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八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听法品第三十六

导读

增一阿含经的各品名称命名规则是:某一品的第一经是什么主题,这品就会用这主题命名。本品第一经是听法相关主题,也就命名成听法品。

(一)[0702c23]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时听法有五功德,随时承受不失次第。云何为五?未曾闻者,便得闻之;以得闻者,重讽诵之;见不邪倾;无有狐疑;即解甚深之义。随时听法有五功德。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随时听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

  ????

~A. V. 202. Dhammasavana.

  ???

以得闻者=已闻【宋】【元】【明】

  “以得闻者”,宋、元、明三本作“已闻”。
  “已闻”,大正藏原为“以得闻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闻”。

[注解]

讽诵:抑扬顿挫的读诵经文

解甚深之义:重新听闻佛法,可以加深对佛法的思考理解以及对佛法的体验程度。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提到了随时听法有五功德,若再加上一开始提到的总共有六功德如下: 1.不忘记法义的次第,例子:听法让自己知道先修五戒十善,再修四圣谛,如果没听法的话会混淆佛法的修行顺序。 2.之前没听闻过佛法的话,闻法可以让自己知道佛法。 3.之前听过佛法的人,再听佛法可以跟着再读诵一遍。 4.去除邪见,使自身见解顺于正见。 5.去除对佛法的怀疑 6.对佛法有更深入的思考或体验,或是让自己之前听闻过的佛法更清楚(参考南传之sutaṃ pariyodāpeti) 7.由南传对应经典加入:听闻佛法使心清净(参考南传之cittamassa pasīdati)

依照上述,本经也表示我们学习佛法其实是会忘记的,也会因忘记佛法或生起怀疑而在生活中无法应用,故随时听法是提起自己佛法记忆的方法,甚至可加深对佛法的理解。 应用上,现代人有许多随身电子音乐播放器,或许随时听闻佛法录音档会有帮助,但也不能因此而荒废生活。 别的经中则有提到念法,即是把佛法放在意识焦点而不忘失。

[进阶辩正]

(二)[0703a02]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造作浴室有五功德。云何为五?一者除风,二者病得,三者除去尘垢,四者身体轻便,五者得肥白。是谓,比丘!造作浴室有此五功德。是故,诸比丘!若有四部之众欲求此五功德者,当求方便,造立浴室。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病+(者)【宋】【元】【明】【圣】

  “病”,宋、元、明、圣四本作“病者”。
  大正藏无“者”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注解]

除风:除去风寒。

差:同“瘥”,病痊愈。读音为“拆”作四声。

肥白:瘦弱、脏黑的相反,指身体健康。

[对应经典]

 

(三)[0703a10]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施人杨枝有五功德。云何为五?一者除风,二者除涎唾,三者生藏得消,四者口中不臭,五者眼得清净。是谓,比丘!施人杨枝有五功德。若善男子、善女人求此五功德,当念以杨枝用惠施。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V. 200. Kaṭṭhaṃ.

  ???

杨枝~Dantakaṭṭha.

  ???

涎=唌【宋】【元】【明】

  “涎”,宋、元、明三本作“唌”。
  “唌”,大正藏原为“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唌”。

[注解]

杨枝:清洁口腔用的木片,可磨齿和刮舌。又译为“齿木”。

涎唾:口水;对应经典作“包覆食物的体液”

生藏:尚未消化的食物。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中提到刷牙可让眼清净,推测是:因为许多口腔病菌会经由眼睛与鼻子的管道影响到眼睛,而产生眼病。

(四)[0703a18]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颇见屠牛之人,以此财业后得乘车马、大象乎?”

诸比丘对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善哉!诸比丘!我亦不见、不闻屠牛之人杀害牛已,得乘车马、大象。所以然者,我亦不见屠牛之人得乘车马、大象,终无此理。云何,比丘!汝等颇见屠羊、杀猪,或猎捕鹿,如此之人作此恶已,得此财业后得乘车马、大象乎?”

诸比丘对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善哉!诸比丘!我亦不见、不闻屠牛之人杀害生类已,得乘车马、大象,终无此理。汝等比丘,若见杀牛之人乘车马者,此是前世之德,非今世福也;皆是前世宿行所致也。汝等若见杀羊之人得乘车马者,当知此人前世宿福之所种也。所以然者,皆由杀心不除故也。何以故。若有人亲近恶人,好喜杀生,种地狱之罪。若来人中,寿命极短。若复有人好喜偷盗,种地狱罪,如彼屠牛之人,贱取贵卖,诳惑世人,不按正法。屠[*]牛之人亦复如是,由杀心故,致此罪咎,不得乘车马、大象。是故,诸比丘!当起慈心于一切众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猪=䐗【圣】

  “猪”,圣本作“䐗”。
  “䐗”,大正藏原为“猪”,今依据圣本改作“䐗”。

牛=羊【宋】【元】【明】[>*]

  “牛”,宋、元、明三本作“羊”。
  “羊”,大正藏原为“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羊”。

按=案【宋】【元】【明】【圣】

  “按”,宋、元、明、圣四本作“案”。
  “案”,大正藏原为“按”,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案”。

[注解]

若复有人好喜偷盗,种地狱罪,如彼屠牛之人,贱取贵卖,诳惑世人,不按正法:又如果有人喜好偷盗,以下贱的手段盗取后(或 低价买入)高价卖出,欺骗世人,违背正法,也和杀牛的人一般造作地狱的罪业。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也可参考《杂阿含经》第916经,杀生的恶业可配合忏悔、正念以及修习慈心加以对治。

在现代的大规模动物杀生产业下,业者可能可以赚到买大车的钱(古代杀动物的屠夫多是低阶级者,有钱也难以买马或象),但这样的杀生方式却是折损个人福业的。

(五)[0703b13]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释提桓因如屈申臂顷,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释提桓因白世尊言:“如来亦说:‘夫如来出世必当为五事。云何为五?当转法轮;当度父母;无信之人立于信地;未发菩萨心令发菩萨意;于其中间当受佛决。此五因缘如来出现必当为之。’今如来母在三十三天,欲得闻法,今如来在阎浮里内,四部围遶,国王人民皆来运集。善哉!世尊!可至三十三天与母说法。”是时,世尊默然受之。

尔时,难陀、优槃难陀龙王便作是念:“此诸秃沙门在我上飞,当作方便,使不陵易。”是时,龙王便兴瞋恚,放大火风,使阎浮里内洞然火燃。

是时,阿难白佛言:“此阎浮里内,何故有此烟火?”

