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导读:安般念]

“安般”是“出入息(呼吸)”的音译,又译为“安那般那”。观呼吸以修禅定的方法,即称为“安般念”。

(一)[0581c01]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到时,着衣持钵,将罗云入舍卫城分卫。尔时,世尊右旋顾谓罗云:“汝今当观色为无常。”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色为无常。”

世尊告曰:“罗云!痛、想、行、识皆悉无常。”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识皆为无常。”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此有何因缘,今方向城分卫,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诲我?今宜当还归所在,不应入城乞食。”

尔时,尊者[*]罗云即中道还到祇桓精舍,持衣钵,诣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专精一心,念色无常,念痛、想、行、识无常。

尔时,世尊于舍卫城乞食已,食后在[*]祇桓精舍而自经行,渐渐至罗云所。到已,告罗云曰:“汝当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汝今复当修行恶露不净想,所有贪欲尽当除灭。汝今,罗云!当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护心,已行护心,所有憍慢悉当除尽。”

尔时,世尊向罗云便说此偈:

莫数起着想,  恒当自顺法;
 如此智之士,  名称则流布。
 与人执炬明,  坏于大暗冥;
 天龙戴奉敬,  敬奉师长尊。”

是时,罗云比丘复以此偈报世尊曰:

“我不起着想,  恒复顺于法;
 如此智之士,  则能奉师长。”

尔时,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还诣静室。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是时,罗云即从[*]坐起,便往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曰:“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罗云!汝乃能于如来前而师子吼,问如此义:‘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汝今,罗云!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

对曰:“如是,世尊!”尔时,尊者罗云从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于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又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罗云即从[*]坐起,礼佛足,遶三匝而去。往诣安陀园,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余念,系心鼻头,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有觉、有观息,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成劫、败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亿载不可计,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乐,寿命长短,彼终生此,此终生彼。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彼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

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诽谤贤圣,行邪见,造邪见行,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或复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恒行正见、造[*]正见行,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复更施意,成尽漏心,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习,亦知苦尽,亦知苦出要,如实知之。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尊者罗云便成阿罗汉。

是时,尊者罗云已成罗汉,便从[*]坐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诸漏除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得阿罗汉者,无有与罗云等也。论有漏尽,亦是罗云比丘。[*]论持禁戒者,亦是罗云比丘。所以然者,诸过去如来.等正觉,亦有此罗云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罗云比丘,亲从佛生,法之上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谓罗云比丘是。”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具足禁戒法,  诸根亦成就;
 渐渐当得,  一切结使尽。”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七

[校勘]

卷第八首,〔增壹阿含经〕-【宋】【元】【明】

  ????

〔之一〕-【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之一”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之一”二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M. 62. Rāhulovāda.

  ???

罗云~Rāhula.

  ???

罗云+(曰)【宋】【元】【明】

  “罗云”,宋、元、明三本作“罗云曰”。
  大正藏无“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祇桓=祇洹【宋】*【元】*【明】*

  “祇桓”,宋、元、明三本作“祇洹”。
  “祇洹”,大正藏原为“祇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祇洹”。

持=舍除【宋】【元】【明】

  “持”,宋、元、明三本作“舍除”。
  “舍除”,大正藏原为“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舍除”。

安般~Ānāpāna.

  ???

之=心【宋】

  “之”,宋本作“心”。
  “心”,大正藏原为“之”,今依据宋本改作“心”。

除灭=除尽【宋】【元】【明】

  “除灭”,宋、元、明三本作“除尽”。
  “除尽”,大正藏原为“除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除尽”。

莫数=数莫【宋】【元】【明】

  “莫数”,宋、元、明三本作“数莫”。
  “数莫”,大正藏原为“莫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数莫”。

戴奉敬=所戴奉【宋】【元】【明】

  “戴奉敬”,宋、元、明三本作“所戴奉”。
  “所戴奉”,大正藏原为“戴奉敬”,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所戴奉”。

〔是〕-【圣】

  圣本无“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是”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今〕-【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今”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今”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师=狮【明】

  “师”,明本作“狮”。
  “狮”,大正藏原为“师”,今依据明本改作“狮”。

于=如【宋】【元】【明】

  “于”,宋、元、明三本作“如”。
  “如”,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如”。

(入)+息【圣】

  “息”,圣本作“入息”。
  大正藏无“入”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又=有【宋】【元】【明】

  “又”,宋、元、明三本作“有”。
  “有”,大正藏原为“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有”。

恼乱=乱恼【宋】【元】【明】

  “恼乱”,宋、元、明三本作“乱恼”。
  “乱恼”,大正藏原为“恼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乱恼”。

〔已罗云〕-【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已罗云”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已罗云”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佛足遶〕-【圣】,〔佛足〕-【宋】

  ????

〔亦〕-【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亦”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亦”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持=欢【圣】

  “持”,圣本作“欢”。
  “欢”,大正藏原为“持”,今依据圣本改作“欢”。

〔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欢=观【宋】【元】【明】

  “欢”,宋、元、明三本作“观”。
  “观”,大正藏原为“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观”。

守=专【宋】【元】【明】

  “守”,宋、元、明三本作“专”。
  “专”,大正藏原为“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专”。

十=千【圣】

  “十”,圣本作“千”。
  “千”,大正藏原为“十”,今依据圣本改作“千”。

计+(劫)【圣】

  “计”,圣本作“计劫”。
  大正藏无“劫”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彼=被【元】

  “彼”,元本作“被”。
  “被”,大正藏原为“彼”,今依据元本改作“被”。

起=趣【宋】【元】【明】

  “起”,宋、元、明三本作“趣”。
  “趣”,大正藏原为“起”,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趣”。

(常)+行【宋】【元】【明】

  “行”,宋、元、明三本作“常行”。
  大正藏无“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复=有【圣】

  “复”,圣本作“有”。
  “有”,大正藏原为“复”,今依据圣本改作“有”。

正=等【宋】【元】【明】【圣】*

  “正”,宋、元、明、圣四本作“等”。
  “等”,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等”。

苦习=苦集【元】【明】

  “苦习”,元、明二本作“苦集”。
  “苦集”,大正藏原为“苦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苦集”。

(阿)+罗汉【宋】【元】【明】

  “罗汉”,宋、元、明三本作“阿罗汉”。
  大正藏无“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漏=媱【宋】【元】,=妄【明】,=望【圣】

  ????

