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

晋沙门释道安撰

四阿含义同,中阿含首以明其旨,不复重序也。增壹阿含者,比法条贯以数相次也。数终十,令加其一,故曰增一也;且数数皆增,以增为义也。其为法也,多录禁律,绳墨切厉,乃度世检括也。外国岩岫之士、江海之人,于四阿含多咏味兹焉。

有外国沙门昙摩难提者,兜佉勒国人也,龆齓出家,孰与广闻,诵二阿含,温故日新,周行诸国,无土不涉。以秦建元二十年来诣长安,外国乡人咸皆善之,武威太守赵文业求令出焉。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岁在甲申夏出,至来年春乃讫,为四十一卷,分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无遗忘,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也。余与法和共考正之,僧、僧茂助校漏失,四十日乃了。此年有阿城之役,伐鼓近郊,而正专在斯业之中。全具二阿含一百卷、鞞婆沙、婆和须蜜、僧伽罗刹,传此五大经。自法东流,出经之优者也。四阿含四十应真之所集也,十人撰一部,题其起尽,为录偈焉,惧法留世久,遗逸散落也。

斯土前出诸经班班,有其中者,今为二阿含,各为新录一卷,全其故目,注其得失,使见经寻之差易也。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经。凡诸学士撰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语,外国不通与沙弥、白衣共视也。而今已后,幸共护之,使与律同,此乃兹邦之急者也。斯谆谆之诲,幸勿藐藐听也。广见而不知护禁,乃是学士通中创也中本起康孟祥出,出大爱道品,乃不知是禁经,比丘尼法甚慊切真,割而去之,此乃是大鄙可痛恨者也。此二经有力道士乃能见,当以着心焉,如其轻忽不以为意者,幸我同志鸣鼓攻之可也。

[校勘]

“经”,宋本作“经卷第一”。

“晋沙门”,宋、元二本无“晋沙门”三字。

“撰”,宋、元二本作“作”。

“出”,宋本作“乃”。

“僧䂮”,宋本作“僧略”。

“甚”,宋本作“堪”。

高丽藏无此增壹阿含经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中阿含首以明其旨,不复重序也:我在《中阿含经》前面所作的序已经说明(阿含的意义),在这里就不重复了。道安法师曾为《中阿含经》作序,然而《中阿含经》有两个译本,道安法师这边所指的是昙摩难提法师的旧译,不是后来由僧伽提婆法师增补的新译,现存新译《中阿含经》的前面没有道安法师序。

䂮:读音同“略”。

全具二阿含一百卷:《中阿含经》、《增壹阿含经》加起来共一百卷。其中旧译《中阿含经》五十九卷、旧译《增壹阿含经》四十一卷。后来由僧伽提婆法师增补《中阿含经》为六十卷、《增壹阿含经》为五十一卷。

四阿含四十应真之所集也,十人撰一部,题其起尽,为录偈焉:四部《阿含经》是由四十位阿罗汉集成的,十个人撰写一部,将其头尾关键字收录为摄颂(结集经典时弟子将关键名词编成偈颂的形式,以避免遗漏、并协助忆念)。这里可能不是指口语传承时期的佛经结集,而或许是在后来将口语传承写下为文字的阶段。

沙弥:受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男子。

广见而不知护禁,乃是学士通中创也:广泛阅读,却不知要持戒,这是读书人普遍有的问题。

中本起康孟祥出,出大爱道品:由康孟祥所译出的《中本起经》第九品是〈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等同《中阿含经》卷二十八〈林品 5〉第116经瞿昙弥经。“瞿昙弥”即大爱道比丘尼,该经记载比丘尼戒律中八敬法的缘起。

