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比丘尼品第五

[导读:比丘尼僧团的成立]

古代男女地位不平等,在印度许多女性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的未来,而是由家长指定许配给人,甚至是被卖掉以换取家妆。古代各主要宗教虽然都重视家庭的和谐,但男女的地位还是有别,只允许男性出家担任最高阶级的圣职人员。举例而言,天主教的修女没有领受圣秩圣事,不属于圣职人员;伊斯兰教在责备离婚的前提下,许可丈夫口头说三次休妻即可离婚,妻子则没有这种权力。

随着佛教僧团的发展,养育悉达多太子长大的姨母大爱道,在她九十岁、丈夫净饭王过世的那一年,带着大批释迦族的女子向佛陀请求出家,她说:“我闻女人精进,可得沙门四道,愿得受佛法律。我以居家有信,欲出家为道。”佛陀考量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以及安全、食宿等议题,向大爱道表示女性在家学佛即可,精进修行则证果,不因在家、出家而有差别。

大爱道并不死心,三次向佛陀请求出家加入僧团,但佛陀则教她们自行在家清净修行。直到大爱道一百岁、佛陀六十岁的那年,大爱道再次率领大批释迦族的女子,自行剃去头发、披起袈裟以示决心,步行二百多公里追赶佛陀到毘舍离城附近的大林重阁讲堂,请求出家,仍未获得佛陀同意。

这时大爱道以百岁的年纪,长途奔波、蓬头垢面,疲惫不堪地在重阁讲堂的门外哭泣,让当时二十五岁的阿难尊者深为不舍,于是阿难尊者在僧团中向佛陀极力主张让女性出家,并反问佛陀女性出家是否可现证初果至四果?佛陀则回答女性出家的确也可现证初果至四果。在阿难尊者的大力鼓吹下,佛陀最后同意让女性出家,大爱道即成为僧团的第一位比丘尼。

佛教突破传统让女性出家,在当时的印度社会造成非议,许多男士对此相当不满,外道也以此攻击佛教,因此有所谓女人出家导致正法早灭五百年的说法。然而,在精进修行之下,众多的比丘尼先后也都证了阿罗汉果,成为人天的榜样。在当今男女平权的时代,佛教让女性出家不仅比其他主要宗教来得进步,也造就了为数众多的优秀比丘尼,为佛法的流传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品即记载了佛世僧团中知名的比丘尼,在那个女权低落的时代,有的是遇人不淑后出家,有的是家人死了后出家,有的是被逼婚而求出家,也有许多纯粹是为了寻求真理而出家,不管她们的背景如何,在修行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也都成为后世佛弟子的榜样。

(一)[0558c21]

“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尼,久出家学,国王所敬,所谓大爱道瞿昙弥比丘尼是。智慧聪明,所谓比丘尼是。神足第一,感致诸神,所谓优钵华色比丘尼是。行头陀法,十一限碍,所谓机梨舍瞿昙弥比丘尼是。天眼第一,所照无碍,所谓奢拘梨比丘尼是。坐禅入定,意不分散,所谓奢摩比丘尼是。分别义趣,广演道教,所谓波头兰阇那比丘尼是。奉持律教,无所加犯,所谓波罗遮那比丘尼是。得信解脱,不复退还,所谓迦旃延比丘尼是。得四辩才,不怀怯弱,所谓最胜比丘尼是。”

 大爱及谶[*]摩  优钵.机昙弥
 拘利.奢.兰阇  波罗.迦旃.胜

[校勘]

〔增壹阿含经〕-【宋】【元】【明】,比丘尼品(1-5)~A. 1. 14. 5.

大…弥~Mahāpajāpatī Gotamī.

“谶”,大正藏原为“识”,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谶”。[*]

优…色~Uppalavaṇṇā.

机…弥~Kisā Gotamī.

“奢拘利”,大正藏原为“奢拘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奢拘利”。

波…那~Paṭācārā.

“波罗”,大正藏原为“那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波罗”。

[注解]

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的女子。

大爱道瞿昙弥:比丘尼名,即“大爱道比丘尼”,是佛陀未出家前的姨妈,也是佛陀母亲难产去世后的养母。她坚持要出家,并由阿难再三向佛陀要求,成为第一位出家的比丘尼。又译为“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其中“瞿昙”是佛陀俗家的姓,“瞿昙弥”为“瞿昙”的女声,是释迦族女子的通称,在佛经中“瞿昙弥”常特指大爱道比丘尼。

谶摩:比丘尼名,佛陀称赞她是比丘尼中“智慧聪明”第一。“谶”读音同“趁”。又译为“差摩”。

神足:这里为神通的通称,包含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神通”。

感致诸神:感应而得到各种神通。

优钵华色:比丘尼名,即“莲华色比丘尼”。未出家前,原为王舍城人,婚后曾生一女。因发现丈夫与母亲私通,故离家至波罗捺城,另嫁一长者,长者至外地经商娶妾回家,才知所娶的妾是莲华色的女儿。莲华色深感命运悲凉,自暴自弃而做妓女,以美丽闻名。直至听闻目犍连尊者说法,而归信佛教,依大爱道比丘尼出家。

