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部尼柯耶》念处相应(节录)

[导读:念处相应 (2/2)]

《杂阿含经》卷二十四为“念处相应”的上半,可惜“念处相应”的下半已佚失,因此以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念处相应”中译补足如下。

《相应部尼柯耶》“念处相应”有一百多篇经文,分为十品。在此仅翻译《杂阿含经》没有对应经文的小经,也就是可能为《杂阿含经》“念处相应”佚失的下半的对应内容,至于和《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的小经有对应关系者,即不另行刊出。

以下各经的小经经号,以“SN 47.3 比丘经”为例,SN 是指《相应部尼柯耶》(Saṃyutta Nikāya),47即《相应部尼柯耶》中“念处相应”的编号,47.3 为“念处相应”的第3小经,“比丘经”则是南传经文的编纂者为该小经所取的经名。

一、菴罗品

(SN 47.3 比丘经)

曾有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某一位比丘来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那位比丘跟世尊说:

“善哉!大德!希望世尊简要地教导我佛法。我听世尊说法后,可以独自处在安静的地方,不放逸、热诚、勤奋努力。”

“这里有些愚钝的人就像这样地请求我,但当我说完法后,他们却只是(形式上)跟随我。”

“大德!希望世尊简要地教导我佛法,希望善逝简要地教导我佛法,我或许能领悟世尊所讲述的义理,或许我能成为世尊所讲述的接班人。”

“比丘!那么你应该要净化最初的善法。什么是最初的善法呢?修四念处的先决条件良好清净的戒与正直的见。比丘!当你已有良好清净的戒与正直的见,比丘!你应该要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以三重的方式修习四念处。哪四个呢?

“比丘!这里,你于内,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外,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内和外,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于内,安住于受上随观受……(中略)于外,安住于受上随观受……(中略)于内和外,安住于受上随观受,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于内,安住于心上随观心……(中略)于外,安住于心上随观心……(中略)于内和外,安住于心上随观心,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于内,安住于法上随观法……(中略)于外,安住于法上随观法……(中略)于内和外,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比丘!当你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以三重的方式这样地修习四念处的话,比丘!可以预期不论是白天或晚上都能增长你的善法,不会减损。”

那时,那位比丘对世尊所说感到欢喜、感到高兴,之后起座向世尊作礼、右绕世尊,接着离去。

那时,那位比丘独自处在安静的地方,不放逸、热诚、勤奋努力,不久后即达到善男子正信出家的目的:完成无上清净的修行—在这一生自知自证、成就安住:“我证知生已经灭尽,清净的修行已经确立,应当完成的都已经完成,自知没有下一生。”

那位比丘即成为阿罗汉之一。

[注解]

善逝:指佛陀。“善逝”是古印度对觉者十种常见的称号(如来十号)之一,意思是彻底地到达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之海,此处以这个称号来代表佛陀。

安住于身上随观身:正念安住在身体上,觉知当下的身体状态或本质。“随观”是深切地观察、贴近地观察的意思。又译为“身身观念处”、“身身观念住”。

正知:清晰理解。

具念:具有觉知的心念;具有收摄(于当前)的正念。相反词为“失念”。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提到四念处分别于内、于外、于内外的三重观察方式,参见《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10经“读经拾得”中的说明。

经上常用来形容修行四念处时“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和七觉支的前四支相关:“热诚”和精进觉支相关,“正知”和择法觉支相关,“具念”而有念觉支,“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而生起喜觉支。

这个四念处的定型句也和五根相关:“热诚”和精进根相关,“正知”和慧根相关,“具念”即有念根,“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为调伏五盖的前两个,可增进定根,因此涵盖了五根当中的四个。一般说来有信根、相信佛法才会修行四念处,因此好好地修行四念处自然可长养五根。

[进阶辨正]

(SN 47.9 病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曾有一时,世尊住在毘舍离国的木瓜树村。

在这里,世尊告诉比丘们:“比丘们!你们到毘舍离附近,依著朋友、亲友、认识的人进入雨安居,而我则在这边的木瓜树村中进入雨安居。”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们回答了世尊,然后在毘舍离附近,依著朋友、亲友、认识的人进入雨安居,世尊则在木瓜树村中进入雨安居。

那时,世尊进入雨安居后,忽然生了重病,濒死的剧痛侵袭他。但世尊正念、正知地忍受它,而不苦恼。

那时,世尊这么想:“我如果不召唤随侍、没告别比丘僧团而圆寂,则是不适当的。让我以精进克服这个病,以延长寿命。”那时,世尊以精进克服这个病,以延长寿命。

那时,世尊的病痊愈了。痊愈不久,即走出住处,在住处后面的阴影下铺设座位而坐。那时,阿难尊者来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阿难尊者跟世尊说:

“真是太好了,大德!世尊能承受并痊愈,真是太好了!但是大德!在世尊生病时,我的身体就像被麻醉般,无法分辨四方,对佛法也不清楚了。但是我仅有的安慰是,我想世尊不会在还没作出一些对比丘僧团的宣布前,就这样子般涅槃。”

“阿难!比丘僧团对我有什么期待呢?阿难!我教导的法没有内、外之分。阿难!如来对于法没有师傅留一手。阿难!如果有人这么想:‘我将照顾比丘僧团。’或‘比丘僧团为我所管。’那么他应该作出一些对比丘僧团的宣布。但是,阿难!如来不这么想:‘我将照顾比丘僧团。’或‘比丘僧团为我所管。’阿难!那么为何如来会作出一些对比丘僧团的宣布呢?我现在已衰老了,阿难!老迈、负荷了高龄,到了最后的老人阶段。我即将八十岁了。犹如老旧的货车以皮带交错捆绑以维系,如来的身体也像是由皮带交错捆绑以维系。

“阿难!每当如来不作意一切相、灭去某一类的受,安住于无相心三昧时,阿难!那时,如来的身体较为安乐。阿难!因此,你们要安住于以自己为岛、以自己为依处,不依于其他的;以佛法为岛、以佛法为依处,不依于其他的。

“阿难!自依、法依是要依四念处比丘要如何安住于以自己为岛、以自己为依处,不依于其他的;以佛法为岛、以佛法为依处,不依于其他的?

