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六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导读(一七六)心品行禅经第五(第四分别诵)ⓐ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真实有四种行禅者。云何为四?或有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①,或有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或有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或有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进步以为是退步 “云何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彼行禅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则从初禅趣第二禅,是胜息寂②。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③,更趣余处,失初禅,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则从初禅趣第二禅,是胜息寂。’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转,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 “复次,行禅者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从第二禅趣第三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二禅,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二禅趣第三禅,是胜息寂。’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转,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 “复次,行禅者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得第三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从第三禅趣第四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三禅,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三禅趣第四禅,是胜息寂。’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转,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 “复次,行禅者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从第四禅趣无量空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四禅,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四禅趣无量空处,是胜息寂。’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转,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从无量空处趣无量识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无量空处,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空处趣无量识处,是胜息寂。’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转,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从ⓕ无量识处趣无所有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无量识处,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识处趣无所有处,是胜息寂。’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转,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从无所有处趣非有想非无想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无所有处,灭定也。’彼行禅者不知如真,‘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所有处趣非有想非无想处,是胜息寂。’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转,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 退步以为是进步 “云何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彼行禅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第二禅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则从初禅趣第二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不知如真,‘宁可思厌相应想ⓖ④入初禅,不应思余小想入第二禅⑤。’彼不知如真已,不觉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 “复次,行禅者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第三禅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二禅趣第三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不知如真,‘宁可思厌相应想[*]入第二禅,不应思余小想入第三禅。’彼不知如真已,不觉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 “复次,行禅者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得第三禅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第四禅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三禅趣ⓘ第四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不知如真,‘宁可思厌相应想[*]入第三禅,不应思余小想入第四禅。’彼不知如真已,不觉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 “复次,行禅者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无量空处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四禅趣无量空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不知如真,‘宁可思厌相应想[*]入第四禅,不应思余小想入无量空处。’彼不知如真已,不觉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无量识处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空处趣无量识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不知如真,‘宁可思厌相应想[*]入无量空处,不应思余小想入无量识处。’彼不知如真已,不觉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无所有处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识处趣至无所有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不知如真,‘宁可思厌相应想[*]入无量识处,不应思余小想入无所有处。’彼不知如真已,不觉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思余小想,修习非有想非无想处道,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所有处趣非有想非无想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不知如真,‘宁可思厌相应想[*]入无所有处,不应思余小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彼不知如真已,不觉ⓙ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而谓炽盛。 退步知道是退步 “云何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彼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⑥,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⑦,唯行无所有处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非有想非无想处,灭定也。’彼知如真已,于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无量识处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无所有处,灭定也。’彼知如真已,于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无量空处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无量识ⓜ处,灭定也。’彼知如真已,于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色乐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无量空处,灭定也。’彼知如真已,于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第三禅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四禅,灭定也。’彼知如真已,于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得第三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第二禅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三禅,灭定也。’彼知如真已,于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初禅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第二禅,灭定也。’彼知如真已,于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复次ⓞ,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欲乐相应念想[*]本退具,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离本相,更趣余处,失初禅,灭定也。’彼知如真已,于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禅者衰退则知衰退如真。 进步知道是进步 “云何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彼行禅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则从初禅趣第二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则从初禅趣第二禅,是胜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觉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复次,行禅者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二禅趣第三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二禅趣第三禅,是胜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觉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复次,行禅者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得第三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三禅趣第四禅,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三禅趣第四禅,是胜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觉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复次,行禅者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四禅趣无量空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第四禅趣无量空处,是胜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觉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空处趣无量识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空处趣无量识处,是胜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觉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识处趣无所有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量识处趣无所有处,是胜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觉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 “复次,行禅者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所有处趣非有想非无想处,是胜息寂。