道士:有道之士,即修行人。中国早年称呼佛教僧众为道士,直到北魏太武帝独尊神仙道术士为天师,术士建立道教并迫害佛教,这个称谓才改为道教所用。

增壹阿含经卷第一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导读

序品第一

 自归能仁第七,  演说贤圣无上轨;
 永在生死长流河,  世尊今为度黎庶
 尊长迦叶及圣众,  贤哲阿难无量闻;
 善逝泥洹供舍利,  从拘夷国至摩竭
 迦叶端思行四等,  此众生类坠五道;
 正觉演道今去世,  忆尊巧训怀悲泣。
 迦叶思惟正法本,  云何流布久在世?
 最尊种种吐言教,  总持怀抱不漏失。
 谁有此力集众法,  在在处处因缘本?
 今此众中智慧士,  阿难贤善无量闻。
 即击揵椎集四部,  比丘八万四千众,
 尽得罗汉心解脱,  已脱缚着处福田。
 迦叶哀愍于世故,  加忆尊恩过去报;
 世尊授法付阿难,  愿布演法长在世。
 云何次第不失绪?  三阿僧祇集法宝,
 使后四部得闻法,  已闻便得离众苦。
 阿难便辞吾不堪,  诸法甚深若干种,
 岂敢分别如来教,  佛法功德无量智!
 今尊迦叶能堪任,  世雄以法付耆旧;
 大迦叶今为众人,  如来在世请半坐。
 迦叶报言虽有是,  年衰朽老多忘失,
 汝今总持智慧业,  能使法本恒在世。
 我今有三清净眼,  亦复能知他心智
 一切众生种种类,  无有能胜尊阿难。
 梵天下降及帝释,  护世四王及诸天,
 弥勒兜率寻来集,  菩萨数亿不可计。
 弥勒梵释及四王,  皆悉叉手而启白:
 一切诸法所印,  阿难是我法之器。
 若使不欲法存者,  便为坏败如来教;
 愿存本要为众生,  得济危厄度众难!
 释师出世寿极短,  肉体虽逝法身在;
 当令法本不断绝,  阿难勿辞时说法!
 迦叶最尊及圣众,  弥勒梵释及四王,
 哀请阿难时发言,  使如来教不灭尽。
 阿难仁和四等具,  意转入微师子吼,
 顾眄四部瞻虚空,  悲泣挥泪不自胜。
 便奋光明和颜色,  普照众生如日初;
 弥勒光及释梵,  叉十闻无上法。
 四部寂静专一心,  欲得闻法意不乱;
 尊长迦叶及圣众,  直视睹颜目不眴
 时阿难说经无量,  谁能备具为一聚?
 我今当为作三分,  造立十经为一偈。
 契经一分律二分,  阿毘昙经为三分;
 过去三佛皆三分:  契经、律、法为三藏。
 契经今当分四段,  先名增一、二名中,
 三名曰长多璎珞,  杂经在后为四分。
 尊者阿难作是念:  如来法身不败坏,
 永存于世不断绝,  天人得闻成道果。
 或有一法义亦深,  难持难诵不可忆;
 我今当集此法义,  一一相从不失绪。
 亦有二法还就二,  三法就三如连珠,
 四法就四五亦然,  五法次六六次七,
 八法义广九次第,  十法从十至十一;
 如是法宝终不忘,  亦恒处世久存在,
 于大众中集此法,  即时阿难昇于座;
 弥勒称善快哉说,  诸法义合宜配之。
 更有诸法宜分部,  世尊所说各各异;
 菩萨发意趣大乘,  如来说此种种别。
 人尊说六度无极:  布施、持戒、忍、精进、
 禅、智慧力如月初, 逮度无极观诸法。
 诸有勇猛施头目,  身体血肉无所惜,
 妻妾国财及男女,  此名檀度不应弃
 戒度无极如金刚,  不毁不犯无漏失,
 持心护戒如瓶,  此名戒度不应弃[*]。
 或有人来截手足,  不起瞋恚忍力强
 如海含容无增减,  此名忍度不应弃[*]。
 诸有造作善恶行,  身口意三无厌足,
 妨人诸行不至道,  此名进度不应弃[*]。
 诸有坐禅出入息,  心意坚固无乱念,
 正使地动身不倾,  此名禅度不应弃。
 以智慧力知尘数,  劫数兆载不可称,
 书䟽数业意不乱,  此名智度不应弃。
 诸法甚深论空理,  难明难了不可观,
 将来后进怀狐疑,  此菩萨德不应弃。
 阿难自陈有是念:  菩萨之行愚不信,
 除诸罗汉信解脱,  尔乃有信无犹豫。
 四部之众发道意,  及诸一切众生类;
 彼有牢信不狐疑,  集此诸法为一分。
 弥勒称善快哉说,  发趣大乘意甚广;
 或有诸法断结使,  或有诸法成道果。
 阿难说曰此云何?  我见如来演此法,
 亦有不从如来闻,  此法岂非当有疑?
 设我言见此义非,  于将来众便有虚;
 今称诸经闻如是,  佛处所在城国土,
 波罗捺国初说法,  摩竭国降三迦叶;
 释翅拘萨迦尸国,  瞻波拘留毘舍离
 天宫、宫、阿须伦,  乾沓和拘尸城;
 正使不得说经处,  当称原本在舍卫。
 吾所从闻一时事,  佛在舍卫及弟子,
 祇桓精舍修善业,  孤独长者所施园。
 时佛在中告比丘:  当修一法专一心,
 思惟一法无放逸。  云何一法?谓念佛,
 法念、僧念及戒念,  施念去想次天念,
 息念、安般及身念,  死念除乱谓十念。
 此名十念更有十,  次后当称尊弟子;
 初化拘邻真佛子,  最后小者名须拔
 以此方便了一法,  二从二法三从三,
 四五六七八九十,  十一之法无不了

