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有无品第十五

导读

本品开始是《增壹阿含经》所收录“二法”相关的经文了,所以都是分两大类。

(一)[0577a15]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知有此二见。云何为二?所谓有见无见。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此二见习已、诵已,终不从其法,如实而不知,此则非沙门、婆罗门。于沙门,则犯沙门法;于婆罗门,则犯婆罗门法,此沙门、终不以身作证而自游戏。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此二见诵读、讽念,知舍,如实而知,此则沙门持沙门行,婆罗门知婆罗门行,自身取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复受有,如真知之。是故,诸比丘!于此二见不应习行,不应讽诵,尽当舍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增壹阿含经〕-【明】,品目+夹注(二法初也)【宋】【元】,+夹注(二法初)【明】

  ????

沙门+(婆罗门)【宋】【元】【明】

  “沙门”,宋、元、明三本作“沙门婆罗门”。
  大正藏无“婆罗门”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可舍)+知【宋】【元】【明】

  “知”,宋、元、明三本作“可舍知”。
  大正藏无“可舍”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持沙门行〕-【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持沙门行”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持沙门行”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沙门)+婆【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沙门婆”。
  大正藏无“沙门”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所作已办)+更【宋】【元】【明】

  “更”,宋、元、明三本作“所作已办更”。
  大正藏无“所作已办”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如真=如实【宋】【元】【明】【圣】

  “如真”,宋、元、明、圣四本作“如实”。
  “如实”,大正藏原为“如真”,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如实”。

[注解]

有见:认为身心乃至世界常住不变。例如认为有“真我”或“造物主”永恒不变的见解。又称为“常见”。

无见:认为身心乃至世界断灭不存在。例如认为“人死后尘归尘、土归土,一无所有”的见解。又称为“断灭见”、“断见”。

终不从其法,如实而不知:到头来还是没办法依著邪见契合真理而了知。

游戏:比喻纯熟自在。

[对应经典]

 

(二)[0577a2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见。云何为二见?所谓有见、无见。彼云何为有见?所谓欲有见色有见无色有见。彼云何为欲有见?所谓五欲是也。云何为五欲?所谓眼见色,甚爱敬念,未曾舍离,世人宗奉。若耳闻声,鼻嗅香,口知味,身知细滑,意了诸法,是谓有见。彼云何名为无见?所谓有常见无常见有断灭见无断灭见有边见无边见有身见无身见有命见无命见异身见异命见,此六十二见,名曰无见,亦非真见,是谓名为无见。是故,诸比丘!当舍此二见。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口=舌【宋】*【元】*【明】*

  “口”,宋、元、明三本作“舌”。
  “舌”,大正藏原为“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舌”。

〔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名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名为”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名为”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无见:在本经特指虚妄的见解,也就是佛陀不加以讨论或回答的十四个问题(十四无记)。??

欲有见:认为欲界常住不变。

色有见:认为色界常住不变。

无色有见:认为无色界常住不变。

有常见:认为宇宙的主体是永恒不变的。

无常见:认为宇宙的主体是无常的,会消失而一了百了。

有断灭见:认为身心乃至世界断灭不存在。

无断灭见:认为身心乃至世界常住不变,不会消失。

有边见:认为宇宙有边界。

无边见:认为宇宙没有边界。

有身见:认为有一个恒常存在的我。

无身见:认为我断灭不存在。

有命见:认为生命 (灵魂) 恒常存在。

无命见:认为生命 (灵魂) 断灭不存在。

异身见异命见:认为生命 (灵魂) 和身体相异,两者可以分离。

六十二见:佛陀时代外道对于宇宙和人生的六十二种错误的见解,包括常见论、半常半无常论、有边无边论、种种论、无因论、死后有想论、死后无想论、死后非想非非想论、断灭论、现世涅槃论等。详见《长阿含经》卷十四第21经梵动经。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经文简略,分类乍看之下可能也较不合逻辑,可参考其它较完整的经文说明,例如《杂阿含经》卷七、《长阿含21经》等对外道六十二见的说明。

(三)[0577b14]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施。云何为二?所谓法施财施。诸比丘!施中之上者不过法施。是故,诸比丘!常当学法施。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II. 13. 1-2.

