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一ⓐ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马王品第四十ⓑ五 导读ⓒ(一)[0769b15]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彼城中有婆罗门,名曰摩酰提利,善明外道经术,天文、地ⓓ术靡不贯练,世间所可周旋之法,悉皆明了。彼婆罗门女,名曰意爱,极为聪朗,颜貌端正,世之希有。 是时,婆罗ⓔ门经籍有是语:“有二人出世甚为难遇,实不可值。云何为二人?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转轮圣王。”“若转轮圣王出世之时,便有七宝自然ⓕ向应。我今有此女宝,颜貌殊ⓖ妙,玉女中最第一。如今无有转轮圣王,又我闻:‘真净王子名曰悉达,出家学道,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八十种好,彼若当在家者,便当为转轮圣王;若出家学道者,便成佛道。’我今可将此女与彼沙门。” 是时,婆罗门即将此女,至世尊所,前白佛言:“唯愿沙门受此玉女。” 佛告婆罗门曰:“止!止!梵志!吾不须此著欲之人。” 时,婆罗门复再三白佛言:“沙门!受此玉女,方比世界,此女无比。” 佛告梵志:“ⓗ已受汝意,但吾[*]已离家,不复习欲。” 尔时,有长老比丘在如来后,执扇扇佛。是时,长老比丘白世尊言:“唯愿如来受此女人,若如来不须者,给我等使ⓘ令。” 是时,世尊告长老比丘:“汝为愚惑,乃能在如来前吐此恶ⓙ意。汝云何ⓚ转系意在此女人所?夫为女人有九恶法。云何为九?一者女人臭秽不净,二者女人恶口,三者女人无反复①,四者女人嫉妒,五者女人悭嫉,六者女人多喜游行②,七者女人多瞋恚,八者女人多妄语,九者女人所言轻举③。是ⓛ诸,ⓜ比丘!女人有此九法弊恶之行。”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常喜笑啼哭, 现亲实不亲, 是时,长老比丘白世尊言:“女人虽有此九弊恶之法,然我今日观察此女无有瑕疵。” 佛告比丘:“汝今愚人,不信如来神口所说乎?吾今当说。过去久远ⓟ婆罗ⓠ㮈城中有商客名曰普富,将五百商人入海采宝。然彼大海ⓡ侧有罗刹④所居之处,恒食啖人民。是时,海中风起吹此船筏,堕彼罗刹部中。是时,罗刹遥见商客来,欢喜无量,即隐罗刹之形,化作女人,端ⓢ正无比,语诸商人曰:‘善来⑤,诸贤!此宝渚⑥ⓣ之上,与彼天宫ⓤ不异,多诸珍宝,数千百种饶诸ⓥ饭食。又有好女皆无夫主,可与我等共相娱乐。’ “比丘当知,彼商客众中,其愚惑者,见女人已,便起想着之念。是时,普富商主便作是念:‘此大海ⓦ之中非人所居之处,那得有此女人止住?此必是罗刹,勿足狐疑。’是时,商主语女人言:‘止!止!诸妹!我等不贪女色。’ “是时,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马王在虚ⓧ空周旋,作此告敕:‘谁欲ⓨ渡大海之难,我能负度。’比丘当知,当尔ⓩ之时,彼商主上高树上,遥见马王,闻音Ⓐ响Ⓑ之声,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往趣马王所。到已,语马王曰:‘我等五百商人为风所吹,今来堕此极难之处,欲得[*]渡海,Ⓒ唯愿[*]渡之。’是时,马王语彼商人曰:‘汝等悉来,吾当[*]渡至海际。’ “是时,普富长者语众商人曰:‘今马王近Ⓓ在,悉来就彼共[*]渡海难。’ “是时,人众报曰:‘止!止!大主!我等且在此间自相娱乐,所以在阎浮提勤苦者,欲求于快乐之处;珍奇、宝物及于玉女,此间悉备,便可此间五欲自娱乐。后日渐渐合集财货,当共度难。’ “时,彼大商主告诸人曰:‘止!止!愚人!此间无有女人;大海之中云何有人居处?’诸商人报曰:‘且止!大主!我等不能舍此而去。’ “是时,普富商主便说ⓐ偈言:
“‘我等堕此难, 无男无女想, “‘设当汝等不与我共去者,各自将护⑦。设我身、口、意所犯者,悉ⓑ皆原舍,莫ⓒ经心意⑧。’ “是时,诸商人与说共别之偈:
“‘与我问ⓓ讯彼, 阎浮亲里辈, “是时,商主复以偈报曰:
“‘汝等实遭厄, 惑此不肯归, “说此偈已,便舍而去。往至马王所,头面礼足,即乘而去。是时,诸人遥见其主已乘马王,其中或有唤呼,或复有ⓔ不称ⓕ怨者。 “是时,最大罗刹之主,复向诸罗刹而说此偈:
“‘ⓖ已堕师子口, ⓗ出外甚为难, “是时,罗刹ⓘ之主,即化作女人ⓙ之形,极为端正,又以两手ⓚ指胸说曰:‘设不食汝等,终不为罗刹ⓛ也。’ “是时,马王即负商主,度至海岸。ⓜ泰尔,余五百商人尽受其困。 “尔时,波罗[*]㮈⑨城中有王名梵摩达,治化人民。是时,罗刹寻从大商主后:‘咄!失我夫主!’是时,ⓝ贾主即还诣家。是时,罗刹化抱男儿,至梵摩达王所,前白王言:‘世间极有灾怪,尽当灭坏。’王告之曰:‘世间有ⓞ何灾怪,尽当灭坏耶?’罗刹白王:‘为夫所弃,ⓟ有我无过于夫主。’是时,梵摩达王见此女人极为ⓠ殊妙,兴起想着,语女人曰:‘汝夫主者,乃无ⓡ人义而舍汝去。’是时,梵摩达王遣人呼其夫曰:‘汝实弃此好妇乎?’商ⓢ主报曰:‘此是罗刹,非女人也。’罗刹女复白王言:‘此人无夫主之义,今日见弃,复骂我言云是罗刹。’王问之曰:‘汝实不用者,吾当摄之。’商主白王:‘此是罗刹,随王圣意。’ “是时,梵摩达王即将此女内著深宫,随时接纳,不令有怨。是时,罗刹非人ⓣ时取王食啖,唯有骨存,便舍而去。 “比丘!勿作斯观。尔时ⓤ商主者,舍利弗比丘是也。尔时罗刹者,今此女人是也。尔时梵摩达王者,今长老比丘是也。是时马王者,今我身ⓥ是。尔时五百商人者,今五百比丘是。以此方便,知欲为不净想,今故兴意起于想着乎?” 尔时,彼比丘即礼佛足,白Ⓔ佛Ⓕ世尊言:“唯愿受悔,恕其重过,自今已后更不复犯。” 是时,彼比丘受如来教已,即在Ⓖ闲静之处,克[已>己]自修,所以族姓子,勤修梵行者,欲得修无上梵行。是时,彼比丘便成阿罗汉。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 ???? ⓑ 五+夹注(此品分属二分)六字【明】,五=三【丽】 ???? ⓒ ~Jā. 196. Valāhassa.,[No. 26(136)] ???? ⓓ 术=理【宋】【元】【明】 “术”,宋、元、明三本作“理”。 “理”,大正藏原为“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理”。 ⓔ 门+(便作是念我等婆罗门)九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无“”字,今依据本补上。 ⓕ 向=响【宋】【元】【明】 “向”,宋、元、明三本作“响”。 “响”,大正藏原为“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响”。 ⓖ 妙=特【宋】【元】【明】 “妙”,宋、元、明三本作“特”。 “特”,大正藏原为“妙”,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特”。 ⓗ 已=以【宋】【元】【明】【圣】* “已”,宋、元、明、圣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以”。 ⓘ 〔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意=音【宋】【元】【明】【圣】 “意”,宋、元、明、圣四本作“音”。 “音”,大正藏原为“意”,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音”。 ⓚ 〔转〕-【圣】 圣本无“转”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转”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诸=谓【宋】【元】【明】 “诸”,宋、元、明三本作“谓”。 “谓”,大正藏原为“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谓”。 ⓜ 〔比丘〕-【明】 明本无“比丘”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比丘”二字,今依据明本删去。 ⓝ 此=斯【明】 “此”,明本作“斯”。 “斯”,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明本改作“斯”。 ⓞ 当=常【圣】 “当”,圣本作“常”。 “常”,大正藏原为“当”,今依据圣本改作“常”。 ⓟ 婆=波【明】【圣】 “婆”,明、圣二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明、圣二本改作“波”。 ⓠ 㮈=奈【宋】*【元】*【明】* “㮈”,宋、元、明三本作“奈”。 “奈”,大正藏原为“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奈”。 ⓡ 侧=则【宋】 “侧”,宋本作“则”。 “则”,大正藏原为“侧”,今依据宋本改作“则”。 ⓢ 正=政【圣】 “正”,圣本作“政”。 “政”,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圣本改作“政”。 ⓣ 之上=上者【宋】【元】【明】 “之上”,宋、元、明三本作“上者”。 “上者”,大正藏原为“之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上者”。 ⓤ 不=无【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无”。 “无”,大正藏原为“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无”。 ⓥ 饭=饮【圣】 “饭”,圣本作“饮”。 “饮”,大正藏原为“饭”,今依据圣本改作“饮”。