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六

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导读

(二四)第三分坚固经第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那难陀波婆利菴林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有长者子,名曰坚固,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坚固长者子白佛言:“善哉,世尊!唯愿今者诸比丘:‘若有婆罗门、长者子、居士来,当为现神足上人法。’”

佛告坚固:“佛陀不要弟子向在家人示现神通我终不教诸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时,坚固长者子复白佛言:“唯愿世尊敕诸比丘:‘若有婆罗门、长者、居士来,当为现神足,显上人法。’”

佛复告坚固:“我终不教诸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时,坚固长者子白佛言:“我于上人法无有疑也。但此那难陀城国土丰乐,人民炽盛,若于中现神足者,多所饶益,佛及大众善弘道化。”

佛复告坚固:“我终不教诸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所以者何?有三神足。云何为三?一曰神足,二曰观察他心,三曰教诫。云何为神足?长者子!神足通比丘习无量神足,能以一身变成无数,以无数身还合为一,若远若近,山河石壁,自在无碍,犹如行空;于虚空中结加趺坐,犹如飞鸟;出入大地,犹如在水;若行水上;犹如履地;身出烟火,如大火聚,手扪日月,立至梵天。若有得信长者、居士见此比丘现无量神足,立至梵天,当复诣余未得信长者、居士所,而告之言:‘我见比丘现无量神足,立至梵天。’彼长者、居士未得信者,语得信者言:‘我闻有瞿罗咒,能现如是无量神变,乃至立至梵天。’”

佛复告长者子坚固:“彼不信者,有如此言,岂非毁谤言耶?”

坚固白佛言:“此实是毁谤言也。”

佛言:“我以是故,不敕诸比丘现神变化,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如是,长者子!此即是我诸比丘所现神足。

“云何名观察他心神足?他心通于是,比丘现无量观察神足,观诸众生心所念法,所为皆能识知。若有能得信长者、居士,见比丘现无量观察神足,观他众生心所念法,猥[*]屏所为皆悉识知,便诣余未得信长者、居士所,而告之曰:‘我见比丘现无量观察神足,观他众生心所念法,猥[*]屏所为皆悉能知。’彼不信长者、居士,闻此语已,生毁谤言:‘有乾陀罗咒能观察他心,猥[*]屏所为皆悉能知。’云何?长者子!此岂非毁谤言耶?”

坚固白佛言:“此实是毁谤言也。”

佛言:“我以是故,不敕诸比丘现神变化,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如是,长者子!此即是我比丘现观察神足。

“云何为教诫[*]神足?教诫通长者子!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清净,梵行具足。若长者、居士闻已,于中得信,得信已,于中观察自念:‘我不宜在家,若在家者,钩锁相连,不得清净修于梵行。我今宁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具诸功德,乃至成就三明,灭诸暗冥,生大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乐独闲居,专念不忘之所得也。’长者子!此是我比丘现教诫[*]神足。”

尔时,坚固长者子白佛言:“颇有比丘成此三神足耶?”

佛告长者子:“我不说有数,多有比丘成此三神足者。长者子!我有比丘在此众中自思念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彼比丘天道,往至四天王所,问四天王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由何永灭?’

“长者子!彼四天王报比丘言:‘我不知四大由何永灭?我上有天,名曰忉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彼天能知四大由何而灭。’彼比丘闻已,即倏趣天道,往诣忉利天上,问诸天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彼忉利天报比丘言:‘我不知四大何由永灭,上更有天,名曰焰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彼天能知。’即往就问,又言不知。

“如是展转,至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皆言:‘我不知四大何由而灭?上更有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名梵迦夷,彼天能知四大何由永灭。’彼比丘即倏趣梵道,诣梵天上问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彼梵天报比丘言:‘我不知四大何由永灭,今有大梵天王,无能胜者,统千世界,富贵尊豪,最得自在,能造化物,是众生父母,彼能知四大何由永灭。’长者子!彼比丘寻问:‘彼梵天王今为所在?’彼天报言:‘不知大梵今为所在,以我意观,出现不久。’未久,梵王忽然出现。长者子!彼比丘诣梵王所问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彼大梵王告比丘言:‘我梵天王无能胜者,统千世界,富贵尊豪,最得自在,能造万物,众生父母。’时,彼比丘告梵王曰:‘我不问此事,自问四大,地、水、火、风,何由永灭?’