论=诸【宋】*【元】*【明】*

  “论”,宋、元、明三本作“诸”。
  “诸”,大正藏原为“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诸”。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不分卷〔增壹…译〕-【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增壹…译”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增壹…译”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

罗云:比丘名,佛陀称赞他“不毁禁戒,诵读不懈”第一。他是佛陀未出家求道前的儿子,又译为“罗云”、“罗睺罗”。

分卫:“乞食”的音译,即佛教出家人向在家人募得食物以维持生存。

狮子吼:以百兽之王狮子的吼声,形容圣者说法内容真实且具震撼力。

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如果气息是由心而出入,也觉知气息是由心而出入。这里“心”可指心念,表示觉知身(气息)与心的交互影响,例如缓慢深长的呼吸接着轻安的乐受,这乐受是否有造成贪著的心,或没有造成贪著的心,这也是“四念处”中由粗至细,由身念住渐次进展到受念住、心念住的过程。另一种解法是将“心”解为心脏,表示觉知气息经由肺循环交换氧气后,借由心脏的体循环将氧气带至全身或二氧化碳带出全身,但若照这种解法,则应属于“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步骤的一部分。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安般念的次第
  1. 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觉知呼吸的长短。这是在不刻意控制呼吸的前提下观察呼吸,例如通常在刚开始打坐时呼吸较短,之后渐渐变得较长。
  2. 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觉知呼吸的冷暖。这个步骤在其他经典中没有提到,也较不易观察,是选项而非必要的步骤。
  3. 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觉知呼吸的开始、中间、结束,渐渐扩展到觉知呼吸的整个过程,甚至呼吸散布到全身的过程。第一个步骤中觉知呼吸的长短,可说已觉知了呼吸的开始及结束,在此阶段随着呼吸自然的缓慢深长,觉知得更完整,在开始及结束的中间也觉知到。
  4. 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觉知呼吸的有无。在呼吸越来越缓慢深长、心念越来越纯净后,呼吸可缓慢到似有似无,甚至最后自然暂停。
  5. 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觉知身(呼吸)与心的交互影响,例如缓慢深长的呼吸会造成轻安的乐受,这乐受是否有造成贪著的心,或没有造成贪著的心。这也是“四念处”中由粗至细,由身念住渐次进展到受念住、心念住的过程。文字上,另一种解法是将“心”解为心脏,表示觉知气息经由肺循环交换氧气后,借由心脏的体循环将氧气带至全身或二氧化碳带出全身,但若照这种解法,则应属于“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步骤的一部分。

经由安般念的修习,而能渐次证得初禅至四禅,“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甚至进而引发神通、证得解脱。

修行安般念初步的重点在于训练专注,并非一定要观察到呼吸的什么现象,因此详细的步骤并非一成不变,各经论中记载自然也会略有不同。

关于修习安般念步骤更详细说明的经文,可参见《杂阿含经》卷二十九,尤其是第803经

  • 罗云尊者能持禁戒

罗云尊者十几岁就出家,是佛教僧团中第一位沙弥。小朋友自然调皮捣蛋,罗云沙弥也不例外,常说谎作弄别人。于是佛陀为他开示说谎的坏处,详见《中阿含经》卷3〈2 业相应品〉第14经罗云经、《法句譬喻经》等经律所载。

在精进修行后,调皮犯戒的罗云沙弥成为本经中佛陀称赞能持禁戒第一的尊者,可见修行的成效。

  • 本经相当的南传经文在提到四无量心的修习前,多了一段,提到可一一观察自身的地、水、火、风、空和外界相同,进而体会地、水、火、风、空都是无我的,而不执著、不起贪心;由于不执著,因此对于不合意的地、水、火、风、空也不会起瞋心。

增壹阿含经卷第八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安般品之二

(二)[0582c26]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二人出现于世甚为难得。云何为二人?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甚为难得;转轮圣王出现于世甚为难得。二人出现于世间甚为难得。”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不分卷〔增壹…译〕-【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增壹…译”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增壹…译”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A. II. 6. 2.

  ???

(是谓比丘)+此【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是谓比丘此”。
  大正藏无“是谓比丘”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二人+(者)【宋】【元】【明】

  “二人”,宋、元、明三本作“二人者”。
  大正藏无“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于〕-【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于”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转轮圣王:以正法统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善业感召天空中飞来轮宝,四方国家看到轮宝就自行归服,因此称作转轮王。又译为“转轮王”。

[对应经典]

 

(三)[0583a03]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二人出现于世甚为难得。云何为二人?所谓辟支佛出现世间甚为难得;如来弟子漏尽阿罗汉出现世间甚为难得。是谓,比丘!此二人者出现于世甚为难得。”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辟支佛:没有老师教导而自己觉悟解脱,且不为大众说法的圣者。又译为“独觉”、“缘觉”。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四)[0583a10]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在于世间,甚为烦恼。云何为二法?所谓1作众恶本,起诸怨嫌,复2不造善行诸德之本。是谓,比丘!二法甚为烦恼。是故,诸比丘!当觉知此烦恼法,亦当觉知不烦恼法。诸烦恼之法,当念断除;不烦恼[*]之法,当念修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有此)+二【宋】【元】【明】

  “二”,宋、元、明三本作“有此二”。
  大正藏无“有此”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念断除=离之【宋】【元】【明】

  “念断除”,宋、元、明三本作“离之”。
  “离之”,大正藏原为“念断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离之”。

[注解]

[对应经典]

 

(五)[0583a1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邪见众生所念、所趣及余诸行,一切无可贵者,世间人民所不贪乐。所以然者,以其邪见不善故也。犹如有诸苦菓之子。所谓苦[*]菓、苦参子、葶苈子、毕地槃持子,及诸余苦子,便于良地种此诸子,然后生苗犹复故苦。所以然者,以其子本苦故。此邪见众生亦复如是,所作身行、口行、意行,所趣、所念及诸恶行,一切无可贵者,世间人民所不贪乐。所以然者,以其邪见恶不善故。是故,诸比丘!当除邪见,习行正见。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菓=果【宋】*【元】*【明】*

  “菓”,宋、元、明三本作“果”。
  “果”,大正藏原为“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果”。

葶苈=亭历【宋】【圣】

  “葶苈”,宋、圣二本作“亭历”。
  “亭历”,大正藏原为“葶苈”,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亭历”。

