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目錄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五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导读(二二)第三分种德经第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鸯伽ⓑ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游行人间,止宿瞻婆①ⓒ城伽伽ⓓ池②侧。 时,有婆罗门,名曰种德ⓔ,住瞻婆城,其城人民众多,炽盛丰乐,波斯匿王即封此城与种德婆罗门,以为梵分。此婆罗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异学③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世典幽微④靡⑤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占ⓕ候⑥吉凶、祭祀仪礼,有五百弟子,教授不废。 时,瞻婆城内诸婆罗门、长者、居士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从鸯伽国游行人间,至ⓖ瞻婆城伽伽池侧,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⑦,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⑧,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此真人应往觐现,今我宁可往与相见。”作此言已,即共相率⑨,出瞻婆城,队队ⓗ相随,欲往诣佛。 时,种德婆罗门在高台上,遥见众人队队[*]相随,故问侍者:“彼诸人等以何因缘队队[*]相随?欲何所至?” 侍者白言:“我闻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鸯伽国游行人间,至瞻婆城伽伽池侧,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人说,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此瞻婆城诸婆罗门、长者、居士众聚相随,欲往问讯瞿昙沙门耳ⓘ。” 时,种德婆罗门即敕⑩侍者:“汝速持我声,往语诸人:‘卿等小住⑪,须我往至,当共俱诣彼瞿昙所。’” 时,彼侍者即以种德声,往语诸人言:“诸人且住,须我往到,当共俱诣彼瞿昙所。” 时,诸人报侍者言:“汝速还白婆罗门言:‘今正是时⑫,宜共行也。’” 侍者还白:“诸人已住,言:‘今正是时,宜共行也。’”时,种德婆罗门即便下台,至中门立。 时,有余婆罗门五百人,以ⓙ少因缘,先集门下,见种德婆罗门来,皆悉起迎问言:“大婆罗门!欲何所至?” 种德报言:“有沙门瞿昙释种子出家成道,于鸯伽国游行人间,至瞻婆城伽伽池侧,有大名称,流闻天下,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如是ⓚ真人宜往觐现,我今欲往至彼相见。” 时,五百婆罗门即白种德言:“勿往相见,所以者何?彼应诣此,此不应往。今大婆罗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若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皆能分别,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占ⓛ相吉凶、祭祀仪ⓜ礼;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颜貌端正,得梵色像⑬;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戒德⑭增上,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 “又大婆罗门所言柔和,辩才具足,义味⑮清净;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为大师,弟子众多;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常教授五百婆罗门;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四方学者皆来请受,问诸技术祭祀之法,皆能具答⑯;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为波斯匿ⓝ王及瓶沙ⓞ⑰王恭敬供养;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富有财宝,库藏盈溢;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又大婆罗门智慧明达,所言通利,无有怯弱⑱;成就此法者,彼应诣此,此不应诣彼。” 尔时,种德告诸婆罗门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我具有此德,非不有也。汝当听我说,沙门瞿昙所有功德⑲,我等应往彼,彼不应来此ⓟ。