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一

东晋孝武及安帝世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年六月了于东亭寺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道祖笔受

中阿含七法品第一(有十经)(初一日诵)(有五品半合有六十四经)

 善法、昼度树  城、水、木积喻
 善人往、世福  七日、车、漏尽

(一)中阿含七法品善法经第一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便于贤圣得欢喜乐,正趣漏尽。云何为七?谓比丘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知人胜如

“云何比丘为知法耶?谓比丘知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是谓比丘为知法也。若有比丘不知法者,谓不知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如是比丘为不知法。若有比丘善知法者,谓知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是谓比丘善知法也。

“云何比丘为知义耶?谓比丘知彼彼说义是彼义、是此义,是谓比丘为知义也。若有比丘不知义者,谓不知彼彼说义是彼义、是此义,如是比丘为不知义。若有比丘善知义者,谓知彼彼说义是彼义、是此义,是谓比丘善知义也。

“云何比丘为知时耶?谓比丘知是时修下相,是时修高相,是时修舍相,是谓比丘为知时也。若有比丘不知时者,谓不知是时修下相,是时修高相,是时修舍相,如是比丘为不知时。若有比丘善知时者,谓知是时修下相,是时修高相,是时修舍相,是谓比丘善知时也。

“云何比丘为知节耶?谓比丘知节,若饮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卧、若语若默、若大小便,捐除睡眠,修行正智,是谓比丘为知节也。若有比丘不知节者,谓不知若饮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卧、若语若默、若大小便,捐除睡眠,修行正智,如是比丘为不知节。若有比丘善知节者,谓知若饮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卧、若语若默、若大小便,捐除睡眠,修行正智,是谓比丘善知节也。

“云何比丘为知己耶?谓比丘自知我有尔所信、戒、闻、施、慧、辩、阿含及所得,是谓比丘为知己也。若有比丘不知己者,谓不自知我有尔所信、戒、闻、施、慧、辩、阿含及所得,如是比丘为不知己。若有比丘善知己者,谓自知我有尔所信、戒、闻、施、慧、辩、阿含及所得,是谓比丘善知己也。

“云何比丘为知众耶?谓比丘知此刹利众、此梵志众、此居士众、此沙门众,我于彼众应如是去、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语、如是默,是谓比丘为知众也。若有比丘不知众者,谓不知此刹利众、此梵志众、此居士众、此沙门众,我于彼众应如是去、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语、如是默,如是比丘为不知众。若有比丘善知众者,谓知此刹利众、此梵志众、此居士众、此沙门众、我于彼众应如是去、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语、如是默,是谓比丘善知众也。

“云何比丘知人胜如?谓比丘知有二种人,有信、有不信;若信者胜,不信者为不如也。谓信人复有二种,有数往见比丘、有不数往见比丘;若数往见比丘者胜,不数往见比丘者为不如也。谓数往见比丘人复有二种,有礼敬比丘、有不礼敬比丘;若礼敬比丘者胜,不礼敬比丘者为不如也。谓礼敬比丘人复有二种,有问经、有不问经;若问经者胜,不问经者为不如也。谓问经人复有二种,有一心听经、有不一心听经;若一心听经者胜,不一心听经者为不如也。谓一心听经人复有二种,有闻持法、有闻不持法;若闻持法者胜,闻不持法者为不如也。谓闻持法人复有二种,有闻法观义、有闻法不观义;若闻法观义者胜,闻法不观义者为不如也。谓闻法观义人复有二种,有知法、知义、向法次法、随顺于法、如法行之;有不知法、不知义、不向法次法、不随顺法、不如法行。若知法、知义、向法次法、随顺于法、如法行者胜;不知法、不知义、不向法次法、不随顺法、不如法行者为不如也。谓知法、知义、向法次法、随顺于法、如法行人复有二种,有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有不自饶益,亦不饶益他,不饶益多人,不愍伤世间,不为天、不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若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此人于彼人中为极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譬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于彼中为极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如是若人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此二人如上所说,如上分别,如上施设,此为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是谓比丘知人胜如。”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善法经第一竟(一千四百二十三字)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孝武及安帝世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年六月了于东亭寺”二十三字。

宋、元、明三本无“道祖笔受”四字。

宋、元、明三本无“中阿含”三字。

宋、元、明三本将“有五品半合有六十四经”十字夹注置于“中阿含经卷一”后。

“七日、车、漏尽”,大正藏原为“日、车、漏尽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七日、车、漏尽”。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知人胜如”,巴利本作 Dhammaññū, attaññū, kālaññū, mattaññū, atthaññū, parisaññū, puggalaparaññū。