〔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世间人民所不贪乐:世间人民不会喜欢。(因为邪见引发的身、口、意行还有报应,终究是苦的。)

[对应经典]

 

(六)[0583b03]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正见众生所念、所趣及诸余行,一切尽可贵敬,世间人民所可贪乐。所以者何?以其正见妙故。犹如有诸甜[*]菓,若甘蔗、若蒲桃[*]菓,及诸一切甘美之[*]菓,有人修治良地,而取种之,然后生子皆悉甘美,人所贪乐。所以然者,以其[*]菓子本甘美故。此正见众生亦复如是,所念、所趣及诸余行,一切皆可贪乐,世间人民无不喜者。所以者何?以其正见妙故。是故,诸比丘!当习行正见。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本=大【圣】

  “本”,圣本作“大”。
  “大”,大正藏原为“本”,今依据圣本改作“大”。

诸余=余诸【宋】【元】【明】

  “诸余”,宋、元、明三本作“余诸”。
  “余诸”,大正藏原为“诸余”,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余诸”。

[注解]

[对应经典]

 

(七)[0583b15]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在闲静[*]之处,独自思惟,便生是念:“诸有生民,兴爱欲想,便生欲爱,昼夜习之,无有厌足。”

尔时,尊者阿难向暮即从坐起,着衣正服,便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尊者阿难白世尊曰:“向在静闲之处,便生此念:‘诸有众生,兴欲爱想,便生欲爱,长夜习之,无有厌足。’”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诸有人民,兴欲爱想,便增欲想,长夜习之,无有厌足。所以者何?昔者,阿难!过去世时有转轮圣王,名曰顶生,以法治化,无有奸罔,七宝成就。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是谓七宝。复有千子,勇猛强壮,能降伏诸恶,统领四天下不加刀杖。阿难当知,尔时顶生圣王便生此念:‘我今有此阎浮地,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我亦曾从耆年长老边闻:“西有瞿耶尼土,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我今当往统彼国土。’尔时,阿难!顶生适生斯念,将四部兵,从此阎浮地没,便往至瞿耶尼土。

“尔时,彼土人民见圣王来,皆悉前迎,礼跪问讯:‘善来,大王!今此瞿耶尼国,人民炽盛,唯愿圣王当于此治化诸人民,使从法教!’尔时,阿难!圣王顶生即于瞿耶尼统领人民,乃经数百千年。

“是时,圣王顶生复于余时便生此念:‘我有阎浮提,人民炽盛,多诸珍宝,亦雨七宝,乃至于膝;今亦复有此瞿耶尼,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我亦曾从长年许闻:“复有弗[*]于逮,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我今当往统彼国土,以法治化。’尔时,阿难!顶生圣王适生斯念,将四部兵,从瞿耶尼没,便往至弗于逮。

“尔时,彼土人民见圣王来,皆悉前迎,礼跪问讯,异口同响而作是语:‘善来,大王!今此弗[*]于逮,人民炽盛,多诸珍宝,唯愿大王当于此治化诸人民,使从法教!’[*]尔时,阿难!顶生圣王即于弗[*]于逮统领人民,经百千万岁。

“是时,圣王顶生复于余时便生此念:‘我于阎浮提,人民炽盛,多诸珍宝,亦雨七宝,乃至[*]于膝;今亦复有此瞿耶尼,人民炽盛,多诸珍宝;今亦复有此弗[*]于逮国,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我[*]亦曾从耆年长老边闻:“复有郁单越,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所为自由,无固守者。寿不中夭,正寿千岁。在彼寿终必生天上,不堕余趣,著劫波育衣,食自然粳米。”我今当往统领彼国土,以法治化。’

“[*]尔时,阿难!顶生圣王适生斯念,将四部兵,从弗[*]于逮没,便往至郁单[*]越。遥见彼土青色,见已,便问左右臣曰:‘汝等普见此土郁然[*]青色不乎?’对曰:‘唯然,见之。’王告群臣曰:‘此是柔软之草,软若天衣而无有异。此等诸贤当于斯坐。’小复前行,遥见彼土然黄色,便告诸臣曰:‘汝等普见此土晃然黄色不乎?’对曰:‘皆悉见之。’大王曰:‘此名自然粳米,此等诸贤恒食此食。如今卿等,亦当食此粳米。’尔时,圣王小复前行,复见彼土普悉平正,遥见高台显望殊特,复告诸臣:‘汝等颇见此土普地平正乎?’对曰:‘如是,皆悉见之。’大王报曰:‘此名劫波育树衣,汝等亦复当着此树衣。’

“[*]尔时,阿难!彼土人民见大王来,皆起前迎,礼跪问讯,异音同[*]响而作是说:‘善来,圣王!此[*]郁单越,人民炽盛,多诸珍宝,唯愿大王当于此治化诸人民,使从法教!’[*]尔时,阿难!顶生圣王即于[*]郁单越统领人民,乃[*]经百千万岁。

“是时,顶生圣王复于余时便生此念:‘我今有阎浮地,人民炽盛,多诸珍宝,亦雨七宝,乃至[*]于膝;今亦复有此瞿耶尼、弗[*]于逮及此[*]郁单越,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我[*]亦曾从耆年长老边闻:“有三十三天,快乐无比,寿命极长,衣食自然,玉女营从,不可称计。”我今当往领彼天宫,以法治化。’

“[*]尔时,阿难!顶生圣王适生斯念,将四部兵,从[*]郁单越没,便往至三十三天上。尔时,天帝释遥见顶生圣王来,便作是说:‘善来,大王!可就此坐。’[*]尔时,阿难!顶生圣王即共释提桓因一处坐。二人共坐,不可分别,颜貌举动,言语声[*]响,一而不异。[*]尔时,阿难!顶生圣王在彼,乃[*]经数千百岁已,便生此念:‘我今有此阎浮地,人民炽盛,多诸珍宝,亦雨七宝,乃至[*]于膝;亦有瞿耶尼,亦复有弗[*]于逮,亦复有[*]郁单越,人民炽盛,多诸珍宝。我今至此三十三天,我今宜可害此天帝释,便于此间独王诸天。’[*]尔时,阿难!顶生圣王适生此念,即于座上而自退堕,至阎浮里地,及四部兵皆悉落堕。尔时,亦失轮宝,莫知所在,象宝、马宝同时命终,珠宝自灭,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斯皆命终。

