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52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比丘名优波先那,住王舍城寒林中塜间蛇头岩下迦陵伽行处。时,尊者优波先那独一于内坐禅。

时,有恶毒蛇长尺许,于上石间堕优波先那身上,优波先那唤舍利弗:“语诸比丘,毒蛇堕我身上,我身中毒,汝等驶来,扶持我身,出置于外,莫令于内身坏碎,如糠糩。”

时,尊者舍利弗于近处,住一树下,闻优波先那语,即诣优波先那所,语优波先那言:“我今观汝色貌,诸根不异于常,而言中毒,持我身出,莫令散坏,如糠糩[*]聚,竟为云何?”

优波先那语舍利弗言:“若当有言:‘我眼是、我所。耳、鼻、舌、身、意,耳、鼻、舌、身、意是我、我所。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是我、我所。地界,地界是我、我所。水、火、风、空、识界,水、火、风、空、识界是我、我所。色阴,色阴是我、我所。阴,受、想、行、识阴是我、我所’者,面色诸根应有变异。我今不尔,眼非我、我所;乃至识阴非我、我所,是故面色诸根无有变异。”

舍利弗言:“如是,优波先那!汝若长夜离我、我所、我慢系着使,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永不复起,云何面色诸根当有变异。”

时,舍利弗即周匝扶持优波先那身出于窟外,优波先那身中毒碎坏,如聚糠糩[*]。

时,舍利弗即说偈言:

“久诸梵行,  善修八圣道
 欢喜而舍寿,  犹如弃毒钵。
 久植[*]诸梵行,  善修八圣道,
 欢喜而舍寿,  如人重病愈。
 久植[*]诸梵行,  善修八圣道,
 如出火烧宅,  临死无忧悔,
 久植[*]诸梵行,  善修八圣道,
 以慧观世间,  犹如秽草木,
 不复更求余,  余亦不相续。”

时,尊者舍利弗供养优波先那尸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优波先那有小恶毒蛇,如治眼筹,堕其身上,其身即坏,如聚糠糩[*]。”

慈悲化诸恶,三宝解众毒佛告舍利弗:“若优波先那诵此偈者,则不中毒,身亦不坏,如聚糠糩[*]。”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诵何等偈?何等辞句?”

佛即为舍利弗而说偈言:

“常慈念于彼,  坚固赖吒罗
 慈伊罗槃那,  尸婆弗多罗,
 钦婆罗上马,  亦慈迦拘吒,
 及彼黑瞿昙,  难徒跋难陀。
 慈悲于无足,  及以二足者,
 四足与多足,  亦悉起慈悲,
 慈悲于诸,  依于水陆者,
 慈一切众生,  有畏及无畏[*],
 安乐于一切,  亦离烦恼生,
 欲令一切贤,  一切莫生恶。
 常住蛇头岩,  众恶不来集,
 凶害恶毒蛇,  能害众生命,
 如此真谛言,  无上大师说,
 我今诵习此,  大师真实语,
 一切诸恶毒,  不能害我身。
 贪欲瞋恚痴,  世间之三毒,
 如此三恶毒,  永除名佛宝,
 法宝灭众毒,  僧宝亦无余,
 破坏凶恶毒,  摄受护善人,
 佛破一切毒,  汝蛇毒今破。

故说是咒术章句,所谓:

“坞耽婆隶 耽婆隶 耽陆婆婆耽陆 㮈渧 肃㮈渧 枳跋渧 文那移 三摩移 檀谛 尼罗枳施 婆罗拘閇坞隶 坞娱隶 悉波诃

“舍利弗!优波先那善男子尔时说此偈,说此章句者,蛇毒不能中其身,身亦不坏,如糠糩[*]聚。”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优波先那未曾闻此偈,未曾闻此咒术章句,世尊今日说此,正为当来世耳。”

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

[校勘]

“糩”,大正藏原为“糟”,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糩”。[*]

“植”,大正藏原为“殖”,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植”。[*]

“徒”,元、明二本作“陀”。

“畏”,大正藏原为“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畏”。[*]