大正藏在“说”字之后有一“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巴利本作 Sutta, Geyya, Veyyākaraṇa, Gāthā, Udāna, Itivuttaka, Jātaka, Abbhutadhamma, Vedalla。

宋、元、明三本无“不”字。

明本无“善法经第一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无“一千四百二十三字”八字。

[注解]

一日诵:指结集经典时,一日诵出的经典分量(约八千字)。后世演变为一日课诵经典的分量。

五品半合有六十四经:指初诵的五品:七法品、业相应品、舍梨子相应品、未曾有法品、习相应品,因王相应品有七经在初诵,另有七经是在小土城颂王相应品内,所以称半品。从七法品善法经到王相应品天使经共64部经,涵盖于卷一至卷十二。

正经:佛陀所说法中简单散文形式的经文。又译为“契经”、“贯经”,音译为“修多罗”。按:这段的正经、歌咏……说义即十二部经,是将佛陀说法依据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的佛经。“契经”可广义地指全部的佛经,在这里则是狭义地指十二部经之一。

歌咏:本意是“可以唱出来的”,但在文学形式里是指以韵文形式的偈颂来重述前面散文形式的经文。例如经中的摄颂(结集经典时将佛经中的关键名词以偈颂代表,以避免遗漏、并方便记忆,常见将每十经的关键名词整理为一摄颂),以及在《杂阿含经》以八众为说法对象的经文(八众诵)中,常见佛陀在问答后所说的偈颂。音译为“祇夜”、“祇夜经”。

记说:原指佛陀说法中进一步详细解说教理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的部分,后转指佛陀确知地预言弟子将证得的果位或往生去处。又译为“授决”、“授记”、“受记”、“记别”、“受记经”。

偈咃:这是一种只有韵文的文学形式,例如《法句经》、《长老偈》、《长老尼偈》等。又译为“偈”、“偈经”,音译为“伽陀”。

因缘:经典中说明佛陀说法及制定戒律由来的部分。另译为“天本经”,音译为“尼陀那”。

撰录:佛弟子前世的故事,例如某些人在今世有杰出的表现,而在前世也有英雄式的善行,像这样将过去、现在以因果业报串连起来的故事。又译为“譬喻”、“证喻经”,音译为“阿波陀那”。

本起:过去佛的世界所发生的故事或过去转轮王的故事;过去世所发生的故事,除了“本生”(佛陀在修菩萨行的过去世的故事)和“譬喻”(佛弟子在过去世的故事)以外的。又译为“本末”、“本事”、“相应经”、“如是语”,音译为“伊帝目多伽”。

此说:佛陀有感而发、不问自说的法。佛陀通常是应别人的请求而说法,未经他人请求而自己说出来的法即为自说经。又译为“说”、“自说”、“无问自说”、“广演”、“法句经”,音译为“优陀那”。

生处:佛陀前世的故事,例如《生经》、《六度集经》等。又译为“生经”、“本缘经”、“本生经”,音译为“阇多伽”。

广解:广说种种甚深的法义,也指大乘经典。又译为“广经”、“方等”、“方广”,音译为“毘富罗”、“毘佛略”。

未曾有法:佛陀所说希有而不可思议的事情,例如《中阿含经》卷八卷九〈未曾有法品 4〉的经文。又译为“未曾有”、“未曾有经”,音译为“阿浮多达摩”。

说义:对佛陀所说经典的注释说明,例如《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2经。又译为“广普”、“论议”、“大教经”,音译为“优波提舍”。

彼彼说义:十二部经每一部所说的含义。

下相:能沉淀心情的相,例如单一的所缘。又译为“止相”、“息止相”。

高相:能振奋心情的相,例如光明相或能引起喜悦的佛号或佛像。又译为“举相”、“精进相”。

舍相:能让心舍离的相,例如苦的观想。又译为“舍离相”。

知节:知道节制;知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知量”。

正智:在这里特指“正确的见识”。相当的《七知经》经文作“事从约省”,相当的《增壹阿含经》经文作“自筹量[……]知止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知道……领受的量”。

所得:对佛法的证量。

刹利: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王族及武士阶级,掌管政治及军事。又译为“刹帝利”。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净的修行)的人,音译为“婆罗门”,为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祭司阶级。

