

“含”,圣本作“鋡”。[*]

圣本无“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十三字。

“第”,明本作“第十”。

明本无“第四分别诵”五字。

“东园”,巴利本作 Pubbāarāma。

“婆私吒”,巴利本作 Vāseṭṭha。

“婆罗婆”,巴利本作 Bhāradvāja。

“责”,圣本作“啧”。[*]

“宴”,大正藏原为“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学”,大正藏原为“觉”,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学”。

“耶”,万德寺本作“邪”。[*]

“极自”,宋、元、明三本作“困极”。

“极”,万德寺本、圣二本作“困”。

大正藏在“刹利”字之后有“居士”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万德寺本、圣五本删去。

大正藏无“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居士”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万德寺本、圣五本补上。

“妊”,万德寺本、圣二本作“任”。[*]

大正藏在“妊”字之后有一“身”字,今依据宋、元、明、万德寺本、圣五本删去。[*]

“诬”,大正藏原为“𧩄”,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诬”。

“念”,大正藏原为“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念”。

“惑”,万德寺本作“或”。

“今”,大正藏原为“冷”,今依据宋、明二本改作“今”。

“波斯匿”,巴利本作 Pasenadi。

万德寺本无“此”字。

“晃昱天”,巴利本作 Ābhassara。

“构”,大正藏原为“构”,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构”。[*]

“合”,圣本作“含”。[*]

“抨抨”,圣本作“𮝂𮝂]”。

“酥”,圣本作“苏”。[*]

“成复”,大正藏原为“复成”,今依据宋、元、明、万德寺本、圣五本改作“成复”。

“餮”,万德寺本、圣二本作“余”。

“地味住”,宋、元、明三本作“味在”。

“肥”,圣本作“𦡕”。[*]

“恶”,圣本作“为”。

“责”,大正藏原为“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责”。

“婆罗”,巴利本作 Badālatā。

“如”,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如”。[*]

“穬”,大正藏原为“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穬”。[*]

“藁”,圣本作“槀”。[*]

“如”,万德寺本、圣二本作“如如”。[*]

“掷打”,大正藏原为“打掷”,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掷打”。

大正藏无“咄”字,今依据宋、元、明、万德寺本、圣五本补上。

“襆”,万德寺本作“𧚦”,圣本作“朴”。

“语”,大正藏原为“言”,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语”。

大正藏在“一”字之后有一“事”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惰”,宋、元、圣三本作“懒”。

“日”,圣本作“月”。

“并”,大正藏原为“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并”。[*]

“刈”,宋本作“割”。[*]

“喜”,圣本作“憙”。

“酥”,万德寺本、圣二本作“苏”。[*]

“便”,大正藏原为“彼”,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便”。

“如”,圣本作“如如”。

“刈”,宋、元、明三本作“割”。

“榜”,圣本作“榜”。[*]

大正藏无“彼”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圣本无“于”字。

“会”,大正藏原为“曾”,今依据前后文改作“会”。

“正”,圣本作“政”。[*]

“田主”,巴利本作 Khettānaṁ-pati。

“摈”,圣本作“殡责”。[*]

“责”,大正藏原为“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责”。[*]

“若”,圣本作“各”。

“刹利也”,巴利本作 Khattiya。

“密”,大正藏原为“守”,宋、明、万德寺本三本作“密”,元、圣二本作“蜜”,今依据宋、明、万德寺本三本改作“密”。

“王”,圣本作“主”。

“王”,巴利本作 Rājan。

“刺”,大正藏原为“刹”,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刺”。

圣本无“舍”字。

“柱”,圣本作“住”。

“柱”,圣本作“注”。

大正藏在“各”字之后有一“诣”字,今依据宋、元、明、万德寺本、圣五本删去。

“鞞舍”,巴利本作 Vessa。

“沙门”,巴利本作 Samaṇa。

明本无“婆罗婆堂经第三竟”八字。

宋、元、明、圣四本无“五千六十八字”六字。

[注解]

极自无赖:实在是蛮横没有道理。

彼可我意,不可我意,因坐因水,所学经书:他符合我的心意还是不合我的心意?坐的位置、用水的先后如何?(例如《中阿含经》卷三十八第152经中“第一座、第一澡水”代表最高的地位。)读过多少经书?按:这里是指以自我中心来判断他人、根据世俗表相来评判他人。