“尔时,顶生圣王身得重病,诸宗族亲属普悉运集,问讯王病:‘云何,大王!若使大王命终之后,有人来问此义:“顶生大王临命终时,有何言教?”设有此问,当何以报之?’顶生圣王报曰:‘若使我命终,命终之后有人问者,以此报之:“顶生王者,领此四天下而无厌足,复至三十三天,在彼[*]经数百千岁,意犹生贪,欲害天帝,便自堕落,即取命终。”’

“汝今,阿难!勿怀狐疑。尔时,顶生王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时顶生王者即我身是。尔时,我领此四天下,及至三十三天,于五欲中,无有厌足。阿难!当以此方便,证知所趣,兴贪欲心,倍增其想,于爱欲中而无厌足;欲求厌足,当从圣贤智慧中求。”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便说此偈:

淫如时雨,  于欲无厌足;
 乐少而苦多,  智者所屏弃。
 正使受天欲,  五乐而自娱;
 不如断爱心,  正觉之弟子。
 贪欲延亿劫,  福尽还入狱;
 受乐几时,  辄受地狱痛。

“是故,阿难!当以此方便,知于欲而去欲,永不兴其想。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爱欲=欲爱【宋】【元】【明】

  “爱欲”,宋、元、明三本作“欲爱”。
  “欲爱”,大正藏原为“爱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欲爱”。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静闲=闲静【宋】【元】【明】【圣】

  “静闲”,宋、元、明、圣四本作“闲静”。
  “闲静”,大正藏原为“静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闲静”。

无有=有无【圣】

  “无有”,圣本作“有无”。
  “有无”,大正藏原为“无有”,今依据圣本改作“有无”。

奸罔=奸诈【宋】【元】【明】,=姧伪【圣】

  ????

〔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强=彊【圣】

  “强”,圣本作“彊”。
  “彊”,大正藏原为“强”,今依据圣本改作“彊”。

〔圣〕-【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圣”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圣”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提〕-【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提”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提”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曾〕-【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曾”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曾”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尔时阿难=阿难尔时【元】【明】*

  “尔时阿难”,元、明二本作“阿难尔时”。
  “阿难尔时”,大正藏原为“尔时阿难”,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阿难尔时”。

顶生+(圣王)【宋】【元】【明】

  “顶生”,宋、元、明三本作“顶生圣王”。
  大正藏无“圣王”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便)+从【宋】【元】【明】

  “从”,宋、元、明三本作“便从”。
  大正藏无“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便+(生)【圣】

  “便”,圣本作“便生”。
  大正藏无“生”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提=便【宋】【元】【明】

  “提”,宋、元、明三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为“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便”。

于=乎【圣】*

  “于”,圣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圣本改作“乎”。

〔亦〕-【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亦”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亦”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响=向【圣】*

  “响”,圣本作“向”。
  “向”,大正藏原为“响”,今依据圣本改作“向”。

〔乃〕-【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乃”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乃”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经=迳【圣】*

  “经”,圣本作“迳”。
  “迳”,大正藏原为“经”,今依据圣本改作“迳”。

提=便【宋】【元】【明】,=地【圣】

  ????

郁单越=郁单曰【宋】【元】【明】【圣】*

  “郁单越”,宋、元、明、圣四本作“郁单曰”。
  “郁单曰”,大正藏原为“郁单越”,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郁单曰”。

千岁=千年【宋】【元】【明】

  “千岁”,宋、元、明三本作“千年”。
  “千年”,大正藏原为“千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千年”。

〔领〕-【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领”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领”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青=清【圣】*

  “青”,圣本作“清”。
  “清”,大正藏原为“青”,今依据圣本改作“清”。

(皆悉)+见【宋】【元】【明】

  “见”,宋、元、明三本作“皆悉见”。
  大正藏无“皆悉”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当=常【宋】【元】【明】

  “当”,宋、元、明三本作“常”。
  “常”,大正藏原为“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常”。

斯=其【圣】

  “斯”,圣本作“其”。
  “其”,大正藏原为“斯”,今依据圣本改作“其”。

〔不〕-【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不”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如是)+皆【宋】【元】【明】

  “皆”,宋、元、明三本作“如是皆”。
  大正藏无“如是”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告)+曰【宋】【元】【明】,(报)+曰【圣】

  ????

土=地【宋】【元】【明】

  “土”,宋、元、明三本作“地”。
  “地”,大正藏原为“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地”。

〔地〕-【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曰=言【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言”。
  “言”,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圣〕-【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圣”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圣”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千百岁=百千年【宋】【元】【明】

  “千百岁”,宋、元、明三本作“百千年”。
  “百千年”,大正藏原为“千百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百千年”。

今=复【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复”。
  “复”,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复”。

〔便〕-【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落堕=堕落【宋】【元】【明】

  “落堕”,宋、元、明三本作“堕落”。
  “堕落”,大正藏原为“落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堕落”。

亦=即【圣】

  “亦”,圣本作“即”。
  “即”,大正藏原为“亦”,今依据圣本改作“即”。

〔属〕-【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属”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属”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运=云【宋】【元】【明】

  “运”,宋、元、明三本作“云”。
  “云”,大正藏原为“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云”。

病=疾【宋】【元】【明】【圣】

  “病”,宋、元、明、圣四本作“疾”。
  “疾”,大正藏原为“病”,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疾”。

大=天【宋】【元】【明】

  “大”,宋、元、明三本作“天”。
  “天”,大正藏原为“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天”。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命终〕-【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命终”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命终”二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贪=命【圣】

  “贪”,圣本作“命”。
  “命”,大正藏原为“贪”,今依据圣本改作“命”。

淫=淫【圣】

  “淫”,圣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为“淫”,今依据圣本改作“淫”。

屏=摒【元】【明】,=迸【圣】

  ????