居士:在家的修行人。

沙门:出家的修行人。

数往见比丘:时常前往会见比丘。

向法次法:依著一个修行“法”、下一个修行法(“次法”)的实践方“向”顺序修行。又译为“法次法向”、“如说修行”。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知时”的修法

本经在“知时”的段落,说“知是时修下相,是时修高相,是时修舍相”,可参见《杂阿含经》卷二十七第714经的教导:在心浮动散乱时,不宜用能振奋心情的方法,而要用能沉淀心情的方法;在心萎靡不振时,要用能振奋心情的方法,不宜用能沉淀心情的方法。例如修定,当无论如何都很昏沉时,要用能提神醒脑的方法作个改变,而不是继续修定而更加昏沉。

在心念专注稳定时,进一步修行舍离,则有助于智慧的生起;但若心还完全无法专注,没有“正念”的基础,一味地舍离恐怕会让心念更跳跃,而难以专注稳定下来。

这也和《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第1247经呼应:“应当专心方便,随时思惟三相。云何为三?随时思惟止相,随时思惟举相,随时思惟舍相。若比丘一向思惟止相,则于是处其心下劣。若复一向思惟举相,则于是处掉乱心起。若复一向思惟舍相,则于是处不得正定,尽诸有漏。”(CBETA, T02, no. 99, p. 342, a4-10)

  • 对应经典中对“知时”的说明

对应经典中对于“知时”的说明,《七知经》所载和本经类似:“知是时可惟寂灭想,是时不惟受行想,是时可惟慎护想”,《增壹阿含经》和南传《增支部尼柯耶》中则除了禅修时的调整外,也含括生活中更广的层面,如《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三〈等法品 39〉第1经:“可修观时便修观,可修止时便修止,可默知默,可行知行,可诵知诵,可授前人便授前人,可语知语。”南传《增支部尼柯耶》7集68经:“这是学习的时机,这是遍问的时机,这是努力的时机,这是独坐的时机。”

  • “知人胜如”的层次

经文中“知人胜如”的层次为:有信 → 数往见比丘 → 礼敬比丘 → 问经 → 一心听经 → 闻持法 → 知法、知义、向法次法 → 有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

这当中包含能让人证得初果的四个要素(“四预流支”):亲近善男子→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进阶辨正]

(二)中阿含七法品昼度树经第二(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三十三天昼度树叶萎黄,是时,三十三天悦乐欢喜,昼度树叶不久当落。复次,三十三天昼度树叶已落,是时,三十三天悦乐欢喜,昼度树叶不久当还生。复次,三十三天昼度树叶已还生,是时,三十三天悦乐欢喜,昼度树不久当生网。复次,三十三天昼度树已生网,是时,三十三天悦乐欢喜,昼度树不久当生如鸟喙。复次,三十三天昼度树已生如鸟喙,是时,三十三天悦乐欢喜,昼度树不久当开如钵。复次,三十三天昼度树已开如钵,是时,三十三天悦乐欢喜,昼度树不久当尽敷开。若昼度树已尽敷开,光所照、色所映、香所熏,周百由延,是时,三十三天于中夏四月,以天五欲功德具足而自娱乐,是谓三十三天于昼度树下集会娱乐也。

“如是义,圣弟子亦复尔,思念出家,是时圣弟子名为叶黄,犹三十三天昼度树叶萎黄也。复次,圣弟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是时圣弟子名为叶落,犹三十三天昼度树叶落也。复次,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是时,圣弟子名叶还生,犹三十三天昼度树叶还生也。复次,圣弟子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是时,圣弟子名为生网,犹三十三天昼度树生网也。复次,圣弟子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是时,圣弟子名生如鸟喙,犹三十三天昼度树如鸟喙也。复次,圣弟子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是时,圣弟子名生如钵,犹三十三天昼度树如钵也。

“复次,圣弟子诸漏已尽,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是时,圣弟子名尽敷开,犹三十三天昼度树尽敷开也。彼为漏尽阿罗诃比丘,三十三天集在善法正殿,咨嗟称叹:‘某尊弟子于某村邑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诸漏已尽,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谓漏尽阿罗诃共集会也,如三十三天昼度树下共集会也。”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昼度树经第二竟(七百五十二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静”,宋、元、明三本作“靖”。

明本无“昼度树经第二竟”七字。

宋、元、明三本无“七百五十二字”六字。

[注解]

