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0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毘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菴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触入处。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灭、、离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我具足如实知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

佛告比丘:“我今问汝,汝随问答我。比丘!汝见眼触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如实知无我,能心不染著善哉,善哉,于此眼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脱,是名初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法永不复起,所谓眼识及色。汝见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于耳、鼻、舌、身、意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作如是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脱,是名比丘六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欲不复生,谓意识、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心”,大正藏原为“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心”。

“入”,元本作“八”。

[注解]

六触入处:由“六触”进入身心的管道,常特指六触使人心意动摇、产生贪爱的过程、时空、或情境。六触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里的“触”特指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是十二因缘之一。

初触入处:指眼触入处,因其在六触入处中排第一个。

意识、法:这里指“意识”及“法”。和前二段的“眼识”及“色”对应。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问:六根各自缘生的五阴的“味”,有什么禅修时可应用的例子?

六根犹如外境进入身心的管道,根境触后,常使人心意动摇,产生后续的五阴。六根各自缘生的五阴,如何让人味着,以下为一些例子:

六根 色味 受味 想味 行味 识味
眼(见食物) 影像发生 有没看见 要不要看清 意愿要看得更加清楚 确定为食物
耳(听音乐) 声响发生 有没听见 要不要听清 意愿要听得更加清楚 确定为音乐
鼻(闻香水) 香味发生 有没闻到 要不要闻闻 意愿要闻得更加清楚 确定为香味
舌(吃蛋糕) 滋味发生 吃得出来 要不要尝尝 意愿要尝得更加清楚 确定为好吃
身(摸羊毛) 碰触发生 有没东西 是否可触摸 意愿要摸得更加清楚 确定为柔软
意(想助人) (无色) 乐于助人 开始想助人 意愿要想得更加清楚 确定为好事


在一个事件发生时,六根缘生的色、受、想、行、识不断的交替出现,直到事件终了。

色、受、想、行、识不一定全有,但最后一定会经由“意”,才会有意识的苦或乐。例如眼根接触影像、生眼识,而“看到”后,所看到的讯息由意根加以认知(意识)、执取。

这个过程,《中阿含经》卷五十八〈晡利多品3〉第211经大拘𫄨罗经是说:“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意为彼依。”(CBETA, T01, no. 26, p. 791, b15-17)

也就是说,意根是由六根提供讯息,所谓“缘意、法,生意识”,这个“法”就是六根传来的“讯息”。佛教的论中一般认为前一刹那的意识,成为下一刹那的意根,接收了前一个刹那的法境(受、想、思),如此念念生灭、念念相续。

这是每天无时无刻的起心动念,由意而执取,也能由意而舍弃。若意识能舍、能无我,就是解脱自在。(参见本卷第229经。)

打坐时想要专心,但念头一直不由自主的乱跑,是因为意根染著了哪些味?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