“阿难!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阿难!比丘这样地安住于以自己为岛、以自己为依处,不依于其他的;以佛法为岛、以佛法为依处,不依于其他的。阿难!不论是现在或我死后,凡是任何安住于以自己为岛、以自己为依处,不依于其他的;以佛法为岛、以佛法为依处,不依于其他的比丘,阿难!对我来说,这些比丘必将是勤于修学者中最上的。”

[注解]

雨安居:在印度夏季三个月的雨季中,出家众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又译为“结夏安居”、“夏安居”、“结夏坐”、“夏坐”。

我教导的法没有内、外之分:指佛陀所教的佛法是一致的,不会区分自己人与外人而教不一样的内容。

无相心三昧:观色、声、香、味、触、法相断,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又译为“无相三昧”、“无相心正受”。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提到佛陀在年老力衰、身体病痛时,可以进入无相心三昧而让身体安乐。

圣者可以在病痛时身苦而心不苦,但若要身也不苦,则可以用定力达成。

本经中佛说:“如来对于法没有师傅留一手。”也有翻译者描述为:“佛陀握著的拳中,并没有隐藏着东西,他一向没有什么袖中秘笈。”表示佛陀不藏私。

二、那罗犍陀品

(《杂阿含经》皆有对应经文,因此不另行刊出。)

三、戒长久住世品

(SN 47.22 长久住世经)

背景如同前一经。在一旁坐好后,跋陀罗尊者跟阿难尊者说:

“阿难学友!什么因、什么缘,会造成如来般涅槃后正法不长久住世呢?什么因、什么缘,会造成如来般涅槃后正法长久住世呢?”

“善哉、善哉!跋陀罗学友!你的想法是善的、机智是善的、问题是好的,跋陀罗学友!因为你这样问:‘什么因、什么缘,会造成如来般涅槃后正法不长久住世呢?什么因、什么缘,会造成如来般涅槃后正法长久住世呢?’”

“是的,学友!”

如何能正法久住“学友!因为没有妥善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如来般涅槃后正法不长久住世;因为有妥善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如来般涅槃后正法长久住世。哪四个呢?学友!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学友!因为没有妥善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如来般涅槃后正法不长久住世;学友!因为有妥善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如来般涅槃后正法长久住世。”

[注解]

前一经:SN 47.21,对应经典为《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28经

[读经拾得]

亲身修行四念处,正法才得以久住。

(SN 47.25 某位婆罗门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曾有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某一位婆罗门来见世尊。抵达后,与世尊互相致意。欢迎慰劳后,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那位婆罗门跟世尊说:

“乔达摩先生!什么因、什么缘,会造成如来般涅槃后正法不长久住世呢?什么因、什么缘,会造成如来般涅槃后正法长久住世呢?”

“婆罗门!因为没有妥善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如来般涅槃后正法不长久住世;因为有妥善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如来般涅槃后正法长久住世。哪四个呢?婆罗门!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婆罗门!因为没有妥善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如来般涅槃后正法不长久住世;婆罗门!因为有妥善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如来般涅槃后正法长久住世。”

当这么说时,那位婆罗门跟世尊说: “太棒了,乔达摩先生!……(中略)请乔达摩尊师接受我为优婆塞,从今天起终身皈依。”

 

 

(SN 47.27 全部经)

背景如同前一经。在一旁坐好后,舍利弗尊者跟阿那律尊者说:

“阿那律学友!有所谓‘无学、无学’。学友!什么样是无学呢?”

“学友!已全部完成修习四念处的人是无学。哪四个呢?学友!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学友!已全部完成修习这四念处的人是无学。”

[注解]

前一经:SN 47.26,对应经典为《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27经

 

(SN 47.28 世界经)

背景如同前一经。在一旁坐好后,舍利弗尊者跟阿那律尊者说:

“阿那律学友!已妥善修习、多修习什么法,能得到大神通智慧呢?”

“学友!已妥善修习、多修习四念处,能得到大神通智慧。哪四个呢?

“学友!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学友!我已妥善修习、多修习四念处而得到大神通智慧。学友!我已妥善修习、多修习四念处而自证千个世界。”

[注解]

大神通智慧:超凡的知识或力量,例如六神通: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又译为“大德神力”。

千个世界:一个恒星光明所照的范围是一世界,一千个世界的范围,也称为小千世界。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中阿那律尊者提到自己能证知一千个世界的存在,是由于修习、多修习四念处,《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37经中,阿那律尊者也提到:“我于四念处善修习故,于小千世界少作方便,能遍观察,如明目士夫于楼观上,观下平地种种之物,我少作方便,观察小千世界亦复如是。如是我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

(SN 47.29 尸利阿荼经)

曾有一时,阿难尊者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当时,尸利阿荼长者生病了,病情非常严重、痛苦。那时,尸利阿荼长者呼唤某一位男子:

“男子!请你去见阿难尊者。抵达后,请以我的名义,五体投地礼拜阿难尊者,说:‘大德!尸利阿荼长者生病了,病情非常严重、痛苦。他五体投地礼拜阿难尊者。’然后说:‘大德!希望阿难尊者慈悲,怜悯尸利阿荼长者,前往他的住处探望。’”

“好的。”那位男子回答后就去见阿难尊者。抵达后,向阿难尊者问讯,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那位男子跟阿难尊者说:

“大德!尸利阿荼长者生病了,病情非常严重、痛苦。他五体投地礼拜阿难尊者,希望阿难尊者慈悲,怜悯尸利阿荼长者,前往他的住处探望。”

阿难尊者以沉默表示同意。

那时,阿难尊者在早上穿好衣服,拿了钵与僧衣,前往尸利阿荼长者的住处。抵达后,在铺设好的座位坐下。然后阿难尊者跟尸利阿荼长者说:

“长者!你能忍受吗?你有好转吗?你的苦受是否减轻而没有增加,能感受到苦受的减轻而没有增加吗?”

“大德!我不能忍受,没有好转,强烈的苦受增加而没有减轻,我清楚感受到其不减反增。”

“长者!因为那样的缘故,你应该这么学:‘我要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长者!你应该这么学。”

“大德!关于世尊所教导的四念处,我具备这个法,我依循这个法。大德!我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大德!世尊教导的五下分结,我没发现任何一个不被断除的。”

“长者!这是你的得利,长者!这是你的善利益。长者!你已记说不还果。”

[注解]

尸利阿荼:优婆塞名,是波斯匿王的大臣。参见《中阿含经》卷五十九〈例品 4〉第214经鞞诃提经。

五体投地:两肘、两膝、头额投地,以头碰触受礼者的脚或地面的最高礼法。

记说:决定说;确定说。例如佛弟子记说自己证得的果位,即指此弟子确知地说出自己证得的果位。

不还果: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的圣人,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是四沙门果(解脱的四阶段果位)的第三果,又称为阿那含果。

[读经拾得]