刺桐树

昼度树:刺桐树,为豆科刺桐属的落叶大乔木。在这里特指三十三天一株知名的树,义译为“香遍树”。

生如鸟喙:另译作“雹节”,即昼度树的花苞初绽,状如鸟的尖嘴。

由延:长度单位,帝王一天行军的里程,约七、八公里。另译作“由旬”。

初禅:离于感官欲乐,离于恶的、不善的事情,觉与观两者皆有,由舍离而生起喜与乐,而达到的禅定境界。

成就游:达成并保持着。又译为“具足住”。

定生喜乐:依定而生起喜与乐,指第二禅的境界。

知如真:如其原貌地了知;契合真理地了知。又译为“如实知”。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中以昼度树开花的次序来比喻的,为由戒生定、依定发慧的次第。

c.f.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Help/9/F0010089&num=24

[进阶辨正]

(三)中阿含七法品城喻经第三(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王边城七事具足,四食丰饶,易不难得,是故王城不为外敌破,唯除内自坏。

“云何王城七事具足?谓王边城造立楼橹,筑地使坚,不可毁坏,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一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掘凿池堑,极使深广,修备可依,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二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周匝通道,开除平博,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三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集四种军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四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豫备军器弓、矢、、戟,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五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立守门大将,明略智辩,勇毅奇谋,善则听入,不善则禁,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六事具足。复次,如王边城筑立高墙,令极牢固,泥涂垩洒,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七事具足也。

“云何王城四食丰饶,易不难得?谓王边城水草樵木,资有豫备,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一食丰饶,易不难得。复次,如王边城多收稻谷及储畜麦,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二食丰饶,易不难得。复次,如王边城多积豆及大小豆,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三食丰饶,易不难得。复次,如王边城畜酥油、蜜及甘蔗、糖、鱼、盐、肉,一切具足,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四食丰饶,易不难得。如是王城七事具足,四食丰饶,易不难得,不为外敌破,唯除内自坏。

“如是,若圣弟子亦得七善法,四增上心,易不难得。是故圣弟子不为魔王之所得便,亦不随恶不善之法,不为染污所染,不复更受生也。

“云何圣弟子得七善法?谓圣弟子得坚固信,深著如来,信根已立,终不随外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是谓圣弟子得一善法。复次,圣弟子常行耻,可惭知惭,恶不善法秽污烦恼,受诸恶报,造生死本,是谓圣弟子得二善法。复次,圣弟子常行羞,可愧知愧,恶不善法秽污烦恼,受诸恶报,造生死本,是谓圣弟子得三善法。复次,圣弟子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是谓圣弟子得四善法。复次,圣弟子广学多闻,守持不忘,积聚博闻,所谓法者,初善、中善、竟亦善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如是诸法广学多闻,玩习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是谓圣弟子得五善法。复次,圣弟子常行于念,成就正念,久所曾习,久所曾闻,恒忆不忘,是谓圣弟子得六善法。复次,圣弟子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是谓圣弟子得七善法也。

“云何圣弟子逮四增上心,易不难得?谓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逮初禅成就游,是谓圣弟子逮初增上心,易不难得。复次,圣弟子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逮第二禅成就游,是谓圣弟子逮第二增上心,易不难得。复次,圣弟子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逮第三禅成就游,是谓圣弟子逮第三增上心,易不难得。复次,圣弟子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逮第四禅成就游,是谓圣弟子逮第四增上心,易不难得。

“如是,圣弟子得七善法,逮四增上心,易不难得。不为魔王之所得便,亦不随恶不善之法,不为染污所染,不复更受生。如王边城造立楼橹,筑地使坚,不可毁坏,为内安隐,制外怨敌。如是,圣弟子得坚固信,深著如来,信根已立,终不随外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是谓圣弟子得信楼橹,除恶不善,修诸善法也。

“如王边城掘凿池堑,极使深广,修备可依,为内安隐,制外怨敌。如是,圣弟子常行惭耻,可惭知惭,恶不善法秽污烦恼,受诸恶报,造生死本,是谓圣弟子得惭池堑,除恶不善,修诸善法也。

“如王边城周匝通道,开除平博,为内安隐,制外怨敌。如是,圣弟子常行羞愧,可愧知愧,恶不善法秽污烦恼,受诸恶报,造生死本,是谓圣弟子得愧平道,除恶不善,修诸善法也。