世尊告曰:“此二龙王便生此念:‘秃头沙门恒在我上飞,我等当共制之,令不陵虚。’便兴瞋恚,放此[*]烟火,由此因缘,故致此变。”

是时,大迦叶即从坐起,白世尊言:“我今欲往,与彼共战。”

世尊告曰:“此二龙王极为凶恶,难可受化,卿还就[*]坐。”

是时,尊者阿那律即从[*]坐起,白世尊言:“我今欲往降彼恶龙。”

世尊告曰:“此二恶龙极为凶暴,难可受化,卿还就[*]坐。”

时,离越、尊者迦旃延、尊者须菩提、尊者优陀夷、尊者婆竭,各从[*]坐起,白世尊言:“我今欲往降伏恶龙。”

世尊告曰:“此二龙王极为凶恶,难可受化,卿还就[*]坐。”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即从[*]坐起,偏露右肩,长跪叉手,白佛言:“欲往诣彼,降伏恶龙。”

世尊告曰:“此二龙王极为凶恶,难可降化,卿今云何化彼龙王?”

目连白佛言:“我先至彼,化形极大,恐怯彼龙,后复化形极为微小,然后以常法则而降伏之。”

世尊告曰:“善哉!目连!汝能堪任降伏恶龙。然今,目连!坚持心意,勿兴乱想。所以然者,彼龙凶恶备触娆汝。”

是时,目连即礼佛足,屈[*]申臂顷,于彼没不现,往至须弥山上。尔时,难陀、优[*]槃难陀龙王遶须弥山七匝,极兴瞋恚,放大[*]烟火。

是时,目连自隐本形,化作大龙王,有十四头,遶须弥山十四匝,放大火[*]烟,当在二龙王上住。

是时,难陀、优[*]槃难陀龙王见大龙王有十四头,便[坏>怀]恐怖,自相谓言:“我等今日当试此龙王威力,为审胜吾不乎?”

尔时,难陀、优[*]槃难陀龙王以尾掷大海中,以水洒三十三天,亦不着目连身。是时,尊者大目连复以尾著大海水中,水乃至到梵迦夷天,并复洒二龙王身上。

是时,二龙王自相谓言:“我等尽其力势,以水洒三十三天;然此大龙王复过我上去,我等正有七头,今此龙王十四头;我等遶须弥山七匝,今此龙王遶须弥山十四匝;我今二龙王当共并力与共战斗。”

是时,二龙王极怀瞋恚,雷电霹雳放大火炎。是时,尊者大目连便作是念:“凡龙战斗以火[*]霹雳,设我以火[*]霹雳共战斗者,阎浮里内人民之类,及三十三天皆当被害。我今化形极小,当与战斗。”是时,目连即化形使小,便入龙口中,从鼻中出;或从鼻入,从耳中出;或入耳中,从眼中出;以出眼中,在眉上行。

尔时,二龙王极怀恐惧,即作是念:“此大龙王极有威力,乃能从口中入,鼻中出;从鼻入,眼中出。我等今日实为不如。我等龙种今有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然无有出我等者,今此龙王威力乃尔,不堪共斗,我等性命死在斯须。”皆怀恐惧,衣毛皆竖。

是时,目连以见龙王心怀恐惧,还隐其形,作常形容,在眼睫上行。是时,二龙王见大目连,自相谓言:“此是目连沙门!亦非龙王。甚奇!甚特!有大威力,乃能与我等共斗。”是时,二龙王白目连言:“尊者何为触娆我乃尔,欲何所诫敕?”

目连报曰:“汝等昨日而作是念:‘云何秃头沙门恒在我上飞,今当制御之。’”

龙王报曰:“如是,目连!”

目连告曰:“龙王当知,此须弥山者是诸天道路,非汝所居之处。”

龙王报曰:“唯愿恕之,不见重责,自今以后更不敢触娆,兴恶乱想,唯愿听为弟子。”

目连报曰:“汝等莫自归我身,我所自归者,汝等便自归之。”

龙王白目连:“我等今日自归如来。”

目连告曰:“汝等不可依此须弥山,自归世尊;今可共我至舍卫城,乃得自归。”

是时,目连将二龙王,如屈[*]申臂顷,从须弥山上至舍卫城。尔时,世尊与无央数之众而为说法。是时,目连告二龙王曰:“汝等当知,今日世尊与无[*]央数之众而为说法,不可作汝形至世尊所。”

龙王报曰:“如是,目连!”

是时,龙王还隐龙形,化作人形,不长不短,容貌端正,如桃华色。

是时,目连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目连语龙王曰:“今正是时,宜可前进。”

是时,龙王闻目连语,即从[*]坐起,长跪叉手,白世尊言:“我等二族姓子,一名难陀,二名优[*]槃难陀,自归如来,受持五戒,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复杀生。”尔时,世尊弹指可之。时,二龙王还复故坐,欲得闻法。

尔时,波斯匿王便作是念:“有何因缘,使此阎浮利内[*]烟火乃尔?”是时,王波斯匿乘宝羽之车出舍卫城,至世尊所。尔时,人民之类遥见王来,咸共起迎:“善来,大王!可就此坐。”

时,二龙王默然不起。是时,波斯匿王礼世尊足,在一面坐。是时,大王白世尊言:“我今欲有所问,唯愿世尊事事敷演。”

世尊告曰:“欲有所问,今正是时。”

波斯匿王白佛言:“有何因缘,令此阎浮里内[*]烟火乃尔?”

