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81经
如是我闻:
时,有萦发目揵连③出家来诣佛所,共相问讯④,问讯已,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萦发目揵连:“汝从何来?”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我从彼众多种种异道沙门、婆罗门、遮罗迦⑤出家,集会未曾讲堂听法,从彼林来。”
佛告萦发目揵连:“汝为何等福力故⑥,从彼众多种种异道沙门、婆罗门、遮罗迦出家所听其说法?”
萦发目揵连言:“我试ⓐ听其竞胜论义福利,听其相违反论议福利故⑦。”
佛告目揵连:“长夜久远,种种异道沙门、婆罗门、遮罗迦出家竞胜论议,相违反论议福利,迭ⓑ相破坏⑧。”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瞿昙!为诸弟子说何等法福利,令彼转为人说,不谤如来,不增不减,诚说、法说、法次法说⑨,无有余人能来ⓒ比挍⑩、难诘、诃责?”
佛告目揵ⓓ连:“明⑪、解脱果报福利,为人转说者,不谤如来,不乖⑫其理,法次法说,无有能来比挍、难诘、嫌责。”
六触入处律仪→三妙行→四念处→七觉分萦发目揵连白佛言:“瞿昙!诸弟子有法,修习多修习,令明、解脱福利满足者不?”
佛告萦发目犍连:“有七觉分,修习多修习,明、解脱福利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有法修习,能令七觉分满足不?”
佛告萦发目揵连:“有四念处,修习多修习,能令七觉分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复有法修习多修习,令四念处满足不?”
佛告萦发目揵连:“有三妙行⑬,修习多修习,能令四念处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复有法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不?”
佛告目揵连:“有六触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云何六触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
佛告目揵连:“若眼见适意、可爱念、能长养⑭欲乐、令人缘著之色,彼比丘见已,不喜、不赞叹、不缘、不着、不住;若眼见不适意、不可爱念、顺于苦觉之色,诸比丘见已,不畏、不恶、不嫌、不恚。于彼好色⑮,起眼见已,永不缘著;不好色,起眼见已,永不缘著;内心安住不动,善修解脱,心不懈倦。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如是于六触入处ⓔ修习多修习,满足三妙行。
“云何修三妙行,满足四念处?多闻圣弟子于空闲处、林中、树下,作如是学、如是思惟:‘此身恶行,现世、后世必得恶报。我若行身恶行者,必当自生厌悔,他亦嫌薄,大师⑯亦责,诸梵行者亦复以法而嫌我;恶名流布,遍于诸方,身坏命终,当堕地狱。’于身恶行,见现世、后世如是果报,是故除身恶行,修身妙行,口、意恶行亦复如是。是名修习三妙行已,得四念处清净满足。
“云何修四念处,得七觉分满足?目揵连!比丘如是顺身身观住⑰,彼顺身身观住时,摄ⓕ念安住不忘,尔时方便⑱修习念觉分⑲;方便修习念觉分已,得念觉分满足,于彼心念选择于法,觉想思量,尔时方便修习择法觉分⑳;方便修习择法觉分已,逮得择法觉分满足。选择彼法,觉想思量。方便修习精进觉分㉑;方便修习精进觉分已,逮得精进觉分满足。勤精进已,生欢喜心,尔时修习方便欢喜觉分㉒;修习欢喜觉分已,逮得欢喜觉分满足。心欢喜已,身心止息,尔时修习猗息觉分㉓;修习猗息觉分已,逮得猗息觉分满足。身心息已,得三摩提㉔,尔时修习定觉分㉕,修习ⓖ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谓一其心,贪忧灭息,内身㉖行舍,方便修习舍觉分㉗;方便修习舍觉分已,逮得舍觉分清净满足。受、心、法念处,亦如是说。如是修习四念处,七觉分满足。
“云何修习七觉分,明、解脱满足?目揵连!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离欲、依灭舍,于进趣修念觉分,逮得明、解脱清净满足。乃至修习舍觉分,亦如是说,是名修习七觉分已,明、解脱清净满足。如是,目揵连!法法相依ⓗ㉘,从此岸㉙而到彼岸㉚。”
说是法时,萦发目揵连远尘离垢㉛,得法眼净㉜。时,萦发目揵连见法、得法、知法、入法㉝,度诸疑惑,不由于他,于诸法、律得无所畏㉞。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㉟白佛言:“我今宁得于正法、律㊱出家,得具足比丘分不?”
