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7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如是像类声闻尼众住舍卫国王园中。比丘尼众其名曰:纯陀比丘尼、民陀比丘尼、摩罗婆比丘尼、波罗遮罗比丘尼、罗毘迦比丘尼、差摩比丘尼、难摩比丘尼、告难舍瞿昙弥比丘尼、优钵罗色比丘尼、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此等及余比丘尼住王园中。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前后围遶,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说法,示、教、照、喜;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发遣令还。言:“比丘尼!应时宜去。”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诸比丘:“我年已老迈,不复堪能为诸比丘尼说法,汝等诸比丘僧,今日诸宿德上座,当教授诸比丘尼。”

时,诸比丘受世尊教,次第教授比丘尼,次至难陀。尔时,难陀次第应至而不欲教授。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前后围遶,诣世尊所,稽首礼足,乃至闻法,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问尊者阿难:“谁应次至教授诸比丘尼?”

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诸上座次第教授比丘尼,次至难陀,而难陀不欲教授。”

尔时,世尊告难陀言:“汝当教授诸比丘尼,为诸比丘尼说法。所以者何?我自教授比丘尼,汝亦应尔;我为比丘尼说法,汝亦应尔。”

尔时,难陀默然受教。

时,难陀夜过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已,还精舍,衣钵,洗足已,入室坐禅。从禅觉,著僧伽梨将一比丘往诣王园,诸比丘尼遥见尊者难陀来,疾敷床座,请令就座,尊者难陀坐已,诸比丘尼稽首敬礼,退坐一面。尊者难陀语诸比丘尼:“诸姊妹!汝等当问我,今当为汝等说法。汝等解者,当说言解;若不解者,当说不解。于我所说义,若当解者,当善受持;若不解者,汝当更问,当为汝说。”

诸比丘尼白尊者难陀言:“我等今日闻尊者教,令我等问,告我等言:‘汝等若未解者,今悉当问;已解者当言解,未解者当言不解。于我所说义,已解者当奉持,未解者当复更问。’我等闻此,心大欢喜,未解义者,今日当问。”

尔时,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云何?姊妹!于眼内入处观察,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内入处观察,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尊者难陀!我等已曾于此法如实知见,于六内入处观察无我,我等已曾作如是意解:‘六内入处无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应如是解:‘六内入处观察无我。’诸比丘尼!色外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声、香、味、触、法外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尊者难陀!我已曾于六外入处如实观察无我,我常作此意解,六外入处如实无我。”

尊者难陀赞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六外入处无我。’若缘眼、色,生眼识,彼眼识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彼意识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已曾于此六识身如实观察无我,我亦常作是意解,六识身如实无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六识身如实无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彼触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彼触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已曾于此六触观察如实无我,我亦常如是意解,六触如实无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当如实观察:‘于六触身如实无我。’缘眼、色,生眼触,三事和合触,触缘受,彼触缘受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彼受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等曾于此六受身如实观察无我,我亦常作此意解,六受身如实无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受身如实无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触缘想,彼想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触缘想,彼想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想身如实观察无我,我亦常作此意解,六想身如实无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想身如实无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思,彼思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缘思,彼思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思身如实观察无我,我常作此意解:‘此六思身如实无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思身如实无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爱,彼爱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缘爱,彼爱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爱身如实观察无我,我常作此意解:‘此六爱身如实无我。’”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此六爱身如实无我。’姊妹!譬因膏油、因,灯明得;彼油无常,炷亦无常,火亦无常,亦无常。若有作是言:‘无油、无炷、无火、无器,而所依起灯光,常、恒、住、不变易。’作是说者,为等说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缘油、炷、器然灯,彼油、炷、器悉无常;若无油、无炷、无器,所依灯光亦复随灭、息、没、清凉、真实。”

“如是,姊妹!此六内入处无常。若有说言:‘此六内入处因缘生喜乐,常、恒、住、不变易、安隐。’是为等说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等曾如实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缘法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清凉、真实。”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静、清凉、真实。’诸姊妹!譬如大树根、茎、枝、叶,根亦无常,茎[*]、枝、叶皆悉无常。若有说言:‘无彼树根、茎[*]、枝、叶,唯有其影常、恒、住、不变易、安隐者,为等说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如彼大树根、茎、枝、叶,彼根亦无常,茎、枝、叶亦复无常,无根、无茎、无枝、无叶,所依树影,一切悉无。”

“诸姊妹!若缘外六入处无常,若言外六入处因缘生喜乐,常恒、住、不变易、安隐者,此为等说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义如实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静、清凉、真实。”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于此义当如实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灭、清凉、真实。’诸姊妹!听我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譬如善屠牛师、屠牛弟子手执利刀,解剥其牛,乘间而剥,不伤内肉、不伤外皮,解其肢节筋骨,然后还以皮覆其上。若有人言:‘此牛皮肉全而不离。’为等说不?”