世尊告曰:“难陀、优[*]槃难陀龙王之所造。然今,大王!勿怀恐惧,今日更无[*]烟火之变。”

是时,波斯匿王便作是念:“我今是国之大王!人民宗敬,名闻四远。今此二人为从何来?见吾至此,亦不起迎。设住吾境界者当取闭之;设他界来者当取杀之。”

是时,龙王知波斯匿心中所念,便兴瞋恚。尔时,龙王便作是念:“我等无过于此王所,更欲反害吾身;要当取此国王及迦夷国人,尽取杀之。”是时,龙王即从[*]坐起,礼世尊足即便而去。离祇洹不远,便不复现。

是时,波斯匿王见此人去,未久,白世尊言:“国事猥多,欲还宫中。”

世尊告曰:“宜知是时。”

是时,波斯匿王即从[*]坐起,便退而去。告群臣曰:“向者二人为从何道去?速捕取之。”是时,诸臣闻王教令,即驰走求之而不知处,便还宫中。

是时,难陀、优槃难陀龙王各生此念:“我等无过于彼王所,方欲取我等害之。我等当共害彼人民,使无遗余。”是时,龙王复作是念:“国中人民有何过失?当取舍卫城人民害之。”复重作是念:“舍卫国人有何过失于我等?当取王宫官属尽取杀之。”

尔时,世尊以知龙王心中所念,告目连曰:“汝今当救波斯匿王,无令为难陀、优[*]槃难陀龙王所害。”

目连对曰:“如是。世尊!”是时,目连受佛教诫,礼世尊足,便退而去;在王宫上,结加趺坐,令身不现。是时,二龙王雷吼[*]霹雳,暴风疾雨,在王宫上,或雨瓦石,或雨刀剑,未堕地之顷,便为优钵莲华在虚空中。是时,龙王倍复瞋恚,雨大高山于宫殿上。是时,目连复化使作种种饮食。是时,龙王倍复瞋恚炽盛,雨诸刀剑。是时,目连复化使作极好衣裳。是时,龙王倍复瞋恚,复雨大沙砾石,在波斯匿宫上,未堕地之顷,便化作七宝。

是时,波斯匿王见宫殿中雨种种七宝,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便作是念:“阎浮里内有德之人,无复过我,唯除如来。所以然者,我家中种粳米一根上生,收拾得一斛米,饭以甘蔗之浆,极为香美,今复于宫殿上雨七宝,我便能作转轮圣王乎!”是时,波斯匿王领诸婇女收摄七宝。

是时,二龙王自相谓言:“今将有何意?我等来时欲害波斯匿王,今日变化乃至于斯。所有力势今日尽现。犹不能动波斯匿王毫牦之分。”

是时,龙王见大目揵连在宫殿上结加趺坐,正身正意,形不倾斜。见已,便作是念:“此必是大目连之所为也。”是时,二龙王以见目连便退而去。是时,目连见龙去,还舍神足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时,波斯匿王便作是念:“今此种种饮食不应先食,当先奉上如来,然后自食。”是时,波斯匿王即车载珍宝,及种种饮食,往至世尊所:“昨日天雨七宝及此饮食,唯愿纳受。”

尔时,大目揵连去如来不远,佛告王曰:“汝今可持七宝饮食之具,与大目连。所以然者,蒙目连恩,得更生圣贤之地。”

波斯匿王白佛言:“有何因缘,言我更生?”

世尊告曰:“汝朝不至我所,欲得听法乎?尔时,有二人亦来听法。王生此念:‘我于此国界,最为豪尊,众人所敬,然此二人为从何来?见我不起承迎。’”

时王白佛:“实然,世尊!”

世尊告曰:“此亦非人,乃是难陀、优[*]槃难陀龙王。彼知王意,自相谓言:‘我等无过于此人王,何故反来害我?要当方宜灭此国界。’我等寻知龙王心中所念,即敕目连:‘今可救波斯匿王,无令为龙所害也。’即受我教,在宫殿上,隐形不现,作此变化。是时,龙王极怀瞋恚,雨沙砾石于宫殿上,未堕地之顷,化作七宝、衣裳、饮食之具。由此因缘,大王!今日便为更生。”

是时,波斯匿王便怀恐怖,衣毛皆竖,前跪膝行至如来前,而白佛言:“唯愿世尊恩垂过厚,得济生命。”复礼目连足,头面礼敬:“蒙尊之恩,得济生命。”

尔时,国王便说此偈:

“唯尊寿无穷,  长夜护其命,
 度脱苦穷厄,  蒙尊得脱难。”

是时,波斯匿王以天香华散如来身,便作是说:“我今持此七宝奉上三尊,唯愿纳受。”头面礼足,遶佛三匝,便退而去。

是时,世尊便作是念:“此四部之众多有懈怠,替不听法;亦不求方便,使身作证,亦不复求未获者获,未得者得;我今宜可使四部之众渴仰于法。”尔时,世尊不告四部之众,复不将侍者,如屈申臂顷,从祇桓不现,往至三十三天。

尔时,释提桓因遥见世尊来,将诸天众,前迎世尊,头面礼足,请令就[*]坐,并作是说:“善来,世尊!久违觐省。”

是时,世尊便作是念:“我今当以神足之力自隐形体,使众人不见我为所在。”尔时,世尊复作是念:“我今于三十三天,化身极使广大。”

尔时,天上善法讲堂有金石纵广一由旬。尔时,世尊石上结[*]加趺坐,遍满石上。尔时,如来母摩耶将诸天女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并作是说:“违奉甚久,今来至此,实蒙大幸,渴仰思见,佛今日方来。”是时,母摩耶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释提桓因亦礼如来足,在一面坐。三十三天礼如来足,在一面坐。是时,诸天之众见如来在彼增益天众,减损阿须伦。

尔时,世尊渐与彼诸天之众说于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淫为秽恶,出要为乐。尔时,世尊以见诸来大众及诸天人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普与诸天说之。各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复有十八亿天女之众而见道迹,三万六千天众得法眼净。是时,如来母即从坐起,礼如来足,还入宫中。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我今当以何食饭如来乎?为用人间之食,为用自然天食?”

世尊告曰:“可用人间之食用食如来。所以然者,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

释提桓因白佛言:“如是,世尊!”是时,释提桓因复白佛言:“为用天上时节?为用人间时节?”

