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2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漏、无漏法。云何有漏法?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世俗者,是名有漏法。

云何无漏法?谓出世间意,若法、若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出世间者,是名无漏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宋、元、明三本无“若”字。

[注解]

出世间:超出世俗的;出离世间的。

[读经拾得]

眼、耳、鼻、舌、身的运作,若不是在禅定中,一般人不易开关自如,遑论灭除其微观的受想行识。

意的运作,也就是起心动念,则较容易下手。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摸到的会传送给意根,这时意根有“明”、灭“无明”,就能解脱(出世间),因此本经说“出世间意”是无漏法。

关于“出世间意”的训练,在此引用南传《小部尼柯耶》的《巴希亚经》以作参照。佛陀曾教导来求法的外道巴希亚:“巴希亚,你要如此的修习:
每当你看到影像的时候,只看到就好了;
每当你听到声音的时候,只听到就好了;
每当你五官感知的时候,只感知就好了……
每当你脑中认知的时候,只认知就好了。
那么,巴希亚,在这当中没有‘我’的存在。这当中没有‘我’的时候,你既不在这里、也不在远处、也不在中间。这就是苦的熄灭。”

《杂阿含经》卷十三第312经也有类似的意涵。

[进阶辨正]

杂阿含经卷第八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