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五

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导读

(三)第一分典尊经第三

梵王向天人讲述世尊过去生为大臣、出家修行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执乐天般遮翼,于夜静寂无人之时,放大光明,照耆阇崛山来至佛所,头面礼佛足已,在一面立。时,般遮翼白世尊言:“近梵天王至忉利天,与帝释共议。我亲从彼闻,今者宁可向世尊说不?”

佛言:“汝欲说者,便可说之。”

般遮翼言:“一时,忉利诸天集法讲堂,有所讲论。时,四天王随其方面,各当位坐,提帝赖吒天王在东方坐,其面西向,帝释在前;毘楼勒天王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释在前;毘楼博叉天王在西方坐,其面东向,帝释在前;毘沙门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释在前。时,四天王皆先坐已,然后我坐,复有余大神天,皆先于佛所,净修梵行,于此命终,生忉利天,使彼诸天,增益五福:一者天寿,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称,四者天乐,五者天威德。时,诸忉利天皆踊跃欢喜言:‘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尔时,释提桓知诸天人有欢喜心,即为忉利诸天而作颂曰:

“‘忉利诸天人,  帝释相娱乐;
  礼敬于如来,  最上法之王
  诸天受影福,  寿、色、名、乐、威;
  于佛修梵行,  故来生此间。
  复有诸天人,  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  生此复殊胜。
  忉利及因提,  思惟此自乐;
  礼敬于如来,  最上法之王[*]。’

“尔时,忉利诸天闻此偈已,倍复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释提桓因见忉利天欢喜悦豫,即告之曰:‘诸贤!汝等颇欲闻如来八无等法不?’时,忉利诸天言:‘愿乐欲闻!’

八无等法“帝释报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诸贤!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不见过去、未来、现在有如来、至真,十号具足,如佛者也。佛法微妙,善可讲说,智者所行,不见过去、未来、现在有微妙法,如佛者也。佛由此法,而自觉悟,通达无碍,以自娱乐,不见过去、未来、现在能于此法而自觉悟,通达无碍,以自娱乐,如佛者也。诸贤!佛以此法自觉悟已,亦能开示涅槃径路,亲近渐至,入于寂灭。譬如恒河水、炎摩水,二水流,入于大海。佛亦如是,善能开示涅槃径路,亲近渐至,入于寂灭,不见过去、未来、现在有能开示涅槃径路,如佛者也。诸贤!如来眷属成就,刹利、婆罗门、居士、沙门、有智慧者,皆是如来成就眷属,不见过去、未来、现在眷属成就,如佛者也。诸贤!如来大众成就,所谓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见过去、未来、现在大众成就,如佛者也。诸贤!如来言行相应,所言如行,所行如言,如是则为法法成就,不见过去、未来、现在言行相应,法法成就,如佛者也。诸贤!如来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慈愍心利益天人,不见过去、未来、现在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如佛者也。诸贤!是为如来八无等法。’

“时,忉利天作是说言:‘若使世间有八佛出者,当大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时,忉利天言:‘且置八佛,正使七佛、六佛,乃至二佛出世者,亦大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何况八佛?’时,释提桓因告忉利天言:‘我亲从佛闻,亲从佛受,欲使一时二佛出世,无有是处。但使如来久存于世,多所慈愍,多所饶益,天人获安,则大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大梵王至忉利天时,般遮翼白佛言:“世尊!忉利诸天所以集法讲堂上者,共议思惟,称量观察,有所教令,然后为四天王说。四王受教已,各当位而坐,其坐未久,有大异光照于四方。时,忉利天见此光已,皆大惊愕:‘今此异光,将有何怪?’诸大神天有威德者,亦皆惊怖:‘今此异光,将有何怪?’时,大梵王即化为童子,头五角,在天众上虚空中立,颜貌端正,与众超绝,身紫金色,蔽诸天光。时,忉利天亦不起迎,亦不恭敬,又不请坐。时,梵童子随所诣坐,坐生欣悦,譬如刹利水浇头种,登王位时,踊跃欢喜。其坐未久,复自变身,作童子像,头五角髻[*],在天[*]众上虚空中坐,譬如力士坐于安座,嶷然不动。而作颂曰:

“‘忉利诸天人,  帝释相娱乐;
  礼敬于如来,  最上法之王
  诸天受影福,  寿、色、名、乐、威;
  于佛修梵行,  故来生此间。
  复有诸天人,  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  生此复殊胜。
  忉利及因提,  思惟此自乐;
  礼敬于如来,  最上法之王[*]。’

“时,诸忉利天语童子曰:‘吾等闻天帝释称说如来八无等法,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时,梵童子语忉利天言:‘何等如来八无等法?吾亦乐闻。’时,天帝释即为童子说如来八无等法,忉利诸天、童子闻说已,倍复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是时,童子见天欢喜,复增欣踊,即告忉利天曰:‘汝等欲闻一无等法不?’天曰:‘善哉,愿乐欲闻。’

“童子告曰:‘汝乐闻者,谛听,谛受,当为汝说。’告诸天曰:‘如来往昔为菩萨时,在所生处聪明多智。诸贤!当知过去久远时,世有王名曰地主,第一太子名曰慈悲。王有大臣名曰典尊,大臣有子名曰焰鬘。太子慈悲有朋友,其朋亦与六刹利大臣而为朋友。地主大王欲入深宫游戏娱乐时,即以国事委付典尊大臣,然后入宫作倡伎乐,五欲自娱。时,典尊大臣欲理国事,先问其子,然后决断;有所处分,亦问其子。’

“其后典尊忽然命终,时地主王闻其命终,愍念哀伤,抚膺而曰:‘咄哉!何辜失国良辅?’太子慈悲默自念言:‘王失典尊以为忧苦,今我宜往于大王,无以彼丧而生忧苦。所以然者?典尊有子名曰焰鬘,聪明多智乃过其父,今可征召以理国事。’时,慈悲太子即诣王所,具以上事白其父王,王闻太子语已,即召焰鬘而告之曰:‘吾今以汝补卿父处,授汝相印。彼时焰鬘受相印已,王欲入宫,复付后事。’

典尊善理政事“时,相焰鬘明于治理,父先所为焰鬘亦知,父所不及焰鬘亦知,其后名称流闻海内,天下咸称为大典尊。时,大典尊后作是念:‘今王地主年已朽迈,余寿未几,若以太子王位者,未为难也,我今宁可先往语彼六刹利大臣,今王地主年已朽迈,余寿未几,若以太子绍王位者,未为难也。君等亦当别封王土,居位之日,勿相忘也。’

“时,大典尊即往六刹利大臣,而告之曰:‘诸君!当知今王地主年已朽迈,余寿未几,若以太子绍王位者,未为难也。汝等可往白太子此意,我等与尊生小知旧,尊苦我苦,尊乐我乐。今王衰老,年已朽迈,余寿未几,今者太子绍王位者,未为难也,尊设登位,当与我封。’时,六刹利大臣闻其语已,即诣太子,说如上事。太子报言:‘设吾登位,列土封国,当更与谁?’

“时,王未久忽然而,国中大臣寻拜太子补王正位。王居位已,默自思念:‘今立宰相,宜准先王。’复自思念:‘谁堪此举?正当即任大典尊位。’时,王慈悲即告大典尊:‘我今使汝即于相位,授以印信,汝当勤忧,综理国事。’时,大典尊闻王教已,即受印信,王每入宫,辄以后事付大典尊。