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从无所有处趣非有想非无想处,是胜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觉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则知炽盛如真。世间真ⓢ实有是四种行禅者,因此故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行禅经第五竟ⓣ(二千五百七十七字)ⓤ [校勘]ⓐ 元、明二本无“第四分别诵”五字。 ⓑ “静”,大正藏原为“靖”,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静”。[*] ⓒ “行”,宋本作“彼”。 ⓓ “室”,宋、元、明三本作“定”。 ⓔ “对”,圣本作“碍”。[*] ⓕ “从”,宋、元二本作“彼”。 ⓖ “想”,圣本作“相”。[*] ⓗ “室”,宋、元、明三本作“空”。[*] ⓘ “趣”,圣本作“起”。 ⓙ “不觉”,圣本作“觉不”。 ⓚ “相”,元、明二本作“想”。[*] ⓛ “退具”,大正藏原为“所行”,今依据明本改作“退具”。 ⓜ “识”,大正藏原为“空”,今依据前后文改作“识”。 ⓝ “苦”,明本作“喜”。 ⓞ “次”,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高丽藏改作“次”。 ⓟ 宋、元、明三本无“离”字。 ⓠ “如”,宋、元二本作“知”。 ⓡ “彼”,圣本作“从”。 ⓢ 大正藏无“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明本无“行禅经第五竟”六字。 ⓤ 宋、元、明、圣四本无“二千五百七十七字”八字。 [注解]① 衰退:远离了正法,成为衰退。 ② 胜息寂:殊胜之安息、寂止。 ③ 心离本相:心念离开了原来禅修的境界。这里的“相”可能指“禅相”(nimitta)。 ④ 厌相应想:介于“清醒不迷恋”与“厌恶排斥”间的心境,是向解脱修学的第一步。 ⑤ 宁可思厌相应想入初禅,不应思余小想入第二禅:宁可修习相应于厌离的想而入初禅,也不修习其它较次等的想而求入第二禅。按:修习厌离的想,可以放下各层次的执著而获得定境,如果放下欲界的执著、欲界的五盖等烦恼,即可证得初禅,甚至可以基于初禅而证初果乃至四果。但如果因此证了初禅后,为了证得二禅而改用其它方法,不再修习厌离的想,则从智慧的层面来看反而是退步的,因为无法证得初果乃至四果。 ⑥ 所行、所相、所标:禅定的修习、境界、目标。《杂阿含经》第864经作“若行、若形、若相”,《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引述经文作“如是诸行相状”,《显扬圣教论》作“如是行如是状如是相”。 ⑦ 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不执取入定本身,不惦记入定的境界或目标。《杂阿含经》第864经作“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彼行禅者便作是念:‘我心修习正思,快乐息寂,则从初禅趣第二禅,是胜息寂。’彼不知如真已,于如退转,意便失定,如是行禅者炽盛而谓衰退。 意指行禅者住于初禅欲入二禅时,因不知入二禅的正确方法与过程,所以离开熟悉的初禅境界接触到二禅境界时,反而不知所措而失去定境。 另外,本经中所说“行禅者所行、所相、所标”,可能为修定的方法中,南传的“禅相”(nimitta) 以及北传的“观想”在《阿含经》中的出处,这些是“想阴”的作用。“禅相”也和《中阿含经》卷十七第72经中阿那律在修定中见到的“光明”有关。 [进阶辨正](一七七)中阿含[*]ⓐ心品说经第六(第四分别诵)ⓑ我闻如是: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名四种说经。如四种说经分别其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当说。”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四种说经分别其义?若有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欲乐相应念想[*]退转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住、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标,立念如法,令住一意①。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第二禅相应念想[*]昇进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复不厌,我生此法令我昇进,如是不久当得第二禅。’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灭息相应念想[*]无欲具②。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不久当得漏尽。’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初禅相应念想[*]退转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住、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标,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第三禅相应念想[*]昇进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复不厌,我生此法令我昇进,如是不久当得第三禅。’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灭息相应念想[*]无欲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不久当得漏尽③。’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④,得第三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第二禅相应念想[*]退转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住、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得第三禅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标,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得第三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第四禅相应念想[*]昇进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复不厌,我生此法令我昇进,如是不久当得第四禅。’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室[*],得第三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灭息相应念想[*]无欲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不久当得漏尽。’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第三禅相应念想[*]退转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住、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标,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无量空处相应念想[*]昇进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复不厌,我生此法令我昇进,如是不久当得无量空处。’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灭息相应念想[*]无欲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不久当得漏尽。’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色乐相应念想[*]退转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住、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标,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无量识处相应念想[*]昇进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复不厌,我生此法令我昇进,如是不久当得无量识处。’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灭息相应念想[*]无欲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不久当得漏尽。’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无量空处相应念想[*]退转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住、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标,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无所有处相应念想[*]昇进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复不厌,我生此法令我昇进,如是不久当得无所有处。’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灭息相[*]应念想[*]无欲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不久当得漏尽。’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无量识处相应念想[*]退转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住、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受此行,念此相[*]、标,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进,亦复不厌,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非有想非无想处相应念想[*]昇进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复不厌,我生此法令我昇进,如是不久当得非有想非无想处。’彼比丘应如是知。 “复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标,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标,唯行厌相应念想[*]无欲具。彼比丘应当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不久当得漏尽。’彼比丘应如是知。 “有想有知,齐ⓠ是得知,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行余第一有,行禅比丘者,从是起当为彼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说经第六竟ⓡ(二千八百二十字)ⓢ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六(六千三百九十七字)ⓣ(第四分别诵)ⓤⓥ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 “第四分别诵”,明本无“第四分别诵”五字,圣本作“第五分别诵”。 ⓒ “剑摩”,圣本作“釰磨”。 ⓓ “相”,元、明二本作“想”。[*] ⓔ “住”,元、明二本作“作”。 ⓕ “禅”,大正藏原为“离”,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禅”。[*] ⓖ “静”,大正藏原为“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静”。[*] ⓗ “令”,圣本作“念”。 ⓘ “室”,宋、元、明三本作“空”。[*] ⓙ “所相”,明本作“所想”,元本作“所退”。 ⓚ “求”,圣本作“取”。 ⓛ “相”,元、明二本作“想”。[*] ⓜ “相”,大正藏原为“想”,今依据前后文改作“相”。 ⓝ “然”,圣本作“乐”。 ⓞ “相”,圣本作“想”。[*] ⓟ “进”,宋、元、明三本作“退”。 ⓠ “齐”,圣本作“斋”。 ⓡ 明本无“说经第六竟”五字。 ⓢ 宋、元、明、圣四本无“二千八百二十字”七字。 ⓣ “六千三百九十七字”,宋、元、圣三本作“第四分别诵”,明本无“六千三百九十七字”八字。 ⓤ “第四分别诵”,明本无“第四分别诵”五字,今依据宋、元、圣三本补上。 ⓥ 圣本在“诵”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注解]① 立念如法,令住一意: ② 行灭息相应念想无欲具: ③ 漏尽:断尽烦恼。 ④ 室:乐住;住于快乐。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表示禅定的进程有四种:退步、停留、进步(至更高的定境)、观禅定的生灭而厌离(证得更高的智慧)。后来的论中称这四者为:退分、住分、顺进分、顺抉择分。 根据本经所说,也可推导初、二、三、四禅等,如果灭息相应念想无欲具,都有可能直趣漏尽。 一般认为非想非非想定中黏着太深而难以厌离,本经则没有分析非想非非想定的四种进程,最后一个明确提到进入观察禅定生灭得解脱的禅定阶段是无所有处。另一方面,本经有提到“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行余第一有”,或许是在出非想非非想定出定时而可观厌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