  • 本经显示病苦时可修四念处。修四念处能将心念安住在当下,而不是自己多生忧愁苦恼甚至怨天尤人,有如中了一支毒箭(生病)的人,不再中第二支毒箭(瞋心)。另一方面,修四念处可培养七觉支,七觉支在适当的条件下也有某种程度的治病效果,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七第1024经、《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三〈等法品39〉第6经等经所示。
  • 《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4经和本经的脉络相通,记载诃梨聚落主长者生了重病,病情及苦受都愈来愈重。摩诃迦旃延尊者教他修四不坏净,他则回报说自己已成就四不坏净。摩诃迦旃延尊者接着要他依四不坏净而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诃梨聚落主长者则表示他修六念也已成就。摩诃迦旃延尊者接着表示诃梨聚落主长者已自记说得阿那含果(不还果)。

[进阶辨正]

(SN 47.30 摩那提那经)

背景如同前一经。

当时,摩那提那长者生病了,病情非常严重、痛苦。那时,摩那提那长者呼唤某一位男子:“喂!男子!过来!……(中略)。”

“大德!我不能忍受、没有好转,强烈的苦受增加而没有减轻,我清楚感受到其不减反增。但,大德!当接触这样苦受时,我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大德!世尊教导的五下分结,我没发现任何一个不被断除的。”

“长者!这是你的得利,长者!这是你的善利益。长者!你已记说了不还果。”

戒长久住世品第三的摄颂
 戒、住、衰退、简说、婆罗门、部分
 全部、世界、尸利、摩那提那彼十经

[注解]

摄颂:佛陀在世时,说法皆由弟子背诵而流传,结集经典时弟子将关键名词编成偈颂的形式,以避免遗漏、并协助忆念。这叫做“摄颂”。

[对应经典]

四、不曾听过品

(SN 47.31 不曾听过经)

缘起于舍卫城。

“‘这是安住于身上随观身。’比丘们!在以前不曾听过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应该修习这安住于身上随观身。’比丘们!……(中略)‘……已修习。’比丘们!在以前不曾听过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这是安住于受上随观受。’比丘们!在以前不曾听过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应该修习这安住于受上随观受。’比丘们!……(中略)‘……已修习。’比丘们!在以前不曾听过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这是安住于心上随观心。’比丘们!在以前不曾听过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应该修习这安住于心上随观心。’比丘们!……(中略)‘……已修习。’比丘们!在以前不曾听过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这是安住于法上随观法。’比丘们!在以前不曾听过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应该修习这安住于法上随观法。’比丘们!……(中略)‘……已修习。’比丘们!在以前不曾听过的法上,我的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

[注解]

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生起:形容圣者证果时见到真理。“眼”指看见真理,“智”指断定真理,“慧”指体会真理,“明”指显明真理,“光”指照亮真理,都是从不同角度比喻见到真理。《杂阿含经》中译为“眼、智、明、觉”。

[读经拾得]

本经表示修四念处可开启智慧。

也可参见《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15经所示,四念处是念觉支,能促成其余各觉支,完成七觉支(觉悟的七个要素)。

[进阶辨正]

(SN 47.32 无欲经)

“比丘们!已修习、多修习这四念处时,导致确实厌离、无欲、灭尽、寂静、证知、正觉、涅槃。哪四个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比丘们!已修习、多修习这四念处时,导致确实厌离、无欲、灭尽、寂静、证知、正觉、涅槃。”

 

 

(SN 47.34 已修习经)

“比丘们!已修习、多修习这四念处时,导致从此岸到彼岸。哪四个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比丘们!已修习、多修习这四念处时,导致从此岸到彼岸。”

 

 

(SN 47.35 念经)

缘起于舍卫城。

“比丘们!比丘应该安住于念和正知,这是我对你们的教诫。

“那么,比丘们!比丘如何有念如何有念呢?比丘们!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这样的比丘是有念的。

“那么,比丘们!比丘如何有正知如何有正知呢?比丘们!这里,比丘知道受的生起、知道受的持续、知道受的灭没;知道的生起、知道寻的持续、知道寻的灭没;知道想的生起、知道想的持续、知道想的灭没。比丘们!这样的比丘是有正知的。

“比丘们!比丘应该安住于念和正知,这是我对你们的教诫。”

[注解]

寻:念头。也是“有觉有观(有寻有伺)”的“觉(寻)”,把心投向目标。禅定时心投向专注的目标,日常生活里心则投向各种不同的目标,即是念头。旧译为“觉”。

[读经拾得]

  • 如何有念和正知

如何有念?修习四念处。

如何有正知?知道受、寻、想的生起、持续、灭没。

其中受、寻、想分别属于受阴、行阴、想阴。正知行阴以寻作为例子,是因为寻是日常生活中明显、常见的,寻引生各种妄想执著,如南传《中部尼柯耶》〈师子吼品2〉 第18经蜜丸经所说:“以眼和色为缘,生起眼识,三者的会合而有触,以触为缘而有受,感受时则有认知,认知时则有寻思,寻思时则有迷执。”

  • 培养正知的方法

以下经文也表示:知道受、想、寻的生起、持续、灭没可培养正知。

  • 《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75经:“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
  • 南传《增支部尼科耶》集4〈赤马品5〉第41经:“哪一种修习定(的方式),当修习、多修习时,导致念与正知呢?比丘们!这里,比丘在受的生起、持续、灭没时都清楚知道;想的生起、持续、灭没时都清楚知道;寻的生起、持续、灭没时都清楚知道。比丘们!这样修习定,当修习、多修习时,导致念与正知。”

[进阶辨正]

(SN 47.36 究竟的智慧经)

“比丘们!有四念处。哪四个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这是四念处。

“比丘们!已妥善修习、多修习四念处时,可以预期二果其中之一:这一生得到究竟的智慧,或仍有残余存在时,为阿那含。”

[注解]

究竟的智慧:指阿罗汉的智慧。又译为“究竟智”。

仍有残余存在:指仍有残存的执著或烦恼。又译为“有余”、“有余取”。

 

(SN 47.37 欲经)

“比丘们!有四念处。哪四个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当他安住于身上随观身时,他舍弃所有对于身的欲,以断欲而自证无死

“他安住于受上随观受,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当他安住于受上随观受时,他舍弃所有对于受的欲,以断欲而自证无死。

“他安住于心上随观心,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当他安住于心上随观心时,他舍弃所有对于心的欲,以断欲而自证无死。

“他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当他安住于法上随观法时,他舍弃所有对于法的欲,以断欲而自证无死。”

[注解]