“如王边城集四种军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为内安隐,制外怨敌。如是,圣弟子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是谓圣弟子得精进军力,除恶不善,修诸善法也。

“如王边城豫备军器弓、矢、鉾、戟,为内安隐,制外怨敌。如是,圣弟子广学多闻,守持不忘,积聚博闻,所谓法者,初善、中善、竟亦善,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如是诸法广学多闻,玩习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是谓圣弟子得多闻军器,除恶不善,修诸善法也。

“如王边城立守门大将,明略智辩,勇毅奇谋,善则听入,不善则禁,为内安隐,制外怨敌。如是,圣弟子常行于念,成就正念,久所曾习,久所曾闻,恒忆不忘,是谓圣弟子得念守门大将,除恶不善,修诸善法也。

“如王边城筑立高墙,令极牢固,泥涂垩洒,为内安隐,制外怨敌。如是,圣弟子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是谓圣弟子得智慧墙,除恶不善,修诸善法也。

“如王边城水草樵木,资有豫备,为内安隐,制外怨敌。如是,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逮初禅成就游,乐住无乏,安隐快乐,自致涅槃也。

“如王边城多收稻谷及储畜麦,为内安隐,制外怨敌。如是,圣弟子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逮第二禅成就游,乐住无乏,安隐快乐,自致涅槃也。

“如王边城多积秥豆及大小豆,为内安隐,制外怨敌。如是,圣弟子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逮第三禅成就游,乐住无乏,安隐快乐,自致涅槃也。

“如王边城畜酥油、蜜及甘蔗、糖[*]、鱼、盐、脯肉,一切充足,为内安隐,制外怨敌。如是,圣弟子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逮第四禅成就游,乐住无乏,安隐快乐,自致涅槃。”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城喻经第三竟(一千九百二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宋、元、明三本无“力”字。[*]

“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巴利本作 Hatthārohā, assārohā, rathikā, dhanuggahā。

“食”,宋、元、明三本作“事”。

“秥”,元、明二本作“葫”。

“糖”,宋、元、明三本作“糖”。[*]

“具”,宋、元、明三本作“充”。

“外”,明本作“伏”。

“静”,宋、元、明三本作“靖”。[*]

“豫备”,元、明二本作“备豫”。

“鉾”,宋、元、明三本作“矛”。

“达”,宋、元、明三本作“远”。

明本无“城喻经第三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无“一千九百二字”六字。

[注解]

易不难得:容易、不难得到。

鉾:“矛”的异体字。读音同“矛”。

秥:谷类的总称。读音同“年”。

脯:干肉。

逮:达到。

四增上心:四种提升的心境,指四禅。又译为“四种增上心法”、“四增心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增上心与在当生中为乐住处之四种禅”。

染污:烦恼之别称。又作杂染、染。

惭:羞耻于作恶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种烦恼。(“惭愧”二字中,“惭”较重著在自己反省而羞耻,例如“自惭形秽”。)

恶不善法:恶的、不善的事情。

造生死本:造成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

愧:愧疚于作恶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种烦恼。(“惭愧”二字中,“愧”较重著在面对他人而愧怖,例如“愧对父母”。)

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时时​作意,专一而坚持地以​各种方法修行善因。

初善、中善、竟亦善:开头、中间、结尾都是善的。

有义有文:有正确的意义、有正确的词句。

玩习:反复研习。“玩”读音同“万”,研习。

意所惟观:心作深度思惟。

观兴衰法:又译为“观察生灭”、“观法生灭”。

身觉乐:身体感觉到离欲而生的快乐。

堑:深坑、护城河。读音同“欠”。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修七善法及四禅,可不受魔扰、不随恶法、不起烦恼、解脱轮回。

七善法为:

  1. 对佛的坚固信心。
  2. 羞耻于作恶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种烦恼。
  3. 愧疚于作恶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种烦恼。
  4. 精进,断恶、修善。
  5. 广学多闻,通达法义。
  6. 成就正念。
  7. 修行智慧,观察生灭。

《中阿含经》卷二十一〈长寿王品2〉第86经所说的“七财”(信、戒、惭、愧、闻、施、慧)和本经所说的七善法有所相通。

(四)中阿含七法品水喻经第四(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七水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为七?或有一人常卧水中;或复有人出水还没;或复有人出水而住;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或复有人出水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人。如是,我当复为汝说七水喻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为七?或有一人常卧水中;或复有人出已还没;或复有人出已而住;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或复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梵志。此七水喻人,我略说也。如上所说,如上施设。汝知何义?何所分别?有何因缘?”

