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七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五戒品第十四

[导读:五戒]

“戒”是佛教徒所遵守的规范,有防非止恶的功用,音译为“尸罗”、“尸赖”。

佛教的戒律中,最基础的为“五戒”,是所有受戒的在家、出家佛弟子都应遵守的基本戒律。

五戒是:

  1. 不杀生:不杀人、畜,悲念众生。
  2. 不偷盗:不偷窃。
  3. 不邪淫:没有不正当的性关系。
  4. 不妄语:不说谎。
  5. 不饮酒:不喝酒。

五戒都能持守的在家居士,即称为“满分优婆塞”。如果因为某些特别因素而无法持满五戒,则在受戒时可以只受部分的戒,例如若因为工作要求而无法持不饮酒戒,则仍可受其余四戒,称为“多分优婆塞”。

持戒的人不犯罪,就不会有犯罪导致的恶果,并有正直行事而有的善报。若有犯戒则要立刻警觉并且忏悔,而不再犯。

(一)[0576a14]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是众中,我不见一法修已、多修已,成地狱行、成畜生行、成饿鬼行。若生人中,受命极短,所谓杀生者也。诸比丘!若有人意好杀生,便堕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中,受命极短,所以然者,以断他命故。是故,当学莫杀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东晋…译〕-【圣】,(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

  ????

是=此【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受命=寿命【宋】【元】【明】*

  “受命”,宋、元、明三本作“寿命”。
  “寿命”,大正藏原为“受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寿命”。

(云何一法)+所谓【宋】*【元】*【明】*

  “所谓”,宋、元、明三本作“云何一法所谓”。
  大正藏无“云何一法”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佛告)+诸【宋】*【元】*【明】*

  “诸”,宋、元、明三本作“佛告诸”。
  大正藏无“佛告”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畜生+(中)【宋】【元】【明】

  “畜生”,宋、元、明三本作“畜生中”。
  大正藏无“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当学莫=诸比丘常当慈心莫得【宋】【元】【明】

  “当学莫”,宋、元、明三本作“诸比丘常当慈心莫得”。
  “诸比丘常当慈心莫得”,大正藏原为“当学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诸比丘常当慈心莫得”。

[注解]

[对应经典]

 

(二)[0576a23]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不杀生也。”

佛告诸比丘:“若有人不行杀生,亦不念杀,[*]受命极长。所以然者,以彼不娆乱故。是故,诸比丘!当学不杀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学=行【宋】【元】【明】

  “学”,宋、元、明三本作“行”。
  “行”,大正藏原为“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行”。

〔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泥洹:即涅槃。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往生善道,不往生恶道的条件

如这几品的经文所说,每一项善业都能让人往生善道。然而,事实上每一项善业也都不是保证下一世绝不下恶道,因为还有其他善恶业参杂,无数的善恶业成熟的时间不同,导致人一生的境遇喜乐掺杂,世世轮回六道。

经中许多说咒愿功德的文字也是如此,修法而心意纯正会有善报,但若修法后继续造恶业,仍会有恶报。不能以为有经文说修法有善报,而在修法后什么都不怕,继续造恶业,那么善恶还是各自有报,若习于恶业,仍会入恶道。

依据经中一贯的说法,证得初果才能确保绝不入恶道。

  • 不杀生的果报

过去有一贫人遇到一名患头痛的比丘,于心不忍拿呵梨勒果布施给他希望能给他帮助。后来该名比丘因此而病愈,贫人也因施药的因缘,在佛世时成为以寿命极长闻名的婆拘罗(薄拘罗)比丘。对照到经中“若有人不行杀生,亦不念杀,受命极长”可知,不杀生的积极作为是护生。

(三)[0576b02]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狱行,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极为贫匮,衣不盖形,食不充口,[*]所谓劫盗也。[*]诸比丘!若有人意好劫盗,取他财物,便堕饿鬼、畜生中。若生人中,极为贫匮。所以然者,以断他生业故。是故,诸比丘!学远离不与取。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行〕-【圣】

  圣本无“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堕+(地狱)【宋】【元】【明】

  “堕”,宋、元、明三本作“堕地狱”。
  大正藏无“地狱”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当=常【宋】【元】【明】

  “当”,宋、元、明三本作“常”。
  “常”,大正藏原为“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常”。

学远离=莫学【圣】,学=当【宋】【元】【明】

  ????

