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288经
如是我闻:
尔时,尊者舍利弗晡时④从禅觉,诣尊者摩诃拘𫄨罗,共相问讯庆慰ⓑ⑤已,于一面坐。语尊者摩诃拘𫄨罗:“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
尊者摩诃拘𫄨罗语尊者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尊者舍利弗问尊者摩诃拘𫄨罗:“云何?尊者摩诃拘𫄨罗!有老不?”
答言:“有。”
尊者舍利弗复问:“有死不?”
答言:“有。”
复问:“云何?老死自作⑥耶?为他作⑦耶?为自他作⑧耶?为非自非他无因作⑨耶?”
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生缘故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他无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⑩。”
复问:“彼识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非他无因作?”
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缘ⓖ名色生。”
尊者舍利弗复问:“识与名色相依而生长尊者摩诃拘𫄨罗!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⑪,此义云何?”
尊者摩诃拘𫄨罗答言:“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⑫,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尊者摩诃拘𫄨罗!世尊声闻中,智慧明达,善调无畏,见甘露法⑬,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证⑭者,谓尊者摩诃拘𫄨罗,乃有如是甚深义辩,种种难问,皆悉能答,如无价宝珠,世所顶戴,我今顶戴尊者摩诃拘𫄨罗亦复如是。我今于汝所,快得善利⑮,诸余梵行数诣其所,亦得善利,以彼尊者善说法故。我今以此尊者摩诃拘𫄨罗所说法故,当以三十种赞叹称扬随喜。”
尊者摩诃拘𫄨罗说:“老死厌患、离欲、灭尽,是名法师;说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厌患、离欲、灭尽,是名法师;若比丘于老死厌患、离欲、灭尽向,是名法师;乃至识厌患、离欲、灭尽向⑯,是名法师;若比丘于老死厌患、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⑰,是名法师;乃至识厌患、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法师。”
尊者摩诃拘𫄨罗语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于世尊声闻中,智慧明达,善调无畏⑱,见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证者,谓尊者舍利弗,能作如是种种甚深正智之问,犹如世间无价宝珠,人皆顶戴,汝今如是,普为一切诸梵行者之所顶戴、恭敬、奉事。我于今日快得善利,得与尊者共论妙义。”
时,二正士更相随喜,各还所住。
[校勘]
ⓐ “摩诃拘𫄨罗”,巴利本作 Mahākoṭṭhita。
ⓑ “慰”,宋、元、明三本作“慰慰”。
ⓒ “与”,元、明二本作“以”。
ⓓ “自”,宋、元、明三本作“自作”。
ⓔ “然”,宋、元、明三本作“然后”。
ⓕ “非自他作”,宋、元、明三本作“非自非他”。[*]
ⓖ “缘”,大正藏原为“增”,今依据元、明二本改作“缘”。
[注解]
① 舍利弗:比丘名,以“智慧第一”闻名。又译为“舍利子”,因为他的母亲名叫“舍利”。
② 摩诃拘𫄨罗:比丘名,佛陀称赞他“得四辩才,触难答对”第一。他是舍利弗的舅舅,从佛出家前又被称为“长爪梵志”。“摩诃”为音译,义译为“大”,加在人名前可作尊称,例如用以和资历较浅的同姓名人士区分。
③ 耆阇崛山:为音译,义译为“灵鹫山”,因山顶似鹫头、且山中多鹫而得名。位于摩竭提国王舍城东北角。
④ 晡时:黄昏时分,约下午三点至五点多。
⑤ 庆慰:庆贺慰问。
⑥ 自作:自己所作。指世间苦乐等一切,都是我自己所作的。例如“常见论”执著认为常住不变的“我”造作了一切。
⑦ 他作:他人所作。指世间苦乐等一切,都是他人(例如造物主大梵天)所作的。例如执著认为大梵(造物主、大我)创造一切。
⑧ 自他作:部分是自己所作,部分是他人所作。
⑨ 非自非他无因作:不是自己所作、不是他人所作,没有原因而自然发生。
⑩ 彼名色缘识生:那“名色”是缘起于“识”而产生的;“识”是“名色”的原因、条件。
⑪ 名色缘识:有“名色”,因此而有“识”;“名色”是“识”的原因、条件。就六根来看,因为应对了六境(在名色的范畴内),六识才会产生。从人身来看,因为有身心(在名色的范畴内),六识才能增长。
⑫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犹如三支芦苇立在空地上,彼此支撑,才能直立。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譬如两芦束,相互依持则能直立”。
⑬ 甘露法:用甘露(不死药)譬喻佛所教授的解脱法门;又作甘露法门、甘露门。
⑭ 具足身作证:具备满足,亲身体证。
⑮ 快得善利:真是受益良多。
⑯ 灭尽向:即“向灭尽”,朝向灭除烦恼、生死。
⑰ 心善解脱:心彻底地解脱。
⑱ 善调无畏:善于调伏,无所畏惧。
[对应经典]
-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因缘相应12〉第67经芦束经。
- 《杂阿含经》梵文残卷 SF 155。
[读经拾得]
识与名色彼此“展转相依,而得生长”,表示身心的运作(名色)会增长觉知(识),而觉知也会产生更多的身心运作,因此识和名色辗转相生没有尽头。
这个现象在卷二第39经中,将识比喻为种子,种在色、受、想、行的土壤中,如果再加上贪喜、像水一般地灌溉润泽,识就会愈长愈大。
举例而言,一个学生在没看过金庸小说之前,不会对金庸小说有特别的感觉。但看了一部金庸小说,上瘾了,就想要看更多的金庸小说,对小说的偏好和读小说的行为像滚雪球般,最后成为金庸小说迷。在这个例子中,读小说的身心运作增长了对于小说的喜爱及觉知,对小说的喜爱及觉知又促成更多读小说的身心运作。对金庸小说的识(觉知)在读小说的色、受、想、行当中,由于有贪喜,就“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看电影也是如此,本来没有特别想看电影的人,可能在看了一部特定类型的片子后有了喜好,就想看更多该类型的片子,终于培养出对于该类电影的嗜好。
除了生活中的例子,在巨观上来看,识与名色的辗转相生也造成了难以止尽的生死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