时,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等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其义。”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有人常卧?谓或有人为不善法之所覆盖,染污所染,受恶法报,造生死本,是谓有人常卧。犹人没溺,卧于水中,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初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还没?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失信不固,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而不坚固,是谓有人出已还没。犹人溺水,既出还没,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二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是谓有人出已而住,犹人溺水,出已而住,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三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三结便尽,谓身见、戒取、疑,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便得苦际,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犹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观,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四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是见,三结便尽,谓身见、戒取、疑,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便得苦际,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犹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五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是见,五下分结尽,谓贪欲、瞋恚、身见、戒取、疑,五下分结尽已,生于彼间,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犹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六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

“云何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梵志?谓人既出,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修习善法,彼于后时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坚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习[*]、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谓有人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梵志。犹人溺水,出已而住,住已而观,观已而渡[*],渡[*]已至彼岸,至彼岸已,谓住岸人。我说彼人亦复如是,是谓第七水喻人,世间谛如有也。我向所言,当为汝说七水人者,因此故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水喻经第四竟(千三百八十八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渡”,宋、元、明三本作“度”。

大正藏无“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无“水中”二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所”,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高丽藏补上。

“主”,宋、元、明三本作“王”。

“习”,元、明二本作“集”。[*]

“七”,元本作“十”。

“固”,元本作“因”。

明本无“水喻经第四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无“千三百八十八字”七字。

[注解]

谛听:仔细地听。

出水还没:浮出水面后又下沈。

出水而住:浮出水面后能保持住。

住已而观:保持住后能观察周遭。

观已而渡:观察周遭后能渡河。

住岸人:停驻在岸上,不会再回到水中。

身见、戒取、疑:生死流转的三种关键束缚,即“身见(另译作‘萨迦耶见、有身见、身见、我见、身邪结’,执著‘永恒、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的‘真我’)、戒禁取(另译作‘戒盗结’,誓守禁戒与禁忌)、疑(疑结,对正法的疑惑)”。

一往来:即斯陀含果。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的圣人,最多投生至天界再投生人间,往返一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门果(解脱的四阶段果位)的第二果,又称为一来果。

五下分结:身见(执著于有恒常不变的自我)、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疑(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贪欲、瞋恚。断除五下分结,即为第三果圣者。

不退法:即阿那含果。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的圣人,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是四沙门果(解脱的四阶段果位)的第三果,又称为不还果。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1. 常卧水中
  2. 出水还没
  3. 出水而住
  4. 住已而观
  5. 观已而渡
  6. 渡已至彼岸
  7. 住岸人

[进阶辨正]

(五)中阿含七法品木积喻经第五(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拘萨罗,在人间,与大比丘众翼从而行。尔时,世尊则于中路,忽见一处有大木积洞燃俱炽,世尊见已,便下道侧,更就余树敷尼师檀,结跏趺坐。

世尊坐已,告诸比丘:“汝等见彼有大木积洞燃俱炽耶?”

时,诸比丘答曰:“见也,世尊!”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于意云何?诸大木积洞燃俱炽,若抱、若坐、若卧,谓刹利女,梵志、居士、工师女,年在盛时,沐浴香薰,着明净衣,华鬘璎珞严饰其身,若抱、若坐、若卧,何者为乐?”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诸[*]大木积洞燃俱炽,若抱、若坐、若卧,甚苦。世尊!谓刹利女,梵志、居士、工师女,年在盛时,沐浴香薰,着明净衣,华鬘、璎珞严饰其身,若抱、若坐、若卧,甚乐。世尊!”

世尊告曰:“我为汝说,不令汝等学沙门失沙门道。汝欲成无上梵行者,宁抱木积洞燃俱炽,若坐、若卧,彼虽因此受苦或死,然不以是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愚痴人犯戒不精进,生恶不善法,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若抱刹利女,梵志、居士、工师女,年在盛时,沐浴香薰,着明净衣,华鬘、璎珞严饰其身,若坐、若卧者,彼愚痴人因是长夜不善不义,受恶法报,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是故汝等当观自义、观彼义、观两义,当作是念:‘我出家学,不虚不空,有果有报,有极安乐,生诸善处而得长寿,受人信施衣被、饮食、床褥、汤药,令诸施主得大福祐,得大果报,得大光明者。’当作是学。”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于意云何?若有力士以紧索毛绳绞勒其𨄔断皮,断皮已断肉,断肉已断筋,断筋已断骨,断骨已至髓而住,若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其信施,按摩身体、支节、手足,何者为乐?”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若有力士以紧索毛绳绞勒其𨄔[*]断皮,断皮已断肉,断肉已断筋,断筋已断骨,断骨已至髓而住,甚苦。世尊!若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其信施,按摩身体、支节、手足,甚乐。世尊!”

