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礼三宝品第ⓒ五十 导读(一)[0806b11]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礼拜如来神寺者,当行十一法礼如来寺①。云何为十一?兴勇猛意,有所堪故②;意不错乱,恒一心故;当念专意,诸止观故;诸念永息,入三昧故;意及无量,由智慧故;意难观察,由其形故③;意ⓓ淡然静,由威仪故;意无流驰,以名称故④;意无想像,由其色故⑤;梵音难及,由柔软响故⑥。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拜如来寺,当具此十一法ⓔ礼如来神寺,长夜之中获ⓕ德无量。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八=七【宋】【元】【明】 “八”,宋、元、明三本作“七”。 “七”,大正藏原为“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七”。 ⓑ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 ???? ⓒ 五十=四十八【丽】 “五十”,高丽藏作“四十八”。 “四十八”,大正藏原为“五十”,今依据高丽藏改作“四十八”。 ⓓ 淡=惔【元】【明】 “淡”,元、明二本作“惔”。 “惔”,大正藏原为“淡”,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惔”。 ⓔ 礼+(拜)【宋】【元】【明】 “礼”,宋、元、明三本作“礼拜”。 大正藏无“拜”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德=福【元】【明】 “德”,元、明二本作“福”。 “福”,大正藏原为“德”,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福”。 ⓖ (诸)+比【宋】【元】【明】 “比”,宋、元、明三本作“诸比”。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① 当行十一法礼如来寺:到佛寺礼拜时要行这十一法。此指礼拜者应具备的十一法。 ② 兴勇猛意,有所堪故:行者也要效法佛勇猛精进修行而超劫成佛,有勇猛意。“堪”就是凭借,就是凭借着佛陀,有为者亦若是、甚至是“承佛威神”。 ③ 意难观察,由其形故:“难观察”就是指“非常微细”,也就是没有粗重的意念。“由其形故”可能是因为观佛的形像,所以没有其他粗重的意念? ④ 意无流驰,以名称故:“意无流驰”指意念不会跑东跑西的像运动会。“以名称故”因为我们自己在称名,所以很专心。 ⑤ 意无想像,由其色故:由于专注观察佛像,所以不会再想像其他的东西。 ⑥ 梵音难及,由柔软响故:“梵声相”也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虽不可见,但也可用以观想佛的功德。其中“梵音”指清净的声音,有正直、和雅、清彻、深满、周遍远闻等五个特色,详见《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五》阇尼沙经。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到佛寺、拜佛理想上要具备十一法,而这十一法可由念佛而得。“念佛”详解,可参考《增一阿含经》卷二〈广演品3〉1。
兴稳法师:本段经文中虽然说是十一种法,可是在经文只列举了十种法。 从其他的经文中对照研究,这第十一法应当是:“观佛无厌足”——参阅《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二)[0806b24]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礼法①,当念十一事,然后礼法。云何ⓐ名为十一?有慢当除慢;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渴爱想;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欲;夫ⓑ正法能断生死ⓒ渊流;夫行正法获平等法②;然此正法断诸恶趣;寻此正法得至善处;夫正法者,能断爱网;行正法者,从有至无③;行正法者,明靡不照;夫正法者,至涅槃界。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礼法,当思惟此十一法,然后便获福无量,长夜之中受福无限。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正法+(者)【宋】【元】【明】 “正法”,宋、元、明三本作“正法者”。 大正藏无“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渊=深【宋】【元】【明】 “渊”,宋、元、明三本作“深”。 “深”,大正藏原为“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深”。 [注解]① 礼法:礼敬佛法;向佛法致敬。 ② 平等法: ③ 从有至无:从有烦恼到没烦恼。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提到礼法前的十一事为:
本经解说“礼法”前的十一事,即为《增一阿含经》卷二〈广演品3〉2所说明的“念法”。本经说“当念十一事,然后礼法”意义类似“当念法,然后礼法”,先念佛法的各种功能,升起对佛法的敬仰,而诚心地礼敬佛法。 此两经都提到念法可以让行者从有欲望到无欲望,去除渴爱…… (三)[0806c08]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修礼僧者,当专十一法,然后乃当礼僧。云何为十一?如来众者,正法成就;如来圣众上下和合;如来僧者,法法成就①;如来圣众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如来圣众能掌护三宝;如来圣众能降伏外道异学;如来圣众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礼僧者,当思惟此十一法,长夜之中获福无量。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天、龙、鬼神、乾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甄陀罗、摩休勒天及人民,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① 法法成就:每一法都达成。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礼僧前可念的十一法为:
【圣者的修学】 “念僧”详解,可参考《增一阿含经》卷二〈广演品3〉3。 《增一阿含经》卷二〈广演品3〉所说明的念佛、念法、念僧是忆念三宝的功德而心念专注,本卷所说的礼佛、礼法、礼僧则是忆念三宝的功德然后至诚礼敬。 ⓐ(四)[0806c21]闻如是: 一时,婆伽婆在摩竭国ⓑ蜜𠽮ⓒ(土[反>利][利>反])罗城东ⓓ大天园中止,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后起,与阿难共于树园中经行。佛便笑,阿难心念:“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不妄笑,今何以笑?必当有意,我当问之。”阿难整衣服,右膝着地,叉手问佛:“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不妄笑,今何以笑?必当有意,愿闻笑意。” 佛语阿难:“我当为汝说。过去贤劫初,于此中间有转轮圣王ⓔ主四天下,名曰大天,长寿无病,端正勇猛,治以正法,不枉人民,有自然七宝。何等为七?一者轮宝,二者象宝,三者马宝,四者珠宝,五者ⓕ女宝,六者主藏宝,七者典兵宝。” 佛语阿难:“此大天王为童子时八万四千岁,作太子时八万四千岁,登圣王位八万四千岁。” 阿难问佛:“云何为轮宝?” 佛语阿难:“月十五日,ⓖ月盛满时,王沐浴清净,与婇女上东楼上,东向视,有千辐金轮。轮高七仞为一多罗;多罗者,独挺树,ⓗ以树为限,高七多罗,纯以紫磨金为轮。王见轮已,心念:‘此轮好轮,愿得ⓘ提之ⓙ耶?’念已,轮即就王左手,便举移右手中。王语此轮曰:‘诸不伏者,为我伏之;非我地者,为我取之;如法,非不如法。’语ⓚ竟,轮还住空,辋东向,毂北向。王敕左右具四种兵;具兵已,即将兵众,逐轮立空,随轮东引,巡行尽东界;暮则王与兵众,宿于轮下。 “东界诸小王皆来朝觐,所贡皆以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善来①!大王!此东界土地、珍宝、人民尽是王有,愿当停驾住此,我等当禀承天教!’大天王答诸小王曰:‘汝等欲承我教者,各还本国以十善教民,勿行枉横②。’诫敕已讫,轮即于海上,ⓛ回ⓜ转乘ⓝ云而行。海中自然开道,广一由延,王与四种兵随轮如前巡行南界。南界诸小王亦来朝觐,皆以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贡上曰:‘善来!天王,此南界土地、珍宝、人民尽是王有,ⓞ愿停驾住此,我ⓟ等当禀承天命!’大天答诸王曰:‘汝等欲承我命者,各还本土,以十善教民,勿行枉横。’诫敕已讫,轮则西回按行西界。西界诸王贡献劝请,如南方ⓠ比讫,ⓡ轮复北回巡行北界。北界诸王亦皆朝觐,贡献劝请,尽如前法。周ⓢ游四日,遍阎浮提四ⓣ海,还ⓤ本蜜[*]𠽮罗城,于宫门前虚空中住,高七多罗,辋东向,王便入宫。” 佛语阿难:“大天得轮宝如此。” 阿难复问佛:“大天得象宝复云何?” 佛语阿难:“大天以后十五日,月盛满时,沐浴清净,从诸婇女上东楼上,东向观见空中,有白象王名满呼,ⓥ乘虚而来,七ⓦ肢平跱,口有六牙,头上金冠,金为璎珞,以真珠交络其体,左右佩金铃。象有神力,变形自在。大天见之,心自念曰:‘我得此象可耶?当使有所为。’念讫,象便立空中于王前,王即教以五事。王复念曰:‘当试此象为能以不?’至明日日出,ⓐ王乘此象,须臾之间,周遍四海,还到本处,于宫门东,东向ⓑ立。阿难!大天所得象宝如此。” 阿难复问佛:“大天所得马宝复云何?” 佛语阿难:“大天到后十五日,月盛满时,沐浴清净,从诸婇女上西楼上,西向视,见有绀马王,名婆罗ⓒ含ⓓ(秦言发[鸟>乌]朱发尾),乘ⓔ空而来,行不动身,头上金冠,宝为璎珞,ⓧ披珠交络,左右垂铃。马有神力,变形自在。大天见之,ⓨ自念言:‘得此乘之可ⓩ也。’念讫,至Ⓐ王前,王便Ⓑ乘欲试之,至明日日出,王乘东行,须臾之顷,周遍四海,还至本国,住宫门西,西向而立。阿难!大天所获Ⓒ马宝如此。” 阿难问佛:“大天所得珠宝复云何?” 佛语阿难:“大[王>天]至后十五日,月盛满时,沐浴清净,将诸婇女上东楼上,东向视,见有神珠,珠长一尺六寸,有八楞③,作绀琉璃色,乘[*]空而来,高七多罗。大天见之,心念曰:‘得此珠观之可[*]也?’如念获之。Ⓓ王欲试之,至夜Ⓔ半,合四种兵,以珠悬于幢头,出城而游,珠照辟方十二由延,兵众相见,如昼无异,珠光所及,人民惊起,皆言:‘天明。’王即还Ⓕ宫,以幢竖之宫Ⓖ内,内外常明与昼不异。阿难!大天所获珠宝如此。” 阿难问佛:“大天所得玉女宝复云何?” 佛语阿难:“大天至十五日,月盛满时,沐浴清净,从诸婇女上东楼上,东向视,见有刹帝利女宝,名曼那呵利Ⓗ(秦言夺情),端正无比,姝妙严净,不长、不短、不麤、不细、不白、不黑,冬则温煖,夏则清凉,身毛孔中出栴檀香,口出Ⓘ忧钵莲花香,亦无女人众恶姿态,情性调和,先意承Ⓙ旨,乘虚而来,迳至王所。阿难!大天所获玉女宝如是。” 阿难问佛:“大天所得主藏Ⓚ宝者复云何?” 佛语阿难:“大天至十五日,月盛满时,沐浴清净,将诸婇女上北楼上,北向观,见主藏臣,名阿罗咃Ⓛ吱Ⓜ(秦言财幢),端正姝妙,不长、不短,不肥、不瘦,身黄金色,发绀Ⓝ青色,眼白黑分明,又能Ⓞ视见Ⓟ地伏藏七宝,有主者为护之,无主者取ⓕ共王用,聪明智慧,善有方谋,乘虚而来,迳诣王前,而谓王曰:‘自今已ⓖ往,王快可自乐,勿复忧愁,我当给王ⓗ宝,不令有乏。’王便试藏臣,与之乘船独共入海。王谓藏臣ⓘ者言:‘吾欲得金银财宝。’