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34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𫄨罗住耆阇崛山。
时,尊者摩诃拘𫄨罗晡时从禅定ⓐ起,诣舍利弗所,共相庆慰,共相庆慰已,退坐一面,语尊者舍利弗:“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摩诃拘𫄨罗:“仁者且ⓑ问,知者当答。”
尊者摩诃拘𫄨罗语尊者舍利弗言:“多闻圣弟子于此法、律ⓒ,成就何法,名为见具足①,直见成就,成就于佛不坏净②,来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摩诃拘𫄨罗:“多闻圣弟子于不善法如实知、不善根如实知、善法如实知、善根如实知。
“不善法不善根如实知云何不善法如实知?不善身业、口业、意业,是名不善法,如是不善法如实知。云何不善根如实知?三不善根——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是名不善根,如是不善根如实知。
“善法善根如实知云何善法如实知?善身业、口业、意业,是名善法,如是善法如实知。云何善根如实知?谓三善根——无贪、无恚、无痴——是名三善根,如是善根如实知。
“尊者摩诃拘𫄨罗!如是多闻圣弟子不善法如实知、不善根如实知、善法如实知、善根如实知,故于此法、律正见具足,直见成就,于佛不坏净成就,来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尊者摩诃拘𫄨罗语尊者舍利弗:“正有此等,更有余耶?”
尊者舍利弗言:“有。若多闻圣弟子于食如实知,食集、食灭、食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于食如实知?谓四食③。何等为四?一者麁抟ⓓ食④,二者细触食⑤,三者意思食⑥,四者识食⑦,是名为食,如是食如实知。云何食集如实知?谓当来有爱⑧,喜、贪俱⑨,彼彼乐着⑩,是名食集,如是食集如实知。云何食灭如实知?若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着无余断⑪、舍、吐、尽、离欲、灭、息、没,是名食灭,如是食灭如实知。云何食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食灭道迹,如是ⓔ食灭道迹如实知。
“若多闻圣弟子于此食如实知、食集如实知、食灭如实知、食灭道迹如实知,是故多闻圣弟子于正法、律正见具足,直见成就,于佛不坏净成就,来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尊者摩诃拘𫄨罗复问尊者舍利弗:“正有此等,更有余耶?”
尊者舍利弗言ⓕ:“尊者摩诃拘𫄨罗!复ⓖ更有余。多闻圣弟子于漏ⓗ如实知、漏[*]集如实知、漏[*]灭如实知、漏[*]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有漏[*]如实知?谓三漏[*]——欲漏⑫[*]、有漏⑬[*]、无明漏⑭[*]——是名漏[*],如是漏[*]如实知。云何漏[*]集如实知?无明集是漏[*]集,是名漏[*]集如实知。云何漏[*]灭如实知?无明灭是漏[*]灭,如是漏[*]灭如实知。云何漏[*]灭道迹如实知?谓八正道,如前说,如是漏[*]灭道迹如实知。
“若多闻圣弟子于漏[*]如实知、漏[*]集如实知、漏[*]灭如实知、漏[*]灭道迹如实知,故多闻圣弟子于此法、律正见具足,乃至悟此正法。”
尊者摩诃拘𫄨罗问尊者舍利弗:“正有此等,更有余耶?”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摩诃拘𫄨罗:“亦更有余。多闻圣弟子于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苦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苦如实知?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苦、怨憎会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说五受阴苦⑮,是名为苦,如是苦如实知。云何苦集如实知?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染ⓘ著,是名苦集,如是苦集如实知。云何苦灭如实知?若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染著无余断,乃至息、没,是名苦灭,如是苦灭如实知。云何苦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如上说,是名苦灭道迹,如是苦灭道迹如实知。
“多闻圣弟子如是苦如实知,苦集、苦灭、苦灭道迹如实知,如是圣弟子于我法、律具足正见,直见成就,于佛不坏净成就,来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复问尊者舍利弗:“正有此法,复有余耶?”
