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elon888 (melon)
标题 [线上版复习]卷8第209经,读经拾得
时间 2011年 5月22日 1:08:15 星期日

读经拾得:

    想味     行味

眼  要不要看清  加以辨识分别
耳  要不要听清  加以辨识分别
鼻  要不要闻闻  加以辨识分别
舌  要不要尝尝  加以辨识分别
身  是否可触摸  加以辨识分别
意  开始想助人  加以辨识分别

→ 请问“想味”和“行味”的内容可否再解说一下呢?谢谢! ^_^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站内 BudaDigest
标题 Re: [线上版复习]卷8第209经,读经拾得
时间 Mon May 23 16:00:33 2011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读经拾得:
想味 行味
眼 要不要看清 加以辨识分别
耳 要不要听清 加以辨识分别
鼻 要不要闻闻 加以辨识分别
舌 要不要尝尝 加以辨识分别
身 是否可触摸 加以辨识分别
意 开始想助人 加以辨识分别
=======================================
→ 请问“想味”和“行味”的内容可否再解说一下呢?谢谢! ^_^

这里的例子与解释我也觉得有点奇怪。

如果是要谈五蕴的“味”,可参考卷二第 41 经,就是于五蕴的因缘生喜乐。
所以此处或许只举例六根中观察到的五蕴现象。
我以吃蛋糕举一例(同时举出五蕴与味):

  1. 色:舌入处与蛋糕。(色味:对蛋糕的滋味产生喜乐)
  2. 受:吃蛋糕时产生乐受。(受味:对此乐受产生喜乐)
  3. 想:忆起吃蛋糕的情境。(想味:回忆吃蛋糕而产生喜乐)
  4. 行:想要继续吃蛋糕的念头。(行味:想要吃蛋糕的念头产生喜乐)
  5. 识:知道有吃到东西的认知。(识味:吃到东西而产生喜乐)

不过这是我自己的认知,我也不敢说是不是会有问题在其中。


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Re: [线上版复习]卷8第209经,读经拾得
时间 Sun Oct 7 11:51:12 2012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读经拾得:
想味 行味
眼 要不要看清 加以辨识分别
耳 要不要听清 加以辨识分别
鼻 要不要闻闻 加以辨识分别
舌 要不要尝尝 加以辨识分别
身 是否可触摸 加以辨识分别
意 开始想助人 加以辨识分别
=======================================
→ 请问“想味”和“行味”的内容可否再解说一下呢?谢谢! ^_^

在进一步讨论前,有二个前提要先说明:

1. 这边是微观的分析

佛经中很多内容都可以有巨观的解释,以及微观的解释。就禅修而言,微观的解释更为重要。

微观的解释也会有放大倍率的不同,不同放大倍率下当然会有不同的例子,因此不会有一个绝对标准的例子。

2. 六根可有各自缘生的色受想行识

包含卷8第198经等等经典都有指出六根可有各自缘生的色受想行识,而可各自微观。

六根各自缘生的受想行识,又可分成二种不同的解析法:
A. 六根各自在器官层面即缘生的受想行识。
B. 六根的资讯,传到意根后,缘生意的受想行识。

以上 B 很容易举例,也比较偏向巨观了;这边只讨论 A 的例子。

有了以上二点前提的认知,再来看这个问题“六根各自缘生的五阴的‘味’,有什么禅修时可应用的例子?”

五阴的“味”是会让人贪著的滋味,因此 Melon 所问的“想味”、“行味”的内容,就看眼耳鼻舌身意在微观下,有哪些想阴的滋味、行阴的滋味,可贪著的?

“想”是取相,巨观的例子,看到一个颜色,心中立刻浮现过往所见过相同的颜色,而知道这是什么颜色。就微观而言,眼看到了可见光,会起反应,而将资讯传送至脑部。但眼若是接触到紫外线、红外线,看不到,就不会起反应。因此眼只针对可见光取相,不针对人类不可见的光取相,这就是眼根在微观的“想”。其它的动物有的可见到不同的光谱,甚至天眼可观察三界景像,这些就是由于不同的取相能力。

那么眼的微观的“想”有什么可能会贪著的滋味?举例而言,“设法去取相”是眼的本能,只要张开了眼,就会看到眼前的影像,不看还不行。这是眼的生物本能,除非在睡眠或禅定中关掉,否则感官是照本能去执行的,而会去取相。(影像传到意根后,意根无视,视而不见,这种状况眼根还是有执行他的功能,只是意根不管他。)

能执行“生物本能”就是一种“滋味”,不能执行本能的话,通常不太痛快;若眼随时就会无预警罢工、懒得看清楚东西,那日子会很难过。

因此表格中以“要不要看清”举例作为眼缘生的“想味”;打坐时,眼睛半开半闭,虽然该全心全意系念在所缘上而不该管看到什么,但执著特别强的人还是偶尔会分心去“看清眼前的影像”,也就是执著于眼的想味。当然,这执著有眼根的生物本能部分,以及意根的抉择,意根抉择而不取相反而比较容易,要真的关掉微观的眼触生想,只能入定或睡眠。