 从一增一至诸法,  义丰慧广不可尽;
 一一契经义亦深,  是故名曰增壹含。
 今寻一法难明了,  难持难晓不可明;
 比丘自称功德业,  今当称之尊第一
 犹如陶家所造器,  随意所作无狐疑;
 如是阿含[*]增一法,  三乘教化无差别。
 佛经微妙极甚深,  能除结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  能净三眼三垢
 其有专心持增一,  便为总持如来藏;
 正使今身不尽结,  后生便得高才智。
 若有书写经卷者,  缯彩花盖持供养,
 此福无量不可计,  以此法宝难遇故。
 说此语时地大动,  雨天香华至于膝,
 诸天在空叹善哉!  上尊所说尽顺义
 契经一藏律二藏,  阿毘昙经为三藏;
 方等大乘义玄邃,  及诸契经为杂藏。
 安处佛语终不异,  因缘本末皆随顺;
 弥勒诸天皆称善,  释迦文经得久存。
 弥勒寻起手执华,  欢喜持用散阿难;
 此经真实如来说,  使阿难寻道果成。

是时,尊者阿难及梵天将诸梵迦夷天,皆来会集;化自在天将诸营从,皆来会聚;他化自在天将诸营从,皆悉来会;兜术天王将诸天之众,皆来会聚;艳天将诸营从,悉来会聚;释提桓因将诸三十三天,皆来会聚提头赖吒天王将乾沓和等,悉来会聚;毘留勒叉天将诸厌鬼,悉来会聚;毘留跛叉天王将诸龙众,悉来会聚;毘沙门天王阅叉罗刹众,悉来会聚。

是时,弥勒大士告贤劫中诸菩萨等:“卿等劝励族姓子、族姓女,讽诵受持增一尊法,广演流布,使天、人奉行。”

说是语时,诸天、世人、乾沓和、阿须伦、伽留罗摩休勒甄陀罗等,各各白言:“我等尽共拥护是善男子、善女人,讽诵受持增一尊法,广演流布,终不中绝。”

时,尊者阿难告优多罗曰:“我今以此增一阿含[*]嘱累于汝,善讽诵读,莫令漏减,所以者何?其有轻慢此尊经者,便为堕落为凡夫行。何以故?此,优多罗!增一阿含[*],出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诸法皆由此生。”

时,大迦叶问阿难曰:“云何,阿难!增一阿含[*]乃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诸法皆由此生?”

