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8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①未成正觉②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③,生如是念:‘世间难入④,所谓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迁⑤、若受生,然诸众生,生、老、病ⓐ、死,上及所依⑥,不如实知。’
“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缘故生有⑦?’即正思惟⑧,起无间等⑨,知:‘有有故生有,有缘故生有⑩。’
“复思惟:‘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缘故有有⑪?’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知:‘取有故有有,取缘故有有。’
“又作是念:‘取复何缘?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缘故取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知:‘取法味着、顾念、心缚,爱欲增长,彼爱有故取有;爱故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诸比丘!于意云何?譬如缘膏油及炷,灯明得烧,数增油、炷,彼灯明得久住不?”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诸比丘!于色取味着、顾念、爱缚增长;爱缘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我时复作是念:‘何法无故无此老、病、死?何法灭故老、病、死灭?’即正思惟,起如实无间等:‘无生则无老、病、死,生灭故则老、病、死灭。’
“复作是念:‘何法无故无生?何法灭故生灭?’即正思惟,起如实无间等:‘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
“又复思惟:‘何法无故有无?何法灭故有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观:‘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
“又作是念:‘何法无故取无?何法灭故取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观:‘所取法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不缚著,爱则灭;彼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诸比丘!于意云何?譬如油、炷然灯,若不增油治炷,非彼灯明未来不生ⓑ、尽、磨灭耶?”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如是,诸比丘!于所取法观察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不缚著,爱则灭;爱灭则取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大正藏无“病”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生”,宋、元、明三本作“生法”。
ⓒ 大正藏无“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注解]
① 宿命:过去世,在这里特指这辈子过去的事。
② 成正觉:成佛。其中“正觉”指佛的真正觉悟的智慧。
③ 禅思:独坐而专心思惟。
④ 世间难入:世间陷于苦难。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已陷入实在苦难的世间”。
⑤ 迁:去世;往生。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去世”。
⑥ 生、老、病、死,上及所依:生、老、病、死的之前以及其原因。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老、死苦的出离”。
⑦ 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缘故生有:有了什么事物,因此而有“生(出生)”?缘于什么事物,因此而有“生(出生)”?此句中的“有”是动词,指存在,“生”是名词,指十二因缘的第十一支。(为协助读者理解,这几段经文中十二因缘的名词以底线标示。)
⑧ 正思惟:正确地思惟;如理地思惟。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理作意”。
⑨ 无间等:洞察。没有任何间隔、差距地以智慧观察。又译作“现观”。
⑩ 有有故生有,有缘故生有:有了“有(生命的存在)”因此而有“生(出生)”,缘于“有(生命的存在)”因此而有“生(出生)”。此句中第一、四个“有”是名词,指十二因缘的第十支,第二、三、五个“有”是动词,指存在,“生”是名词,指十二因缘的第十一支。
⑪ 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缘故有有:有了什么事物,因此而有“有(生命的存在)”?缘于什么事物,因此而有“有(生命的存在)”?
[对应经典]
-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因缘相应12〉第10经大释迦牟尼瞿昙经。
-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因缘相应12〉第53经结(之一)经。
-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因缘相应12〉第54经结(之二)经。
- 《杂阿含经》梵文残卷 SF 152。
- 吉尔吉斯手抄本《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Sbv (Gnoli 1977:127)。
[读经拾得]
本经记载佛陀逆观十二因缘的第八支至十二支:
佛陀在未成佛前,静坐观察什么是生、老、病、死的原因?
佛陀洞察到“有”(生命的存在、积集的善恶业)是生、老、病、死的原因。
佛陀接着观察什么是“有”的原因?
佛陀洞察到“取”(执取)是“有”的原因。
佛陀接着观察什么是“取”的原因?
佛陀洞察到“爱”(贪爱)是“取”的原因。
因此如果真能没有贪爱,就不再有执著,也就不会积集业力而导致后续的身心运作甚至下一世的出生,自然就能解脱身心的苦及下一世的轮回了。
知道是什么是贪爱的原因,也较有机会断除贪爱,在第287经中佛陀即进一步分析什么是贪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