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卷第十一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中阿含王相应品第六(有七经王相应品本有十四经分后七经属第二诵)(初一日诵)

 七宝.相.四洲  牛粪.摩竭王
 鞞婆丽陵耆  天使最在后

导读

(五八)中阿含王相应品七宝经第一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转轮王出于世时,当知便有七宝出世。云何为七?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若转轮王出于世时,当知有此七宝出世。如是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出于世时,当知亦有七觉支宝出于世间。云何为七?念觉支宝、择法觉精进觉支喜觉支息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宝,是谓为七。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出于世时,当知有此七觉支宝出于世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宝经第一竟(一百八十二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有七经王相应品本有十四经分后七经属第二诵”,明本作“有十四经”。

“一日”,大正藏原为“二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一日”。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宋、元、明三本无“觉”字。

明本无“七宝经第一竟”六字。

宋、元、明三本无“一百八十二字”六字。

[注解]

有七经王相应品本有十四经分后七经属第二诵:王相应品共十四经,前七经在初诵,涵盖范围在卷十一及卷十二,属初一日诵;后七经在小土城颂,涵盖范围在卷十三至卷十六,属初二日诵。

转轮王:以正法统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善业感召天空中飞来轮宝,四方国家看到轮宝就自行归服,因此称作转轮王。又译为“转轮圣王”。

轮宝:转轮王的宝器,能在转轮王前飞行引导,四方国家看到轮宝就自动归服。

象宝:能随意变形、日行千里的白象王。

马宝:能随意变形、日行千里的紫马王。

珠宝:能照亮广大范围的夜明珠。

女宝:体态秾纤合度,体温冬暖夏凉,性情端正温柔,不具备任何女人缺点的玉女。

居士宝:有特殊能力,能看见并取得水中、地底下无主宝藏的大臣。

主兵臣宝:勇猛健壮、富于谋略、善于统领军队的大臣。

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佛陀。如来、无所著(又译为“应供”、“阿罗汉”)、等正觉(又译为“正遍知”)是如来十号的前三个,此处以这三个称号来代表佛陀。

念觉支:专注清楚,修习四念处。其中“念”是专注清楚,“觉”即觉悟,“支”即分支、部分。“念觉支”即“觉悟的念的要素(部分)”,由修习四念处而成。

择法觉支:以智慧明辨、拣择各种法。

精进觉支:勇猛精勤修行。

喜觉支:修行让烦恼减轻而心生欢喜。

息觉支:身心轻安、平静。又译为猗息觉支、猗觉支、轻安觉支、除觉支。

定觉支:入定而不散乱。

舍觉支:心平等、寂静,而能舍离。

[对应经典]

 

(五九)中阿含王相应品三十二相经第二(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诸比丘于中食后集坐讲堂,共论此事:“诸贤!甚奇!甚特!大人成就三十二相,必有二处真谛不虚。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宝,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若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尔时,世尊在于燕坐,以净天耳出过于人,闻诸比丘于中食后集坐讲堂,共论此事:“诸贤!甚奇!甚特!大人成就三十二相,必有二处真谛不虚。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宝[*],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若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世尊闻已,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讲堂比丘众前敷座而坐,问诸比丘:“汝等今日共论何事集坐讲堂?”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我等今日集坐讲堂共论此事:‘诸贤!甚奇!甚特!大人成就三十二相,必有二处真谛不虚。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宝[*],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若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世尊!我等共论如此事故集坐讲堂。”

于是,世尊告曰:“比丘!汝等欲得从如来闻三十二相耶?谓大人所成,必有二处真谛不虚。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宝[*],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若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时,诸比丘闻已,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比丘说三十二相者,诸比丘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大人足安平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足下生轮,轮有千辐,一切具足,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足指纤长,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足周正直,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足跟踝后两边平满,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足两踝,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身毛上向,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手足网缦,犹如雁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手足极妙柔弱软敷,犹兜罗华,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肌皮软细,尘水不着,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大人一一毛,一一毛者,身一一孔一毛生,色若绀青,如螺右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鹿肠,犹如鹿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阴马藏,犹良马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身形圆好,犹如尼拘类树,上下圆相称,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身不阿曲,身不曲者,平立伸手以摩其膝,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身黄金色,如紫磨金,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身七处满,七处满者,两手、两足、两肩及颈,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其上身大,犹如师子,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师子颊车,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大人脊背平直,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两肩上连,通颈平满,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四十齿牙、平齿、不疏齿、白齿、通味第一味,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梵音可爱,其声犹如加罗毘伽,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广长舌,广长舌者,舌从口出遍覆其面,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承泪处满,犹如牛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眼色绀青,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顶有肉髻,团圆相称,发螺右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复次,大人眉间生毛,洁白右,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诸比丘!大人成就此三十二相,必有二处真谛不虚。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宝[*],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若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十二相经第二竟(千六百八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宋、元二本将“初一日诵”置于“中阿含王相应品三十二相经第二”次行。