婚姻者:结婚的人、行欲的人。这句是指行欲的人、非修行人因为不懂事,说这话还说得过去,但自命清净的梵志说这话实在是没道理。

计生、计姓、计慢者:计度出生、计度种性、计度我慢(高傲憍慢)的人。这句是指爱计较的高傲憍慢的人才会说这种话,和佛陀所说差太多了。

下意:谦卑。

地味:远古时代水上自然凝聚的美味,颜色如酥酪,滋味如蜂蜜。相当的《长阿含经》经文作“地味”或“地甘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地味”。

犹如今人含消美物,不说本字,虽受持而不知义:就如同现在的人吃了好吃的东西后,不会说食物的名称(而是发出感叹声),但自己也不知道感叹声是什么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他们这么说:‘哎呀!味!哎呀!味!’这是跟随被古人认为世界开端的用语而不了知其含意。”

地肥:远古时代像磨菇般自然出现的美味,颜色如酥酪,滋味如蜂蜜。相当的《长阿含经》经文作“地肥”或“地皮”,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地饼”。

婆罗:远古时代像蔓草般自然出现的美味,颜色如酥酪,滋味如蜂蜜。相当的《长阿含经》经文作“地肤”,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蔓藤”。

自然粳米:远古时代自然生长的稻米,没有糠、没有壳、有香气,采收后可直接食用。相当的《长阿含经》经文作“自然粳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被耕种的熟米”。

旧第一智:古代的说法、古代的真理。说是“旧”,是相对于佛世时的说法来说。

如法、非不如法:这样的说法(种姓起源)是合理的。(比较于当时梵志说自己是梵天口所生的说法, 这个说法才是合理的)

如法人尊:照着道理而行的人所尊敬的。

无事:离开聚落,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又译作“无事处”、“空闲”、“空闲处”,音译为“阿兰若”、“阿练若”。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婆罗门种姓为肤色较白的雅利安人后裔,认为自己从梵天口中出生,是最清净、优等的种姓,因而两位婆罗门青年跟随佛陀出家修行备受诃责。佛陀因此为他们开示四姓平等,所有人依据自身行为善恶而得到苦乐,不因种姓有所差别。

接着说最早四姓的起源,以及在所有种姓中以明行成就的阿罗汉为第一。

另一方面,依本经的记载,人类自远古以来就习惯于破坏大自然,由于人类的贪欲破坏大自然,导致自然资源的消失以及环境的恶化。

  • 是否应储蓄?

有同学提问:“光音天人刚下来人间时,由于竞相争夺、囤积食物而造成环境的恶化。但是现在的人要好好过日子的话都会储蓄,是否储蓄是不健康的?”

人生于世“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人需要食物乃至物资以维生,这不见得就是贪欲;想要超过所需的食物或物资,想要愈来愈多,才是贪欲。

光音天人刚下来人间时,并不需要食物,却因“想要的太多”而囤积食物,这是基于贪欲,最终耗尽资源而导致食物不再自然产生的恶果。

在环境日渐恶化之后,人类需要食物才能生存,没有食物就会饿死,因此食物已逐渐变为“需要的”,不一定是“想要的太多”了。

储蓄也是如此,人们需要储蓄以保障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下,人们通常不是基于贪欲而储蓄,若因吝啬而过度储蓄才是贪欲的表现。

《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83经说“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在家人合法地赚钱、合理地储蓄,在佛法来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大品1〉第135经、《长阿含经》卷十一第16经善生经、《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83经中都有记载佛陀为善生童子开示,可将个人所得大致分为四份:一份供应生活所需(饮食)、一份要储蓄起来,二份作赚钱的资本(例如一份投入工作所需、一份则可投资或借给他人)。因此佛陀也教在家弟子适量地储蓄。

然而过于吝啬而过度储蓄,如同无法节制自己而乱花钱,都不出贪及痴,《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即说:“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华,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232经即记载一位长者多财巨富,但是完全不肯花钱而生活得像个穷人,也不帮助他人、施与他人,这就是因为太贪而对自己及他人都吝啬,受不到福报的利益,福报用完即堕三恶道。

了解财物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正确看待财富的因缘生灭,自然能妥善地运用及累积资财,而得到现世的安乐。

(一五五)中阿含[*]梵志品须达多经第四(第四分别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须达多居士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

世尊问曰:“居士家颇行施耶?”