藏臣ⓙ者白王:‘还至岸边,当给财宝。’王曰:‘吾欲得水中宝,不用岸上者。’ⓚ主藏臣者便从ⓛ坐起,整衣服,跪右膝,叉手礼水,水中即自然出金ⓜ顶,大如车毂,须臾满船。王曰:‘可止!勿复上金,船将欲没。’阿难!大天所获典宝臣如此。” 阿难复问佛:“大天所得典兵将军者复云何?” 佛语阿难:“大天至十五日,月盛满时,沐浴清净,将诸婇女上南楼上,南向视,ⓝ见南方有大将军ⓞ比毘那ⓟ(秦言无畏),端正姝好,发如真珠色,身犹绿色,不长、不短,不肥、不瘦,眼能彻视,知他人心念,军策变谋,进ⓠ退知时,乘虚而来,迳诣王所,谓王曰:‘愿王自[姿>恣]快乐,莫忧天下,征伐四方,臣自办之!’王欲试之,半夜思惟:‘欲合四种兵。’念讫,ⓡ四兵尽集。王复念:‘欲使东引。’军即东引,王在中央,将军在前,[*]四兵围遶。王念欲ⓢ往即[*]往,王念欲还即还。阿难!大天所获典兵将军宝如此。”佛语阿难:“大天所获七宝如此。” 佛语阿难:“大天王治天下遂久,便语梳头侍者,ⓣ名ⓤ劫北④:‘若有白发者,便拔示我。’劫[*]北视发遂久,见有一白发,便白王曰:‘前所敕者,今已白ⓥ见。’王曰:‘拔来示我。’劫[*]北即以金镊拔取白发,置王ⓦ手中。王捉白发,便说ⓐ斯偈: “王心念曰:‘我已极人五欲,今当出家,下须发,ⓑ被法服。’召太子长生告曰:‘童子!吾头已有白发出,世间五欲吾已厌之,今欲求天所欲,我今欲剃须发,着法服,出家为道。汝当领国政,立长为太子;好养劫[*]北,使伺白发;白发出者,以国付太子,如我出家,下须发,被法服。’王告太子:‘我今以ⓒ此ⓓ圣位,殷勤累汝,当使[*]圣位世世相绍⑦,莫使种断;种断者,便为边地人⑧也。若断善行者,便生无法处。’大天王诫敕已,便以国付太子长生,给劫[*]北田业。”佛语阿难:“大天王于此城,于此园,于此地,下须发,着法服入道,于此处八万四千岁,行四梵行:慈、悲、喜、护,于是寿终得生梵天。大天出家七日后,女宝命终。 “长生登位已,至十五日,月盛满时,将诸婇女上东楼上,东向视,见有玉女端正如前,乘虚而来。长生还服七宝。王长生已领国政,统四天下。长生复语劫[*]北:‘从今ⓔ而去,为我梳头时,ⓧ见白发,辄来白我。’登圣王位,遂经八万四千岁,白发复生,劫[*]北白王:‘素发已生。’王曰:‘拔来着吾掌中。’劫[*]北即以金镊拔置王手中。王执白发,即说偈曰:
“‘我身首上, 生此毁庄, “王心念曰:‘我已极人五欲,今当出家,下须发,被法服。’即召太子冠ⓨ髻告曰:‘童子!吾已头白,世间五欲吾已厌之,当求天欲,我今欲出家为道,剃除须发,被着法服。汝当领国政,立长为太子;好养劫[*]北,使伺白[须>发];白发出者,以国付太子,如我出家,下须发,被法服。’王告太子:‘我今以此圣王位,殷勤累汝,当使圣王位,世世相绍,莫使种断;种断者,便为边地人也。若断善行者,便生无法处。’长生王ⓩ诫敕已,即以国付太子冠[*]髻,给劫[*]北田业。” 佛语阿难:“长生王亦于此城、此园、此地,下须发,着法服入道,于此处八万四千岁,行四梵行:慈、悲、喜、护Ⓐ也,于是寿终得生梵天。” 佛语阿难:“王长生出家之后七日之中,七宝自然化去。冠[*]髻王忧愁不乐。诸臣见王不悦,便问王曰:‘天王何以不悦?’王答诸臣曰:‘以七宝化去故也!’诸臣白王:‘王勿[>以]为忧。’王曰:‘何得不忧Ⓑ也?’臣等启曰:‘父王梵行,近在园中,可往Ⓒ咨承,必当诲王致宝之法。’王即敕:‘严驾!’诸臣便严驾讫,便白Ⓓ王。王与群臣乘七宝车,以五物⑨为帜:宝冠、羽盖、剑、Ⓔ扇、宝屐。左右臣从,进诣园所。到则下车,[废>废]却五物,步入园门,前至父王,Ⓕ稽首礼足,却住一面,叉手白言:‘王所有七宝,今皆化去。’父先定坐,闻所启白,仰头答曰:‘童子,夫圣王法,不恃父之所有也。汝自行法Ⓖ承之。’ “王复问曰:‘转轮圣王以何法化?’父便答曰:‘敬法、重法、念法、养法、长法、炽法、大法⑩,行此七法者,便应圣王治Ⓗ也,可以致宝也。’王复问曰:‘云何敬法,Ⓘ乃至大法[*]也?’父答曰:‘当学给赐贫穷,教民孝养二亲,四时八节以时祭祠,诲以忍辱,除淫、嫉、痴行,此七法者,乃应圣王法也。’王即受教,辞退却礼,绕七匝已,便引还归。于是,王辄承父命,奉行七法,宣令远近,祇崇王教,王便开藏,给赐贫穷,侍养孤老,四方之民,莫不奉承。于是,王以十五日,月盛满时,沐浴清净,将诸婇女上东楼上,东向视,见有千辐紫磨金轮,轮高七多罗,去地亦七多罗,乘虚而来,住于空中。 “王心念曰:‘愿得此轮可乎?’轮即下至王左手,复移之于右手。王语此轮,‘诸不伏者,为我伏之;非我地者,为我取之;如法,非不如法。’王便以手ⓕ投轮还之虚空,于宫门东,辋东向,毂ⓖ比向而住空中。轮后次有白象,次有绀马,次有神珠,次有玉女,次有主藏,次有将军,此七宝出,如大天王,比试亦如ⓗ是。迳八万四千岁竟,王赐劫[*]北,并敕太子及付国事,出家入道,皆如前王法。” 佛语阿难:“此冠髻王于此城园地,下须发,被法服,八万四千岁,修四梵行:慈、悲、喜、护,于是寿尽亦生梵天。” 佛ⓘ告阿难:“ⓙ大王子孙相绍,乃至八万四千岁ⓚ转轮圣王位善种不断。最后圣王名ⓛ荏ⓜ(晋言不眗,音如锦反),治以正法,为人聪明,审谛不ⓝ忘,相有三十二,色犹红莲花,好喜布施,供养沙门、婆罗门,侍养孤老,赈给贫穷。于四城门及城中央,置设库藏,金银、杂宝、象、马、车乘、衣服、床褥、病瘦医药、香华、饮食,诸孤独者皆给妻妇,种种惠施随人所欲。王于六斋之日,具敕内外皆持八关;于斯之日,首陀会天⑪ⓞ当悉来下,ⓟ受其八戒;帝释、三十三天皆叹其国人ⓠ民:‘快哉,善利!乃值斯法王耶!种种惠施,恣民所欲,又能清洁斋戒无阙。’天帝释告诸天子:‘欲得见荏王不?’咸言:‘欲见,可使来至此。’释提桓因即敕穷鼻尼ⓡ(穷鼻尼者晋言极端正也)天女:‘汝诣蜜ⓢ𠽮罗城,告荏王曰:“卿!大得善利也,此间诸天皆叹卿功德巍巍,为吾致问殷勤。此诸天子甚思相见,暂可屈意来至于此?”’ “穷鼻尼受教便下,如人屈伸臂顷,忽然在王殿前,虚空中立。王侍一婇女,于殿上坐,思念世间,欲使一切皆得安隐,无众苦患。穷鼻尼于空中,弹指觉之,王举头见殿上光明,闻其声曰:‘我是释提桓因侍者,故遣我诣王’王答曰:‘不审天帝何所约敕?’天女答曰:‘天帝致意殷勤,此诸天子赞卿功德,预思相见,可暂屈意?’王默然许之。天女便还白天帝曰:‘已达宣命,许当驰诣。’天帝即敕侍御严驾七宝飞行马车,下ⓣ到蜜[*]𠽮罗城,迎于荏王。侍御受教,即驾马车,忽然便下。 “王与群臣会于都坐,车当王前,于空中止。御者告曰:‘天帝今遣车相迎,诸天子俨然相待,便可上车,勿复顾恋。’诸臣大小,闻王当去,佥⑫然不悦,皆起而立,叉手白言:‘王去之后,臣等何所承命?’王答曰:‘卿等勿忧,吾去之后,施惠、斋戒、养民、治国,如吾在时,我比还不久。’王诫敕讫,车即下地,王便上车。侍御问王:‘当从何道?’王曰:‘此言何谓?’侍御答曰:‘夫行有两道,一者恶道,二者善道。行恶者,从恶道到苦处;修善者,游善道至乐处⑬。’王曰:‘今日行道,善恶皆欲从之⑭。’御者闻之,久乃ⓤ寤曰:‘甚善,大王!’御者便引在两道之中,善恶悉睹,ⓥ迳诣三十三天。天帝及诸天子遥见王来,释提桓因曰:‘善来,大王!’命令共坐。” 佛语阿难:“王便就天帝坐,王与帝释ⓦ貌相、被服、音声一揆。诸天子心中念言:‘何者帝释?何者为王?’又复念曰:‘人法当眴,而俱不眴⑮?’各怀愕然,无以别之。天帝见诸天有疑心,复念言:‘我当留王使住,然后乃[*]寤耳。’帝释谓诸天子:‘卿等欲使我留王住此不?’诸天子曰:‘实欲使住。’天帝谓荏:‘大王!可住此不,我当供给五欲。’因是诸天乃识。 “人ⓐ王白天帝曰:‘正尔,便为给赐已,愿诸天子寿命无极。’宾主请让。如是至三,帝释谓王:‘何以不住?’王答曰:‘我当出家修道,今在天上无缘学道。’天帝曰:‘胡为作道?’王曰:‘被父王遗令,若白发生,法当出家。’ⓑ释闻遗令入道,默然不对。王于天上,须臾之间,五欲自恣,方之世间已十二年。王将欲别,与诸天子说审谛法。ⓒ释敕侍御:‘汝送荏王还于本国。’侍御受教,ⓓ即严驾,驾讫,白王曰:‘王可上车。’于是,王便与帝释及诸天子ⓔ诰ⓧ别,即上车,循本道而归,到蜜[*]𠽮罗宫,侍御即还天上。王下数日,复敕劫[*]北:‘若见白发,ⓨ便白我。’数日之中,头上ⓩ白发,劫比以金镊拔白发,置王手中。王见已,便说偈曰:
“‘我身头上, 生此毁庄, “王心念:‘我已极人五欲,今当出家,剃须发,被法服。’王即召太子善尽告曰:‘吾白发已出,世间五欲吾已厌之,当求天欲,当下须发,被法服,出家入道。童子!今以国事付汝,好养劫[*]北。ⓕ若白发出者,以国付太子,出家入道,童子!今以此圣王位累汝,莫使种断,种断者,便为边地人也。’” 佛语阿难:“荏王即付太子国政,给劫[*]北田业已,于此城园地,下须发,被法服,出家修道。修道之后于七日中,轮、珠化去,象、马、玉女、长者、将军,皆悉无常。王于园中八万四千岁,行四梵行:慈、悲、喜、护,命终生梵天。其后善尽王不承父业,正法替废,由是七宝不复来应,善行不继,五减遂至,人民短命、薄色、少力、多病、无智,五减ⓖ⑯以至,转复贫困,ⓗ困穷窃盗相ⓘ纠,诣王启曰:‘此人不与取。’王即敕外行刑国人。闻不与取,王辄杀之,皆ⓙ咸其恶,各兴利刀;刀自此始造,由是杀生从此起,便有两恶出。次复淫犯他妻;夫主共诤,自言我不,便成四恶;两舌遘斗,是为五恶;斗则相骂,是为六恶;言不至诚,是为七恶;嫉他和合,是为八恶;含忿色变,是为九恶;心怀疑乱,是为十恶。十恶已具,五减转增。” 佛语阿难:“欲知尔时大天王在贤劫初兴者不?则我是也。阿难!欲知尔时八万四千ⓚ年王名ⓛ荏,治政无枉者,则汝是也。欲知尔时最后名善尽王,暴逆不道,断圣王种者,调达⑰是也。阿难!汝于往时,承继大天转轮圣王之善嗣,使其绍立不ⓜ绝者,汝之功也。如法,非不如法。阿难!我今是无上法王,ⓝ今我遗无上善法,殷勤嘱累汝。ⓞ汝是释种子,莫作边地人,莫为断种行⑱。” 阿难问佛:“何以故当作断种行?” 佛语阿难:“大天王虽行善法,未得漏尽ⓟ出世间,未得度,未得断欲,未得破二十一ⓠ结⑲,六十二见⑳未除,三垢㉑未净,未得神通,未得解脱真道,ⓡ不得ⓢ涅槃,大天所行善法,不过生梵天。 “阿难!ⓣ我明法究竟无为,我法得到真际,天、人之上,我法无漏、无欲、灭度、神ⓤ通、解脱、真沙门、至涅槃。阿难!我今以是无上ⓥ道法,殷勤嘱累汝,莫增减ⓦ我法,莫作边地人也!若有现行声闻,阿难!设有断此法者,便为边地人ⓐ也。若能兴此法者,便为佛长子,即为眷属成就。阿难!汝当成就眷属,莫作灭族行。阿难!我前后所说法,尽嘱累汝。汝当学是。” 佛说是已,阿难欢喜奉行。 [校勘]ⓐ ~M. 83. Makhādeva.,[No. 26(67)] ???? ⓑ 蜜𠽮罗~Mithila.,𠽮=提【宋】*【元】*【明】* ???? ⓒ 〔土利反〕夹注-【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土利反”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土利反”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大天~Makhādeva ??? ⓔ 主=王【宋】【元】【明】 “主”,宋、元、明三本作“王”。 “王”,大正藏原为“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王”。 ⓕ (玉)+女【宋】【元】【明】 “女”,宋、元、明三本作“玉女”。 大正藏无“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月盛满=盛满之【宋】【元】【明】 “月盛满”,宋、元、明三本作“盛满之”。 “盛满之”,大正藏原为“月盛满”,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盛满之”。 ⓗ 〔以树〕-【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以树”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以树”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提=捉【宋】【元】【明】 “提”,宋、元、明三本作“捉”。 “捉”,大正藏原为“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捉”。 ⓙ (可)+耶【宋】【元】【明】 “耶”,宋、元、明三本作“可耶”。 