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佛说长阿含第二分转轮圣王修行经第二

佛弟子当精勤修行善法,如同转轮王以正法治世,而有大利益、大威力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摩罗酰楼人间游行,与千二百五十比丘渐至摩罗楼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自依、法依,是依四念处汝等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云何比丘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于是,比丘内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内外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比丘自炽燃,炽燃于法,不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不他归依。

修四念处则魔不能扰如是行者,魔不能,功德日增,所以者何?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王名坚固念刹利水浇头种,为转轮圣王,领四天下。时,王自在以法治化,人中殊特,七宝具足,一者金轮宝,二者白象宝,三者绀马宝,四者神珠宝,五者玉女宝,六者居士宝,七者主兵宝。千子具足,勇健雄猛,能伏怨敌,不用兵仗,自然太平。坚固念王久治世已,时,金轮宝即于虚空忽离本处,时,轮者速往白王:‘大王!当知今者轮宝离于本处。’时,坚固王闻已念言:‘我曾于先宿耆旧所闻,若转轮圣王轮宝移者,王寿未几。我今已受人中福乐,宜更方便受天福乐,当立太子领四天下,别封一与下发师,令下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时,坚固念王即命太子而告之曰:‘卿为知不?吾曾从先宿耆旧所闻,若转轮圣王金轮离本处者,王寿未几。吾今已受人中福乐,当更方便迁受天福,今欲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为道,以四天下委付于汝,宜自勉力,存恤民物。’是时,太子受王教已,时,坚固念王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时,王出家过七日已,彼金轮宝忽然不现,其典轮者往白王言:‘大王!当知今者轮宝忽然不现。’时王不悦,即往诣坚固念王所,到已白王:‘父王!当知今者轮宝忽然不现。’时,坚固念王报其子曰:‘汝勿怀忧以为不悦,此金轮宝者非汝父产,汝但勤行圣王正法,行正法已,于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婇女围遶,昇正法殿上,金轮神宝自然当现,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

“子白父王:‘转轮圣王正法云何?当云何行?’王告子曰:‘当依于法,立法具法,恭敬尊重,观察于法,以法为首,守护正法;又当以法诸婇女,又当以法护视教诫诸王王子、大臣、群、百官及诸人民、沙门、婆罗门,下至禽兽,皆当护视。’

转轮圣王所修行法“又告子曰:‘及汝土境所有沙门、婆罗门履行清真,功德具足,精进不懈,去离憍慢,忍辱仁爱,闲独自修,独自止息,独到涅槃,自除贪欲,化彼除贪;自除瞋恚,化彼除瞋;自除愚痴,化彼除痴。于染不染,于恶不恶,于愚不愚,可著不着,可住不住,可居不居。身行质直,口言质直,意念质直;身行清净,口言清净,意念清净,正命清净,仁惠无厌,衣食知足,持钵乞食,以福众生。有如是人者,汝当数诣,随时问,凡所修行,何善何恶?云何为犯?云何非犯?何者可亲?何者不可亲?何者可作?何者[*]不可作?施行何法,长夜受乐?汝咨问已,以意观察,宜行则行,宜舍则舍。国有孤老,当拯给之;贫穷困劣,有来求者,慎勿违逆。国有旧法,汝勿改易,此是转轮圣王所修行法,汝当奉行。’”

修行正法、金轮再现佛告诸比丘:“时,转轮圣王受父教已,如说修行,后于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昇高殿上,婇女围遶,自然轮宝忽现在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轮径丈四。时,转轮王默自念言:‘我曾从先宿耆旧所闻,若刹利王水浇头种,以十五日月满时,沐浴香汤,昇宝殿上,婇[*]女围遶,自然金轮忽现在前,轮有千,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轮径丈四,是则名为转轮圣王。今此轮现,将无是耶?今我宁可试此轮宝。’

“时,转轮王即召四兵,向金轮宝偏露右臂,右膝着地,复以右手摩扪金轮,语言:‘汝向东方,如法而转,勿违常则。’轮即东转。时,王即将四兵随从其后,金轮宝前有四神导,轮所住处,王即止驾。尔时,东方诸小国王见大王至,以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来趣王所,拜首白言:‘善来,大王!今此东方土地丰乐,人民炽盛志性仁和,慈孝忠顺,唯愿圣王于此治正,我等当给使左右,承受所当。’时,转轮大王语小王言:‘止!止!诸贤!汝等则为供养我已,但当以正法治,勿使偏枉,无令国内有非法行,此即名曰我之所治。’

