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指人类以外的八种守护佛法的众生: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略为介绍如下:

1. 天:受善报而生于天界的众生。天界可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三大类。其中和人间一样在欲界的欲界天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天。出自(日) 土佐秀信‘增补诸宗佛像图汇’第二册,京都:文雕堂,明治19年(1886)出版。

2. 龙:形状似蛇、能呼风唤雨的众生,有福报但由于瞋或痴而堕龙身。其中最高级的为龙王,分为法行龙王(善龙)及非法行龙王(恶龙)两类。法行龙王能让天下风调雨顺,非法行龙王则会造成疾疫及水灾。

龙等。出自(日) 土佐秀信‘增补诸宗佛像图汇’第二册,京都:文雕堂,明治19年(1886)出版。

3. 夜叉:义译疾行鬼,是住在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类或守护正法的鬼类,行动极为迅速,有地行(在地面奔驰)、虚空(在天空飞行)及宫观飞行(有宫殿娱乐)等三种。《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第1319经即有记载佛陀及弟子们经过夜叉住处,受其招待而夜宿。

4. 乾闼婆:义译香神,很会弹琴,是音乐神。不食酒肉,以香气为食,其身也有香气。嗅觉敏感的修行者有时闻到一阵不知来处的檀香味,即可能是有乾闼婆经过。

5. 阿修罗:喜爱战斗的众生,有福报但因为瞋、慢、疑而生为阿修罗。阿修罗有许多种,散布于天道、鬼道、畜道等各处,因此佛经中有时说众生分为“五道”即是指将“六道”中的“阿修罗道”并入其余各道中。阿修罗道爱喝酒却没有酒,男性三头六臂,女性则极为艳丽,因此阿修罗常与天界战斗以抢酒,天界若战胜则赢得美女。帝释天的第一天后是舍脂阿修罗女,极为美艳,《杂阿含经》卷四十第1106经即记载帝释天的名号之一叫舍脂钵低(舍脂的老公)。

6. 迦楼罗:义译金翅鸟,以吃龙维生。体型很大,展翅有三百多万里,但是人类肉眼见不到,相传因此有些外道将金翅鸟认为是有翅膀的天使。

7. 紧那罗:义译歌神,是头上长角的人形天众,其男性马头人身,很会唱歌,女性则是很漂亮的人形,很会跳舞。紧那罗的音乐极为动听,听的人会情不禁的起舞、修行人也暂时没有了神通。紧那罗与乾闼婆都常在诸天的法会奏乐,而也有许多紧那罗女嫁给乾闼婆。

8. 摩睺罗伽:义译大蟒神,蛇头人身。瞋心重、善谄媚。相传一心想求神通的学者若得其加持,容易神通精进但瞋心变重,若无法容许异己,则离正道日远。其礼佛方式如同蛇类的腹行。

八部众定期在人间巡查,和人类接近的机会较多,其中守护佛法的则为护法神,否则可为恶鬼神。在佛寺常可见到四大天王塑像的脚下各踏着两个鬼众,也是被降伏而顺从的部众。

(一九)佛说长阿含第二分大会经第十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释翅提国迦维林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尽是罗汉,复有十方诸神妙天皆来集会,礼敬如来及比丘僧。

四位净居天人礼赞佛陀

时,四净居天即于天上各自念言:“今者,世尊在释翅提[*]迦维林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尽得阿罗汉,复有十方诸神妙天皆来会集,礼敬如来及比丘僧。我等今者亦可共往世尊所,各当以称赞如来。”

时,四净居天犹如力士屈伸臂顷,于彼天,至释翅提[*]迦维林中。尔时,四净居天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立。时,一净居天即于佛前,以偈赞曰:

“今日大众会,  诸天神普集;
 皆为法故来,  欲礼无上众。”

说此偈已,退一面立。时,一净居天复作颂曰:

“比丘见众秽,  端心自防护;
 欲如海吞流,  智者护诸根。”