分封国土“大典尊复自念言:‘吾今宜往六刹利所,问其宁忆昔所言不?’即寻往诣语刹利曰:‘汝今宁忆昔所言不?今者太子以登王位,隐处深宫,五欲自娱,汝等今者可往问王,王居天位,五欲自娱,宁复能忆昔所言不?’时,六刹利闻是语已,即诣王所,白大王言:‘王居天位,五欲自娱,宁复能忆昔所言不?列土封,谁应居之?’王曰:‘不忘昔言,列土封邑,非卿而谁?’王复自念:‘此阎浮提地,内广外狭,谁能分此以为七分?’复自念言:‘唯有大典尊乃能分尔。’即告之曰:‘汝可分此阎浮提地,使作七分。’

兼任七相“时,大典尊即寻分之,王所治城,村邑郡国,皆悉部分,六刹利国亦与分部。王自庆言:‘我愿已果!’时,六刹利复自庆幸:‘我愿已果,得成此业,大典尊力也。’六刹利王复自思念:‘吾国初建,当须宰辅,谁能堪任?如大典尊,即当使之,通领国事。’尔[*]时,六刹利王即命典尊,而告之曰:‘吾国须相,卿当为吾通领国事。’于是,六国各授相印。

“时,大典尊受相印已,六王入宫游观娱乐,时,皆以国事付大典尊,大典尊理七国事,无不成办。时,国内有七大居士,典尊亦为处分家事,又能教授七百梵志讽诵经典,七王敬视大典尊相,犹如神明,国七居士视如大王,七百梵志视如梵天。时,七国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皆自念言:‘大典尊相,常与梵天相见,言语坐起亲善。’

闭关四月修四无量“时,大典尊默七王、居士、梵志意,谓:‘我常与梵天相见,言语坐起;然我实不见梵天,不与言语,不可,虚受此。我亦曾闻诸先宿言:“于夏四月闲居静处,修四无量者,梵天则下,与共相见。”今我宁可修四无量,使梵天下,共相见不?’于是,典尊至七王所而白王言:‘唯愿大王顾临国事,我欲于夏四月修四无量。’七王告曰:‘宜知是时。’大典尊相又告七居士:‘汝等各勤己务,吾欲夏四月修四无量。’居士曰:‘诺!宜知是时。’又告七百梵志:‘卿等当勤讽诵,转相教授,我欲于夏四月修四无量。’梵志曰:‘诺!今者大师宜知是时。’

梵天来见“时,大典尊于彼城东造闲静室,于夏四月,即于彼止,修四无量,然彼梵天犹不来下,典尊自念:‘我闻先宿言,于夏四月,修四无量,梵天下现。今者寂然,聊无髣髴。’时,大典尊以十五日月满时,出其静室,于露地坐,坐未久,有大光现,典尊默念:‘今此异光,将无是梵欲下瑞耶?’

“时,梵天王即化为童子,头五角髻[*],在典尊上虚空中坐,典尊见已,即说颂曰:

“‘此是何天像?  在于虚空中,
  光照于四方,  如大火𧂐燃’。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唯梵世诸天,  知我梵童子,
  其余人谓我,  祀祠于大神。’

“时,大典尊以偈报曰:

“‘今我当承,  奉致恭敬,
  设种种上味,  愿天知我心。’

“时,梵童子复以偈报曰:

“‘典尊汝所修,  为欲何志求?
  今设此供养,  当为汝受之。’

“又告大典尊:‘汝若有所问,自恣问之,当为汝说。’时,大典尊即自念言:‘我今当问现在事耶?问未然事耶?’复自念言:‘今世现事,用复问为?当问未然幽冥之事。’即向梵童子以偈问曰:

“‘今我问梵童,  能决疑无疑,
  学何住何法,  得生于梵天?’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当舍我人想,  独处修慈心,
  除欲无臭秽,  乃得生梵天。’

“时,大典尊闻是偈已,即自念言:‘梵童子[*]说偈,宜除臭秽,我不解此,今宜更问。’时,大典尊即以偈问曰:

“‘梵偈言臭秽,  愿今为我说,
  谁开世间门,  堕恶不生天?’

