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十二部经”是哪十二部?四部阿含中翻译蛮多元的:

出处 十二部经
《杂阿含经》卷41 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多伽、毘富罗、阿浮多达摩、优波提舍
《中阿含经》卷1〈七法品 1〉 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
《增壹阿含经》卷46〈放牛品 49〉 契经、祇夜、授决、偈、因缘、本末、方等、譬喻、生经、说、广普、未曾有法
《增壹阿含经》卷33〈等法品 39〉 契经、祇夜、偈、因缘、譬喻、本末、广演、方等、未曾有、广普、授决、生经
《长阿含经》卷3 贯经、祇夜经、受记经、偈经、法句经、相应经、本缘经、天本经、广经、未曾有经、证喻经、大教经


拿以上的各译词去查,会发现一些辞典或注解表示的“另译”有些兜不起来,例如:

  • 庄居士佛学辞典中说“优陀那:udāna的音译,另译为优陀那偈、优檀那、优檀那句、忧陀那、自说、法句经、此说、颂、广普”,但是在《增壹阿含经》卷46〈放牛品 49〉中,“说”(=自说)及“广普”是不同的两部。
  • 悟慈法师《白话增一阿含经》注释表示“广普”同“无问自说”,“广演”同“论义”。这种解释放到《增壹阿含经》卷46〈放牛品 49〉就说不过去,因为该经中“说”(=自说=无问自说)、“广普”是不同的两部经,也就是这两个词不同义。


不知道以上“自说”等同“广普”的解法,出处为何?

因此自己对应后,根据上面五个出处的字词以逻辑对应来解,一种合理的对应如下(不保证完全正确),仅作个记录,就不一一列出推导的细节了:

  1. 正经:佛陀所说法中简单散文形式的经文。又译为“契经”、“贯经”,音译为“修多罗”。按:“契经”可广义地指全部的佛经,在这里则是狭义地指十二部经之一。
  2. 歌咏:本意是“可以唱出来的”,但在文学形式里是指以韵文形式的偈颂来重述前面散文形式的经文。例如经中的摄颂(结集经典时将佛经中的关键名词以偈颂代表,以避免遗漏、并方便记忆,常见将每十经的关键名词整理为一摄颂),以及在《杂阿含经》以八众为说法对象的经文(八众诵)中,常见佛陀在问答后所说的偈颂。音译为“祇夜”、“祇夜经”。
  3. 记说:原指佛陀说法中进一步详细解说教理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的部分,后转指佛陀确知地预言弟子将证得的果位或往生去处。又译为“授决”、“授记”、“受记”、“记别”、“受记经”。
  4. 偈咃:这是一种只有韵文的文学形式,例如《法句经》、《长老偈》、《长老尼偈》等。又译为“偈”、“偈经”,音译为“伽陀”。
  5. 因缘:经典中说明佛陀说法及制定戒律由来的部分。另译为“天本经”,音译为“尼陀那”。
  6. 撰录:佛弟子前世的故事,例如某些人在今世有杰出的表现,而在前世也有英雄式的善行,像这样将过去、现在以因果业报串连起来的故事。又译为“譬喻”、“证喻经”,音译为“阿波陀那”。
  7. 本起:过去佛的世界所发生的故事或过去转轮王的故事;过去世所发生的故事,除了“本生”(佛陀在修菩萨行的过去世的故事)和“譬喻”(佛弟子在过去世的故事)以外的。又译为“本末”、“本事”、“相应经”、“如是语”,音译为“伊帝目多伽”。
  8. 此说:佛陀有感而发、不问自说的法。佛陀通常是应别人的请求而说法,未经他人请求而自己说出来的法即为自说经。又译为“说”、“自说”、“无问自说”、“广演”、“法句经”,音译为“优陀那”。
  9. 生处:佛陀前世的故事,例如《生经》、《六度集经》等。又译为“生经”、“本缘经”、“本生经”,音译为“阇多伽”。
  10. 广解:广说种种甚深的法义,也指大乘经典。又译为“广经”、“方等”、“方广”,音译为“毘富罗”、“毘佛略”。
  11. 未曾有法:佛陀所说希有而不可思议的事情,例如《中阿含经》卷八卷九〈未曾有法品 4〉的经文。又译为“未曾有”、“未曾有经”,音译为“阿浮多达摩”。
  12. 说义:对佛陀所说经典的注释说明,例如《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2经。又译为“广普”、“论议”、“大教经”,音译为“优波提舍”。

其中最不直觉的是“说”(优陀那)在《长阿含经》中译为“法句经”,这当然完全不同于大正藏第四册第210经的《法句经》,第210经的《法句经》是一种“祇夜”。我个人猜想,《长阿含经》的译者会不会是将“说”这个字面用比较文绉绉的“法句”来翻译,而有这样的翻译?

佛教史上向来有“十二部经”(十二分教)与“九部经”(九分教)这两种不同的分类法,“九部经”加“因缘”、“譬喻”、“论议”,就是“十二部经”。将全部佛经区分为九部经或十二部经,就像有的图书馆将收藏分为九大类,有的图书馆将收藏分为十二大类,并没有孰对孰错可言。

另外,依水野弘元所说南传九分教(九部经)的分法,南传的“记说”(不是后来引申为“授记”的用法)和“方广(广解)”(南传大寺派否认大乘经典,自然“方广”不解为大乘经典),意义看起来一模一样,不像北传有将“方广”解释为大乘经典的用法。

水野弘元《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

(3)记别(vya^karan!a,veyya^karan!a,和伽罗那、记说、受记、悬记)︰这一项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的用法上,内容多少有些变化。vya^karan!a的本意是‘问答体的解说文章’,后来又进一步解为‘对简单的做详细解说’的意思。这个意思用记说或记别来代表比较妥当。在大乘佛教,则不只是前述这样的文章形式,而且还指佛对弟子们未来命运的一种预言。也就是‘成佛的预言’才称为受记或授记,在这里要把握的是其内容的性格。简言之,这个项目最初的意思就是‘记说’而已,后来就变成受记(授记)。也可以把记别(记[HK3219-10])看做是两者之间的意思。

(10)方广(vaipulya,vedalla,毗佛略、毗陀罗、有明)︰关于方广,巴利文的巴vedalla与梵文的vaipulya并不相同,因此两者在内容上也有差异。首先,所谓的vedalla就是为了得到知识上的满足而有询问,以及针对这个询问所作的解答。这种问答体的经典就是方广。‘重层的教理问答’就是vedalla。现在巴利中部之中有Maha^vedalla-sutta(大毗陀罗经、有明大经),及Cullavedalla-s.(小毗陀罗经、有明小经),所列的这些都是重层的教理问答体。

南传大寺派的觉音论师在《一切善见律注序》中是讲:“记说:全论藏与无偈之经,不被包摄于其他八分之佛语,当知是记说。”不过这样只是说不在其他八分教(其他八部经)的就是“记说”,好像有点混 :-D

Wikipedia 上写印顺法师的看法是:“讲述深法广义的经典,被称为方广。这些经典原先都被归类在记说之中,但因为它的范围更大,记说原有的定义无法涵盖,因此被独立出来”也蛮含糊的 :-D

Anyway 说穿了只是分类,分类从来不是真理,只是整理的方便。

 
agama2/研討_十二部經譯詞的對應.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10/22 15:42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197400093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