阿难报言:“如是,如是,尊者迦叶!增一阿含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皆由此生;且置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

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

时,尊者阿难便说此偈: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是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净。是故,迦叶!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净。”

迦叶问曰:“云何,阿难!增壹阿含[*]独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余四阿含[*]亦复出生乎”?

阿难报言:“且置。迦叶!四阿含[*]义,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云何,迦叶!戒清净者,意岂不净乎?意清净者,则无颠倒;以无颠倒,愚惑想灭,诸三十七道品之果便得成就。以成道果,岂非诸法乎?”

迦叶问曰:“云何,阿难!以此增一付授优多罗,不嘱累余比丘一切诸法乎?”

阿难报言:“增一阿含[*]则是诸法,诸法则是增一阿含[*],一无有二。”

迦叶问曰:“以何等故,以此增一阿含[*]嘱累优多罗,不嘱累余比丘乎?”

阿难报曰:“迦叶当知,昔者九十一劫,毘婆尸如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尔时,此优多罗比丘名曰伊俱优多罗,尔时彼佛以增一之法嘱累此人,使讽诵读。自此以[*]后三十一劫,次复有佛名式诘如来、至真、等正觉。尔时,此优多罗比丘名目伽优多罗。式诘如来复以此法嘱累其人,使讽诵读。即彼三十一劫中,毘舍婆如来、至真、等正觉,复出于世。尔时,此优多罗比丘名龙优多罗,复以此法嘱累其人,使讽诵读。

“迦叶当知,此贤劫中有拘留孙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尔时,优多罗比丘名雷电优多罗,复以此法嘱累其人,使讽诵读。此贤劫中次复有佛,名拘那含[*]牟尼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尔时,优多罗比丘名天优多罗,复以此法嘱累其人,使讽诵读。此贤劫中次复有佛,名迦叶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尔时,优多罗比丘名梵优多罗,复以此法嘱累其人,使讽诵读。

“迦叶当知,今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今此比丘名优多罗,释迦文佛虽般涅槃,比丘阿难犹存于世。世尊以法尽嘱累我,我今复以此法授与优多罗。所以者何?当观其器,察知原本,然后授法。何以故?过去世时于此贤劫中,拘留孙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出现于世。尔时,有王名摩诃提婆,以法治化,未曾阿曲,寿命极长,端正无双,世之希有,八万四千岁中于童子身而自游戏,八万四千岁中以太子身以法治化,八万四千岁中复以王法治化天下。

“迦叶当知,尔时世尊游甘梨园中,食后如昔常法中庭经行,我及侍者,尔时世尊便笑,口出五色光。我见已,前长跪白世尊曰:‘佛不妄笑,愿闻本末。如来、至真、等正觉,终不妄笑。’尔时,迦叶!佛告我言:‘过去世时于此贤劫中,有如来名拘留孙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复于此处为诸弟子而广说法。复次,于此贤劫中,复有拘那含[*]牟尼[*]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尔时彼佛亦于此处而广说法。次复,此贤劫中迦叶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迦叶如来亦于此处而广说法。’

“尔时,迦叶!我于佛前长跪白佛言:‘愿令释迦文佛亦于此处,与诸弟子具足说法,此处便为四如来金刚之座,恒不断绝。’

“尔时,迦叶!释迦文佛即于彼坐,便告我言:‘阿难!昔者此坐,贤劫之中有王出世,名摩诃提婆。乃至八万四千岁以王法教化,训之以德,经历年岁,便告劫比言:“若见我首有白发者,便时告吾。”尔时,彼人闻王教令,复经数年,见王首上有白发生,便前长跪白大王曰:“大王当知,首上已生白发。”时王告彼人言:“捉取金镊,拔吾白发,著吾手中。”尔时,彼人受王教令,便执金镊,前拔白发。

