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232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舍卫国有长者,名摩诃男,多财巨富,藏积真金至百千亿,况复余财!世尊!摩诃男长者如是巨富,作如是食用:食碎米、食豆羹、食腐败姜,著麤布衣、单皮革屣,乘羸败车,戴树叶盖,未曾闻其供养施与沙门、婆罗门,给恤贫苦、行路顿乏、诸乞匃者;闭门而食,莫令沙门、婆罗门、贫穷、行路、诸乞匃者见之。”

佛告波斯匿王:“此非正士,得胜财利,不自受用,不知供养父母,供给妻子、宗亲、眷属,恤诸仆使,施与知识,不知随时供诸沙门、婆罗门,种胜福田,崇向胜处,长受安乐,未来生天。得胜财物,不知广用,收其大利。大王!譬如旷野湖池聚水,无有受用、洗浴、饮者,即于泽中煎熬消尽。如是,不善士夫得胜财物,乃至不广受用,收其大利,如彼池水。

“大王!有善男子得胜财利,快乐受用,供养父母,供给妻子、宗亲、眷属,给恤仆使,施诸知识,时时供养沙门、婆罗门,种胜福田,崇向胜处,未来生天。得胜钱财,能广受用,倍收大利。譬如,大王!聚落、城郭边有池水,澄净清凉,树林荫覆,令人受乐,多众受用,乃至禽兽。如是,善男子得胜妙财,自供快乐,供养父母,乃至种胜福田,广收大利。”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旷野湖池水,  清凉极鲜净,
 无有受用者,  即于彼消尽。
 如是胜妙财,  恶士夫所得,
 不能自受用,  亦不供恤彼。
 徒自苦积聚,  聚已而自丧,
 慧者得胜财,  能自乐受用。
 广施作功德,  及与亲眷属,
 随所应给与,  如牛王领众。
 施与及受用,  不失所应者,
 乘理而寿终,  生天受福乐。”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校勘]

“诸”,大正藏原为“给”,今依据宋、元、明、圣四本改作“诸”。

“泽”,圣本作“宅”。

“受”,圣本作“爱”。

“财”,圣本作“则”。

“极”,明本作“及”。

[注解]

麤:“粗”的异体字。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守财奴因为太贪,而对自己及他人都吝啬,受不到福报的利益。

本经中佛陀将人的财产譬喻为池水,无常而总有消失的一天。若不能在福报仍在时好好运用,嘉惠周遭的人,多多布施以累积未来修行的福报资粮,就完全是浪费资源。在家五法“信、戒、施、闻、慧”当中即有“施”,正确的布施,也就是利用今生的福报来修行,造未来的生天、解脱善因。

  • 佛世时“摩诃男”是菜市场名,此经中极吝啬的摩诃男长者不同于五比丘之一的摩诃男尊者,也不同于《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记载的学佛的摩诃男居士。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