了解了这概念,大家都可自行举例了。重点不在例子本身,而在于了解背后运作的机制,甚至加以舍离。

“行”是“造作”,身口意都可有造作,感官也会有生物本能的造作。眼的生物本能的造作是什么?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将接收到的影像传送给意根(生理上的对应现象,则是神经脉冲传递资讯给大脑。)眼能把接收到的影像传给意根,就是种眼触生行的“味”,因此眼触生行的“味”,“加以辨认分别”可作为一个例子。

若眼不能把接收到的影像传给意根,就会不爽,也就是眼触生行的“患”了。禅定中能直接关掉眼或断掉眼缘生的一连串因缘,那就是“离”了。

佛陀教导我们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而能自证解脱。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Re: [线上版复习]卷8第209经,读经拾得
时间 Sun Oct 7 18:26:21 2012

在进一步讨论前,有二个前提要先说明:
1. 这边是微观的分析
佛经中很多内容都可以有巨观的解释,以及微观的解释。
就禅修而言,微观的解释更为重要。
微观的解释也会有放大倍率的不同,不同放大倍率下当
然会有不同的例子,因此不会有一个绝对标准的例子。

就微观的解释来说,若要建构现代人较能理解的模型,我所知就有二种不同的模型:

A. 六根各自能引生五阴:

这主要根据于《杂阿含经》中有提到“眼触因缘生受想思”的相关经文,毕竟眼触即俱生受想思,经文没有说一定要到意根才会有受想思,而且经文中另外有提意根有意触的受想思。

在此模型下,各感官的神经系统,能引生微观的五阴,例如

  • 眼的色:眼睛(及视神经)。
  • 眼接收的色:光线反映出影像。(眼睛见到的通常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
  • 眼生受:眼睛感受光线。(光线若太强会刺眼。)
  • 眼生想:眼睛对光线进行取相。(只取人看得到的光线,不会取红外线、紫外线、或是声波等人眼不认得的境。)
  • 眼生行:眼睛将接收到的讯息,发动传送给意根。(生理上的对应现象,则是神经脉冲传递资讯给大脑。)
  • 眼生识:产生视觉,识别到光线。

此时即有了“眼识”。眼识只是单纯的“看到”影像。此讯息传到意根后,由意根生想加以取相、意根生行加以思维造作、并由意识加以识别,人脑才识别出画面的意义。

有人可能会问:“一般认为色是物理,受想行识是心理,眼触生受想行识如果对应的是眼神经的传导现象,那不都是物理现象?眼神经怎么会有非物理的现象?”

这不是大问题,因为神经传导只是在物理、生理上反映的现象,就像人在思考或心理运作时,会有对应的脑神经活跃的现象,脑神经活跃可以说是人在思考或心理运作的副产品,并不代表脑神经活跃的现象完全等同于人的思考或心理运作。同理,视神经活跃可以说是眼根运作的副产品,并不代表视神经活跃的现象完全等同于眼根的受想行识。

B. 六根引生的受想行识一律是在意根:

这个模型则是将所有的“受想行”一律归为意根的产物,“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认为当中的受想思全部是在意根发生。

这个模型的优点是比较简单,眼根只是个输入装置,输入后的处理都在意根。

但这个模型若要解释经文,也不见得直观,因为在此模型下,经文应该要变成“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后缘意法生意识……而生受想思”,而经文却记载眼耳鼻舌身意各自都触俱生受想思,且有另外的“意法因缘生意识…触俱生受想思”。若所有的受想思都是意根生意识后才缘生,那么经文似乎废话太多了,怎么一再把意根缘生的受想思重复摆到前五根去了?不是少数经文这么说,而是非常多经文这么说,却没有任何一篇经文讲说受想思必须意根生意识后才能缘生。

针对上面这问题,我也联想到大家常问的“为什么十二因缘单独把触列一支?”若就 B 模型,则“触”时如魔术般的把眼见色的入处转移到意根了;若就 A 模型,则“触”可在眼神经系统发生。

那古来法师大德是用哪种模型呢?很抱歉,就我之前所查的,经中描述的就是大家熟悉的那些经文,精简且不是现代用词;也没找到论中有能和现代生理学连结的模型。现代较具公信力的法师,例如圣严法师、印顺法师、佛使比丘、阿姜查、阿迦曼等等,就我能查到的,在讲六根时也就是引用经文,并没有以现代词汇详述其模型。(如果有人查到有用的相关资料,还请告知。)

以上 A 模型是我对蔡老师提出的例子的理解,B 模型则是我对 Heaven 提出的例子的理解,如果我理解有误还请不吝更正,若有补充或有更好的模型能帮助现代人理解,还请告知。个人目前是觉得 A 模型较完整。


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Re: [线上版复习]卷8第209经,读经拾得
时间 Thu Oct 25 17:39:12 2012

Heaven 回复 email 补充如下,我转成纯文字贴上来,提供作参考:

方便的话,想请你多帮忙思考一下这个标题:
Re: [线上版复习]卷8第209经,读经拾得
这二个模型若照南传论来说,是否不符合其模型?
还是都说得通?

