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13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如月譬住①,如新学,惭②愧③软下,摄心敛形而入他家。如明目士夫临深登峰,摄心敛形,难速前ⓒ进。如是,比丘如月譬住,亦如新学,惭愧软下,御心敛ⓓ形④而入他家。迦叶比丘如月譬住,亦如新学,惭愧软下诸高慢,御心敛[*]形而入他家。如明目士夫临深登峰,御心敛[*]形,正观而进。”
佛告比丘:“于意云何?比丘为何等像类应入他家?”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⑤,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有比丘于他家心不缚著贪乐,于他得利,他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亦不自举,亦不下人。如是像类比丘应入他家。”
尔时,世尊以手扪摸⑥虚空,告诸比丘:“我今此手,宁著空、缚空、染空⑦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比丘之法常如是:不着、不缚、不染心而入他家。唯⑧迦叶比丘以不着、不缚、不染之心而入他家,于他得利及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不自举、不下人,其唯迦叶比丘应入他家。”
尔时,世尊复以手扪摸虚空,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我今此手,宁著空、缚空、染空以不?”
诸比丘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其唯迦叶比丘心常如是,以不着、不缚、不染之心入于他家。”
清净与不清净说法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等像类比丘应清净说法?”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不清净说法若有比丘作如是心⑨为人说法:‘何等人于我起净信心⑩,为本已当得供养衣被、饮食、卧具⑪、汤药。’如是说者,名不清净说法。
“清净说法若复比丘为人说法,作如是念:‘世尊显现正法、律,离诸炽然,不待时节,即此现身,缘自觉知,正向涅槃⑫,而诸众生沈溺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众生闻正法者,以义饶益,长夜安乐。’以是正法因缘,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为人说,是名清净说法。唯迦叶比丘有如是清净心为人说法,以如来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而为人说法ⓖ。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如是说法,于如来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为人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舍卫国”,巴利本作 Sāvatthī。
ⓑ “舍卫国”,宋、元、明三本作“王舍城”。
ⓒ “前”,圣本作“难”。
ⓓ “敛”,圣本作“控”。[*]
ⓔ “唯”,圣本作“惟”。
ⓕ 大正藏在“告”字之下有一“诸”字,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删去。
ⓖ 大正藏无“法”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① 月譬住:依南传注释书的解说,如月亮在空中保持明亮与光辉而与任何人不形成亲密关系、情感、染著,不产生喜爱、渴望、固执,向往一样,比丘们像这样入俗人家中。又,月亮驱散黑暗,发出光亮,比丘们也应像月亮那样驱散污秽的黑暗,发出智慧的光亮。
② 惭:羞耻于作恶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种烦恼。(“惭愧”二字中,“惭”较重著在自己反省而羞耻,例如“自惭形秽”。)
③ 愧:愧疚于作恶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种烦恼。(“惭愧”二字中,“愧”较重著在面对他人而愧怖,例如“愧对父母”。)
④ 御心敛形:调伏内心、收敛行为。
⑤ 法根、法眼、法依:指法以世尊为根源,以世尊为导引,以世尊为依归。
⑥ 扪摸:抓取。“扪”读音同“门”。
⑦ 宁著空、缚空、染空:难道附着虚空、缠缚虚空、染著虚空吗?相当的《别译杂阿含经》经文作:“今我此手,不着于空,不缚于空,无有嫌隙,亦无瞋恚,此手宁有缚著、增减已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犹如这只手在空中不被黏着、不被捉住、不被系缚。”
⑧ 唯:这边作发语词,无义。通“惟”、“维”。
⑨ 如是心:这样的心念。
⑩ 净信心:清净的信仰心。
⑪ 卧具:坐、卧时的资具用品,如床榻、棉被等。
⑫ 离诸炽然,不待时节,即此现身,缘自觉知,正向涅槃:灭除如火烧般逼迫身心的烦恼,不须等待时令季节,就在这里当下,亲自能体证,正确地趣向涅槃。按:这是形容佛法特质的定型句,表示佛法是可当下体证的,详见本经线上“进阶辨正”中的比对。
[对应经典]
- 《别译杂阿含经》卷六第111经。
-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迦叶相应16〉第3经月喻经。
- Candropama (Hoernle I, p.40-44)。
- 《月喻经》。
[读经拾得]
- 如月譬住
本经中佛陀教导比丘乞食时“当如月譬住,如新学,惭愧软下,摄心敛形而入他家。如明目士夫临深登峰,摄心敛形,难速前进。”
在对应的经典中,《佛说月喻经》对“月譬住”解读为“如世所见,皎月圆满,行于虚空,清净无碍,而诸苾刍,不破威仪”,《别译杂阿含经》则解读为“汝等皆当勤修善行,渐渐增长,如月初生”;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汝等入于在俗之家,当如月喻,整身调心而走近”,如同《杂阿含经》般没有特别解读。
《杂阿含经》卷四第94经的偈诵:“譬如月无垢,周行于虚空,一切诸星中,其光最盛明。”(CBETA, T02, no. 99, p. 25, c28-29) 类似《佛说月喻经》的解读,而该经的经文则类似《别译杂阿含经》的解读:“譬如明月净分光明,色泽日夜增明,乃至月满,一切圆净。如是,善男子于如来法、律得净信心,乃至正见真净增明,戒增、施增、闻增、慧增,日夜增长;复于余时亲近善知识,闻说正法,内正思惟,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故,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化生天上。婆罗门!是故善男子譬如月。”(CBETA, T02, no. 99, p. 25, c20-27)
- 说法不应为名闻利养,而是基于慈悲、欲令正法久住
本经说:“若有比丘作如是心为人说法:‘何等人于我起净信心,为本已当得供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如是说者,名不清净说法。”
说佛法或讨论佛法不该为了名闻、利养,亦即不是为了自己无形的面子,更不是为了有形的好处,而是要放下自我,如本经中所说:“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为人说,是名清净说法。”
- 佛法的特质
佛法是可当下体证的,如佛经中一再出现的句子:“世尊显现正法、律,离诸炽然,不待时节,即此现身,缘自觉知,正向涅槃”。实证佛法不须要等到死后,而是此生此时此刻就可体验的。
这定型句是佛经中常见形容佛法的特质的标准说法,在《杂阿含经》中出现多次,义理一致,文句略有不同,细节整理于本经线上的“进阶辨正”以方便同学们对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