世尊告曰:“用人间时节。”

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释提桓因即以人间之食,复以人间时节饭食如来。

尔时,三十三天各各自相谓言:“我等今见如来竟日饭食。”

是时,世尊便作是念:“我今当入如是三昧,欲使诸天进便进,欲使诸天退便退。”是时,世尊以入此三昧,进却诸天,随其时宜。

是时,人间四部之众不见如来久,往至阿难所,白阿难言:“如来今为所在?渴仰欲见。”

阿难报曰:“我等亦复不知如来所在。”

是时,波斯匿王、优填王至阿难所,问阿难曰:“如来今日竟为所在?”

阿难报曰:“大王!我亦不知如来所在。”

是时,二王思睹如来,遂得苦患。尔时,群臣至优填王所,白优填王曰:“今为所患?”

时王报曰:“我今以愁忧成患。”

群臣白王:“云何以愁忧成患?”

其王报曰:“由不见如来故也。设我不见如来者,便当命终。”

是时,群臣便作是念:“当以何方便,使优填王不令命终?我等宜作如来形像。”是时,群臣白王言:“我等欲作形像,亦可恭敬承事作礼。”

时,王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告群臣曰:“善哉!卿等所说至妙。”

群臣白王:“当以何宝作如来形像?”

是时,王即敕国界之内诸奇巧师匠,而告之曰:“我今欲作形像。”

巧匠对曰:“如是。大王!”

是时,优填王即以牛头栴檀作如来形像高五尺。

是时,波斯匿王闻优填王作如来形像高五尺而供养。是时,波斯匿王复召国中巧匠,而告之曰:“我今欲造如来形像,汝等当时办之。”时,波斯匿王而生此念:“当用何宝,作如来形像耶?”斯须复作是念:“如来形体,黄如天金,今当以金作如来形像。”是时,波斯匿王纯以紫磨金作如来像高五尺。尔时,阎浮里内始有此二如来形像。

是时,四部之众往至阿难所,白阿难曰:“我等渴仰于如来,所思欲觐尊,如来今日竟为所在?”

阿难报曰:“我等亦复不知如来所在。但今共至阿那律所而问此义。所以然者,尊者阿那律天眼第一,清净无瑕秽,彼以天眼见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彼能知见。”

是时,四部之众共阿难往至阿那律所,白阿那律曰:“今此四部之众来至我所,而问我曰:‘今日如来竟为所在?’唯愿尊者以天眼观如来今为所在!”

是时,尊者阿那律报曰:“汝等且止!吾今欲观如来竟为所在。”

是时,阿那律正身正意,系念在前,以天眼观阎浮里内而不见之,复以天眼观拘耶尼弗于逮郁单而不见之,复观四天王、三十三天、艳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乃至观梵天而不见之。复观千阎浮地、千瞿耶尼、千郁单[*]曰、千弗于逮、千四天王、千[*]艳天、千兜术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而不见如来。复观三千大千刹土而复不见。即从[*]坐起语阿难曰:“我今已观三千大千刹土而不见之。”

是时,阿难及四部之众默然而止。阿难作是念:“如来将不般涅槃乎?”

是时,三十三天各各自相谓言:“我等快得善利,唯愿七佛常现于世,天及世人多所润益。”或有天而作是语:“且置七佛,但使有六佛者,此亦甚善。”或有天子言:“但使有五佛。”或言:“四佛。”或言:“三佛。”或言:“二佛出现世者,多所润益。”

[*]时,释提桓因告诸天曰:“且置七佛,乃至二佛,但使今日释迦文佛久住世者,则多所饶益。”

尔时,如来意欲使诸天来,诸天便来,意欲使诸天去,诸天便去。是时,三十三天各各自相谓言:“如来何故竟日而食?”

是时,释提桓因告三十三天曰:“如来今日食,以人间时节,不用天上时节。”是时,世尊以经三月,便作是念:“阎浮里人四部之众不见吾久,甚有虚渴之想。我今当舍神足,使诸声闻知如来在三十三天。”是时,世尊即舍神足。

时,阿难往阿那律所,白阿那律言:“今四部之众甚有虚渴,欲见如来。然今如来不取灭度乎?”

是时,阿那律语阿难曰:“昨夜有天来至我所,云:‘如来在三十三天善法讲堂。’汝今且止!吾今欲观如来所在。”是时,尊者阿那律即结[*]加趺坐,正身正意,心不移动,以天眼观三十三天,见世尊在壁方一由旬石上坐。是时,阿那律即从三昧起,语阿难曰:“如来今在三十三天与母说法。”

是时,阿难及四部之众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是时,阿难问四部众曰:“谁能堪任至三十三天问讯如来?”

阿那律曰:“今尊者目连神足第一,愿屈神力往问讯佛。”

是时,四部之众白目连曰:“今日如来在三十三天,唯愿尊者持四部姓名,问讯如来!又持此义往白如来:‘世尊在阎浮里内世间得道,唯屈威神还至世间!’”

目连报曰:“甚善!诸贤!”

是时,目连受四部之教,屈[*]申臂顷,往至三十三天,到如来所。是时,释提桓因及三十三天遥见目连来,诸天各生此念:“正是僧使?若当是诸王之使?”是时,诸天皆起往迎:“善来,尊者!”

是时,目连遥见世尊与无[*]央数之众而为说法。见已,生此念:“世尊在此天中,亦复烦闹。”目连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目连白佛言:“世尊!四部之众问讯如来;起居轻利,游步康强。”又白此事:“如来生长阎浮里内,于世间得道,唯愿世尊还来至世间,四部虚渴,欲见世尊!”

世尊告曰:“使四部之众进业无惓。云何,目连!四部之众游化劳乎?无斗讼耶?外道异学无触娆乎?”