“时,诸小王闻此教已,即从大王巡行诸国,至东海表,次行南方、西方、北方,随轮所至,其诸国王各献国土,亦如东方诸小国比。时,转轮王既随金轮,周行四海,以道开化,安慰民庶,已还本国。时,金轮宝在宫门上虚空中住,时,转轮王踊跃而言:‘此金轮宝真为我,我今真为转轮圣王,是为金轮宝成就。’

“其王久治世已,时,金轮宝即于虚空忽离本处,其典轮者速往白王:‘大王!当知今者轮宝离于本处。’时,王闻已即自念言:‘我曾于先宿耆旧所闻,若转轮圣王轮宝移者,王寿未几。我今已受人中福乐,宜更方便受天福乐,当立太子领四天下,别封一邑与下发师,令下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时,王即命太子而告之曰:‘卿为知不?吾曾从先宿耆旧所闻,若转轮圣王金轮宝离本处者,王寿未几。吾今已受人中福乐,当设方便迁受天乐,今欲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以四天下委付于汝,宜自勉力存恤民物。’尔时,太子受王教已,王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时,王出家过七日已,其金轮宝忽然不现,典金轮者往白王言:‘大王!当知今者轮宝忽然不现。’时王闻已,不以为忧,亦复不往问父王意。时,彼父王忽然命终。

第七王不循正法治国“自此以前,六转轮王皆展转相承,以正法治,唯此一王自用治国,不承旧法,其政不平,天下怨诉,国土损减,人民凋落。时,有一婆罗门大臣往白王言:‘大王!当知今者国土损减,人民凋落,转不如常。王今国内多有知识,聪慧博达,明于古今,知先王治政之法,何不命集问其所知,彼自当答?’时,王即召群臣,问其先王治政[*]之道。时,诸智臣具以事答,王闻其言,即行旧政[*],以法护世,而犹不能拯济孤老,施及下穷。

“时,国人民转至贫困,遂相侵夺,盗贼滋甚伺察所得,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贼,愿王治之。’王即问言:‘汝实为贼耶?’答曰:‘实尔!我贫穷饥饿,不能自存,故为贼耳。’时,王即出库物以供给之,而告之曰:‘汝以此物供养父母,亲族,自今已后,勿复为贼。’余人转闻有作贼者,王给财宝,于是复行劫盗他物,复为伺察所得,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贼,愿王治之。’王复问言:‘汝实为贼耶?’答曰:‘实尔!我贫穷饥饿,不能自存,故为贼耳。’时,王复出库财以供给之,复告之曰:‘汝以此物供养父母,并恤亲族,自今已后,勿复为贼。’

“复有人闻有作贼者,王给财宝,于是复行劫盗他物,复为伺察所得,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贼,愿王治之。’王复问言:‘汝实为贼耶?’答曰:‘实尔!我贫穷饥饿,不能自存,故为贼耳。’时王念言:‘先为贼者,吾见贫穷,给其财宝,谓当止息,而余人闻,转更相,盗贼日,如是无已,我今宁可杻械其人,令于街巷,然后载之出城,刑于旷野,以后人耶!’

恶行滋生,人寿减短“时,王即左右:‘使收系之,击鼓唱令,遍诸街巷,已载之出城,刑于旷野。’国人尽知彼为贼者,王所收系,令于街巷,刑之旷野。时,人展转自相谓言:‘我等为贼者,亦当如是,与彼无异。’于是,国人为自防护,遂造兵仗[*]、刀剑、弓矢,迭相残害,攻劫掠夺。自此王来始有贫穷,有贫穷已始有劫盗,有劫盗已始有兵仗[*],有兵仗[*]已始有杀害,有杀害已则颜色憔悴,寿命短促。时,人正寿四万岁,其后转少,寿二万岁,然其众生有寿、有、有苦、有乐。彼有苦者,便生邪淫、贪取之心,多设方便,图谋他物。是时,众生贫穷劫盗,兵仗[*]杀害,转更滋甚,人命转减,寿一万岁。