“尔时,大王见白发已,便说此偈

“‘于今我首上,  已[*]生衰耗毛;    天使已[*]来至,  宜当时出家。

“‘我今已食人中之福,宜当自勉升天之德,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离于众苦。’

“尔时,王摩诃提婆便告第一太子,名曰长寿:‘卿今知不?吾首已生白发,意欲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离于众苦。汝绍吾位,以法治化,勿令有失,违吾言教,造凡夫行。所以然者,若有斯人,违吾言者,便为凡夫之行。凡夫者,长处三涂、八难之中。’尔时,王摩诃提婆以王之位授太子已,复以财宝赐与劫比,便于彼处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离于众苦。于八万四千岁善修梵行,行四等心,慈、悲、喜、护,身逝命终,生梵天上。

“时,长寿王忆父王教,未曾暂舍。以法治化,无有阿曲,未经旬日,便复得作转轮圣王,七宝具足。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藏宝、典兵宝,是谓七宝。复有千子,勇猛智慧,能除众苦,统领四方。

“时,长寿王以前王法,如上作偈:

“‘于今我首上,  已生衰耗毛;   天使已来至,  宜当时出家。

“‘我今已食人中之福,宜当自勉升天之德,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离于众苦。’

“时,长寿王告第一太子善观曰:‘卿今知不?吾已首上生白发,意欲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离于众苦。汝绍吾位,以法治化,勿令有失,违吾言教,造凡夫行。所以然者,若有斯人,违吾言者,为凡夫之行。夫凡夫者,长处三涂、八难之中。’时,王长寿八万四千岁善修梵行,行四等心,慈、悲、喜、护,身逝命终,生梵天上。时,王善观忆父王教,未曾暂舍,以法治化,无有阿曲。

“迦叶!知不?尔时摩诃提婆,岂异人乎?莫作是观,尔时王者,今释迦文是;时长寿王者,今阿难身是;尔时善观者,今优多罗比丘是;恒受王法未曾舍忘,亦不断绝。时,善观王复兴父王敕,以法治化,不断王教。所以然者,以父王教,难得违故。”

尔时,尊者阿难便说偈曰:

“‘敬法奉所尊,  不忘本恩报;    复能崇三业,  智者之所贵!’

“我观此义已,以此增一阿含[*]授与优多罗比丘。何以故?一切诸法皆有所由。”

时,尊者阿难告优多罗曰:“汝前作转轮圣王时,不失王教,今复以此法而相嘱累,不失正教,莫作凡夫之行。汝今当知,若有违失如来善教者,便堕凡夫地中。何以故?时,王摩诃提婆不得至竟解脱之地,未得解脱至安隐处;虽受梵天福报,犹不至究竟;如来善业,乃名究竟安隐之处,快乐无极,天、人所敬,必得涅槃。以是之故,优多罗!当奉持此法,讽诵读念:莫令缺漏。”

尔时,阿难便说偈言

“于法当念故,  如来由是生;
 法兴成正觉,  辟支罗汉道。
 法能除众苦,  亦能成果实;
 念法不离心,  今报后亦受。
 若欲成佛者,  犹如释迦文;
 受持三藏法,  句逗不错乱。
 三藏虽难得,  义理不可穷;
 当诵四阿含[*],  便断天人径。
 阿含[*]虽难诵,  经义不可尽;
 戒律勿令失,  此是如来宝。
 禁律亦难持,  阿含[*]亦复然;
 牢持阿毘昙,  便降外道术。
 宣畅阿毘昙,  其义亦难持;
 当诵三阿含[*],  不失经句逗。
 契经阿毘昙,  戒律流布世;
 天人得奉行,  便生安隐处
 设无契经法,  亦复无戒律;
 如盲投于冥,  何时当见明?
 以是嘱累汝,  并及四部众,
 当持勿轻慢,  于释迦文佛!”

