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右胁而生
发信站: 狮子吼站 (Fri Aug 1 16:00:41 1997)

=⇒ 于 DavidChiou@Lion 文中述及:
: =⇒ 于 goodman@Lion 文中述及:
: : =⇒ 于 DavidChiou@Lion 文中述及:
: : : 另外还有一些跟印度文化有关的譬喻, 例如当时他们称
: : : 婆罗门族为 “由口而生”, etc(有如中国 “天子” 这类尊称法)
: : 关于“由右胁出生”一事,李炳南居士的佛学问答中有提到,
: : 老居士提到中国的史书中也有“左胁生”及“右胁中发现婴
: : 儿”的事情,因此李居士认为可能是事实。
: 中国的左右胁生出婴儿是一件事, 而印度一向将刹帝利族
: 的婴儿出生称作右胁而生则是另外一件事 :) 我想应该不会
: 所有印度刹帝利族的生小孩都是从右胁生的 :)
: 只能说是因为文化差异,所以搞得大家猜来猜去了 :)

人类对伟大的人的出生的夸大都没有差异,自古以来政界名人大都不是正常出生的,不但是出生,连怀胎都有密诀,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哩。

不过如果对文化稍微了解一点是有好处的,古印度的相术中除了看一个人死后转生何地之外,出生的好坏也可以看得出来,正常的小孩是由头先生出来,而且是后脑勺先看见,但是一些怪胎..不,伟大的人..出生时就有异相,以贵族来说,右肩先出来然后头,然后左肩..就叫右胁生,如果头是直的,先看见头顶接着面部,那就是 “口面生” ..其他类推。

文化不同如果没有强调,那么一千年后人们会认为我们先在的人是以 “狗” 为主食,其中又以热狗最常吃。


发信人: DavidChiou,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右胁而生
发信站: 狮子吼站 (Sun Oct 28 16:02:56 2001)

右胁可指胸部右侧(由腋下至肋骨尽处的部位),也可指右侧。

: 不过如果对文化稍微了解一点是有好处的,古印度的相术
: 中除了看一个人死后转生何地之外,出生的好坏也可以看得出
: 来,正常的小孩是由头先生出来,而且是后脑勺先看见,但是
: 一些怪胎..不,伟大的人..出生时就有异相,以贵族来说,右
: 肩先出来然后头,然后左肩..就叫右胁生,如果头是直的,先
: 看见头顶接着面部,那就是 “口面生” ..其他类推。

以下是《中阿含经》一则相呼应的记述:

[右胁住母胎] <中阿含、八、四、三二>

我闻世尊知住母胎,依倚右胁;若世尊知住母胎依倚右胁者,我受持是世尊未曾有法。

此经虽没有提到出生时是右胁而生,不过有讲住母胎时是依倚右胁(像是吉祥卧睡觉法一样?)。依倚右胁,而后出胎时右胁而生(右肩先出来),似乎有相关性,看来古印度相术的确很可能有相关的论法。

另外,学术界的一种看法是印度古代认为梵天创世,刹帝利种是从梵天的右胁而生,因此说刹帝利种即说右胁而生。不过当然,“梵天创世”不符合佛教看法,可能只是传抄时人们被当时社会的用词混淆,依文解义,而混入经文。

用 CBETA 查大藏经,没有经中有详细的解释,倒是提到其他人“顶生”有几则,将“顶生”解释为婴儿的头顶先生出,较为合理。

当然,也有后世传抄的论述,不知是否以讹传讹,将右胁生当成是从母亲的右胁生,甚至将顶生解释为其爸爸的头顶上长了个脓胞,脓胞越来越大最后分裂出一个童子来。这些说法或许是依文解义而附会错了,或是别的生物的不同生法(海马?),我们就无法置评了。


David Chiou 2022.8.28:

今天读经班时再读《长阿含经》,来一些细部的补充。

学术界的一种看法是印度古代认为刹帝利种是(从梵天)右胁而生,因此说刹帝利种即说右胁而生。

若依《长阿含经》卷一:

诸佛常法:毗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

那么过去七佛都是右胁出,然而根据《长阿含经》等经,过去七佛的第四至六佛是婆罗门种,其他的为刹地利种。因此学术界所谓“说刹帝利种即说右胁而生”,不符合《长阿含经》卷一经文所载。《增壹阿含经》卷44〈十不善品 48〉:“弥勒菩萨[……]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CBETA, T02, no. 125, p. 788, a29-b2),但弥勒菩萨为婆罗门种,也不合这种解读。

然而《长阿含经》中“从右胁出”这几个字,在南传《长部尼柯耶》中没有,南传关于释迦牟尼佛右胁而生的记录出自其他经典,因此学术界的这种看法并没有不合于南传《长部尼柯耶》。

顺道一提,传抄当中的失误是不容易完全避免的,纵使是在中国极为有名的《说文解字》也是如此。

根据《国语辞典》的“胁”条目:

1.胸部两侧,由腋下至肋骨尽处的部位。亦指肋骨。**《说文解字.肉部》:“胁,两膀也。”**《楚辞.屈原.天问》:“平胁曼肤,何以肥之?”《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折齿。”

2.侧、旁边。汉.刘熙《释名.释车》:“胁驱,在服马外胁也。”唐.顾况〈广陵白沙大云寺碑〉:“沧海之胁,有白沙之墟焉。”

《说文解字.肉部》:“胁,两膀也”。但在唐代的《一切经音义》则有此条目:

右胁:锨劫反考。《声》云:“胁,肋也。”《说文》:“肚二傍也,从肉劦声也。”劦,音“叶”,《论文》从三刀,非也。正从三力,或作“胁”亦通也。

也就是说《说文解字》中“胁”的条目在唐代时是“肚二傍”(肚子两边),《国语辞典》依据的版本则是“两膀”(两个肩膀),可能是传抄中的口误或漏字造成。

 
agama2/研討_右脅而生.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08/28 10:31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7929983139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