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目錄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四ⓒ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十不善品第四十ⓓ八 导读(一)[0785c24]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众生,修行杀生,广布杀生,种地狱罪,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寿命极短。所以然者,由害他命。 “若有众生盗他物者,种三恶道之罪;若生人中,恒遭贫匮,食不充口,衣不盖形。皆由盗故,劫夺物者,即断他命根。 “若有众生,好[贵>喜]贪泆①,种三恶道;若生人中,门不贞良,窃盗淫泆。 “若有众生妄语者,种地狱罪;若生人中,为人所轻,言不信受,为人所贱。所以然者,皆由前世妄语所致。 “若有众生两舌者,种三恶道之罪;设生人中,心恒不定,常怀愁忧。所以然者,由彼人两头传虚言故。 “若有众生麤言者,种三恶道之罪;若生人中,为人丑弊,常喜骂呼。所以然者,由彼人言不专正之所致也。 “若有众生斗乱彼此,种三恶道之罪;设生人中,多诸怨憎,亲亲离散。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斗乱之所致也。 “若有众生嫉妒者,种三恶道;若生人中,乏诸衣裳。所以然者,由彼人起贪嫉故。 “若有众生起害意,种三恶道;设生人中,恒多虚妄,不解至理,心乱不定。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恚怒所致也,无有慈仁。 “若有众生,行邪见者,种三恶道;若生人中,乃在边地,不生中国,不睹三尊道法之义,或复聋盲喑哑,身形不正,不解善法、恶法之ⓔ趣。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无信根故,亦不信沙门、婆罗门、父母、兄弟。 “比丘知之,由此十恶之报,致此殃舋②。是故,比丘!当离十恶,修行正见。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 四=三【圣】* “四”,圣本作“三”。 “三”,大正藏原为“四”,今依据圣本改作“三”。 ⓒ (东晋…译)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宋】【元】,=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明】,〔东晋…译〕-【圣】 ???? ⓓ 八=六【丽】*,=七【圣】 ???? ⓔ 趣=起【宋】【元】【明】 “趣”,宋、元、明三本作“起”。 “起”,大正藏原为“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起”。 [注解]① 泆:放荡、荒淫。 ② 舋:ㄒㄧㄣˋ,罪过。 [对应经典]
(二)[0786a26]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十五日说戒时,将诸比丘,前后ⓐ围遶,往诣普会讲堂。尔时,世尊默然观察,诸圣众寂寞不语。是时,阿难白佛言:“ⓑ今日圣众尽集讲堂,唯然,世尊!当与诸比丘说禁戒。”尔时,世尊亦复默然不语。 是时,阿难须臾复白佛言:“今正是时,宜说禁戒,初夜欲尽。”尔时,世尊复默不语。 尔时,阿难须臾复白佛言:“中夜欲竟,众僧劳顿,唯愿世尊以时说戒。”尔时,世尊复默然不语。 是时,阿难须臾复白佛言:“后夜欲尽,唯愿世尊以时说戒。” 佛告阿难:“众中不净者,故不说戒。今听上座,使说禁戒。若僧上座不堪任说戒者,听持律说禁戒。若无持ⓒ律者,其能诵戒通利者,当唱之使说戒。自今ⓓ已后,如来更不说戒。众中不净,如来于中说戒,彼人头破为七分,如彼酬罗果ⓔ无异。” 是时,阿难悲泣交集,ⓕ并作是说:“圣众今日便为孤穷。如来正法ⓖ去何速ⓗ疾?ⓘ不净之人出何速疾?” 是时,大目ⓙ干连便作是念:“此众中何等毁法之人,在此众中,乃令如来不说禁戒?”是时,大目[*]干连入三昧定,遍观圣众心中瑕秽。尔时,目连见马师①、满宿②二比丘在众会中,是时目连即从座起,至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汝等速起,离此座中。如来见讥,由卿等故,如来不说禁戒。” 尔时,二比丘默然不语。是时,目连复再三告曰:“汝等速起,不须住此。”是时,彼比丘默然不对。是时,目连即前捉手将至门外,还取门闭,前白佛言:“不净比丘[*]已将在外,唯然世尊时说禁戒。” 佛告目连:“止!止!目连!如来更不与比丘说戒。如来所说言不有二,还诣座所。” 是时,目连复白佛言:“今此众中[*]已生瑕秽,我不堪任行维那③法,唯愿世尊更差余人。”尔时,世尊默然可之。是时,目连头面礼世尊足,还就本座。 是时,阿难白世尊言:“毘婆尸如来出现世时,圣众多少?为经几时,乃生瑕秽?乃至迦叶ⓚ弟子多少?云何说戒?” 佛告阿难:“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毘婆尸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世间。尔时,三会圣众,初一会时比丘有百ⓛ千六万八千圣众;第二会时十六万圣众;第三会时十万圣众,皆是阿罗汉。彼佛寿八万四千岁,百岁之中圣众清净,彼佛恒以一偈为禁戒:
“‘忍辱为第一, 佛说无为最, “是时,彼佛以此一偈,百岁之中而为禁戒,[*]已生瑕秽,便立禁戒。 “复于三十一劫中,有佛名ⓜ试诘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尔时,亦复三会圣众,初一会时有十六万圣众;第二会时十四万圣众;第三会时十万圣众。彼佛尔时,八十年中清净无瑕秽,亦说一偈:
“‘若眼见非邪, 慧者护不着, “尔时,彼佛八十年中说此一偈,后有瑕秽,ⓝ更立禁戒。尔时,[*]试诘佛寿七万岁。 “于彼劫中,复有佛出现世间,名曰毘舍罗婆,亦三会圣众,初会之时十万圣众,尽是罗汉;第二会时八万罗汉;第三会时七万罗汉,诸漏ⓞ已尽。毘舍罗婆如来七十年中无瑕秽。尔时,复以一偈ⓟ半为禁戒:
“‘不害亦不非, 奉行于大戒, “七十年中以此ⓠ一ⓐ偈为禁戒,ⓑ后有瑕秽,更立禁戒。毘舍罗婆如来寿七万岁。 “于此贤劫④中,有佛出世,名曰ⓒ拘楼孙如来,出现世间。尔时,二会圣众,初会之时七万圣众,皆是阿罗汉;第二会时六万阿罗汉。彼佛尔时,六十年中无有瑕秽。彼佛尔时,以二偈以为禁戒。
“‘譬如蜂采华, 其色甚香洁, “ⓔ六十年中说此二偈,以为禁戒,自此ⓕ已来,以有瑕秽,便立禁戒。彼佛寿六万岁。 “于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曰拘那含牟尼如来.至真.等正觉。尔时,二会圣众,初会之时六十万圣众,皆是阿罗汉;第二会时ⓖ四十万圣众,皆是阿罗汉。尔时,彼佛四十年中无有瑕秽,以一偈ⓗ为禁戒:
“‘执志莫轻戏, 当学尊寂道, “ⓘ四十年中说此一偈,以为禁戒,自此[*]已来,便ⓙ有瑕秽,更立禁戒。彼佛寿四万岁。 “于此贤劫有佛,名为迦叶,出现世间。尔时,彼佛亦二会圣众,初会之时四十万众;第二会时三十万众,皆是阿罗汉。二十年中无有瑕秽,恒以一偈,以为禁戒:
“‘一切恶莫作, 当奉行其善, “ⓚ二十年中说此一偈,以为禁戒,犯禁之后,[*]更立制限。尔时,迦叶佛寿二万岁。 “我今如来出现于世,一会圣众千二百五十人,十二年中无有瑕秽,亦以一偈ⓛ为禁戒:
“‘护口意清净, 身行亦清净, “ⓜ十二年中说此一偈,以为禁戒,以生犯律之人,转有二百五十戒,自今[*]已后众僧集会,启白如律:‘诸贤!咸听!今十五日说戒,今僧忍者,众僧和合。’说禁戒以启此ⓝ已。设有比丘有所说者,不应说戒,各共默然。若无语者,应为说戒。乃至说戒ⓞ序ⓟ后,复当问:‘诸贤,谁不清净?’如是再三,‘谁不清净?’清净者,默然持之。然今人寿命极短,尽寿不过百年。是故,阿难!ⓡ善受持之。”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过去久远诸佛世尊,寿命极长,犯律者少,无有瑕秽,然今人民寿命ⓢ为ⓣ短少,不过十ⓤ十,过去诸佛灭度之后,有遗法住世,为经几时?” 佛告阿难:“过去诸佛灭度之后,法不久存。” 阿难白佛言:“设如来灭度之后,正法存世当经几时?” 佛告阿难曰:“我灭度之后,法当久存。迦叶佛灭度后,遗法住七日中。汝今,阿难!如来弟子为少。ⓥ莫作是观。东方弟子无数亿千,南方弟子无数亿千。是故,阿难!当建此意,我释迦文佛寿命极长。所以然者,肉身虽取灭度,法身存在,此是其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围=闱【宋】 “围”,宋本作“闱”。 “闱”,大正藏原为“围”,今依据宋本改作“闱”。 ⓑ 今=尔【圣】 “今”,圣本作“尔”。 “尔”,大正藏原为“今”,今依据圣本改作“尔”。 ⓒ 〔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已=以【宋】【元】【明】【圣】* “已”,宋、元、明、圣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以”。 ⓔ 无+(有)【宋】【元】【明】 “无”,宋、元、明三本作“无有”。 大正藏无“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并=并【宋】【元】【明】 “并”,宋、元、明三本作“并”。 “并”,大正藏原为“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并”。 ⓖ 去+(一)【圣】 “去”,圣本作“去一”。 大正藏无“一”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疾=驶【圣】 “疾”,圣本作“驶”。 “驶”,大正藏原为“疾”,今依据圣本改作“驶”。 ⓘ (使)+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使不”。 大正藏无“使”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干=揵【宋】【元】【明】【圣】* “干”,宋、元、明、圣四本作“揵”。 “揵”,大正藏原为“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揵”。 ⓚ (如来)+弟【宋】【元】【明】 “弟”,宋、元、明三本作“如来弟”。 大正藏无“如来”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千=十【明】 “千”,明本作“十”。 “十”,大正藏原为“千”,今依据明本改作“十”。 ⓜ 试=式【元】【明】* “试”,元、明二本作“式”。 “式”,大正藏原为“试”,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式”。 ⓝ 更=便【宋】*【元】*【明】* “更”,宋、元、明三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为“更”,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便”。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半〕-【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半”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半”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一偈〕-【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一偈”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偈”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偈+(半)【圣】 “偈”,圣本作“偈半”。 大正藏无“半”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后有…禁戒〕八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后有…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后有…禁戒”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拘=世【宋】【元】【明】 “拘”,宋、元、明三本作“世”。 “世”,大正藏原为“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世”。 ⓓ 落=如【圣】 “落”,圣本作“如”。 “如”,大正藏原为“落”,今依据圣本改作“如”。 ⓔ 〔六十…禁戒〕十二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六十…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六十…禁戒”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四=三【宋】*【元】*【明】* “四”,宋、元、明三本作“三”。 “三”,大正藏原为“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三”。 ⓗ (而)+为【宋】【元】【明】 “为”,宋、元、明三本作“而为”。 大正藏无“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四十…禁戒〕十二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四十…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四十…禁戒”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有瑕秽更〕四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有瑕秽更”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有瑕秽更”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二十…禁戒〕十二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二十…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二十…禁戒”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以)+为【宋】【元】【明】 “为”,宋、元、明三本作“以为”。 大正藏无“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十二…禁戒〕十二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十二…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十二…禁戒”五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已=以【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 序=厚【圣】 “序”,圣本作“厚”。 “厚”,大正藏原为“序”,今依据圣本改作“厚”。 ⓟ 后=行【宋】【元】【明】 “后”,宋、元、明三本作“行”。 “行”,大正藏原为“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行”。 ⓡ 善=当【明】 “善”,明本作“当”。 “当”,大正藏原为“善”,今依据明本改作“当”。 ⓢ (极)+为【圣】 “为”,圣本作“极为”。 大正藏无“极”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极)+短【宋】【元】【明】 “短”,宋、元、明三本作“极短”。 大正藏无“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十〕-【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于)+莫【圣】 “莫”,圣本作“于莫”。 大正藏无“于”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① 马师:比丘名,六群比丘之一,不同于五比丘的马师(马胜、阿湿波誓)尊者。 ② 满宿:比丘名,六群比丘之一,和马师为目犍连的弟子。目犍连为执杖梵志所害后,此二人亦杀梵志为师报仇。 ③ 维那:寺院中掌管各种庶务和杂事的人。又译为“知事”。 ④ 贤劫:宇宙循环过程中之一阶段。指过去、现在、未来三阶段中之“现在住劫”而言。依佛典所载,现在大劫有成、住、异、灭四劫,其中住劫有千佛等贤圣出世救度众生,故称贤劫。 [对应经典]
(三)[0787c02]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阿难偏露右肩,右膝着地,白世尊言:“如来玄鉴,无事不察,当来、过去、现在三世皆悉明了,ⓐ诸过去诸佛姓字、名号,弟子菩萨翼从多少,皆悉知之,一劫、百劫、若无数劫,悉观察ⓑ知。亦复知国王、大臣、人民姓字,斯能分别,如今现在国界若干,亦复明了。将来久远,弥勒出现,至真.等正觉,欲闻其变;弟子翼从、佛境丰乐,为经几时?” 佛告阿难:“汝还就座,听我所说,弥勒出现,国土丰乐,弟子多少,善思念之,执在心怀。”是时,阿难从佛受教,即还就座。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鸡头,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夜雨泽香,昼则清和。是时,鸡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伺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又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净。 “阿难当知,尔时,阎浮地东、西、南、北十万由旬,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①,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是时,弊花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乎地。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贪欲、瞋恚、愚痴不大殷勤,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如彼郁单曰②人,而无有异。是时,阎浮地内人民大小皆同一ⓓ向,无若干之差别也。彼时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地自然开,事讫之后,地复还合。