“不”,大正藏原为“无”,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恶毒”,大正藏原为“毒恶”,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恶毒”。

“耽”,大正藏原为“航”,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耽”。

“婆”,大正藏原为“波”,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婆”。

“枳”,大正藏原为“抧”,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枳”。

宋、元、明三本在“施”字之后没有空格。

“诃”,大正藏原为“呵”,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诃”。

“波”,大正藏原为“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注解]

优波先那:比丘名,是舍利弗尊者的弟弟。

寒林:佛陀及弟子的修行场所之一,位于王舍城北方。称作寒林是因为林木多而较凉,也是弃尸的树林,而让一般人恐惧而发凉。

身坏碎,如糠糩聚:身体败坏崩解,如同一把粗糠般散掉。“糠”、“糩”都指谷物的外壳。

地界:物质及物理现象中的坚固性。古代印度人认为一切物质及物理现象,有四种组成:地大(坚固性)、水大(湿润性)、火大(温热性)、风大(移动性)。

植:建立。

治眼筹:治疗眼疾的小竹片,这里形容蛇的大小如同治眼疾的小竹片。

坚固赖吒罗:蛇或龙的名字。其后的伊罗槃那等也都是蛇或龙名。

真谛:真实。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火宅喻:

此经偈中的“出火烧宅”,即后世以“出三界火宅”譬喻解脱,在《阿含经》中的出处。

  • 本经中对蛇的护咒:

本经在南传《相应部尼柯耶》的对应经文没有偈诵和对蛇的护咒,因此有些人断言偈诵和对蛇的护咒是北传《杂阿含经》所增添的。殊不知此经护咒的部分,在南传是归类于律藏:南传律藏《小品》〈小事犍度5〉第6条对蛇之护咒。也就是说护咒并非北传所增添,而是在南传被归入律藏中。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同部派的经律分类不同,基于生活上遇到的状况而制订的律仪,许多是收录于律藏。此外,不同部派所传的《四分律》《五分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随勇尊者经》、南传《蕴护卫经》等经律也有记载本经中的事件,这些经律都有说护咒,且与本经的偈诵部分相似,但有半数不包含拼音的“坞耽婆隶”该句。

然而并不是念咒语就不会被蛇咬,重点是“慈一切众生”、“亦离烦恼生”的慈三昧,并祈请三宝加护,如同本经偈中所说。另外像《增壹阿含经》卷十四〈高幢品24〉第5经中也有记载佛陀以慈三昧渐除毒龙的瞋心,降伏了毒龙,不受毒龙所害,要防小蛇侵害自然是小事一桩。在本经中,佛陀毫不藏私的分享以慈三昧对治毒龙毒蛇的行法,这是实际可行的慈三昧的应用,而不是迷信或外道法。以优波先那比丘的修行,若当初知此行法,自然“则不中毒,身亦不坏”了。若有人只会诵咒却无慈心,妄想靠咒语就不被蛇咬,那无非是画虎类犬,学了皮毛却忘了根本,恐怕就没什么效果了。

  • 咒术章句:

佛陀在刚开始弘法时只教核心法义,大多弟子则很快地证果。但当弟子人数大增、素质不一后,为了让不同根器的弟子都能修行解脱,而施设不同的法门,对于弟子的律制也随须求而调整。例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第809经、南传《相应部尼柯耶》54相应9经载道,佛陀早期教导比丘打坐以不净观为主,但后来有比丘福慧不足,修不净观后过度厌世而自杀,因此佛陀改教比丘较温和的安那般那(观呼吸)法门。另外像《中阿含经》卷五十第193经、南传《中部尼柯耶》第21经记载,佛陀曾制戒要求比丘日中一食,每天只吃正午一餐,以节省耗费在吃饭的时间,精进修行。但后来可能因为不是每位弟子都适合日中一食,而放宽为过午不食,也就是今日的比丘戒的内容。