世尊告曰:“我为汝说,不令汝等学沙门失沙门道。汝欲成无上梵行者,宁令力士以紧索毛绳绞勒其𨄔[*]断皮,断皮已断肉,断肉已断筋,断筋已断骨,断骨已至髓而住,彼虽因此受苦或死,然不以是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愚痴人犯戒不精进,生恶不善法,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其信施,按摩身体、支节、手足,彼愚痴人因是长夜不善不义,受恶法报,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是故汝等当观自义、观彼义、观两义,当作是念:‘我出家学,不虚不空,有果有报,有极安乐,生诸善处而得长寿,受人信施衣被、饮食、床褥、汤药,令诸施主得大福祐,得大果报,得大光明者。’当作是学。”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于意云何?若有力士以莹磨利刀截断其,若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信施、礼拜,恭敬将迎,何者为乐?”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若有力士以莹磨利刀截断其髀,甚苦。世尊!若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信施、礼拜,恭敬将迎,甚乐。世尊!”

世尊告曰:“我为汝说,不令汝等学沙门失沙门道。汝欲成无上梵行者,宁令力士以莹磨利刀截断其髀,彼虽因此受苦或死,然不以是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愚痴人犯戒不精进,生恶不善法,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信施、礼拜,恭敬将迎,彼愚痴人因是长夜不善不义,受恶法报,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是故汝等当观自义、观彼义、观两义,当作是念:我出家学,不虚不空,有果有报,有极安乐,生诸善处而得长寿,受人信施衣被、饮食床褥、汤药,令诸施主得大福祐,得大果报,得大光明者。当作是学。”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于意云何?若有力士以铁铜洞燃俱炽,缠络其身,若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信施衣服,何者为乐?”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若有力士以铁铜鍱洞燃俱炽,缠络其身,甚苦。世尊!若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信施衣服,甚乐。世尊!”

世尊告曰:“我为汝说,不令汝等学沙门失沙门道。汝欲成无上梵行者,宁令力士以铁铜鍱洞燃俱炽,缠络其身,彼虽因此受苦或死,然不以是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愚痴人犯戒不精进,生恶不善法,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信施衣服,彼愚痴人因是长夜不善不义,受恶法报,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是故汝等当观自义、观彼义、观两义,当作是念:‘我出家学,不虚不空,有果有报,有极安乐,生诸善处而得长寿,受人信施衣被、饮食、床褥、汤药,令诸施主得大福祐,得大果报,得大光明者。’当作是学。”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于意云何?若有力士以热铁钳钳开其口,便以铁丸洞燃俱炽,著其口中,彼热铁丸烧唇,烧唇已烧舌,烧舌已烧龂,烧龂已烧咽,烧咽已烧心,烧心已烧肠胃,烧肠胃已下过,若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信施食无量众味,何者为乐?”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若有力士以热铁钳钳[*]开其口,便以铁丸洞燃俱炽,著其口中,彼热铁丸烧唇,烧唇已烧舌,烧舌已烧龂,烧龂已烧咽,烧咽已烧心,烧心已烧肠胃,烧肠胃已下过,甚苦。世尊!若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信施食无量众味,甚乐。世尊!”

世尊告曰:“我为汝说,不令汝等学沙门失沙门道。汝欲成无上梵行者,宁令力士以热铁钳钳开其口,便以铁丸洞燃俱炽,著其口中,彼热铁丸烧唇,烧唇已烧舌,烧舌已烧龂,烧龂已烧咽,烧咽已烧心,烧心已烧肠胃,烧肠胃已下过,彼虽因此受苦或死,然不以是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愚痴人犯戒不精进,生恶不善法,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信施食无量众味,彼愚痴人因是长夜不善不义,受恶法报,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是故汝等当观自义、观彼义、观两义,当作是念:‘我出家学,不虚不空,有果有报,有极安乐,生诸善处而得长寿,受人信施衣被、饮食、床褥、汤药,令诸施主得大福祐,得大果报,得大光明者。’当作是学。”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于意云何?若有力士以铁铜床洞燃俱炽,强逼使人坐卧其上,若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其信施床卧具,何者为乐?”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若有力士以铁铜床洞燃俱炽,强逼使人坐卧其上,甚苦。世尊!若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其信施床㯓卧具,甚乐。世尊!”