尔时,阎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所谓金银、珍宝、ⓕ车璩、ⓖ玛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是时,人民手执此宝,自相谓言:‘昔者之人由此宝故,各相伤害,系闭牢狱,更无数苦恼,如今此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 “尔时,法王出现,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宝成就。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宝、守藏之宝,是谓七宝,领此阎浮地内,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难!四珍之藏,乾陀越国伊罗钵宝藏,多诸珍ⓙ琦异物,不可称计;第二弥梯罗国般绸大藏,亦多珍宝;第三须赖吒大国有宝藏,亦多珍宝;第四ⓚ婆罗㮈蠰佉有大藏,多诸珍宝,不可称计,此四大藏自然应现,诸守藏人各来白王:‘唯愿大王以此宝藏之物,惠施贫穷!’尔时,蠰佉大王得此宝已,亦复不省ⓛ录之,意无财物之想。时,阎浮地内自然树上生衣,极细柔软,人取著之,如今郁单ⓜ曰人自然树上生衣,而无有异。 “尔时,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爱敬,又且颜貌端ⓝ正,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时,修梵摩有妻,名曰梵摩越,ⓞ玉女中最极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优钵莲花香,身作栴檀香,诸妇人八十四态,永无复有,亦无疾病乱想之念。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③,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下。’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适④。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 “尔时,去鸡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当其夜半,弥勒出家,即其夜成无上道。时,三千大千刹土,六变震动,地神各各相告曰:‘今弥勒[*]已成佛!’转至闻四天王宫,‘弥勒[*]已成佛道!’转转闻彻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声展转乃至梵天:‘弥勒[*]已成佛道!’尔时,魔名大将以法治化,闻如来名教音ⓥ响之声,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时,魔王将欲界无数天人,至弥勒佛所,恭敬礼拜。 “弥勒圣尊与诸天渐渐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已发心欢喜,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悉与诸天人广分别其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天子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尔时,大将魔王告彼界人民之类曰:‘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弥勒今日[*]已度彼岸,亦当度汝等使至彼岸。’ “尔时,鸡头城中长者,名曰善财,闻魔王教令,又闻佛音[*]响,将八万四千众,至弥勒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弥勒渐与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心开意解,如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与诸人民广分别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是时,善财与八万四千人等,即前白佛:‘求索出家,善修梵行,尽ⓧ成阿罗汉道。’尔时,弥勒初会八万四千阿罗汉。 “是时,蠰[*]佉王闻弥勒ⓨ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闻法。时,ⓐ弥勒与ⓑ说法,初善、中善、ⓒ竟善,义理深邃。尔时,大王复于异时立太子,赐剃头师珍宝,复以杂宝与诸梵志,将八万四千众ⓩ生,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尽成Ⓐ道果,得阿罗汉。 “是时,修梵摩大长者闻弥勒[*]已成佛道,将八万四千梵志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得阿罗汉。唯Ⓑ修梵摩一人,断三结使,必尽Ⓒ苦际。 “是时,佛母梵摩越复将八万四千婇女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是时,诸女人尽得罗汉;唯有梵摩越一人,断三结使,成须陀洹。 “尔时,诸刹利妇闻弥勒如来出现世间,成等正觉,数千万众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沙Ⓔ门,出家学道;或有越次取证⑤,或有不取证者。尔时,阿难!其不越次取证者,尽是奉法之人,患厌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尔时,弥勒当说三乘⑥之教,如我今日弟子之中,大迦叶⑦者行十二头陀,过去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常佐弥勒,劝化人民。” 尔时,迦叶去如来不远,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尔时,世尊告迦叶曰:“吾今年ⓓ已衰耗,年向八十余。然今如来有四大声闻,堪任游化,智慧无尽,众德具足。云何为四?所谓大迦叶比丘、君屠钵汉⑧比丘、宾头卢⑨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⑩,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现世间。所以然者,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佛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摩竭国界毘提村中,大迦叶于彼山中住。又弥勒如来将无数千人众,前后围遶,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诸鬼神当与开门,使得见迦叶禅窟。 “是时,弥勒伸右手指示迦叶,告诸人民:‘过去久远释迦文佛弟子,名曰迦叶!今日现在,头陀苦行最为第一。’是时,诸人民见已,叹未曾有,无数百千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或复有众生,见迦叶身已,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我教训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缘:惠施、仁爱、利人、等利。尔时,阿难!弥勒如来当取迦叶僧伽梨著之。是时,迦叶身体奄然星散。是时,弥勒复取种种ⓔ香华,供养迦叶。所以然者,诸佛世尊有ⓕ恭敬心于正法故。弥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无上正真之道。 “阿难当知,弥勒佛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行四事供养之所致也。又弥勒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 “尔时,比丘姓号,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诸声闻皆称释迦弟子。尔时,弥勒与诸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思惟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腹胀之想、食不消想、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与汝等说,令得尽有漏,心得解脱。 “‘若复此众中释迦文佛弟子,过去时修于梵行,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奉持其法,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所,供养三宝,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弹指之顷,修于善本,来至此间;或于释迦文佛所,行四等心,来至此者;或于释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归,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起神寺庙,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补治故寺,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受八关斋法,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香花供养,来至此者;或复于彼闻佛法,悲泣堕泪,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专意听法,来至我所;复尽形寿善修梵行,来至我所;或复书读讽诵,来至我所者;承事供养,来至我所者。’ “是时,弥勒便说此偈:
“‘增益戒闻德, 禅及思惟业, “阿难当知,弥勒如来在彼众中当说此偈。尔时,众中诸天、人民思惟此十想,十一姟⑪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弥勒如来千岁之中,众僧无有瑕秽,尔时恒以一偈,以为禁戒:
“‘口意不行恶, 身亦无所犯, “过千岁之后,当有犯戒之人,遂复立戒。 “弥勒如来当寿八万四千岁,般涅槃后,遗法当存八万四千岁。所以然者,尔时众生皆是利根。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见弥勒佛,及三会声闻众,及鸡头城,及见蠰[*]佉王,并四大藏珍宝者,欲食自然粳米,并著自然衣裳,身坏命终生天上者,彼善男子、善女人,当勤加精进,无生懈怠,亦当供养诸法师承事,名华、㨶⑫香种种供养无令有失。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及诸大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校勘]ⓐ 〔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常)+伺【宋】【元】【明】 “伺”,宋、元、明三本作“常伺”。 大正藏无“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向=响【宋】【元】【明】,=类【圣】 ???? ⓔ 裹=糩【圣】 “裹”,圣本作“糩”。 “糩”,大正藏原为“裹”,今依据圣本改作“糩”。 ⓕ “车璩玛瑙”,宋、元、明三本作“砗磲玛瑙”。 ⓖ 玛=马【圣】 “玛”,圣本作“马”。 “马”,大正藏原为“玛”,今依据圣本改作“马”。 ⓗ 虎=琥【宋】【元】【明】 “虎”,宋、元、明三本作“琥”。 “琥”,大正藏原为“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琥”。 ⓘ “蠰”,宋、元、明三本作“儴”。* ⓙ 琦=奇【宋】【元】【明】 “琦”,宋、元、明三本作“奇”。 “奇”,大正藏原为“琦”,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奇”。 ⓚ 婆=波【圣】 “婆”,圣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圣本改作“波”。 ⓛ 禄=录【圣】【丽-CB】【CB】 “禄”,圣、丽-CB、CB三本作“录”。 “录”,大正藏原为“禄”,今依据圣、丽-CB、CB三本改作“录”。 ⓜ 曰=越【圣】 “曰”,圣本作“越”。 “越”,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圣本改作“越”。 ⓝ 正=政【圣】 “正”,圣本作“政”。 “政”,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圣本改作“政”。 ⓞ 玉=王【圣】 “玉”,圣本作“王”。 “王”,大正藏原为“玉”,今依据圣本改作“王”。 ⓟ 优=忧【圣】 “优”,圣本作“忧”。 “忧”,大正藏原为“优”,今依据圣本改作“忧”。 ⓠ 率=术【圣】* “率”,圣本作“术”。 “术”,大正藏原为“率”,今依据圣本改作“术”。 ⓡ 已=以【宋】【元】【明】【圣】* “已”,宋、元、明、圣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以”。 ⓢ 下=生【宋】【元】【明】【圣】* “下”,宋、元、明、圣四本作“生”。 “生”,大正藏原为“下”,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生”。 ⓣ 适=适【宋】【元】【明】 “适”,宋、元、明三本作“适”。 “适”,大正藏原为“适”,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适”。 ⓤ 焰=[盍*豊]【圣】 “焰”,圣本作“[盍*豊]”。 “[盍*豊]”,大正藏原为“焰”,今依据圣本改作“[盍*豊]”。 ⓥ 响=向【圣】* “响”,圣本作“向”。 “向”,大正藏原为“响”,今依据圣本改作“向”。 ⓦ 习=集【元】【明】【圣】* “习”,元、明、圣三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为“习”,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集”。 ⓧ 成=得【明】 “成”,明本作“得”。 “得”,大正藏原为“成”,今依据明本改作“得”。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弥勒+(佛)【宋】【元】【明】 “弥勒”,宋、元、明三本作“弥勒佛”。 大正藏无“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王)+说【宋】【元】【明】 “说”,宋、元、明三本作“王说”。 大正藏无“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竟=后【宋】【元】【明】 “竟”,宋、元、明三本作“后”。 “后”,大正藏原为“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后”。 ⓩ 〔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生”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佛)+道【宋】【元】【明】 “道”,宋、元、明三本作“佛道”。 大正藏无“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修=须【宋】【元】【明】【圣】 “修”,宋、元、明、圣四本作“须”。 “须”,大正藏原为“修”,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须”。 Ⓒ 苦=若【明】 “苦”,明本作“若”。 “若”,大正藏原为“苦”,今依据明本改作“若”。 Ⓓ 是=尔【宋】【元】【明】【圣】 “是”,宋、元、明、圣四本作“尔”。 “尔”,大正藏原为“是”,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尔”。 Ⓔ 门=闻【圣】 “门”,圣本作“闻”。 “闻”,大正藏原为“门”,今依据圣本改作“闻”。 Ⓕ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跏”。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香华=华香【宋】【元】【明】【圣】 “香华”,宋、元、明、圣四本作“华香”。 “华香”,大正藏原为“香华”,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华香”。 ⓕ 〔恭〕-【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恭”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恭”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腹=肨【宋】【元】【明】,=膖【圣】 ???? ⓗ 原=源【宋】【元】【明】 “原”,宋、元、明三本作“源”。 “源”,大正藏原为“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源”。 ⓘ 颁=班【宋】【元】【明】【圣】 “颁”,宋、元、明、圣四本作“班”。 “班”,大正藏原为“颁”,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班”。 ⓙ 〔见〕-【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见”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不分卷〔增壹…译〕-【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增壹…译”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增壹…译”四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① 谷食丰贱:粮食丰产因此价格低廉。 ② 郁单曰: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寿千岁,是四大洲中果报最殊胜的大同世界,但没有佛法。另译为“北俱卢洲”、“郁单越”、“郁多罗提舍”。 ③ 从右胁生:从右侧出生。按:依古印度相术,出生时如果是右肩先露出、然后头再出来,称为从右胁生。 ④ 出适:出嫁。 ⑤ 越次取证:(因为特别精进)跳级而得证,指超过一般的修行速度。 ⑥ 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⑦ 大迦叶:比丘名,在佛成道后第三年随佛出家,八天后即证得阿罗汉。佛陀称赞他“十二头陀,难得之行”第一,并曾在轻视大迦叶尊者衣服破烂的比丘前,让半座给他坐。又译为“摩诃迦叶”。 ⑧ 君屠钵汉:比丘名。有次佛弟子须摩提女被逼婚,燃香向佛求助,佛陀要所有已得神足的阿罗汉出席接受供养,军头波汉尊者是僧团当场最资深的上座,但只证初果,也没有神通,眼看最资浅的小沙弥也有神足,自己怎么有资格受筹接受供养?他的心清净,在受筹的瞬间证得阿罗汉果,详见《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二〈须陀品 30〉第3经。军头波汉尊者是接受佛陀付嘱在法灭尽前不入涅槃的尊者之一,至今仍在人间行走。又译为“军头波汉”、“君头波汉”。 ⑨ 宾头卢:比丘名,出身婆罗门贵族,是俱睒弥国优填王的宰相之子,少年出家,证阿罗汉且有神通。佛陀成道后第六年,王舍城的树提长者将栴檀木制成的钵高悬在长竿上,表示谁能以神通取得就送谁,最后由宾头卢尊者以神通取得,折服外道六师。但由于向未受大戒的人示现神通,被佛陀处罚离开阎浮提而到别的世界度众,佛陀后来让他回到阎浮提,付嘱他在法灭尽前不入涅槃,以让后世众生供养植福。 ⑩ 要不般涅槃:即“不要般涅槃”,不要立刻圆寂。 ⑪ 姟:数目字,比喻相当大的数目。读音同“该”。 ⑫ 㨶:ㄉㄠˇ,“捣”的异体字。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世尊曾为给孤独长者授记,当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时,跟着出家学道,证得阿罗汉: 《增一阿含经》卷49〈非常品51〉7 “(阿那邠祁)长者当知,尔时,典藏人名为善宝,高德智慧天眼第一,皆能知 宝藏处所。(略) “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 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教化人民。长者当知,尔时,善宝典藏者,岂异 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尔时藏主者,今长者是也。 “时,蠰佉王以金车广作福德,将八万四千大臣,前后围绕,往至弥勒所,出家 学道。尔时,典藏亦复广作福德,亦当出家学道,尽于苦际, 对照到本经中的“善财长者”,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引文当中的“善宝长者”,也就是佛世时的“给孤独长者”呢?? [进阶辨正]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不善品ⓓ第四十八入前品中 导读ⓔ(四)[0790a07]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集普会讲堂,各生此念:“今如来甚奇!甚特!过去取般涅槃者,亦复知彼姓名、种族、持戒、翼从,皆悉分明,三昧,智慧、解脱、解脱见慧,身寿有长短,皆悉知之。云何,诸贤!为是如来分别法处,极为清净,知彼诸佛姓字所出之处乎?为是诸天来至佛所而告此耶?” 尔时,世尊以天耳彻闻众多比丘各兴此论,便往至诸比丘所,在中央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集此为何等论?欲说何法?” 诸比丘白佛言:“我等集此,论正法之要。诸人各兴此论ⓕ议:‘如来甚奇!甚特!乃能知过去诸佛世尊名字姓号,智慧多少,靡不贯博,甚可奇雅。云何,诸贤!为是如来分别法界,极为清净,知彼诸佛姓字所出之处乎?为是诸天来至佛所而告此耶?’”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欲得闻过去诸佛神智之力乎?姓字名号、寿命长短耶?” 诸比丘对曰:“今正是时,唯愿世尊敷演其义。” 佛告诸比丘:“汝等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广演其义。”尔时,众多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比丘当知,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号ⓖ毘婆尸如来.至真.等正觉。复次,三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式诘如来.至真.等正觉。复于彼三十一劫内有佛,名ⓘ毘舍罗婆如来出世。于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拘屡孙如来。复于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拘那含牟尼如来.至真.等正觉。复于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曰ⓛ迦叶。复于贤劫中,我出现世,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九十一劫中, 有佛毘婆尸, “毘婆尸如来者出刹利种,式诘如来亦出刹利种,毘舍罗婆如来亦出刹利种,拘屡孙如来出婆罗门种,拘那含牟尼如来出婆罗门种,迦叶如来出婆罗门种,如我今出刹利种。”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前佛有现者, 皆出刹利种, [婆毘>“毘婆]尸如来姓瞿昙,式诘如来亦出瞿昙,ⓝ比舍罗婆亦出瞿昙,迦叶如来出迦叶姓,ⓞ拘楼ⓟ孙、拘那[*]含牟尼亦出迦叶姓,同上而无异,我今如来姓瞿昙。”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如初诸三佛, 出于瞿昙种, “比丘当知,毘婆尸如来姓ⓠ拘邻若,式诘如来亦出拘[*]ⓡ邻若,毘舍罗婆如来ⓢ亦出拘邻若,拘屡孙如来出婆罗堕,拘那[*]含牟尼如来[*]亦出婆罗堕,迦叶如来[*]亦出婆罗堕,如ⓣ我今如ⓤ来.至真.等正觉出于拘邻若。”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如初诸三佛, 出于拘邻若, “毘婆尸如来坐ⓦ波罗利华树①下而成佛道,式诘ⓧ如来坐ⓨ分陀利树②下而成佛道,毘舍罗婆如来坐ⓩ波罗树③下而成佛道,拘屡孙如来坐Ⓐ尸利沙树④下而成佛道,拘那[*]含牟尼如来坐Ⓑ优头跋罗树⑤下而成佛道,迦叶如来坐Ⓒ尼拘留树⑥下而成道果,如我今日如来坐Ⓓ吉祥树⑦下而成佛道。”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初一成佛道, 波罗利树下, “毘婆尸如来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之众,式诘如来弟子之众有十六万,毘舍罗婆如来弟子之众十万,拘屡孙如来弟子之众有八万人,拘那[*]含牟尼如来弟子之众有七万人,迦叶如来弟子之众有六万众,如我今日弟子之众有千二百五十人,皆是阿罗汉,诸漏永尽,无复诸缚。”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百千六万八, 毘婆尸弟子, “毘婆尸如来侍者,名曰大导师;式诘如来侍者,名曰善觉;毘舍罗婆如来侍者,名曰胜众;拘屡孙如来侍者,名曰吉祥;拘那[*]含牟尼如来侍者,名曰ⓐ毘罗先;迦叶如来侍者,名曰导师;我今侍者,名曰阿难。”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大ⓑ道及ⓒ善觉, 胜众与吉祥, “毘婆尸如来寿八万四千岁,式诘如来寿七万岁,毘舍罗婆如来寿六万岁,拘屡孙如来寿五万岁,拘那含如来寿四万岁,迦叶如来寿二万岁,如我今日寿极减少,极寿不过百岁。”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初佛八万ⓓ四, 次佛七万岁, “如是,诸比丘!如来观知诸佛姓名号字,皆悉分明,种类出处靡不贯练,持戒、智ⓕ慧、禅定、解脱皆悉了知。”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如来亦说,过去恒沙诸佛取灭度者,如来亦知;当来恒沙诸佛方当来者,如来亦知。如来何故不记尔许佛所造⑧?今但说七佛本末。” 佛告阿难:“皆有因缘本末故,如来说七佛之本末;过去恒沙诸佛,亦说七佛本末;将来弥勒出现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师子应如来出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承柔顺佛出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光焰佛出现世时,亦当记七佛之名号;若无垢佛出现世时,亦当记迦叶之本末;若宝光佛出现世时,亦当记释迦文之本末。”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师子柔顺光, 无垢及宝光, “由此因缘故,如来记七佛名号耳。”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此经名何等?当云何奉行?” 佛告阿难:“此经名曰记佛名号,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含=鋡【圣】* “含”,圣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为“含”,今依据圣本改作“鋡”。 ⓑ 五=四【圣】 “五”,圣本作“四”。 “四”,大正藏原为“五”,今依据圣本改作“四”。 