说此偈已,退一面立。时,一净居天复作颂曰:

“断刺平爱坑,  及填无明
 独游清净场,  如善象调御。”

说此偈已,退一面立。时,一净居天复作颂曰:

“诸归依佛者,  终不堕恶趣;
 舍此人中形,  受天清净身。”

过去未来都有天神礼觐如来及比丘僧

尔时,四净居天说此偈已,世尊印可,即礼佛足,遶佛三匝,忽然不现。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今者诸天大集,今者诸天大集,十方诸神妙天无不来此礼如来及比丘僧。诸比丘!过去诸如来、至真、等正觉亦有诸天大集,如我今日;当来诸如来、至真、等正觉亦有诸天大集,如我今日。诸比丘!今者诸天大集,十方诸神妙天无不来此礼觐如来及比丘僧,亦当称彼名号,为其说偈。比丘当知:

“诸依地山谷,  隐藏见可畏;
 身着纯白衣,  洁净无垢秽。
 天人闻此已,  皆归于梵天;
 今我称其名,  次第无错谬。
 诸天众今来,  比丘汝当知;
 世间凡智人,  百中不见一。
 何由乃能见,  鬼神七万众?
 若见十万鬼,  犹不见一边;
 何况诸鬼神,  周遍于天下。”

地神有七千悦叉若干种,皆有神足、形貌、色像、名称,怀欢喜心来到比丘众林中。时,有雪山神将六千鬼悦叉若干种,皆有神足、形貌、色像、名称,怀欢喜心来到比丘众林中。有一舍罗神将三千鬼悦叉若干种,皆有神足、形貌、色像、名称,怀欢喜心来到比丘众林中。此万六千鬼神悦叉若干种,皆有神足、形貌、色像、名称,怀欢喜心来到比丘众林中。

复有毘波蜜神,住在马国,将五百鬼,皆有神足、威德。复有金毘罗,住王舍城毘富罗山,无数鬼神恭敬围遶。复有东方提头赖吒天王,领干沓惒神,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尽因陀罗,皆有大神力。南方毗楼勒天王,领诸龙王,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罗,有大神力。西方毗楼博叉天王,领诸鸠槃茶鬼,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罗,有大神力。北方天王名毗沙门,领诸悦叉鬼,有大威德,有九十一子,亦字因陀罗,有大神力。此四天王护持世者,有大威德,身放光明,来诣迦维林中。

尔时,世尊欲降其幻伪虚妄之心,故结咒曰:

“摩拘楼罗摩拘楼罗 毗楼罗毗楼罗 𥙡陀那加摩世致 迦尼延豆 尼延豆 波那攎呜呼奴奴主 提婆苏暮 摩头罗 支多罗斯那 干沓波 那罗主 阇尼沙 尸呵 无莲陀罗 鼻波蜜多罗 树尘陀罗 那闾尼呵 斗浮楼 输支婆迹

如是,诸王乾沓婆及罗刹皆有神足、形貌、色像,怀欢喜心来诣比丘众林中。尔时,世尊复结咒曰:

“阿酰 那陀瑟 那头 毗舍离 沙呵 带叉蛇 婆提 提头赖吒 帝婆 沙[*]呵 若利耶 加毘罗 摄波那伽 阿陀伽摩 天提伽 伊罗婆陀 摩呵那伽 毘摩那伽多 陀伽陀余 那伽罗阇 婆呵沙呵 叉奇提 婆提罗帝 婆提罗帝 毘枚大迹閦 毘呵四 婆咛 阿婆婆四 质多罗 速和尼那 求四多 阿婆由 那伽罗除 阿四 修跋罗 萨帝奴 阿伽 佛陀洒 失罗咛 婆耶 忧罗头婆延楼 素槃㝹 佛头 舍罗㝹 伽类楼

尔时,世尊为阿修罗而结咒曰:

“祇陀 跋阇 呵谛 三物第 阿修罗 阿失陀 婆延地 婆三婆四 伊弟阿陀 提婆摩 天地 伽黎妙 摩呵秘摩 阿修罗 陀那秘罗陀 鞞摩质兜楼 修质谛丽 婆罗呵黎 无夷连那婆 舍黎阿细 跋黎 弗多罗那 萨鞞 鞞楼耶那那迷 萨那迷谛 婆黎 细如 罗耶跋兜楼 伊呵菴婆罗迷 三摩由伊 陀那 跋陀若 比丘那 三弥涕 泥拔

尔时,世尊复为诸天而结咒曰:

“阿浮 提婆 萆犁酰陛 提豫 婆由 多陀㝹 跋楼㝹 婆楼尼 世帝苏弥 耶舍阿头 弥多罗婆 伽罗那移婆 阿逻 提婆 摩天梯与 陀舍提舍 伽予 萨鞞 那难多罗婆跋那 伊地槃大 仇地 槃那槃大 耶舍卑㝹 暮陀婆那 阿酰揵大 比丘那 婆朱弟 婆尼 鞞弩 提步 舍伽利 阿酰地 勇迷 那刹帝隶富罗息几大 阿陀蔓 陀罗 婆罗鞞栴大苏 婆尼捎 提婆 阿陀𥙡陀 富罗翅支大 苏黎耶苏婆尼捎 提婆 阿陀 苏提耶 富罗翅大 摩伽陀 婆苏因 图攎阿头 释拘 富罗大攎[*] 叔伽 伽罗摩 罗那阿大 鞞摩尼婆 呜婆提 奇呵 波罗无呵 鞞婆罗 微阿尼 萨陀摩多 阿呵黎 弥沙阿尼钵仇[菟-(色-巴)+(〦-一)]叹奴阿 攎[*]余提舍阿酰跋沙 赊摩 摩呵赊摩 摩[菟-(色-巴)+(〦-一)][*]沙阿 摩[菟-(色-巴)+(〦-一)][*]疏多摩 乞陀波头洒阿陀摩 [菟-(色-巴)+(〦-一)][*]波头洒阿 酰阿罗夜 提婆 阿陀 黎陀夜 婆私 波罗 摩诃 波罗阿陀 提婆摩天 梯夜 差摩 兜率陀 夜摩 伽沙尼阿尼 蓝鞞蓝婆折帝 树提 那摩伊洒 念摩罗提 阿陀酰 波罗念弥大 阿酰 提婆 提婆 阇兰提 阿奇 尸吁波 摩阿栗吒攎[*]耶 呜摩 浮浮 尼婆私遮婆 陀暮 阿周陀 阿尼 输豆檀耶 [菟-(色-巴)+(〦-一)][*]阿头 阿逻 毘沙门伊洒

此是六十种天。尔时,世尊复为六十八五通婆罗门而结咒曰:

“罗耶梨沙耶何酰犍大婆尼 伽毘罗跋兜鞞地阇[菟-(色-巴)+(〦-一)][*]阿头差暮萨提 鸯祇鞞地牟尼阿头闭犛耶差伽 尸梨沙婆呵若[菟-(色-巴)+(〦-一)][*]阿头梵摩提婆提那婆鞞地牟尼阿头 拘萨梨伊尼攎[*]摩阇逻 鸯祇野般阇阿楼呜猿头 摩诃罗野阿拘提楼杙[菟-(色-巴)+(〦-一)][*]阿头 六闭俱萨梨阿楼伽陵倚伽夷罗檀酰罪否符野福都卢梨洒先陀步 阿头 提那伽否婆呵移伽耶罗野多陀阿伽度 婆罗蔓陀[菟-(色-巴)+(〦-一)][*]迦牧罗野阿头 因陀罗楼迷迦符陀攎[*]暮摩伽酰阿敕伤俱卑予阿头酰兰若伽否鞞梨味余梨多他阿伽度 阿酰婆好罗子弥都卢多陀[*]阿伽度 婆斯佛离首陀罗罗予多陀[*]阿伽度 伊梨耶差摩诃罗予先阿步多陀阿伽度 般阇婆予婆梨地翅阿罗予多陀[*]阿伽度 郁阿兰摩诃罗予便被婆梨摩梨输婆酰大 那摩阿槃地苦摩梨罗🄐予阿具斯利陀那婆地阿头 翅鞞罗予🄑尸伊昵🄒弥昵摩呵罗予复🄓婆楼多陀[*]阿伽度 跋陀婆利摩呵罗予俱萨梨摩提输尸汉提苫婆梨🄔罗予修陀罗🄕楼多他🄖阿伽度 阿呵🄗因头楼阿头摩罗予余苏利与他鞞地提步阿呵鞞利四阿头 恒阿🄘耶楼婆罗🄙目遮耶暮阿夷[菟-(色-巴)+(〦-一)][*]阿头一摩耶舍枇那婆 差摩罗予何梨揵度余枇度钵支余是数波那路摩苏罗予耶赐多由酰兰若苏槃那秘愁度致夜数罗舍 波罗鞞陀郁陀婆呵婆洒婆呵婆婆谋娑呵沙🄚贪覆赊大赊法🄛阇沙丽罗陀 那摩般枝[病-丙+(白/(ㄎ*戈))]多🄜哆罗🄝乾沓婆 沙呵婆萨多提苏鞞罗予阿酰揵[病-丙+(白/(ㄎ*戈))]🄞 比丘三弥地婆尼地婆🄟尼”

尔时,复有千五通🄠婆罗门,如来亦为结咒。时,此世界第一梵王及诸梵天皆有神通,有一梵童子名曰提舍🄡,有大神力。复有十万🄢余梵天王,各与眷属围遶而来。复越千世界,有大梵王见诸大众在世尊所,寻与眷属围遶而来。

尔时,魔王见诸大众在世尊所,怀毒害心,即自念言:“我当将诸鬼兵往坏彼众,围遶尽取,不令有遗。”时,即召四兵,以手拍车🄣,声如霹雳🄤,诸有见者无不惊怖,放大风雨、雷电、霹雳[*],向迦维林围绕大众。

佛告诸比丘乐此众者:“汝等当知,今日魔众怀恶而来。”于是颂曰:

“汝今当敬顺,  建立于佛法;
 当灭此魔众,  如象坏苇🄥🄦
 专念[*]无放逸,  具足于净戒;
 定意自惟念🄧,  善护其志意。
 若于正法中,  能不放逸者;
 则度老死地,  永尽诸苦本。
 诸弟子闻已,  当勤加精进;
 超度于众欲,  一毛不倾动。
 此众为最胜,  有大智名闻;
 弟子皆勇猛,  为众之所敬。”

尔时,诸天、神、鬼、五通仙人皆集迦维园中,见魔所为,怪未曾有。佛说此法时,八万四千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诸天、龙、鬼、神、阿修罗、🄨楼罗真陀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二

[校勘]

明本无“佛说长阿含”五字。

“释翅提”,明本作“释翅搜”。[*]

“释翅提”,巴利本作 Sakkesu。

“迦维”,巴利本作 Kapilavatthu。

“会集”,大正藏原为“集会”,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会集”。

“共往”,大正藏原为“往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共往”。

“伸”,宋本作“申”。

“此”,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智人”,大正藏原为“人智”,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智人”。