  ???

财+(物)【宋】【元】【明】

  “财”,宋、元、明三本作“财物”。
  大正藏无“物”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法施:解说佛法,使听闻者获益。

财施:将财物施予他人。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施施有两种,法施和财施,其中又以法施为上。

(四)[0577b20]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业。云何为二业?有法业、有财业。业中之上者,不过法业。是故,诸比丘!当学法业,不学财业。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A. II. 13. 1-2.

  ???

[注解]

法业:从事于佛法的修证。

财业:从事于财富的追求。

[对应经典]

 

(五)[0577b26]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云何为二?所谓法恩财恩。恩中之上者,所谓不过法恩也。是故,诸比丘!当修行法恩。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所谓〕-【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所谓”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所谓”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

恩:恩惠;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的帮助。

法恩:解说佛法,使听闻者获益。

财恩:提供财物,帮助他人。

[对应经典]

 

(六)[0577c03]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云何为二?于是,愚者所不能办者而办之,垂办之事厌而舍之。是谓,诸比丘!愚者有此二相像貌。复次,比丘!智者有二相像貌。云何为二?于是,智者所不能办事亦不成办,垂办之事亦不厌舍是故,诸比丘!愚者二相像貌当舍离之,当念修行智者二相样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大正藏无“像貌”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二相像貌:两个容易辨识的特征。

垂办之事:将要完成的事。

垂办之事亦不厌舍:将要完成的事也不会半途而废。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可对照 麦克阿瑟祈祷文:智者分辨能做的、不能做的,再花心力在能做的上面。

(七)[0577c13]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当礼如来。云何为二法?一为智慧,二为灭尽。是谓,比丘!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当礼如来。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说因为佛陀有智慧以及灭尽这两个德性,所以应该礼佛。

对比《增壹阿含经》卷二〈广演品 3〉第1经中念佛的功德当中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智慧、灭尽”相当于五分法身中的慧、解脱这两项。本品收录的都是“二法”,因此只举例佛的功德当中的两个也是合理的。

(八)[0577c19]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当礼法宝,亦礼如来神庙云何二法?有力、有无畏。是谓,比丘!有此二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当礼法宝及如来神庙。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云何+(为)【宋】【元】【明】

  “云何”,宋、元、明三本作“云何为”。
  大正藏无“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如来神庙:纪念佛陀、供人敬仰佛陀的建筑物,例如佛塔。“神庙”音译为“支提”。

[对应经典]

 

(九)[0577c26]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礼如来寺。云何为二法?如来与世间人民无与等者;如来有大慈大悲,念十方。是谓,比丘!有此二法,内自思惟,专精一意,礼如来寺。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如来寺:佛教的寺院(当中有僧众在修行)。

如来与世间人民无与等者:如来给与世间人民(的贤圣僧众),是无与伦比的。也可能解为“如来兴,世间人民无与等者”,指如来出世,世间人民没有比得上如来的。

矜:怜悯。读音同“今”。

[对应经典]

 

(一〇)[0578a04]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因二缘起于正见。云何为二?受法教化,内思止观。是谓,比丘!有此二因二缘起于正见。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见及二施  愚者有二相
 礼法如来庙  正见最在后

[校勘]

受法教化=受彼教诲【宋】【元】【明】,=受彼教化【圣】

  ????

[注解]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中阿含经》卷五十八〈晡利多品 3〉第211经大拘𫄨罗经:“二因二缘而生正见。云何为二?一者从他闻,二者内自思惟”(CBETA, T01, no. 26, p. 791, a1-2)
  • 《长阿含经》卷八第9经众集经:“二因二缘生于正见:一者从他闻,二者正思惟。”(CBETA, T01, no. 1, p. 50, a2-3)
 
agama1/增壹阿含經有無品第十五.txt · 上一次變更: 2018/04/20 22:12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376929283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