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24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金师住处。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铸金者,积聚沙土,置于槽中,然后以水灌之,-麁-[1]上烦恼①、刚石坚块随水而去,犹有麁沙缠结。复以水灌,麁沙随水流出,然后生金犹为细沙、黑土之所缠结。复以水灌,细沙、黑土随水流出,然后真金纯净无杂,犹有似金微垢。然后金师置于炉中,增火鼓韛②,令其融液,垢秽悉除,然其生金犹故,不轻、不软、光明不发,屈伸则断③。彼炼金师、炼金弟子复置炉中,增火鼓韛,转侧铸ⓐ炼④,然后生金轻软光泽,屈伸不断,随意所作钗⑤、珰ⓑ⑥、镮⑦、钏⑧诸庄严具。
“如是,净心进向⑨比丘麁烦恼缠:恶不善业、诸恶邪见⑩渐断令灭,如彼生金,淘ⓒ去刚石坚块。
“复次,净心进向比丘除次麁垢,欲觉、恚觉、害觉,如彼生金除麁沙砾。
“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次除细垢,谓亲ⓓ里觉⑪、人众觉⑫、生天觉⑬,思惟除灭,如彼生金除去麤ⓔ垢、细沙、黑土。
“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有善法觉⑭,思惟除灭,令心清净,犹如生金除去金色相似之垢,令其纯净。
“复次,比丘于诸三昧有行所持⑮,犹如池水周匝于岸ⓕ,为法所持⑯,不得寂静胜妙,不得息乐,尽诸有漏。如彼金师、金师弟子铸ⓖ炼生金,除诸垢秽,不轻、不软、不发光泽,屈伸断绝,不得随意成庄严具。
“复次,比丘得诸三昧,不为有行所持,得寂静胜妙,得息乐道,一心一意,尽诸有漏。如炼金师、炼金师弟子铸[*]炼生金,令其轻软、不断、光泽,屈伸随意。
“复次,比丘离诸觉观,乃至得第二、第三、第四禅。如是正受,纯一清净,离诸烦恼,柔软真实不动。于彼彼⑰入处,欲求作证悉能得证。如彼金师铸[*]炼生金,极令轻软、光泽、不断,任ⓗ作何器,随意所欲。如是,比丘三昧正受,乃至于诸入处悉能得证。”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1]“麁”,宋本作“漉”。
ⓐ “铸”,大正藏原为“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铸”。
ⓑ “珰”,大正藏原为“铛”,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珰”。
ⓒ “淘”,宋、元二本作“涛”。
ⓓ “亲”,宋本作“现”。
ⓔ “麤”,大正藏原为“尘”,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麤”。
ⓕ “于岸”,大正藏原为“岸持”,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于岸”。
ⓖ “铸”,大正藏原为“陶”,宋、元二本作“涛”,今依据明本改作“铸”。*
ⓗ “任”,宋本作“在”。
[注解]
① 麁上烦恼:粗重的烦恼,例如贪欲、瞋恚、愚痴、我慢、疑惑等烦恼。根据前后文及对应经典《增支部3集102经》,此一词汇疑为传抄时额外增添。
② 增火鼓韛:以风箱吹风,让火更旺。“韛”是古代用来鼓风吹火的皮囊,俗称风箱,读音同“拜”。
③ 屈伸则断:将它弯曲与伸直后就会断掉,表示韧性太差。
④ 转侧铸炼:(将金子)翻面铸造锻炼。
⑤ 钗:古时妇女头上所戴的首饰。形似叉,以金玉制成。
⑥ 珰:古人在帽前以金或银制成的华丽装饰物。读音同“当”。
⑦ 镮:圆形有孔可贯系东西的物品。
⑧ 钏:带在臂上或手腕上的环形饰物,俗称为“手镯”。读音同“串”。
⑨ 净心进向:净心进而修习禅定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专修增上心的”。
⑩ 恶不善业、诸恶邪见:各种恶业、邪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
⑪ 亲里觉:时常挂念亲属。此处的“觉”即“有觉有观(有寻有伺)”的“觉(寻)”,是投向的注意力。又译为“亲属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亲族寻”。
⑫ 人众觉:时时挂念思惟政治(民众)之事、国事。又译为“国土人民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地方寻”。
⑬ 生天觉:只想着如何行善以求升天,没警觉到随时可能死亡。又译为“天觉”、“不死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与名誉有关寻”。
⑭ 有善法觉:还有想念善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进一步剩下法寻”。
⑮ 有行所持:被勤修(加行)所把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进入被有行折伏后妨碍状态的”,在南传经文中“有善法觉”与“有行所持”、“为法所持”是同一阶段。又译为“有行拘执”。
⑯ 为法所持:被法(规范)所把持。又译为“法性之所拘执”。
⑰ 彼彼:那些;一一。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本经以掏金、炼金,比喻依序灭除从粗到细的烦恼,直到心得定的过程。
行者灭除粗糙的烦恼:恶业(身语意三恶业)、邪见,就像是用水冲掉附着于生金上的坚硬石块。但此时生金仍然有粗沙附着其上。
行者进一步灭除粗糙的污垢:贪欲、瞋恨、伤害的心,就像是用水冲掉附着于生金上的粗沙。但此时生金仍然有细沙附着其上。
行者进一步灭除微细的污垢:挂念亲属、国家人民、欲求升天的心,就像是用水冲掉附着于生金的细沙。但此时生金仍然有似金微垢附着其上。
行者进一步灭除对于善法的思维,令心清净,就像是把生金放入炉中,除去似金微垢。但此时生金没有光泽,不具延展性。
行者进一步舍弃对法的执著,得到各种定境,就像是把生金放入炉中,反复锻炼,使得生金具有光泽及延展性,可制作成各种庄严的器具。
- “亲里觉、人众觉、生天觉、善法觉”与“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
本经以提炼黄金譬喻,解说修得正定的次第,可作为在打坐时状态的对照及重要指南。
本经提到在修正定的阶段中,除亲里觉、人众觉、生天觉,除善法觉、不为有行所持,这些较进阶的历程,有些类似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不取:“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CBETA, T08, no. 235, p. 749, b5-6)。也可参考卷二十一第560经关于“为掉举所持(心意被对法的掉举紧紧地握持)”的讨论,或本经的“进阶辨正”。
卷二十七第715经说“亲属觉、人众觉、天觉、本所经娱乐觉”等四种觉想,能滋长五盖中的“掉悔盖”。
卷四十三第1174经以漂流木譬喻修行的过程。若漂流木不卡在岸边(内、外六入)、不被人捡去(“人取”=爱凑热闹,相当于本经的“亲属觉、人众觉”)、不被非人捡去(“非人取”=求生天上,相关于本经的“生天觉”)、不被旋涡卷进去(舍戒)、不腐败(犯戒)的话,则一定会安全流到大海(涅槃)。
- 于诸三昧有行所持
◎伽摩比丘答质多罗长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想、思名为意行。”(《杂阿含经》卷二十一第568经)
◎“四禅以入息出息为刺”,表示三禅之前都有“身行”?(《中阿含、卷二十一(八四)长寿王品无刺经第十三》)
◎“入想知灭定者以想知为刺”,表示“想知灭定”之前都有想?而“想知灭定”已经是阿罗汉境界(尽诸有漏)的灭尽定了。(《中阿含、卷二十一、(八四)长寿王品无刺经第十三》)
◎ 而四禅之内,都是有想的(《杂阿含经》卷二十一第559经),所以这表示四禅之内也还是有伽摩比丘对质多罗长者所说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