无死:(不生因此而)不死。巴利文 amata 又译为“甘露”、“涅槃”。

[读经拾得]

本经表示四念处能导致断欲,终究了生脱死。

虽然四念处是从单纯地觉知身、受、心、法,不加以干涉而开始练习,但终究是为了启发智慧,觉悟无常、苦、非我等,因此能导致断欲。

现今一些附佛外道将四念处的形式结合享乐主义,主张以纵欲为修行、守戒是压抑,这有违佛教的四念处,是邪法而不得解脱。

(SN 47.38 遍知经)

“比丘们!有四念处。哪四个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当他安住于身上随观身时,身被遍知;当身已遍知,而自证无死。

“他安住于受上随观受,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当他安住于受上随观受时,受被遍知;当受已遍知,而自证无死。

“他安住于心上随观心,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当他安住于心上随观受时,心被遍知;当心已遍知,而自证无死。

“他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当他安住于法上随观受时,法被遍知;当法已遍知,而自证无死。”

[注解]

遍知:完全了知。菩提比丘英译解说只有阿罗汉才适合说是“遍知”,只有初果以上的圣者才适合说“证知”。

 

(SN 47.39 修习经)

“比丘们!我将教导你们修习四念处,你们要仔细听!

“比丘们!什么是修习四念处呢?比丘们!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这叫做修习四念处。”

(SN 47.40 解析经)

“比丘们!我将教导你们四念处、修习四念处,以及通往修习四念处的途径,你们要仔细听!

“比丘们!什么是四念处呢?比丘们!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安住于受上随观受……(中略)安住于心上随观心……(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这叫做四念处。

“比丘们!什么是修习四念处呢?比丘们!这里,比丘安住于身,随观身的集法,安住于身,随观身的灭法,安住于身,随观身的集法与灭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安住于受,随观受的集法……(中略)安住于心,随观心的集法……(中略)安住于法,随观法的集法,安住于法,随观法的灭法,安住于法,随观法的集法与灭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这叫做修习四念处。

“比丘们!什么是通往修习四念处的途径呢?就是八圣道,亦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比丘们!这叫做通往修习四念处的途径。”

不曾听过品第四的摄颂:
 不曾听过、无欲、错失了、已修习、念
 究竟智、欲、遍知、以及修习和解析

[注解]

集法:集起的现象;因缘生起的现象。

灭法:衰败的现象;因缘灭去的现象。

[读经拾得]

  • 如何修习四念处

前一经教导修习四念处是要“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本经则教导可进一步观察身、受、心、法生起的因缘与灭去的因缘。在实修上举例而言:

  • 修身念处在生活上观集灭,可以观察此身由食物消化排除粪尿后后组成,终将因缘而灭。
  • 修身念处在不净观时观集灭,可以观察此身的各种器官由细胞长成,终将因缘败坏。
  • 修身念处在四界分别观时观集灭,可以观察此身由四大因缘生成,四大也会因缘消散。
  • 修受念处观腿痛苦受的集灭,可以发现除了腿痛本身外,更多的苦受是由后续心中对于腿痛的执著、烦躁、挣扎而来,转念放下后,苦就只是一种感受。
  • 修心念处观瞋心的集灭,可以观察什么引起瞋心,瞋心又如何消灭。例如观察到苦受引起瞋心,放下而可以消除瞋心。若不能立刻放下、瞋心不受控,更可见“无我”。
  • 修法念处观五盖的集灭,可以观察什么因素造成五盖,用什么方法对自己能有效解决五盖,以后就能更有效地调伏五盖。熟练后,当五盖较轻时,看着五盖就能消除五盖。相对地,也可以观察七觉支的集灭,找出什么样的因缘最有利自己生起七觉支,以后就能更轻易地生起七觉支。

这类例子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09经(对应经典是 SN 47.42)解说为:“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触集则受集,触灭则受没。[……]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忆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

  • 四念处与八圣道的先后

本经说:“什么是通往修习四念处的途径呢?就是八圣道,亦即:正见、[……]正定。比丘们!这叫做通往修习四念处的途径。”

有同学问:“不是先修习四念处才会有正定吗?正定在八圣道之中,为何这经八圣道在四念处之前?”

本经说八圣道是约略地代表“正确的修行方法”,有正确的修行方法,四念处才修得好,而四念处也是正确的修行方法的一部分,因此本来就有重叠。

若要细部区分,则可参考《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36经,八圣道的前六个圣道可帮助第七个圣道(正念,也就是四念处),而成为第八个圣道(正定)的基础。

五、不死品

(SN 47.44 念经)

“比丘们!比丘应该安住于念,这是我对你们的教诫。

“而,比丘们!比丘如何有念呢?比丘们!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这样的比丘是有念的。

“比丘们!比丘应该安住于念,这是我对你们的教诫。”

 

 

(SN 47.45 善聚经)

“比丘们!当说到善聚时,可以正确地说就是四念处,因为这四念处是完全的善聚。哪四个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比丘们!当说到善聚时,可以正确地说就是四念处,因为这四念处是完全的善聚。”

[注解]

善聚:善法的类聚;善的一类。

[对应经典]

 

(SN 47.47 恶行经)

那时,某一位比丘来见世尊……(中略)

“善哉!大德。希望世尊简要地教导我佛法。我听世尊说法后,可以独自处在安静的地方,不放逸、热诚、坚定地努力。”

“比丘!那么你应该要净化最初的善法。什么是最初的善法呢?

“比丘!这里,舍弃身的恶行后,修习身的善行;舍弃语的恶行后,修习语的善行;舍弃意的恶行后,修习意的善行。

“比丘!舍弃身的恶行后,修习身的善行;舍弃语的恶行后,修习语的善行;舍弃意的恶行后,修习意的善行。

“比丘!然后,你应该要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四念处。哪四个呢?