ⓒ 〔不善品〕-【宋】【元】【明】,(十)+不【圣】 ???? ⓓ 〔第四十八入前品中〕-【宋】【元】【明】,=第四十八入前品中二分之余【圣】 ???? ⓔ ~D. 14. Mahāpadāna.,[Nos. 1(1), 2-4.] ???? ⓕ 议=义【宋】【元】【明】 “议”,宋、元、明三本作“义”。 “义”,大正藏原为“议”,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义”。 ⓖ 毘婆尸~Vipassin. ??? ⓗ 式诘~Sikhin. ??? ⓘ 毘…婆~Vessabhū. ??? ⓙ 拘…孙~Kakusandha. ??? ⓚ 拘那含牟尼~Konāgamuni. ??? ⓛ 迦叶~Kassapa. ??? ⓜ 现=出【圣】 “现”,圣本作“出”。 “出”,大正藏原为“现”,今依据圣本改作“出”。 ⓝ 比=毘【元】【明】 “比”,元、明二本作“毘”。 “毘”,大正藏原为“比”,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毘”。 ⓞ 拘楼孙拘那含牟尼=拘那含牟尼拘楼孙【宋】,=拘那含牟尼拘屡孙【元】【明】 ???? ⓟ 〔孙拘〕-【圣】 圣本无“孙拘”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孙拘”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拘邻若~Koṇḍañña. ??? ⓡ 邻=怜【圣】* “邻”,圣本作“怜”。 “怜”,大正藏原为“邻”,今依据圣本改作“怜”。 ⓢ 〔亦〕-【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亦”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亦”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我+(我)【圣】 “我”,圣本作“我我”。 大正藏无“我”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来=至【圣】 “来”,圣本作“至”。 “至”,大正藏原为“来”,今依据圣本改作“至”。 ⓥ 婆=波【宋】【圣】 “婆”,宋、圣二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波”。 ⓦ [>波罗利华]~Pāṭali. ??? ⓧ 〔如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如来”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如来”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分陀利]~Puṇḍarīka. ??? ⓩ 波罗~Sāla.(婆罗) ??? Ⓐ [>尸利沙]~Sirīsa. ??? Ⓑ [>优头跋罗]~Udumbara. ??? Ⓒ [>尼拘留]~Nigrodha. ??? Ⓓ 吉祥~Assattha. ??? Ⓔ 式=或【宋】【元】【明】 “式”,宋、元、明三本作“或”。 “或”,大正藏原为“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或”。 ⓐ 毘罗先~Bhiyyosuttara. ??? ⓑ 道=导【元】【明】 “道”,元、明二本作“导”。 “导”,大正藏原为“道”,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导”。 ⓒ 善=所【宋】【元】【明】【圣】 “善”,宋、元、明、圣四本作“所”。 “所”,大正藏原为“善”,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所”。 ⓓ 四=岁【圣】 “四”,圣本作“岁”。 “岁”,大正藏原为“四”,今依据圣本改作“岁”。 ⓔ 一=二【圣】 “一”,圣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为“一”,今依据圣本改作“二”。 ⓕ 慧+(智)【圣】 “慧”,圣本作“慧智”。 大正藏无“智”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① 波罗利华树:类似楸树、紫葳的一种乔木,春季开紫花,富有香气。又译为波罗罗树、波波罗树、波吒罗树。 ② 芒果树。又译为“菴罗树”。 ③ 波罗树:即娑罗树,南亚常见的龙脑香科娑罗属高大乔木。 ④ 尸利沙树:合欢树,为豆科落叶乔木,株高可达十米。 ⑤ 优头跋罗树:聚果榕,为桑科榕属落叶大乔木。果实长在树干上,由没有叶子的小枝簇生,如同无花果般为隐花果,因此人们认为它不开花而结果,印度古代以优头跋罗开出花朵(基因突变)引申为极为稀有的意思。又译为优昙钵树、优昙钵罗树、优昙婆罗树。 ⑥ 尼拘留树:桑科榕属的常绿大乔木孟加拉榕,原产于印度,株高可达十八米以上,叶大片,长十至二十公分,宽六至十公分,卵形或椭圆形。枝叶繁茂,向四方蔓生,气根常自侧枝发生,深入地下,致成支柱,用以支持树体,因此一树可以成林,被称为独木林。又译为尼拘类树、尼拘树、尼拘陀树、尼拘留他树、尼拘律树。 ⑦ 吉祥树:即菩提树,桑科榕属的大乔木,株高二十米以上,因为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打坐时悟道,而称为菩提树、道树、觉树、道场树,原名钵多树、义译吉祥树。 ⑧ 何故不记尔许佛所造:为何不记说那些(过去无数及未来无数)佛的事迹呢?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经文中所载的七佛简历约略整理如下:
[进阶辨正](五)[0791c01]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 是时,师子长者往至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师子长者白舍利弗言:“ⓐ唯愿尊者当受我请?” 是时,舍利弗默然受请。是时,长者见尊者默然受请,便从ⓑ坐起,礼足而退,复至大目ⓒ干连、离越①、大迦叶、阿那律、迦旃延、满愿子、优ⓓ婆离、须菩提、罗云、均头沙弥,如此上首者请五百人。是时,师子长者即还,办具种种极妙饮食,敷ⓔ好ⓕ座具,又白:“时到,诸真人罗汉靡所不ⓖ监,今食具ⓗ已ⓘ办,唯愿屈顾,临ⓙ覆下舍。” 尔时,诸大声闻各著三衣,持钵入城至长者家。时,长者见诸最尊坐ⓚ已定,手自斟酌,行种种饮食。见诸圣众食已讫,行清净水。人施一白ⓛ㲲②,前受咒愿。 是时,尊者舍利弗与长者说极妙之法,便从[*]坐起而去。还诣静室。 尔时,罗云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问曰:“汝今为从何来?” 罗云报云:“师子长者今日来见请。” 佛告之曰:“云何,罗云!饮食为妙?为不妙?为细耶?为麤耶?” 罗云报曰:“饮食极妙,又且丰多。今此白[*]㲲,从彼得之。” 佛告罗云:“众僧斯有几人?上[*]坐是谁?” 罗云白佛言:“和ⓜ上舍利弗最为上首,及诸神德弟子有五百人。” 佛告罗云。“云何,罗云!彼长者获福为多乎?” 罗云白佛言:“唯然,世尊!彼长者得福之报不可称计。施一罗汉其福难限,何况大神妙天人所敬奉?今五百人均是真人,其福有何可量?” 佛告罗云,“今施五百罗汉之功德,若从众中ⓝ僧次③,ⓞ请一沙门,请已,供养;计此众中差人之福,及与五百罗汉之福,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所以然者,众中所ⓟ差,其福难限,获甘露灭尽之处。罗云当知,犹如有人自誓说曰:‘吾要当饮此江河诸水。’彼人为堪任不乎?” 罗云白佛言:“不也。世尊!所以然者,此阎浮地极为广大。此阎浮地有四大河:ⓠ一者恒伽④,ⓡ二者新头⑤,ⓢ三者私ⓣ陀⑥,ⓐ四者ⓑ博叉⑦。一一河者,从有五百。ⓒ然此人终不能饮水使尽,但劳其功,事终不成也。” “彼人复作是说:‘我自有方便因缘,可得饮诸水使尽。’云何有因缘得饮诸水?尔时,彼人便作是念:‘我当饮海水。所以然者,一切诸流,皆归投ⓓ乎海。’云何,罗云!彼人能得饮诸水乎?” 罗云白佛言:“如此方便,可得饮水使尽。所以然者,一切诸流皆归[*]乎海,由此因缘故,彼人得饮水尽。” 佛告之曰:“如是。罗云!一切私ⓔ施犹如彼流,或获福,或不获福,众僧者如彼大海。所以然者,流河决水以入于海,便灭本名,但有大海之名耳。罗云!此亦如是,今此十人皆从众中出,非众不成。云何为十?所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辟支佛、佛,是谓十人皆由众中,非独自立。罗云!当以此方便,知其众中差者,其福不可限量。是故,罗云!善男子、善女人欲求其福不可称计,当供养圣众。罗云当知,犹如有人以ⓕ酥投水,凝,不得广普,若以油投水,则遍满其上。是故,罗云,当念供养圣众比丘僧。如是,罗云!当作是学。” 尔时,师子长者闻如来叹说施众之福,不叹说余福。尔时,长者以余时,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师子长者白世尊言:“适闻如来而叹说施众之福,不叹别请人之福,自今ⓖ已后常当供养圣众。” 佛告之曰:“我不作尔说:‘当供养圣众,不供养余人。’今施畜生犹获其福,何况余人?但我所说者福有多少。所以然者,如来圣众可敬、可贵,是世间无上福田。今此众中有四向、四得及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当从众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众。长者!我观此因缘义,故而说此语耳。亦不教人应施圣众,不应施余人。” 尔时,长者白世尊言:“如是,ⓗ如尊教敕,自今[*]已后。若作福业,尽当供养圣众,不ⓘ选择人施。” 尔时,世尊与彼长者说微妙之法,令发欢悦之心。长者闻法已,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师子长者意欲施立福业。 尔时,诸天来告之曰:“此是向须陀洹之人,此是得须陀洹,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 尔时,天人即叹颂曰:
“如来叹择施, 与此诸德士, 尔时,师子长者默然不对。尔时,天人复语长者:“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此向须陀洹人,此是得须陀洹人;此向斯陀含人,此是得斯陀[*]含人;此向阿那[*]含,此得阿那含;此向阿罗汉,此得阿罗汉;此是声闻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施此得福少,施此得福多。” 尔时,师子长者默然不对。何以故尔?但忆如来教ⓙ诫,不[*]选择而施。 尔时,师子长者复以余时,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我自忆念请圣众饭之,有天来告我言:‘此是持戒,此是犯戒;此人向须陀洹,此人得须陀洹,乃至三乘皆悉分别。’ⓚ又说此偈:
“‘如来叹择施, 与此诸德士, “时我复作是念:‘如来教[*]诫不可违戾,岂当生心[*]选择施乎?终无是非之心、高下之意也。’时我复作是念:‘我当尽施一切众生之类,汝自持戒受福无穷,若使犯戒自受其殃。但愍众生,非食不济命。’” 佛告长者:“善哉!善哉!长者!行过弘誓,菩萨所施心恒平等。长者当知,若菩萨惠施之日,诸天来告之:‘族姓子当知,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尔时,菩萨终无此心:‘此应施,此不应施。’然菩萨执意而无是非,亦不言此持戒,亦不言此犯戒。是故,长者!当念平等惠施,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是时,师子长者忆如来教[*]诫,熟视⑧世尊,意不移动,即于[*]座上,得法眼净。是时,师子长者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长者去未久,佛告诸比丘曰:“此师子长者忆平等施故,又视如来从头至足,即于[*]座上得法眼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优婆塞中第一弟子平等施者,所谓师子长者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唯=惟【宋】【元】【明】 “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惟”,大正藏原为“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惟”。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干=揵【宋】*【元】*【明】*,=健【圣】* ???? ⓓ 婆=波【元】【明】 “婆”,元、明二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波”。 ⓔ 好=妙【宋】【元】【明】 “好”,宋、元、明三本作“妙”。 “妙”,大正藏原为“好”,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妙”。 ⓕ 座=坐【圣】* “座”,圣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为“座”,今依据圣本改作“坐”。 ⓖ 监=鉴【元】【明】 “监”,元、明二本作“鉴”。 “鉴”,大正藏原为“监”,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鉴”。 ⓗ 已=以【圣】* “已”,圣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以”。 ⓘ 办=辩【圣】 “办”,圣本作“辩”。 “辩”,大正藏原为“办”,今依据圣本改作“辩”。 ⓙ 覆=赴【元】【明】 “覆”,元、明二本作“赴”。 “赴”,大正藏原为“覆”,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赴”。 ⓚ 已=以【宋】【圣】 “已”,宋、圣二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圣二本改作“以”。 ⓛ 㲲=叠【圣】* “㲲”,圣本作“叠”。 “叠”,大正藏原为“㲲”,今依据圣本改作“叠”。 ⓜ 上=尚【元】【明】 “上”,元、明二本作“尚”。 “尚”,大正藏原为“上”,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尚”。 ⓝ 僧次请=求【宋】 “僧次请”,宋本作“求”。 “求”,大正藏原为“僧次请”,今依据宋本改作“求”。 ⓞ 请=求【元】【明】 “请”,元、明二本作“求”。 “求”,大正藏原为“请”,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求”。 ⓟ (所)+差【明】【圣】 “差”,明、圣二本作“所差”。 大正藏无“所”字,今依据明、圣二本补上。 ⓠ 一者=所谓【圣】 “一者”,圣本作“所谓”。 “所谓”,大正藏原为“一者”,今依据圣本改作“所谓”。 ⓡ 〔二者〕-【圣】 圣本无“二者”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二者”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三者〕-【圣】 圣本无“三者”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三者”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陀=施【圣】 “陀”,圣本作“施”。 “施”,大正藏原为“陀”,今依据圣本改作“施”。 ⓐ 〔四者〕-【圣】 圣本无“四者”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四者”二字,今依据圣本删去。 ⓑ 博=婆【宋】【元】【明】【圣】 “博”,宋、元、明、圣四本作“婆”。 “婆”,大正藏原为“博”,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婆”。 ⓒ (道)+然【宋】【元】【明】 “然”,宋、元、明三本作“道然”。 大正藏无“道”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乎=于【宋】*【元】*【明】* “乎”,宋、元、明三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为“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于”。 ⓔ 施=陀【宋】【元】【明】【圣】 “施”,宋、元、明、圣四本作“陀”。 “陀”,大正藏原为“施”,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陀”。 ⓕ 酥=苏【圣】 “酥”,圣本作“苏”。 “苏”,大正藏原为“酥”,今依据圣本改作“苏”。 ⓖ 已=以【宋】【元】【明】【圣】 “已”,宋、元、明、圣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以”。 ⓗ (如来)+如【宋】【元】【明】,如+(来奉)【圣】 ???? ⓘ 选=撰【圣】* “选”,圣本作“撰”。 “撰”,大正藏原为“选”,今依据圣本改作“撰”。 ⓙ 诫=戒【圣】* “诫”,圣本作“戒”。 “戒”,大正藏原为“诫”,今依据圣本改作“戒”。 ⓚ 〔又〕-【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又”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一“又”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注解]① 离越:比丘名,是舍利弗尊者俗家最年幼的弟弟,常乐坐禅,曾在一株树下坐禅六年,摩诃拘𫄨罗尊者拜访时问他为何坐枯树下?他才发现树枯了。佛陀称赞他“坐禅入定,心不错乱”第一。又译为“离越哆”、“离曰”、“离婆多”。 ② 㲲:细致的棉布。读音同“叠”。 ③ 僧次:僧侣戒腊之席次;即受具足戒后依年数而定席位。 ④ 恒伽:恒河,是四大河之一。又译为“恒河”、“恒水”、“殑伽”。 ⑤ 新头:即今日的印度河,是四大河之一。又译为“辛头”、“私头”。 ⑥ 私陀:可能是今日的锡尔河(Syr Darya),是中亚著名内流河,注入咸海。也有学者认为是今日的叶尔羌河(Yarkand),是塔里木河四源之一。四大河之一。又译为“司陀”、“死陀”、“悉陀”、“斯陀”。 ⑦ 博叉:即今日的阿姆河(Amu Darya),是中亚最长的河流,是内流河,历史上曾注入里海,今日注入咸海南部。四大河之一。又译为“婆叉”。 ⑧ 熟视:细看。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从本经来看,发心平等地供养僧团,相较于专挑证果的贤圣供养,心量是更大的,获得的福报也更多。《中阿含经》卷三十九〈梵志品 1〉第155经须达多经中,佛陀也表示供养愈高果位的圣人,果报愈大,但建立房舍供四方出家人使用这样的果报,更大于供养几百位圣人。 另一方面,供养僧众的目的是要资助僧众的修行,让僧众能够证果。如果每个在家人都因为供养证果的贤圣最有功德,而不供养还没证果的僧人,还没证果的僧人恐怕就饿死了,没有机会证果,而有违供养僧众的本义。 佛陀曾说有的供养是因为受供养的人而清净,例如受供养的人是贤圣,有的供养则是因为供养的人而清净,例如供养的人不执著。若能心中平等布施,就是由于供养的人心清净,而成为清净的供养,自然获福甚多。这个原理可见《中阿含经》卷四十七〈心品3〉第180经瞿昙弥经:“或有布施,因施主净,受者亦然。” 也因此,《中阿含经》卷三十九〈梵志品 1〉第155经须达多经中提到自己皈依受戒、修习慈心、乃至观无常、苦、空、无我而修行的果报,更胜于供养圣人。 (六)[0793a03]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中屏ⓐ猥①之处,补ⓑ纳故衣。尔时,有十千梵迦夷天②从梵天没,来至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各围遶侍ⓒ焉,又以此偈而叹颂曰:
“归命人中上, 归命人中尊, 是时,十千ⓔ梵迦夷天说此语已,舍利弗默然可之。尔时,诸天以见舍利弗默然可ⓕ已,即礼足退去。诸天去未远,舍利弗即入金刚三昧③。 是时有二鬼,一名伽罗,二名优ⓖ婆伽罗。毘沙门天王使遣至毘留勒天王所,欲论人、天之事。是时,二鬼从彼虚空而过,遥见舍利弗结ⓗ加趺坐,系念在前,意寂然定,伽罗鬼谓彼鬼言:“我今堪任以ⓘ拳打此沙门头。” 优波伽罗鬼语第二鬼曰:“汝勿兴此意打沙门头。所以然者,此沙门极有神德,有大威力,此尊名舍利弗,世尊弟子中聪明高才无复ⓙ过是,智慧弟子中最为第一。备于长夜,受苦无量。” 是时,彼鬼再三曰:“我能堪任打此沙门头。” 优波伽罗鬼报曰:“汝今不随我语者,汝便住此,吾欲舍汝去此。” 恶鬼曰:“汝畏此沙门乎?” 优波伽罗鬼曰:“我实畏之,设汝以手打此沙门者,此地当分为二分,正尔,当暴风疾雨,地亦振动,诸天惊动,地已振动,四天王亦当惊怖,四天王已知于我等,不安其所。” 是时恶鬼曰:“我今堪任辱此沙门。”善鬼闻已,便舍而去。 时,彼恶鬼即以手打舍利弗头。是时,天地大动,四面有暴风疾雨,寻时来至,地即分为二分,此恶鬼即以全身堕地狱中。尔时,尊者舍利弗即从三昧起,整衣服,下耆阇崛山,往诣竹园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佛告舍利弗曰:“汝今身体无有疾病乎?” 舍利弗言:“体素无患,唯苦头痛。” 世尊告曰:“伽罗鬼以手打汝头。若当彼鬼以手打须弥山者,即时须弥山便为二分。所以然者,彼鬼有大力故。今此鬼受其罪报故,全身入阿鼻地狱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甚奇!甚特!金刚三昧力乃至于斯。由此三昧力故无所伤害,正使须弥山打其头者,终不能动其ⓚ毫毛。所以然者,比丘听之。于此贤劫中有佛,名拘屡孙如来.至真.等正觉。彼佛有二大声闻,一名等寿,二名大智。比丘等寿,神足第一;比丘大智,智慧第一,如我今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干连神足第一。尔时,等寿、大智二比丘,俱得金刚三昧。当于一时,等寿比丘在ⓛ闲静之处,入金刚三昧。时,诸牧牛人、牧羊人、取薪草人,见此比丘坐禅,各各自相谓言:‘此沙门今日以取无常④。’是时,牧牛人及取薪人集诸草木,ⓜ𧂐比丘身上,以火烧已,而舍之去。 “是时,等寿比丘即从三昧起,ⓝ正衣服,便退而去。是时,比丘即以其日,着衣持钵,入村乞食。时,诸取薪草人见此比丘村中乞食,各各自相谓言:‘此比丘昨日ⓞ以取命终,我等以火焚烧,今日复还活,今当立字,字曰还活。’若有比丘得金刚三昧者,火所不烧,刀斫不入,水所不漂,不为他所中伤。如是,比丘!金刚三昧威德如是。今舍利弗得此三昧,舍利弗比丘多游二处:空三昧、金刚三昧。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行金刚三昧。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教汝,如舍利弗比丘,ⓟ比丘舍利弗尊者超级有智慧智慧、大智、分别智ⓠ、广智、无边智、捷疾之智、普游智、利智、甚深智、断智⑤,少欲知足、[*]闲静勇猛、念不分散、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解脱见慧成就、柔和无ⓢ争、去恶ⓣ辩了⑥、忍诸言语、叹说离恶、常念去离、愍念生ⓤ萌⑦、然炽正法、与人说法无有厌足。”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十千诸天人, 尽是梵迦夷, “弟子华者,即是舍利弗比丘是。所以然者,此人则能庄严佛树。道树者,即如来是也;如来能覆盖一切众生。是故,比丘!当念勤加勇猛精进,如舍利弗比丘。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五ⓧ [校勘]ⓐ 猥=隈【元】【明】【圣】 “猥”,元、明、圣三本作“隈”。 “隈”,大正藏原为“猥”,今依据元、明、圣三本改作“隈”。 ⓑ 纳=衲【宋】【元】【明】 “纳”,宋、元、明三本作“衲”。 “衲”,大正藏原为“纳”,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衲”。 ⓒ 焉=乌【圣】 “焉”,圣本作“乌”。 “乌”,大正藏原为“焉”,今依据圣本改作“乌”。 ⓓ “知”,大正藏原为“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知”。 ⓔ 梵+(志)【圣】 “梵”,圣本作“梵志”。 大正藏无“志”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 已=之【圣】 “已”,圣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为“已”,今依据圣本改作“之”。 ⓖ 婆=波【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 加=跏【宋】【元】【明】【圣】 “加”,宋、元、明、圣四本作“跏”。 “跏”,大正藏原为“加”,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跏”。 ⓘ 拳=权【圣】 “拳”,圣本作“权”。 “权”,大正藏原为“拳”,今依据圣本改作“权”。 ⓙ 过是=是过【宋】【元】【明】【圣】 “过是”,宋、元、明、圣四本作“是过”。 “是过”,大正藏原为“过是”,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是过”。 ⓚ 毫=豪【圣】 “毫”,圣本作“豪”。 “豪”,大正藏原为“毫”,今依据圣本改作“豪”。 ⓛ 闲=闲【明】* “闲”,明本作“闲”。 “闲”,大正藏原为“闲”,今依据明本改作“闲”。 ⓜ 𧂐=积【圣】 “𧂐”,圣本作“积”。 “积”,大正藏原为“𧂐”,今依据圣本改作“积”。 ⓝ 正=整【宋】【元】【明】 “正”,宋、元、明三本作“整”。 “整”,大正藏原为“正”,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整”。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比丘〕-【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无“比丘”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后有“比丘”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大正藏无“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智慧+(成就)【宋】【元】【明】 “智慧”,宋、元、明三本作“智慧成就”。 大正藏无“成就”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争=诤【宋】【元】【明】 “争”,宋、元、明三本作“诤”。 “诤”,大正藏原为“争”,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诤”。 ⓣ 辩=辨【圣】 “辩”,圣本作“辨”。 “辨”,大正藏原为“辩”,今依据圣本改作“辨”。 ⓤ 萌=盲【元】【明】 “萌”,元、明二本作“盲”。 “盲”,大正藏原为“萌”,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盲”。 ⓥ 昼=画【圣】 “昼”,圣本作“画”。 “画”,大正藏原为“昼”,今依据圣本改作“画”。 ⓦ 五=四【宋】【元】【明】【圣】 “五”,宋、元、明、圣四本作“四”。 “四”,大正藏原为“五”,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四”。 ⓧ +(光明皇后愿文)【圣】 圣本在“??”字之后有光明皇后愿文。 大正藏无“光明皇后愿文”六字,今依据圣本补上。 [注解]① 屏猥:山中背风处。 ② 梵迦夷天:色界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的通称,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又译为“梵身天”。 ③ 金刚三昧:譬喻如金刚一般无坚不摧,而能破除一切烦恼的禅定,是圣人在获得究竟果位前最后断尽烦恼的三昧。又作“金刚喻定”。 ④ 以取无常:已经死亡了。 ⑤ 分别智、广智、无边智、捷疾之智、普游智、利智、甚深智、断智:明辨的智慧、广大的智慧、没有边际的智慧、快速没有滞碍的智慧、普遍覆盖的智慧、锐利的智慧、高深的智慧、断烦恼的智慧。 ⑥ 去恶辩了:明辨善恶。 ⑦ 生萌:众生。 [对应经典][读经拾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