大正藏无“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竟=已【宋】【元】【明】 “竟”,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南)+回【宋】【元】【明】 “回”,宋、元、明三本作“南回”。 大正藏无“南”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转=轮【宋】【元】【明】 “转”,宋、元、明三本作“轮”。 “轮”,大正藏原为“转”,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轮”。 ⓝ 云=虚【宋】【元】【明】 “云”,宋、元、明三本作“虚”。 “虚”,大正藏原为“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虚”。 ⓞ 愿+(王)【宋】【元】【明】 “愿”,宋、元、明三本作“愿王”。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比=已【宋】【元】【明】 “比”,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比”,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轮〕-【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轮”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轮”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游=旋【宋】【元】【明】 “游”,宋、元、明三本作“旋”。 “旋”,大正藏原为“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旋”。 ⓣ 海+(内便)【宋】【元】【明】 “海”,宋、元、明三本作“海内便”。 大正藏无“内便”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本+(土)【宋】【元】【明】 “本”,宋、元、明三本作“本土”。 大正藏无“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夹注(晋白觉)+乘【宋】【元】 “乘”,宋、元二本作“晋白觉乘”。 大正藏无“晋白觉”三字,今依据宋、元二本补上。 ⓦ 肢=般【宋】【元】【明】 “肢”,宋、元、明三本作“般”。 “般”,大正藏原为“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般”。 ⓐ 〔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而)+立【宋】【元】【明】 “立”,宋、元、明三本作“而立”。 大正藏无“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含=舍【宋】【元】【明】 “含”,宋、元、明三本作“舍”。 “舍”,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舍”。 ⓓ 夹注(秦言…尾)七字=本文(秦言发鸣珠毛尾)七字【宋】,=夹注(晋言发鸣)本文(珠毛尾)七字【元】,=本文(珠毛尾)三字【明】 ???? ⓔ 空=虚【宋】*【元】*【明】* “空”,宋、元、明三本作“虚”。 “虚”,大正藏原为“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虚”。 ⓧ 披=被【宋】【元】【明】 “披”,宋、元、明三本作“被”。 “被”,大正藏原为“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被”。 ⓨ (心)+自【宋】【元】【明】 “自”,宋、元、明三本作“心自”。 大正藏无“心”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也=耶【宋】*【元】*【明】* “也”,宋、元、明三本作“耶”。 “耶”,大正藏原为“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耶”。 Ⓐ 〔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乘欲=欲乘【宋】【元】【明】 “乘欲”,宋、元、明三本作“欲乘”。 “欲乘”,大正藏原为“乘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欲乘”。 Ⓒ 马宝=宝马【宋】【元】 “马宝”,宋、元二本作“宝马”。 “宝马”,大正藏原为“马宝”,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宝马”。 Ⓓ 王+(便)【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王便”。 大正藏无“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半+(时)【宋】【元】【明】 “半”,宋、元、明三本作“半时”。 大正藏无“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宫=军【宋】【元】【明】 “宫”,宋、元、明三本作“军”。 “军”,大正藏原为“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军”。 Ⓖ 内=有【元】【明】 “内”,元、明二本作“有”。 “有”,大正藏原为“内”,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有”。 Ⓗ (秦言夺情)夹注=(晋言夺情)夹注【元】,=(秦言夺情)本文【宋】,-【明】 ???? Ⓘ 忧=优【宋】【元】【明】 “忧”,宋、元、明三本作“优”。 “优”,大正藏原为“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优”。 Ⓙ 旨=禀【宋】,=志【元】【明】 ???? Ⓚ 宝者=者宝【宋】【元】【明】 “宝者”,宋、元、明三本作“者宝”。 “者宝”,大正藏原为“宝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者宝”。 Ⓛ 吱+(大)【宋】【元】【明】 “吱”,宋、元、明三本作“吱大”。 大正藏无“大”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秦言财幢)夹注=(晋言财幢)夹注【元】,=(秦言财幢)本文【宋】,-【明】 ???? Ⓝ 〔青〕-【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青”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青”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彻)+视【宋】【元】【明】 “视”,宋、元、明三本作“彻视”。 大正藏无“彻”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地+(中)【元】【明】 “地”,元、明二本作“地中”。 大正藏无“中”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 共=供【宋】【元】【明】 “共”,宋、元、明三本作“供”。 “供”,大正藏原为“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供”。 ⓖ 往=后【宋】【元】【明】 “往”,宋、元、明三本作“后”。 “后”,大正藏原为“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后”。 ⓗ 宝+(藏)【宋】【元】【明】 “宝”,宋、元、明三本作“宝藏”。 大正藏无“藏”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者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者言”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者言”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主藏臣者=藏臣【宋】【元】【明】 “主藏臣者”,宋、元、明三本作“藏臣”。 “藏臣”,大正藏原为“主藏臣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藏臣”。 ⓛ 坐=座【元】【明】 “坐”,元、明二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座”。 ⓜ 顶=鋋【元】【明】 “顶”,元、明二本作“鋋”。 “鋋”,大正藏原为“顶”,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鋋”。 ⓝ 〔见〕-【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名)+比【宋】【元】【明】 “比”,宋、元、明三本作“名比”。 大正藏无“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秦言无畏)夹注=(晋言无畏)夹注【元】,=(秦言无畏)本文【宋】,-【明】 ???? ⓠ 退=还【宋】【元】【明】 “退”,宋、元、明三本作“还”。 “还”,大正藏原为“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还”。 ⓡ 四+(种)【宋】*【元】*【明】* “四”,宋、元、明三本作“四种”。 大正藏无“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往=住【宋】*【元】*【明】* “往”,宋、元、明三本作“住”。 “住”,大正藏原为“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住”。 ⓣ 名+(曰)【宋】【元】【明】 “名”,宋、元、明三本作“名曰”。 大正藏无“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劫北~Kappaka.,北=比【宋】【元】【明】[>*] ???? ⓥ 见=现【宋】【元】【明】 “见”,宋、元、明三本作“现”。 “现”,大正藏原为“见”,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现”。 ⓦ 手=掌【宋】【元】【明】 “手”,宋、元、明三本作“掌”。 “掌”,大正藏原为“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掌”。 ⓐ 斯偈=偈曰【宋】【元】【明】 “斯偈”,宋、元、明三本作“偈曰”。 “偈曰”,大正藏原为“斯偈”,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偈曰”。 ⓑ 被=披【宋】【元】【明】 “被”,宋、元、明三本作“披”。 “披”,大正藏原为“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披”。 ⓒ 此=比【元】 “此”,元本作“比”。 “比”,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元本改作“比”。 ⓓ 圣+(王)【宋】【元】【明】 “圣”,宋、元、明三本作“圣王”。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而=已【宋】【元】【明】 “而”,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而”,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若)+见【宋】【元】【明】 “见”,宋、元、明三本作“若见”。 