生天之法“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欺妄怀嫉妒,  习慢增上慢
  贪欲瞋恚痴,  自恣藏于心。
  此世间臭秽,  今说令汝知,
  此开世间门,  堕恶不生天。’

“时,大典尊闻此偈已,复自念言:‘梵童子[*]所说臭秽之义我今已解,但在家者无由得除,今我宁可舍世出家,剃除须发,法服修道耶!’

“时,梵童子[*]知其志念,以偈告曰:

“‘汝能有勇猛,  此志为胜妙;
  智者之所为,  死必生梵天。’

“于是,梵童子忽然不现。

国王挽留“时,大典尊还诣七王白言:‘大王!唯愿垂神善理国事,今我意欲出家离世,法服修道。所以者何?我亲于梵童子[*]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彼时,七王即自念言:‘凡婆罗门多贪财宝,我今宁可大开库藏,其所须,使不出家。’时,七国王即命典尊,而告之曰:‘设有所须,吾尽相与不足出家。’时,大典尊寻白王曰:‘我今以为蒙王赐已,我亦大有财宝,今者尽留以上大王,愿出家,遂我志愿。’

“时,七国王复作是念:‘凡婆罗门多贪美色,今我宁可出宫婇女,以满其意,使不出家。’王即命典尊而告之曰:‘若须婇女,吾尽与汝,不足出家。’典尊报曰:‘我今已为蒙王赐已,家内自有婇女众多,今尽放遣,求离恩爱,出家修道。所以然者?我亲从梵童子[*]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

“时,大典尊向慈悲王,以偈颂曰:

“‘王当听我言,  王为人中尊,
  赐财宝婇女,  此宝非所乐。’

“时,慈悲王以偈报曰:

“‘檀特伽陵城,  阿婆布和城,
  阿槃大天城,  鸯伽瞻婆城,
  薮弥萨罗城,  西陀路楼城,
  婆罗伽尸城,  尽汝典尊造,
  五欲有所少,  吾尽当相与;
  宜共理国事,  不足出家去。’

“时,大典尊以偈报曰:

“‘我五欲不少,  自不乐世间;
  已闻天所语,  无心复在家。’

“时,慈悲王以偈报曰:

“‘大典尊所言,  为从何天闻,
  舍离于五欲,  今问当答我。’

“时,大典尊以偈答曰:

“‘昔我于静处,  独坐自思惟;
  时梵天王来,  普放大光明;
  我从彼闻已,  不乐于世间。’

“时,慈悲王以偈告曰:

“‘小住大典尊,  共弘善法化;
  然后俱出家,  汝即为我师。
  譬如虚空中,  清净琉璃满;
  今我清净信,  充遍佛法中。’

“时,大典尊复作颂曰:

“‘诸天及世人,  皆应舍五欲,
  蠲除诸秽污,  净修于梵行。’

无常迅速、喘息之间“尔时,七国王语大典尊曰:‘汝可留住七岁之中,极世五欲,共相娱乐,然后舍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如汝所获,我亦当同。’时,大典尊报七王曰:‘世间无常,人命逝速,喘息之间,犹亦难保,乃至七岁,不亦远耶?’七王又言:‘七岁远者,六岁、五岁,乃至一岁,留住静宫,极世五欲,共相娱乐,然后舍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如汝所得,我亦宜同。’时,大典尊复报王曰:‘世间无常,人命逝速,喘息之间,犹亦难保,乃至一岁尚亦久尔[*],如是七月,至于一月,犹复不可。’王又语言:‘可至七日,留住深宫,极世五欲,共相娱乐,然后舍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大典尊答曰:‘七日不远,自可留尔[*],唯愿大王勿违信誓,过七日已,王若不去,我自出家。’