“悦叉”,巴利本作 Yakkha。

“舍罗神”,巴利本作 Sātāgiri。

“毘波蜜”,巴利本作 Vessāmitta。

“金毘罗”,巴利本作 Kumbhīra。

“边”,大正藏原为“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边”。

“博叉”,宋、元二本作“勒”,明本作“博”。

“罗”,宋、元、明三本作“罗有”。

“摩拘楼罗”,宋、元、明三本作“摩摩拘拘楼楼罗罗”。

“毘楼罗”,宋、元、明三本作“毘毘楼楼罗罗”。

“𥙡陀那迦”,宋、元、明三本作“旃迦”。

“那攎”,宋、元、明三本作“陀那耶卢”。

“奴”,元、明二本作“杈”。

“罗”,宋、元、明三本作“逻”。

“尼”,宋、元、明三本作“尸”。

“斗”,宋、元、明三本作“升”。

“迹”,宋、元、明三本作“遮”。

“摩拘楼罗摩拘楼罗……输支婆迹婆”,巴利本作 [Māyā Kuṭeṇḍu Veteṇḍu Viṭuc ca Viṭucco saha] Candano Kāmaseṭṭho [ca] Kinnughaṇḍu Nighaṇḍu [ca], Panādo Opamañño ca devasūto ca Mātali. Cittaseno [ca] gandhabbo Nalo rājā Janesabbo, [Āgu] Pañcaskho [c’eva] Timbarū Suriyavaccasā。

“沙”,宋、元、明三本作“婆”。[*]

“利”,宋、元、明三本作“黎”。

“加”,宋、元、明三本作“迦”。

“波”,宋、元、明三本作“婆”。

“陀”,宋、元、明三本作“咃”。

宋、元、明三本无“婆提罗帝”四字。

“阿酰……伽类楼”,巴利本作 Ath’āgu Nābhasā nāgā Vesālā saha Tacchakā, [Kambalassatarā āgu Pāyāgā saha ñātibhi. Yāmunā] Dhataraṭṭhā [ca āgunāgā yasassino,] Erāvano mahā-nāgo [so p’aga samitiṃ vanaṃ.] Ye nāgā raje sahasā haranti [Dibbā dijā pakkhi] visuddhacakkhū, Vehāsayā [te] vana-[majjha-pattā], Citrā Supaṇṇā [iti tesam nāmam.] Abhayan [tadā] nāga-rājānam āsi, Supaṇṇsto khemam akāsi Buddho. Saṇhāhi vācāhi [upavhayantā, Nāgā] Supaṇṇā saraṇaṃ agaṃsu Buddham。

“婆”,宋、元、明三本作“娑”。

“弟”,碛砂藏作“第”。

“谛”,宋本作“端”。

“祇陀……泥拔”,巴利本作 Jitā Vajira-hatthena samuddam Asurā sitā, Bhātaro Vāsacass’ ete iddhimanto [yasassino], Kālakañjā mahābhimsā asurā Dānaveghasā, Vepacitti Sucitti ca Pāhārādo Namucī saha Satañ ca Bali-puttānaṃ sabbe Veroca-nāmakā, Sannayhitvā baliṃ senam Rāhubhaddam upāgamuṃ, ‘Samayo dāni bhaddante bhikkhūnaṃ samitiṃ vanam.'。