大正藏无“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髻=结【宋】*【元】*【明】* “髻”,宋、元、明三本作“结”。 “结”,大正藏原为“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结”。 ⓩ 诫=戒【宋】【元】 “诫”,宋、元二本作“戒”。 “戒”,大正藏原为“诫”,今依据宋、元二本改作“戒”。 Ⓐ 〔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也=耶【宋】*【元】*【明】* “也”,宋、元、明三本作“耶”。 “耶”,大正藏原为“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耶”。 Ⓒ 咨=咨【宋】【元】【明】 “咨”,宋、元、明三本作“咨”。 “咨”,大正藏原为“咨”,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咨”。 Ⓓ (于)+王【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于王”。 大正藏无“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扇=履【宋】【元】【明】 “扇”,宋、元、明三本作“履”。 “履”,大正藏原为“扇”,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履”。 Ⓕ (所)+稽【宋】【元】【明】 “稽”,宋、元、明三本作“所稽”。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承=求【宋】【元】【明】 “承”,宋、元、明三本作“求”。 “求”,大正藏原为“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求”。 Ⓗ 〔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乃〕-【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乃”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乃”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投=捉【宋】【元】【明】 “投”,宋、元、明三本作“捉”。 “捉”,大正藏原为“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捉”。 ⓖ 比=北【明】 “比”,明本作“北”。 “北”,大正藏原为“比”,今依据明本改作“北”。 ⓗ 是迳=之经【宋】【元】【明】 “是迳”,宋、元、明三本作“之经”。 “之经”,大正藏原为“是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之经”。 ⓘ 告=语【宋】【元】【明】 “告”,宋、元、明三本作“语”。 “语”,大正藏原为“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语”。 ⓙ 大+(天)【宋】【元】【明】 “大”,宋、元、明三本作“大天”。 大正藏无“天”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代)+转【宋】【元】【明】 “转”,宋、元、明三本作“代转”。 大正藏无“代”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荏~Nimi. ??? ⓜ 夹注〔晋言…反〕八字-【明】 明本无“晋言…反”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晋言…反”四字,今依据明本删去。 ⓝ 忘=妄【宋】【元】【明】 “忘”,宋、元、明三本作“妄”。 “妄”,大正藏原为“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妄”。 ⓞ 当=常【宋】【元】【明】 “当”,宋、元、明三本作“常”。 “常”,大正藏原为“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常”。 ⓟ 受=授【宋】【元】【明】 “受”,宋、元、明三本作“授”。 “授”,大正藏原为“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授”。 ⓠ 民=曰【宋】【元】【明】 “民”,宋、元、明三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为“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 夹注〔穷鼻…也〕十字-【明】 明本无“穷鼻…也”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穷鼻…也”四字,今依据明本删去。 ⓢ 𠽮=提【宋】*【元】*【明】* “𠽮”,宋、元、明三本作“提”。 “提”,大正藏原为“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提”。 ⓣ 到=至【宋】【元】【明】 “到”,宋、元、明三本作“至”。 “至”,大正藏原为“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至”。 ⓤ 寤=悟【宋】*【元】*【明】* “寤”,宋、元、明三本作“悟”。 “悟”,大正藏原为“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悟”。 ⓥ 迳=经【宋】 “迳”,宋本作“经”。 “经”,大正藏原为“迳”,今依据宋本改作“经”。 ⓦ 貌相=相貌【宋】【元】【明】 “貌相”,宋、元、明三本作“相貌”。 “相貌”,大正藏原为“貌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相貌”。 ⓐ 王+(王)【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王王”。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释=天帝【宋】【元】【明】 “释”,宋、元、明三本作“天帝”。 “天帝”,大正藏原为“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天帝”。 ⓒ (帝)+释【宋】【元】【明】 “释”,宋、元、明三本作“帝释”。 大正藏无“帝”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便)+即【宋】【元】【明】 “即”,宋、元、明三本作“便即”。 大正藏无“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诰=告【宋】【元】【明】 “诰”,宋、元、明三本作“告”。 “告”,大正藏原为“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告”。 ⓧ 别+(辞还王)三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无“”字,今依据本补上。 ⓨ 〔便〕-【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白发+(生)【宋】【元】【明】 “白发”,宋、元、明三本作“白发生”。 大正藏无“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困=因【元】【明】 “困”,元、明二本作“因”。 “因”,大正藏原为“困”,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因”。 ⓘ 纠=约【宋】 “纠”,宋本作“约”。 “约”,大正藏原为“纠”,今依据宋本改作“约”。 ⓙ 咸=𢜩【宋】【元】【明】 “咸”,宋、元、明三本作“𢜩”。 “𢜩”,大正藏原为“咸”,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𢜩”。 ⓚ 年=末【宋】【元】【明】 “年”,宋、元、明三本作“末”。 “末”,大正藏原为“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末”。 ⓛ 荏=往【宋】 “荏”,宋本作“往”。 “往”,大正藏原为“荏”,今依据宋本改作“往”。 ⓜ 绝=断【宋】【元】【明】 “绝”,宋、元、明三本作“断”。 “断”,大正藏原为“绝”,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断”。 ⓝ 今我=我今【宋】【元】【明】 “今我”,宋、元、明三本作“我今”。 “我今”,大正藏原为“今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我今”。 ⓞ 〔汝〕-【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汝”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汝”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未)+出【宋】【元】【明】 “出”,宋、元、明三本作“未出”。 大正藏无“未”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一”,大正藏原为“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一”。 ⓡ 不=未【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未”。 “未”,大正藏原为“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未”。 ⓢ 涅槃~Nibbāna. ??? ⓣ 我+(今)【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我今”。 大正藏无“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灭度神”,大正藏原为“减没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灭度神”。 ⓥ 〔道〕-【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道”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减”,大正藏原为“灭”,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减”。* ⓐ 〔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① 善来:欢迎来人的客套话,意指来得正好。 ② 枉横:使人民痛苦的恶法。 ③ 八楞:八角。“楞”同“棱”。 ④ 劫北:“理发师”的音译。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理发师”。 ⑤ 毁庄:减损我的庄严(的白发)。 ⑥ 身使:身体的衰弱是提醒人们生命无常短暂的使者。参考《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 32〉第4经中提到阎罗王在审问行恶众生时,表示生、老、病、死、刑罚等五种天使在世上提醒人们不要作恶放逸,但人们不理会而堕入地狱。 ⑦ 绍:接续;继承。读音同“哨”。 ⑧ 边地人:偏远地方的人,指难以听闻正法的人。 ⑨ 五物:宝冠、羽盖、剑、扇、宝屐;又名“五威仪”或“五仪饰”。 ⑩ 敬法、重法、念法、养法、长法、炽法、大法:尊敬善法、看重善法、忆念善法、培养善法、增长善法、兴盛善法、弘扬善法。 ⑪ 首陀会天:即五净居天,位于色界第四禅天之中,是三果圣者才能往生的五个天界,在这里特指五净居天的天人。又译为“五不还天”。 ⑫ 佥:音“牵”,全部。 ⑬ 夫行有两道,一者恶道,二者善道。行恶者,从恶道到苦处;修善者,游善道至乐处:有两种路可以走,一是好的路,二是坏的路。走坏的路则越走心情越不好,走好的路则越走心情越好。这句话可以一语双关,解为行善到善道,行恶到恶道。 ⑭ 善恶皆欲从之:好的、坏的都想要看到。 ⑮ 人法当眴,而俱不眴:正常人是会眨眼的,但这两位竟然都不眨眼。按:人会眨眼、天人不眨眼,但相传极少数人有天人福报而不需眨眼,例如毘婆尸佛即以不眨眼闻名。 ⑯ 五减:短命、薄色、少力、多病、无智。 ⑰ 调达:阿难尊者的兄长,佛陀的堂兄弟,曾加入佛教僧团,在修成神通后贪取名利而自立教团,吸收阿阇世王的供养,与佛陀为敌。又译为“提婆达多”、“调达”。 ⑱ 断种行:破坏佛法传承的行为。 ⑲ 二十一结:会让人堕落恶道的二十一种烦恼,详见《增壹阿含经》卷六〈利养品 13〉第5经。 ⑳ 六十二见:佛陀时代外道对于宇宙和人生的六十二种错误的见解,包括常见论、半常半无常论、有边无边论、种种论、无因论、死后有想论、死后无想论、死后非想非非想论、断灭论、现世涅槃论等。详见《长阿含经》卷十四第21经梵动经。 ㉑ 三垢:贪、瞋、痴,又译为“三毒”。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世尊说,转轮圣王的舍利,和如来、阿罗汉、辟支佛一样都值得放在偷婆(𨱎婆、塔婆、窣睹波、浮屠)中来供奉,就是因为转轮圣王“自行十善,也教人行十善”。