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彼善屠牛师、屠牛弟子手执利刀,乘间而剥,不伤皮肉,肢节筋骨悉皆断截,还以皮覆上,皮肉已离,非不离也。”

“姊妹!我说所譬,今当说义。牛者譬人身色,如箧毒蛇经广说。”

“肉者谓内六入处,外皮者谓外六入处,屠牛者谓学见迹,皮肉中间筋骨者谓贪、喜俱,利刀者谓利智慧。多闻圣弟子以智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使、烦恼、上烦恼。是故,诸姊妹!当如是学:‘于所可乐法,心不应着,断除贪故;所可瞋法,不应生瞋,断除瞋故;所可痴法,不应生痴,断除痴故。于五受阴,当观生灭;于六触入处,当观集灭;于四念处,当善系心。住七觉分,修七觉分已,于其欲漏,心不缘著,心得解脱;于其有漏,心不缘著,心得解脱;于无明漏,心不缘著,心得解脱。’诸姊妹!当如是学。”

尔时,尊者难陀为诸比丘尼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眷属围遶,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乃至为佛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诸比丘:“譬如明月十四日夜,多众观月,为是满耶?为未满耶?当知彼月未究竟满。如是,善男子难陀为五百比丘尼正教授、正说法,于其解脱犹未究竟。然此等比丘尼命终之时,不见一结不断,能使彼还生于此世。”

尔时,世尊复告难陀:“更为诸比丘尼说法。”

尔时,尊者难陀默然奉教,夜过晨朝,持钵入城乞食,食已,乃至往诣王园,就座而坐,为诸比丘尼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复于异时与五百比丘尼前后围遶,往诣佛所,稽首礼足,乃至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诸比丘:“譬如明月十五日夜,无有人疑月满不满者,然其彼月究竟圆满。如是,善男子难陀为诸比丘尼说如是正教授,究竟解脱;若命终时,无有说彼道路所趣,此当知即是苦边。”是为世尊为五百比丘尼第一果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阿”,大正藏原为“陀”,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阿”。

“摩诃波阇波提”,巴利本 Mahāpajāpatī。

“迈”,宋、元、明三本作“遂”。

“难陀”,巴利本作 Nandaka。

“梨”,明本作“黎”。

“座”,大正藏原为“坐”,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宋、元、明三本无“亦”字。

宋、元、明三本无“法”字。[*]

“茎”,宋、元、明三本作“茎[干-木+禾]”。[*]

宋、元、明三本无“处”字。

大正藏无“常”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法缘”,宋、元、明三本作“缘法”。

“肢”,大正藏原为“枝”,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肢”。

“肢”,大正藏原为“枝”,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肢”。

“往”,明本作“住”。

“授”,大正藏原为“受”,今依据明本改作“授”。

[注解]

像类:种类。

声闻:从佛听法而修行的佛弟子。另译为“弟子”。

尼众:即“比丘尼众”。比丘尼是出家受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的女子。

王园:佛陀的道场之一,由波斯匿王所建,在舍卫城东南,祇树给孤独园附近。

纯陀:比丘尼名,家人因瘟疫而都过世后成为乞丐,后来受到比丘尼施食,感佩比丘尼的庄严而出家。

民陀:比丘尼名,是释迦族人,在佛陀回国说法时皈依三宝,后来出家。

摩罗婆:比丘尼名,佛陀称赞她“修习无愿,心恒广济”。又译为“末腊婆”、“末那婆”。

波罗遮罗:比丘尼名,是舍利弗的妹妹。又译为“优波遮罗”、“优波折罗”。

阿罗毘迦:比丘尼名,未出家前是阿罗毘国的公主。又译为“旷野”、“尸罗”。

差摩:比丘尼名,佛陀称赞她是比丘尼中“智慧聪明”第一。又译为“谶摩”。

告难舍瞿昙弥:比丘尼名,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应为“吉离舍瞿昙弥”的讹误。未出家前,父母、丈夫、几个儿子都死了,伤心过度而几乎疯了,直到遇见佛陀为她说法,领悟四圣谛,证得初果,而从佛出家。佛陀称赞她“持律第一”。又译为“机梨舍瞿昙弥”、“瘦瞿昙弥”、“基利施”。

优钵罗色:比丘尼名,即“莲华色比丘尼”。未出家前,原为王舍城人,婚后曾生一女。因发现丈夫与母亲私通,故离家至波罗㮈城,另嫁一长者,长者至外地经商娶妾回家,才知所娶的妾是莲华色的女儿。莲华色深感命运悲凉,自暴自弃而做妓女,以美丽闻名。直至听闻目犍连尊者说法,而归信佛教,依大爱道比丘尼出家。佛陀称赞她“神足第一,感致诸神”。又译为“优钵华色”、“优波罗”。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名,即“大爱道比丘尼”,是佛陀未出家前的姨妈,也是佛陀母亲难产去世后的养母。她坚持要出家,并由阿难再三向佛陀要求,成为第一位出家的比丘尼。又译为“大爱道瞿昙弥”、“憍昙弥”。其中“瞿昙”是佛陀俗家的姓,“瞿昙弥”为“瞿昙”的女声,是释迦族女子的通称,在佛经中“瞿昙弥”常特指大爱道比丘尼。佛陀称赞她“久出家学,国王所敬”第一。