头陀:舍弃对衣服、饮食、住处的贪著,以修炼身心、去除尘垢烦恼的苦行法。有十二项规定:(1) 在阿兰若处:居于离开聚落,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2) 常行乞食。(3) 次第乞食:乞食时沿门托钵,不分贫富之家。(4)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 节量食:不吃过多,钵中只受一团饭。(6) 中后不得饮浆:日中一食后不再饮浆。(7) 著弊衲衣:穿着废弃布所作的褴褛衣。(8) 但三衣:除三衣外,没有多余的衣服。(9) 冢间住:住于墓地。(10) 树下止。(11) 露地坐。(12) 但坐不卧:不躺下。

十一限碍:头陀行有十二项苦行规定,但比丘尼要群居才安全,而不住阿兰若处,因而此处称十一限碍。“限碍”指“不逾越”。

机梨舍瞿昙弥:比丘尼名,未出家前,父母、丈夫、几个儿子都死了,伤心过度而几乎疯了,直到遇见佛陀为她说法,领悟四圣谛,证得初果,而从佛出家。佛陀称赞她“持律第一”。“机梨舍”义译为“瘦”,因为出生时较正常人瘦,又为释迦族女子,因此名为“瘦瞿昙弥”。又译为“基利施”。

奢拘梨:比丘尼名,舍卫城人,婆罗门种。又译为“舍鸠利”、“舍仇梨”。

奢摩:比丘尼名,俱睒弥人,与俱睒弥王后舍摩为友,皇后死后深感无常而出家。义译为“安隐”。

波头兰阇那:比丘尼名。又译为“波陀兰遮”、“钵陀阑柘”。

波罗遮那:比丘尼名,即《杂阿含经》卷四十五第1202经所记载,在安陀林中静坐时识破来刁难的魔王的“尸罗比丘尼”。又译为“婆罗柘罗”。

信解脱:这里指基于对佛、法、僧的不坏信心而得解脱。 or 由“随信行”修行,证得初果但尚未证得四果的圣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脱”定力,也还没断尽烦恼者。因为先前随着对佛法的清净“信”心修行而证果、趣向“解脱”,所以名为“信解脱”。

迦旃延:比丘尼名。其过去世的因缘详见《增壹阿含经》卷十三〈地主品 23〉第1经。

四辩才:善于说法的四种才智,包含义辩(分别义理)、法辩(明白诸法)、辞辩(通达方言)、应辩(不畏惧说法)。又译为“四辩”。

最胜:比丘尼名。又译为“胜”、“阇耶”、“毘阇耶”。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二)[0559a10]

“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尼,自识宿命无数劫事,所谓拔陀迦毘离比丘尼是。颜色端[*]正,人所敬爱,所谓酰摩阇比丘尼是。降伏外道,立以正教,所谓输那比丘尼是。分别义趣,广说分部,所谓昙摩提那比丘尼是。身着麁衣,不以为愧,所谓优多罗比丘尼是。诸根寂静,恒若一心,所谓光明比丘尼是。衣服齐整,常如法教,所谓禅头比丘尼是。能杂种论,亦无疑滞,所谓檀多比丘尼是。堪任造偈,赞如来德,所谓天与比丘尼是。多闻广博,恩惠接下,所谓瞿卑比丘尼是。”

 拔陀.阇.输那  昙摩那.优多
 光明.禅.檀多  天与及瞿卑

[校勘]

“拔”,大正藏原为“扙”,今依据宋、元、明、圣、CB五本改作“拔”。

敬爱=爱敬【宋】【元】【明】

  “敬爱”,宋、元、明三本作“爱敬”。
  “爱敬”,大正藏原为“敬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爱敬”。

昙…那~Dhammadinnā.

衣服=衣被【宋】【元】【明】

  “衣服”,宋、元、明三本作“衣被”。
  “衣被”,大正藏原为“衣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衣被”。

“广博恩惠”,大正藏原为“博知恩慧”,圣本作“博知恩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广博恩惠”。

[注解]

拔陀迦毘离:比丘尼名,出家前是大迦叶尊者出家前的妻子,两人奉父母之命结婚但各自修梵行,后来两人都出家得阿罗汉。他自识宿命无数劫事的记载,可见《增壹阿含经》卷五十〈大爱道般涅槃品 52〉第2经。又译为“婆陀”。