因为忉利天 1 天 = 地球 100 年。《长阿含经》卷七第7经弊宿经:“迦叶答言。此间百岁。正当忉利天上一日一夜耳。如是亦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是彼天寿千岁。” (五)[0810b20]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大泥ⓐ黎①之人。云何为四?所谓末佉梨②罪人,帝舍比丘③是大罪人,提婆达兜④是大罪人,瞿波离比丘⑤是大罪人。末佉梨罪人者,身出火光,长六十肘。帝舍罪人者,身出火光,长四十肘。提婆达兜罪人者,身出火光,长三十肘。瞿波离罪人者,身出火光,长二十肘。 “比丘当知,末佉梨教无数众生使行邪见颠倒之想,计有无之想。帝舍愚人者,断诸圣众应器⑥遗余。提婆达兜愚人者,斗乱众僧,杀阿罗汉比丘尼,起害意向于如来。瞿波离罪人者,诽谤舍利弗、目ⓑ干连。 “又复,比丘!末佉梨罪人教无数众生,使行邪见,身坏命终,堕ⓒ焰光泥[*]黎⑦中。帝舍罪人,断圣众应器遗余,身坏命终,堕等害地狱⑧中。提婆达兜罪人者,起谋害心向于如来,身坏命终,堕ⓓ阿鼻地狱⑨中。瞿波离罪人者,由其诽谤舍利弗、目[*]干连,身坏命终,堕钵ⓔ投摩地狱⑩中。 “末佉ⓕ离罪人者,是时狱卒生拔其舌ⓖ背着脊上。所以然者,由其曩昔⑪教无数众生使行邪见。帝舍大罪人者,是时狱卒生擗其身⑫,镕铜灌坏其心,又以热铁丸,使令吞之。所以然者,由其断应器遗余故。提婆达兜罪人者,以热铁轮,轹⑬坏其身,又以铁杵㕮咀ⓗ⑭其体,群暴恶象蹹⑮蹈其身,又复大热铁山镇ⓘ押ⓙ面上,举身为热铜ⓚ叶所裹。所以然者,由其曩昔斗乱圣众,坏和合僧故,致铁轮轹断其头。又ⓛ此提婆达兜愚人,教彼太子使害父王,由是果报故,使铁杵破坏其身。又彼提婆达兜愚ⓜ痴之人,饮象使醉往害如来,由是果报,群象蹹蹈其体。又彼提婆达兜恶人,上耆阇崛山ⓝ颠,执石掷佛,由斯果报故,ⓞ使热铁山镇[*]押其面。然彼提婆达兜愚人,杀阿罗汉比丘尼,由斯果报ⓟ故,使热铜铁[*]叶缠裹其身。比丘当知,瞿波离罪人者,在彼莲华地狱中,千具犁牛ⓠ以犁其舌。所以然者,由其[谤诽>诽谤]舍利弗、ⓡ目连故,由此因缘果报,使千具犁牛而坏其舌。 “ⓢ又复,比丘!末佉[*]离罪人者,身出火光,长六十肘。若有众生兴起此念:‘ⓣ当拔济饶益此人。’取四大海水,高四十肘,浇灌其身,然彼海水寻时消尽,焰不增减。ⓤ由是热铁[*]叶火烧四日,有人来以四ⓥ渧⑯水浇,然水寻时消尽。此亦如是。若有人来以ⓦ四大海水浇彼人身,欲令无为,终不可果。所以然者,由彼ⓧ罪过极深重故。 “然彼帝舍罪人,身出火光,长四十肘,设有众生愍念此人,以三大海水浇灌其身,然彼海水寻时消尽,火[*]焰不减。其犹有人以三[*]渧水著热鏊上,水寻消[*]灭,不得久停。此亦如是,若以三大海水浇帝舍身上,水寻时灭,火终ⓨ不增减。 “提婆达兜罪人,身出火光,长三十肘。若有众生,兴起爱念之心,欲使提婆达兜身永处无为⑰,以二大海水浇灌其身,水寻时尽,火终不灭。犹如以二[*]渧水著热鏊上,终无增减。提婆达兜愚人ⓩ亦如是,以二大海水浇灌其身,水寻时尽,火终不灭,提婆达兜身体苦痛如斯。 “瞿波离罪人,身出火光,长二十肘。设有众生愍念斯人,取一大海水浇灌其身,然彼海水寻时消尽,火终不灭。犹如一[*]渧水著热鏊⑱上,寻时消尽,不得久停。瞿波离比丘亦Ⓐ复如是。罪报所牵,故受斯罪。是谓,比丘!此四种人受罪极重,当自尽Ⓑ意远离斯患,承诸贤圣等修梵行者。如是,仁者,当作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黎=犁【宋】*【元】*【明】* “黎”,宋、元、明三本作“犁”。 “犁”,大正藏原为“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犁”。 ⓑ 干=揵【宋】*【元】*【明】* “干”,宋、元、明三本作“揵”。 “揵”,大正藏原为“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揵”。 ⓒ 焰=焰【宋】*【元】*【明】* “焰”,宋、元、明三本作“焰”。 “焰”,大正藏原为“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焰”。 ⓓ (于)+阿【宋】【元】【明】 “阿”,宋、元、明三本作“于阿”。 大正藏无“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投=头【宋】【元】【明】 “投”,宋、元、明三本作“头”。 “头”,大正藏原为“投”,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头”。 ⓕ 离=梨【宋】*【元】*【明】* “离”,宋、元、明三本作“梨”。 “梨”,大正藏原为“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梨”。 ⓖ 背着=著背【元】【明】 “背着”,元、明二本作“著背”。 “著背”,大正藏原为“背着”,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著背”。 ⓗ 其=具【明】 “其”,明本作“具”。 “具”,大正藏原为“其”,今依据明本改作“具”。 ⓘ 押=压【元】【明】* “押”,元、明二本作“压”。 “压”,大正藏原为“押”,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压”。 ⓙ 面=而【宋】 “面”,宋本作“而”。 “而”,大正藏原为“面”,今依据宋本改作“而”。 ⓚ 叶=鍱【宋】*【元】*【明】* “叶”,宋、元、明三本作“鍱”。 “鍱”,大正藏原为“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鍱”。 ⓛ 此=彼【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为“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彼”。 ⓜ 〔痴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痴之”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痴之”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颠=头【宋】【元】【明】 “颠”,宋、元、明三本作“头”。 “头”,大正藏原为“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头”。 ⓞ 使=执【宋】【元】【明】 “使”,宋、元、明三本作“执”。 “执”,大正藏原为“使”,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执”。 ⓟ 〔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目+(揵)【宋】【元】【明】 “目”,宋、元、明三本作“目揵”。 大正藏无“揵”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又复=复次【宋】【元】【明】 “又复”,宋、元、明三本作“复次”。 “复次”,大正藏原为“又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复次”。 ⓣ (我)+当【宋】【元】【明】 “当”,宋、元、明三本作“我当”。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由是=犹如【宋】【元】【明】 “由是”,宋、元、明三本作“犹如”。 “犹如”,大正藏原为“由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犹如”。 ⓥ 渧=滴【宋】*【元】*【明】* “渧”,宋、元、明三本作“滴”。 “滴”,大正藏原为“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滴”。 ⓦ 〔四〕-【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罪+(人)【宋】【元】【明】 “罪”,宋、元、明三本作“罪人”。 大正藏无“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不=无【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无”。 “无”,大正藏原为“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无”。 ⓩ 亦+(复)【宋】*【元】*【明】* “亦”,宋、元、明三本作“亦复”。 大正藏无“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复”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意=建【宋】【元】【明】 “意”,宋、元、明三本作“建”。 “建”,大正藏原为“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建”。 [注解]① 泥黎:“地狱”的音译。 ② 末佉梨:庄居士注解:“末佉梨”,若指六师外道之一,则《增壹阿含386经》(43品7经)作“瞿耶楼”,《长阿含27经》作“末伽梨拘舍”,《长部2经》作“末迦利瞿舍罗”(makkhali gosālo) ,《增支部561经》(AN.3.138)作“末迦利”(makkhali)。若依《经律异相卷》所标“提舍等四比丘受罪轻重”,则“末佉梨”为比丘,非六师外道之一。《佛说四泥犁经》说“此末佉梨愚人,教受百拘梨人使行邪见”。 ③ 帝舍比丘:疑为提婆达多伴党之一的“迦留罗提舍”。??? ④ 提婆达兜:阿难尊者的兄长,佛陀的堂兄弟,曾加入佛教僧团,在修成神通后贪取名利而自立教团,吸收阿阇世王的供养,与佛陀为敌。又译为“提婆达多”、“调达”。 ⑤ 瞿波离比丘:又作瞿婆离、拘迦利,译为恶时者、何时,提婆达多之弟子。 ⑥ 应器:比丘托钵及吃饭的食器。 ⑦ 焰光泥黎: ⑧ 等害地狱:狱中众生集体死亡再集体复活,如此周而复始痛苦不断。 ⑨ 阿鼻地狱:又名无间地狱,堕落到此的众生受苦无间断。 ⑩ 钵投摩地狱:即“红莲地狱”,此地狱众生由于寒冷,身体冻成红色,皮破而呈血赤之色。 ⑪ 曩昔:过去。 ⑫ 生擗其身:擗音同“譬”,掰开。把身体活活剥开。 ⑬ 轹:音同“力”,以车轮辗过。 ⑭ 㕮咀:以物拍碎。 ⑮ 蹹:“踏”的古字。 ⑯ 渧:“滴”的古代俗写。 ⑰ 永处无为: ⑱ 鏊:音熬,一种烙饼用的平底锅。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佛说四泥犁经》卷1:“末佉梨愚人。教受百拘梨人使行邪见。”(CBETA, T02, no. 139, p. 861, c25-26)