目连报曰:“四部之众行道无[*]惓。”

“但,目连!汝向者作是念言:‘如来在此亦烦闹。’此事不然。所以然者,我说法时亦不经久,设我作是念:‘欲使诸天来,便来;欲使诸天不来,诸天则不来。’目连!汝还世间,却后七日,如来当往僧迦尸国大池水侧。”

是时,目连屈[*]申臂顷,还诣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往诣[*]四部众,而告之曰:“诸贤当知,却后七日,如来当来下至阎浮里地僧[*]迦尸大池水侧。”

尔时,四部众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是时,波斯匿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频婆娑罗王,闻如来却后七日,当至僧[*]迦尸国大池水侧,极怀欢喜,不能自胜。是时,毘舍离人民之众,迦毘罗越释种,拘夷罗越人民之众,闻如来当来至阎浮里地,闻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尔时,[*]波斯匿集四种之兵,诣池水侧,欲见世尊。是时,五王皆集兵众往世尊所,欲得觐省如来及人民之众。迦毘罗越释皆悉往世尊所,及四部之众皆悉往世尊所,欲得见如来。

尔时,临七日头,释提桓因告自在天子曰:“汝今从须弥山顶至僧[*]迦尸池水作三道路,观如来不用神足至阎浮地。”

自在天子报曰:“此事甚佳,正尔时办。”尔时,自在天子即化作三道金、银、水精。是时,金道当在中央,侠水精道侧、银道侧,化作金树。当于尔时,诸神妙尊天,七日之中皆来听法。

尔时,世尊与数千万众前后围遶,而为说法,说:“五盛阴苦。云何为五?所谓色、痛、想、行、识。云何为色阴?所谓此四大身,是四大所造色,是谓名为色阴也。

“彼云何名为痛阴?所谓苦痛、乐痛、不苦不乐痛,是谓名为痛阴。

“彼云何名想阴?所谓三世共会,是谓名为想阴。

“彼云何名为行阴?所谓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阴。

“彼云何名为识阴?所谓眼、耳、鼻、口、身、意识,此名识阴。

“彼云何名为色?所谓色者,寒亦是色,热亦是色,饥亦是色,渴亦是色。

“云何名为痛?所谓痛者,痛者名觉。为觉何物?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故名为觉也。

“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知乐,故名为知。

“云何名为行?所谓行者,能有所成,故名为行。为成何等?或成恶行,或成善行,故名为行。

“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者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

“诸天子当知,此五盛阴,知三恶道、天道、人道;此五盛阴灭,便知有涅槃之道。”尔时,说此法时,有六万天人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与诸天人说法已,即从[*]坐起,诣须弥山顶,说此偈:

“汝等当勤学,  于佛法圣众,
 当灭死迳路,  如人钩调象。
 若能于此法,  而无懈怠者,
 便当尽生死,  无有苦原本。”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便诣中道。是时,梵天在如来右处银道侧,释提桓因在水精道侧,及诸天人在虚空中散华烧香,作倡伎乐,娱乐如来。

时,优钵华色比丘尼闻如来今日当至阎浮提僧[*]迦尸池水侧,闻已,便生此念:“四部之众、国王、大臣、国中人民,靡不往者。设我当以常法往者,此非其宜。我今当作转轮圣王形容,往见世尊。”是时,优钵华色比丘尼还隐其形,作转轮圣王形,七宝具足。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宝、典藏宝,是谓七宝。

尔时,尊者须菩提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在一山侧缝衣裳。是时,须菩提闻世尊今日当来至阎浮里地,四部之众靡不见者,我今者宜可时往问讯礼拜如来。尔时,尊者须菩提便舍缝衣之业,从[*]坐起,右脚着地。是时,彼复作是念:“此如来形,何者是世尊?为是眼、耳、鼻、口、身、意乎?往见者复是地、水、火、风种乎?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造、无作,如世尊所说偈言:

“‘若欲礼佛者,  及诸最胜者,
  阴持入诸种,  皆悉观无常。
  曩昔过去佛,  及以当来者,
  如今现在佛,  此皆悉无常。
  若欲礼佛者,  过去及当来,
  说于现在中,  当观于空法。
  若欲礼佛者,  过去及当来,
  现在及诸佛,  当计于无我。’

“此中无我、无命、无人、无造作,亦无形容,有教、有授者,诸法皆悉空寂。何者是我?我者无主。我今归命真法之聚。”尔时,尊者须菩提还坐缝衣。

是时,优钵华色比丘尼作转轮圣王形,七宝导从至世尊所。是时,五国王遥见转轮圣王来,欢喜踊跃,不能自胜,自相谓言:“甚奇!甚特!世间出二珍宝,如来、转轮圣王。”

尔时,世尊将数万天人从须弥山顶来,至池水侧。是时,世尊举足蹈地,此三千大千世界六震动。是时,化转轮圣王渐渐至世尊所,诸小国王及人民之类各各避之。是时,化圣王觉知[*]以近世尊,还复本形,作比丘尼礼世尊足。五王见已,[*]各自称怨,自相谓言:“我等今日极有所失,我等先应见如来,然今此比丘尼先见之。”

是时,比丘尼至世尊所,头面礼足,而白佛言:“我今礼最胜尊,今日先得觐省,我优钵花色比丘尼是如来弟子。”

尔时,世尊与彼比丘尼而说偈言:

“善业以先礼,  最初无过者,
 空无解脱门,  此是礼佛义。
 若欲礼佛者,  当来及过去,
 当观空无法,  此名礼佛义。”

是时,五王及人民之众不可称计,往至世尊所,各自称名。“我是迦尸国王波斯匿。”“我是拔嗟国王,名曰优填。”“我是五都人民之主,名曰恶生。”“我是南海之主,名优陀延。”“我是摩竭国频婆[*]娑罗王。”尔时,十一那术人民[*]运集,及四部之众,最尊长者,千二百五十人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优填王手执牛头[*]栴檀像,并以偈向如来说:

“我今欲所问,  慈悲护一切,
 作佛形像者,  为得何等福?”

尔时,世尊复以偈报曰:

“大王今听之,  少多演其义,
 作佛形像者,  今当粗说之。
 眼根初不坏,  后得天眼视,
 白黑而分明,  作佛形像德。
 形体当完具,  意正不迷惑,
 势力倍常人,  造佛形像者。
 终不堕恶趣,  终辄生天上,
 于彼作天王,  造佛形像福。
 余福不可计,  其福不思议,
 名闻遍四远,  造佛形像福。

“善哉!善哉!大王!多所饶益,天、人蒙祐。”

尔时,优填王极怀欢悦,不能自胜。

尔时,世尊与四部众及与五王演说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大患,出要为妙。尔时,世尊以知四部之众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尽与彼说之。尔时,[*]坐上天及人民六万余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五王白世尊言:“此处福妙最是神地,如来始从兜术天来下至此说法,今欲建立此处,使永存不朽。”

世尊告曰:“汝等五王,于此处造立神寺,长夜受福,终不朽败。”

诸王报曰:“当云何造立神寺?”