须达多[*]居士答曰:“唯然。世尊!家行布施,但为至麤,不能好也。糠饭麻羹,姜菜一片。”

不管布施物的好坏,至诚布施就能得善果世尊告曰:“居士!若施麤食及施妙食,俱得报耳。居士!若行麤施,不信施、不故施、不自手施、不自往施、不思惟施、不由信施、不观业果报施者,当观如是受报。心不欲得好家,不欲得好乘,不欲得好衣被,不欲得好饮食,不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不至心故行施也。居士!当知受报如是。居士!若行麤施,以至诚善心布施得善报信施、故施、自手施、自往施、思惟施、由信施、观业果报施者,当观如是受报。心欲得好家,欲得好乘,欲得好衣被,欲得好饮食,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其至心故行施也。居士!当知受报如是。

“居士!若行妙施,不信施、不故施、不自手施、不自往施、不思惟施、不由信施、不观业果报施者,当观如是受报。心不欲得好家,不欲得好乘,不欲得好衣被,不欲得好饮食,不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不至心故行施也。居士!当知受报如是。居士!若行妙施,信施、故施、自手施、自往施、思惟施、由信施、观业果报施者,当观如是受报。心欲得好家,欲得好乘,欲得好衣被,欲得好饮食,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其至心故行施也。居士!当知受报如是。

“居士!昔过去时有梵志大长者,名曰随蓝,极大富乐,资财无量,封户食邑多诸珍宝,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彼行布施其像如是,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金,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银,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象,庄校严饰,白络覆上,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马,庄校严饰,白络金合霏那,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牛,衣绳衣覆,𤛓之皆得一斛乳汁,行如是大施。八万四千女,姿容端正,睹者欢悦,众宝璎珞,严饰具足,行如是大施。况复其余食啖含消?

“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若复有施满阎浮场凡夫食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若复有施一须陀洹食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食,若复有施一斯陀含食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百斯陀含[*]食,若复有施一阿那含[*]食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食,若复有施一阿罗诃食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

“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罗诃食,若复有施一辟支佛食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罗诃、百辟支佛食,若复有施一如来、无所著、等正觉食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罗诃、百辟支佛食,若有作房舍,施四方比丘众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

“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罗诃、百辟支佛食,作房舍施四方比丘众,若有欢喜心归命三尊佛、法、比丘众及受戒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罗诃、百辟支佛食,作房舍施四方比丘众,欢喜心归命三尊佛、法、比丘众及受戒,若有为彼一切众生行于慈心,乃至𤛓[*]牛顷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

“居士!若梵志随蓝行如是大施,及施满阎浮场凡夫人食,施百须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百阿罗诃、百辟支佛食,作房舍施四方比丘众,欢喜心归命三尊佛、法、比丘众及受戒,为一切众生行于慈心,乃至𤛓[*]牛顷,若有能观一切诸法无常、苦、空及非神者,此于彼施为最胜也。

“于居士意云何?昔时梵志大长者名随蓝者,谓异人耶[*]?莫作斯念。所以者何?当知即是我也。我昔为梵志大长者,名曰随蓝。居士!我于尔时为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尔时说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净、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讫。尔时,不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亦未能得脱一切苦。

“居士!我今出世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我今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我今说法得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我今已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我今已得脱一切苦。”

佛说如是。须达多居士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须达多[*]经第四竟(一千五百八十九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多”,大正藏原为“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多”。

“第”,明本作“第十”。

“四”,大正藏原为“三”,今依据宋、元、圣三本改作“四”。

明本无“第四分别诵”五字。

“多”,大正藏原为“哆”,今依据明本改作“多”。[*]

“随蓝”,巴利本作 Velāma。

“校”,大正藏原为“珓”,今依据宋、元、明、万德寺本、圣五本改作“校”。

“校严”,大正藏原为“严珓”,今依据宋、元、明、万德寺本、圣五本改作“校严”。

“𤛓”,万德寺本作“构”,圣本作“构”。[*]

“正”,圣本作“政”。

“悦”,圣本作“喜”。

“为最”,大正藏原为“最为”,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为最”。

“含”,圣本作“鋡”。

“多”,大正藏原为“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多”。

明本无“须达多经第四竟”七字。

宋、元、明、圣四本无“一千五百八十九字”八字。

[注解]