“酰”,宋本作“𮠴”。

“婆”,大正藏原为“跋”,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改作“婆”。

“逻”,元本作“还”。

“予”,元、明二本作“矛”。

“那”,宋、元、明三本作“那陀”。

“朱”,宋、元、明三本作“未”。

“刹”,宋、元、明三本作“利”。

“栴”,元、明二本作“旃”。

“𥙡”,宋本作“栴”,元、明二本作“旃”。

宋、元、明三本无“支”字。

“攎”,宋、元、明三本作“栌”。

“婆”,宋、元、明三本作“波”。

“微”,宋、元、明三本作“微那”。

“[菟-(色-巴)+(〦-一)]”,宋、元、明三本作“㝹”。

“呵”,元本作“阿”。

“私”,明本作“和”。

“诃”,明本作“阿”。

“提婆”,宋、元、明三本作“婆提”。

“吁波”,宋、元、明三本作“呼婆”。

“私”,宋、元、明三本作“私远”。

“檀”,宋、元、明三本作“尼栌”。

“阿浮……毘沙门伊洒”,巴利本作 Āpo [ca] devā Paṭhvī Tejo Vāyo tad āgamuṃ, Varuṇā Vāruṇā [devā] Somo ca Yasasā [saha,] Mettā karuṇā kāyikā āgu devā [yasassino.] Das’ ete dasadhā kāyā sabbe nānatta-vaṇṇino Iddhimanto jutīmanto vaṇṇavanto yasassino, Modamānā abhikkāmuṃ bhikkhūnaṃ samitiṃ vanaṃ. 14. Veṇhū [ca] devā Sahaḷī [ca] Asamā cā duve Yamā, Candassûpanisā devā Candam āgu-purakkhatvā, Suriyassûpanisā devā Suriyam āgu purakkhatvā, Nakkhattāni purakkhatvā āgu Manda-valāhakā, [Vasūnaṃ Vāsavo seṭṭho] Sakko [p’āgu]purindada. 17. Sukkā Karumhā Aruṇā āgu Veghanasā sahā, Odāta-gayhā Pāmokkhā āgu devā Vicakkhanā, Sadāmattā Hāragajā Missakā ca yasassino, Thanayaṃ āgu Pajjunno yo disā abhivassati. 16. Samānā Mahā-samānā Mānusā Mānusuttamā, Khiḍḍā-padūsikā āgu, āgu Mano-padūsikā. Ath’ āgu Harayo devā ye ca Lohita-vāsino, Pāragā Mahā-pāragā āgu devā [yasassino] 18. Khemiyā Tusitā Yāmā Kaṭṭhakā ca yasassino, Lambītakā Lāma-seṭṭhā Joti-nāmā ca Āsavā, Nimmāna-ratino āgu, ath’ āgu Paranimmitā. 15. Ath’ āgu Sahabhū devā jalam aggi-sikhā-r-iva, Ariṭṭhakā ca Rojā ca Ummā puppha-nibhāsino, Varuṇā Saha-Dhammā ca Accutā ca Anejakā, Sūleyya rucirā āgu, āgu Vāsavanesino。

“种天”,宋、元、明三本作“天种”。

宋、元、明三本无“而”字。

“何”,宋本作“阿”,元本作“呵”,明本作“诃”。

“𤛆”,宋、元、明三本作“黎”。[*]

“祇”,大正藏原为“祗”,今依据高丽藏、碛砂藏二本改作“祇”。

“逻”,宋、元、明三本作“罗”。

“阇”,宋、元、明三本作“阇楼”。

“拘提”,宋、元、明三本作“提拘”。

“杙”,宋、元、明三本作“秘”。

“罪”,宋、元、明三本作“罗”。

“头”,宋、元、明三本作“头阿”。

“陀”,宋、元、明三本作“他”。[*]

“迷”,宋、元、明三本作“迷婆”。

“予”,宋、元、明三本作“兮”。

“子”,宋、元、明三本作“予”。

宋、元、明三本无“罗”字。

“阿步多陀”,宋、元、明三本作“阿步多他”。

“阿”,宋、元、明三本作“帝”。

“苦”,宋、明二本作“苫”。

🄐 “梨罗”,宋、元、明三本作“梨罗罗”。

🄑 “予”,宋、元、明三本作“予伽”。

🄒 “昵”,宋、元、明三本作“眤”。

🄓 “复”,宋、元、明三本作“优”。

🄔 “梨”,宋、元、明三本作“利”。

🄕 宋、元、明三本无“罗”字。

🄖 “他”,宋、元、明三本作“陀”。

🄗 宋、元、明三本无“呵”字。

🄘 “阿”,宋、元、明三本作“河”。

🄙 “婆罗”,宋、元、明三本作“波”。

🄚 “娑呵沙”,宋、元、明三本作“婆呵婆”。

🄛 “法”,宋、元、明三本作“佉”。

🄜 “摩般枝[病-丙+(白/(ㄎ*戈))]多”,宋、元、明三本作“磨那枝哆”。

🄝 “罗”,宋、元、明三本作“逻”。

🄞 “揵[病-丙+(白/(ㄎ*戈))]”,宋、元、明三本作“提度”。

🄟 “婆”,宋、元、明三本作“波”。

🄠 “通”,宋、元、明三本作“十”。

🄡 “提舍”,巴利本作 Tissa。

🄢 “万”,大正藏原为“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万”。

🄣 大正藏无“毂”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霹雳”,宋、元、明三本作“礔礰”。[*]