《佛说四泥犁经》卷1:“彼提舍比丘愚人。遮比丘僧使一日不食。以此因缘。使提舍比丘入大地狱”(CBETA, T02, no. 139, p. 861, b28-29)
可参考:《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善知识品20〉3:“尔时。彼众上坐极怀瞋恚。发此誓愿。今此人移我坐处。自补其处。我今所诵经籍。持戒苦行。设当有福者。尽持用作誓。此人所生之处。所欲作事。我恒当坏败其功。”(CBETA, T02, no. 125, p. 598, b6-9)
详见:《增壹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21〉5、《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第1278经]、《鼻奈耶》卷4。
(六)[0811a29]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明晓地狱,亦知趣地狱之径,亦复知彼地狱众生之本。设复众生造诸恶不善之行,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我亦知之。又复,比丘!我亦知明晓畜生,亦知趣畜生之道,亦复知畜生之本,作诸恶ⓐ元生彼者亦悉晓了。我今亦知饿鬼之道,其有作恶根ⓑ元者,生饿鬼中,我亦知之。我今亦知人道向人之趣,其有众生得人身者,我亦知之。我亦知趣天之道,其有众生作诸德本,生彼天上,我亦知之。我亦知涅槃之趣,其有众生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而取ⓒ证果,我亦知之。 “比丘当知,我知地狱之趣,以何因缘而说斯言乎?” 佛告诸比丘:“我今观察众生心意,所谓此人身坏命终,应入地狱中,ⓓ然后时观此人ⓔ以入地狱中,受苦酸酷ⓕ考掠无数,愁忧苦恼不可称ⓖ记。犹如一大火坑无有尘烟,设有人来迳趣斯处,又且有目之士观此人所趣,必当坠火终不虚也。然复后时观此人[*]以堕火坑,吾所谓人者[*]以堕火坑。ⓗ今观察众生心意所念,必入地狱不疑,如我后时观察此人,[*]以定入地狱,受苦酸酷不可称[*]记。云何斯人[*]以入地狱?是谓我观趣地狱众生作诸恶行不善之业,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我悉知之。吾所说者,正谓此耳。 “我知畜生之道,亦知趣畜生者,以何缘本而说此乎?于是,比丘!我观察众生心中所念,此人身坏命终,生畜生中。ⓘ有我后时观察此人,[*]以生畜生中,愁忧苦恼不可称计。云何斯人[*]以堕畜生中乎?犹如村落有大圊①厕,屎满其中。设有斯人径趣斯处,有目之士,见斯人来径趣斯处,此人不久径堕于厕。ⓙ然后时观此人已堕ⓚ于厕,受厄穷困不可称[*]记。云何斯人已堕[*]于厕?我今观众生类亦复如是,斯人命终应生畜生中。又ⓛ复时观已生畜生中,受苦无量。我今观畜生众生皆悉明了。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我亦知饿鬼众生,饿鬼之道,ⓝ其身坏命终,生饿鬼者,我亦知之。其有众生身坏命终,趣饿鬼之道,我悉知之。我复ⓞ于后时观见此众生,[*]以入饿鬼受苦痛、乐痛。云何斯人以入饿鬼中乎?犹如大村落侧有一大树,生危崄②之处,枝叶ⓟ凋落。设有人来,ⓠ往趣斯处,有目之士遥观此人,必趣ⓡ树不疑。ⓢ复后时观此ⓣ人,或坐、或卧,受其苦乐之报。云何斯人[*]以至树下坐卧乎?ⓤ今我观众生之类亦复如是,身坏命终,必趣饿鬼不疑,受其苦乐之报不可称[*]记。我知饿鬼趣,饿鬼之道,皆悉分明,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我知人道,亦知趣人道,[亦>]其有造行,身坏命终,生人中者,我亦知之。于是,比丘!我观众生类心中所念,此人ⓥ必当身坏命终,应生人中。我复于后时观此人已生人中。云何斯人已生人中?犹如村落侧有一大树,在平正ⓦ处,多诸ⓧ阴凉。若有人直从一道来,有目之士见已便知之,斯人所趣向,定至此树不疑。我复于后时观此人,已至此树,受乐无量。云何斯人得至斯处?此亦如是,我观众生心意所念[*]亦如是,身坏命终,必生人中不疑。我复于后时,观此人已生人中受乐无量。我知人趣,亦知趣人之道,今生人中者,我亦知之,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我亦知天,亦知趣天之道,其有众生作诸功业生ⓨ天者,我亦知之。以何因缘而说此乎?我今观众生之类心中所念,此人必当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然ⓩ后时观此人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于彼受自然之福,快乐无比。是谓斯人已生天上,于彼受自然之福,快乐无比。犹如村落Ⓐ侧有好高广讲堂,Ⓑ雕文刻镂,悬缯③幡盖,香汁洒地,敷好坐具,氍Ⓒ毹④毾㲪⑤,文绣綩𫄧⑥。若有人直从一道来,有目之士直从一道来,此人所趣向,定至高广讲堂Ⓓ必不疑,复于后时观见此人,已到讲堂上,或坐、或卧,于中受福快乐无比。此亦如是,吾今观众生类身坏命终,应生善处天上,于彼受乐快不可计。云何斯人[*]以生善处天上乎?我知天道,趣天之路乎?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我今知涅槃,亦知涅槃之道,亦知众生应般涅槃者。或有众生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现身取证而自游化,我悉知之。由何因缘而说此乎?于是,比丘!我观众生类心中所念,此人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是谓斯人[*]以尽有漏成无漏。犹如去村落不远有大池,Ⓔ水极清彻。若有人直从一道来,有目之士遥见斯人来,知此人必至池水不疑,又[*]后时Ⓕ观此人已至池水,沐浴澡洗,除诸秽污,去诸垢坋⑦Ⓖ,在侧而坐,亦不与人共相诤竞。我今观众生类亦复如是,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名Ⓗ色知如真。是谓斯人已至此处,我知涅槃ⓐ之道,亦知众生般涅槃者,皆悉知之。如来.至真.等正觉有此之智、无畏、力具,皆悉成就。如来智无有量,如来能观过去无限无量不可计事,皆悉知之。将来现在无限无量皆悉分别。是故,比丘!当求方便,ⓑ具足十力⑧、无畏⑨。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元=行来【宋】【元】【明】 “元”,宋、元、明三本作“行来”。 “行来”,大正藏原为“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行来”。 ⓑ 元=源【宋】【元】【明】 “元”,宋、元、明三本作“源”。 “源”,大正藏原为“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源”。 ⓒ 证果=果证【宋】【元】【明】 “证果”,宋、元、明三本作“果证”。 “果证”,大正藏原为“证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果证”。 ⓓ 然+(彼)【宋】【元】【明】 “然”,宋、元、明三本作“然彼”。 大正藏无“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考=拷【宋】【元】【明】 “考”,宋、元、明三本作“拷”。 “拷”,大正藏原为“考”,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拷”。 ⓖ 记=计【宋】*【元】*【明】* “记”,宋、元、明三本作“计”。 “计”,大正藏原为“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计”。 ⓗ (我)+今【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我今”。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有=又【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又”。 “又”,大正藏原为“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又”。 ⓙ 然+(彼)【宋】【元】【明】 “然”,宋、元、明三本作“然彼”。 大正藏无“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于=乎【宋】* “于”,宋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宋本改作“乎”。 ⓛ 复+(后)【宋】【元】【明】 “复”,宋、元、明三本作“复后”。 大正藏无“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者=生【明】 “者”,明本作“生”。 “生”,大正藏原为“者”,今依据明本改作“生”。 ⓝ 〔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于=如【明】 “于”,明本作“如”。 “如”,大正藏原为“于”,今依据明本改作“如”。 ⓟ 凋=雕【宋】【元】【明】 “凋”,宋、元、明三本作“雕”。 “雕”,大正藏原为“凋”,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雕”。 ⓠ [往>往]=径【宋】【元】【明】 “[往>往]”,宋、元、明三本作“径”。 “径”,大正藏原为“[往>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径”。 ⓡ 树+(下)【宋】【元】【明】 “树”,宋、元、明三本作“树下”。 大正藏无“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复+(于)【宋】【元】【明】 “复”,宋、元、明三本作“复于”。 大正藏无“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人=入【宋】 “人”,宋本作“入”。 “入”,大正藏原为“人”,今依据宋本改作“入”。 ⓤ 今我=我今【宋】【元】【明】 “今我”,宋、元、明三本作“我今”。 “我今”,大正藏原为“今我”,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我今”。 ⓥ 必=应【宋】【元】【明】 “必”,宋、元、明三本作“应”。 “应”,大正藏原为“必”,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应”。 ⓦ (之)+处【宋】【元】【明】 “处”,宋、元、明三本作“之处”。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阴=荫【宋】【元】【明】 “阴”,宋、元、明三本作“荫”。 “荫”,大正藏原为“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荫”。 ⓨ 天+(上)【宋】【元】【明】 “天”,宋、元、明三本作“天上”。 大正藏无“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于)+后【宋】*【元】*【明】* “后”,宋、元、明三本作“于后”。 