尊者阿难说是语时,天地六反震动,诸尊神天在虚空中,手执天华而散尊者阿难上,及散四部之众。一切天、龙、鬼神、乾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甄陀罗、摩休勒等,皆怀欢喜而悉叹曰:“善哉,善哉,尊者阿难!上中下言,悉无不善,于法当恭敬。诚如所说,诸天、世人无不从法而得成就。若有行恶,便堕地狱、饿鬼、畜生。”

尔时,尊者阿难于四部众中而师子吼,劝一切人,奉行此法。尔时,座上三万天、人得法眼净。尔时,四部之众、诸天、世人,闻尊者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含”,圣本作“鋡”。[*]

“增壹阿含”,巴利文作 Ekottara-Āgama。本经对应的南传经典是“增支部尼柯耶”,巴利文是 Aṅguttara-Nikāya。

“经卷”,宋本作“序品”。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十三字,宋本作“前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元本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明本作“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圣本无此段文字。[*]

宋本无“序品第一”四字。

“七”,圣本作“一”。

“圣众”,大正藏原为“众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圣众”。

“洹”,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明本改作“洹”。

“贤善”,宋、元、明三本作“贤哲”。

“揵椎”,宋本作“揵捶”,圣本作“揵推”。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在”,大正藏原为“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在”。

“率”,大正藏原为“术”,今依据圣本改作“率”。

“颜”,大正藏原为“频”,今依据前后文改作“颜”。

“叉十希”,大正藏原为“收舍迟”,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叉十希”。

“为”,大正藏原为“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为”。

“先”,大正藏原为“次”,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先”。

“此”,大正藏原为“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于”,大正藏原为“乎”,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于”。

“逮”,宋本作“还”。

“观”,大正藏原为“睹”,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观”。

“弃”,圣本作“并”。[*]

“强”,圣本作“彊”。

“动”,圣本作“狱”。

“数业”,大正藏原为“业聚”,今依据圣本改作“数业”。

“波罗捺”,宋、元、明三本作“波罗奈”。

“拘留”,大正藏原为“句留”,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拘留”。

“祇桓”,宋、元、明三本作“祇洹”。

“想”,大正藏原为“相”,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想”。

“须拔”,元、明二本作“须跋”。

“第一”,宋、元、明三本作“弟子”。

“三眼”,宋、元、明三本作“二眠”。

“香华”,大正藏原为“华香”,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香华”。

“于”,圣本作“乎”。

“义”,大正藏原为“宜”,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义”。

“诸”,宋、元、明三本作“诸兜率诸”。

“皆来会聚”,大正藏原为“众悉来集会”,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皆来会聚”。

“提头赖吒”,宋本作“提地赖吒”。

“勒”,圣本作“博”。

圣本无“天”字。

“厌鬼”,宋、元二本作“魇鬼”,明本作“魔鬼”。

“毘留跛叉”,宋、元、明三本作“毘留波叉”,圣本作“毘留勒叉”。

“天王”,宋本作“火龙王”。

“毘沙门天王”,宋、元、明三本作“毘沙罗门王”。

“励”,圣本作“厉”。

“伽留罗”,宋、元、明三本作“迦流罗”。

“摩休勒”,大正藏原为“摩睺勒”,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摩休勒”。

宋、元、明三本无“于”字。

“之”,宋、元、明、圣四本作“足”。

“无”,大正藏原为“不”,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无”。

大正藏无“之”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优多罗”,宋、元二本作“忧多罗”。

“毘舍婆”,宋、元、明三本作“毘舍罗”。

大正藏无“牟尼”二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大正藏在“尽”字之后有一“以”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大正藏无“世”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正”,圣本作“政”。

“常”,宋本作“当”。

宋、元、明、圣四本无“至真”二字。

圣本无“复于”二字。

大正藏在“令”字之后有一“后”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大正藏无“即”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年岁”,宋、元、明三本作“年数”。

“比”,圣本作“北”。[*]

“已”,圣本作“以”。[*]

“便说此偈”,宋、元、明三本作“说偈曰”。

“当”,圣本作“应”。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大正藏无“夫”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者”,圣本作“行者”。