沙门瞿昙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彼成就此法者,我等应往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颜貌端正,出刹利种;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生尊贵处,出家为道;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光色具足,种姓真正,出家修道;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生财富家,有大威力,出家为道;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具贤圣戒,智慧成就;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善于言语柔软和雅;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为众导师,弟子众多;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永灭欲爱⑳,无有卒暴㉑,忧畏已除,衣毛不竖,欢喜和悦,见人称善,善说行报,不毁余道㉒;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恒为波斯匿王及瓶沙王礼敬供养;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为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礼敬供养,亦为梵婆罗门、多利遮婆罗门、锯齿婆罗门、首迦摩纳都耶子所见供养;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为诸声闻㉓弟子之所宗ⓣ奉,礼敬供养,亦为诸天、余鬼神众之所恭敬,释种、俱利、冥宁㉔、跋祇㉕、末罗ⓤ、酥摩㉖皆悉宗[*]奉;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授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归五戒;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授沸伽罗娑罗婆罗门等三归五戒;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弟子受三自归五戒ⓥ,诸天、释种、俱利等,皆受三归五戒;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游行之时,为一切人恭敬供养;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城郭㉗聚落,为人供养;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非人、鬼神不敢触娆;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其处人民皆见光明,闻天乐音;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若欲去时,众人恋慕,涕泣㉘而送;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初出家时,父母涕泣,爱惜恋恨;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少壮出家,舍诸饰好、象马、宝车、五欲㉙、璎珞;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若其在家,当居ⓧ四天下,统领民物,我等皆属;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明解梵法,能为人说,亦与梵天往返言语;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三十二相皆悉具足;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智慧通达,无有怯弱;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彼瞿昙今来至此ⓩ瞻婆城伽伽池侧,于我为尊,又是贵客,宜往亲觐。” 时,五百婆罗门白种德言:“甚奇!甚特!彼之功德乃能Ⓐ如是耶?若彼于诸德中能成一者尚不应来,况今尽具!宜尽相率,共往问讯。” 种德答言:“汝欲行者,宜知是时。” 婆罗门思考要怎么问答才不会减损自己名声 时,种德即严驾宝车,与五百婆罗门及瞻婆城诸婆罗门长者、居士,前后围遶,诣伽伽池。去池不远,自思惟言:“我设问瞿昙,或不可彼意,彼沙门瞿昙当呵我言:‘应如是问,不应如是问。’众人闻者,谓我无智,损我名称。设沙门瞿昙问我义者,我答或不称彼意,彼沙门当呵我言:‘应如是答,不应如是答。’众人闻者,谓我无智,损我名称。设我默然于此还者,众人当言:‘此无所知。’竟Ⓑ不能至沙门瞿昙所,损我名称。若沙门瞿昙问我婆罗门法者,我答瞿昙足合其意耳。” 时,种德于伽伽池侧作是念已,即便前行下车步进,至世尊所,问讯已,一面坐。时,瞻婆城诸婆罗门、长者、居士,或有礼佛而坐者,或有问讯而坐者,或有称名而坐者,或有Ⓒ叉手向佛而坐者,或有默然而坐者。众坐既定,佛知种德婆罗门心中所念,而告之曰:“汝所念者,当随汝愿!”佛问种德:“汝婆罗门成就几法?所言诚实,能不虚妄。” 佛陀知道婆罗门心中所念尔时,种德默自念言:“甚奇!甚特!沙门瞿昙有大神力,乃见人心,如我所念而问我义。” 时,种德婆罗门端身正坐,四顾大众,熙Ⓓ怡㉚而笑,方答佛言:“我婆罗门成就五法,所言至诚,无有虚妄。云何为五?