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空+(中)【宋】【元】【明】 “空”,宋、元、明三本作“空中”。 大正藏无“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渡=度【宋】【元】【明】【圣】* “渡”,宋、元、明、圣四本作“度”。 “度”,大正藏原为“渡”,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度”。 ⓩ 之=一【圣】 “之”,圣本作“一”。 “一”,大正藏原为“之”,今依据圣本改作“一”。 Ⓐ 响=向【圣】* “响”,圣本作“向”。 “向”,大正藏原为“响”,今依据圣本改作“向”。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唯=惟【元】【明】 “唯”,元、明二本作“惟”。 “惟”,大正藏原为“唯”,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惟”。 Ⓓ 在+(此)【元】【明】 “在”,元、明二本作“在此”。 大正藏无“此”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 偈言=此偈【宋】【元】【明】 “偈言”,宋、元、明三本作“此偈”。 “此偈”,大正藏原为“偈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偈”。 ⓑ 皆=见【宋】【元】【明】 “皆”,宋、元、明三本作“见”。 “见”,大正藏原为“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见”。 ⓒ 经心意=以经心【宋】【元】【明】 “经心意”,宋、元、明三本作“以经心”。 “以经心”,大正藏原为“经心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经心”。 ⓓ 讯=信【圣】 “讯”,圣本作“信”。 “信”,大正藏原为“讯”,今依据圣本改作“信”。 ⓔ 不=大【元】【明】【圣】 “不”,元、明、圣三本作“大”。 “大”,大正藏原为“不”,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大”。 ⓕ 怨=恐【宋】 “怨”,宋本作“恐”。 “恐”,大正藏原为“怨”,今依据宋本改作“恐”。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出外=求出【宋】【元】【明】【圣】 “出外”,宋、元、明、圣四本作“求出”。 “求出”,大正藏原为“出外”,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求出”。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指=拍【宋】【元】【明】 “指”,宋、元、明三本作“拍”。 “拍”,大正藏原为“指”,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拍”。 ⓛ 〔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泰尔=尔时【宋】【元】【明】 “泰尔”,宋、元、明三本作“尔时”。 “尔时”,大正藏原为“泰尔”,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尔时”。 ⓝ 贾=商【明】 “贾”,明本作“商”。 “商”,大正藏原为“贾”,今依据明本改作“商”。 ⓞ 何+(极)【宋】 “何”,宋本作“何极”。 大正藏无“极”字,今依据宋本补上。 ⓟ 有=又【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又”。 “又”,大正藏原为“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又”。 ⓠ 殊=姝【宋】【元】【明】 “殊”,宋、元、明三本作“姝”。 “姝”,大正藏原为“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姝”。 ⓡ 人=仁【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仁”。 “仁”,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仁”。 ⓢ 主=人【宋】【元】【明】 “主”,宋、元、明三本作“人”。 “人”,大正藏原为“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人”。 ⓣ 〔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商+(客)【宋】【元】【明】 “商”,宋、元、明三本作“商客”。 大正藏无“客”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是+(也)【宋】【元】【明】【圣】 “是”,宋、元、明、圣四本作“是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佛〕-【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世尊言=言世尊【圣】 “世尊言”,圣本作“言世尊”。 “言世尊”,大正藏原为“世尊言”,今依据圣本改作“言世尊”。 Ⓖ 闲=间【明】* “闲”,明本作“间”。 “间”,大正藏原为“闲”,今依据明本改作“间”。 [注解]① 反复:感恩图报。 ② 游行:逛街。 ③ 轻举:举止浮躁,随意行事。 ④ 罗刹:行走、飞行迅速,食人血肉的恶鬼。 ⑤ 善来:欢迎来人的客套话,意指来得正好。 ⑥ 渚: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 ⑦ 各自将护:各自珍重;各自保护,扶持。 ⑧ 设我身、口、意所犯者,悉皆原舍,莫经心意:如果我行为、语言、意念曾做错的事,希望你们都原谅,不要放在心上。 ⑨ 波罗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十公里处的恒河河畔,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迦尸国的首都。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迦尸国又称为波罗㮈国。另译为“波罗奈”。 [对应经典]
ⓐ(二)[0770c13]闻如是: 一时,佛在释翅①ⓑ暗婆梨果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是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连于彼夏坐②已,将五百比丘在人间游化,渐渐来至释翅村中。尔时,行来比丘③及住比丘④各各自相谓言,共相问讯,又且声音高大。尔时,世尊闻诸比丘音[*]响高大,即告阿难曰:“今此园中是谁音[*]响,声大乃尔,如似破木石之声。” 阿难白佛言:“今舍利弗及ⓓ目连将五百比丘来在此,行来比丘、ⓔ久住比丘共相问讯,故有此声耳。” 佛告阿难曰:“汝速遣⑤舍利弗、目揵[*]连比丘,不须住此。” 是时,阿难受教已,即往至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即语之曰:“世尊有教,速离此去,不须住此。” 舍利弗报曰:“唯然受教。” 尔时,舍利弗、目揵[*]连即出ⓕ彼园中,将五百比丘涉道而去。 尔时,诸释⑥闻舍利弗、目揵[*]连比丘为世尊所遣,即往至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头面礼足,白舍利弗曰:“诸贤!欲何所趣向?” 舍利弗报曰:“我等为如来所遣,各求安处。” 是时,诸释白舍利弗言:“诸贤!小留意,我等当向如来忏悔。” 是时,诸释即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原舍⑦远来比丘过咎,唯愿世尊以时教ⓖ诲。其中远来比丘初学道者,新来入法中,未觐尊颜,备有变悔之心,犹如茂苗不遇润泽,便不成就。今此比丘亦复如是,不觐如来而去者,ⓗ恐能有变悔之心。” 是时,ⓘ梵天王知如来心中所念,犹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没,来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梵天王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原ⓚ舍远来比丘所作ⓛ愆过⑧,以时教[*]诲!其中或有比丘未究竟者,便怀变悔之心。彼人不睹如来颜像,便有变意,还就本业⑨。亦如新生犊子,生失其母,忧愁不食。此亦如是,若新学比丘不得睹如来者,便当远离此正ⓜ法。” 尔时,世尊便受释种之谏,及梵天王犊子之喻。是时,世尊顾盻⑩,阿难便生斯念:“如来ⓝ以受ⓞ诸人民及天ⓟ人之谏。”是时,阿难即往至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而语之曰:“如来欲得与众僧相见,天及人民皆陈启此理。” 尔时,舍利弗告诸比丘曰:“汝等各收摄衣钵,共ⓠ往世尊所,然如来ⓡ已受我等忏悔。” 是时,舍利弗、ⓢ目ⓣ揵连将五百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佛问舍利弗曰:“吾向者遣诸比丘僧,于汝意云ⓤ何?” 舍利弗言:“向者如来遣诸众僧,我便作是念:‘如来好游[*]闲静,独处无为⑪,不乐在闹,是故遣诸圣众耳。’” 佛告舍利弗曰:“汝后复生何念?