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8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所取法随生味着、顾念、心缚其心驱驰,追逐名色 ,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触缘,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譬大树根干、枝条、柯叶、华果,下根深固,壅以粪土,溉灌以水,彼树坚固,永世不朽。如是,比丘!于所取法随生味着、顾念、心缚,其心驱驰,追逐名色,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若于所取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厌观,心不顾念,无所缚著,识则不驱驰、追逐名色,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则纯大苦聚灭,犹如种树,不随时爱护令其安隐,不壅粪土,不随时溉灌,冷暖不适,不得增长;若复断根、截枝,段段斩截,分分解析,风飘日炙,以火焚烧,烧以成粪,或飏以疾风,或投之流水。比丘!于意云何?非为彼树断截其根,乃至焚烧,令其磨灭,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耶?”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于所取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不生顾念,心不缚著,识不驱驰、追逐名色,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心缚”,大正藏原为“缚心”,今依宋、元、明三本改作“心缚”。

“恼、苦”,宋、元、明三本作“苦、恼”。

“如是如是”,大正藏原为“如是”,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将“如是”补上。

“喜”,大正藏原为“善”,今依据前后文改作“喜”。

[注解]

所取法:所会执著的事物。可参考《杂阿含经》卷九第240经:“云何所取法?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所取法。云何取法?谓欲贪,是名取法。”(CBETA, T02, no. 99, p. 58, a3-5)

驱驰:奔走。

名色:即色、受、想、行、识五阴。其中“名”是“受、想、行、识”四阴,即所有心理的运作,没有形体而只能用名字来诠释,因此称作“名”;“色”即色阴,也就是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如何看待所会执著的事物?

上一经及本经说明,若对于事物起贪爱执著的心,身心的运作让感官(“六入处”)起作用,感官接“触”外境后,产生了觉“受”,觉受可能导致贪“爱”,因贪爱而执“取”,因执取而“有”身、口、意的造作,因此“生”起后续的身心变化以及“苦”。

若能善加修行无常观、生灭观、无欲观、灭观、厌观,则这一串产生苦的因缘即不生。实修上,这些观法可以各用一炷香的时间打坐思惟,例如打坐观身、受、心等等,由粗至细地观察身心的无常,也可以日日修习并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观照。

  • 本经与十二因缘的对应

本经经文中“若于所取法随生味着、顾念、心缚”是在没有智慧之下的造作,可约略对应到十二因缘的 (1) 无明及 (2) 行;“其心驱驰,追逐名色”可约略对应到 (3) 识及 (4) 名色;接下来的“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即是十二因缘剩下的各支。

  • 当下的十二因缘,有什么生活上的例子?
  1. 无明:没有智慧、看不清真相;
  2. 行:任何一个动作行为或意念;
  3. 识:识知;
  4. 名色:外观;
  5. 六入处:眼睛;
  6. 触:眼识看到外观;
  7. 受:觉得好看;
  8. 爱:贪爱所看到的;
  9. 取:执取要继续看;
  10. 有:有了要继续看的业力;
  11. 生:产生执取好看的身心;
  12. 老死:结束。

[进阶辨正]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