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34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①。何等为三?谓老、病、死。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者,如来、应、等正觉不出于世间,世间ⓐ亦不知有如来、应、等正觉知见,说正法、律。以世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知有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正法、律。
“以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老、病、死。何等为三?谓贪、恚、痴。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贪、恚、痴。何等为三?谓身见②、戒取③、疑④。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身见、戒取、疑。何等为三?谓不正思惟、习近邪道⑤,及懈怠心。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心。何等为三?谓失念⑥、不正知⑦、乱心⑧。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失念、不正知、乱心。何等为三?谓掉⑨、不律仪、不学戒。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掉、不律仪、不学戒。何等为三?谓不信、难教、懈怠。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信、难教、懒堕。何等为三?谓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何等为三?谓不恭敬、戾语⑩、习恶知识。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何等为三?谓无惭⑪、无愧⑫、放逸,此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
“所以者何?无惭无愧是不离贪瞋痴老病死的开始以无惭、无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习恶知识,习恶知识故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难教、戾语、懒堕,懒堕故掉、不律仪、不学戒,不学戒故失念、不正知、乱心,乱心故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见、戒取、疑,疑故不离贪、恚、痴,不离贪、恚、痴故不堪能离老、病、死。
“断三法故,堪能离老、病、死。云何三?谓贪、恚、痴,此三法断已,堪能离老、病、死。复三法断故,堪能离贪、恚、痴。云何三?谓身见、戒取、疑,此三法断故,堪能离贪、恚、痴。复ⓒ三法断故,堪能离身见、戒取、疑。云何为三?谓不正思惟、习近邪道、起懈怠心,此三法断故,堪能离身见、戒取、疑。复三法断故,堪能离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心。云何为三?谓失念心、不正知、乱心,此三法断故,堪能离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心懈怠。复三法断故,堪能离失念心、不正知、乱心。何等为三?谓掉、不律仪、犯戒,此三法断故,堪能离失念心、不正知、乱心。复有三法断故,堪能离掉、不律仪、犯戒。云何三?谓不信、难教、懒堕,此三法断故,堪能离掉、不律仪、犯戒。复有三法断故,堪能离不信、难教、懒堕。云何为三?谓不欲见圣、不乐闻法、好求人短,此三法断故,堪能离不信、难教、懒堕。复三法断故,堪能离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好求人短。云何为三?谓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此三法断故,离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好求人短。复有三法断故,堪能离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云何三?谓无惭、无愧、放逸。
“所以者何?惭愧、不放逸、善知识、不求人短、乃至断老病死的次第以惭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⑬、为善知识⑭,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精进故不掉、住律仪、学戒,学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不乱心故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见、不着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贪、恚、痴,离贪、恚、痴故堪能断老、病、死。”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校勘]
ⓐ 宋、元、明三本无“世间”二字。
ⓑ 宋、元、明三本无“应”字。
ⓒ “复”,宋、元、明三本作“复有”。
[注解]
① 不爱、不念、不可意:不喜欢、不惦记、不思念。
② 身见:执著于五阴有“我”的见解。
③ 戒取:执著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
④ 疑:对于真理的怀疑犹豫;对佛法僧戒的疑惑。
⑤ 邪道:通往邪报的道路,即邪见……邪定等诸邪道会导致地狱、畜生、饿鬼等诸邪报。
⑥ 失念:失去正念;失去专注力。
⑦ 不正知:对过去、现在、未来等不能正确的观察,以致不知道什么该作,什么不该作。
⑧ 乱心:心散乱。
⑨ 掉:即“掉举”,内心躁动不安。
⑩ 戾语:说话忤逆、不顺从。“戾”读作“利”,违背、凶狠暴烈。
⑪ 惭:羞耻于作恶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种烦恼。(“惭愧”二字中,“惭”较重著在自己反省而羞耻,例如“自惭形秽”。)
⑫ 愧:愧疚于作恶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种烦恼。(“惭愧”二字中,“愧”较重著在面对他人而愧怖,例如“愧对父母”。)
⑬ 顺语:说话顺从。为“戾语”的反义词。
⑭ 为善知识:亲近能教导众生舍恶修善的人。“为”在这里指“与、同”,意义同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为”。“善知识”是能教导众生舍恶修善的人。
[对应经典]
- 《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第760经。
- 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10〈愿品8〉第76经。
- 《杂阿含经》梵文残卷 SF 174。
[读经拾得]
- 惭愧、忏悔是离苦的第一步:
本经中导向解脱与背离解脱的关键差别,在于是否有“惭愧”,次第如下:
- 惭愧。
- 不放逸。
- 恭敬顺语、为善知识。
- 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
- 生信、顺语、精进。
- 不掉、住律仪、学戒。
- 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
- 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
- 不着身见、不着戒取、度疑惑。
- 不起贪、恚、痴。
- 堪能断老、病、死。