“长者子!彼梵王犹报比丘言:‘我是大梵天王,无能胜者,乃至造作万物,众生父母。’比丘又复告言:‘我不问此,我自问四大何由永灭?’长者子!彼梵天王如是至三,不能报彼比丘四大何由永灭。时,大梵王即执比丘右手,将诣屏处,语言:‘比丘!今诸梵天皆谓我为智慧第一,无不知见,是故我不得报汝言:“不知不见此四大何由永灭。”’又语比丘:‘汝为大愚!乃舍如来于诸天中推问此事。汝当于世尊所问如此事,如佛所说,善受持之。’又告比丘:‘今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汝可往问。’

“长者子!时,比丘于梵天上忽然不现。譬如壮士屈伸臂顷,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来至我所,头面礼足,一面坐,白我言:‘世尊!今此四大,地、水、火、风,何由而灭?’时,我告言:‘比丘!犹如商人臂鹰入海,于海中放彼鹰飞空东西南北,若得陆地便即停止,若无陆地更还归船。比丘!汝亦如是,乃至梵天问如是义,竟不成就,还来归我。今当使汝成就此义。’即说偈言:

“‘何由无四大,  地水火风灭?
  何由无细,  及长短好丑?
  何由无名色,  永灭无有余?
  应答识无形,  无量自有光。
  此灭四亦灭,  麤细好丑灭,
  于此名色灭,  识灭余亦灭。’”

时,坚固长者子白佛言:“世尊!此比丘名何等?云何持之?”

佛告长者子:“此比丘名阿室已,当奉持之。”

尔时,坚固长者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姚秦三藏法师”,大正藏原为“后秦弘始年”,今依据明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师”。

“那难陀”,巴利本作 Nāḷandā。

“波婆利菴”,大正藏原为“波婆利掩”,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波婆利菴”。

“波婆利菴”,巴利本作 Pavārikambavana。

“坚固”,巴利本作 Kevaddha。

宋、元二本无“来”字。

宋本无“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时,坚固长者子复白佛言:“唯愿世尊敕诸比丘”三十四字。

宋、元、明三本无“显”字。

“诸比丘”,大正藏原为“比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诸比丘”。

大正藏在“者”字之后有一“子”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诫”,宋、元、明三本作“戒”。[*]

“烟火”,大正藏原为“烟火”,宋、元二本作“烟火”,明本作“烟焰”,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烟火”。

宋、元二本无“见”字。

大正藏无“子”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猥”,大正藏原为“隈”,今依据宋、明二本改作“猥”。[*]

大正藏无“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宋、元、明三本无“毁”字。

大正藏在“成”字之后有一“就”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大正藏无“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忉利”,巴利本作 Tāvatiṁsat。

大正藏无“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焰摩”,巴利本作 Yāma。

“兜率天”,巴利本作 Tusita。

“化自在天”,巴利本作 Nimmānarati。

“他化自在天”,巴利本作 Paranimmita-Vasavattin。

“梵迦夷”,巴利本作 Brahmakāyika。

“何由”,大正藏原为“由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何由”。

“梵天”,大正藏原为“大梵”,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梵天”。

“为”,明本作“何”。

“长者子”,大正藏原为“长者”,今依据明本改作“长者子”。

“曰”,宋本作“白”。

“天”,大正藏原为“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天”。

“伸”,大正藏原为“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一”,明本作“在”。

“便即”,大正藏原为“则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便即”。

“亦”,大正藏原为“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亦”。

[注解]