“比丘!这里,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比丘!当你依止于戒、建立于戒,这样地修习四念处的话,比丘!可以预期不论是白天或晚上都能增长你的善法,不会减损。”

 ……(中略)那位比丘成为阿罗汉之一。

 

[读经拾得]

本经所教的修行次第是:

身语意断恶修善 → 持戒 → 四念处 → 善法只增不减。

持戒而修四念处后,善法只增不减,又可提升一开始的“身语意断恶修善”,成为良性循环,愈修愈好。

(SN 47.48 朋友经)

“比丘们!凡是那些你同情的,以及会想关心的朋友、同事、亲戚或亲人,比丘们!你应该要向他们劝导、安排、建立四念处的修行。哪四个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比丘们!凡是那些你同情的,以及会想关心的朋友、同事、亲戚或亲人,比丘们!你应该要向他们劝导、安排、建立四念处的修行。”

 

 

(SN 47.49 受经)

“比丘们!有三受,哪三种呢?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比丘们!有这三种受。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遍知三受。哪四个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遍知三受。”

 

 

(SN 47.50 漏经)

“比丘们!有三种。哪三种呢?欲漏、有漏、无明漏。比丘们!有这三种漏。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断这三种漏。哪四个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断这三种漏。”

不死品第五,其摄颂:
 不死、集起、道路、念以及善聚
 波罗提木叉、恶行、朋友、受、漏

[注解]

漏:烦恼。一般人由眼、耳等感官,时常流漏烦恼而不停止,所以以漏譬喻烦恼。

欲漏、有漏、无明漏:欲贪引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没有智慧而让众生不能出离生死的烦恼。

 

六、恒河中略品

(SN 47.51~62 恒河等十二经)

“比丘们!就像恒河向东倾注、向东汇流、向东导向。同样地,比丘们!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向涅槃倾注、向涅槃汇流、向涅槃导向。

“比丘们!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如何向涅槃倾注、向涅槃汇流、向涅槃导向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比丘们!这样地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向涅槃倾注、向涅槃汇流、向涅槃导向。”

恒河中略品第六的摄颂:
 向东倾注有六经 向海倾注有六经
 六加六成十二经  依此背诵成本品

[注解]

向东倾注有六经:请自行将本经中的“恒河”以“耶符那河”、“萨罗游河”、“伊罗跋提河”、“摩酰河”(即恒河的四大支流)、各大河(例如五大河全部)分别置换,而得出另外五小经。

向海倾注有六经:请自行将本经的“向东”置换成“向海”,以恒河、恒河四大支流、各大河(例如五大河全部)为喻,共有六小经。

 

七、不放逸品

(SN 47.63~72 如来等十经)

“比丘们!所有的众生中,无足的、两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色的、无色的、有想的、无想的、非想非非想的,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最上。同样地,比丘们!所有的善法都以不放逸为根本、以不放逸为交集、不放逸为最上。

“比丘们!当比丘不放逸时,可以预期他必然会修习、多修习四念处。比丘们!不放逸的比丘如何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呢?比丘们!这里,比丘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不放逸的比丘这样地修习、多修习四念处。

“比丘们!所有的众生中,无足的、两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色的、无色的、有想的、无想的、非想非非想的,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最上。同样地,比丘们!所有的善法都以不放逸为根本、以不放逸为交集、不放逸为最上。

“比丘们!当比丘不放逸时,可以预期他必然会修习、多修习四念处。比丘们!不放逸的比丘如何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呢?比丘们!这里,比丘以贪的调伏为目的、瞋的调伏为目的、痴的调伏为目的,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不放逸的比丘这样地修习、多修习四念处。

“比丘们!所有的众生中,无足的、两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色的、无色的、有想的、无想的、非想非非想的,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最上。同样地,比丘们!所有的善法都以不放逸为根本、以不放逸为交集、不放逸为最上。

“比丘们!当比丘不放逸时,可以预期他必然会修习、多修习四念处。比丘们!不放逸的比丘如何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呢?比丘们!这里,比丘以无死为基础、无死为最终目标、无死为目的,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不放逸的比丘这样地修习、多修习四念处。

“比丘们!所有的众生中,无足的、两足的、四足的、多足的、有色的、无色的、有想的、无想的、非想非非想的,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最上。同样地,比丘们!所有的善法都以不放逸为根本、以不放逸为交集、不放逸为最上。

“比丘们!当比丘不放逸时,可以预期他必然会修习、多修习四念处。比丘们!不放逸的比丘如何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呢?比丘们!这里,比丘向涅槃倾注、向涅槃汇流、向涅槃导向,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不放逸的比丘这样地修习、多修习四念处。”

不放逸品第七的摄颂:
 如来、足迹屋顶树心茉莉花
 月亮太阳衣服是第十位

[校勘]

有色的……四念处:自本经第一句的“有色的、无色的”开始至最后一句的“多修习四念处”,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为“应该要扩展”,今依 SN 45.139 经文补足,以方便阅读。其余九小经的内容则参见摄颂的注解。

[注解]

以不放逸为交集:指所有的善法都有不放逸的成分。

足迹:请自行将本经中的“所有的众生中……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最上”以“所有动物的足迹中,大象的足迹为最上”置换,而得出一经。

屋顶:请自行将本经中的“所有的众生中……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最上”以“所有尖屋顶的建筑物,一切椽都朝向屋顶、斜向屋顶、会和于屋顶,屋顶为最上”置换,而得出一经。“椽”是架在屋梁上用以承接瓦片或其它材质屋顶的木条,读音同“船”。

根:请自行将本经中的“所有的众生中……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最上”以“所有的根香中,黑檀为最上”置换,而得出一经。

树心:请自行将本经中的“所有的众生中……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最上”以“所有树心的香中,紫檀为最上”置换,而得出一经。

茉莉花:请自行将本经中的“所有的众生中……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最上”以“所有陆上的花香中,茉莉花为最上”置换,而得出一经。

王:请自行将本经中的“所有的众生中……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最上”以“所有的小王,都跟随转轮王,转轮王为最上”置换,而得出一经。

月亮:请自行将本经中的“所有的众生中……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最上”以“所有星空的光明,都不及月亮的十六分之一,月亮为最上”置换,而得出一经。

太阳:请自行将本经中的“所有的众生中……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最上”以“晴朗无云的秋天,日出时太阳照耀,发光、发热,除去空中一切的黑暗”置换,而得出一经。

衣服:请自行将本经中的“所有的众生中……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最上”以“所有衣服中,伽尸细㲲为最上”置换,而得出一经。“伽尸细㲲”是伽尸国出产的细致衣料。

 

[进阶辨正]

八、须要力量品

(SN 47.73~84 力量等十二经)

(SN 47.73 力量经)

“比丘们!就像在做所有须要力量的工作时,都要依止于大地、建立于大地,这样地做这些须要力量的工作。同样地,比丘们!比丘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比丘们!比丘如何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比丘这样地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

“比丘们!就像在做所有须要力量的工作时,都要依止于大地、建立于大地,这样地做这些须要力量的工作。同样地,比丘们!比丘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比丘们!比丘如何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以贪的调伏为目的、瞋的调伏为目的、痴的调伏为目的,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比丘这样地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