须达多:优婆塞名,是舍卫城的长者,波斯匿王的主藏吏。为城中富豪,秉性仁慈,因常帮助孤苦无依的人,人誉为“给孤独”,音译“阿那邠邸”,义译为“善授”。曾和波斯匿王长子祇陀太子共同捐献园林给僧团,即祇树给孤独园。

若施麤食及施妙食,俱得报耳:不管是布施粗劣的食物还是布施美好的食物,都能获得善报。

信施:基于信心地布施;相信(受施的修行人)而布施,而不会嫌弃、怀疑受施的修行人而不受教。相当的《须达经》经文作“信施”,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恭敬地施与”。

故施:心存善意地布施,而不是漫不经心或没有意愿地布施(例如被逼着布施、做做样子)。相当的《须达经》经文作“时施”或“随时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诚心地施与”。

自手施:亲手布施,而不是不重视而交办他人。相当的《须达经》经文作“自手施”,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亲手施与”。

自往施:亲自前往布施,而不是高傲地要别人来乞求。相当的《须达经》经文作“就往而施”,相当的南传经文没有对应。

思惟施:考虑周延地布施;有智慧地布施,而非不经大脑地布施。相当的《须达经》经文作“不知”,相当的南传经文没有对应。

由信施:由于有对佛法的信心而布施。相当的《须达经》经文作“有信”,相当的南传经文没有对应。

观业果报施:有善恶业报的观念而布施,而不是认为布施没用或布施是坏事。相当的《须达经》经文作“知有报而行施”或“知有因缘行果报而行施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果报]到来的见解而施与”。

不欲得好五欲功德:不能享受到(布施的善因所带来)好的色、声、香、味、触的善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心不弯向上妙五种欲的受用”。

以不至心故行施也:这是不以至诚的善心而布施所造成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是作这样不恭敬业的果报”。

辟支佛:没有老师教导而自己觉悟解脱,且不为大众说法的圣者。又译为“独觉”、“缘觉”。

𤛓牛顷:挤牛奶般的短暂时间。“𤛓”指挤牛乳,读音同“克”。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挤牛奶时拉一次奶头那样短的时间”。

非神:无我。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布施善报的大小

本经比较布施善报的大小,由小至大依序为:

  1. 布施全世界所有凡夫食物
  2. 布施一位初果圣人食物
  3. 布施一位二果圣人食物
  4. 布施一位三果圣人食物
  5. 布施一位阿罗汉食物
  6. 布施一位辟支佛食物
  7. 布施佛陀食物
  8. 建立房舍供四方出家人使用
  9. 欢喜地皈依三宝及受戒
  10. 行慈心于一切众生
  11. 观一切事物无常、苦、空、非我

布施可因为受施者的缘故而清净,例如所供养的是圣人(以上第2至7项),也可因为施者的缘故而清净,例如供养者的心量广大或没有执著(第8至11项)。这个原理可见《中阿含经》卷四十七〈心品3〉第180经瞿昙弥经:“或有布施,因施主净,受者亦然。”

第1至7项说明布施愈高阶位的圣者,果报愈大,除了业报因果的法则外,也可反映和有修行的人接触后,得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提升自己的心灵。更进一步地,我们也能从皈依受戒(第9项),修习慈心(第10项),到观无常、苦、空、无我(第11项),一步步增进修行,获得更大的果报。

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我们提升心的层次所得到的果报(第9至11项),比起布施物质所得到的果报更大(第1至8项)。

有同学问:“为什么第8项建立房舍供四方出家人使用的果报,比起供养圣人的果报大?”

因为布施房舍供四方出家人使用的发心,是心量广大地供养所有的出家人,所有出家人包括所有圣人,果报自然比起供养单一圣人大。这个原理可见《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五〈十不善品 48〉第5经中佛陀的说明。

也有同学问:“为什么受戒修行的果报,比起布施那么多物质给圣人的果报大?”