“一万岁时,众生复相劫盗,为伺察所得,将诣王所白言:‘此人为贼,愿王治之。’王问言:‘汝实作贼耶?’答曰:‘我不作!’便于众中故作妄语。时,彼众生以贫穷故便行劫盗,以劫盗故便有刀兵,以刀兵故便有杀害,以杀害故便有贪取、邪淫,以贪取、邪淫故便有妄语,有妄语故其寿转减,至于千岁;千岁之时,便有口三恶行始出于世,一者两舌,二者恶口,三者绮语,此三恶业展转炽盛,人寿稍减至五百岁;五百岁时,众生复有三恶行起,一者非法淫,二者非法贪,三者邪见,此三恶业展转炽盛,人寿稍减,三百、二百,如我今人,乃至百岁,少出多减

人寿十岁时的环境“如是展转,为恶不已,其寿稍减,当至十岁,十岁时人,女生五月便出行嫁。是时世间酥油石蜜黑石蜜,诸甘美味不复闻名,、禾稻变成草莠劫贝、白,今世名服,时悉不现,织麤毛缕以为上衣。是时,此地多生荆棘,蚊、、蝇、、蛇、、蜂、蝎,毒虫众多,金、银、琉璃珠玑、名宝,尽于地,唯有瓦石砂砾出于地上。

不知善法、展转相害“当于尔时,众生之类永不复闻十善之名,但有十恶充满世间。是时,乃无善法之名,其人何由得修善行?是时,众生能为极恶,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忠不义,反逆无道者更得尊敬。如今能修善行,孝养父母,敬顺师长,忠信怀义,顺道修行者便得尊敬。尔时,众生多修十恶,多堕恶道,众生相见,常欲相杀,犹如猎师见于群鹿。时,此土地多有沟坑,溪涧深谷,土旷人希,行人恐惧。尔时,当有刀兵劫起,手执草木,皆成,于七日中,展转相害。

刀兵劫后反省生起慈心“时,有智者远逃丛林,依倚坑,于七日中怀怖畏心,发慈善言:‘汝不害我,我不害汝。’食草木子以存性命,过七日已,从山林出。时有存者,得共相见,欢喜庆贺言:‘汝不死耶?汝不死耶?’犹如父母唯有一子,久别相见,欢喜无量。彼人如是各怀欢喜,迭相庆贺,然后推问其家,其家亲属死亡者众,复于七日中悲泣号咷,啼哭相向。过七日已,复于七日中共相庆贺,娱乐欢喜,寻自念言:‘吾等积恶广,故遭此难,亲族死亡,家属覆没,今者宜当共修善,宜修何善?当不杀生。’

“尔时,众生尽怀慈心,不相残害,于是众生色寿转增,其十岁者寿二十岁。二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行,不相残害故,寿命延长至二十岁,今者宁可更增少善,当修何善?已不杀生,当不窃盗。’已修不盗,则寿命延长至四十岁。四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邪淫。’于是,其人尽不邪淫,寿命延长至八十岁。

“八十岁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妄语。’于是,其人尽不妄语,寿命延长至百六十岁。百六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寿命延长,我今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两舌。’于是,其人尽不两舌,寿命延长至三百二十岁。三百二十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恶口。’于是,其人尽不恶口,寿命延长至六百四十。

“六百四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绮语。’于是,其人尽不绮语,寿命延长至二千岁。二千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悭贪。’于是,其人尽不悭贪而行布施,寿命延长至五千岁。五千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不嫉妒,慈心修善。’于是,其人尽不嫉妒,慈心修善,寿命延长至于万岁。

“万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行正见,不生颠倒。’于是,其人尽行正见,不起颠倒,寿命延长至二万岁。二万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灭三不善法,一者非法淫,二者非法贪,三者邪见。’于是,其人尽灭三不善法,寿命延长至四万岁。四万岁时人复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寿命延长,今者宁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当孝养父母,敬事师长。’于是,其人即孝养父母,敬事师长,寿命延长至八万岁。

人寿八万岁时的环境“八万岁时人,女年五百岁始出行嫁。时,人当有九种病,一者寒,二者热,三者饥,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时,此大地坦然平正,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虻、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琉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是时,当起八万大城,村城邻比,鸡鸣相闻。当于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如今如来十号具足,彼于诸天、释、梵、魔、若魔、天、诸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中,自身作证,亦如我今于诸天、释、梵、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中,自身作证。彼当说法,初言亦善,中下亦善义味具足,净修梵行,如我今日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彼众弟子有无数千万,如我今日弟子数百。彼时,人民称其弟子号曰慈子,如我弟子号曰释子。