“比丘们!就像在做所有须要力量的工作时,都要依止于大地、建立于大地,这样地做这些须要力量的工作。同样地,比丘们!比丘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比丘们!比丘如何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以无死为基础、无死为最终目标、无死为目的,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比丘这样地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

“比丘们!就像在做所有须要力量的工作时,都要依止于土地、建立于土地,这样地做这些须要力量的工作。同样地,比丘们!比丘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比丘们!比丘如何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向涅槃倾注、向涅槃汇流、向涅槃导向,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比丘这样地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

(SN 47.74 种子经)

“比丘们!就像所有种子、草木得以成长、增长、广大发展,一切都是依止于土地、建立于土地。种子、草木这样地得以成长、增长、广大发展。同样地,比丘们!比丘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在诸法上得以成长、增长、广大发展。

“比丘们!比丘如何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在诸法上得以成长、增长、广大发展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比丘这样地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在诸法上得以成长、增长、广大发展。……”

(SN 47.75 龙经)

“比丘们!就像龙依止雪山山王后,身体生长、获得力气,它在那里让身体生长、获得力气后,进入小池;进入小池后,进入大池;进入大池后,进入小河;进入小河后,进入大河;进入大河后,进入大海,在那里它的身体得以巨大、广大发展。同样地,比丘们!比丘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在诸法上得以巨大、广大发展。

“比丘们!比丘如何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在诸法上得以巨大、广大发展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比丘这样地依止于戒、建立于戒,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在诸法上得以巨大、广大发展。……”

(SN 47.76 树木经)

“比丘们!就像树木,向东弯下、向东倾斜、向东偏斜,如果切断它的根部,会倒向哪边呢?”

“大德!它会倒向弯下、倾斜、偏斜的那边。”

“同样地,比丘们!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向涅槃弯下、向涅槃倾斜、向涅槃偏斜。比丘们!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如何向涅槃弯下、向涅槃倾斜、向涅槃偏斜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这样地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向涅槃弯下、向涅槃倾斜、向涅槃偏斜。……”

(SN 47.77 瓶子经)

“比丘们!就像已倒覆的瓶子流失水,不再收回。同样地,比丘们!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流失不善法,不再收回。比丘们!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如何流失不善法,不再收回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这样地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流失不善法,不再收回。……”

(SN 47.78 芒经)

“比丘们!就像稻芒或麦芒,以手或脚由正向压下,可能会割伤手或脚,造成流血。什么原因呢?比丘们!因为芒朝着正向。同样地,比丘们!比丘的见解朝着正向、修道朝着正向,可能会破坏无明、产生明、自证涅槃。什么原因呢?比丘们!因为见解朝着正向。

“比丘们!比丘如何见解朝着正向、修道朝着正向,而破坏无明、产生明、自证涅槃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比丘这样地见解朝着正向、修道朝着正向,而破坏无明、产生明、自证涅槃。……”

(SN 47.79 虚空经)

“比丘们!就像空中吹起种种的风,吹起东风、吹起西风、吹起北风、吹起南风、吹起有尘的风、吹起无尘的风、吹起冷风、吹起热风、吹起微风、吹起强风。同样地,比丘们!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圆满修习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

“比丘们!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如何圆满修习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这样地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圆满修习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

(SN 47.80 雨云经(一))

“比丘们!就像在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当扬起一团尘埃时,突然的大雨云降雨,当场让它消失平息。同样地,比丘们!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使已生起的不善法当场消失平息。

“比丘们!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如何使已生起的不善法当场消失平息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这样地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使已生起的不善法当场消失平息。……”

(SN 47.81 雨云经(二))

“比丘们!就像当有一团大雨云升起时,一阵强风从中间让它消失平息。同样地,比丘们!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使已生起的不善法从中间消失平息。

“比丘们!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如何使已生起的不善法从中间消失平息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这样地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使已生起的不善法从中间消失平息。……”

(SN 47.82 船经)

“比丘们!就像一艘被藤索绑住的航海船,藤索在水中已经耗损了六个月,冬季又被搁置在干的陆地上,藤索被日晒雨淋所继续侵袭。当藤索被雨云所下的雨所浸没时,能轻易地瓦解而消逝。同样地,比丘们!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结缚能轻易地瓦解而消逝。

“比丘们!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结缚如何能轻易地瓦解而消逝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这样地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结缚能轻易地瓦解而消逝。……”

(SN 47.83 旅馆经)

“比丘们!就像有一个旅馆,在旅馆里,人们从东方、西方、北方、南方来住宿,刹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罗来住宿。同样地,比丘们!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应该以证知遍知的法,他以证知遍知;应该以证知舍弃的法,他以证知舍弃;应该以证知自证的法,他以证知自证;应该以证知修习的法,他以证知修习。

“比丘们!什么是应该以证知遍知的法?所谓五取蕴。即:色取蕴、……(中略)识取蕴。这些是应该以证知遍知的法。

“比丘们!什么是应该以证知舍弃的法?无明与对存在的渴爱。这些是应该以证知舍弃的法。

“比丘们!什么是应该以证知自证的法?明与解脱。这些是应该以证知自证的法。

“比丘们!什么是应该以证知修习的法?止与观。这些是应该以证知修习的法。

“比丘们!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如何是‘应该以证知遍知的法,他以证知遍知;……(中略)应该以证知修习的法,他以证知修习。’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比丘们!这样地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应该以证知遍知的法,他以证知遍知;应该以证知舍弃的法,他以证知舍弃;应该以证知自证的法,他以证知自证;应该以证知修习的法,他以证知修习。……”

(SN 47.84 河经)

“比丘们!就像恒河向东倾注、向东汇流、向东导向,如果有一群人拿着铲子和篮子,心想:‘我们将使这恒河向西倾注、向西汇流、向西导向。’比丘们!你们怎么想,那一群人能使恒河向西倾注、向西汇流、向西导向吗?”