尔时,世尊[*]申右手,从地中出迦叶如来寺,视五王而告之曰:“欲作神寺者,当以此为法。”

尔时,五王即于彼处起大神寺。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过去恒沙如来翼从多少,亦如今日而无有异。正使当来诸佛世尊翼从多少,亦如今日而无有异。今此经名游天法本。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四部之众及五国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

[校勘]

申=伸【宋】【元】【明】

  “申”,宋、元、明三本作“伸”。
  “伸”,大正藏原为“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受=授【宋】【元】【明】

  “受”,宋、元、明三本作“授”。
  “授”,大正藏原为“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授”。

运=云【宋】【元】【明】

  “运”,宋、元、明三本作“云”。
  “云”,大正藏原为“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云”。

槃=般【宋】*【元】*【明】*

  “槃”,宋、元、明三本作“般”。
  “般”,大正藏原为“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般”。

秃+(头)【宋】【元】【明】

  “秃”,宋、元、明三本作“秃头”。
  大正藏无“头”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陵易=凌虚【宋】【元】【明】

  “陵易”,宋、元、明三本作“凌虚”。
  “凌虚”,大正藏原为“陵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凌虚”。

燃=然【宋】【元】【明】

  “燃”,宋、元、明三本作“然”。
  “然”,大正藏原为“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然”。

烟=烟【圣】*

  “烟”,圣本作“烟”。
  “烟”,大正藏原为“烟”,今依据圣本改作“烟”。

(此)+秃【宋】【元】【明】

  “秃”,宋、元、明三本作“此秃”。
  大正藏无“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陵=凌【宋】【元】【明】

  “陵”,宋、元、明三本作“凌”。
  “凌”,大正藏原为“陵”,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凌”。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时+(尊者)【宋】【元】【明】

  “时”,宋、元、明三本作“时尊者”。
  大正藏无“尊者”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婆=娑【宋】【元】【明】【圣】

  “婆”,宋、元、明、圣四本作“娑”。
  “娑”,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娑”。

(前)+白【宋】【元】【明】

  “白”,宋、元、明三本作“前白”。
  大正藏无“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至”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霹雳=霹雳【圣】*

  “霹雳”,圣本作“霹雳”。
  “霹雳”,大正藏原为“霹雳”,今依据圣本改作“霹雳”。

炎=焰【宋】【元】【明】【圣】

  “炎”,宋、元、明、圣四本作“焰”。
  “焰”,大正藏原为“炎”,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焰”。

皆=悉【宋】【元】【明】

  “皆”,宋、元、明三本作“悉”。
  “悉”,大正藏原为“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悉”。

〔心〕-【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心”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心”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惧+(故)【宋】【元】【明】

  “惧”,宋、元、明三本作“惧故”。
  大正藏无“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今)+欲【宋】【元】【明】

  “欲”,宋、元、明三本作“今欲”。
  大正藏无“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诫=戒【宋】【元】【明】【圣】

  “诫”,宋、元、明、圣四本作“戒”。
  “戒”,大正藏原为“诫”,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戒”。

何=此【宋】【元】【明】,何+(此)【圣】

  ????

以=已【宋】【元】【明】【圣】

  “以”,宋、元、明、圣四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已”。

曰=言【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言”。
  “言”,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央=鞅【宋】【圣】*

  “央”,宋、圣二本作“鞅”。
  “鞅”,大正藏原为“央”,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鞅”。

时+(龙王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十六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无“”字,今依据本补上。

利=里【宋】【元】【明】

  “利”,宋、元、明三本作“里”。
  “里”,大正藏原为“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里”。

宝羽=羽宝【宋】,=羽葆【元】【明】

  ????

咸=皆【宋】【元】【明】

  “咸”,宋、元、明三本作“皆”。
  “皆”,大正藏原为“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皆”。

令=今【宋】【元】【明】

  “令”,宋、元、明三本作“今”。
  “今”,大正藏原为“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今”。

界=境【明】

  “界”,明本作“境”。
  “境”,大正藏原为“界”,今依据明本改作“境”。

即便=便退【宋】【元】【明】

  “即便”,宋、元、明三本作“便退”。
  “便退”,大正藏原为“即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便退”。

宜=王【宋】【元】【明】

  “宜”,宋、元、明三本作“王”。
  “王”,大正藏原为“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王”。

捕取=取捕【宋】【元】【明】

  “捕取”,宋、元、明三本作“取捕”。
  “取捕”,大正藏原为“捕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取捕”。

还=住【明】

  “还”,明本作“住”。
  “住”,大正藏原为“还”,今依据明本改作“住”。

优槃=般【圣】

  “优槃”,圣本作“般”。
  “般”,大正藏原为“优槃”,今依据圣本改作“般”。

诫=戒【宋】【圣】

  “诫”,宋、圣二本作“戒”。
  “戒”,大正藏原为“诫”,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戒”。

加=跏【宋】【元】【明】【圣】

  “加”,宋、元、明、圣四本作“跏”。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跏”。

身=宫【圣】

  “身”,圣本作“宫”。
  “宫”,大正藏原为“身”,今依据圣本改作“宫”。

大=火【圣】

  “大”,圣本作“火”。
  “火”,大正藏原为“大”,今依据圣本改作“火”。

波斯匿+(王)【宋】【元】【明】【圣】

  “波斯匿”,宋、元、明、圣四本作“波斯匿王”。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宫=见【元】

  “宫”,元本作“见”。
  “见”,大正藏原为“宫”,今依据元本改作“见”。

〔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甘蔗=甘柘【宋】【元】,=干柘【圣】

  ????

