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8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

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广说。

“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当知,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流清净,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丰乐安隐,人民炽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故”,大正藏原为“古”,今依据高丽藏改作“故”。

[注解]

齐识而还:追查生命的缘起,到“识”的界限而返回;从“名色”追查到“识”后就折返回“名色”;只是“老死”到“识”的范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识转回,往前不超越名色,就这个范围而生、老、衰、死、再生”。这是因为“识”和“名色”辗转相依,成为一个循环,可参考本卷第288经所解释的“识缘名色[……]展转相依,而得生长”,以及卷二第39经所说的“四识住”。

古仙人道:过去的诸佛所走过的道路。

迳:小路,通“径”。

道迹:途径。

八圣道:迈向解脱的八个正确途径;圣者的道路。又译为“八正道”。

正见:正确的见解;布施是善的、咒愿(祝福)是善的、供养是善的、有善行恶行、有善恶业报、有轮回、有父母(要孝顺)、有众生轮回受生(非断灭见)、有办法证得涅槃,以及四圣谛等出世间的智慧。

正志:正确的意向;离于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又译为“正治”、“正思”、“正思惟”。

正语:正确的言语;不说妄语、恶口、两舌、绮语。

正业:正确的行为;不做杀生、偷盗、邪淫的事。

正命:正当的谋生;以不违背佛法的方式取得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正方便:正确的努力;已生的恶令断,未生的恶令不起,未生的善令生,已生的善令增长。另译为“正精进”、“正勤”。

正念:正确的专注;清澈的觉知。

正定:正确的禅定。

自知自觉:亲自证知、亲自觉悟。

等正觉:完全契于真理、遍于一切的觉悟。另译作“正遍知”。

优婆塞:在家的男性佛教徒。

优婆夷:在家的女性佛教徒。

外道:佛教以外的宗教。另译作“异学”。

四众:比丘(受完整出家戒律的男子)、比丘尼(受完整出家戒律的女子)、优婆塞(在家的男性佛教徒)、优婆夷(在家的女性佛教徒)。

正向:正确地趣向涅槃。

信乐:确信和爱乐。

知法善:知道佛法的完善。

多所饶益:很有帮助。

开示显发:揭开、展示、显现、发扬。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追查生老病死的原因,追查到识

佛陀在未成佛前,静坐观察什么是老、病、死的原因?

佛陀洞察到有“生”(出生),才会有老、病、死。

什么是“生”的原因?“有”(生命的存在、积集的善恶业)。

什么是“有”的原因?“取”(执取)。

什么是“取”的原因?“爱”(贪爱)。

什么是“爱”的原因?“受”(感受)。

什么是“受”的原因?“触”(感官、外境、识的接触)。

什么是“触”的原因?要有“六入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可对外境反应的感官)。

什么是“六入处”的原因?有“名色”(五阴,包含认知的对象)则六入处才能起作用。

什么是“名色”的原因?“识”(识知、觉知)能引生五阴。

  • 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追查到“识”就难以突破了,经中形容为“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这是因为如本卷第288经所述的“识”和“名色”辗转相依,成为一个循环,追查“名色”的原因找到“识”,追查“识”的原因又找到“名色”。

若只问“何法有故因缘有?”,单看“有”这一边,就容易误以为“识”是究竟、无法超越“识”。这也就是轮回会一直延续下去没有尽头的现象:只要有身心的运作(名色)就会继续增长攀缘的觉知(识),只要有攀缘的觉知就会产生更多身心的运作,因此“识”和“名色”辗转相生、没有尽头。

但佛陀毕竟不是省油的灯,不执著在“有”这一边,进一步思惟:“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如何才能把这些都灭掉,以解脱轮回?这次佛陀突破了“识”,发现“识”和“名色”辗转相依的循环是由“造业”(“行”)而来。要如何灭“行”呢?就是要灭除“无明”。

回到《杂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