“于今我首上…便说偈曰”二百九十九字高丽藏本无,大正藏参考宋、元、明三本置于卷末,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言”,大正藏原为“曰”,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言”。

“得”,大正藏原为“持”,今依据宋本改作“得”。

“天人得奉行,便生安隐处”,宋、元、明三本作“便生安隐处,天人得奉行”。

“佛”,大正藏原为“尼”,今依据明本改作“佛”。

“迦留罗”,大正藏原为“加留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迦留罗”。

[注解]

自归:自己归依。

能仁:指释迦牟尼佛,为“牟尼”的义译。

第七仙: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为过去七佛的第七位。

世尊:世间所尊重的觉者。佛弟子一般皆尊称佛陀为“世尊”。

黎庶:众生。

圣众:证果的圣人、僧众。

善逝:指佛陀。“善逝”是古印度对觉者十种常见的称号(如来十号)之一,意思是彻底地到达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之海,此处以这个称号来代表佛陀。

摩竭: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恒河中游南岸地区。另译为“摩竭提”、“摩竭陀”。

四等:慈、悲、喜、护(舍)四无量心。又译为“四等心”。

比丘:出家受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的男子。

阿僧祇:数目字,10^(7.1^31),比喻极大的数目。又译为“无央数”、“无数”。在此为“阿僧祇劫”的简写,指极长的时间。

三清净眼:肉眼、慧眼、天眼。

知他心智:知道他人心里在想什么的神通。又译为“他心智”。

护世四王:四天王居住于须弥山半山腰,各自守护其天下,因此名为护世。

兜率: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又译为“兜率天”、“兜率陀天”,义译为“知足”。

叉手:双手在胸前合而为一,表示恭敬。又译为“合十”、“合掌”、“叉十”。

佛:觉者;自觉觉他的人。又译为佛陀。

睹:“睹”的异体字,看见。

叉十:双手在胸前合而为一,表示恭敬。又译为“合十”、“合掌”、“叉手”。

目不眴:目不转睛、眼睛一眨也不眨。“眴”为眼动,读音同“眩”。

阿毘昙:为音译,义译为“论”,指为阐明法义的问答论议,后来也指佛弟子对经的论述,和经、律合称三藏。又译作“阿毘达磨”。

璎珞:以玉编缀的饰品,通常挂在脖子上。

度无极:又作波罗蜜多、度,意为到彼岸。

檀度:布施度,为六度之一。

坏:用土封塞空隙,读音同“陪”。

书䟽:写书信、奏章。“䟽”为“疏”之异体字,读音为ㄕㄨˋ。

数业:计算等维生的方法。

释翅:古代中印度国名、城名,位于当今尼泊尔境内,是佛陀出生的地方。又译为“迦毘罗越”、“迦毘罗卫”、“迦维罗卫”。

拘萨: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北部,其首都为舍卫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国。另译为“拘萨罗”、“憍萨罗”。

迦尸: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拘萨罗国东南,中印度北部。又译为“伽尸”。

瞻波: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鸯伽国的首都,位于恒河南岸。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鸯伽国又称为瞻波国,为十六大国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摩竭陀国的东北边,曾隶属于摩竭陀国。又译为“瞻婆”、“占波”。

拘留: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恒河上游西岸,相当于现今的德里所在。又译为“拘留搜”、“居楼”。

毘舍离: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于当时的中印度,当今印度东北部,在恒河北岸,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耆国的首都,这个城内主要的种族叫离车,是跋祇族的一部。另译为“毘耶离”、“鞞舍离”、“广严城”。

龙:形状似蛇、能呼风唤雨的众生,有福报但由于瞋或痴而堕龙身。 阿须伦:即“阿修罗”,喜爱战斗的众生,有福报但因为瞋、慢、疑而生为阿修罗。

乾沓和:八部众之一,很会弹琴,是音乐神。不食酒肉,以香气为食,其身也有香气。又译为“乾闼婆”。

拘尸:古代印度末罗国的城名,在中印度的东北方,佛陀在这城的娑罗园双树间圆寂。又作拘尸那竭、拘夷那竭、鸠尸那竭、俱夷那竭、俱尸那竭。

无放逸:不怠惰。

拘邻:比丘名,以“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闻名,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当中第一位证果的。又译为“憍陈如”。