大正藏无“宝”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乐”,大正藏原为“药”,今依据前后文改作“乐”。

“二”,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前后文补上。

大正藏无“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腨”,大正藏原为“𨄔”,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腨”。

宋、元、明三本无“如”字。

“尼拘类”,巴利本作 Nigrodha。

“伸”,大正藏原为“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谓”。

“须发”,大正藏原为“发须”,今依据高丽藏改作“须发”。

明本无“三十二相经第二竟”八字。

宋、元、明三本无“千六百八字”五字。

[注解]

三十二相:古印度相术认为最有福报的人的三十二个形体相貌特征,相传有这三十二相的人在家可成为转轮圣王,出家可成佛。

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又译为“四兵”。

净天耳:即“天耳通”,能听到不论远近的声音的神通。又译为“天耳”、“天耳智通”、“天耳智”。

佣:意思为均直。

兜罗华:花絮的总称,例如棉花、柳絮一类。

腨:小腿肚。读音同“涮”。

师子颊车:两颊饱满,有如狮子。“颊”指脸颊,“车”指牙关,“颊车”是一穴名,位在脸颊,用力咬牙时下巴上方会鼓起处。

不疏齿:牙齿不稀疏,没有大的牙缝。

通味第一味:常能品尝最好的美味。

承泪处满,犹如牛王:眼睛四周丰满,有如大牛的眼睛。

萦:缠绕。读音同“莹”。

[对应经典]

 

(六〇)中阿含王相应品四洲经第三(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在安静处,燕坐思惟而作是念:“世人甚少少能于欲有满足意,少有厌患于欲而命终者;世人于欲有满足意,厌患于欲而命终者,为甚难得。”

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佛所,到已作礼,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在安静处,燕坐思惟而作是念:‘世人甚少少能于欲有满足意,少有厌患于欲而命终者;世人于欲有满足意,厌患于欲而命终者,为甚难得。’”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世人甚少少能于欲有满足意,少有厌患于欲而命终者。阿难!世人于欲有满足意,厌患于欲而命终者,为甚难得。阿难!世人极甚难得,极甚难得于欲有满足意,厌患于欲而命终者。阿难!但世间人甚多甚多,于欲无满足意,不厌患欲而命终也。所以者何?阿难!往昔有王名曰顶生,作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为七宝,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乐。阿难!彼顶生王而于后时极大久远,便作是念:‘我有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我有七宝,千子具足,我欲于宫雨宝七日,积至于膝。’阿难!彼顶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适发心已,即于宫中雨宝七日,积至于膝。

“阿难!彼顶生王而于后时极大久远,复作是念:‘我有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我有七宝,千子具足,及于宫中雨宝七日,积至于膝。我忆曾从古人闻之,西方有洲名瞿陀尼,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我今欲往见瞿陀尼洲,到已整御。’阿难!彼顶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适发心已,即以如意足乘虚而去,及四种军。阿难!彼顶生王即时往到住瞿陀尼洲。阿难!彼顶生王住已整御瞿陀尼洲,乃至无量百千万岁。

“阿难!彼顶生王而于后时极大久远,复作是念:‘我有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我有七宝,千子具足,及于宫中雨宝七日,积至于膝,我亦复有瞿陀尼洲。我复曾从古人闻之,东方有洲名弗婆鞞陀提,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我今欲往见弗婆鞞陀提洲,到已整御。’阿难!彼顶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适发心已,即以如意足乘虚而去,及四种军。阿难!彼顶生王即时往到住弗婆鞞陀提洲。阿难!彼顶生王住已整御弗婆鞞陀提洲,乃至无量百千万岁。

“阿难!彼顶生王而于后时极大久远,复作是念:‘我有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我有七宝,千子具足,及于宫中雨宝七日,积至于膝,我亦复有瞿陀尼洲,亦有弗婆鞞陀提洲。我复曾从古人闻之,北方有洲名郁单曰,极大富乐,多有人民,彼虽无我想亦无所受。我今欲往见郁单曰[*]洲,到已整御,及诸眷属。’阿难!彼顶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适发心已,即以如意足乘虚而去,及四种军。