欲=乐【宋】【元】【明】

  “欲”,宋、元、明三本作“乐”。
  “乐”,大正藏原为“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乐”。

如=知【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知”。
  “知”,大正藏原为“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知”。

贪欲延=食福经【宋】【元】【明】

  “贪欲延”,宋、元、明三本作“食福经”。
  “食福经”,大正藏原为“贪欲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食福经”。

〔于〕-【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于”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生民:人民。

向暮:傍晚。

顶生:远古以前的一位转轮圣王,极有福报,财宝无数,统一人间四大洲后拜访忉利天,天帝释分一半的座位给他坐,以示尊重。然而顶生王还不满足,起了篡天帝释位的念头,此时却坠落回人间,重病而死。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之一。详见卷八〈安般品 17〉第7经、《中阿含经》卷十一〈王相应品 6〉第60经四洲经

奸罔:奸诈欺骗。

阎浮提: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们居住于此。另译为“南瞻部洲”、“阎浮洲”、“阎浮里”。

炽盛:繁盛。

瞿耶尼: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二百五十岁,义译为“西牛货洲”,因为此洲以牛作为货币。另译为“瞿陀尼”、“拘耶尼”、“拘陀尼”、“瞿陀尼迦”。

弗于逮: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五百岁,义译为“东胜身洲”,因为此洲的人类身形殊胜。另译为“弗婆提舍”、“弗婆提”、“弗婆鞞陀提”。

郁单越: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千岁,是四大洲中果报最殊胜的大同世界,但没有佛法。另译为“北俱卢洲”、“郁多罗提舍”、“郁单曰”。

劫波育:棉花树的音译,为锦葵科棉属灌木,高约一至二米,其蒴果成熟绽裂后,露出棉籽表皮长出的柔软茸毛,即为棉花,可织布。又译为“劫贝”。

劫波育树衣:棉布衣;棉花树所生产的棉花所织成的衣服。

郁:茂盛的样子。“郁”是“郁”的异体字。

晃:明亮。

汝等颇见此土普地平正乎:你们可见到这土地平整方正吗?(这是因为棉花树的蒴果表面具钩刺,极易黏人衣物,要划分界限清楚的走道,以方便采收。)相当的《中阿含经》经文作“卿等见郁单曰洲中,若干种树,净妙严饰,种种彩色,在栏楯里耶?”

三十三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于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三天。又称为“忉利天”。

贪淫如时雨:对贪爱的沉溺如同及时雨(是一阵子突然而来的)。相当的《中阿含经》经文作“天雨妙珍宝”。

讵:不料、哪知;岂、何,表示反问的语气。读音同“巨”。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进阶辨正]

(八)[0584c11]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生漏婆罗门便往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是时,生漏婆罗门白世尊曰:“当云何观恶知识人?”

世尊告曰:“当观如观月。”

婆罗门曰:“当云何观善知识?”

世尊告曰:“当观如观月。”

婆罗门曰:“沙门瞿昙今所说者,略说其要,未解广义。唯愿瞿昙广普说义,使未解者解。”

世尊告曰:“婆罗门!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广演其义。”

婆罗门对曰:“如是,瞿昙!”生漏婆罗门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犹如,婆罗门!月末之月,昼夜周旋,但有其损,未有其盈。彼以减损,或复有时而月不现,无有见者。此亦如是,婆罗门!若恶知识,[*]经历昼夜,渐无有信,无有戒,无有闻,无有施,无有智慧,彼以无有信、戒、闻、施、智慧,是时彼恶知识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是故,婆罗门!我今说是恶知识者,犹如月末之月。[*]犹如,婆罗门!月初生时,随所经过日夜,光明渐增,稍稍盛满,便于十五日具足盛满,一切众生靡不见者。如是,婆罗门!若善知识,[*]经历日夜,增益信、戒、闻、施、智慧。彼以增益信、戒、施、闻、智慧,尔时善知识身坏命终,生天上善处。是故,婆罗门!我今说此善知识所趣,犹月盛满。”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若人有贪欲,  瞋恚痴不尽;
 于善渐有减,  犹如月向尽。
 若人无贪欲,  瞋恚痴亦尽;
 于善渐有增,  犹如月盛满。

“是故,婆罗门!当学如月初。”

尔时,生漏婆罗门白世尊曰:“善哉!瞿昙!犹如屈者得伸,冥者见明,迷者见路,于暗冥然明。此亦如是,沙门瞿昙无数方便为我说法,我今自归世尊及法、众僧,自今以往,听我为优婆塞,尽形寿不杀生……”

尔时,生漏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cf. A. V. 31. Verses.,[No. 26(148)]

  ????

〔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犹如婆罗门=婆罗门犹如【元】【圣】*

  “犹如婆罗门”,元、圣二本作“婆罗门犹如”。
  “婆罗门犹如”,大正藏原为“犹如婆罗门”,今依据元、圣二本改作“婆罗门犹如”。

入=生【宋】【元】【明】

  “入”,宋、元、明三本作“生”。
  “生”,大正藏原为“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生”。

生=满【宋】【元】【明】

  “生”,宋、元、明三本作“满”。
  “满”,大正藏原为“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满”。

随所=若【宋】【元】【明】

  “随所”,宋、元、明三本作“若”。
  “若”,大正藏原为“随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若”。

盛=成【宋】【元】【明】

  “盛”,宋、元、明三本作“成”。
  “成”,大正藏原为“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成”。

善哉+(善哉)【宋】【元】【明】

  “善哉”,宋、元、明三本作“善哉善哉”。
  大正藏无“善哉”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优=忧【圣】

  “优”,圣本作“忧”。
  “忧”,大正藏原为“优”,今依据圣本改作“忧”。

[注解]

生漏:不曾听过的,即“某人”。“生”指“不熟悉”,“闻”指听过。又译为“生闻”。

尽形寿:终身;一辈子。

[对应经典]

 

(九)[0585a18]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善知识法,亦当说恶知识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恶知识法?于是,比丘!恶知识人便生此念:‘我于豪族出家学道,余比丘者卑贱家出家。’依己姓望,毁訾余人,是谓名为恶知识法。

“复次,恶知识人便生此念:‘我极精进奉诸正法,余比丘者不精进持戒。’复以此义,毁呰他人,而自贡高,是谓为恶知识法。

“复次,恶知识者复作是念:‘我三昧成就,余比丘者无有三昧,心意错乱,而不一定。’彼依此三昧,常自贡高,毁呰他人,是谓名为恶知识法。

“复次,恶知识复作是念:‘我智慧第一,此余比丘无有智慧。’彼依此智慧,而自贡高,毁呰他人,是谓名为恶知识法。

“复次,恶知识人复作是念:‘我今常得饭食、床褥、卧具、病瘦医药,此余比丘不能得此供养之具。’彼依此利养之物,而自贡高,毁呰他人,是谓名为恶知识法。是谓,比丘!恶知识人行此邪业。

