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308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天、世人于色染著爱乐住,彼色若无常、变易、灭尽,彼诸天、人则生大苦;于声、香、味、触、法染著爱乐住,彼法变易、无常、灭尽,彼诸天、人得大苦住。
“如来于色、色集①、色灭②、色味③、色患④、色离⑤如实知,如实知已,于色不复染著爱乐住,彼色变易、无常、灭尽,则生乐住⑥;于声、香、味、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复染著爱乐住,彼色变易、无常、灭尽,则生乐住。所以者何?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此受ⓐ集、此受灭、此受味ⓑ、此受患、此受离如实知,于彼色因缘生厄碍、厄碍尽已⑦,名无上安隐涅槃。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如实知,如实知已,彼法因缘生厄碍,厄碍尽已,名无上安隐涅槃。”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于色声香味, 触法六境界,
一向生喜悦, 爱染深乐着。
诸天及世人, 唯以此为乐,
变易灭尽时, 彼则生大苦。
唯有诸贤圣, 见其灭为乐,
世间之所乐, 观察悉为怨。
贤圣见苦者, 世间以为乐,
世间之所苦, 于圣则为乐。
甚深难解法, 世间疑ⓒ惑生,
大暗所昏没, 盲冥无所见。
唯[*]有智慧者, 发朦开大明⑧,
如是甚深句, 非圣孰能知,
不还受身者, 深达谛明了⑨。”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大正藏在“受”字之前有一“三”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删去。
ⓑ 大正藏无“此受味”三字,今依据明本补上。
ⓒ “疑”,宋、元、明三本作“[序-予+疑]”。
[注解]
① 色集:色境的起因。
② 色灭:色境的消灭。
③ 色味:色境的滋味。
④ 色患:色境的祸患。
⑤ 色离:色境的出离。
⑥ 于色不复染著爱乐住,彼色变易、无常、灭尽,则生乐住:若对色境不沉溺在因贪爱而有的快乐中,则无论色怎么样改变或消失,依然能保持着安乐的状态。
⑦ 于彼色因缘生厄碍、厄碍尽已:于前述色境因缘而生的束缚障碍消尽了。其中“厄碍”指束缚、障碍。
⑧ 发朦开大明:启发了模糊不清(的凡夫),开显了大放光明(的智慧)。
⑨ 深达谛明了:深刻地通达、真实不虚地明白了知。“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
[对应经典]
[读经拾得]
- 《杂阿含经》卷二第41、42、58等经有以色阴(不是色境)为例定义味、患、离:“缘色生喜乐,是名色味;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CBETA, T02, no. 99, p. 14, c21-23)
- 色境的集、灭、味、患、离有什么生活上的例子?
色集:美景是由四大因缘而生。
色灭:美景的四大缘灭即消逝。
色味: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色患:美景消逝让人苦恼。
色离:见美不贪著,见丑不嫌恶。
- 问:六根各自缘生的五阴的“味”,有什么禅修时可应用的例子?
六根犹如外境进入身心的管道,根境触后,常使人心意动摇,产生后续的五阴。六根各自缘生的五阴,如何让人味着?可以参考下表中的例子:
六根 | 色味 | 受味 | 想味 | 行味 | 识味 |
---|---|---|---|---|---|
眼(见食物) | 影像发生 | 有没看见 | 要不要看清 | 意愿要看得更加清楚 | 确定为食物 |
耳(听音乐) | 声响发生 | 有没听见 | 要不要听清 | 意愿要听得更加清楚 | 确定为音乐 |
鼻(闻香水) | 香味发生 | 有没闻到 | 要不要闻闻 | 意愿要闻得更加清楚 | 确定为香味 |
舌(吃蛋糕) | 滋味发生 | 吃得出来 | 要不要尝尝 | 意愿要尝得更加清楚 | 确定为好吃 |
身(摸羊毛) | 碰触发生 | 有没东西 | 是否可触摸 | 意愿要摸得更加清楚 | 确定为柔软 |
意(想助人) | (无色) | 乐于助人 | 开始想助人 | 意愿要想得更加清楚 | 确定为好事 |
在一个事件发生时,六根缘生的色、受、想、行、识不断的交替出现,直到事件终了。
色、受、想、行、识不一定全有,但最后一定会经由“意”,才会有意识的苦或乐。例如眼根接触影像、生眼识,而“看到”后,所看到的讯息由意根加以认知(意识)、执取。
这个过程,《中阿含经》卷五十八〈晡利多品3〉第211经大拘𫄨罗经是说:“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意为彼依。”(CBETA, T01, no. 26, p. 791, b15-17)
也就是说,意根是由六根提供讯息,所谓“缘意、法,生意识”,这个“法”就是六根传来的“讯息”。佛教的论中一般认为前一刹那的意识,成为下一刹那的意根,接收了前一个刹那的法境(受、想、思),如此念念生灭、念念相续。
这是每天无时无刻的起心动念,由意而执取,也能由意而舍弃。若意识能舍、能无我,就是解脱自在。如卷八第229经所说:“云何无漏法?谓出世间意,若法、若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出世间者,是名无漏法。””(CBETA, T02, no. 99, p. 56, a13-16)
打坐时想要专心,但念头一直不由自主的乱跑,是因为意根染著了哪些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