“阿难!彼顶生王遥见平地白,告诸臣曰:‘卿等见郁单曰[*]平地白耶?’诸臣对曰:‘见也。天王!’王复告曰:‘卿等知不?彼是郁单曰[*]人自然粳米,郁单曰[*]人常所食者,卿等亦应共食此食。’阿难!彼顶生王复遥见郁单曰[*]洲中,若干种树,净妙严饰,种种彩色,在栏楯里,告诸臣曰:‘卿等见郁单曰[*]洲中,若干种树,净妙严饰,种种彩色,在栏楯里耶?’诸臣对曰:‘见也。天王!’王复告曰:‘卿等知不?是郁单曰[*]人衣树,郁单曰[*]人取此衣着,卿等亦应取此衣着。’阿难!彼顶生王即时往到住郁单曰[*]洲。阿难!彼顶生王住已整御郁单曰[*]洲,乃至无量百千万岁,及诸眷属。

“阿难!彼顶生王而于后时极大久远,复作是念:‘我有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我有七宝,千子具足,及于宫中雨宝七日,积至于膝,我亦复有瞿陀尼洲,亦有弗婆鞞陀提洲,亦有郁单曰洲。我复曾从古人闻之,有天名曰三十三天。我今欲往见三十三天。’阿难!彼顶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适发心已,即以如意足乘虚而往,及四种军,向日光去。

“阿难!彼顶生王遥见三十三天中,须弥山王上犹如大云,告诸臣曰:‘卿等见三十三天中,须弥山王上犹如大云耶?’诸臣对曰:‘见也。天王!’王复告曰:‘卿等知不?是三十三天昼度树也。三十三天在此树下,于夏四月,具足五欲,而自娱乐。’阿难!彼顶生王复遥见三十三天中,须弥山王上近于南边犹如大云,告诸臣曰:‘卿等见三十三天中,须弥山王上近于南边犹如大云耶?’诸臣对曰:‘见也。天王!’王复告曰:‘卿等知不?是三十三天正法之堂,三十三天于此堂中,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为天为人,思法思义。’

“阿难!彼顶生王即到三十三天。彼顶生王到三十三天已,即入法堂。于是,天帝释便与顶生王半座令坐,彼顶生王即坐天帝释半座[*]。于是,顶生王及天帝释都无差别,光光无异,色色无异,形形无异,威仪礼节及其衣服亦无有异,唯眼眴异

“阿难!彼顶生王而于后时极大久远,复作是念:‘我有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我有七宝,千子具足,及于宫中雨宝七日,积至于膝。我亦复有瞿陀尼洲,亦有弗婆鞞陀提洲,亦有郁单曰洲。我又已见三十三天云集大会,我已得入诸天法堂。又天帝释与我半座,我已得坐帝释半座[*],我与帝释都无差别,光光无异,色色无异,形形无异,威仪礼节及其衣服亦无有异,唯眼眴异。我今宁可驱帝释去,夺取半座[*],作天人王,由己自在。’

“阿难!彼顶生王适发此念,不觉已下在阎浮洲,便失如意足,生极重病。命将终时,诸臣往诣顶生王所白曰:‘天王!若有梵志、居士及臣人民,来问我等:“顶生王临命终时说何等事?天王!我等当云何答梵志、居士及臣人民?”’

“时,顶生王告诸臣曰:‘若梵志、居士及臣人民,来问卿等:“顶生王临命终时说何等事?”卿等应当如是答之:“顶生王得阎浮洲,意不满足而命终。顶生王得七宝,意不满足而命终。千子具足,意不满足而命终。顶生王七日雨宝,意不满足而命终。顶生王得瞿陀尼洲,意不满足而命终。顶生王得弗婆鞞陀提洲,意不满足而命终。顶生王得郁单曰[*]洲,意不满足而命终。顶生王见诸天集会,意不满足而命终。顶生王具足五欲功德色、声、香、味、触,意不满足而命终。”若梵志、居士及臣人民,来问卿等:“顶生王临命终时说何等事?”卿等应当如是答之。’”

于是,世尊而说颂曰:

“天雨妙珍宝,  欲者无厌足,
 欲苦无有乐,  慧者应当知。
 若有得金积,  犹如大雪山,
 一一无有足,  慧者作是念。
 得天妙五欲,  不以此五乐,
 断爱不着欲,  等正觉弟子。”