🄥 “苇”,大正藏原为“花”,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苇”。

🄦 “藂”,明本作“丛”。

🄧 “惟念”,大正藏原为“念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惟念”。

🄨 “迦”,宋、元二本作“加”。

🄩 宋、元二本无“佛说”二字。

[注解]

净居天:位于色界第四禅天之中,是三果圣者才能往生的五个天界。又译为“五净居天”、“五不还天”、“首陀会天”。这边指四位净居天的天人。

屈伸臂顷:弯曲再伸直手臂那么短的时间。

壍:坑、壕沟;险阻困难的地形。“壍”是“堑”的异体字,读音同“欠”。

调御:调整驾御;驯服。

觐:下级人员进见君主或上级长官。这边指天神来拜访佛陀及比丘。

悦叉:又译为“夜叉”,义译为“疾行鬼”,是住在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类或守护正法的鬼类,行动极为迅速。

王舍城周边地图

毘富罗山: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周围的五座山中最高的一座山,位于王舍城的西部。又译为“广普山”。

提头赖吒:佛教的护法天神,是欲界六天的第一天(四天王天)中,东方提头赖吒天的天王。此天率领乾闼婆、毘舍阇等二神众护持国土,安抚众生,因此又称为“持国天”。又译为“提帝赖吒”、“帙栗帝罗色吒罗”。

干沓惒:义译香神,很会弹琴,是音乐神。不食酒肉,以香气为食,其身也有香气。又译为“乾闼婆”、“乾沓和”、“揵沓和”。

字:本名以外另取的别号。如:“岳飞字鹏举”。

因陀罗:即帝释天的音译,意译作天主、帝。

毗楼勒:佛教的护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南方毘琉璃天(毘楼勒迦天)的天王。此天率领领鸠槃荼、薜荔多等二神众助人善根增长,因此又称为“增长天王”。又译为“毘留勒”、“毘楼勒”。【这段南方跟西方天王的统领众跟其他经不一致?】

毂:车轮中心的圆木。读音同“谷”。

藂:聚集。同“丛”。

迦楼罗:义译金翅鸟,以吃地龙(鳄鱼之类)维生。体型很大,展翅有三百多万里。又译为“迦留罗”。

真陀罗:义译歌神,是头上长角的人形天众。又译为“甄陀罗”、“紧那罗”。

摩睺罗伽:义译大蟒神,蛇头人身。瞋心重、善谄媚。又译为“摩休勒”。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咒术章句:

佛陀在刚开始弘法时只教核心法义,大多弟子则很快地证果。但当弟子人数大增、素质不一后,为了让不同根器的弟子都能修行解脱,而施设不同的法门,对于弟子的律制也随须求而调整。例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第809经、南传《相应部尼柯耶》54相应9经载道,佛陀早期教导比丘打坐以不净观为主,但后来有比丘福慧不足,修不净观后过度厌世而自杀,因此佛陀改教比丘较温和的安那般那(观呼吸)法门。另外像《中阿含经》卷五十第193经、南传《中部尼柯耶》第21经记载,佛陀曾制戒要求比丘日中一食,每天只吃正午一餐,以节省耗费在吃饭的时间,精进修行。但后来可能因为不是每位弟子都适合日中一食,而放宽为过午不食,也就是今日的比丘戒的内容。