“不,大德!为什么呢?大德!因为恒河向东倾注、向东汇流、向东导向,不容易使它向西倾注、向西汇流、向西导向,那一群人最后只会得到疲劳与苦恼。”

“比丘们!同样地,修习、多修习四念处的比丘,国王、大臣,朋友、同事、亲戚或亲人,可能带着财物来邀请,而说:‘男人!来!为什么让这袈裟折磨你?为什么顶着光头、拿个钵而游行?来!请你还俗以享受财物和作福德。’比丘们!确实,修习、多修习四念处比丘不可能放弃修学而还俗。比丘们!什么原因呢?因为他的心长时间向远离倾注、向远离汇流、向远离导向,他不可能还俗。

“比丘们!比丘如何修习、多修习四念处呢?比丘们!这里,比丘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比丘们!比丘这样地修习、多修习四念处。……”

须要力量品第八的摄颂:
 力量、种子和龙、树木、瓶子、芒
 虚空和二雨云经、船、旅馆、河

[校勘]

都是依止于土地……四念处:自本经第一句的“都要依止于大地”开始至最后一句的“多修习四念处”,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为“应该要扩展”,今依 SN 45.149 经文补足,以方便阅读。

比丘们!就像一切种子……: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0 经文补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阅读。接着的三个部分请自行将本经中的“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以“以贪的调伏为目的、瞋的调伏为目的、痴的调伏为目的”,“以无死为基础、无死为最终目标、无死为目的”,“向涅槃倾注、向涅槃汇流、向涅槃导向”分别置换,而扩展得出完整经文。以下十经也都如此,不再覆述。

比丘们!就像龙……: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1 经文补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阅读。接着的三个部分请自行置换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就像树木……: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2 经文补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阅读。接着的三个部分请自行置换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就像将已倒覆……: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3 经文补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阅读。接着的三个部分请自行置换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就像稻芒……: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4 经文补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阅读。接着的三个部分请自行置换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就像空中……: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5 经文补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阅读。接着的三个部分请自行置换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就像在夏季……: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6 经文补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阅读。接着的三个部分请自行置换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就像当有一团……: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7 经文补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阅读。接着的三个部分请自行置换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就像一艘……: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8 经文补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阅读。接着的三个部分请自行置换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就像有一个旅馆……: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59 经文补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阅读。接着的三个部分请自行置换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就像恒河……: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0 经文补足第一部分,以方便阅读。接着的三个部分请自行置换得出完整经文。

[注解]

稻芒:稻尖的细刺。按:古代的普通野生稻种子顶端具有长芒,而且芒表面布满芒刺,可以让种子粘附在动物皮毛上,并保护种子不被鸟兽掠食,以利于种子的传播。至于现今人为选种栽培的稻一般无芒,或者仅有少量短芒、芒表面光滑,以便于稻谷收获、储藏和加工。

结缚:烦恼。

毘舍: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中产阶级,从事农牧工商。又译为“鞞舍”、“居士种”。

首陀罗: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奴隶阶级,为工人、农奴。又译为“工师种”。

证知:亲自体悟;直接知道。

 

[进阶辨正]

九、寻求品

(SN 47.85~94 寻求等十经)

(SN 47.85 寻求经)

“比丘们!有三种寻求。哪三种呢?欲的寻求、有的寻求、梵行的寻求。比丘们!有这三种寻求。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这三种寻求。比丘们!哪四个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这三种寻求。……”

(SN 47.86 慢经)

“比丘们!有三种。哪三种呢?我是优胜的,我是同等的,我是卑劣的。比丘们!有这三种慢。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这三种慢。……”

(SN 47.87 漏经)

“比丘们!有三种漏。哪三种呢?欲漏、有漏、无明漏。比丘们!有这三种漏。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这三种漏。……”

(SN 47.88 有经)

“比丘们!有三种有。哪三种呢?欲有、色有、无色有。比丘们!有这三种有。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这三种有。……”

(SN 47.89 苦经)

“比丘们!有三种苦。哪三种呢?苦苦、行苦、坏苦。比丘们!有这三种苦。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这三种苦。……”

(SN 47.90 碍经)

“比丘们!有三种。哪三种呢?贪碍、瞋碍、痴碍。比丘们!有这三种碍。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这三种碍。……”

(SN 47.91 垢经)

“比丘们!有三种垢。哪三种呢?贪垢、瞋垢、痴垢。比丘们!有这三种垢。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这三种垢。……”

(SN 47.92 恼乱经)

“比丘们!有三种恼乱。哪三种呢?贪恼乱、瞋恼乱、痴恼乱。比丘们!有这三种恼乱。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这三种恼乱。……”

(SN 47.93 受经)

“比丘们!有三种受。哪三种呢?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比丘们!有这三种受。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这三种受。……”

(SN 47.94 渴爱经)

“比丘们!有三种渴爱。哪三种呢?欲的渴爱、有的渴爱、虚无的渴爱。比丘们!有这三种渴爱。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这三种渴爱。……

“比丘们!有三种渴望。哪三种呢?欲的渴望、有的渴望、虚无的渴望。比丘们!有这三种渴望。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这三种渴望。……”

寻求品第九的摄颂:
 寻求、慢、漏、有以及苦的三种
 碍和垢、恼乱、受、渴爱和渴望

[校勘]

比丘们!有这三种寻求……为了证知这三种寻求:自本经第一句的“比丘们!有这三种寻求。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开始至最后一句的“为了证知这三种寻求”,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为“应该要扩展”,今依 SN 45.161 经文补足第一个部分,以方便阅读。接着的三个部分请自行将本经中的“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以“以贪的调伏为目的、瞋的调伏为目的、痴的调伏为目的”,“以无死为基础、无死为最终目标、无死为目的”,“向涅槃倾注、向涅槃汇流、向涅槃导向”分别置换,而扩展得出完整经文。接着的十二个部分请自行将前述各部分的“证知”以“遍知”、“灭尽”、“舍断”分别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有三种慢……: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2 经文补足关键句,请自行将 SN 47.85 经以关键句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有三种漏……: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3 经文补足关键句,请自行将 SN 47.85 经以关键句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有三种有……: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4 经文补足关键句,请自行将 SN 47.85 经以关键句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有三种苦……: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5 经文补足关键句,请自行将 SN 47.85 经以关键句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有三种碍……: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6 经文补足关键句,请自行将 SN 47.85 经以关键句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有三种垢……: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7 经文补足关键句,请自行将 SN 47.85 经以关键句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有三种恼乱……: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8 经文补足关键句,请自行将 SN 47.85 经以关键句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有三种受……: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69 经文补足关键句,请自行将 SN 47.85 经以关键句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有三种渴爱……: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0 及 SN 45.171 经文补足关键句,请自行将 SN 47.85 经以第一段及第二段关键句分别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注解]

欲的寻求、有的寻求、梵行的寻求:对于感官之欲的寻求,对于存在的寻求,对于清净的行为的寻求。南传注释书解释这“梵行的寻求”特指基于邪见而对梵行的寻求。

慢:傲慢。

欲有、色有、无色有:欲界的存在、色界的存在、无色界的存在。

苦苦、行苦、坏苦:身心的苦、(有为法)因缘生灭逼迫的苦、乐受结束或破坏带来的苦。“坏苦”又译为“变易苦”。

碍:阻碍;顽固;心的荒芜。参见南传《中部尼柯耶》〈狮子吼品2〉 第16经心碍经。

欲的渴爱、有的渴爱、虚无的渴爱:对于感官之欲的渴爱、对于存在的渴爱、对于不想存在的渴爱。又译为欲爱、有爱、无有爱。

 

