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身口,则防之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则辨之以法相。然则三藏之作也,本于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

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诵。法相,阿毗昙藏也,四分五诵。契经,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诵,《中阿含》四分五诵,《杂阿含》四分十诵,此《长阿含》四分四诵,合三十经以为一部。

阿含,秦言法归。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其为典也,渊博弘富,韫而弥广;明宣祸福贤愚之迹,剖判真伪异齐之原,历记古今成败之数,墟域二仪品物之伦。道无不由,法无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开析修途,所记长远,故以长为目。玩兹典者,长迷顿晓。邪正难辨[*],显如昼夜;报应冥昧,照若影响;劫数虽辽,近犹朝夕;六合虽旷,现若目前。斯可谓朗大明于幽室,惠五目于众瞽,不窥户牖,而智无不周矣。

大秦天王,涤除玄览,高韵独迈,恬智交养,道世俱济,每惧微言翳于殊俗。以右将军使者司隶校尉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上特留怀,每任以法事。以弘始十二年岁次上章阉茂,请罽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出律藏一分四十五卷,十四年讫。十五年岁次昭阳赤奋若,出此《长阿含》讫。凉州沙门佛念为译,秦国道士道含笔受。时,集京夏名胜沙门,于第校定,恭承法言,敬受无差,蠲华崇朴,务存圣旨。余以嘉遇猥参听次,虽无翼善之功,而预亲承之末,故略记时事,以示来贤焉。

[校勘]

此序依宋、元、明三本附载。

宋本无“长安”二字。

宋本无“述”字。

“辨”,宋本作“辩”。[*]

“韫”,宋、元二本作“温”。

“齐”,宋、元二本作“济”。

“析”,宋本作“斤”。

“阉”,宋、元二本作“掩”。

“一”,宋本作“二”。

宋、元二本无“赤”字。

“念”,大正藏原为“忘”,今依据碛砂藏改作“念”。

[注解]

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所宗的极致(真理)不是名称言语所能触及,圣贤因此而淡泊静默;然而深奥的义理不靠言语文字不易传承到后世,释迦牟尼佛于是给予众生说法教化。

禁律:即“律”,比丘、比丘尼应遵守的禁戒,由佛陀所制定。音译为毘尼、毘奈耶。

契经:佛经。音译为“修多罗”。

法相:事理的区别、分析,在这里特指论藏。

三藏:经藏、律藏、论藏。为印度佛教圣典的三种分类。

殊应:殊胜的应化示现,在这里特指佛陀。

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三藏有共同的宗旨,也就是殊途同归。

阿毗昙:为音译,即论藏。

秦言:即汉语、中文。

法归:佛法的依归。

罽宾:北印度的古国,相当于现今的喀什米尔一带。

三藏沙门:精通三藏的法师。沙门原指古代印度传统婆罗门教以外的出家修行者,在佛教中指修行人。

佛陀耶舍:比丘(受完整出家戒律的男子)名,北印度罽宾人。十三岁出家为沙弥,十九岁即能持经数百万句,二十七岁才受具足戒成为比丘。鸠摩罗什游学时曾向他学习《阿毗昙》、《十诵律》。于后秦弘始十年(公元408年)受鸠摩罗什的邀请抵达长安助译《十住经》,后来陆续译出《四分律》、《长阿含经》(与竺佛念合译)、《四分僧戒本》、《虚空藏菩萨经》。

昭阳赤奋若:癸丑年,即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昭阳”、“赤奋若”分别是《尔雅》对天干“癸”、地支“丑”的古称。

佛念:即竺佛念,比丘名,凉州(甘肃武威)人。幼年出家。前秦建元年间(365~384)至长安,协助僧伽跋澄、昙摩难提译出《增壹阿含经》、《中阿含经》等,于后秦弘始年间(399~416)译出《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经》、《出曜经》、《菩萨处胎经》、《中阴经》等,也与佛陀耶舍合译《长阿含经》,总计翻译十二部七十四卷。

道士:有道之士,即修行人。中国早年称呼佛教僧众为道士,直到北魏太武帝独尊神仙道术士为天师,术士建立道教并迫害佛教,这个称谓才改为道教所用。

笔受:翻译的角色之一,于译场听受译主的话,以中文笔录下来。按:传至中国的佛经为梵文,须经翻译,然而通达中文的人未必熟知梵文,熟知梵文的人未必通达中文,因此常有不同的角色合作翻译。

[读经拾得]

《长阿含经》的翻译,是由罽宾国的佛陀耶舍法师诵出,凉州的竺佛念法师翻译为中文,再由后秦的道含法师写下。

 
agama3/長阿含經序.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10/25 01:28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267738342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