我看了一下, 其实二个模型基本上都算对 (除了一些细微的地方我也不确定)

我列一些我所理解的部分让你参考:

1. 受想思发生的位置

先引一段文章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2.htm

诸心所是与心同时发生的名法,它们通过执行个别专有的作用
来协助心全面地识知目标。心所不能不与心同时生起,心也不
能脱离心所而单独生起。虽然这两者在作用上互相依赖,但心
被视为是最主要的,因为诸心所必须依靠心才能协助心识知目
标,所以心是识知的主要成分。心与心所之间的关系就有如国
王与大臣。虽说“皇上来了”,但国王是不会单独来的,而时
常都有随从陪伴。同样地,每当心生起时,它决不会单独生起
,而必定有心所陪伴。

在南传模型中, 有 52 心所, 也就是 “受” + “想” + 50 种 “行”, 其中 “思” 就是 50 种行的其中一种.

用 “物件导向” 来解释, 心 (识) 就是 “物件”, 而心所就有如 “属性”, 二者是同时发生的.

所以第一个模型是正确的, 六根都会各自引生 受想思 .

2. 再引一段文字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7.htm

意根是心整体,即所有八十九心。

因为南传认为八十九心 (心有 89 种) 就是意根, 所以第二个模型也算对.

基本上与阿含经也相合 : 《杂阿含经》卷13:“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CBETA, T02, no. 99, p. 91, c8-10)

因为六根所生起六识及随后生起的心,都算是意根,因为也可以说受思想是在意根生起。 3. 我引用底下这一章的内容, 大概解释一下巨观到微观的看法.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4.htm

a. 六种心路过程可以分为两组:一、五门心路过程
(pabcadvaravithi),这包括发生于五根门的五种心路过程;
二、意门心路过程(manodvaravithi),这包括一切只发生于
意门的心路过程。

也就是说在巨观下, 有二种心路, 一种是五门 (眼耳鼻舌身) 心路, 一种是纯意门心路 (不透过五根门), 分别表示如下 :

  • 五门心路
  • 纯意门心路
b. 意门心路过程本身有两揰:一、随五门心路过程之后生起的
随起意门心路过程(pabcadvaranu-bandhaka);二、独立的心
路过程(visumsiddha)。

也就是说五门心路并不会只是五门, 一个完整的认识, 五门之会随着意门心路. 底下是较精确的表示

  • 五门心路 + 随后生起的意门心路
  • 纯意门心路
c. 由于五门心路过程也(必须)经由有分而生起,所以有时它
们也称为“混合心路过程”(missakadvaravithi),因为它们
涉及了意门与根门。

这是五门心路的细部动作
(图略)

在阿毘达摩中, “有分心” 就是 “意门” (不同于意根) , 所以上面的整个心路并不是很单纯的五门, 而是五门与意门混合, 所以再精确一点的表示如下:

  • 五门与意门混合心路 + 随后生起的意门心路
  • 纯意门心路

以上就是由巨观至微观的差异. 在巨观中, 五门与意门不同, 在微观中, 五门必然会生起意门 , 再更微观中, 五门与意门心路是混合生起.

原本想用这些来套在那二个模型上, 但一时又不知如何再解释下去, 希望上面的你能理解.

*** *** ***

我总结一下,我觉得第一个模型比较好,六根都能生受想思。

第二个模型可能会引起误会,会以为五门心路结束了,再交给意根,才有受想思。这样就不对了,如此会看不出阿毘达摩原意是“一切的心就是意根。”

不过第一个模型的这一句我比较不敢说对或错:“眼生行:眼睛将接收到的讯息,发动传送给意根。(生理上的对应现象,则是神经脉冲传递资讯给大脑。)”

这点像是上面提到的五门心路 + 随后生起的意门心路,但这个过程算不算是 “行”,我就不敢说了。

因为南传的 “行” 如下表 (扣掉第 2 个受及第 3 个想, 其他都是行)
(表略)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2.htm

heaven


作者 DavidChiou
标题 Re: [线上版复习]卷8第209经,读经拾得
时间 Thu Oct 25 17:46:05 2012

关于“眼的行”的部分,“眼睛将接收到的讯息,发动传送给意根。”这例子,是蔡老师举的例子。

经中定义“行”是“身行、口行、意行”,那么“传到意根”作为“眼的行”例子之一是合理。如果有更好的例子也请大家不吝举例,谢谢!


David Chiou:

以上例子当中“眼触生行”,以前蔡老师给的例子是“眼睛将接收到的讯息,发动传送给意根。(生理上的对应现象,则是神经脉冲传递资讯给大脑。)”或是“意愿加以辨识分别”。多年来一直有许多相关的讨论。

基于 2016/5/8 读经班同学们的讨论,将“眼触生行”的例子改为“意愿要看得更加清楚。(由意根接着缘起。)”

眼根所缘生的“行味”的例子,则举为“意愿要看得更加清楚”。

一方面还算容易懂,一方面也减少不必要的争议。对于“眼识生行”在刹那缘起当中的例子,有更好的例子的同学也请不吝提供。

 
agama/研討_六根緣生五陰的_味_的例子.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4:19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455829143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