“时,大典尊又至七居士所语言:‘汝等各理己务,吾欲出家,修无为道。所以然者?我亲从梵天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时,七居士报典尊曰:‘善哉,斯志!宜知是时,我等亦欲俱共出家,如汝所得,我亦宜同。’

“时,大典尊复诣七百梵志所,而告之曰:‘卿等当勤讽诵,广探道义,转相教授,吾欲出家修无为道。所以然者?我亲从梵天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时,七百梵志白典尊曰:‘大师!勿出家也。夫在家安乐,五欲自娱,多人侍从,心无忧苦。出家之人独在空闲,所欲悉无,无可贪取。’典尊报曰:‘吾若以在家为乐,出家为苦,终不出家;吾以在家为苦,出家为乐,故出家尔[*]。’梵志答曰:‘大师出家,我亦出家;大师所行,我亦尽行。’

“时,大典尊至诸妻所,而告之曰:‘卿等随宜欲住者住,欲归者归,吾欲出家,求无为道,具论上事,明出家意。’时,诸妇答曰:‘大典尊在,一如我夫,一如我父,设今出家,亦当随从,典尊所行,我亦宜行。’

“过七日已,时,大典尊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舍家而去。时,七国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及四十夫人,如是展转,有八万四千人同时出家,从大典尊。时,大典尊与诸大众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

“尔时,梵王告诸天众曰:‘时,典尊大臣岂异人乎?莫造斯观,今释迦文佛即其身也。世尊尔时过七日已,出家修道,诸大众,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汝等若于我言有余疑者,世尊今在耆阇崛山,可往问也,如佛所言,当受持之。’”

般遮翼言:“我以是缘,故来诣此。唯然,世尊!彼大典尊即世尊是耶?世尊尔时过七日已,出家修道,与七国王乃至八万四千人同时出家,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耶?”

佛告般遮翼曰:“尔时大典尊岂异人乎?莫造斯观,即我身是也。尔时,举国男女行来举动,有所破损,寻皆举声曰:‘南无大典尊七王大相!南无大典尊七王大相!’如是至三。般遮翼!时,大典尊有大德力,然不能为弟子说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行,不能使至安隐之处。其所说法,弟子受行,身坏命终,得生梵天;其次,行浅者生他化自在天;次生化自在天、兜率陀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刹利、婆罗门、居士大家,所欲自在。

“般遮翼!彼大典尊弟子,皆无疑出家,有果报,有教诫,然非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行,不能使至安隐之处。其道胜者,极至梵天尔[*]。今我为弟子说法,则能使其得究竟道、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涅槃。我所说法弟子受行者,舍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其次,行浅者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般涅槃,不复还此。其次,三结尽,薄淫、怒、痴,一来世间而般涅槃;其次,断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道,极七往返,必得涅槃。般遮翼!我诸弟子不疑[*]出家,有果报,有教诫[*],究竟道法,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灭度。”

尔时,般遮翼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大正藏原为“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宋、元、明三本作“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圣本无“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十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罗阅祇”,巴利本作 Rājagaha。

“耆阇崛”,巴利本作 Gijjhakūṭa。

“执乐天般遮翼子”,巴利本作 Pañcasikha Gandhabba-putta。

圣本无“明”字。

“近”,大正藏原为“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近”。

“忉利”,巴利本作 Tāvatiṁsa。

“提帝赖吒”,明本作“提头赖吒”。

“提帝赖吒”,巴利本作 Dhataraṭṭha。

“毘楼勒”,巴利本作 Virūḷhaka。

“毘楼博叉”,巴利本作 Virūpakkha。

“毘沙门”,巴利本作 Vessavaṇa。

“提桓”,大正藏原为“桓提”,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改作“提桓”。

“释提桓因”,巴利本作 Sakka devānam Inda。

“王”,圣本作“法”。[*]

“来”,宋、元、明三本作“是”。

“于”,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于”。

大正藏无“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说。四”,大正藏原为“四天”今依据宋、元、明、碛砂藏、嘉兴藏五本改作“说。四”。