须拔:比丘名,是佛陀灭度前最后一位亲自教导而证得阿罗汉果的弟子。又译为“须跋陀罗”。

方便:方法。

二从二法三从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之法无不了:

三垢:贪、瞋、痴,又译为“三毒”。

缯彩:彩色丝织品。

玄邃:奥妙深远。

梵迦夷天:色界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的通称,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又译为“梵身天”。

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第五天。此天天人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出五欲的境界而自娱乐,因此称为“化自在”。又译为“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最高天。此天天人能以较其低的天所变化出的欲境,自由拿来给自己娱乐,因此称为“他化自在”。

艳天: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译为“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

释提桓因: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忉利天,又译为三十三天)的天主。

提头赖吒天王:佛教的护法天神,是欲界六天的第一天(四天王天)中,东方提头赖吒天的天王。此天率领乾闼婆、毘舍阇等二神众护持国土,安抚众生,因此又称为“持国天”。又译为“帙栗帝罗色吒罗天王”。

毘留勒叉天王:佛教的护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南方毘琉璃天(毘楼勒迦天)的天王。此天率领领鸠槃荼、薜荔多等二神众助人善根增长,因此又称为“增长天王”。又译为“毘楼勒迦天王”。

毘留跛叉天王:佛教的护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西方毘留跛叉天的天王。此天率领龙、富单那等二神众,常以净天眼观察护持阎浮提众生,因此又称为“广目天王”。又译为“毘楼匐叉天王”、“毘留博叉天王”。

毘沙门天王:佛教的护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北方毘沙门天的天王。此天率领夜叉、罗刹等二神众守护道场、听闻佛法,因此又称为“多闻天王”。

阅叉:即“夜叉”,义译为“疾行鬼”,是住在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类或守护正法的鬼类,行动极为迅速。

罗刹:食人血肉的恶鬼。

族姓子:原义为婆罗门大族的子弟,引申为信佛行善的男子。另译为“善男子”。

讽诵:出声读诵经文、偈颂。

伽留罗:义译金翅鸟,以吃地龙(鳄鱼之类)维生。体型很大,展翅有三百多万里。又译为“迦楼罗”。

摩休勒:义译大蟒神,蛇头人身。瞋心重、善谄媚。又译为“摩睺罗伽”。

甄陀罗:义译歌神,是头上长角的人形天众,有美妙音声能作歌舞。又译为“紧那罗”。

三十七道品:三十七类成就涅槃的方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又译为“三十七品”。

毘婆尸:过去七佛中,第一位的佛名。“过去七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及其之前的六位觉者。

式诘:过去七佛中,第二位的佛名。又译为“尸弃”。

毘舍婆:过去七佛中,第三位的佛名。又译为“毘舍罗婆”、“毘湿波浮”。

拘留孙:过去七佛中,第四位的佛名。又译为“拘楼孙”、“迦罗迦孙提”。

拘那含牟尼:过去七佛中,第五位的佛名。又译为“拘那含”、“迦那迦牟尼”。

迦叶:过去七佛中,第六位的佛名。

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如来十号。“至真”又译为“应供”,指应该接受供养的完美的人,“等正觉”指完全契于真理、遍于一切的觉悟。

劫比:人名,也作“劫北”,为国王的理发师或侍者。

夫:发语词,无意义,读音为“福”。

三涂: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其中“涂”通“途”,即道路。

转轮圣王:以正法统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善业感召天空中飞来轮宝,四方国家看到轮宝就自行归服,因此称作转轮王。又译为“转轮王”。

安隐:安稳。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进阶辨正]

 
agama1/增壹阿含經序品第一.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10/17 14:26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54266119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