尊者舍利弗答言:“更ⓚ有余。谓多闻圣弟子老死如实知、老死ⓛ集如实知、老死灭如实知、老死灭道迹如实知,如前分别经说。云何老死集如实知?生集是老死集,生灭是老死灭。老死灭道迹,谓八正道,如前说。多闻圣弟子于此老死如实知,乃至老死灭道迹如实知,如是圣弟子于我法、律正见具足,直见成就,于佛不坏净成就,来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圣弟子于行如实知,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行如实知?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无明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云何行灭如实知?无明灭是行灭,如是行灭如实知。云何行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如前说。摩诃拘𫄨罗!是名圣弟子行如实知,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知,于我法、律正见具足,直见成就,于佛不坏净成就,来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摩诃拘𫄨罗复问尊者ⓜ舍利弗:“唯有此法,更有余耶?”
舍利弗答言:“摩诃拘𫄨罗!汝何为逐,汝终不能究竟诸论,得其边际⑯。若圣弟子断除无明而生明,何须更求?”
时,二正士⑰共论义已,各还本处。
[校勘]
ⓐ 宋、元、明三本无“定”字。
ⓑ “且”,大正藏原为“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且”。
ⓒ “律”,大正藏在校勘栏同时记载明本无“律”字及明本作“律者”。
ⓓ “抟”,宋、元二本作“摧”。
ⓔ “是”,宋、元、明三本作“实知”。
ⓕ “言”,宋、元、明三本作“语”。
ⓖ 宋、元、明三本无“复”字。
ⓗ “漏”,大正藏原为“病”,今依据相当的《中阿含经》及南传经文和《瑜伽师地论》改作“漏”。[*]
ⓘ “染”,大正藏原为“集”,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染”。
ⓙ “法”,大正藏原为“道”,今依据宋、元、明三本改作“法”。
ⓚ “更”,宋、元、明三本作“亦更”。
ⓛ “死”,宋、元、明三本作“死老死”。
ⓜ “者”,元本作“老”。
[注解]
① 见具足:拥有正确的知见。
② 不坏净:坚固不动摇的信心。
③ 四食:四类能长养身心的食物。
④ 麁抟食:物质的食物。印度人徒手抓食物吃,因此称食物为抟食。“抟”读音同“团”。又译为“抟食”、“揣食”。
⑤ 细触食:根、境、识三者接触而生喜乐、长养身心。例如“秀色可餐”,眼睛看到美色,乃至身体触摸细滑,都是细触食。又译为“触食”。
⑥ 意思食:以思考、意志而维系生命。例如“望梅止渴”、“精神食粮”。
⑦ 识食:有识阴的识知、觉知作用,而资益身心。即卷二第39经所形容“取阴俱识”。
⑧ 当来有爱:对未来存在的渴爱;导致来生的渴爱。其中的“有”即是十二因缘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⑨ 喜、贪俱:伴随着喜爱、贪欲。
⑩ 彼彼乐着:到处喜爱、执著。“彼”指“那个、那里”,“彼彼”引申为“到处”的意思。
⑪ 无余断:彻底地断除。又译为“永断无余”。
⑫ 欲漏:欲贪引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其中“漏”是“烦恼”的意思。
⑬ 有漏: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⑭ 无明漏:无明的烦恼;没有智慧、让众生不能出离生死的烦恼。
⑮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苦、怨憎会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说五受阴苦:出生的苦、衰老的苦、疾病的苦、死亡的苦、和所爱的人分离的苦、和憎恨的仇家遇上的苦、想要的得不到的苦,像这些简而言之是有执著的五阴的苦。这八项合称“八苦”。
⑯ 边际:尽头。
⑰ 正士:追寻正道的人。
[对应经典]
- 《中阿含经》卷七〈舍梨子相应品3〉第29经大拘𫄨罗经。
- 南传《中部尼柯耶》〈根本法门品1〉第9经正见经。
- 参考 《中阿含经》卷五十八〈晡利多品17〉第211经大拘𫄨罗经。
- 参考 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9〈师子吼品2〉第13经。
- 《杂阿含经》梵文残卷 SF 172。
[读经拾得]
本经提到要证初果,就必须如实知不善法与不善根、善法与善根、食、漏、苦、十二因缘以及其中各支的集、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