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什么是苦圣谛?


David Chiou:

“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四圣谛”即佛陀悟到的四个真理,“苦圣谛”是说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遇见仇人)是苦、爱别离(和所爱的离别)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简言之会令人执著的五阴是苦;无常即是苦,会受到逼迫因此是苦。


Yen Chung Lee:

四圣谛一般是不是这样:五取蕴是苦..渴爱是苦(之)集 ,[渴爱的息灭就是苦(之)灭]..八支圣道是灭苦(之)道~

第一圣谛所说 五取蕴是苦 与 五蕴是无常.苦,浅见以为内涵有所不同,前者重点在 只要有执取就有苦..~仅供参考


David Chiou:

五取蕴(五受阴)的确强调的是有执著五阴而为苦。

实用上这些都是一体的两面,五取蕴(五受阴)的苦也是无常的苦。曾见到有人说法时为了强调“五取蕴”和“五蕴”的不同,作了较多引申,反而偏离了经中原义,可参见 heaven 以前作过的分析: http://heavenchou.buddhason.org/node/295


Satipatthana Shi:

To Yen Chung Lee:五取蕴是苦,苦的巴利是dukkha
五蕴是无常.苦,苦的巴利也是dukkha
巴利dukkha 有”unsatifactory”的意思,也就是五取蕴、五蕴同样都是”unsatifactory”。世间种种乐味生灭消散,不能令人满意;世间种种苦楚,不得自在,又岂能尽如人意? 世间种种苦、乐都是”unsatifactory”,这就是dukkha。

中译《法句经》:““一切行是苦”,依智观照时,以得厌离苦,此为清净道。”(CBETA, N26, no. 9, p. 41a8 // PTS.Dhp.40)

英译是:“All conditioned things are unsatisfactory”—when one sees this with wisdom, one turns away from suffering. This is the path to purification. https://legacy.suttacentral.net/en/dhp#277

英译说到一切有为法都是 “unsatisfactory”,依解脱智如实知见时,便得以离苦。

《中阿含111经》说:“云何知苦所因生?谓爱也。因爱生苦,是谓知苦所因生。…云何知苦灭尽?谓爱灭苦便灭,是谓知苦灭尽。”(CBETA, T01, no. 26, p. 600b10-21)

经中说渴爱是苦生起之因,渴爱灭即是苦灭尽了,阿罗汉渴爱灭尽,不会因一切生灭有为法 “unsatisfactory” 而有苦。


Yen Chung Lee:

Satipatthana Shi 你讲的我明白,但在四圣谛提法下去理解苦(及 苦集..),浅见以为这里格外重要..其实经典里例子不算少

__是苦,重点或许更在于空格的内容(苦集origin..也是)

如果从第1.2圣谛的关系去理解第1圣谛(甚至从第3圣谛去看第1圣谛)或许也有些帮助..

SN22.5(杂阿含67经)有段经文,对我们去理解何谓 执取 可能也有帮助

..One seeks delight in form(feeling..), welcomes it, and remains holding to it. [As a consequence of this, delight arises].[Delight in form(feeling..) is clinging]…

菩提尊者SN22.5附注: To “seek delight, welcome, and remain holding” is the work of craving(tanha)渴爱. The delight (nandi) obtained is clinging(upaddna)执取.. ~仅供参考~


王大卫:

五取蕴的取是指取用烦恼,亦即色受想行识的作用本身,就已经产生谛实执著,烦恼任运。 根识所见对境会不会产生谛实执著?这是一个宗派之间古老的争辩议题,我不知道最早出于何处,但只有中观应成派认为凡夫的根识在对应的外境同时,即产生谛实执著,而自续派,唯识等,皆认为根识对应外境时并没有产生谛实执著,而是透过分别心才产生谛实执


David Chiou:

先随喜 Yen Chung Lee 实在是很细心 :-)

我也补充一下,其实“依执取而有苦”和“无常即苦”两者是不相违的,一体的两面。

经中要在一句话简单介绍苦圣谛时,是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苦、怨憎会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说五受阴苦”,也就是以八苦举例,简单说五取蕴是苦。

这是要在一句话的字数内介绍,自然是用一般人较容易听懂的简化说法。

另一方面,四圣谛毕竟是真理,真理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苦圣谛要讲的是苦的真理,而不只是苦的某些现象。真要详究每一圣谛,在《阿含经》中有另外许多经文阐述,而不只是四圣谛的一句话介绍,例如五阴诵、六入处诵都有许多深入解释苦的真理的经文,杂因诵大多是跟集圣谛相关的经文,道品诵落落长都是在讲道圣谛相关的经文,灭圣谛相关的经文则散落各处。

举例而言,集圣谛的一句话简单说是“云何知苦习如真?谓因老死便有苦”或是“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著”,并不是说只有“老死”才是苦集,或只有贪爱才是苦集,其他的无明、行(业)、取、有、生等等不是苦集。集圣谛的一句话简单说,毕竟只是简单说,详细内容要参见其余经文。

苦圣谛的一句话简单说也是如此,由执取的五阴角度来说苦圣谛,一般人较容易理解,然而苦圣谛的范围远大于此。没有贪爱执著的当下,是否绝对没有苦?那可不一定,因为还有因过去业力导致残存的五阴。阿罗汉灭了贪爱执著,但在入灭前还是会有老、病、死(这老、病、死苦也在苦圣谛的一句话简单说里面),甚至是身体上的苦受(只是“身苦而心不苦”,参见《杂阿含经》卷五第107经),这也是经中常说的“无常即苦”、“诸受是苦”,较为深层的苦。(《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73经中,佛陀也强调“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和“诸受是苦”并不违背。)

总之这两者没有矛盾,视观察的角度本来就是可说文字上有差异、有重点的不同,但也可说相通而只是次第的差异。不必太在意,提供作大家研习的参考啦。

 
agama/研討_苦聖諦和五受陰的苦.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60929203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