波婆利菴次:园林名,位于那难陀城。又译为“波婆利菴婆林”。

敕:吩咐,“敕”的异体字,读音同“赖”。

神足:这里为神通的通称,包含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神通”。

上人法:超越凡人的解脱或神通。又译为“上人之法”。

空闲处:离开聚落,寂静而适合修行的地方。又译为“阿兰若”、“阿练若”。

覆藏:只有自己知道,不告诉他人。

发露:表白自己所犯的过失。

神足:能依意念飞行、前往不论远近的地方、或转变物质的神通。又译为“神足通”、“如意足”。

观察他心:知道他人心里在想什么的神通。

教诫:开示说法教诲弟子。又译为“教诫示现”、“教训示现”。

隈屏:没有人看到的地方。“隈”读音同“威”,角落。屏是遮蔽物。//参考:杂阿含卷8第197经:他心示现者,如彼心、如彼意、如彼识,彼应作如是念、不应作如是念、彼应作如是舍、彼应作如是身证住,是名他心示现。由此处的理解,“隈”作“猥”似乎好一些,“猥”有鄙陋、粗俗、众多、庞杂、混乱之意,“屏”在此似有隐瞒、蒙蔽的意思,所以“猥屏所为”大约是指“众多鄙俗而不欲人知的念头”,但是具观察他心神足的都能知道。DL

倏:急速。“倏”是“倏”的异体字。

趣:前往。

四天王:欲界六天当中,四天王天的四位天王,各守护一方的天下,包括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又译为“四大天王”。

忉利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于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称三十三天。另译为“三十三天”。

焰摩: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译为“炎摩天”、“夜摩天”、“艳天”。

兜率天: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又译为“兜率陀天”,义译为“知足天”。

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第五天。此天天人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出五欲的境界而自娱乐,因此称为“化自在”。又译为“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最高天。此天天人能以较其低的天所变化出的欲境,自由拿来给自己娱乐,因此称为“他化自在”。又译为“他化乐天”。

梵迦夷:色界初禅天的通称,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又译为“梵身天”。

屏处:隐密的地方;人们看不到的地方。

受持:接受不忘,依循实践。

屈伸臂顷:弯曲再伸直手臂那么短的时间。

麤:“粗”的异体字。

名色:即色、受、想、行、识五阴。其中“名”是“受、想、行、识”四阴,即所有心理的运作,没有形体而只能用名字来诠释,因此称作“名”;“色”即色阴,也就是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另外也有解释“名色”为“分别色”,分别四大及其变化。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佛陀不要弟子向在家人示现神通

【待撰写】

律中记载佛陀制戒禁止比丘对未受大戒的人自称得到过人法(超越凡人的解脱或神通),和本经的意旨一致。

另一方面,神足通、他心通、教诫通也有助于教化真正深入佛法精进修行的弟子,如《杂阿含经》卷八第197经《中阿含经》卷三十五〈梵志品2〉第143经伤歌逻经提到佛陀以神足示现、他心示现、教诫示现教导出家弟子,其中以教诫示现最重要。

  • 清净光明的识最终仍要灭

佛在本经说:“应答识无形,无量自有光”,表示识没有形貌,也可说没有边界,只有自生的光明。修定到心不随境转后,剩下纯粹的觉知功能,有如清净的心光。但这样清净光明的识终究也要灭,才能涅槃:“此灭四亦灭,麤细好丑灭,于此名色灭,识灭余亦灭。”也就是说“识”灭则“名色”灭。《中阿含经》卷五十八〈晡利多品3〉第211经大拘𫄨罗经也同样讲到:“云何知名色灭如真?谓识灭名色便灭,是谓知名色灭如真。”

事实上,“识”和“名色”辗转相依,互相依靠而生长,如《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88经:“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在十二因缘的架构下来分析,要灭除“识”和“名色”,则要洞悉并灭除“无明”和“行”。对于十二因缘架构的详细分析,可参考《杂阿含经》卷十二

[进阶辨正]

 
agama3/長阿含經第二十四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3/09/02 21:42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269760131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