咒语的议题也是如此,早期佛弟子很快就能证果,没有了身见也就不会想要趋吉避凶《中阿含经》卷四十七〈心品3〉第181经多界经中佛陀即表示圣者不会持咒外求离苦。当时婆罗门教常以咒术办事或变神通,但佛陀则要弟子专心修习戒定慧,纵有神通也不在俗人前展示。但当弟子人数众多后,《四分律》卷二十七卷三十南传律藏《大分别》〈波逸提49〉皆记载,有比丘尼习诵各种外道咒术,或以咒术赚钱,因此佛陀制戒禁止比丘尼持诵外道咒术、或以咒术维持生计,同时佛陀也许可以咒语排除于世间的修行的阻碍,例如《四分律》卷二十七:“若诵治毒咒,以护身故,无犯。”、卷三十:“为自护,不以为活命,无犯。南传律藏《大分别》〈波逸提49〉:“学忆持、为守护而学咒文……不犯也”。

南传《长部尼柯耶》第32经阿吒曩胝经中毘沙门天王众发愿守护四众排除恶鬼神造成的障碍,表示若四众需要四天王天守护以避免非人的侵扰时,可以持诵此经,此经的北传译本《长阿含经》卷十二第19经大会经音译四天王天部众的名字,称为结咒。《佛说灌顶经》卷六也以这些名号作为咒语,并解说这咒语是“为诸凡夫(而不是圣者)而演说”,召请四天王天及其降伏的八部众,以排除恶鬼神所扰。实务上,很多护咒的内容即是皈依三宝并召请护法龙天守护。

这些咒语原本的巴利语或梵语都是有实际意涵的,由三宝的真实语或诸天的护持而有其功效,很多译师会义译一遍、音译一遍,而后人常以为音译才是咒语。依《五分律》卷十八等等律制,比丘在接受饮食供养后,要咒愿为施主祈福,说法后也要咒愿回向。《四分律》卷二十一等经律即记载佛陀本人在最初成道,接受商贾供养后,即咒愿回向之:“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义;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九〈六重品37〉第4经等经中佛说咒愿有六德,《杂阿含经》卷四十七第1241经则显示这些回向确实能为施主带来利益。《中阿含经》卷四〈业相应品2〉第20经波罗牢经《中阿含经》卷二十九〈大品1〉第124经八难经等经则表示“有咒说”是世间正见之一。

实务上,除了北传有持咒的行法,南传《大护卫经》 也包含许多经,记载各种护咒。南传比丘在出家、接受布施、诵戒日、结夏安居日等场合有念诵护卫经的传统,许多寺院则将护卫经列入每日的课诵。在家众们则有在各婚丧喜庆场合邀请僧众念诵护卫经祈福回向的习俗,也常见以咒语诵念而修定的方法。南传《弥兰陀王问经》则记载并认可防护咒的使用,显示了上座部佛教自初期即有咒语的使用。《香光庄严》杂志第37期所翻译的〈消灾佛教〉一文,则以学术角度描述当今缅甸寺院持诵咒语的普遍情形。

近年一些学者为了避免迷信的观感,而在重新翻译南传相关经律时将“护卫咒”一词翻译为“护卫经”,虽然古代通常翻译为“咒”。南传寺院通常以巴利语持诵护卫咒,而不是以翻译后的本土语言为主,这和北传的相关行法也有类似处。至于南传有人认为其护咒行法较纯,北传也有人认为其持咒行法较强,这些宗派观点就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咒语是祝福而不是保证,《阿含经》没有否定咒语在世间能有效果,但更强调修习四圣谛而解脱的核心法义,毕竟若因为咒语而增强了贪瞋痴,那离解脱就愈来愈远。像《长阿含经》卷十四第21经梵动经及各律中都禁止比丘以咒术求取名闻利养,现世也有很多沉迷咒术而走上歧路的例子。把握住佛教的核心、勤修戒定慧以求解脱才是最重要的。

诸天愿意帮忙四众排除障碍以利修行,但解脱则必须由行者自己达成。如同本经偈中所说,慈悲能化解诸恶,三宝能化解三毒,善修八正道,才能得到出世间的解脱。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