大正藏无“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之)+侧【宋】【元】【明】 “侧”,宋、元、明三本作“之侧”。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雕=雕【明】 “雕”,明本作“雕”。 “雕”,大正藏原为“雕”,今依据明本改作“雕”。 Ⓒ 毹=氀【宋】【元】【明】 “毹”,宋、元、明三本作“氀”。 “氀”,大正藏原为“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氀”。 Ⓓ 必+(至)【宋】【元】【明】 “必”,宋、元、明三本作“必至”。 大正藏无“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水+(水)【宋】【元】【明】 “水”,宋、元、明三本作“水水”。 大正藏无“水”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观=见【宋】【元】【明】 “观”,宋、元、明三本作“见”。 “见”,大正藏原为“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见”。 Ⓖ “坋”,元、明二本作“圿”。 Ⓗ 色知如真=为真人【宋】【元】【明】 “色知如真”,宋、元、明三本作“为真人”。 “为真人”,大正藏原为“色知如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为真人”。 ⓐ (趣涅槃)+之【宋】【元】【明】 “之”,宋、元、明三本作“趣涅槃之”。 大正藏无“趣涅槃”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当)+具【宋】【元】【明】 “具”,宋、元、明三本作“当具”。 大正藏无“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① 圊:音同“青”,厕所。 ② 崄:音同“险”,地势险恶、高峻。 ③ 缯:丝织品。 ④ 氍毹:读音同“渠于”,毛织的地毯。 ⑤ 毾㲪:读音同“踏登”,细致的毛被与毛席。 ⑥ 綩𫄧:读音同“晚延”,古代垂覆在帽子前后的饰物。 ⑦ 坋:灰尘。读音同“笨”。 ⑧ 十力: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种智力:(1)处、非处智力:完全了知什么是有道理、可能的(“斯有是处”),什么是没道理、不可能的(“无有是处”)。(2)业异熟智力:完全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的因果业报。(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完全了知各种禅定境界,这些定境要怎么入手、有哪些深浅的层次、有哪些因缘能阻碍或成就这些定境。(4)根上下智力:完全了知众生的根器好坏。(5)种种意解智力:完全了知众生的各种意向。(6)种种界智力:完全了知世间与众生的各种差别、分类。(7)遍趣行智力:完全了知有什么途径能通往什么结果。(8)宿住随念智力:完全了知而能忆念自己及众生的过去世。(9)死生智力:完全了知众生未来世的往生去处,以及导致往生这些去处的善恶因缘。(10)漏尽智力:完全自知自证得漏尽,断尽烦恼。详见《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第684经。 ⑨ 无畏: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畏惧的自信,而勇猛安稳:(1)正等觉无畏、(2)障道无畏、(3)漏尽无畏、(4)出苦道无畏。又译为“四无畏”、“四无所畏”。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中对于五趣的譬喻表列如下:
依本经对涅槃的譬喻,学佛的终极目标不只是得到庇荫或良好的环境,而是要将自己洗干净。 (七)[0812b14]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依雪山上有大高广之树,五事长大。云何为五?根不移动,皮极厚大,枝节ⓐ远荫,靡ⓑ所不覆,叶极茂盛。是谓,比丘!依雪山上有此大树极为俊好。今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依豪族之ⓒ处,五事长益。云何为五?所谓信长益、戒长益、闻长益、施长益、慧长益。是谓,比丘!信善男子、善女人依豪族家,成就此五事。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就信、戒、闻、施、智慧。”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犹如雪山树, 五事功德成,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广)+远【宋】【元】【明】 “远”,宋、元、明三本作“广远”。 大正藏无“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处=家【宋】【元】【明】 “处”,宋、元、明三本作“家”。 “家”,大正藏原为“处”,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家”。 ⓓ 斯=此【宋】【元】【明】 “斯”,宋、元、明三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为“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 阴=荫【元】【明】 “阴”,元、明二本作“荫”。 “荫”,大正藏原为“阴”,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荫”。 ⓕ 子=女【宋】【元】【明】 “子”,宋、元、明三本作“女”。 “女”,大正藏原为“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女”。 ⓖ 增益=益增【宋】【元】【明】 “增益”,宋、元、明三本作“益增”。 “益增”,大正藏原为“增益”,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益增”。 [注解][对应经典][读经拾得]本经以植物的五个器官让树长大,来譬喻善男子、善女人的佛法培养,也是以五事来培养: “信、戒、施、闻、慧”俗称“在家五法”,是优秀的在家佛教徒应该具足的五个条件,其定义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三第927经所述:
ⓐ(八)[0812c02]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茂罗破群①比丘与诸比丘尼共相游处,然诸比丘尼亦复好乐共相游处。[共>其]有人民称讥茂罗破群比丘者,是时诸比丘尼极怀瞋恚,愁忧不悦。若复有人毁ⓒ呰诸比丘尼者,是时破群比丘亦复愁忧不悦。是时,众多ⓓ比丘告破群比丘曰:“汝今云何亲近诸比丘尼?诸比丘尼亦复与汝交接②?” 破群报曰:“我今解如来所说教ⓔ诫,其有犯淫者,罪不足言③。” 众多比丘复告曰:“止!止!比丘!勿作斯言。莫诽谤如来言教,其诽谤如来言教者,罪咎不少。又复世尊无数方便说淫之秽,其有习淫,使无罪者,终无此理。汝今可舍此恶见,备于长夜受苦无量。”然此破群比丘故与交通,而不改其行。 尔时,众多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而白世尊言:“舍卫城中有一比丘,名曰破群,与诸比丘尼共相交接,然诸比丘尼亦与破群比丘交接往来。我等往彼劝喻使改其行,然彼二人遂更增益,不舍此颠倒之见,亦不顺正法之业。”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彼破群比丘所,云:‘如来ⓖ唤。’” 尔时,比丘受如来教,即往ⓗ到破群比丘所:“汝当知之,如来唤卿。” 破群比丘闻彼比丘语,即往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问彼比丘曰:“汝审亲近诸比丘尼耶?” 彼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汝为比丘,云何与比丘尼共相交接?汝今是族姓子,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 破群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我是族姓子,以信坚固,出家学道。” 佛告比丘:“非汝之法。云何与比丘尼共相交接?” 破群比丘白佛言:“我闻如来所说,其习淫者,ⓘ其罪盖不足言。” 佛告比丘:“汝愚人!云何说如来习淫无罪?我无数方便说淫之秽污,汝今云何作是语:‘如来说淫无罪’?ⓙ汝好守护口过,无令长夜恒受其罪。” 佛告之曰:“汝今且止!须吾更问诸比丘。”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汝等颇闻吾与诸比丘说淫无罪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世尊!不闻如来说淫无罪。所以然者,如来无数方便说淫之秽污。设言无罪,此义不然。” 佛告诸比丘:“善哉!善哉!诸比丘!如汝所言,我无数方便说淫之秽污。” 尔时,世尊重告诸比丘曰:“汝等当知,不应以经文作为竞诤的工具若有愚人习于法行,所谓契经、祇ⓚ夜、偈、授决、因缘、本末、譬喻、生、方等、未曾有、说、广普;虽诵斯法,不解其义;以不观察其义,亦不顺从其法,所应顺法终不从其行。所以诵斯法者,从欲与人共竞诤,意计胜负,亦不自为己有所济及④,彼诵法已,则犯制限⑤。犹如有人出彼村落欲求恶蛇,彼若见极大之蛇,到已,以左手摩ⓛ抆⑥其尾,然彼蛇回头螫蜇⑦其手,由此缘报,便致命终,此亦如是,若有愚人玩习其法,十二部经靡不斟酌⑧,亦不观察其义。所以然者,由不究竟正法义故。 “于是,若有善男子将护玩习其法,契经、祇[*]夜、偈、授决、因缘、本末、譬喻、生、方等、未曾有、说、广普;彼人诵此法已,深解其义;[*]以解彼深义之法,顺从其教,无所违失,所以诵法者,不以胜负之心,与彼竞诤;所以诵习法者,欲自纂修有所济ⓜ及⑨;所以诵法者,果其ⓝ所愿,由此因缘,渐至涅槃。犹如有人出彼村落,求觅恶蛇。彼见蛇已,手执铁钳,先ⓞ镊其头,后便捉ⓟ项,不令动摇;设彼恶蛇回尾欲害彼人,终无所至。所以然者,ⓠ比丘!由其捉[*]项故!此善男子亦复如是,诵习、ⓡ诵读,靡不周遍,观察其义,顺从其法,终ⓢ无违失,渐渐由此因缘,得至涅槃。所以然者,由其执正法故。ⓣ是故,诸比丘!其有解吾义者,当念奉行;其不解者,重来问我。如来ⓤ方今现在,后悔无益。” 尔时,佛告诸比丘:“设有比丘在大众中而作是说:‘如来所说禁戒,我悉解了,其习淫者,罪盖不足言。’彼比丘当语斯比丘:‘止!止!莫作斯言!莫诽谤如来言说斯语,如来终不说此言。’若此比丘改其所犯者善;若不改其行者,复当再三谏之。设当改者善,设不改者堕⑩。若复[*]比丘隐匿其事,不使露现者,诸人皆堕。是谓,比丘!我之禁戒。”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M. 21. Kakacūpama.,[No. 26(193)] ???? ⓑ 茂…群~Moliyaphagguna. ??? ⓒ 呰=訾【明】 “呰”,明本作“訾”。 “訾”,大正藏原为“呰”,今依据明本改作“訾”。 ⓓ “众多”,大正藏原为“多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众多”。 ⓔ 诫=戒【宋】【元】【明】 “诫”,宋、元、明三本作“戒”。 “戒”,大正藏原为“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戒”。 ⓕ 〔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彼”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唤+(卿)【元】【明】 “唤”,元、明二本作“唤卿”。 