于是,世尊告曰:“阿难!昔顶生王,汝谓异人耶?莫作斯念,当知即是我也。阿难!我于尔时为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尔时说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净,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讫。尔时不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亦未能得脱一切苦。阿难!我今出世,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我今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我今说法得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我今得离生老病死、啼哭忧戚,我今已得脱一切苦。”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洲经第三竟(二千三百五十三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谓”。

大正藏无“宝”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曰”,明本作“越”。[*]

“粳”,明本作“秔”。

“座”,宋、元、明三本作“坐”。[*]

“积”,宋、元、明三本作“𧂐”。

“王”,宋、元、明三本作“者”。

“士”,大正藏原为“土”,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士”。

明本无“四洲经第三竟”六字。

“二”,大正藏原为“三”,今依据高丽藏改作“二”。

宋、元、明三本无“二千三百五十三字”八字。

[注解]

瞿陀尼: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二百五十岁,义译为“西牛货洲”,因为此洲以牛作为货币。另译为“瞿陀尼迦”、“拘陀尼”、“拘耶尼”、“瞿耶尼”。

弗婆鞞陀提: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五百岁,义译为“东胜身洲”,因为此洲的人类身形殊胜。另译为“弗婆提”、“弗婆提舍”、“弗于逮”。

郁单曰: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千岁,是四大洲中果报最殊胜的大同世界,但没有佛法。另译为“北俱卢洲”、“郁单越”、“郁多罗提舍”。

衣树:棉花树,为锦葵科棉属灌木,高约一至二米,其蒴果成熟绽裂后,露出棉籽表皮长出的柔软茸毛,即为棉花,可织布。又译为“劫贝”、“劫波育”。

刺桐树

昼度树:刺桐树,为豆科刺桐属的落叶大乔木。在这里特指三十三天一株知名的树,义译为“香遍树”。

天帝释:欲界六天当中,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的天主。

唯眼眴异:只差在眼睛会不会眨。“眴”为眼动,读音同“眩”。按:人类会眨眼,天人则不眨眼。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净的修行)的人;修行人。音译为“婆罗门”。

五欲功德: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这五种欲的功能。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种欲”。

明行成为: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行为(戒、定等)皆圆满具足。又译为“明行足”。

道法御:能调御一切可以度的人,让他们修行。又译为“调御丈夫”。

众祐:具足众德,而为世间所尊重的觉者。新译为“世尊”。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提到用以采收制作布料的衣树(棉花树)的叙述为:“卿等见郁单曰洲中,若干种树,净妙严饰,种种彩色,在栏楯里耶?”其中“种种彩色”是因为棉花树或野棉花树有不同的花色,例如粉红色或白色,虽然棉花都是白的;“在栏楯里”则是因为棉花树的蒴果表面具钩刺,极易黏人衣物,因此要区隔好走道,以方便采收。

Also c.f.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1691101294397033/

[进阶辨正]

(六一)中阿含王相应品牛粪喻经第四(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比丘在安静处,燕坐思惟而作是念:“颇复有色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耶?颇有觉、想、行、识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耶?”

彼一比丘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今在安静处燕坐思惟而作是念:‘颇复有色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耶?颇有觉、想、行、识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耶?’”

佛告比丘:“无有一色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者,无有觉、想、行、识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者。”

于是,世尊以手指爪抄少牛粪,告曰:“比丘!汝今见我以手指爪抄少牛粪耶?”

比丘白曰:“见也。世尊!”

佛复告曰比丘:“如是,无有少色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也。如是,无有少觉、想、行、识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也。所以者何?比丘!我忆昔时长夜作福,长作福已,长受乐报。比丘!我在昔时七年行慈,七反成败,不来此世,世败坏时,生晃昱天世成立时,来下生空梵宫殿中,于彼梵中作大梵天,余处千反,作自在天王,三十六反,作天帝释,复无量反,作刹利顶生王。

“比丘!我作刹利顶生王时,有八万四千大象,被好乘具,众宝校饰,白珠珞覆,于娑贺象王为首。比丘!我作刹利顶生王时,有八万四千马,被好乘具,众宝庄饰,金银珓,䭷马王为首。比丘!我作刹利顶生王时,有八万四千车,四种校饰,庄以众好、师子、虎豹斑文之皮,织成杂色,种种庄饰[*],极利疾,名乐声车为首。比丘!我作刹利顶生王时,有八万四千大城,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拘舍惒提王城为首。比丘!我作刹利顶生王时,有八万四千楼,四种宝楼,金、银、琉璃及水精,正法殿为首。

