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1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于色味有求有行①,若于色味随顺②觉,则ⓐ于色味以智慧如实见。如是于受、想、行、识味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味ⓑ随顺觉,则于识味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我于色患有求有行,若于色患随顺觉,则于色患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患ⓒ有求有行,若于识患随顺觉,则于识患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我于色离有求有行,若于色离ⓓ随顺觉,则于色离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离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离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离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我于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离、不出,永住颠倒,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比丘!我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已ⓕ脱、已[*]离、已[*]出,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过去四种说 厌离及解脱
二种说因缘 味亦复二种
[校勘]
ⓐ 宋、元、明三本无“则”字。
ⓑ 宋本无“味”字。
ⓒ 宋本无“患”字。
ⓓ 大正藏无“离”字,今依据前后文补上。
ⓔ 大正藏在“天”字之后有一“人”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已”,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已”。[*]
[注解]
① 有求有行:从事于寻求。“求”是“寻求”,“行”在这里指“从事于”。
② 随顺:依从。举例来说,“随顺父母的教导”即“依从(随着、顺着)父母的教导”。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色离”应该能够离于苦,为什么于“色离”也要随顺觉?
《中阿含经》卷十八〈长寿王品2〉第75经净不动道经:“若比丘如是行:无我、无我所、我当不有、我所当不有,若本有者,便尽得舍。阿难,若比丘乐彼舍、著彼舍、住彼舍者,阿难,比丘行如是,必不得般涅槃。”(CBETA, T01, no. 26, p. 543, a16-20)
原来只要有执著,纵使只是执著于色离,就没办法般涅槃。这不是在字面上了解就可以,而是要实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