一者婆罗门七世已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二者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明Ⓔ察吉凶、祭祀仪[*]礼。三者颜貌端正Ⓕ。四者持戒具足。五者智慧通达。是为五。瞿昙!婆罗门成就Ⓖ此五法,所言诚实,无有虚妄。” 佛言:“善哉,种德!颇有婆罗门于五法中舍一成四,亦所言诚实,无有虚妄,得名婆罗门耶?” 种德白佛言:“有。所以者何?瞿昙!何用生为㉛?若婆罗门异学三部讽诵通利,种种经书尽能分别,世典幽微靡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相法、明察吉凶、祭祀仪[*]礼,颜貌端正,持戒具足,智慧通达;有此四法,则所言诚实,无有虚妄,名婆罗门。” 佛告种德:“善哉,善哉,若于此四法中舍一成三者,亦所言诚实,无有虚妄,名婆罗门耶?” 种德报言:“有。所以者何?何Ⓗ用生、诵为㉜?若婆罗门颜貌端正,持戒具足,智慧通达;成此三者,所言真诚,无有虚妄,名婆罗门。” 佛言:“善哉,善哉,云何?种德Ⓘ!若于三法中舍一成二,彼亦所言至诚,无有虚妄,名婆罗门耶?” 答曰:“有。所以者何?何用生、诵及端正为㉝?” 尔时,五百婆罗门各各举声,语种德婆罗门言:“何故呵止㉞生、诵及与端正,谓为无用?” 尔时,世尊告五百婆罗门曰:“若种德婆罗门容貌丑陋,无有种姓,讽诵不利,无有辩才、智慧、善答,不能与我言者,汝等可语;若种德颜貌端正,种姓具足,讽诵通利,智慧辩才,善于问答,足堪与我共论义者,汝等俱Ⓙ默,听此人语。” 尔时,种德婆罗门白佛言:“唯愿瞿昙且小停止!我自以法往训此人。” 尔时,种德寻告五百婆罗门曰:“鸯伽摩纳㉟今在此众中,是我外甥Ⓚ,汝等见不?今Ⓛ诸大众普共集此,唯除瞿昙颜貌端正,其余无及此摩纳者;而此摩纳杀生、偷盗、淫逸Ⓜ、无礼、虚妄、欺诳㊱,以火烧人,断道为恶。诸婆罗门!此鸯伽摩纳众恶悉备,然则讽诵、端正,竟何用为?” 时,五百婆罗门默然不对。种德白佛言:“若持戒具足,智慧通达,则所言至诚,无有虚妄,得名婆罗门也。” 佛言:“善哉,善哉,云何?种德!若于二法中舍一成一,亦所言诚实,无有虚妄,名婆罗门耶Ⓝ?” 答曰:“不得。所以者何?戒即智慧,智慧即戒;有戒有智,然后所言诚实,无有虚妄,我说名婆罗门。” 戒与智慧互相依赖、增长,具备两者才是修行者 佛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有戒则有慧,有慧则有戒;戒能净慧,慧能净戒。种德!如人洗手,左右相须㊲,左能净右,右能净左。此亦如是,有慧则有戒,有戒则有慧,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婆罗门!戒、慧具者,我说名比丘。” 尔时,种德婆罗门白佛言:“云何为戒?” 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曰:“若如来出现于世,应供、正遍知、明行成、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人说,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若长者、长者子闻此法者,信心清净;信心清净已,作如是观:‘在家为难,譬如桎梏㊳;欲修梵行,不得自在。今我宁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于异时舍家财业,弃捐Ⓟ㊴亲族,服三法衣,去诸饰好,讽诵毘尼Ⓠ,具足戒律,舍杀不杀,——乃至心法四禅现得欢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居之所得也。婆罗门!是为具戒。” 又问:“云何为慧?” 佛言:“若比丘以三昧㊵心清净无秽,柔软调伏,住不动处,——乃至得三明㊶,除去无明,生于慧明,灭于暗冥,生大法光,出漏尽智㊷。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居之所得也。婆罗门!是为智慧具足。” 时,种德婆罗门白佛言:“今我归依佛、法、圣众,唯愿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时,种德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姚秦三藏法师”,大正藏原为“后秦弘始年”,今依据明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师”。 ⓑ “鸯伽”,巴利本作 Aṅgā。 ⓒ “瞻婆”,巴利本作 Campā。 ⓓ “伽伽”,巴利本作 Gaggarā。 ⓔ “种德”,巴利本作 Soṇadaṇḍa。 ⓕ “占”,大正藏原为“瞻”,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占”。 ⓖ “至”,大正藏原为“来”,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永乐北藏三本改作“至”。 ⓗ “队队”,圣本作“𬯎𬯎”。[*] ⓘ “耳”,明本作“尔”。[*] ⓙ “以”,圣本作“已”。 ⓚ “是”,圣本作“此”。 ⓛ “占”,大正藏原为“瞻”,今依据明本改作“占”。 ⓜ “仪”,圣本作“宜”。[*] ⓝ “波斯匿”,巴利本作 Pasenadi。 ⓞ “瓶沙”,巴利本作 Bimbisāra。 ⓟ 宋、元、明、圣四本无“此”字。 ⓠ “诣”,宋、元二本作“往”。 ⓡ “又”,宋、元二本作“此”。 ⓢ “沸伽罗娑罗”,巴利本作 Pokkharasāti。 ⓣ “宗”,圣本作“崇”。[*] ⓤ “罗”,大正藏原为“余”,今依据宋、元、明、碛砂藏四本改作“罗”。 