浆=𤚀【圣】

  “浆”,圣本作“𤚀”。
  “𤚀”,大正藏原为“浆”,今依据圣本改作“𤚀”。

(得)+作【宋】【元】【明】

  “作”,宋、元、明三本作“得作”。
  大正藏无“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毫牦=毫厘【圣】

  “毫牦”,圣本作“毫厘”。
  “毫厘”,大正藏原为“毫牦”,今依据圣本改作“毫厘”。

〔揵〕-【圣】

  圣本无“揵”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揵”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加=跏【宋】【明】【圣】*

  “加”,宋、明、圣三本作“跏”。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明、圣三本改作“跏”。

斜=邪【宋】【元】【明】【圣】

  “斜”,宋、元、明、圣四本作“邪”。
  “邪”,大正藏原为“斜”,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邪”。

大目连=大目揵连【宋】【元】【明】

  “大目连”,宋、元、明三本作“大目揵连”。
  “大目揵连”,大正藏原为“大目连”,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大目揵连”。

龙+(王)【圣】

  “龙”,圣本作“龙王”。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是)+时【宋】*【元】*【明】*

  “时”,宋、元、明三本作“是时”。
  大正藏无“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蒙)+得【宋】【元】【明】

  “得”,宋、元、明三本作“蒙得”。
  大正藏无“蒙”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乎=座中【宋】【元】【明】

  “乎”,宋、元、明三本作“座中”。
  “座中”,大正藏原为“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中”。

此=世【圣】

  “此”,圣本作“世”。
  “世”,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圣本改作“世”。

(欲)+反【宋】【元】【明】

  “反”,宋、元、明三本作“欲反”。
  大正藏无“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王)+宫【宋】【元】【明】

  “宫”,宋、元、明三本作“王宫”。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化+(使)【宋】【元】【明】

  “化”,宋、元、明三本作“化使”。
  大正藏无“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饮=饭【圣】

  “饮”,圣本作“饭”。
  “饭”,大正藏原为“饮”,今依据圣本改作“饭”。

替=皆【宋】【元】【明】

  “替”,宋、元、明三本作“皆”。
  “皆”,大正藏原为“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皆”。

不复=复不【宋】【元】【明】

  “不复”,宋、元、明三本作“复不”。
  “复不”,大正藏原为“不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复不”。

桓=洹【宋】【元】【明】【圣】

  “桓”,宋、元、明、圣四本作“洹”。
  “洹”,大正藏原为“桓”,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洹”。

于=可于此【宋】【元】【明】,于+(此)【圣】

  ????

(诸)+天【宋】【元】【明】

  “天”,宋、元、明三本作“诸天”。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伦+(众)【宋】【元】【明】

  “伦”,宋、元、明三本作“伦众”。
  大正藏无“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习=集【元】【明】*

  “习”,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各+(各)【宋】*【元】*【明】*

  “各”,宋、元、明三本作“各各”。
  大正藏无“各”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坐=座【宋】【元】【明】【圣】

  “坐”,宋、元、明、圣四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座”。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食=饭【宋】【元】【明】

  “食”,宋、元、明三本作“饭”。
  “饭”,大正藏原为“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饭”。

〔所〕-【元】

  元本无“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所”字,今依据元本删去。

群=诸【宋】【元】【明】

  “群”,宋、元、明三本作“诸”。
  “诸”,大正藏原为“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诸”。

以=用【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用”。
  “用”,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用”。

大=天【圣】

  “大”,圣本作“天”。
  “天”,大正藏原为“大”,今依据圣本改作“天”。

栴=旃【圣】*

  “栴”,圣本作“旃”。
  “旃”,大正藏原为“栴”,今依据圣本改作“旃”。

黄=煌【宋】【元】【明】

  “黄”,宋、元、明三本作“煌”。
  “煌”,大正藏原为“黄”,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煌”。

拘=瞿【宋】【元】【明】

  “拘”,宋、元、明三本作“瞿”。
  “瞿”,大正藏原为“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瞿”。

曰=越【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越”。
  “越”,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越”。

艳=炎【宋】*,=焰【元】【明】

  ????

不=无【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无”。
  “无”,大正藏原为“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无”。

天+(子)【宋】【元】【明】

  “天”,宋、元、明三本作“天子”。
  大正藏无“子”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或=哉【圣】

  “或”,圣本作“哉”。
  “哉”,大正藏原为“或”,今依据圣本改作“哉”。

〔使〕-【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以=已【圣】*

  “以”,圣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圣本改作“已”。

壁=辟【宋】【元】【明】

  “壁”,宋、元、明三本作“辟”。
  “辟”,大正藏原为“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辟”。

四部+(之)【宋】*【元】*【明】*

  “四部”,宋、元、明三本作“四部之”。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于)+是【圣】

  “是”,圣本作“于是”。
  大正藏无“于”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正是=此必【宋】【元】【明】

  “正是”,宋、元、明三本作“此必”。
  “此必”,大正藏原为“正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必”。

(便)+生【宋】【元】【明】【圣】

  “生”,宋、元、明、圣四本作“便生”。
  大正藏无“便”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起=兴【宋】【元】【明】【圣】

  “起”,宋、元、明、圣四本作“兴”。
  “兴”,大正藏原为“起”,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兴”。

惓=倦【宋】*【元】*【明】*

  “惓”,宋、元、明三本作“倦”。
  “倦”,大正藏原为“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倦”。

劳=比劳功【圣】

  “劳”,圣本作“比劳功”。
  “比劳功”,大正藏原为“劳”,今依据圣本改作“比劳功”。

外=邪【宋】【元】【明】

  “外”,宋、元、明三本作“邪”。
  “邪”,大正藏原为“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邪”。

娆=遶【圣】

  “娆”,圣本作“遶”。
  “遶”,大正藏原为“娆”,今依据圣本改作“遶”。

(诸天)+便【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诸天便”。
  大正藏无“诸天”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迦=伽【宋】*【元】*【明】*

  “迦”,宋、元、明三本作“伽”。
  “伽”,大正藏原为“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伽”。

“婆”,大正藏原为“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婆”。*

当+(来)【宋】【元】【明】

  “当”,宋、元、明三本作“当来”。
  大正藏无“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已=以【宋】

  “已”,宋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本改作“以”。

匿+(王)【圣】

  “匿”,圣本作“匿王”。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往+(至)【宋】【元】【明】

  “往”,宋、元、明三本作“往至”。
  大正藏无“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曰〕-【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道=径【宋】【元】【明】

  “道”,宋、元、明三本作“径”。
  “径”,大正藏原为“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径”。

如来+(意)【宋】【元】【明】

  “如来”,宋、元、明三本作“如来意”。
  大正藏无“意”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时=当【宋】【元】【明】【圣】