[进阶辨正]

十、瀑流品

(SN 47.95~104 瀑流等十经)

(SN 47.95 瀑流经)

“比丘们!有四种瀑流。哪四种呢?欲的瀑流、有的瀑流、见的瀑流、无明的瀑流。比丘们!有这四种瀑流。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遍知、灭尽、舍断这四种瀑流。比丘们!哪四个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遍知、灭尽、舍断这四种瀑流。”

(SN 47.96 轭经)

“比丘们!有四种。哪四种呢?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比丘们!有这四种轭。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遍知、灭尽、舍断这四种轭。……”

(SN 47.97 取经)

“比丘们!有四种取。哪四种呢?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比丘们!有这四种取。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遍知、灭尽、舍断这四种取。……”

(SN 47.98 系缚经)

“比丘们!有四种系缚。哪四种呢?贪欲的身系缚、瞋恚的身系缚、戒禁取的身系缚、执著于见解为真的身系缚。比丘们!有这四种系缚。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遍知、灭尽、舍断这四种系缚。……”

(SN 47.99 随眠经)

“比丘们!有七种随眠。哪七种呢?欲随眠、瞋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比丘们!有这七种随眠。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遍知、灭尽、舍断这七种随眠。……”

(SN 47.100 欲经)

“比丘们!有五种欲。哪五种呢?眼所识的色,是令人喜爱的、可爱的、迷人的、样子诱人的、伴随爱欲的、令人耽溺的;耳所识的声……鼻所识的香……舌所识的味……身所识的触,是令人喜爱的、可爱的、迷人的、样子诱人的、伴随爱欲的、令人耽溺的。比丘们!有这五种欲。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遍知、灭尽、舍断这五种欲。……”

(SN 47.101 盖经)

“比丘们!有五盖。哪五个呢?贪欲盖、瞋恚盖、惛沈睡眠盖、掉悔盖、疑盖。比丘们!有这五盖。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遍知、灭尽、舍断这五盖。……”

(SN 47.102 取蕴经)

“比丘们!有五取蕴。哪五个呢?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比丘们!有这五取蕴。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遍知、灭尽、舍断这五取蕴。……”

(SN 47.103 下分结经)

“比丘们!有五下分结。哪五种呢?身见、疑、戒取、贪欲、瞋恚。比丘们!有这五下分结。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遍知、灭尽、舍断这五下分结。……”

(SN 47.104 上分结经)

“比丘们!有五上分结。哪五种呢?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比丘们!有这五上分结。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遍知、灭尽、舍断这五上分结。比丘们!哪四个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安住于身上随观身,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上……(中略)于心上……(中略)安住于法上随观法,热诚、正知、具念,调伏对于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比丘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为了证知、遍知、灭尽、舍断这五上分结。”

瀑流品第十的摄颂:
 瀑流、轭、取、系缚和随眠
 种欲、盖、蕴、以及下上分

[校勘]

比丘们!有四种瀑流……: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参考 SN 45.172 经文补足第一个部分,以方便阅读。接着的三个部分请自行将本经中的“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以“以贪的调伏为目的、瞋的调伏为目的、痴的调伏为目的”,“以无死为基础、无死为最终目标、无死为目的”,“向涅槃倾注、向涅槃汇流、向涅槃导向”分别置换,而扩展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有四种轭……: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3 经文补足关键句,请自行将 SN 47.95 经以关键句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有四种取……: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4 经文补足关键句,请自行将 SN 47.95 经以关键句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有四种系缚……: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5 经文补足关键句,请自行将 SN 47.95 经以关键句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有七种随眠……: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6 经文补足关键句,请自行将 SN 47.95 经以关键句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有五种欲……: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7 经文补足关键句,请自行将 SN 47.95 经以关键句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有五盖……: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8 经文补足关键句,请自行将 SN 47.95 经以关键句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有五取蕴……: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79 经文补足关键句,请自行将 SN 47.95 经以关键句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们!有五下分结……:本小经在原经文中被省略,今依 SN 45.180 经文补足关键句,请自行将 SN 47.95 经以关键句置换而得出完整经文。

“比丘”之后原经文省略“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以及将这句以“以贪的调伏为目的、瞋的调伏为目的、痴的调伏为目的”,“以无死为基础、无死为最终目标、无死为目的”,“向涅槃倾注、向涅槃汇流、向涅槃导向”分别置换的三个部分。

“五上分结”之后原经文有“念处相应应该要如道相应那样扩展”等字,因为已如“道相应”的内容扩展为以上各小经,所以略去。

[注解]

瀑流:洪流,比喻能让人流转生死的烦恼。又译为“暴流”。

欲的瀑流、有的瀑流、见的瀑流、无明的瀑流:感官之欲的烦恼、生命的存在的烦恼、邪见的烦恼、无明的烦恼。又译为“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合称“四瀑流”或“四流”。

证知、遍知、灭尽、舍断:亲自体悟、完全了知、彻底消灭、舍离断除。

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执著欲贪,执著邪见(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见解),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执著认为“有我”。其中“取”即执著,这四个合称“四取”。

贪欲的身系缚、瞋恚的身系缚、戒禁取的身系缚、执著于见解为真的身系缚:系缚众生身心,让众生轮回生死的四种烦恼。其中第四个直译为“执著于‘(只有)这个为真’的见解的身系缚”,例如执著于我及世间或常、或无常、或亦常亦无常、或非常非无常、或有边、或无边、或亦有边亦无边、或非有边非无边等见解为真,其余的见解则为虚妄,参见《杂阿含经》卷三十四第962经所举的例子。又译为“贪欲身缚、瞋恚身缚、戒盗身缚、我见身缚”,合称“四缚”。

随眠:烦恼或烦恼的根源。烦恼潜伏跟随着人,因缘适合就会生起,因此称为随眠。又译为“使”。

五上分结:色贪(对于色的贪爱;色界众生的贪爱)、无色贪(对于无色的贪爱;无色界众生的贪爱)、掉举(内心躁动不安)、慢、无明。断除五上分结,即为阿罗汉。

 

念处相应第三(节录)

[注解]

念处相应第三:“念处相应”是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第47相应,也是南传《相应部尼柯耶》五篇当中“大篇”的第三个相应。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2.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3/20 15:1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84172153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