ⓥ “五戒”,宋、元二本作“五戒不敬”,明本作“五戒不杀”,圣本作“不杀”。 ⓦ “诣”,圣本作“就”。 ⓧ “居”,圣本作“君”。 ⓨ 宋本无“门”字。 ⓩ 圣本无“此”字。 Ⓐ 大正藏无“能”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竟”,圣本作“见”。 Ⓒ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熙”,宋、元、明三本作“憘”,圣本作“嬉”。 Ⓔ “明”,圣本作“时”。 Ⓕ “正”,圣本作“政”。 Ⓖ “就”,宋、元、明三本作“此”。 Ⓗ 宋、元、明三本无“何”字。 Ⓘ 大正藏无“种德”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俱”,大正藏原为“且”,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俱”。 Ⓚ “甥”,宋、圣二本作“生”。 Ⓛ “今”,宋、元二本作“令”。 Ⓜ “逸”,宋、元二本作“泆”。 Ⓝ “耶”,宋、元、明三本作“即”。 Ⓞ 宋、元、明三本无“无上士”三字。 Ⓟ “捐”,圣本作“损”。 Ⓠ “毘尼”,大正藏原为“比丘”,今依据宋、元、明、碛砂藏四本改作“毘尼”。 [注解]① 瞻婆: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鸯伽国的首都,位于恒河南岸。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鸯伽国又称为瞻波国,为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摩竭陀国的东北边,曾隶属于摩竭陀国。又译为“瞻波”、“占波”。 ② 伽伽池:名为伽伽罗的睡莲池。 ③ 异学:这里指婆罗门的学问与经典。 ④ 幽微:隐微。 ⑤ 靡:无、不。 ⑥ 占候:以天象变化来附会人事,推测吉凶祸福。 ⑦ 如来、至真、等正觉:佛陀。“如来、至真、等正觉”是如来十号的前三个,这里以这三个称号来代表佛陀。“至真”是“应供”的另译,指应该接受供养的完美的人,“等正觉”指完全契于真理、遍于一切的觉悟。 ⑧ 作证:亲身体证。 ⑨ 相率:互相带引,共同。 ⑩ 敕:吩咐。 ⑪ 小住:稍微停留一阵子。 ⑫ 今正是时:现在正是适当的时候。 ⑬ 梵色像:像梵天一样的容貌色相。 ⑭ 戒德:戒律之功德。 ⑮ 义味:意义与文句。 ⑯ 具答:完整地回答。 ⑰ 瓶沙:优婆塞名,是摩竭提国的国王,阿阇世王的父亲。悉达多太子出家后曾行经摩竭提国王舍城,瓶沙王见到他很欢喜,表示愿意让半个国家给悉达多太子,要他别出家了。悉达多太子没有接受,瓶沙王就预约他成道后到王舍城接受供养。曾建立迦兰陀竹园,供养三宝,后被太子阿阇世篡位而死在狱中。《长阿含经》卷五第4经阇尼沙经记载他命终后往生为毘沙门天王的太子。又译为“频婆娑罗”。 ⑱ 怯弱:胆怯懦弱。 ⑲ 功德:功用;善业的威德。 ⑳ 欲爱:欲界众生(感官之欲)的渴爱。 ㉑ 卒暴:心念急遽起伏。 ㉒ 善说行报,不毁余道:善于讲说业报,不毁谤其他的修行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是业论者、[有]作业论者、对无恶婆罗门身分之人的尊敬者”。 ㉓ 声闻:从佛听法而修行的佛弟子。另译为“弟子”。 ㉔ 冥宁: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毘罗卫城的东边,中印度北部。“冥宁”为音译,义译是“力士”,又译为“末罗”、“摩罗”。本来是当地人的族名,后来也作国名,该族人发源自拘尸那竭城。 ㉕ 跋祇: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摩竭提国的北方,当今印度东北部,是由八个种族组成的联邦共和国,首都是毘舍离。也是中印度北部的种族名。又译为跋耆、拔耆、跋阇。 ㉖ 酥摩:族名。 ㉗ 城郭:城邑、城市。 ㉘ 涕泣:流泪哭泣。 ㉙ 五欲: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而起的欲望。也就是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㉚ 熙怡:和悦的样子。 ㉛ 何用生为:何必需要身世呢? ㉜ 何用生、诵为:何必需要身世、习诵吠陀呢? ㉝ 何用生、诵及端正为:何必需要身世、习诵吠陀及相貌端正呢? ㉞ 呵止:呵骂阻止。 ㉟ 鸯伽摩纳:名为鸯伽的少年;摩纳指少年或少年学生,又译为“摩那婆”、“摩纳磨”。 ㊱ 欺诳:诈欺、诳骗。 ㊲ 相须:互相依靠、依赖。 ㊳ 桎梏:脚镣手铐。为古代拘系犯人的刑具,桎用在脚,梏用在手。引申为束缚。读音同“至固”。 ㊴ 弃捐:舍弃、抛弃。 ㊵ 三昧: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又译为“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 ㊶ 三明: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尽明(漏尽神通)。 ㊷ 漏尽智:断尽烦恼、解脱生死的智慧。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种德婆罗门身兼村长与导师,依然虚怀若谷、热衷追求真理,听到有觉悟者到附近,主动前往听法。然而将与佛陀问答时还是考虑了自己的名声地位,只打算讨论最安全的主题。 佛陀得知他心中所念,从婆罗门应具备的功德,善巧地引导到戒与智慧,使种德信受归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