圣众是ⓥ时谁之累⑫?” 舍利弗白佛言:“时我,世尊!复生此念:‘我亦当在[*]闲静独游,不处ⓦ市闹中。’” 佛告舍利弗曰:“勿作是语,亦莫生ⓧ此念,云我当在[*]闲静之处也。如今圣众之累,岂非依舍利弗、目揵[*]连比丘乎?” 尔时,世尊告大目揵[*]连曰:“我遣ⓨ诸众僧,汝有何念?” 目揵[*]连白佛言:“如来遣众僧,我便生斯念:‘如来欲得独处无为,故遣圣众耳。’” 佛告目揵[*]连:“汝后复生何念?” 目揵[*]连白佛言:“然今如来遣诸圣众,我等宜还收集之,令不分散。” 佛告目揵[*]连:“善哉!ⓩ目连!如汝所说,众中之Ⓐ标首⑬,唯吾与汝二人耳。自今Ⓑ已往,目揵[*]连当教诲诸后学比丘,使长夜Ⓒ之中永处安隐Ⓓ之处,无令中退,堕落生死。若有比丘成就九法者,于现法中不得长大。云何为九?与恶知识从事亲近,非事⑭,恒喜游行⑮,恒抱长患⑯,好畜财货,贪着衣钵,多虚健Ⓔ忘Ⓕ乱意非定⑰,无有慧明不解义趣,不随时受诲。是谓,[*]目连!若比丘成就此Ⓖ九者,于现法中不得长大有所润及。 “设有比丘能成就九Ⓗ者便有所成办。云何为九?与善知识从事,修行正法不着邪业,恒游独处不乐人间,少病无患,亦复不多畜诸财宝,不贪着衣钵,勤行精进无有乱心,闻义便解更不重Ⓘ受⑱,随时听法无有厌足。是谓,[*]目连!若有比丘成就此九法者,于现法中多所饶益。是故,[*]目连,当念勤加往诲⑲诸比丘,使长夜[*]之中Ⓙ致无为Ⓚ⑳之处。”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常念自觉Ⓛ悟, 勿著于非法, “是故,目揵ⓑ连!当与诸比丘ⓒ而作是诲,当念作是学。” 是时,世尊与诸比丘说极妙ⓓ之法,令发欢喜ⓔ之心。是时,诸比丘闻法已,于彼众中六十余比丘漏尽意解。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M. 67. Cātumā.,[No. 137] ???? ⓑ 暗婆梨果园~Āmalakīvana.,暗=阇【宋】【元】【明】 ???? ⓒ “揵”,大正藏原为“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揵”。* ⓓ (大)+目【宋】【元】【明】 “目”,宋、元、明三本作“大目”。 大正藏无“大”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久=与【宋】【元】【明】 “久”,宋、元、明三本作“与”。 “与”,大正藏原为“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与”。 ⓕ 〔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诲=悔【宋】*【圣】 “诲”,宋、圣二本作“悔”。 “悔”,大正藏原为“诲”,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悔”。 ⓗ 恐=或【宋】【元】【明】 “恐”,宋、元、明三本作“或”。 “或”,大正藏原为“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或”。 ⓘ 梵天王~Brahmā Sahampati. ??? ⓙ 伸=申【宋】【圣】 “伸”,宋、圣二本作“申”。 “申”,大正藏原为“伸”,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申”。 ⓚ 〔舍〕-【圣】 圣本无“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舍”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愆=愆【圣】 “愆”,圣本作“愆”。 “愆”,大正藏原为“愆”,今依据圣本改作“愆”。 ⓜ 法+(中)【宋】【元】【明】 “法”,宋、元、明三本作“法中”。 大正藏无“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往+(至)【宋】【元】【明】 “往”,宋、元、明三本作“往至”。 大正藏无“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及)+目【宋】【元】【明】 “目”,宋、元、明三本作“及目”。 大正藏无“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揵=健【圣】 “揵”,圣本作“健”。 “健”,大正藏原为“揵”,今依据圣本改作“健”。 ⓤ 何+(乎)【宋】【元】【明】 “何”,宋、元、明三本作“何乎”。 大正藏无“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市〕-【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市”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市”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此=是【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 ⓨ 〔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目+(揵)【宋】*【元】*【明】* “目”,宋、元、明三本作“目揵”。 大正藏无“揵”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标=㯹【圣】 “标”,圣本作“㯹”。 “㯹”,大正藏原为“标”,今依据圣本改作“㯹”。 Ⓑ 〔已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已往”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已往”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之处〕-【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处”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之处”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健”,大正藏原为“干”,宋、元、明三本作“建”,今依据圣本改作“健”。 Ⓕ “忘”,大正藏原为“妄”,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忘”。 Ⓖ 九+(法)【宋】【元】【明】 “九”,宋、元、明三本作“九法”。 大正藏无“法”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者=法【宋】【元】【明】,(法)+者【圣】 ???? Ⓘ “重”,大正藏原为“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重”。 Ⓙ 致=到【元】【明】 “致”,元、明二本作“到”。 “到”,大正藏原为“致”,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到”。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悟=寤【宋】【元】【明】【圣】 “悟”,宋、元、明、圣四本作“寤”。 “寤”,大正藏原为“悟”,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寤”。 Ⓜ 诫=戒【宋】【圣】 “诫”,宋、圣二本作“戒”。 “戒”,大正藏原为“诫”,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戒”。 ⓐ 人=行【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行”。 “行”,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行”。 ⓑ “揵”,大正藏原为“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揵”。* ⓒ 而作=作如【宋】【元】【明】【圣】 “而作”,宋、元、明、圣四本作“作如”。 “作如”,大正藏原为“而作”,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作如”。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① 释翅:古代中印度国名、城名,位于当今尼泊尔境内,是佛陀出生的地方。又译为“迦毘罗越”、“迦毘罗卫”、“迦维罗卫”。 ② 夏坐:在印度夏季三个月的雨季中,出家众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又译为“结夏安居”、“结夏坐”、“夏安居”。 ③ 行来比丘:外来的比丘;即今日所言“客僧”。 ④ 住比丘:原本驻留在此地的比丘;即今日所言“常住僧(众)”。 ⑤ 遣:使离去。 ⑥ 诸释:释迦族人。 ⑦ 原舍:原谅。 ⑧ 愆过:过失;错误。 ⑨ 还就本业:离开出家生活,回到原本在家的生活。 ⑩ 顾盻:回头看望。“盻”为“盼”的异体字。(教育部国语辞典另解为“注目,留神”。又,“盻”不一定为“盼”的异体字。 ywliu ???) ⑪ 独处无为:独自置身于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 ⑫ 圣众是时谁之累:僧众在这时是谁的负担(责任)? ⑬ 标首:首领;领袖。 ⑭ 非事:作不该作的事;做违反律法的事。 ⑮ 恒喜游行:喜欢一直游历各个地方。 ⑯ 恒抱长患:常常生病,包含生理及心理的病,如情绪不稳定等。 ⑰ 多虚健忘乱意非定:头脑空空、健忘,心意杂乱不定。 ⑱ 闻义便解更不重受:听闻法义就了解了,不需要再来一次。 ⑲ 诲:教导;明示。 ⑳ 无为:无造作的;不是由因缘而生的(因此也不会随因缘而灭),在这里指涅槃。“为”是“造作”的意思。 ㉑ 以办更不习,复更造非行:该作的修行不再覆习了,却去作不作的行为。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佛陀要吵闹的僧众离开,是为了他们好,要他们学到教训,而不是放弃他们。因此佛陀不希望舍利弗尊者因此就放弃所带领的僧众,并且推崇此时目犍连尊者摄受僧众的想法,这样子搭配而能带好僧团。这就像小孩犯错时要教训他们,但通常父母不会一起赶小孩出家门,而是互相黑脸、白脸的搭配,以教好小孩。 (三)[0771c17]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依村落住,善法消ⓐ灭,恶法遂增。彼比丘当作是学:‘我今在村落居止,恶法遂增,善法渐减,念不专一,不得尽有漏,ⓑ不至无为安隐之处。我所得ⓒ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劳苦乃获。’彼比丘当作是学:‘吾今住此村落之中,恶法遂增,善法消[*]灭,我亦不以衣被、饮食、床卧具、医药,故来作沙门!吾所求愿者,今不获果。’又彼比丘当远离村落去。 “若复有比丘依村落住,善法增益,恶法消[*]灭,所得衣ⓓ裳、饮食、床卧具,勤劳乃获,彼比丘当作是学:‘我今依此村落住,善法增益,恶法消[*]灭,所得供养之具,勤劳乃得。又ⓔ我不以衣被故出家学道,修于梵行。我ⓕ所学道求愿者必成其法,应当尽形寿承事供养①。’”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
“衣被及饮食, 床ⓖ卧及所安, “是时,ⓗ彼比丘若在人间静处所游之村,善法增益,恶法自[*]灭,彼比丘尽形寿住彼村中,不应远游。” 是时,阿难白世尊言:“如来常不说四大依食得ⓘ存,亦依于心所念法?诸善之法依心而生?又彼比丘依村落住,劳苦精神乃ⓙ求衣食。彼云何生善法,ⓚ住彼村落而不远游?②” 佛告阿难:“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有三种。若复比丘专念四事供养,所欲不果,此ⓜ依是苦。若复兴知足之心,不起想着,诸天、人民代其欢喜。ⓝ又比丘!当作是学。我由此故而说此义。是故,阿难!比丘当念少欲知足。” 如是,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灭=减【宋】*【元】*【明】*【圣】 “灭”,宋、元、明、圣四本作“减”。 “减”,大正藏原为“灭”,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减”。 ⓑ 不+(得)【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不得”。 大正藏无“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衣=依【元】 “衣”,元本作“依”。 “依”,大正藏原为“衣”,今依据元本改作“依”。 ⓓ 裳=被【明】 “裳”,明本作“被”。 “被”,大正藏原为“裳”,今依据明本改作“被”。 ⓔ “又”,大正藏原为“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又”。 ⓕ 所+(以)【宋】【元】【明】 “所”,宋、元、明三本作“所以”。 大正藏无“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卧=具【明】 “卧”,明本作“具”。 “具”,大正藏原为“卧”,今依据明本改作“具”。 ⓗ 〔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存=在【圣】 “存”,圣本作“在”。 “在”,大正藏原为“存”,今依据圣本改作“在”。 ⓙ 求=办【宋】【元】【明】,=诤【圣】 ???? ⓚ (云何)+住【宋】【元】【明】 “住”,宋、元、明三本作“云何住”。 大正藏无“云何”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饭=饮【宋】【元】【明】【圣】* “饭”,宋、元、明、圣四本作“饮”。 “饮”,大正藏原为“饭”,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饮”。 ⓜ 依=衣【宋】【圣】,=亦【元】【明】 ???? ⓝ 又+(诸)【宋】【元】【明】 “又”,宋、元、明三本作“又诸”。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当作是学尔时阿难)八字+闻【宋】【元】【明】 ??? [注解]① 应当尽形寿承事供养:疑为“应当尽形寿依此村落住”或“应当尽形寿于此村落受承事供养”的讹误。 ② 如来常不说四大依食得存?亦依于心所念法,诸善之法依心而生。又彼比丘依村落住,劳苦精神乃求衣食。彼云何生善法,住彼村落而不远游:佛陀不是常说身体是依靠食物才得以生存的?各种善法也是缘于心所念的事情(如食物)而生的。如果这位出家人在这村落很辛苦劳碌才能求得衣食,住在这村落不远游的话,又怎么能生善法呢?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佛陀通常建议出家人游行人间,尽量不长久居于一地,以免贪著,如本经第一段所说。但是本经第二段则表示如果居于某地有助于修行,去恶向善,则可长久居于该地。重点不在于地点或时间,而在于该环境是否能促成自己去恶向善。 佛陀教弟子要少欲知足,出家人所得的四事供养是为了支持身体,以完成道业,若对四事供养起贪著,则有违道业;如果环境能促成自己去恶向善,却很难获得四事供养,此时仍可以靠少欲知足来支持自己的身心。 [导读:四食]古印度认为有四类食物能长养身心,即四食:
第一次听闻“四食”的说法时,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会有形而上的食物?这是因为佛法中的“四食”是根据“长养五阴”来讲的:
人是五阴的集合体,因此便将能够长养五阴的,归纳为四食了。 修行四念处(参见卷二十四)可以如实知四食,进而对治对四食、五阴的执著:
(四)[0772a24]闻如是: 一时,佛在婆罗园中。 尔时,世尊时到,着衣持钵,入婆罗村乞食。是时,弊魔波旬便作是念:“今此沙门欲入村乞食,我今当以方宜①教诸男女不令与食②。”是时,弊魔波旬寻告国界人民之类:“无令施彼沙门瞿昙之食。” 尔时,世尊入村乞食,人民之类皆不与如来共言谈者,亦无有来承事供养者,如来乞食竟不得,便还出村。 是时,弊魔波旬至如来所问佛言:“沙门!乞食竟不得乎?” 世尊告曰:“由魔所为,使吾不得食,汝亦ⓐ不久当受其报。魔!今听吾说,贤劫之中有佛名拘楼孙如来③.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④,出现于世。是时,彼亦依此村居止,将四十万众。尔时,弊魔波旬便作是念:‘吾今求此沙门方便,终不果获⑤。’时,魔复作是念:‘吾今当约敕⑥婆罗村中人民之类,使不施沙门之食。’是时,诸圣众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尔时诸比丘竟不得食,即还出村。 “尔时,彼佛告诸比丘,说如此妙法:‘夫观食有九事:四种人间食,五种出人间ⓑ食。云何四种是人间食?一者ⓒ揣食⑦,二者更乐食⑧,三者念食⑨,四者识食⑩,是谓世间有四种ⓓ之食。彼云何名为五种之食,出世间之表?一者禅食⑪,二者愿食⑫,三者念食⑬,四者八解脱食⑭,五者喜食⑮,是谓名为五种之食。如是,比丘!ⓔ九种之食,出世间ⓕ之表,当共专念,舍除四种之食,求于方便办五种ⓖ之食。如是,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受彼佛教已,即自克己⑯,成办五种之食。ⓗ是时,彼魔波旬不能得其便。 “是时,波旬便作是念:‘吾今不能得此沙门方便,今当求眼、耳、鼻、口、身、意之便。吾今当ⓘ住村中,ⓙ教诸人民,使沙门ⓚ众等ⓛ求得利养,使令得之,[*]以办利养倍增多也;使彼比丘贪著利养,不能暂舍,复欲从眼、耳、鼻、口、身、意得方便乎。’ “是时,彼佛、声闻到时,着衣持钵,入村乞食。是时,婆ⓜ罗ⓝ门村人民供给比丘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不令有乏,皆前捉僧伽梨⑰,以物强施。是时,彼佛与众声闻说如此ⓞ之法:‘夫利养者,堕ⓟ人恶趣,不令至无为之处。汝等,比丘!莫ⓠ趣想着之心,向于利养,当念舍离;其有比丘著利养者,不成五分法身⑱,不具戒德。’ “是故,比丘!未生利养ⓡ之心,ⓢ当使不生;已生利养[*]之心,时ⓣ速灭之。ⓤ如是。比丘!当作是学。”时,魔波旬即隐形去。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不久〕-【圣】 圣本无“不久”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不久”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食+(表)【宋】【元】【明】 “食”,宋、元、明三本作“食表”。 大正藏无“表”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揣=搏【宋】【元】【明】 “揣”,宋、元、明三本作“搏”。 “搏”,大正藏原为“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搏”。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九=五【宋】【元】【明】 “九”,宋、元、明三本作“五”。 “五”,大正藏原为“九”,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五”。 ⓕ 之=食【宋】【元】【明】 “之”,宋、元、明三本作“食”。 “食”,大正藏原为“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食”。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是时彼=时【宋】【元】【明】 “是时彼”,宋、元、明三本作“时”。 “时”,大正藏原为“是时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时”。 ⓘ 住=往【宋】【元】【明】【圣】 “住”,宋、元、明、圣四本作“往”。 “往”,大正藏原为“住”,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往”。 ⓙ 教=告【宋】【元】【明】 “教”,宋、元、明三本作“告”。 “告”,大正藏原为“教”,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告”。 ⓚ 众=之【圣】 “众”,圣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为“众”,今依据圣本改作“之”。 ⓛ 求=未【宋】【元】【明】 “求”,宋、元、明三本作“未”。 “未”,大正藏原为“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未”。 ⓜ 罗=卢【宋】 “罗”,宋本作“卢”。 “卢”,大正藏原为“罗”,今依据宋本改作“卢”。 ⓝ 〔门〕-【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门”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门”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人=入【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入”。 “入”,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入”。 ⓠ 趣=起【宋】【元】【明】【圣】 “趣”,宋、元、明、圣四本作“起”。 “起”,大正藏原为“趣”,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起”。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当=令【宋】【元】【明】【圣】 “当”,宋、元、明、圣四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为“当”,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令”。 ⓣ (令)+速【宋】【元】【明】 “速”,宋、元、明三本作“令速”。 大正藏无“令”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如〕-【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如”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如”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① 方宜:方法。 ② 不令与食:不供养食物。 ③ 拘楼孙如来:过去七佛中,第四位的佛名。又译为“拘留孙如来”、“迦罗迦孙提佛”。 ④ 众祐:“世尊”的旧译,指有众多德性相助,而为世间所共同尊重的觉者。 ⑤ 吾今求此沙门方便,终不果获:我至今找方法对付这位修行人,始终没有成功过。 ⑥ 约敕:约束命令。 ⑦ 揣食:物质的食物。印度人徒手抓食物吃,因此称食物为揣食。“揣”读音为ㄔㄨㄞˇ。又译为“麤抟食”。 ⑧ 更乐食:根、境、识三者接触而生喜乐、长养身心。例如“秀色可餐”,眼睛看到美色,乃至身体触摸细滑,都是更乐食。“更乐”为“触”的异译。“更乐食”又译为“细触食”。 ⑨ 念食:以思考、意志而维系生命。例如“望梅止渴”、“精神食粮”。又译为“意思食”。 ⑩ 识食:有识阴的识知、觉知作用,而资益身心。即《杂阿含经》卷二第39经所形容“取阴俱识”。 ⑪ 禅食:以禅定为食,因为禅定能滋养止观、长养慧命。 ⑫ 愿食:以愿力(誓愿的力量)为食,因为愿力能滋养修行的决心。 ⑬ 念食:以正念为食,因为正念能滋养七觉支。这个“念食”和四食的“念食”(又译为“意思食”)不同义。 ⑭ 八解脱食:以八解脱(八种禅定而舍去对色与无色的贪欲)为食,因为八解脱能让人超出三界。 ⑮ 喜食:以修行所生的喜悦为食,因为喜是禅支之一,能滋养定力,并让世间五欲的吸引力相形减轻。 ⑯ 克己:约束自己。 ⑰ 僧伽梨:三法衣中的大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中最正式的。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所必须穿着。 ⑱ 五分法身:无学圣者所具备的五种功德,包括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五种出世间的食,可说是世间四食的升华:
五种出世间的食,也对七觉支(觉悟的七个要素)有益:
(五)[0772c13]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行慈心,广布慈心;以行慈心,所有瞋恚之心,自当消除。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昔[曰>日]有鬼极为弊暴,来在释提ⓐ桓因座上而坐。是时,三十三天极为瞋恚:‘云何此鬼在我主床上坐乎?’是时,诸天适兴恚心,彼鬼遂转端ⓑ正,颜貌殊常。尔时,释提[*]桓因在普集讲堂①上坐,与玉女共相娱乐。是时,有天子往至释提桓因所,白帝释言:‘ⓒ瞿翼②当知,今有恶鬼在尊座上坐,今三十三天极怀恚怒,诸天适兴恚怒,彼鬼遂转端正[正>],颜貌胜常。’是时,释提桓因便作是念:‘此鬼必是神妙之鬼。’ “是时,释提桓因往至彼鬼所,相去不远,自称姓名:‘吾是释提桓因,诸天之ⓓ主。’时,释提桓因自称姓名时,彼恶鬼转成丑形,颜貌可恶,是彼恶鬼即时消灭。比丘!ⓔ当以此方便,知其行慈心而不舍离,其德如是。 “又且,比丘!吾昔日时,七岁之中恒修慈心,经历七成劫、败劫,不往来生死,劫欲坏时,便生光音天,劫欲成时,便生无想天上,或作梵天,统领诸天,ⓕ领十千世界,又复三十七ⓖ变为释提桓因,又无数[*]变为转轮圣王。比丘!ⓗ以此方便,知其行慈心,其德如是。 “复次,行慈心者,身坏命终,生梵天上,离三恶道,去离八难③。复次,其行慈者,生中正之国。复次,行ⓘ慈者,颜貌端正,诸根不缺,形体完具。复次,其行慈心者,躬自见如来,承事诸佛,不乐在家,欲得出家学道ⓙ者,著三法衣,剃除须发,修沙门[*]之法,修无上梵行。 “比丘当知,犹如金刚,人取食之,终不消化,要当下过。其行慈心之人,亦复如是,若如来出世,要当作道,修无上梵行④;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是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设如来不出ⓛ世时,彼善男子不乐在家,当何所趣向?” 佛告阿难曰:“若如来不出时,然善男子不乐在家,自ⓜ剃须发,在ⓝ闲静ⓞ之处,克己自修,即于彼处,尽诸有漏,成无漏行。” 是时,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彼人自修梵行、三乘⑤之行,彼人何所趣向?”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吾恒说三乘之行。过去、将来三世诸佛,尽当说三乘之法。阿难当知,或有是时,众生之类颜貌寿命,ⓠ转转减少,形器瘦弱,无复威神,多诸瞋怒、嫉妒、恚痴、奸伪、幻惑,所行不真。或复有利根捷疾,展转诤竞,共相斗讼;或以手ⓡ拳、瓦石、刀杖,共相伤害。是时,众生之类执草便成刀剑,断ⓢ斯命根。其中众生,行慈心者无有瞋怒,见此变怪,皆怀恐惧,悉共驰走,离此恶处,在山野ⓣ之中,自然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修无上梵行,克己自修,ⓤ尽有漏心而得解脱,便入无漏境,各各自相谓言:‘我等已胜怨家⑥。’阿难当知,彼名为最胜。” 是时,阿难复白佛言:“彼人为在何部?声闻部,辟ⓥ支部,ⓦ为佛部耶?” 佛告阿难:“彼人当名正在辟[*]支部。所以然者,此人皆由造诸功德,行众善本,修清净四谛,分别诸法。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所以然者,履仁行ⓧ慈,此德广大。吾ⓨ昔著此慈仁之铠,降伏魔官属,坐树王下,成无上道,以此方便,ⓩ知慈最第一,慈者最胜[*]之法也。阿难当知,故名为最胜。行慈心者,其德如是,不可称计。当求方便,修行慈心。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桓=洹【圣】* “桓”,圣本作“洹”。 “洹”,大正藏原为“桓”,今依据圣本改作“洹”。 ⓑ 正=政【圣】* “正”,圣本作“政”。 “政”,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圣本改作“政”。 ⓒ 瞿=拘【元】【明】 “瞿”,元、明二本作“拘”。 “拘”,大正藏原为“瞿”,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拘”。 