咒语的议题也是如此,早期佛弟子很快就能证果,没有了身见也就不会想要趋吉避凶《中阿含经》卷四十七〈心品3〉第181经多界经中佛陀即表示圣者不会持咒外求离苦。当时婆罗门教常以咒术办事或变神通,但佛陀则要弟子专心修习戒定慧,纵有神通也不在俗人前展示。但当弟子人数众多后,《四分律》卷二十七卷三十南传律藏《大分别》〈波逸提49〉皆记载,有比丘尼习诵各种外道咒术,或以咒术赚钱,因此佛陀制戒禁止比丘尼持诵外道咒术、或以咒术维持生计,同时佛陀也许可以咒语排除于世间的修行的阻碍,例如《四分律》卷二十七:“若诵治毒咒,以护身故,无犯。”、卷三十:“为自护,不以为活命,无犯。南传律藏《大分别》〈波逸提49〉:“学忆持、为守护而学咒文……不犯也”。

南传《长部尼柯耶》第32经阿吒曩胝经中毘沙门天王众发愿守护四众排除恶鬼神造成的障碍,表示若四众需要四天王天守护以避免非人的侵扰时,可以持诵此经。在本经中则音译四天王天部众的名字,称为结咒。《佛说灌顶经》卷六也以这些名号作为咒语,并解说这咒语是“为诸凡夫(而不是圣者)而演说”,召请四天王天及其降伏的八部众,以排除恶鬼神所扰。实务上,很多护咒的内容即是皈依三宝并召请护法龙天守护。

这些咒语原本的巴利语或梵语都是有实际意涵的,由三宝的真实语或诸天的护持而有其功效,很多译师会义译一遍、音译一遍,而后人常以为音译才是咒语。依《五分律》卷十八等等律制,比丘在接受饮食供养后,要咒愿为施主祈福,说法后也要咒愿回向。《四分律》卷二十一等经律即记载佛陀本人在最初成道,接受商贾供养后,即咒愿回向之:“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义;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九〈六重品37〉第4经等经中佛说咒愿有六德,《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第1241经则显示这些回向确实能为施主带来利益。《中阿含经》卷四〈业相应品2〉第20经波罗牢经《中阿含经》卷二十九〈大品1〉第124经八难经等经则表示“有咒说”是世间正见之一。

实务上,除了北传有持咒的行法,南传《大护卫经》 也包含许多经,记载各种护咒。南传比丘在出家、接受布施、诵戒日、结夏安居日等场合有念诵护卫经的传统,许多寺院则将护卫经列入每日的课诵。在家众们则有在各婚丧喜庆场合邀请僧众念诵护卫经祈福回向的习俗,也常见以咒语诵念而修定的方法。南传《弥兰陀王问经》则记载并认可防护咒的使用,显示了上座部佛教自初期即有咒语的使用。《香光庄严》杂志第37期所翻译的〈消灾佛教〉一文,则以学术角度描述当今缅甸寺院持诵咒语的普遍情形。

近年一些学者为了避免迷信的观感,而在重新翻译南传相关经律时将“护卫咒”一词翻译为“护卫经”,虽然古代通常翻译为“咒”。南传寺院通常以巴利语持诵护卫咒,而不是以翻译后的本土语言为主,这和北传的相关行法也有类似处。至于南传有人认为其护咒行法较纯,北传也有人认为其持咒行法较强,这些宗派观点就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咒语是祝福而不是保证,《阿含经》没有否定咒语在世间能有效果,但更强调修习四圣谛而解脱的核心法义,毕竟若因为咒语而增强了贪瞋痴,那离解脱就愈来愈远。像《长阿含经》卷十四第21经梵动经及各律中都禁止比丘以咒术求取名闻利养,现世也有很多沉迷咒术而走上歧路的例子。把握住佛教的核心、勤修戒定慧以求解脱才是最重要的。

诸天愿意帮忙四众排除障碍以利修行,但解脱则必须由行者自己达成。如同本经偈中所说,精勤不放逸,善护其志意,才能得到出世间的解脱。

 
agama3/長阿含經第十九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9/01 11:49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062216758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