  “时”,宋、元、明、圣四本作“当”。
  “当”,大正藏原为“时”,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当”。

侠=夹【元】【明】

  “侠”,元、明二本作“夹”。
  “夹”,大正藏原为“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夹”。

“苦痛乐”,宋本作“乐痛苦”。

大正藏无“识”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苦”,圣本作“苦觉”。

“黄”,圣本作“黄、赤”。

大正藏无“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由)+此【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由此”。
  大正藏无“由”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阴+(亦)【圣】

  “阴”,圣本作“阴亦”。
  大正藏无“亦”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便)+说【宋】【元】【明】

  “说”,宋、元、明三本作“便说”。
  大正藏无“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偈+(言)【圣】

  “偈”,圣本作“偈言”。
  大正藏无“言”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勤=懃【圣】

  “勤”,圣本作“懃”。
  “懃”,大正藏原为“勤”,今依据圣本改作“懃”。

迳=径【圣】

  “迳”,圣本作“径”。
  “径”,大正藏原为“迳”,今依据圣本改作“径”。

伎=妓【宋】【元】【明】

  “伎”,宋、元、明三本作“妓”。
  “妓”,大正藏原为“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妓”。

〔时〕-【圣】

  圣本无“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时”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典兵=居士【宋】【元】【明】【圣】

  “典兵”,宋、元、明、圣四本作“居士”。
  “居士”,大正藏原为“典兵”,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居士”。

阅=越【明】

  “阅”,明本作“越”。
  “越”,大正藏原为“阅”,今依据明本改作“越”。

(而)+[随>缝]【宋】【元】【明】

  “[随>缝]”,宋、元、明三本作“而[随>缝]”。
  大正藏无“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里=至【元】,=提【明】

  ????

〔者〕-【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者=尊【宋】【元】【明】【圣】

  “者”,宋、元、明、圣四本作“尊”。
  “尊”,大正藏原为“者”,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尊”。

说=设【宋】【元】【明】

  “说”,宋、元、明三本作“设”。
  “设”,大正藏原为“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设”。

(无)+作【宋】【元】【明】【圣】

  “作”,宋、元、明、圣四本作“无作”。
  大正藏无“无”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尔=于【元】【明】

  “尔”,元、明二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为“尔”,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于”。

变=反【宋】【元】【明】

  “变”,宋、元、明三本作“反”。
  “反”,大正藏原为“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反”。

震=振【圣】

  “震”,圣本作“振”。
  “振”,大正藏原为“震”,今依据圣本改作“振”。

复=服【圣】

  “复”,圣本作“服”。
  “服”,大正藏原为“复”,今依据圣本改作“服”。

(最)+尊【宋】【元】【明】【圣】

  “尊”,宋、元、明、圣四本作“最尊”。
  大正藏无“最”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偈言=此偈【宋】【元】【明】,(此)+偈【圣】

  ????

匿+(王)【圣】

  “匿”,圣本作“匿王”。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嗟=耆【宋】【元】【明】

  “嗟”,宋、元、明三本作“耆”。
  “耆”,大正藏原为“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耆”。

名+(曰)【宋】【元】【明】

  “名”,宋、元、明三本作“名曰”。
  大正藏无“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等=报【元】【明】

  “等”,元、明二本作“报”。
  “报”,大正藏原为“等”,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报”。

令=今【圣】【丽-CB】【CB】

  “令”,圣、丽-CB、CB三本作“今”。
  “今”,大正藏原为“令”,今依据圣、丽-CB、CB三本改作“今”。

当=常【宋】【元】【明】【圣】

  “当”,宋、元、明、圣四本作“常”。
  “常”,大正藏原为“当”,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常”。

福=德【宋】【元】【明】【圣】

  “福”,宋、元、明、圣四本作“德”。
  “德”,大正藏原为“福”,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德”。

〔尽〕-【圣】

  圣本无“尽”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尽”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始=如【宋】

  “始”,宋本作“如”。
  “如”,大正藏原为“始”,今依据宋本改作“如”。

兜术=忉利【元】【明】

  “兜术”,元、明二本作“忉利”。
  “忉利”,大正藏原为“兜术”,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忉利”。

曰=言【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言”。
  “言”,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视=示【圣】

  “视”,圣本作“示”。
  “示”,大正藏原为“视”,今依据圣本改作“示”。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八=七【圣】

  “八”,圣本作“七”。
  “七”,大正藏原为“八”,今依据圣本改作“七”。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

释提桓因: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忉利天,又译为三十三天)的天主。

于其中间当受佛决:??

离越:比丘名,是舍利弗尊者俗家最年幼的弟弟,常乐坐禅,曾在一株树下坐禅六年,摩诃拘𫄨罗尊者拜访时问他为何坐枯树下?他才发现树枯了。佛陀称赞他“坐禅入定,心不错乱”第一。又译为“离越哆”、“离曰”、“离婆多”。

优陀夷:比丘名,迦毗罗卫国国师的儿子,未出家前净饭王请他带悉达多太子娱乐,劝悉达多太子打消出家的念头。佛陀成道后,跟随佛陀出家,证阿罗汉。佛陀在回家乡前先派遣优陀夷尊者回国,度化了原先不喜欢出家人的净饭王,使得释迦族人及全城的人民热烈迎接佛陀进城,佛陀称赞他“善能劝导、福度人民”第一。又译为“优陀耶”。

触娆:扰乱,娆音饶。

阎浮里: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们居住于此。另译为“南瞻部洲”、“阎浮洲”、“阎浮提”。

拘耶尼: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二百五十岁,义译为“西牛货洲”,因为此洲以牛作为货币。另译为“拘陀尼”、“瞿陀尼”、“瞿陀尼迦”、“瞿耶尼”。

弗于逮: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五百岁,义译为“东胜身洲”,因为此洲的人类身形殊胜。另译为“弗婆提舍”、“弗婆提”、“弗婆鞞陀提”。

郁单曰: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千岁,是四大洲中果报最殊胜的大同世界,但没有佛法。另译为“北俱卢洲”、“郁单越”、“郁多罗提舍”。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agama1/增壹阿含經聽法品第三十六.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1/21 17:01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611487388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