“比丘!我作刹利顶生王时,有八万四千御座,四种宝座,金、银、琉璃及水精,敷以氍氀、毾𣰆,覆以锦绮罗縠,有衬体被,两头安枕,加陵伽波惒罗、波遮悉多罗那。比丘!我作刹利顶生王时,有八万四千双衣,摩衣、锦衣、缯衣、劫贝衣、加陵伽波惒[*]罗[*]衣。比丘!我作刹利顶生王时,有八万四千女,身体光泽,皎洁明净,美色过人,小不及天,姿容端正,睹者欢悦,众宝璎珞严饰具足,尽刹利种女,余族无量。比丘!我作刹利顶生王时,有八万四千种食,昼夜常供,为我故设,欲令我食。

“比丘!彼八万四千种食中,有一种食,极美净洁,无量种味,是我常所食。比丘!彼八万四千女中,有一刹利女,最端正姝好,常奉侍我。比丘!彼八万四千双衣中,有一双衣,或刍摩衣、或锦衣、或缯衣、或劫贝衣、或加陵伽波惒[*]罗[*]衣,是我常所著。比丘!彼八万四千御座中,有一御座,或金、或银、或琉璃、或水精,敷以氍氀、毾𣰆,覆以锦绮罗縠,有衬体被,两头安枕,加陵伽波惒[*]罗[*]、波遮悉多罗那,是我常所卧。比丘!彼八万四千楼观中,有一楼观,或金、或银、或琉[*]璃、或水精,名正法殿,是我常所住。

“比丘!彼八万四千大城中,而有一城,极大富乐,多有人民,名拘舍惒提[*],是我常所居。比丘!彼八万四千车中,而有一车,庄以众好、师子、虎豹斑文之皮,织成杂色,种种庄饰,极利疾,名乐声车,是我常所载,至观望园观。比丘!彼八万四千马中,而有一马,体绀青色,头像如乌,名䭷马王,是我常所骑,至观望园观。比丘!彼八万四千大象中,而有一象,举体极白,七支尽正,名于娑贺象王,是我常所乘,至观望园观。

“比丘!我作此念:‘是何业果,为何业报,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比丘!我复作此念:‘是三业果,为三业报,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一者布施,二者调御,三者守护。’比丘!汝观彼一切所行尽灭,如意足亦失。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有常,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者,是苦,非苦耶?”

答曰:“苦、变易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苦、变易法者,是多闻圣弟子颇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

答曰:“不也。世尊!”

复问曰:“比丘!于意云何?觉、想、行、识为有常,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者,是苦,非苦耶?”

答曰:“苦、变易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苦、变易法者,是多闻圣弟子颇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

答曰:“不也。世尊!”

“是故,比丘!汝应如是学。若有色,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内、或外,或麤、或细,或好、或恶,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当以慧观知如真。若有觉、想、行、识,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内、或外,或麤、或细,或好、或恶,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当以慧观知如真。比丘!若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彼便厌色,厌觉、想、行、识,厌已便无欲,无欲已便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于是,彼比丘闻佛所说,善受善持,即从坐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彼比丘受佛化已,独住远离,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彼独住远离,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已,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如是彼比丘知法已,乃至得阿罗诃。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牛粪喻经第四竟(千六百三十三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刹利顶生王”,巴利本作 Khattiyamuddhāvasitta。

“珞”,宋、元、明三本作“络”。

“于娑贺象王”,巴利本作 Uposathanāgarāja。

“银珓”,宋、元、明三本作“镜校”。

“珞”,明本作“络”。

“䭷马王”,巴利本作 Valāhaka assarāja。

“乐声车”,巴利本作 Vejayantaratha。

“提”,大正藏原为“堤”,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提”。[*]

“拘舍惒提”,巴利本作 Kusāvatī。

“正法殿”,巴利本作 Dhammapāsāda。

“加陵伽波惒罗”,大正藏原为“加陵伽波和逻”,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加陵伽波和罗”。[*]

“刍”,大正藏原为“初”,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刍”。

“八”,大正藏原无此字,今依据前后文补上。

“皎”,宋、元二本作“皦”。

“昼”,大正藏原为“尽”,今依据前后文改作“昼”。

“刍”,大正藏原为“初”,元本作“蒭”, 明本作“刍”,今依据明本改作“刍”。

“琉”,宋、元、明三本作“瑠”。[*]