“彼时,有王名曰儴伽,刹利水浇头种转轮圣王,四天下,以正法治,莫不靡伏,七宝具足,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居士宝、七主兵宝。王有千子,勇猛雄杰,能外敌,四方敬顺,不加兵仗[*],自然太平。尔时,圣王建大宝幢,十六,上高千寻,千种杂色严饰其幢;幢有百,觚有百枝,宝缕织成,众宝间厕。于是,圣王坏此幢已,以施沙门、婆罗门、国中贫者,然后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修无上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勤修善行得多利益佛告诸比丘:“汝等当勤修善行,以修善行,则寿命延长,颜色增益,安隐快乐,财宝丰饶,威力具足,犹如诸王顺行转轮圣王旧法,则寿命延长,颜色增益,安隐快乐,财宝丰饶,威力具足。比丘亦如是,当修善法,寿命延长,颜色增益,安隐快乐,财宝丰饶,威力具足。

“云何比丘寿命延长?如是比丘修习欲定,精勤不懈,灭行成就,以修神足;修精进定、意定、思惟定,精勤不懈,灭行成就,以修神足,是为寿命延长。何谓比丘颜色增益?于是比丘戒律具足,成就威仪,见有小罪,生大怖畏,等学诸戒,周满备悉,是为比丘颜色增益。何谓比丘安隐快乐?于是比丘断除淫欲,去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行第一禅;除灭觉、观,内信欢悦,敛心专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行第二禅;舍喜守护,专念不乱,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乐行,行第三禅;舍灭苦乐,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行第四禅,是为比丘安隐快乐。

“何谓比丘财宝丰饶?于是比丘修习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周遍广普,无二无量,除众结恨,心无嫉恶,静默慈柔,以自娱乐,悲、喜、舍心亦复如是,是为比丘财宝丰饶。何谓比丘威力具足?于是比丘如实知苦圣谛,集、尽、道谛亦如实知,是为比丘威力具足。”

佛告比丘:“我今遍观诸有力者无过魔力,然漏尽比丘力能胜彼。”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六

[校勘]

“佛说长阿含”,宋、元、明三本作“长阿含经”,明本无“佛说长阿含”五字。

“摩罗酰楼”,大正藏原为“摩罗酰搜”,宋本作“摩酰楼”,元、明二本作“摩罗酰楼”,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摩罗酰楼”。

“摩罗酰楼”,巴利本作 Mātulā。

“摩罗楼”,大正藏原为“摩楼”,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摩罗楼”。

“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巴利本作 Atta-dīpā bhikkhave viharatha atta-saraṇā anañña saraṇā, dhamma-dīpā dhamm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忆”,大正藏原为“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忆”。

“于”,大正藏原无“于”字,今依据高丽藏补上。

大正藏无“当”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补上。

“坚固念”,巴利本作 Daḷhanemi。

“仗”,大正藏原为“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仗”。[*]

“白”,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改作“白”。

“已”,大正藏原为“巳”,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已”。

“令”,大正藏原为“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令”。

“诫”,圣本作“试”。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僚”,大正藏原为“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僚”。

“及”,大正藏原为“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及”。

“命”,大正藏原为“念”,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命”。

“惠”,大正藏原为“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惠”。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求”,大正藏原为“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求”。

“婇”,圣本作“采”。[*]

“现”,大正藏原为“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现”。

“往”,圣本作“后”。

“政”,宋本作“正”。

“政”,宋、元、明三本作“正”。[*]

“犹”,大正藏原为“由”,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犹”。

“转”,宋、元、明三本作“传”。

“效”,宋、元、明三本作“𢽾”。

“日”,宋、元、明三本作“因”。

“诫”,宋、元、明、圣四本作“戒”。

“击”,大正藏原为“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击”。

“诸”,圣本作“语”。

“憔悴”,宋、元、明三本作“憔悴”。

“更”,大正藏原为“转”,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更”。

宋、元、明三本无“作”字。

“如我今”,大正藏原为“我今时”,宋、元、明三本作“如我今”,圣圣本作“我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如我今”。

大正藏无“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㲲”,圣本作“叠”。

“蝎”,大正藏原为“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蝎”。

“琉璃”,大正藏原为“瑠璃,圣本作“流离”,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改作“琉璃”。[*]

“唯”,大正藏原为“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唯”。

“是时”,宋、元、明三本作“如是”。

“反”,大正藏原为“返”,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反”。

“更”,大正藏原为“便”,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更”。

“行”,宋、元、明三本作“仁”。

“人”,大正藏原为“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人”。

圣本无“尽”字。

“可”,大正藏原为“何”,今依据高丽藏、圣本二本改作“可”。

大正藏无“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少”,大正藏原为“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少”。