围遶:围绕。

示、教、照、喜:佛陀教化众生的四种方式,又称为“示、教、利、喜”,即开示(示)、教导(教)、鼓励(利)、使欢喜(喜)。与“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同义。

应时宜去:是回去的时候了。

宿德:资深且德高望重的。

上座:对出家年数较多者的尊称,又译为“长老”。按刚出家至出家九年称“下座”,出家十年至十九年称“中座”,二十年至四十九年称“上座”,五十年以上称“耆旧长老”。

阿难:比丘名,以“多闻第一”闻名。“阿难”是“阿难陀”的简称。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担任佛陀侍者达二十五年。

默然:沉静无声。

晨朝:约早上六点到九点。

举:拿起。“举衣钵”在这里指收拾衣钵。

僧伽梨:三法衣中的大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中最正式的。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所必须穿着。

将一比丘:带着一位比丘。出家众若为异性说法,必须找人作伴以避嫌。“将”是“率领”的意思,读音同“匠”。

内入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感官犹如外境进入身心的管道,因此称为六内入处。也称为六入处、六根。

如实知见:如其原貌地了知;契合真理地了知、见到。又译为“如实知、如实见”。

意解:理解。

外入处:色、声、香、味、触、法。因为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内入处)相对,而称为六外入处。又称为六境、六尘。

六识身:六个识的种类:眼识(视觉)、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里的“身”是指种类、集合,只是虚拟的比喻,而不是指身体。

六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里的“触”特指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进而能生起其它心理运作,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根、光线、眼识,三者接触而为“眼触”,依着眼触而生起受、想、行等心理运作。

六触身:六个触的种类:眼触(眼根、影像、视觉,三者接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六受身:六个受的种类:眼触生受(眼触缘生的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意触生受。

六想身:六个想的种类:眼触生想(眼触缘生的取相)、耳触生想、鼻触生想、舌触生想、身触生想、意触生想。

六思身:六个思的种类:眼触生思(眼触缘生的思惟)、耳触生思、鼻触生思、舌触生思、身触生思、意触生思。

六爱身:六个爱的种类:眼触生爱(眼触缘生的喜爱)、耳触生爱、鼻触生爱、舌触生爱、身触生爱、意触生爱。

炷:油灯的灯心。

然:同“燃”。

器:容器。

等说:正确的说法。

灭、息、没:尽灭、寂止、灭没。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

彼彼:那些;一一。

麁:“粗”的异体字,容易辨识者。

箧毒蛇经:《杂阿含经》卷四十三第1172经,以箱中的四条毒蛇譬喻人身的地、水、火、风四大,如果毒蛇逃出箱子可能杀了主人,如同人体四大出问题则非死即伤。

广说:详细说明。

学见迹:已见圣道足迹的有学人(初果至三果的圣者)。又译为“学迹”。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行道的有学人”。

贪、喜俱:伴随着贪欲、喜爱。

结、缚、使:结使、系缚、驱使,这三者都是指“烦恼”。

上烦恼:粗重的烦恼,例如贪欲、瞋恚、愚痴、我慢、疑惑等烦恼。

缠:缠缚,指“烦恼”。

五受阴:色、受、想、行、识合称“五阴”,有执著的五阴,又称为“五受阴”。参见《杂阿含经》卷二第55、58经。又译为“五盛阴”、“五取蕴”。

六触入处:由“六触”进入身心的管道,常特指六触使人心意动摇、产生贪爱的过程、时空、或情境。六触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里的“触”特指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是十二因缘之一。

四念处:专注于当前的四种目标之一:(1)身念处、(2)受念处、(3)心念处、(4)法念处。

善系心:让自己的心念安住。

七觉分:觉悟的七个要素:(1)念觉分、(2)择法觉分、(3)精进觉分、(4)喜觉分、(5)轻安觉分、(6)定觉分、(7)舍觉分

欲漏:欲贪引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其中“漏”是“烦恼”的意思。此经中的欲漏、有漏、无明漏统称“三漏”。

有漏: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无明漏:无明的烦恼;没有智慧、让众生不能出离生死的烦恼。

不见一结不断:没见到任何一个(能让人还生于欲界的)烦恼还没断的。

无有说彼道路所趣:没有人能说他们(究竟解脱的比丘尼)将投生在哪一道(因为已出脱轮回)。

苦边:苦的尽头。

授第一果记:记说为最高成就者,即“阿罗汉”。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本经中佛陀要求资深的比丘轮流为比丘尼说法,轮到难陀尊者教导比丘尼时,一开始他并不愿意教,这可能是因为比丘会尽量避免接近女众,难陀当时或许有这个坚持。
  • 后世常拿刀、剑譬喻智慧能斩断烦恼,本经中“利刀者谓利智慧”可能是这类的譬喻在《阿含经》中的出处。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