“彼云何为善知识之法?于是,比丘!善知识人不作是念:‘我豪族家生,此余比丘不是豪族家。’己身与彼而无有异,是谓名为善知识法。

“复次,善知识人不作是念:‘我今持戒,此余比丘不持戒行。’己身与彼无有增减,彼依此戒,不自贡高,不毁他人,是谓,比丘!名为善知识法。

“复次,比丘!善知识人复不作是念:‘我三昧成就,此余比丘意乱不定。’己身与彼亦无增减,彼依此三昧,不自贡高,亦不毁呰他人,是谓,比丘!名为善知识法。

“复次,比丘!善知识人不作是念:‘我智慧成就,此余比丘无有智慧。’己身与彼亦无增减,彼依此智慧,不自贡高,亦不毁他人,是谓,比丘!名为善知识法。

“复次,比丘!善知识人不作是念:‘我能得衣被、饭食、床褥、卧具、疾病医药,此余比丘不能得衣被、[*]饭食、床褥、卧具、疾病医药。’己身与彼亦无增减,彼依此利养,不自贡高,亦不毁他人,是谓,比丘!名为善知识法。”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与汝分别恶知识法,亦复与汝说善知识法。是故,诸比丘!恶知识法当共远离,善知识法念共修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訾=呰【宋】【元】【明】【圣】

  “訾”,宋、元、明、圣四本作“呰”。
  “呰”,大正藏原为“訾”,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呰”。

(名)+为【宋】【元】【明】

  “为”,宋、元、明三本作“名为”。
  大正藏无“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呰=訾【圣】

  “呰”,圣本作“訾”。
  “訾”,大正藏原为“呰”,今依据圣本改作“訾”。

恶知识+(人)【宋】【元】【明】

  “恶知识”,宋、元、明三本作“恶知识人”。
  大正藏无“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能〕-【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能”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养=给【圣】

  “养”,圣本作“给”。
  “给”,大正藏原为“养”,今依据圣本改作“给”。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亦)+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亦不”。
  大正藏无“亦”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毁+(呰)【圣】

  “毁”,圣本作“毁呰”。
  大正藏无“呰”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饭=饮【宋】*【元】*【明】*

  “饭”,宋、元、明三本作“饮”。
  “饮”,大正藏原为“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饮”。

疾病=病瘦【宋】【元】【明】

  “疾病”,宋、元、明三本作“病瘦”。
  “病瘦”,大正藏原为“疾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病瘦”。

[注解]

毁呰:诋毁;说人短处,毁谤他人。

贡高:自认为高人一等。

卧具:坐、卧时的资具用品,如床榻、棉被等。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褒己贬他

恶知识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甚至诋毁他人。举例来说,自己身世好、别人身世差;自己精进持戒、别人不精进持戒;自己成就定境、别人心意散乱;自己很有智慧、别人没有智慧;自己衣食无缺、别人生活困苦。

善知识没有自我的执著,不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也不会去诋毁他人。这样也才能当别人的善知识。

在现象来说,善知识也明白自己精进持戒、成就定慧,但更清楚了解戒、定、慧是由因缘而生,是由行八正道而得的善果,只是因缘法则的呈现,而没有该执著的自我,否则因执著自我而诋毁他人则是会导致恶果的恶行了。

  • 如何辨别善知识?

佛陀常教导弟子如何辨别善知识,最常见的是以观察对方的“戒”作为开始:

《杂阿含经》卷二十七第724经表示应当依据持戒、修德、惭、愧、成真实法这五个条件,找到该亲近奉事的比丘。

《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48经教导我们要观察对方的戒行,观察他是否清净;看他遭遇苦难时的反应;并和他交谈以知他的智慧。这些都要在长时间、用心、以智慧观察的前提下,而不要只看肤浅的表相。

也可说是观察对方是否相应于戒、定、慧,是否没有贪、瞋、痴。

《中阿含经》卷36〈梵志品2〉第145经瞿默目揵连经则列出十个条件:修习禁戒、广学多闻、作善知识、乐住远离、乐于燕坐、知足、常行于念、常行精进、修行智慧、诸漏已尽。

《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80经则表示不染著的人(“若彼眼见色,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念,内心寂静,不行非法行,行等行,不踈涩行”),才应奉事。

本经及《中阿含经》卷二十一〈长寿王品2〉第85经真人经则进一步表示:如果因为我出身高、我持戒、我成就禅定、我有智慧、我得到好的供养,而“自贵贱他”,就不是善知识的作为。

这也呼应最前面佛陀说的“惭、愧”的条件,善知识不会自我抬举,而是修证无我。

至于神通感应、道场大小、捐款多少、宗派师承、超出戒律的苦行等等,都不在条件之内。

(一〇)[0585c04]

闻如是:

一时,佛在释翅尼拘留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国中豪贵诸大释种五百余人,欲有所论,集普义讲堂。尔时,世典婆罗门便往诣彼释种所,语彼释种言:“云何,诸君!此中颇有沙门、婆罗门及世俗人,能与吾共论议乎?”

尔时,众多释报世典婆罗门曰:“此中今有二人,高才博学,居在迦毘罗越国。云何为二人?一名周利槃特比丘,二名瞿昙,释种如来.至真.等正觉。众中少知无闻,亦无智慧,言语丑陋,不别去就,如此槃特之比。又此迦维罗越一国之中,无知无闻,亦无黠慧,为人丑陋,多诸秽恶,如此[*]瞿昙之比。汝今可与彼论议。设婆罗门能与彼二人论议得胜者,我等五百余人,便当供养随时所须,亦当相惠纯金。”

尔时,婆罗门便生此心:“此迦毘罗越释种,悉皆聪明,多诸技术,奸宄虚伪,无有正行。设吾与彼二人论议而得胜者,何足为奇,或复彼人得吾便者,便为愚者所伏。”思此二理,“吾不堪与彼论议也。”作是语已,便退而去。

是时,周利槃特到时持钵,入迦毘罗越乞食。时,世典婆罗门遥见周利槃特来,便作是念:“我今当往问彼人义。”时,世典婆罗门便往至比丘所,语周利槃特曰:“沙门!为字何等?”

周利槃特曰:“止!婆罗门!何须问字?所以来此欲问义者,时可问之。”

婆罗门言:“沙门!能与吾共论议乎?”