(于)+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于不”。
  大正藏无“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对应经典]

 

(四)[0576b12]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广施也。”

佛告诸比丘:“若有人广行布施,于现世中得色得力得具足,天上、人中食福无量。是故,诸比丘!当行布施,勿有悭心。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得=德【宋】【元】【明】

  “得”,宋、元、明三本作“德”。
  “德”,大正藏原为“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德”。

[注解]

得色:相貌端正。

得力:得到助力。

众得具足:得到种种物资及支持。

悭心:悭吝贪餍。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不偷盗的积极作为是“广行布施”。

(五)[0576b20]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狱、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居家奸淫,无有净行,为人所讥,常被诽谤。云何一法?所谓邪淫也。”

佛告诸比丘:“若有人淫泆无度,好犯他妻,便堕地狱、饿鬼、畜生中。若生人中,闺门淫乱。是故,诸比丘!常当正意,莫兴[*]淫想,慎莫他[*]淫。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我)+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我不”。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地狱+(行)【宋】【元】【明】

  “地狱”,宋、元、明三本作“地狱行”。
  大正藏无“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饿鬼畜生=畜生饿鬼【宋】【元】【明】

  “饿鬼畜生”,宋、元、明三本作“畜生饿鬼”。
  “畜生饿鬼”,大正藏原为“饿鬼畜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畜生饿鬼”。

淫=淫【圣】*

  “淫”,圣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为“淫”,今依据圣本改作“淫”。

〔云何…乱〕四十二字-【圣】

  圣本无“云何…乱”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云何…乱”四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常当=当常【圣】

  “常当”,圣本作“当常”。
  “当常”,大正藏原为“常当”,今依据圣本改作“当常”。

[注解]

闺门:内室的门,借指妇女、妻子。

[对应经典]

 

(六)[0576c01]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不他[*]淫,身体香洁,亦无邪想。”

佛告诸比丘:“若有人贞洁不淫,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是故,诸比丘!莫行邪[*]淫以兴淫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佛=世尊【宋】【元】【明】

  “佛”,宋、元、明三本作“世尊”。
  “世尊”,大正藏原为“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世尊”。

〔身体…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身体…想”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身体…想”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贞=真【宋】【元】

  “贞”,宋、元二本作“真”。
  “真”,大正藏原为“贞”,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真”。

(身体香洁亦无邪想)+便【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身体香洁亦无邪想便”。
  大正藏无“身体香洁亦无邪想”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淫=污【圣】

  “淫”,圣本作“污”。
  “污”,大正藏原为“淫”,今依据圣本改作“污”。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有同学提问:“五戒是不邪淫,出家戒才是不淫,但本经有时说不邪淫、有时说不淫。文字上好像有点混乱?”

淫欲越轻越好,淫欲越轻则禅定越易成就。本经的听法众是比丘,但五戒主要是为在家居士所说,因此将“不邪淫”与“不淫”混著说也是自然。

  • 不邪淫的积极作为是梵行(本经称为“贞洁不淫”),在家居士来说则可以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

(七)[0576c0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成地狱行,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口气臭恶,为人所憎,[*]所谓妄语。[*]诸比丘!若有人妄言、绮语、斗乱是非,便堕畜生、饿鬼中。所以者何?以其妄语故也。是故,至诚,莫得妄语。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妄语+(也)【宋】【元】【明】

  “妄语”,宋、元、明三本作“妄语也”。
  大正藏无“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是非=彼此【宋】【元】【明】

  “是非”,宋、元、明三本作“彼此”。
  “彼此”,大正藏原为“是非”,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彼此”。