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修行解脱可以超脱轮回,断无量的苦,而所有不修行的布施都仍有后续生死无常的苦果,因此修行的果报自然是更高的层次。

  • 以至诚善心布施得善报

本经表示以至诚善心布施,不管所施物的优劣,都能得善报。

如何以至诚善心布施?即是要

  1. 信施:基于信心地布施、相信(受施的修行人)而布施,而不会嫌弃、怀疑受施的修行人而不受教。
  2. 故施:心存善意地布施,而不是漫不经心或没有意愿地布施(例如被逼着布施、做做样子)。
  3. 自手施:亲手布施,而不是不重视而交办他人。
  4. 自往施:亲自前往布施,而不是高傲地要别人来乞求。
  5. 思惟施:考虑周延地布施、有智慧地布施,而非不经大脑地布施。
  6. 由信施:由于有对佛法的信心而布施。
  7. 观业果报施:有善恶业报的观念而布施,而不是认为布施没用或布施是坏事。


  • 有同学提问:“佛陀说布施的人有福报,但很多有钱人很吝啬呀!”

其实吝啬不能赚钱,吝啬只能省钱。赚钱的主因还是福报,不信的人可以试试把自己搞得比首富吝啬,看会不会赚得比首富多?

当下的行为也会在福报的基础上有所影响:容易起瞋心的人不容易赚钱,因为大多人不会想帮他;有慈心的人比较能赚钱,所谓和气生财。

[进阶辨正]

(一五六)中阿含[*]梵志品梵波罗延经第五(第四分别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拘娑罗国众多梵志中后彷徉,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瞿昙!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世尊告曰:“恣汝所问。”

时,诸梵志问曰:“瞿昙!颇今有梵志学故梵志法,为越故梵志法耶?”

世尊答曰:“今无梵志学故梵志法,梵志久已越故梵志法。”

时,诸梵志问曰:“瞿昙!云何今无梵志学故梵志法,诸梵志等越故梵志法来为几时耶[*]?”

彼时,世尊以偈答曰:

“所谓昔时有,  自调御热行,
 舍五欲功德,  行清净梵行
 梵行及戒行,  率至柔软性
 恕亮无害心,  忍辱护其意。
 昔时有此法,  梵志不护此,
 梵志不守护,  所有钱财谷[*],
 诵习钱财谷[*],  梵志守此藏

 衣色若干种,  屋舍及床榻。
 丰城及诸国,  梵志学如是,
 此梵志莫害,  率守护诸法。
 往到他族门,  无有拘制彼,
 发家乞求去,  随其食时到。
 梵志住在家,  见者欲为施,
 满四十八年,  行清净梵行。
 求索明行成
。  昔时梵志行,
 彼不偷财物,  亦无有恐怖。
 爱受摄相应,  当以共和合,
 不为烦恼故,  怨淫相应法。
 诸有梵志者,  无能行如是,
 若有第一行,  梵志极坚求。
 彼诸淫欲法,  不行乃至梦,
 彼因此梵行,  自称梵我梵。
 知彼有此行,  慧者当知彼,
 床薄衣极单,  食酥乳命存。
 乞求皆如法,  立斋行布施,
 斋时无异乞,  自于己乞求。
 立斋行施时,  彼不有杀牛,
 如父母兄弟,  及余有亲亲。
 人牛亦如是,  彼因是生乐,
 饮食体有力,  乘者安隐乐。
 知有此义理,  莫乐杀于牛,
 柔软身极大,  精色名称誉。
 殷勤自求利,  昔时梵志行,
 梵志为自利,  专事及非事。
 彼当来此世,  必度脱此世,
 彼月过于月,  见意趣向彼。
 游戏于夜中,  严饰诸妇女
 吉牛围绕前,  妇女极端正
 人间微妙欲,  梵志之常愿,
 具足车乘具,  善作缝治好。
 家居及婚姻,  梵志之常愿,
 彼造作此缚,  我等从彼来。
 大王斋行施,  莫失其财利,
 饶财物米谷,  若有余钱财。
 大王相应此,  梵志及车乘,
 象斋及马斋,  乌斋不障门
 聚集作斋施,  财物施梵志,
 彼从得此利,  爱乐惜财物。
 彼以起为欲,  数数增长爱,
 犹如广池水,  及无量财物。
 如是人有牛,  于生生活具,
 彼造作此缚,  我等从彼来。
 大王斋行施,  莫失其财利,
 饶财物米谷,  若汝多有牛。
 大王相应此,  梵志及车乘,
 无量百千牛,  因为斋故杀。
 头角无所娆,  牛猪昔时等,
 往至捉牛角,  持利刀杀牛。
 唤牛及于父,  罗刹名曰香,
 彼唤呼非法,  以刀刺牛时。
 此法行于斋[*],  越过最在前,
 无有事而杀,  远离衰退法。
 昔时有三病,  欲不用食老
 以憎嫉于牛,  起病九十八