ⓓ 主=王【明】 “主”,明本作“王”。 “王”,大正藏原为“主”,今依据明本改作“王”。 ⓔ 当+(知)【圣】 “当”,圣本作“当知”。 大正藏无“知”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领=统【圣】 “领”,圣本作“统”。 “统”,大正藏原为“领”,今依据圣本改作“统”。 ⓖ 变=反【宋】【元】【明】 “变”,宋、元、明三本作“反”。 “反”,大正藏原为“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反”。 ⓗ (当)+以【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当以”。 大正藏无“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慈+(心)【宋】【元】【明】 “慈”,宋、元、明三本作“慈心”。 大正藏无“心”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者〕-【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受+(后)【宋】【元】【明】 “受”,宋、元、明三本作“受后”。 大正藏无“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世〕-【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世”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世”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剃+(除)【圣】 “剃”,圣本作“剃除”。 大正藏无“除”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闲=间【明】 “闲”,明本作“间”。 “间”,大正藏原为“闲”,今依据明本改作“间”。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复)+白【宋】【元】【明】 “白”,宋、元、明三本作“复白”。 大正藏无“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转=展【元】【明】 “转”,元、明二本作“展”。 “展”,大正藏原为“转”,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展”。 ⓡ 拳=卷【圣】 “拳”,圣本作“卷”。 “卷”,大正藏原为“拳”,今依据圣本改作“卷”。 ⓢ 斯=其【宋】【元】【明】 “斯”,宋、元、明三本作“其”。 “其”,大正藏原为“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其”。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尽〕-【圣】 圣本无“尽”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尽”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支+(佛)【宋】【元】【明】【圣】* “支”,宋、元、明、圣四本作“支佛”。 大正藏无“佛”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为+(是)【宋】【元】【明】 “为”,宋、元、明三本作“为是”。 大正藏无“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仁)+慈【圣】 “慈”,圣本作“仁慈”。 大正藏无“仁”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昔+(日)【宋】【元】【明】 “昔”,宋、元、明三本作“昔日”。 大正藏无“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使)+知【宋】【元】【明】 “知”,宋、元、明三本作“使知”。 大正藏无“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① 普集讲堂:大众集会用的讲堂。又译为“普会讲堂”。 ② 瞿翼:即“拘翼”,天帝释的别名之一。 ③ 八难:即见佛闻法的八个障难,又称八无暇。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郁单越,新作北拘卢洲。生于此处者,乐报殊胜,而总无苦故。寿命至千岁,命无中夭。贪著享乐而不受教化,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五、长寿天,色界无色界长寿安稳之处。外道修行这多生此处,障于见佛闻法。六、聋盲喑哑。七、世智辨聪。虽然聪利,但耽习于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八、佛前佛后,二佛中间无佛法之处。 ④ 犹如金刚,人取食之,终不消化,要当下过。其行慈心之人,亦复如是,若如来出世,要当作道,修无上梵行:(行慈心的人获得的善报不会轻易消失)有如金刚,有人吃了下去,一定不会被消化,而会拉出来;那些行慈心的人也是这样,在有佛出世时,(行慈心的人)就能作无上的清净修行。 ⑤ 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⑥ 怨家:与我结怨的人。在此指“烦恼”。 [对应经典]
ⓐ(六)[0773b20]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清旦从静室起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佛告舍利弗曰:“汝今诸根清净,颜貌与人有异,汝今游何三昧?” 舍利弗白佛言:“唯然,世尊!我恒游空三昧①。” 佛告舍利弗言:“善哉!ⓒ善哉!舍利弗!乃能游ⓓ于空三昧。所以然者,诸ⓔ虚空三昧者最ⓕ为第一,其有比丘游[*]虚空三昧,计无吾我、人、寿命,亦不见有众生;亦复不见诸行本末,已不见,亦不造行本②;已无行,更不受有;已无受有,不复受苦乐之报。 “舍利弗当知,我昔未成佛道,坐树王下,便作是念:‘此众生类为不克③获何法,流转生死不得解脱?’时,我复作是念:‘ⓖ无有空三ⓗ昧者,便流浪生死,不得至竟解脱。有此空三昧,但众生未克,使众生起想着之念,ⓘ以起世间之想,便受生死之分。若得ⓙ是空三昧,亦无所愿,便得无愿三昧④;以得无愿三昧,不求死此生彼,都ⓚ无想念时,彼行者复有无ⓛ想三昧⑤可得娱乐。此众生类皆由不得ⓜ三昧故,流浪生死。’观察诸法已,便得空三昧,已得空三昧,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⑥。ⓝ当我尔时,以得空三昧,七日七夜观视道树,目未曾眴⑦。舍利弗,以此方便,知空三昧者,于诸三昧最为第一三昧,王三昧者,空三昧是也。是故,舍利弗!当求方便,办空三昧。如是,舍利弗!当作是学。” 尔时,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cf. M. 151. Piṇḍapātaparisuddhi.,[cf. Nos. 99(236)] ???? ⓑ 尔=是【宋】【元】【明】【圣】 “尔”,宋、元、明、圣四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为“尔”,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是”。 ⓒ 〔善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善哉”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善哉”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于〕-【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于”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虚〕-【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虚”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虚”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为=尊【宋】【元】【明】 “为”,宋、元、明三本作“尊”。 “尊”,大正藏原为“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尊”。 ⓖ 〔无〕-【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无”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无”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昧+(其有众生不得是三昧)九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无“”字,今依据本补上。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是=此【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 无+(所)【宋】【元】【明】 “无”,宋、元、明三本作“无所”。