“髻”,圣本作“结”。[*]

“天”,大正藏原为“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天”。[*]

“生”,宋、元、明、圣四本作“主”。

“其”,大正藏原为“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其”。

“王”,圣本作“法”。

“童子”,宋、元、明三本作“重”。

“踊”,大正藏原为“跃”,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踊”。

“地主”,巴利本作 Disampati。

“慈悲”,巴利本作 Reṇu。

“典尊”,巴利本作 Govinda。

“焰鬘”,巴利本作 Jotipāla。

“即”,宋、元、明、圣四本作“则”。

“问”,明本作“闻”。

“辅”,大正藏原为“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辅”。

“言”,大正藏原为“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典尊”,巴利本作 Mahā-Govinda。

“后”,明本作“复”。

“复”,宋、元、明、圣四本作“覆”。

“位”,宋、元、明、圣四本作“耳”。

“即”,大正藏原为“闻”,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改作“即”。

“天”,元、明二本作“大”。

“尔”,宋、元、明、圣四本作“耳”。[*]

“命”,圣本作“令”。

“办”,大正藏原为“辨”,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改作“办”。

“养”,大正藏原为“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养”。

宋、元、明三本无“夏”字。

大正藏在“宿”字之后有一“旧”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头”,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高丽藏补上。

“大”,宋、元、明三本作“火”。

大正藏无“复”字,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圣本三本补上。

宋、元、明三本无“问”字。

宋、元、明、圣四本无“子”字。

“开”,宋、元、明三本作“闭”。

“宝”,宋、元、明三本作“实”。

“檀特”,巴利本作 Dantapura。

“伽陵”,巴利本作 Kaliṅga。

“阿婆”,宋、元、明三本作“阿波”。[*]

“阿婆”,巴利本作 Assaka。

“布和”,巴利本作 Potana。

“阿槃”,明本作“可槃”。

“阿槃”,巴利本作 Avantī。

“大天”,巴利本作 Mahīssatī。

“鸯伽”,巴利本作 Aṅga。

“瞻波”,巴利本作 Campā。

“薮”,大正藏原为“数”,今依据圣本改作“薮”。

“路楼”,巴利本作 Roruka。

“婆罗”,巴利本作 Bārāṇasī。

“伽尸”,巴利本作 Kāsī。

大正藏在“世”字之前有一“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探”,宋、元、明三本作“采”,圣本作“深”。

“闲”,大正藏原为“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闲”。

大正藏在“尽”字之后有一“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寻皆”,大正藏原为“皆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寻皆”。

“疑”,宋、元、明、圣四本作“痴”。[*]

“诫”,宋、元、明、圣四本作“戒”。[*]

[注解]

执乐天:义译香神,很会弹琴,是音乐神。不食酒肉,以香气为食,其身也有香气。又译为“乾闼婆”、“乾沓和”、“揵沓和”。

般遮翼:一位执乐神(天龙八部中的乾闼婆神)的名字,常为天帝释演奏音乐,参见《长阿含经》卷十第14经释提桓因问经。又译为“波遮旬”、“五结”、“五髻”。

法讲堂:三十三天议事的殿堂,位于善见城外的西南角。又译为“善法讲堂”、“善法堂”、“正法殿”。

方面:

提帝赖吒:佛教的护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东方提头赖吒天的天王。此天率领乾闼婆、毘舍阇等二神众护持国土,安抚众生,因此又称为“持国天”。又译为“提头赖吒”、“帙栗帝罗色吒罗”。

毘楼勒:佛教的护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南方毘琉璃天(毘楼勒迦天)的天王。此天率领领鸠槃荼、薜荔多等二神众助人善根增长,因此又称为“增长天王”。又译为“毘留勒天王”。

毘楼博叉:佛教的护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西方毘楼匐叉天的天王。此天率领龙、富单那等二神众,常以净天眼观察护持阎浮提众生,因此又称为“广目天王”。又译为“毘留博叉天王”。

影福:??