 如是此憎诤,  故为智所恶,
 若人见如是,  谁不有憎者。
 如是此世行,  无智最下贱,
 各各为欲憎,  若妇诽谤夫。
 刹利梵志女,  及守护於姓
 若犯于生法,  自在由于欲。

“如是。梵志!今无梵志学故梵志法,梵志越故梵志法来尔许时也。”

于是,拘娑[*]罗国众多梵志白曰:“世尊!我已知。善逝!我已解。善逝!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彼拘娑[*]罗国众多梵志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梵波罗延经第五竟(九百五十九字)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九(十千六百九字)(第四分别诵)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第”,明本作“第十”。

明本无“第四分别诵”五字。

“娑”,万德寺本作“婆”。[*]

“行”,圣本作“志”。

“屋”,万德寺本作“居”。

“他族”,大正藏原为“于他”,今依据宋、元、明、万德寺本、圣五本改作“他族”。

“去”,大正藏原为“法”,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去”。

“受”,大正藏原为“爱”,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受”。

“淫”,宋本作“好”。

“淫”,圣本作“姓”。

“酥”,圣本作“苏”。

“饮”,宋本作“余”。

“力”,宋本作“方”。

“女”,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女”。

“正”,圣本作“政”。

“乌”,大正藏原为“马”,宋、元、明、圣四本作“乌”,万德寺本作“牛”,今依据乌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乌”。

“聚”,万德寺本作“取”。

“得此”,大正藏原为“此得”,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得此”。

“斋”,万德寺、圣二本作“齐”。

“斋”,圣本作“齐”。[*]

“刹”,元、明二本作“杀”。

“老”,大正藏原为“者”,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老”。

“憎”,大正藏原为“增”,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憎”。

“姓”,圣本作“性”。

“善逝”,大正藏原为“世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善逝”。

“唯”,元、明二本作“惟”。

明本无“梵波罗延经第五竟”八字。

宋、元、明、圣四本无“九百五十九字”六字。

宋、元、明、圣四本无“十千六百九字”六字。

明本无“第四分别诵”五字。

圣本在“诵”字之后有“性空佛海德佛空王佛”九字及光明皇后愿文。

[注解]

颇今有梵志学故梵志法,为越故梵志法耶:现在是否有婆罗门实践古代的婆罗门法?还是逾越古代的婆罗门法?“梵志”指有志修梵行(清净的修行)的人,音译为“婆罗门”,在这里指佛世时印度种姓制度下的贵族阶级。

率至柔软性:直率而且性格柔软。

恕亮:宽恕、原谅。

梵志不守护,所有钱财谷,诵习钱财谷,梵志守此藏:婆罗门不守护所有的钱财和谷物,而是将诵读学习当作钱财和谷物的宝藏来守护。

满四十八年,行清净梵行,求索明行成:婆罗门在四十八岁后,要出家修行,志求修行圆满而觉悟。其中“明行成”即“明行足”,如来十号之一,指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行为(戒、定等)皆圆满具足。按:根据古印度婆罗门教的规矩,婆罗门要在儿子长大后,将家业交给儿子,自己在约五十岁时出家修行,参见《出定后语》卷二:“婆罗门法:七岁以上在家学问。十五已去学婆罗门法,游方学问。至年四十,恐家嗣断绝,归家娶妻,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

象斋及马斋,乌斋不障门:以象祭祀、以马祭祀、以乌祭祀、不关门(无遮)的祭祀。按:这些各式各样的祭祀,是贪财的婆罗门为了广收供养所举办的活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马祭、人祭、掷棍祭、饮酒祭、无遮祭”。

昔时有三病,欲不用食老,以憎嫉于牛,起病九十八:远古时只有欲望、饥饿、衰老三种病,但因为(前一段所说的)杀戮牛畜,造成了九十八种病。

[对应经典]

  • 待加上:南传:小部/经集2品7经

[读经拾得]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九.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2/05 15:58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851069927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