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63经
如是我闻:
尔时,佛告诸比丘:“我以知见③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云何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不修习三十七道品,不能得漏尽解脱“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④:‘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漏尽解脱。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习ⓑ何等?谓不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⑤、力⑥、觉⑦、道⑧。譬如伏鸡⑨,生子众多,不能随时荫馏ⓒ⑩,消息冷暖⑪,而欲令子以觜⑫、以爪啄卵自生,安隐出㲉⑬,当知彼子无有自力,堪能方便以觜、以爪安隐出㲉。所以者何?以彼鸡母不能随时荫馏[*],冷暖长养子故。
“如是,比丘不勤修习随顺成就,而欲令得漏尽解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何等?谓不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若比丘修习随顺成就者,虽不欲令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所以者何?以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如彼伏鸡善养其子,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正ⓓ复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诸子自能方便安隐出㲉。所以者何?以彼伏鸡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故。
“如是,比丘善修方便,正[*]复不欲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⑭,心得解脱。所以者何?以勤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譬如巧师⑮、巧师弟子,手执斧柯⑯,捉⑰之不已,渐渐微尽手指处现⑱,然彼不觉斧柯微尽而尽处现。
三十七道品修习多修习,自然水到渠成“如是,比丘精勤修习随顺成就,不自知见今日尔所漏尽,明日尔所漏尽,然彼比丘知有漏尽。所以者何?以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譬如大舶,在于海边,经夏六月,风飘日暴⑲,藤缀⑳渐断。
“如是,比丘精勤修习随顺成就,一切结缚、使、烦恼、缠㉑,渐得解脱。所以者何?善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说是法时,六十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令”,宋本作“今”。
ⓑ 宋、元、明三本无“习”字。
ⓒ “馏”,宋本作“留”,元、明二本作“鹨”。[*]
ⓓ “正”,宋本作“政”。[*]
[注解]
① 拘留: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恒河上游西岸,相当于现今的德里所在。又译为“拘楼”、“拘流”。
② 杂色牧牛聚落:地名,是佛陀教化游历最西北端的城市。又译为“调牛聚落”、“调伏駮牛聚落”、“法行城”,音译为“剑磨瑟昙拘楼都邑”、“剑摩瑟昙拘楼都邑”、“劫摩沙住处”。
③ 知见:了知、见到。也就是经文常见的“如实知、如实见”。
④ 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若不精进地依照修法的顺序修习,而只是在心里空想。
⑤ 根:五根。
⑥ 力:五力。
⑦ 觉:七觉分。
⑧ 道:八圣道。
⑨ 伏鸡:孵蛋的母鸡。
⑩ 荫馏:覆盖加温,指孵蛋。
⑪ 消息冷暖:照顾每颗蛋的冷、暖状态。“消”是减少,“息”是生长、增加,“消息”是“(视情况)适当地减少或增加”,引申为“照顾”的意思。
⑫ 觜:嘴。
⑬ 㲉:蛋壳。
⑭ 正复不欲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纵使没有想要断尽烦恼得解脱,自然也会断尽烦恼得解脱。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即使没有生起这样的希求:‘喔,希望我的心以不执著而解脱于诸烦恼。’但他的心以不执著而解脱于诸烦恼。”
⑮ 巧师:工巧之师,指各种手工艺技术巧妙的师傅。
⑯ 斧柯:斧头的握柄。
⑰ 捉:操持使用。
⑱ 渐渐微尽手指处现:斧柄被手指握住的地方会渐渐磨损,久而久之,斧柄上手指的握痕就愈来愈明显。
⑲ 风飘日暴:风吹日晒。
⑳ 藤缀:系住船舶的绳子。呼应下文的“结缚、使、烦恼、缠”。
㉑ 结缚、使、烦恼、缠:结缚、使、缠都是指烦恼。结缚与缠有绑结、系缚、绕捆的意思,使得身心不能解脱;烦恼差使众生不能出离,所以比喻为使。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有同学问:“本经中说‘若比丘修习随顺成就者,虽不欲令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和《杂阿含经》第561、564经所说的‘依(善法)欲断爱’,是否有冲突呢?修行是要依欲断欲,还是要自然成就?”
在修行的开始的确是依(善法)欲断爱,有想要修行的动机,才会修行。本经中所要表达的是只要精进修行于三十七道品,自然能断尽烦恼,纵使没有想断尽烦恼、也会自然断尽烦恼,因此本经并没有要求佛弟子故意不想要断尽烦恼。另一方面,修行的成就也是急不得的,如同佛陀在前面卷九第254经向二十亿耳尊者说的“弹琴喻”:“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CBETA, T02, no. 99, p. 62, c16-18)。有正确的动机、用对了方法后,就日复一日的练习,自然会渐渐开花结果。
“修行”是从作中学,日起有功的。只要按照有效的方法与步骤,每天练习,偶然回头一看,或许会惊喜的发现,原来已经默默前进这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