大正藏无“卿”字,今依据元、明二本补上。 ⓗ 到=至【宋】【元】【明】 “到”,宋、元、明三本作“至”。 “至”,大正藏原为“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至”。 ⓘ 〔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其”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汝〕-【宋】 宋本无“汝”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汝”字,今依据宋本删去。 ⓚ 〔夜〕-【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夜”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夜”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抆=扪【元】【明】 “抆”,元、明二本作“扪”。 “扪”,大正藏原为“抆”,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扪”。 ⓜ “所济”,大正藏原为“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所济”。 ⓝ “其”,大正藏原为“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其”。 ⓞ 镊=鍱【宋】,=钳【元】【明】 ???? ⓟ 项=颈【宋】*【元】*【明】* “项”,宋、元、明三本作“颈”。 “颈”,大正藏原为“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颈”。 ⓠ (诸)+比【宋】*【元】*【明】* “比”,宋、元、明三本作“诸比”。 大正藏无“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诵=讽【宋】【元】【明】 “诵”,宋、元、明三本作“讽”。 “讽”,大正藏原为“诵”,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讽”。 ⓢ 无=不【宋】【元】【明】 “无”,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为“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是”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方=曼【宋】,=谩【元】【明】 ???? [注解]① 茂罗破群:比丘名,是以印度历第十二月的名称为名。又译为“破群”、“颇求那”。 ② 交接:往来。 ③ 罪不足言:恶业不值一提;恶业微乎其微。 ④ 亦不自为己有所济及:对自己也没有实际帮助。 ⑤ 制限:规定。 ⑥ 摩抆:触摸。“抆”读音同“问”,擦拭。 ⑦ 蜇:毒虫叮咬。读音同“哲”。 ⑧ 斟酌:在这里指考虑、思索。 ⑨ 所以诵习法者,欲自纂修有所济及:这样读诵修习佛法的人,是想要亲自修习而能有所利益。 ⑩ 堕:堕落。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本经中破群比丘为了合理化自己犯戒的行为,曲解了佛说,表示出家人可以随便和异性接触,纵使犯淫戒,恶业也不值一提。佛陀则喝斥他纵使背了很多经典,不了解意义而依之修正自己的行为,却用经文掩护自己、以经文来和他人竞诤的话,不管读多少经都没有用,反而犯戒和造恶业。 这样的状况到现代更常见到,读过一些佛经而看似能圆融说法的人,对佛经断章取义,主张由于自己智慧高超,随心所欲都不算犯戒,顺应弟子而诈财骗色乃至犯戒,恶业都不值一提。佛陀则表示这种人从佛经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自致堕落。
大迦叶尊者看不下去,而反映给佛陀。佛陀于是找来这两位比丘,问他们是否有拿经文想要一较高下?两位比丘承认了。 佛陀接着问他们在诤论时,是在受持十二部经当中所说的教诲吗?也就是说十二部经有教过他们该诤论谁背经文比较厉害吗? 当然没有。 佛陀所说的法都是为了让人“自调伏,自止息,自求涅槃”的,而不是让人比胜负的。 佛弟子在引用经文而议论佛法时,也要思考:是否放下自我,以经文来修正自己、而不是为自己脸上贴金?是否如实客观地引用经文、而不是断章取义?是否以经、律为师,而自调伏、自止息、自求涅槃? 文字可以是指月指,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佛法;但也可以成为文字障,让人沉迷文字游戏而忘了月亮。因此本经中将玩弄、曲解经文比喻为捉蛇,不照次第从头夹住蛇,而去玩弄蛇的尾巴的话,则会被蛇咬。
佛陀说法四十多年,在一开始当然没有分为不同部的经典,在佛陀说法多年后,经典越来越多,流传越来越广,传诵的弟子们为了方便记忆,而区分为十二部经或九部经。这十二部或九部并不是唯一的分类或绝对的真理,只是方便整理而作的分类。 [进阶辨正](九)[0813b23]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生漏①梵志往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尔时,生漏梵志白世尊曰:“为有几劫过去?” 佛告梵志:“过去诸劫不可称计。” 梵志白佛:“为可计数不乎?沙门瞿昙恒说三世。云何为三?所谓过去、将来、现在。沙门瞿昙亦知过去、当来、现在之世,唯愿沙门演说劫数之义。” 佛告梵志:“若当我说因此劫,复次此劫,我既灭度,汝取命终,不知劫数之义。所以然者,如今人寿短促,极寿不过百年。计百年中数劫者,我取ⓐ灭度②,汝既命终,终不知劫数之义。梵志当知,如来亦有此ⓑ知,具足分别劫数,众生寿命长短,受其苦乐,皆悉分明。今当与汝引譬,智者以譬喻得解。犹如恒沙之数,亦无有限,无有量,不可计算,过去劫者其数如是。不可称计,不可筹量。” 梵志白佛:“当来劫颇有几数?” 佛告梵志:“ⓒ亦恒沙之数,无有齐畔③,不可称计,非算所及。” 梵志复问佛:“颇有现在劫、ⓓ成败劫乎?” 佛告梵志:“有此成劫、败劫,非一劫、百劫,犹如器ⓔ皿在危地,终不安住,设当住者要当颠倒。诸世界方域亦复如是,或有劫成,或有劫败,此数亦复叵计④为几劫成,为几劫败。所以然者,生死长远无有边际。众生以无明结ⓕ覆盖,漂浪流滞,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长夜受苦恼,当可厌患去离此恼。是故,梵志!当作ⓖ是学。” 尔时,生漏梵志白世尊言:“沙门瞿昙!甚奇!甚特!知过去当来劫数之义,我今重复自归沙门瞿昙!唯愿沙门瞿昙听为优婆塞,尽其形寿不敢复杀,ⓗ乃至饮酒。” 尔时,生漏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取”字。 ⓑ 知=智【宋】【元】【明】 “知”,宋、元、明三本作“智”。 “智”,大正藏原为“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智”。 ⓒ 亦+(如)【宋】【元】【明】 “亦”,宋、元、明三本作“亦如”。 大正藏无“如”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成+(劫)【宋】【元】【明】 “成”,宋、元、明三本作“成劫”。 大正藏无“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血=皿【宋】【元】【明】【CB】 “血”,宋、元、明、CB四本作“皿”。 “皿”,大正藏原为“血”,今依据宋、元、明、CB四本改作“皿”。 ⓕ (所)+覆【宋】【元】【明】 “覆”,宋、元、明三本作“所覆”。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是=此【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 〔乃至饮酒〕-【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乃至饮酒”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乃至饮酒”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① 生漏:优婆塞名,喜爱问问题,佛陀称赞他“好问义趣”第一。 or 不曾听过的,即“某人”。“生”指“不熟悉”,“闻”指听过。又译为“生闻”。 ② 计百年中数劫者,我取灭度:要百年中来数劫数的话,还没数完我就灭度了。这里的“数”是三声,指计数。 ③ 齐畔:边际。 ④ 叵计:难以计数。“叵”读音同“颇”,是“不可”二字的合音。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过去、未来有无数的劫数(长时间),数都数不完,但众生所经历这些无尽的劫数,都是因为有烦恼、有轮回,而无穷无尽。因此与其去数劫数,不如了解劫数的根本,止息烦恼,才能超越无限的劫数。
可参考狮子吼站旧讨论:“生闻”。有可能“僧迦罗”=“生漏”=“僧伽罗”=“生闻” (一〇)[0813c26]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有一异比丘白世尊言:“劫颇有边际乎?” 佛告比丘:“方便引譬,然劫数无穷尽,过去久远,于此贤劫中,有佛出,号曰ⓐ俱楼孙至真.等正觉。尔时,此耆阇崛山更有姓号①。尔时,ⓑ罗阅城人民之类,上此耆阇崛山ⓒ中,四日四夜,行乃彻顶。又复,比丘!拘那ⓓ含牟尼佛时,此耆阇崛山更有姓号。尔时,罗阅城人民之类,三日三夜,行乃至此山顶。迦叶如来出现于世,此耆阇崛山更有姓号。时,罗阅城人民之类,二日二夜,行乃至此山顶。如我今日释迦文佛出现于世,此山名耆阇崛山,须臾之顷乃到此山顶。若弥勒如来出现于世,此山亦名耆阇崛山。所以然者,诸佛神力咸使ⓔ出此山在。 “比丘!当以方便,知劫有衰尽,不可称计。然劫有二种:大劫、小劫。若于劫中无佛出世,尔时复有辟支佛出世,此名为小劫。若如来于劫中出世,尔时彼劫中无有辟支佛出现于世,此名为大劫。比丘!当以此方便,知劫数长远,不可称计。是故,比丘!当忆此劫数之义。” 尔时,异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校勘]ⓐ 俱=拘【宋】【元】【明】 “俱”,宋、元、明三本作“拘”。 “拘”,大正藏原为“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拘”。 ⓑ 〔罗阅城〕-【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罗阅城”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罗阅城”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中〕-【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中”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含=鋡【宋】【元】【明】 “含”,宋、元、明三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鋡”。 ⓔ 〔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八=七【宋】【元】【明】 “八”,宋、元、明三本作“七”。 “七”,大正藏原为“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七”。 [注解]① 更有姓号:还有别的名称。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