周利槃特言:“我今尚能与梵天论议,何况与汝盲无目人乎?”

婆罗门言:“盲者即非无目人乎?无目则非盲耶?此是一义,岂非烦重。”

是时,周利槃特便腾逝空中作十八变。尔时,婆罗门便作是念:“此沙门止有神足,不解论议;设当与吾解此义者,身便当与作弟子。”

是时,尊者舍利弗以天耳听闻有是语:“周利槃特与世典婆罗门作此论议。”是时,尊者舍利弗即变身作槃特形,隐槃特形,使不复现,语婆罗门曰:“汝婆罗门!若作是念:‘此沙门[*]止有神足,不堪论议。’者,汝今谛听,吾当说之,报汝向议,依此论本,当更引喻。汝今,婆罗门!名字何等?”

婆罗门曰:“吾名梵天。”

周利槃特问曰:“汝是丈夫乎?”

婆罗门曰:“吾是丈夫。”

复问:“是人乎?”

婆罗门报曰:“是人。”

周利槃特问曰:“云何,婆罗门!丈夫亦是人,人亦是丈夫,此亦是一义,岂非烦重乎?然,婆罗门!盲与无目,此义不同。”

婆罗门曰:“云何,沙门!名之为盲?”

周利槃特曰:“犹如不见今世、后世,生者、灭者,善色、恶色,若好、若丑,众生所造善恶之行,如实而不知,永无所睹,故称之为盲。”

婆罗门曰:“云何为无眼者乎?”

周利槃特曰:“眼者,无上智慧之眼。彼人无此智慧之眼,故称[*]之为无目也。”

婆罗门言:“止!止!沙门!舍此杂论,我今欲问深义。云何,沙门!颇不依法得涅槃乎?”

周利报曰:“不依五盛阴而得涅槃。”

婆罗门曰:“云何,沙门!此五盛阴有缘生耶?无缘生乎?”

周利槃特对曰:“此五盛阴有缘生,非无缘也。”

婆罗门曰:“何等是五盛阴缘?”

比丘曰:“爱是缘也。”

婆罗门曰:“何者是爱?”

比丘报曰:“生者是也。”

婆罗门曰:“何者名为生?”

比丘曰:“即爱是也。”

婆罗门曰:“爱有何道?”

沙门曰:“贤圣八品道是。所谓正见、正业、正语、正命、正行、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谓名为贤圣八品道。”

尔时,周利槃特广为说法已,婆罗门从比丘闻如此教已,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即于其处,身中刀风起而命终。是时,尊者舍利弗还复其形,飞在空中,还诣所止。

是时,尊者周利槃特比丘往至普集讲堂众多释种所。到已,语彼释言:“汝等速办苏油、薪柴,往耶维世典婆罗门。”

是时,释种即办苏、油,往耶维世典婆罗门。于四道头起𨱎婆,各各相率,便往至尊者周利槃特比丘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时,诸释种以此偈,向尊者周利槃特说曰:

耶维起𨱎婆,  不违尊者教;
 我等获大利,  得遇此福祐。”

是时,尊者周利槃特便以此偈而报释曰:

“今转尊法轮,  降伏诸外道;
 智慧如大海,  此来降梵志。
 所作善恶行,  去来今现在;
 亿劫不忘失,  是故当作福。”

是时,尊者周利槃特广与彼诸释种说法已,诸释白周利槃特言:“若尊者须衣被、饮食、床褥、卧具、病瘦医药,我等尽当事事供给,唯愿受请,勿拒微情。”时,尊者周利槃特默然可之。

尔时,诸释种闻尊者周利槃特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众〕-【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众”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众”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诸)+释种【宋】【元】【明】

  “释种”,宋、元、明三本作“诸释种”。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瞿昙=瞿蜜【宋】*【元】*【明】*

  “瞿昙”,宋、元、明三本作“瞿蜜”。
  “瞿蜜”,大正藏原为“瞿昙”,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瞿蜜”。

知=智【宋】*【元】*【明】*

  “知”,宋、元、明三本作“智”。
  “智”,大正藏原为“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智”。

迦维罗越=迦毘罗越【明】

  “迦维罗越”,明本作“迦毘罗越”。
  “迦毘罗越”,大正藏原为“迦维罗越”,今依据明本改作“迦毘罗越”。

丑陋=丑恶【宋】【元】【明】【圣】

  “丑陋”,宋、元、明、圣四本作“丑恶”。
  “丑恶”,大正藏原为“丑陋”,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丑恶”。

秽恶=恶秽【宋】【元】【明】

  “秽恶”,宋、元、明三本作“恶秽”。
  “恶秽”,大正藏原为“秽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恶秽”。

千镒=千两【宋】【元】【明】【圣】

  “千镒”,宋、元、明、圣四本作“千两”。
  “千两”,大正藏原为“千镒”,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千两”。

(彼)+婆【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彼婆”。
  大正藏无“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技=伎【圣】

  “技”,圣本作“伎”。
  “伎”,大正藏原为“技”,今依据圣本改作“伎”。

宄=室【圣】

  “宄”,圣本作“室”。
  “室”,大正藏原为“宄”,今依据圣本改作“室”。

时+(着衣)【圣】

  “时”,圣本作“时着衣”。
  大正藏无“着衣”二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义=议【宋】

  “义”,宋本作“议”。
  “议”,大正藏原为“义”,今依据宋本改作“议”。

则=即【宋】【元】【明】

  “则”,宋、元、明三本作“即”。
  “即”,大正藏原为“则”,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即”。

止=只【宋】*【元】*【明】*,=正【圣】

  ????