“皮”,宋、元、明三本作“毛”。

“行”,大正藏原为“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行”。

明本无“牛粪喻经第四竟”七字。

宋、元、明三本无“千六百三十三字”七字。

[注解]

一向:一直;一律。

哺时:黄昏时分,约下午三点至五点多。又译为“晡时”。

稽首:以头顶礼受礼者的脚或地(五体投地、最高礼法)。

七年行慈:修行慈心七年。

晃昱天:即“光音天”,色界第二禅天中的最高一层。光音天人不用口语沟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称为“光音”。

世成立时,来下生空梵宫殿中:这个世界刚生成时,来出生在还没有众生的梵天天界中。

大梵天:色界初禅天的最高天,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大梵天是第一位在梵天出生的天众,被后来往生梵天的天众尊为天主。又译为“大梵天王”、“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锦绮罗縠:????縠:读音同“湖”,绉纱,一种丝织物,质地疏细,有折纹。可用以制作衣服、头巾、被面等。

刍摩衣:精细的亚麻衣。另译为“初摩衣”。

劫贝:棉花的音译。

楼观:泛指楼殿之类的高大建筑物。

族姓子:原义为婆罗门大族的子弟,引申为信佛行善的男子。另译为“善男子”。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福报怎么来?

佛陀曾修行慈心七年不间断,因此获得殊胜的福报。本经后段则表示这些福报是布施、调御(修定)、守护(持戒)三者的果报。

有同学提问:“那到底这些殊胜的福报是由于修行慈心七年,还是由于布施、修定、持戒三者?”

是基于慈心,布施以给众生安乐;基于慈心,修定成就慈无量心三昧;基于慈心,持戒以不恼害众生。身口意都贯彻慈心,因此而能获得殊胜的福报。

要能往生到色界天,必须具备有相对应的禅定能力,佛陀前世能往生到光音天,生前必须具备最少第二禅的定力。因此佛陀所修行的慈心不只是一般人偶尔发起的慈心,而应是心量无边无际的慈无量心三昧。

  • 无常的厉害

本经的重点在于五阴的本质都是无常、苦、变易、无我。不管前世的福报多大、持续多久,因为无常,最终还是会什么都不剩,连一点点牛粪般的福报都不剩,也如《杂阿含经》卷十第264经所比喻的:“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则是常、恒、不变易、正住法。”

(六二)中阿含王相应品频鞞娑罗王迎佛经第五(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摩竭陀国,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一千悉无著.至真,本皆编发,往诣王舍城摩竭陀邑。于是,摩竭陀王频鞞娑罗[*]闻世尊游摩竭陀国,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一千悉无著.至真,本皆编发,来此王舍城摩竭陀邑。摩竭陀王频鞞娑罗[*]闻已,即集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集四种军已,与无数众俱,长一由延,往诣佛所。于是,世尊遥见摩竭陀王频鞞娑罗[*]来,则便避道,往至善住尼拘类树王下,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及比丘众。

摩竭陀王频鞞娑罗[*]遥见世尊在林树间,端正姝好,犹星中月,光耀炜晔,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诸根寂定,无有蔽碍,成就调御,息心静默,见已下车。若诸王刹利以水洒顶,得为人主,整御大地,有五仪式:一者剑,二者[*]盖,三者[*]曰天冠,四者[*]珠柄拂,五者[*]严饰履,一切除却,及四种军,步进诣佛。到已作礼,三自称名姓:“世尊!我是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罗[*]。”如是至三。

于是,世尊告曰:“大王!如是,如是。汝是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罗[*]。”

于是,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罗[*]再三自称名姓已,为佛作礼,却坐一面。诸摩竭陀人或礼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

尔时,尊者郁毘逻迦叶亦在众坐。尊者郁毘罗迦叶是摩竭陀人意之所系,谓大尊师,是无著真人。于是,摩竭陀人悉作是念:“沙门瞿昙从郁毘罗迦叶学梵行耶?为郁毘罗迦叶从沙门瞿昙学梵行耶?”