佛告目揵连:“汝今已得于正法、律出家,具足得比丘分,得出家已,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罗汉。”
[校勘]
ⓐ “试”,明本作“拭”。
ⓑ “迭”,宋、元、明三本作“递”。
ⓒ “来”,宋本作“求”。
ⓓ 大正藏无“揵”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大正藏无“处”字,今依据前后文补上。
ⓕ “摄”,宋、元、明三本作“系”。
ⓖ “习”,明本作“息”。
ⓗ “依”,大正藏原为“律”,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依”。
[注解]
① 王舍城:中印度摩羯陀国的首都。
② 迦兰陀竹园:佛陀的道场之一,为迦兰陀长者所拥有的竹林中所建立的道场,是佛教最早盖的寺院。又译为“竹林加兰哆园”、“竹林精舍”。
③ 萦发目揵连:将头发盘绕在头上的一位外道,叫目揵连。这个人并不是佛弟子大目揵连尊者。
④ 问讯:问候请安。
⑤ 遮罗迦:居无定所的游行僧。
⑥ 汝为何等福力故:你是为了什么利益(而去听这些外道说法)?
⑦ 我试听其竞胜论义福利,听其相违反论议福利故:我是为了试着听他们互相竞争求胜的论说以获得利益,听他们彼此交锋的论说以获得利益(而去听这些外道说法)。
⑧ 迭相破坏:互相攻击。
⑨ 法次法说:依著一个法、下一个法(次法)合于顺序的说;指所说是正确的。
⑩ 比挍:比试、较量。
⑪ 明:智慧;彻底明白佛法。“无明”的对称。
⑫ 乖:违背。
⑬ 三妙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即善的行为、言语、意念(动机)。又译为“三善行”。
⑭ 长养:生长、滋养。
⑮ 好色:美好的色境。
⑯ 大师:在经中通常指佛陀。
⑰ 顺身身观住:即“身念处”,正念安住在身体上,觉知当下的身体状态或本质。
⑱ 方便:努力;采用方法以达成目标。
⑲ 念觉分:专注清楚,修习四念处。其中“念”是专注清楚,“觉”即觉悟,“分”即部分、分支。“念觉分”即“觉悟的念的要素(部分)”,由修习四念处而成。
⑳ 择法觉分:以智慧明辨、拣择各种法。
㉑ 精进觉分:勇猛精勤修行。
㉒ 欢喜觉分:修行让烦恼减轻而心生欢喜。
㉓ 猗息觉分:身心轻安、平静。又译为“猗觉分”、“除觉分”、“轻安觉分”。
㉔ 三摩提: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又译为“三昧”、“三摩地”,义译为“等持”。
㉕ 定觉分:入定而不散乱。
㉖ 内身:自身以内。
㉗ 舍觉分:心平等、寂静,而能舍离。
㉘ 法法相依:法和法之间是环环相扣的。
㉙ 此岸:生死流转。
㉚ 彼岸:涅槃。
㉛ 远尘离垢:远离尘垢。尘垢在此特指“见惑”(见道所断的惑),基于四圣谛的正见断了见惑,称作“得法眼净”,证得初果。
㉜ 法眼净:清楚明白地见到真理(四圣谛)。初果圣者即有法眼净。
㉝ 见法、得法、知法、入法:看见(理解)了正法、证得了正法、了知了正法、悟入了正法。形容证初果者对正法体悟的情境。
㉞ 度诸疑惑,不由于他,于诸法、律得无所畏:超越了疑惑,自证自知而不会人云亦云,信受众多佛法、戒律而没有任何畏惧。
㉟ 合掌:双手在胸前合而为一,表示恭敬。又译为“合十”、“叉手”、“叉十”。
㊱ 法、律:佛法、戒律。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本经中佛陀开示如何从六触入处律仪下手,依次满足三妙行、四念处、七觉分以至于明、解脱的方法。其中六触入处律仪→三妙行→四念处的次第,等同于《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24经:“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CBETA, T02, no. 99, p. 175, a7-8)
- 除了从六触入处律仪下手外,由《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第810经可知,也可从安那般那念(观呼吸)开始,以达到四念处、七觉分的满足,乃至于明、解脱。因此可说有以下两种的入门:
- 《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81经:六触入处律仪→三妙行→四念处→七觉分→明、解脱
- 《杂阿含经》卷二十九第810经:安那般那念→四念处→七觉分→明、解脱
前者即在日常行住坐卧时都可以修行不放逸,后者即是在打坐时专心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