议=义【元】【明】

  “议”,元、明二本作“义”。
  “义”,大正藏原为“议”,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义”。

此=比【元】

  “此”,元本作“比”。
  “比”,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元本改作“比”。

〔而〕-【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周利+(槃特)【宋】【元】【明】

  “周利”,宋、元、明三本作“周利槃特”。
  大正藏无“槃特”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正命〕-【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正命”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正命”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苏=酥【宋】【元】【明】

  “苏”,宋、元、明三本作“酥”。
  “酥”,大正藏原为“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酥”。

(诸)+释种【宋】【元】【明】

  “释种”,宋、元、明三本作“诸释种”。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苏=薪【宋】【元】【明】

  “苏”,宋、元、明三本作“薪”。
  “薪”,大正藏原为“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薪”。

〔尊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尊者”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尊者”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耶维=维耶【宋】【元】【明】

  “耶维”,宋、元、明三本作“维耶”。
  “维耶”,大正藏原为“耶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维耶”。

[注解]

释翅:古代中印度国名、城名,位于当今尼泊尔境内,是佛陀出生的地方。又译为“迦毘罗越”、“迦毘罗卫”、“迦维罗卫”。

尼拘留园:佛陀的道场之一,是佛陀成道后回故国为父王说法的地方。又译为“尼拘律树园”、“尼拘律园”。

普义讲堂:大众议论用的讲堂。

迦毘罗越:即“释翅”的另译,佛陀出生的地方。

周利槃特:比丘名,佛陀称赞他“能化形体,作若干变”第一。他原来极为愚笨,后来在佛陀教导下扫地悟道。又译为“周利般特”。

黠慧:聪明有智慧。“黠”读音同“狭”,聪明的意思。

镒:重量的单位,相当于二十两或二十四两。

神足:能依意念飞行、前往不论远近的地方、或转变物质的神通。又译为“神足通”、“如意足”。

刀风:形容人将死时体内组织支解而造成剧痛。

耶维:火化。又译为阇维、蛇旬、荼毘。

𨱎婆:供养舍利(遗骸)的塔。另译为偷婆、浮屠。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释迦族人想要骗世典婆罗门去受佛教化,所以先跟他提佛陀及周利槃特尊者很有名,又跟他说这两位对他应该是小菜一叠,很容易辩赢,如果辩赢的话他们就会供养世典婆罗门,赠与千金。

世典婆罗门认为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当中恐怕有诈,因此拒绝了这提议。

后来世典婆罗门在路上遇到周利槃特尊者而跟他交谈。周利槃特尊者在扫地悟道前极为愚钝,算是没读过书,虽然悟道后突然思路清晰,毕竟没受过多少教育,说话的文字不甚讲究。世典婆罗门一和周利槃特尊者说话,就知道这个人没文化,所以玩文字游戏,想在文字上辩赢他。

周利槃特尊者此时想要以神通教化世典婆罗门,但世典婆罗门毫不在意,认为要能在义理上辩赢他的人才是值得师法的对象。

舍利弗尊者此时知道了,就以神足通变化出周利槃特尊者的身形而代打,以文字游戏赢过世典婆罗门的文字游戏,并引导他到佛法的义理,甚至点出佛法的因缘论。

世典婆罗门的善根相当深厚,一听到因缘论,就得法眼净了。

(一一)[0586c03]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五百人俱。

尔时,提婆达兜恶人便往至婆罗留支王子所,告王子言:“昔者,民氓寿命极长,如今人寿不过百年。王子当知,人命无常,备不登位,中命终者不亦痛哉!王子,时可断父王命,统领国人。我今当杀沙门瞿昙!作无上至真等正觉,于摩竭国界,新王、新佛,不亦快哉!如日贯云,靡所不照,如月云消,众星中明。”尔时,婆罗留支王子即收父王,著铁牢中,更立臣佐,统领人民。

尔时,有众多比丘入罗阅城乞食,便闻提婆达兜教王子收父王,著铁牢中,更立臣佐。是时,众多比丘乞食,还归所在,摄举衣钵,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曰:“朝入城乞食,闻提婆达兜愚人教王子使收父王,闭着牢狱,更立臣佐。复敕王子言:‘汝杀父王,我害如来,于此摩竭国界,新王、新佛,不亦快哉!’”

尔时,臣佐亦行非法;臣佐已行非法,尔时王太子亦行非法;太子已行非法,尔时群臣、长吏亦行非法;群臣、长吏已行非法,尔时国界人民亦行非法;国界人民已行非法,尔时人众兵马亦行非法;兵众已行非法,尔时日月倒错运度失时;日月已失时,便无年岁;已无年岁,日差月错,无复精光;日月已无精光,尔时星宿现怪。星宿已现变怪,便有暴风起;已有暴风起,神祇瞋恚;神祇已瞋恚,尔时风雨不时。尔时谷子在地者便不长大,人民之类、蜎飞蠕动,颜色改变,寿命极短。

“若复有时,王法治正,尔时群臣亦行正法;群臣已行正法,时王太子亦行正法;王太子已行正法,尔时长吏亦行正法;长吏已行正法,国界人民亦行正法;日月顺常,风雨以时,灾怪不现,神祇欢喜,五谷炽盛;君臣和穆相视,如兄如弟,终无增损;有形之类,颜色光润,食自消化,无有灾害,寿命极长,人所爱敬。”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犹如牛渡水,  导者而不正;
 一切皆不正,  斯由本导故。
 众生亦如是,  众中必有导;
 导者行非法,  况复下细人。
 萠类尽受苦,  由王法不正;
 以知非法行,  一切民亦然。
 犹如牛[*]渡水,  导者而行正;
 从者亦皆正,  斯由本导故。
 众生亦如是,  众中必有导;
 导者行正法,  况复下庶人。
 萠类尽受乐,  由王法教正;
 以知正法行,  一切民亦然。

“是故,诸比丘!当舍非法而行正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八

[校勘]

~A. IV. 70.

  ???

氓=萠【宋】【元】【明】【圣】

  “氓”,宋、元、明、圣四本作“萠”。
  “萠”,大正藏原为“氓”,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萠”。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食+(已)【宋】【元】【明】

  “食”,宋、元、明三本作“食已”。
  大正藏无“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尔时臣佐亦行非法臣佐已行非法〕十四字-【圣】,(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主治化不以正理)+尔时【宋】【元】【明】

  ????

(风雨已不时)+尔时【宋】【元】【明】

  “尔时”,宋、元、明三本作“风雨已不时尔时”。
  大正藏无“风雨已不时”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渡=度【宋】【明】*

  “渡”,宋、明二本作“度”。
  “度”,大正藏原为“渡”,今依据宋、明二本改作“度”。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

罗阅城:“王舍城”的音译,中印度摩羯陀国的首都。

婆罗留支:阿阇世王之别称。义译折指、无指。阿阇世王初生时,相者言凶,其父遂令人从楼上抛下而不死,但断损一指,故以为名。

摩竭: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恒河中游南岸地区。另译为“摩竭提”、“摩竭陀”。

摄举:整理、放置。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agama1/增壹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09/02 00:49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52431011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