输那:比丘尼名,曾在外道六师嫉妒佛陀受到毘舍离城内人民的供养,而吹嘘自己比佛陀厉害、能将佛陀辩倒时,以神通出现在外道前,表示佛陀的比丘尼弟子就能辩倒外道六师,何况是佛陀,让外道六师哑口无言,连辩都不敢辩,就离开毘舍离城了。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二〈力品 38〉第11经。又译为“输卢”、“栴檀输那”。

昙摩提那:比丘尼名,常向女信众深入的讲述法义,也曾渡化波斯匿王的官兵家属弃恶向善,甚至有战将在修习了慈心三昧后,以慈心三昧折伏了叛贼,详见《中阿含经》卷五十八〈晡利多品 3〉第210经法乐比丘尼经、《十诵律》卷八。又译为“达摩提那”,义译为“法乐”、“法与”、“施法”。

禅头:比丘尼名,刹帝利种,毗舍离城离车族女,婚后夫死,遂出家而证悟。

檀多:比丘尼名,舍卫城人,憍萨罗国辅师的女儿,出家后于耆阇窟山,见象被洗浴,感其调顺而开悟。

恩惠接下:以恩惠接引民众。

[对应经典]

 

(三)[0559a23]

“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尼,恒处闲静,不居人间,所谓无畏比丘尼是。苦体乞食,不择贵贱,所谓毘舍比丘尼是。一处一坐,终不移易,所谓拔陀婆罗比丘尼是。遍行乞求,广度人民,所谓摩怒呵利比丘尼是。速成道果,中间不滞,所谓陀摩比丘尼是。执持三衣,终不舍离,所谓须陀摩比丘尼是。恒坐树下,意不改易,所谓珕须那比丘尼是。恒居露地不念覆盖,所谓奢陀比丘尼是。乐空闲处,不在人间,所谓优迦罗比丘尼是。长坐草蓐,不着文,所谓离那比丘尼是。著五纳衣,以次分卫,所谓阿奴波摩比丘尼是。”

 无畏.多毘舍  婆陀.阿奴波
 檀.须檀.奢多  优迦.离.阿奴

[校勘]

佉=法【圣】

  “佉”,圣本作“法”。
  “法”,大正藏原为“佉”,今依据圣本改作“法”。

珕须那=珕那【宋】【元】【明】

  “珕须那”,宋、元、明三本作“珕那”。
  “珕那”,大正藏原为“珕须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珕那”。

“文”,大正藏原为“服”,今依据圣本改作“文”。

“分卫”,大正藏原为“分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分卫”。

“拔陀摩怒诃”,大正藏原为“婆陀阿奴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拔陀摩怒诃”。

奢多=珕奢【宋】【元】【明】

  “奢多”,宋、元、明三本作“珕奢”。
  “珕奢”,大正藏原为“奢多”,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珕奢”。

[注解]

无畏:比丘尼名,摩竭提国邬阇衍那城人,在王舍城的寒林修不净观而证得阿罗汉。

毘舍佉:比丘尼名,迦维罗卫城人,原为宫女,后随大爱道比丘尼一同出家。

露地:户外没有遮蔽物的地方。

不念覆盖:不想念屋顶或树叶的覆盖遮阴。“露地坐”是头陀苦行之一。

长坐草蓐,不着文饰:长时间坐在草席上(而不是较舒服的坐垫或正式的座位上),不染著于纹彩修饰。

分卫:又作宾荼波底迦(paindapātika)(梵),译为乞食、团食堕叠于钵中。为佛弟子自存活之法,即依一定的行仪,乞食以资养色身。

[对应经典]

 

[进阶辨正]

[导读:打坐的方法]

打坐的方法有许多种,除了安那般那(观呼吸)以外,最常见的还有:

  • 四无量心:
    1. 慈无量心:以无量慈为专注对象而修定。
    2. 悲无量心:以无量悲为专注对象而修定。
    3. 喜无量心:以无量喜为专注对象而修定。
    4. 舍无量心:以无量舍为专注对象而修定。又译为“护无量心”。
  • 三三昧:
    1. 空三昧:观五阴(身心的一切)无常、本空,而成就的定境。
    2. 无相三昧:观色、声、香、味、触、法相断,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
    3. 无愿三昧:以无常、苦为专注对象,于一切都无所愿求,而成就的定境。
  • 十一切处:以无量“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为专注对象而修定。
  • 不净观:以心念专注观察身体各组成成分的不净,可以对治贪欲。

每个人最适合的打坐方法不一定相同,通常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打坐方法后,就可以专注修行该法门而入定。

入定依定境的深浅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入处定、识入处定、无所有入处定、非想非非想入处定等,有的打坐方法也容易导致特定的禅定层次,例如修空三昧容易得空入处定。详细的解说可参见《杂阿含经》卷十四及卷十七的导读。【以后待指向《增壹阿含经》的相关导读,最好是同册内的。】

(四)[0559b09]