大正藏在“由”字之后有一“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饕餮”,圣本作“餮饕”。

“正”,大正藏原为“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琉”,大正藏原为“瑠”,今依据高丽藏改作“琉”。

“弥勒”,巴利本作 Metteyya。

“儴伽”,宋本作“𧟄佉”,元、明二本作“儴佉”。

“儴伽”,巴利本作 Saṁkha。

“杰”,大正藏原为“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杰”。

“太”,宋、元、明三本作“泰”。

“觚觚”,宋、元、明作“柧柧”,圣本作“孤孤”。

宋、元、明三本无“命”字。

“敛”,大正藏原为“捡”,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敛”。

“念”,大正藏原为“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念”。

“是为”,大正藏原为“为是”,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赵城金藏、福州藏、房山石经五本改作“是为”。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集”。

宋、元二本无“佛说”二字。

圣本在“六”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注解]

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应当依靠观察自己的身心而修证佛法,依靠正法的教导而修证佛法,不必外求。

刹利水浇头种:王族出身的刹利。水浇头种:新国王即位时,举行灌顶之礼,将水浇灌于头上,意指王族。

典:掌管、治理。

耆旧:德高望重的年长者。

僚:官吏。

清真:俭朴纯真。(清净真实??)

止息:停止;熄灭。这边指烦恼的停止;熄灭。

愚痴:无智;无明。简称“痴”。

仁惠无厌:仁爱、和顺而不自认为满足。

数诣:经常前往拜访。“数”读作“硕”,频频、屡次的意思。

拯给:援助、供应。

违逆:违背、忤逆。

改易:更改变易。

瑞:吉祥的征兆。

委付:委任付托。

勉力:努力。

存恤:抚恤、慰劳。

展转:反复。

凋落:衰败零落。

聪慧:聪明慧颖。

博达:才学广博,通达事理。

备:尽、皆,完全的意思。

侵夺:侵占掠夺。

滋甚:相当多。滋是繁多、茂盛的意思。

伺察:侦察。

将诣王所:带着(抓到的贼)去见国王。

恤:赈济、救济。

效:“效”的异体字。

滋:繁多。

杻械:脚镣、手铐,为古代的刑具。

刑于旷野:在野外处死。刑:杀害。

诫:警告;规劝。

左右:跟从的侍者。

设:假若。表示揣测的语词。

憔悴:枯槁瘦病的样子。

短促:时间短暂而急迫。

寿:长久、长命。

夭:少壮而死。

邪淫:不正当的性关系。

方便:方法。

刀兵:兵器。

非法淫:??

非法贪:??

酥油:从牛奶提炼出来的脂肪。可供作食品或油灯燃料。

石蜜:待grace update.

黑石蜜:??

粳:一种稻米类型。读音同“更”。

草莠:坏草;杂草。莠是不好的、坏的事物,读作“又”。

绢:质薄而坚韧的生丝织品。读音同“卷”。

锦:色彩鲜艳、有各种花纹图案的丝织品。

绫:比缎细薄,有花纹的丝织品。如:“红绫”、“绫罗绸缎”。

织麤毛缕:动物的毛或麻线粗制成的衣服。“麤”同“粗”。

荆棘:多刺的灌木。

虻:昆虫纲双翅目虻科动物的通称。头阔、眼大、体粗壮多毛,小者体形如家蝇,大者体形如熊蜂,有刺吸式口器,吸食牛等牲畜血液,有时也吸食人血。读音同“盟”。

虱:同“虱”。寄生在人、动物和植物上的小型昆虫。头小,口突,腹大,无翅,以吸食动物血液或植物体液为生。会传染疾病。

蚖:蜥蜴类动物。古文作“螈”。

珠玑:珠,圆的珠。玑,不圆的珠。珠玑指珠玉、宝石。

没:消失、隐而不见。如:“出没”、“湮没”。

砂砾:粗细不一的碎石。也作“沙砾”。

十善:不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等十恶。

溪涧:两山间的流水。

戈:武器名。为长柄横刃的平头戟。

鉾:“矛”的异体字。读音同“矛”。

坎:坑穴;地面凹陷处。

怖畏:畏惧害怕。

弥:遍布。

少:稍微、略微。

正见:正确的见解;布施是善的、咒愿(祝福)是善的、供养是善的、有善行恶行、有善恶业报、有轮回、有父母(要孝顺)、有众生轮回受生(非断灭见)、有办法证得涅槃,以及四圣谛等出世间的智慧。