堕+(地狱)【宋】【元】【明】

  “堕”,宋、元、明三本作“堕地狱”。
  大正藏无“地狱”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诸比丘常)+当【宋】【元】【明】

  “当”,宋、元、明三本作“诸比丘常当”。
  大正藏无“诸比丘常”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是故=如是【宋】【元】【明】

  “是故”,宋、元、明三本作“如是”。
  “如是”,大正藏原为“是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如是”。

[注解]

至诚:心意极为诚恳。

[对应经典]

 

(八)[0576c18]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云何为一法?所谓不妄语也。[*]诸比丘!其不妄语者,口气香芬,名德远闻。是故,诸比丘!当行莫妄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莫=不【宋】【元】【明】

  “莫”,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为“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基于真实语的祝福

依据佛经记载,圣者因为绝不妄语,其“真实语”的祝福能够特别有效。

《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一〈力品 38〉第6经记载,鸯掘魔罗尊者证阿罗汉后,有次看到一位妇女难产,起了悲悯心,请问佛陀如何帮她。佛陀则教他在妇人前说:“我从贤圣生已来,未曾杀生。”借由这极为诚恳真实的话,回向这对母子平安无事。鸯掘魔罗尊者照着做,果然母子均安。

另外《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二〈力品 38〉第11经记载,有次毘舍离城鬼神作乱大闹瘟疫,城中居民请佛陀来帮助他们。佛陀抵达后说了如下的偈语:

“今以成如来,世间最第一,持此至诚语,毘舍离无他。
 复以至诚法,得至涅槃界,持此至诚语,毘舍离无他。
 复以至诚僧,贤圣众第一,持此至诚语,毘舍离无他。
 二足获安隐,四足亦复然,行道亦吉祥,来者亦复然。
 昼夜获安隐,无有触娆者,持此至诚语,使毘舍无他。”

当说完时,城中的恶鬼神就散去了,不再入毘舍离城,因恶鬼神作乱而得到瘟疫的人也就好了起来。

这是因为佛陀不妄语所获功德的好例子。

(九)[0576c25]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畜生、饿鬼、地狱罪。若生人中,狂愚痴惑,不识真伪,[*]所谓饮酒也。[*]诸比丘!若有人心好饮酒,所生之处,无有智慧,常怀愚痴。如是,诸比丘!慎莫饮酒。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众=法【宋】【元】【明】

  “众”,宋、元、明三本作“法”。
  “法”,大正藏原为“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法”。

如是=是故【宋】【元】【明】

  “如是”,宋、元、明三本作“是故”。
  “是故”,大正藏原为“如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是故”。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饮酒的果报:居士篇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解释《十诵律》的论)提到,迦叶佛时有一位持戒清净的居士,有天回家因为口太渴,误将酒当水喝了。一喝下去,酒性发作想吃肉,便到邻居家偷了鸡杀了吃下;邻居的太太不见了鸡,便来问他,他见邻居太太很美,竟侵犯她;事后他被扭上公堂,又支吾其词,不肯招认。这便是因饮酒而导致其它四戒俱犯的案例。

  • 饮酒的果报:比丘篇

《十诵律》卷十七记载因有四禅定力而得以神力降伏毒龙闻名的莎伽陀比丘,有次在乞食时误受信徒以看似像水的酒供养,一喝下肚在归途中醉倒了。佛陀见了,便问弟子们说:“莎伽陀之前能降伏毒龙,现在还能折伏一只癞蛤蟆吗?”因此制定不饮酒戒。

(一〇)[0577a04]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无有一法胜此法者,若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云何为一法?所谓不饮酒也。[*]诸比丘!若有人不饮酒,生便聪明,无有愚惑,博知经籍,意不错乱。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五地狱经  此名不善行
 五者天及人  令知次第数

[校勘]

〔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天及人=及天人【宋】【元】【明】

  “天及人”,宋、元、明三本作“及天人”。
  “及天人”,大正藏原为“天及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及天人”。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agama1/增壹阿含經五戒品第十四.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10/01 15:27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4222068786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