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想=相【宋】【元】【明】【圣】 “想”,宋、元、明、圣四本作“相”。 “相”,大正藏原为“想”,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相”。 ⓜ (三)+三【宋】【元】【明】【圣】 “三”,宋、元、明、圣四本作“三三”。 大正藏无“三”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当我=我当【元】【明】【圣】 “当我”,元、明、圣三本作“我当”。 “我当”,大正藏原为“当我”,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我当”。 [注解]① 空三昧:观五阴无常、本空,而入的定境。空三昧与无相三昧、无愿(无作)三昧合称为三三昧,详见《杂阿含经》卷三第80经。 ② 行本:即“业因”,善恶业果报的原因。 ③ 不克:即不克;不能的意思。 ④ 无愿三昧:断除贪瞋痴、没有任何造作,而成就的定境。又译为“无作三昧”、“无所有三昧”。 ⑤ 无想三昧:观色、声、香、味、触、法相断,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又译为“无相三昧”。 ⑥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佛陀的智慧。 ⑦ 目未曾眴:目不转睛、眼睛一眨也不眨。“眴”为眼动,读音同“眩”。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就文义来看,这段应该是简述前面从“便作是念”开始到“流浪生死”的一整段,由于有那一整段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的修证,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称由于得了空三昧(才能有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七)[0773c20]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罗阅城中有长者名曰尸利掘,饶财多宝,金银、珍宝、车璩、马脑,不可称计;又且疏薄①佛法,但事外道尼揵[*]子②。国王、大臣皆悉识知。是时,外道梵志及尼揵[*]子,在家、出家者自诽谤,言有我,ⓐ言有我身,并六师辈皆悉ⓑ运集,共作此论:“今沙门瞿昙靡事不知,有一切智,然我等不得利养,今此沙门多得利养,要当作方宜,使不得利养。我等当往至尸利掘舍,教彼长者而作权宜。” 是时,外道梵志尼揵[*]子及彼六师往至尸利掘长者家,语长者曰:“大姓③当知,汝是梵天所生,是梵天子,多所饶益。汝今可往至沙门瞿昙所,愍我等故,请沙门及比丘众来在家祠④之。又敕屋中作大火坑,极ⓒ燃炽火,食皆著毒,请ⓓ使来食。若沙门瞿昙有一切智,知三世事者,则不受请;设无一切智,便当受请,将诸弟子,尽为火所烧,天、人得安,无有ⓔ火害。” 是时,尸利掘默然,随六师语,即出城至世尊所,头面礼足,持杂毒之心,白如来言:“唯愿世尊及比丘僧当受我请。” 尔时,世尊知彼心中所念,默然受请。是时,尸利掘以见如来默然受请,便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中道便作是念:“今我六师所说审谛,然沙门不知我心中所念,必当为大火所烧。”是时,尸利掘即还家敕作大坑,燃大ⓖ烧火,复约敕办种种ⓗ饭食,皆悉著毒,复于门外作大火坑,ⓘ燃大火,又于火上施设敷床,皆以恶毒著ⓙ食中,而白:“时至。” 尔时,世尊[*]以知时至,着衣持钵,将诸比丘众,前后围绕,往至彼家,又敕诸比丘僧:“诸人皆不得先吾前行;亦不得先吾前坐;亦复不得先吾前食。” 是时,罗阅城中人民之类,闻尸利掘作大火坑,又作毒食,请佛及比丘僧。四部之众ⓚ悉皆涕泣:“将非害如来及比丘僧乎?”或复有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佛言:“ⓛ愿世尊莫至彼长者家,又彼人作大火坑,兼作毒食。” 佛告之曰:“诸人勿怀恐怖,如来终不为他所害。正使阎浮里内火至梵天,犹不能烧吾,何况此小火欲害如来,终无此理。ⓜ优婆塞ⓝ知,吾无复害心。” 尔时世尊,ⓞ比丘僧前后围遶,入罗阅城,至长者家。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勿先入长者家,亦莫先食;要须如来食,然后乃食。” 尔时,世尊适举足门阈⑤上,尔时火坑自然化作浴池,极为清凉;众华满其中,亦生莲花,大如车轮,七宝为茎,亦生余莲华,蜜蜂王游戏其中。尔时,释提桓因、梵天王及四天王,及ⓟ乾沓和⑥、阿须ⓠ轮,及诸阅叉⑦、鬼神等,见火坑中生此莲华,各各称庆!异音同声,各各说曰:“便为如来胜中第一。” 尔时,彼长者家有种种外道异学,集在其家。尔时,[*]优婆塞、优婆夷ⓡ见如来变化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外道异学见如来变ⓢ化已,甚怀愁忧。上虚空中诸尊神天,散种种名华于如来身上。 尔时,世尊履ⓣ虚去地四寸,至长者家。如来举足之处,便生莲华,大如车轮。尔时,世尊右回告诸比丘:“汝等,悉皆蹈此莲花上。”时,诸声闻皆从莲华上至长者家。 尔时,世尊便说古昔之喻ⓤ说:“我过去ⓥ来,供养恒沙诸佛,承事、礼敬,未失圣意,持是至诚之誓,使此诸[*]坐,皆悉牢固。”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听诸比丘,先以手凭ⓦ座⑧,然后乃坐,此是我之教也。”尔时,世尊及诸比丘僧皆悉就ⓧ座,是座下皆生莲华,极为芬香。 是时,尸利掘见如来如斯变化,便生斯念:“吾为外道异学所误,失我人中之行,永失天路;心意ⓨ愦然,如饮杂毒,必当趣此三恶道中。实是如来出世难遇。”觉知此已,即时涕零,头面礼足,白佛言:“唯愿如来听我悔过,改往修来。自知有罪,触娆如来。唯愿世尊受我悔过,更不犯之。” 佛告ⓩ言:“长者!改过捐舍本意,乃能自知触犯如来。贤圣法中甚为Ⓐ旷大,听汝改过,随法而舍;我今受汝改悔,后更莫犯。”如是再三。 尔时,阿阇世王闻尸利掘长者施大火坑,及杂毒食,欲害如来。闻已,瞋恚炽盛,告群臣曰:“要当消灭阎浮里地与此人同尸利掘名字者。”Ⓑ又复阿阇世Ⓒ忆如来功德已,悲泣涕零,脱天冠已,告群臣曰:“吾今复用活为?乃使如来为火所烧,及比丘僧皆当被烧。汝等速来至长者家,观视如来。” 尔时,耆婆伽⑨王子白阿阇世王:“大王!勿怀愁忧,亦莫兴恶想。所以然者,如来终不为他所害。今日尸利掘长者当为如来弟子。唯愿大王当往观变化。” 时,阿阇Ⓓ世为耆婆伽所诲喻,乘雪山大象,寻时至尸利掘长者家,下象即至尸利掘舍内。尔时,众人普集门外,有八万四千人。尔时,阿阇世王见莲华大如车轮,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并作是说:“使如来恒胜众魔。”告耆婆伽王子曰:“善哉!耆婆伽!乃信如来如斯之要。”时,阿阇世王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阿阇世王见如来口出光明,亦复遍见如来颜色殊特,极怀Ⓔ欢喜,不能自胜。 尔时,尸利掘长者白世尊言:“我所设食皆悉有毒,唯愿世尊小Ⓕ停,今当更施食。所以然者,无令如来体有ⓒ增损。” 佛告长者:“如来及弟子终不为他所害,但长者食已办者,随时ⓓ供设。” 尔时,长者手自斟酌,行种种[*]饭食。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至诚佛法众, 害毒无遗余, 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食杂毒之食。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皆莫先食,要须如来食已,然后乃食。” 尔时,长者手自斟酌,行种种饮食,供养佛及比丘僧。尔时,尸利掘长者见如来食讫,除去钵器,更取小座,在如来前坐。尔时,世尊与长者及八万四千众说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淫泆大患,出要为乐。如来观彼长者心意及八万四千众心开意解,无复尘垢,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尽与八万四千ⓗ众说,广分别其行。 尔时,众人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犹如新衣易染为色⑪。尔时,庶人亦复如是,各于ⓘ坐上,[*]以见道迹,[*]以见法得法,分别诸法,度诸狐疑,得无所畏,更不事余师,自归佛、法、ⓙ僧而受五戒。 尔时,尸利掘长者自知得道迹,前白佛言:“宁施如来毒,获大果报,不与余外道异学甘露,更受其罪。所以然者,我今以毒食请佛及比丘僧,于现法中得此证验。长夜为此外道所惑,乃兴斯心于如来所,其有事外道异学者,皆堕边际。” 佛告长者:“如汝所言而无有异,皆为他所诳⑫。” 尔时,尸利掘白佛言:“自今已后,不复信此外道异学,不听诸四部[*]之众在家供养。” 佛告长者:“勿作是说。所以然者,汝ⓚ今恒供养斯诸外士,施诸畜生,其福难量,况复人乎?若有外道异学问曰:‘尸利掘是谁弟子?’汝等云何报之?” 尔时,尸利掘即从[*]坐起,长跪叉手,白世尊言:“勇猛而解脱,今受此人身,是第七仙人,是释迦文弟子。” 世尊告曰:“善哉!长者!乃能说此微妙之叹。” 尔时,世尊重与长者说甚深之法,即时便说斯嚫:
“祠祀火为上, 诗书颂为最,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即从坐起。 尔时,尸利掘及诸来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一ⓞ [校勘]ⓐ 言=计【宋】【元】【明】【圣】 “言”,宋、元、明、圣四本作“计”。 “计”,大正藏原为“言”,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计”。 ⓑ 运=云【宋】【元】【明】 “运”,宋、元、明三本作“云”。 “云”,大正藏原为“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云”。 ⓒ 燃炽=炽然【宋】 “燃炽”,宋本作“炽然”。 “炽然”,大正藏原为“燃炽”,今依据宋本改作“炽然”。 ⓓ 〔使〕-【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火=灾【宋】【元】【明】【圣】 “火”,宋、元、明、圣四本作“灾”。 “灾”,大正藏原为“火”,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灾”。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烧=炽【宋】【元】【明】【圣】 “烧”,宋、元、明、圣四本作“炽”。 “炽”,大正藏原为“烧”,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炽”。 ⓗ 饭=饮【宋】【元】【明】【圣】* “饭”,宋、元、明、圣四本作“饮”。 “饮”,大正藏原为“饭”,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饮”。 ⓘ (极)+燃【宋】【元】【明】 “燃”,宋、元、明三本作“极燃”。 大正藏无“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饮)+食【宋】【元】【明】 “食”,宋、元、明三本作“饮食”。 大正藏无“饮”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悉皆=皆悉【宋】【元】【明】 “悉皆”,宋、元、明三本作“皆悉”。 “皆悉”,大正藏原为“悉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皆悉”。 ⓛ (唯)+愿【宋】【元】【明】 “愿”,宋、元、明三本作“唯愿”。 大正藏无“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优=忧【圣】* “优”,圣本作“忧”。 “忧”,大正藏原为“优”,今依据圣本改作“忧”。 ⓝ (当)+知【宋】【元】【明】【圣】 “知”,宋、元、明、圣四本作“当知”。 大正藏无“当”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 (与)+比【宋】【元】【明】 “比”,宋、元、明三本作“与比”。 大正藏无“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干=戟【宋】 “干”,宋本作“戟”。 “戟”,大正藏原为“干”,今依据宋本改作“戟”。 ⓠ 轮=伦【宋】【元】【明】 “轮”,宋、元、明三本作“伦”。 “伦”,大正藏原为“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伦”。 ⓡ 见=斯【宋】【元】【明】 “见”,宋、元、明三本作“斯”。 “斯”,大正藏原为“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斯”。 ⓢ 〔化〕-【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化”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化”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虚=空【宋】【元】【明】 “虚”,宋、元、明三本作“空”。 “空”,大正藏原为“虚”,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空”。 ⓤ 说=设【宋】【元】【明】 “说”,宋、元、明三本作“设”。 “设”,大正藏原为“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设”。 ⓥ (已)+来【宋】【元】【明】 “来”,宋、元、明三本作“已来”。 大正藏无“已”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凭”,大正藏原为“冯”,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凭”。 ⓧ 座=坐【宋】【元】【明】 “座”,宋、元、明三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为“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坐”。 ⓨ 愦=愤【宋】【元】【明】 “愦”,宋、元、明三本作“愤”。 “愤”,大正藏原为“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愤”。 ⓩ 〔言〕-【宋】【元】【明】【圣】 宋、元、明、圣四本无“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言”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旷=广【圣】 “旷”,圣本作“广”。 “广”,大正藏原为“旷”,今依据圣本改作“广”。 Ⓑ 又=有【圣】 “又”,圣本作“有”。 “有”,大正藏原为“又”,今依据圣本改作“有”。 Ⓒ 忆=亿【圣】 “忆”,圣本作“亿”。 “亿”,大正藏原为“忆”,今依据圣本改作“亿”。 Ⓓ 世+(王)【宋】【元】【明】 “世”,宋、元、明三本作“世王”。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欢喜=踊跃【宋】【元】【明】 “欢喜”,宋、元、明三本作“踊跃”。 “踊跃”,大正藏原为“欢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踊跃”。 Ⓕ 停=亭【圣】 “停”,圣本作“亭”。 “亭”,大正藏原为“停”,今依据圣本改作“亭”。 ⓒ (所)+增【宋】【元】【明】 “增”,宋、元、明三本作“所增”。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供=恭【圣】 “供”,圣本作“恭”。 “恭”,大正藏原为“供”,今依据圣本改作“恭”。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淫=淫【宋】【元】【明】 “淫”,宋、元、明三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为“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淫”。 ⓖ 习=集【元】【明】【圣】 “习”,元、明、圣三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集”。 ⓗ 众+(生)【宋】【元】【明】 “众”,宋、元、明三本作“众生”。 大正藏无“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僧=众【宋】【元】【明】 “僧”,宋、元、明三本作“众”。 “众”,大正藏原为“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众”。 ⓚ 今=本【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本”。 “本”,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本”。 ⓛ 原=源【宋】【元】【明】 “原”,宋、元、明三本作“源”。 “源”,大正藏原为“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源”。 ⓜ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 〔一〕-【圣】 圣本无“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一”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① 疏薄:疏远淡薄。 ② 尼揵子:“尼揵”外道的门徒。“尼揵”特点为修裸形涂灰等苦行。又译为“尼犍”。 ③ 大姓:当地的富有人家、世绅;相当于“员外”。 ④ 祠:供养。 ⑤ 门阈:门槛。“阈”读音同“遇”。 ⑥ 乾沓和:义译香神,很会弹琴,是音乐神。不食酒肉,以香气为食,其身也有香气。又译为“乾闼婆”。 ⑦ 阅叉:即“夜叉”,义译为“疾行鬼”,是住在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类或守护正法的鬼类,行动极为迅速。 ⑧ 以手凭座:用手扶著座位。因为本经中的座位设在火坑上,基础可能不稳,因此踏过莲花走到座位时,先用手扶著,重心稳了才坐上。 ⑨ 耆婆伽:优婆塞名,王舍城的良医。又译为“耆婆”、“耆域”。 ⑩ 至诚佛法众,害毒无遗余,诸佛无有毒,至诚佛害毒:至诚恭敬佛法僧,解毒至不剩丝毫,诸佛没有(三)毒,至诚恭敬佛以解毒。 ⑪ 犹如新衣易染为色:好像新的、白净的衣服,容易绘上颜色。 ⑫ 如汝所言而无有异,皆为他所诳:就像你所说的一样,(外道弟子)都是被他人(外道)所欺骗。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