颠倒:违反真理的见解。

饕餮:饕为贪财,餮为贪食,饕餮比喻贪吃的人。在这里指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下,贪吃而成为胖子。

丘墟:土山、土堆。

五谷平贱:粮食价格平稳便宜。

无极:没有边际、无穷无尽。

村城邻比:村落城市像邻居一样座落在旁边。“邻”是“邻”的异体字。

初言亦善,中下亦善:开头、中间、结尾都是善的。

义味具足:意义、文句都具备满足。

却:退。“却”是“却”的异体字。

围:四周、周边的大小长度。

寻:长度单位,是伸张两臂后左右手之间的宽度。

觚:棱角。

间厕:间杂、置于其中。“厕”读音同“次”。

坏此幢已,以施沙门、婆罗门、国中贫者:将彰显国王威风的旗帜拆解作为布料,布施给在家和出家的修行人以及贫穷的人。“幢”是高举的竿柱系上丝帛作圆桶状的旗帜,原为战场上用来统领军队、显扬军威的物品。

灭行:灭除烦恼的行为 ??

我今遍观诸有力者无过魔力,然漏尽比丘力能胜彼:我看尽了所有有力的众生,没有力量能超越魔王的,但是烦恼灭尽的出家人的力量更胜于魔。按:魔王波旬是欲界最高天的天主之一,因此波旬的力量是欲界第一,参见《杂阿含经》卷三十一第882经:“譬如欲界诸神力,天魔波旬为第一。”然而漏尽比丘能断尽烦恼,魔王则不能。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依于四念处

纵使佛陀和大师们人不在了,佛弟子们更是要依法修行以自行体证佛法。

本经表示:“内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内外身身观,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比丘自炽燃,炽燃于法,不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不他归依。”

由本经可知自依、法依,依的不是己见,而是依佛法修四念处以自证。“念觉支”(即四念处)是“七觉支”的第一个,要有念觉支为基础,根基于其上发展其余各觉支,其余各觉支才不是空中楼阁。因此四念处的确像洲渚般,是实修佛法所依靠的基础。

  • “自洲”和“自炽然”

“自炽然”是比喻修行自证的智慧犹如灯明,和其他经中以“灭炽然”比喻灭除像火烧般逼迫身心的烦恼,当中的“炽然”是作不同的比喻。

梵文的 dvīpa 或巴利文的 dīpa 有“灯”、“洲”、两个意思,因此“自炽然”在其他经中也有翻译为“自洲”,例如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38经:“若比丘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洲依。”

  • 修四念处者魔不能扰

本经表示修四念处的修行者,“魔不能娆,功德日增”。如同《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25经所述:“初业清净,身身观念住者,超越诸魔。受、心、法法观念住者,超越诸魔。”

为什么呢?因为四念处修得好,能够不被外境所缠缚,如以下各经所述:

《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20经:“愚痴比丘内根外境被五缚已,随魔所欲。是故,比丘!当如是学:‘于自所行处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随他处他境界行。’云何比丘自所行处父母境界?谓四念处——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杂阿含经》卷九第245经:“有眼识色可爱、可念、可乐、可著,比丘见已,知喜不赞叹、不乐着坚实,有眼识色不可爱、念、乐、著,比丘见已,不瞋恚、嫌薄。如是比丘不随魔,自在,乃至解脱魔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比丘四品法经。”

-- 阿建 :

转轮圣王的政策中,有重视能够自清净,亦能清净他人的修行者,实践上可能就是礼遇真正去除贪瞋痴的修行者,并鼓励真修行者教化大众。

第七王不循正法治国导致“…不承旧法,其政ⓨ不平,天下怨诉,国土损减,人民凋落⑰。”,也讲到需要重视政策的延续性。 当第七王想要重振国策时,却也屡屡失败,我推测是第七王自己没有修行,纵然询问谋臣也帮助不大??

“何谓比丘财宝丰饶?于是比丘修习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周遍广普,无二无量,除众结恨,心无嫉恶,静默慈柔,以自娱乐,悲、喜、舍心亦复如是,是为⒨比丘财宝丰饶。--比丘的财宝丰饶是指慈悲喜舍俱足]

[进阶辨正]

 
agama3/長阿含經第六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6/17 11:40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6116189956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