悦豫:欢悦快乐。豫:快乐。

炎摩水: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Yamuna 河,为恒河的最大支流。又译为“耶符那”、“耶扶那”、“耶蒲那”、“摇尤那”。

眷属:亲友,此处特指佛教四众弟子。

法法成就:每一法都达成。

称量:反复推敲。

髻:盘起来的头发。

嶷然:超绝清高的样子。“嶷”读音同“匿”。

欣踊/跃:欢欣鼓舞的样子。踊:跳跃。

倡伎乐:演戏看戏、歌舞音乐。

处分:处理;处置。

愍念:怜悯;同情。

抚膺:抚胸,表示悲恨。

咄哉:表示痛惜。

谏:劝告别人改正错误。

相印:宰相的官印。

朽迈:衰老。

绍:接续、继承。

生小知旧:从小的朋友。生小:幼小。知旧:朋友。

列土:分封土地。也作“裂土”。

崩:古称天子之死。如:“驾崩”、“崩殂”。

邑:封地。

阎浮提: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们居住于此。另译为“南赡部洲”、“阎浮洲”、“阎浮里”。

宰辅:宰相的别名。

讽诵:背诵而熟记。

坐起:安坐与起立,指行为举止。

识:知道、了解。

养默:??

称:赞颂、赞誉。

闲居静处:处在安静的地方。

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这四种修定的方法。其中“慈无量”的修法要发起慈心(愿给众生安乐的心),让慈心没有限制、没有边际,以无边无际的慈心遍满十方,最终超越人、我的界限,平等没有分别,所以称为“无量”。

聊无髣髴:似乎没有。“髣髴”也作“仿佛”。

露地:户外没有遮蔽物的地方。

咨:商量、询问。通“咨”。

诲:教导;明示。

未然:还没成为事实。

增上慢:??

相与:给予。

不足:不值得。

小住:稍微停留一阵子。

蠲除:免除;去除。

极世五欲:尽量地享受五欲。极:穷尽、达到最高点。

无为道:无造作的法;不是由因缘而生(因此也不会随因缘而灭)的法。例如涅槃。

异人:别人。

行来举动,有所破损:

究竟:最高;无上。

有漏:有烦恼。其中“漏”是譬喻有所漏失。

慧解脱:以智慧断除烦恼而解脱。

灭度:又作般涅槃,与寂灭、入灭同义。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无常迅速,当及时修行。

本经中大典尊说:“世间无常,人命逝速,喘息之间,犹亦难保。”

相关的概念可参考:

杂阿含经卷七175~186诸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有人火烧头衣,当云何救?” 比丘白佛言:“世尊!当起增上欲,殷勤方便时救令灭。” 佛告比丘:“头衣烧然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应尽断。”

《增壹阿含经》卷35:“是故,比丘!当于出入息中思惟死想,便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如是,比丘!当知作如是学。”

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8〈双品8〉第73经
比丘们!当比丘这样地修习死念:‘啊!愿我于吐气后吸气,或吸气后吐气的期间,作意世尊的教说,则会有许多我所做的。’,比丘们!这些被称为:‘比丘们住于不放逸,为灭尽诸烦恼而锐利地修习死念。

另一方面,修习随死念(死想)成就七觉支,可参考杂阿含经卷二十七742经。
云何比丘修习随死念?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修随死念俱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舍觉分亦如是说。

(阿建) 1.五欲已体验到极限的大典尊大臣,五欲已经不再是他需要的。 2.而且此世的佛陀,大典尊,在老国王将死时,主动向太子争取之后的国家统治权,后续也做得很好,没有眷恋权位去出家,在佛经中,我记得较少主动争取统治权的,此为此经特色。

 
agama3/長阿含經第三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6/14 16:31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808478832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