“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尼,乐空冢间,所谓优伽摩比丘尼是。多游于慈,愍念生类,所谓清明比丘尼是。悲泣众生,不及道者,所谓素摩比丘尼是。喜得道者,愿及一切,所谓摩陀利比丘尼是。护守诸行,意不远离,所谓迦罗伽比丘尼是。守空执虚,了之无有,所谓提婆修比丘尼是。心乐无想,除去诸著,所谓日光比丘尼是。修习无愿,心恒广济,所谓末那婆比丘尼是。诸法无疑,度人无限,所谓毘摩达比丘尼是。能广说义,分别深法,所谓普照比丘尼是。”

 优伽[*].明.素摩  摩陀.迦.提婆
 日光.末那婆  毘摩达.普照

[校勘]

“伽”,大正藏原为“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伽”。

“末”,大正藏原为“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末”。

[注解]

悲泣众生,不及道者:悲悯没有接触佛法的众生。

除去诸著:断除各种执著。

心恒广济:有广度众生的心量。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所列包含了修习四无量心、三三昧第一名的比丘尼:

  • 四无量心:
    1. 慈无量心:多游于慈,愍念生类,所谓清明比丘尼是。
    2. 悲无量心:悲泣众生,不及道者,所谓素摩比丘尼是。
    3. 喜无量心:喜得道者,愿及一切,所谓摩陀利比丘尼是。
    4. 舍无量心:护守诸行,意不远离,所谓迦罗伽比丘尼是。
  • 三三昧:
    1. 空三昧:守空执虚,了之无有,所谓提婆修比丘尼是。
    2. 无相三昧:心乐无想,除去诸著,所谓日光比丘尼是。
    3. 无愿三昧:修习无愿,心恒广济,所谓末那婆比丘尼是。

其中末那婆比丘尼修习“无愿三昧”,于一切都没有愿求,却能有广度众生的心量,值得注意。

(五)[0559b22]

“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尼,心怀忍辱,如地容受,所谓昙摩摩提比丘尼是。能教化人,使立檀会,所谓须夜摩比丘尼是。办具床座,亦是须夜摩比丘尼是。心已永息,不兴乱想,所谓因陀阇比丘尼是。观了诸法,而无厌足,所谓龙比丘尼是。意强勇猛,无所染著,所谓拘那罗比丘尼是。水三昧,普润一切,所谓婆须比丘尼是。入焰光三昧,悉照萠类,所谓降提比丘尼是。观恶露不净,分别缘起,所谓遮波罗比丘尼是。育养众人,施与所乏,守迦比丘尼是。我声闻中最后第一比丘尼,拔陀军陀罗拘夷国比丘尼是。”

 昙摩.须夜摩  因提.龙.拘那
 婆须.降.遮波  守迦.拔陀罗

此五十比丘尼,当广说如上。

[校勘]

大正藏无“摩”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陀”,圣本作“地”。

强=彊【圣】

  “强”,圣本作“彊”。
  “彊”,大正藏原为“强”,今依据圣本改作“彊”。

入水+(光)【宋】【元】【明】

  “入水”,宋、元、明三本作“入水光”。
  大正藏无“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遮波罗”,宋、元、明三本作“遮娑罗”。

(所谓)+守【宋】【元】【明】

  “守”,宋、元、明三本作“所谓守”。
  大正藏无“所谓”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拔…国~Bhaddā Kuṇḍalakesā.

  ???

[注解]

心怀忍辱,如地容受:心胸宽广,能够忍受侮辱而不生气,有如大地能够承受万物。

檀会:“檀”即布施、供养;“会”指大会。

办具床座:成办床座等供养给僧团的供具。

水三昧:以水为专注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

守迦:比丘尼名,王舍城人,在王舍城见佛起信心而供养佛,后来由昙摩提那比丘尼剃度出家。他在王舍城说法度化许多人,被城内许多居士及鬼神所尊敬。《杂阿含经》卷五十第1327经记载曾有一天王舍城人忙于庆典,以致于守迦比丘尼没有获得供养,一位鬼神即挨家挨户地劝人要供养他,为他募得衣、食。义译为“白净”、“鲜白”,又译为“叔迦罗”。

拔陀军陀罗拘夷国:比丘尼名,出家后一直未证道,赶在佛陀灭度当天向佛陀求法,佛陀要她思维苦的源头,而证阿罗汉,成为佛灭前最后一位证阿罗汉的比丘尼,佛陀称赞她“智慧捷疾”第一,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三十六〈八难品 42〉第3经。又译为“君荼罗”、“君荼罗系头”。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编辑注:本小经十位比丘尼名皆已搜寻过CBETA及一行佛学辞典,未标注的比丘尼即在CBETA中没有搜寻到任何相关资讯。)

[进阶辨正]

 
agama1/增壹阿含經比丘尼品第五.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02/12 19:11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1069221496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