尔时,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向尊者郁毘罗迦叶而说颂曰:

“郁毘见何等,  断火来就此?
 迦叶为我说,  所由不事火。
 饮食种种味,  为欲故事火,
 生中见如此,  是故不乐事。
 迦叶意不乐,  饮食种种味,
 何不乐天人?  迦叶为我说。”
“见寂静灭尽,  无为不欲有,
 更无有尊天,  是故不事火。
 世尊为最胜,  世尊不邪思,
 了解觉诸法,  我受最胜法。”

于是,世尊告曰:“迦叶!汝今当为现如意足,令此众会咸得信乐。”

于是,尊者郁毘罗迦叶即如其像作如意足,便在坐没,从东方出,飞腾虚空,现四种威仪,一行、二住、三坐、四卧。复次,入于火定,尊者郁毘罗迦叶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种种火焰,青、黄、赤、白中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如是南、西、北方,飞腾虚空,现四种威仪,一行,二住,三坐,四卧。复次,入于火定,尊者郁毘罗迦叶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种种火焰[*],青、黄、赤、白中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

于是,尊者郁毘罗迦叶现如意足已,为佛作礼,白曰:“世尊!佛是我师,我是佛弟子,佛具一切智,我无一切智。”

世尊告曰:“如是。迦叶!如是。迦叶!我有一切智,汝无一切智。”

尔时,尊者郁毘罗迦叶因自己故,而说颂曰:

“昔无所知时,  为解脱事火,
 虽老犹生盲,  邪不见真际。
 我今见上迹,  无上龙所说,
 无为尽脱苦,  见已生死尽。”

诸摩竭陀人见如此已,便作是念:“沙门瞿昙不从郁毘罗迦叶学梵行,郁毘罗迦叶从沙门瞿昙学梵行也。”

世尊知诸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为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罗[*]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世尊为彼大王说之。佛已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昇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所说正要,世尊即为彼说苦、习、灭、道。“大王!色生灭,汝当知色生灭。大王!觉、想、行、识生灭,汝当知识生灭。大王!犹如大雨时,水上之泡或生或灭。大王!色生灭亦如是,汝当知色生灭。大王!觉、想、行、识生灭,汝当知识生灭。

“大王!若族姓子知色生灭,便知不复生当来色。大王!若族姓子知觉、想、行、识生灭,便知不复生当来识。大王!若族姓子知色如真,便不着色,不计色,不染色,不住色,不乐色是我。大王!若族姓子知觉、想、行、识如真,便不着识,不计识,不染识,不住识,不乐识是我。大王!若族姓子不着色,不计色,不染色,不住色,不乐色是我者,便不复更受当来色。大王!若族姓子不着觉、想、行、识,不计识,不染识,不住识,不乐识是我者,便不复更受当来识。大王!此族姓子无量、不可计、无限,得息寂,若舍此五阴已,则不更受阴也。”

于是,诸摩竭陀人而作是念:“若使色无常,觉、想、行、识无常者,谁活?谁受苦乐?”

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告比丘:“愚痴凡夫不有所闻,见我是我而著于我,但无我、无我所,空我、空我所。法生则生,法灭则灭,皆由因缘合会生苦,若无因缘,诸苦便灭。众生因缘会相连续则生诸法,如来见众生相连续生已,便作是说:‘有生有死,我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或妙、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昇善处,乃至天上。’我知彼如是,然不语彼,此是我为能觉、能语、作、教作、起、教起,谓彼彼处受善恶业报。于中或有作是念:‘此不相应,此不得住,其行如法,因此生彼,若无此因便不生彼,因此有彼,若此灭者,彼便灭也。’所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无明灭,则行便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大王!于意云何?色为有常,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者,是苦,非苦耶?”

答曰:“苦、变易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苦、变易法者,是多闻圣弟子颇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

答曰:“不也。世尊!”

“大王!于意云何?觉、想、行、识为有常,为无常耶?”

答曰:“无常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者,是苦,非苦耶?”

答曰:“苦、变易也。世尊!”

复问曰:“若无常、苦、变易法者,是多闻圣弟子颇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

答曰:“不也。世尊!”