世尊告曰:“我为汝说,不令汝等学沙门失沙门道。汝欲成无上梵行者,宁令力士以铁铜床洞燃俱炽,强逼使人坐卧其上,彼虽因此受苦或死,然不以是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愚痴人犯戒不精进,生恶不善法,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其信施床㯓卧具,彼愚痴人因是长夜不善不义,受恶法报,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是故汝等当观自义、观彼义、观两义,当作是念:‘我出家学,不虚不空,有果有报,有极安乐,生诸善处而得长寿,受人信施衣被、饮食、床褥、汤药,令诸施主得大福祐,得大果报,得大光明者。’当作是学。”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于意云何?若有力士以大铁铜釜洞燃俱炽,撮举人已,倒著釜中,若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信施房舍,泥治垩洒,窗户牢密,炉火温暖,何者为乐?”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若有力士以大铁铜釜洞燃俱炽,撮举人已,倒著釜中,甚苦。世尊!若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信施房舍,泥治垩洒,窗户牢密,炉火温[*]暖,甚乐。世尊!”

世尊告曰:“我为汝说,不令汝等学沙门失沙门道。汝欲成无上梵行者,宁令力士以大铁铜釜洞燃俱炽,撮举人已,倒著釜中,彼虽因此受苦或死,然不以是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愚痴人犯戒不精进,生恶不善法,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受信施房舍,泥治垩洒,窗户牢密,炉火温暖[*],彼愚痴人因是长夜不善不义,受恶法报,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是故汝等当观自义、观彼义、观两义,当作是念:‘我出家学,不虚不空,有果有报,有极安乐,生诸善处而得长寿,受人信施衣被、饮食、床褥、汤药,令诸施主得大福祐,得大果报,得大光明者。’当作是学。”

说此法时,六十比丘漏尽结解,六十比丘舍戒还家。所以者何?世尊教诫甚深、甚难,学道亦复甚深、甚难。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木积喻经第五竟(二千六百四十四字)

中阿含经卷第一(八千一百九字)(初一日诵)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檀”,宋、元、明三本作“坛”。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宋、元、明三本无“世尊”二字。

大正藏在“于”字之后有一“汝”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诸”,大正藏原为“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诸”。

“𨄔”,宋、元、明三本作“腨”。[*]

“梵”,元本作“居”。

“钳钳”,宋、元、明三本作“钻钻”。[*]

“温暖”,大正藏原为“煴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温暖”。[*]

“信”,元、明二本作“布”。

“诫”,宋、元、明三本作“戒”。

明本无“木积喻经第五竟”七字。

宋、元、明三本无“二千六百四十四字”八字。

宋、元、明三本无“八千一百九字”六字。

宋、元、明三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注解]

拘萨罗: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北部,其首都为舍卫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国。另译为“憍萨罗”。

翼从:随从。

大木积:(燃烧的)大木堆。

洞燃:火熊熊燃烧貌。

尼师檀:坐时或卧时垫在身下,以保持衣服干净的长方形布。又译为坐具、敷具。

工师女:工匠的女儿。

华鬘:以花结串而成的饰品。

璎珞:以玉编缀的饰品,通常挂在脖子上。

观自义、观彼义、观两义:衡量两者对自己或他人的利益。

不虚不空:努力修行,没有虚度光阴浪费时间。

信施:基于信心的布施;信徒的布施。

大光明:

𨄔:音ㄕㄨㄢˋ。足肿;脚后跟(?)

髀:膝部以上的大腿骨,或指大腿。

鍱:薄铁皮。读音同“页”。

㯓:读音踏。“榻”的异体字,类似床的坐卧用具。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此经与《杂阿含经》卷九第241经:“愚痴无闻凡夫,比丘!宁以火烧热铜筹以烧其目,令其炽然,不以眼识取于色相、取随形好。所以者何?取于色相、取随形好故,堕恶趣中如沈铁丸。…”(CBETA, T02, no. 99, p. 58, a8-12) 可互相参照,在修行上警惕自己。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一.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1/10 14:4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248500347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