“大王。是故汝当如是学。若有色,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内、或外,或麤、或细,或好、或恶,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当以慧观知如真,大王。若有觉、想、行、识,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内、或外,或麤、或细,或好、或恶,或近、或远,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当以慧观知如真。大王!若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彼便厌色,厌觉、想、行、识,厌已便无欲,无欲已便得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佛说此法时,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罗[*]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及八万天、摩竭陀诸人万二千,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于是,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罗[*]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从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即从坐起,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罗[*]及八万天,摩竭诸人万二千,及千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频鞞娑罗[*]王迎佛经第五竟(二千二百二十字)初一日诵

中阿含经卷第十一(七千九百九十六字)

[校勘]

明本无“中阿含”三字。

“罗”,大正藏原为“逻”,今依据宋、元、明、碛砂藏四本改作“罗”。[*]

明本无“初一日诵”四字。

“频鞞娑罗”,巴利本作 Bimbisāra。

“檀”,宋、元、明三本作“坛”。

宋、元、明三本无“者”字。[*]

大正藏无“曰”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履”,大正藏原为“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履”。

“洗尼”,巴利本作 Seniya。

“郁毘逻迦叶”,巴利本作 Uruvelakassapa。

“大”,宋、元、明三本作“天”。

“焰”,宋、元、明三本作“𤈷”。[*]

“现”,大正藏原为“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现”。

大正藏无“具”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盖”,大正藏原为“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盖”。

“习”,元、明二本作“集”。

宋、元、明三本无“如”字。

明本无“频鞞娑逻王迎佛经第五竟”十一字。

宋、元、明三本无“二千二百二十字”七字。

大正藏无“初一日诵”四字,今依据元、明、碛砂藏三本补上。

宋、元、明三本无“七千九百九十六字”八字。

[注解]

摩竭陀: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恒河中游南岸地区。另译为“摩竭提”。

本皆编发:原本都是编卷著头发的外道。

频鞞娑罗:优婆塞名,是摩竭提国的国王,阿阇世王的父亲。悉达多太子出家后曾行经摩竭提国王舍城,频婆娑罗王见到他很欢喜,表示愿意让半个国家给悉达多太子,要他别出家了。悉达多太子没有接受,频婆娑罗王就预约他成道后到王舍城接受供养。曾建立迦兰陀竹园,供养三宝,后被太子阿阇世篡位而死在狱中。《长阿含经》卷五第4经阇尼沙经记载他命终后往生为毘沙门天王的太子。又译为“瓶沙”、“频婆娑罗”。

严饰履:大概是指走路时脚步庄严?“履”有多个意思,其中一个意思为“脚步”,我猜想是指走路时很端庄、恭敬那样?

郁毘逻迦叶:摩竭提国郁毘逻(“木瓜”的音译)村的迦叶,和大迦叶尊者不同人,是最早随佛出家的外道大师。他带领五百位弟子在连若河旁修行,佛陀经过时借住附近有恶龙的石窟,收服了恶龙,让优毘迦叶惊讶,在一番较量后带着所有弟子随佛出家,详见《增壹阿含经》卷十四〈高幢品 24〉第5经。佛陀称赞他“将护圣众,四事供养”第一。又译为“郁鞞罗迦叶”、“优留毘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优毘迦叶”。

无著真人:无所执著、证得真理的人。

如其像作如意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作出像那样的神通作为”。

火定:

堪耐心:具备了适当的基础而能够接受的心。

我知彼如是,然不语彼,此是我为能觉、能语、作、教作、起、教起,谓彼彼处受善恶业报:我知道善恶业报的现象,但不说在这现象中“能感觉、能说话、能作、能教人作、能生起(种种行为)、能教人生起(种种行为),所谓到处受善恶业报”的是我。

此不相应,此不得住,其行如法,因此生彼,若无此因便不生彼,因此有彼,若此灭者,彼便灭也:善恶业报这样的说法是不令人满意的,是不可靠的,因为他这样做,才会出生在那里,若他不这样做,便不会在那里出生,因为这样才会那样,若没这样,就不会那样。(这句是话是有智慧的人听到佛陀说“有生有死,我以清净天眼…必昇善处,乃至天上”时,内心会生起的疑问。因为善恶业报并没有说明他要这做的原因,故接着佛陀开示十二因缘法,说明原因就是无明。)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此经中,摩竭陀人的疑问:“若使色无常,觉、想、行、识无常者,谁活?谁受苦乐?”

除了本经中佛陀所作的解释外,《杂阿含经》卷13第335经有更深入的说明:“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CBETA, T02, no. 99, p. 92, c16-19) 有兴趣深究的同学可另外仔细阅读该经。

本经中从“于是,诸摩竭陀人而作是念:“若使色无常,觉、想、行、识无常者,谁活?谁受苦乐?”…到经文结束这一段,佛陀先说明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就是执著着一个我;讨论说明了问题症结是我执之后,佛陀才便教导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

[进阶辨正]

c.f. yifertw.blogspot.tw/2008/04/58-1.html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十一.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1/21 14:40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87300777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